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reast Disease(Electronic Version) 중화유선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78-168
  • 国内刊号: 1674-0807
  • 发行周期:
  • 邮发: 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2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姜军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电化学疗法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作者:隆建苹;杨涛;马秀芬;周炳刚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 ECT)对乳腺癌MCF-7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细胞凋亡、坏死和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将MCF-7细胞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为0 C( C:库仑),实验组按电量不同分为4组:3 C、5 C、10 C及20 C组。每组重复6孔,用不同电量处理MCF-7细胞后培养6 h和24 h,通过MTT法、GENMED细胞钙离子浓度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分别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内Ca2+浓度、观察凋亡和坏死情况。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应用SNK方法进行两两比较,应用5×2析因分析探讨电量与时间对细胞的影响。结果不同电量干预MCF-7细胞后培养6 h 及24 h,细胞生长抑制率(6 h:F=508.43,P=0.000;24 h:F=232.76, P=0.000)、坏死率(6 h:F=2282.07,P=0.000;24 h:F=2644.60,P=0.000)、细胞内Ca2+浓度(6 h:F=1416.06,P=0.000;24 h:F=2394.26,P=0.000)随电量增加而增加,电量及培养时间之间具有交互作用( F=288.93,P=0.000;F=2305.39, P=0.000;F=1651.96,P=0.000)。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在3、5、10 C组明显增高,而20 C组细胞凋亡率降低,电量及培养时间有交互作用(F=51.20,P=0.000)。结论 ECT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并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低剂量ECT主要诱导细胞凋亡,高剂量ECT主要引起细胞坏死。

  •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成乳腺脓肿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高雅军;马祥君;何湘萍;汪洁;高海凤;丁松涛

    目的探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成乳腺脓肿阶段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本科收治的111例哺乳期乳腺炎及乳腺脓肿患者资料,其中哺乳期乳腺炎92例,乳腺脓肿19例。从发热与否、发热时间、感染部位、非医务人员按摩史、抗生素使用情况、是否换用敏感抗生素、乳汁细菌培养结果、有无肿块、年龄及血常规方面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脓肿组发热时间>2d、病变位于乳头乳晕区以及有非医务人员按摩史者分别占12/19、9/19、5/19,高于非脓肿组的27.2%(25/92)、15.2%(14/92)、4.3%(4/9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176、9.909、7.465,P=0.002、0.002、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2d、乳头乳晕区发病、有非医务人员按摩史是哺乳期乳腺脓肿形成的危险因素(OR=4.171,95%CI:1.325~13.135,P=0.015;OR=5.153,95%CI:1.564~16.972,P=0.007;OR=10.184,95%CI:2.017~51.428,P=0.005)。结论发热时间>2 d、病变位于乳头乳晕区及有非医务人员按摩史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容易发展成为乳腺脓肿,治疗要积极。

  • EZH2基因在他莫昔芬耐药乳腺癌MCF-7细胞系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骆广涛;施航;王本忠

    目的检测EZH2基因在他莫昔芬耐药乳腺癌MCF-7细胞( MCF-7/Tam+细胞)及他莫昔芬敏感乳腺癌MCF-7细胞( MCF-7/Tam-细胞)的表达,并探讨EZH2对两种乳腺癌细胞系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Western blot法在MCF-7/Tam+细胞和MCF-7/Tam-细胞中检测EZH2蛋白表达差异,并采用10 nmol/L的雌二醇和10 nmol/L 4-羟他莫昔芬(4-OHT)分别处理MCF-7/Tam-细胞24 h后检测EZH2蛋白的变化。使用LipofectamineTM 2000将靶向抑制EZH2的siRNA(siRNA-EZH2)转染至MCF-7/Tam+细胞,运用实时 PCR检测EZH2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EZH2蛋白表达量,以验证siRNA的有效性。后将siRNA-EZH2转染至MCF-7/Tam-和 MCF-7/Tam+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检测细胞数,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57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细胞计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EZH2蛋白在MCF-7/Tam+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为2.237±0.091,高于在MCF-7/Tam-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1.870±0.114)(t=8.582,P=0.013)。经10 nmol/L的雌二醇诱导MCF-7/Tam-细胞24 h后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657±0.015,阴性对照组EZH2相对表达量为0.480±0.017,而相同浓度的4-羟基他莫昔芬处理MCF-7/Tam-细胞24 h后EZH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23±0.012,雌二醇+他莫昔芬处理组为0.483±0.006,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032,P=0.000)。将siRNA-EZH2转染至MCF-7/Tam+细胞后,转染siRNA-EZH2组与空质粒转染组(siRNA-Control组)EZH2 mRNA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0±0.062、1.007±0.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61,P=0.005);转染 siRNA-EZH2组与 siRNA-Control 组 EZH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783±0.045、6.500±0.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66,P=0.004)。细胞计数结果显示,转染siRNA-EZH2的MCF-7/Tam-细胞组(Tam-EZH2组)的细胞数(单位:1×105)在第3、4、5天分别为7.540±0.790、10.243±1.360、14.270±1.992,Tam-Control 组细胞数在第3、4、5天分别为12.113±1.666、17.853±1.900、25.670±2.3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515, P=0.001);转染siRNA-EZH2的MCF-7/Tam+细胞组(Tam+EZH2组)细胞数在第3、4、5天分别为6.373±0.863、7.680±1.077、8.813±1.165,Tam+Control组细胞数在第3、4、5天分别为12.553±2.878、19.780±2.400、31.617±3.0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347, P=0.000)。 MTT结果显示Tam-EZH2组及Tam-Control组细胞在57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643±0.085及1.120±0.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6, P=0.011);Tam+EZH2组及Tam+Control组在57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313±0.075及1.350±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69, P=0.000)。结论 EZH2在MCF-7/Tam+细胞中高表达,并能促进细胞增殖。

  • 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与开放性手术活组织检查对乳腺癌手术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莫永泮;韩晓蓉;吴坤河;郜红艺;杨剑敏;王颀

    目的探讨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 CNB)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活组织检查( OSB)对乳腺癌患者DFS的影响,同时评估两种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方式对乳腺癌手术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病中心经CNB或OSB证实为乳腺癌的3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SB组155例,CNB组151例。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的DFS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因素。同时以保留乳房率、保留乳房患者首次切缘阳性率、前哨淋巴结活检率及手术次数为指标,评价两种活检方式对乳腺癌手术质量的影响;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部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为29~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 OSB组与CNB组中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为分别为32例(20.6%,32/155)和29例(19.2%,29/151)。并且,OSB组局部复发率为4.5%(7/155),远处转移率为16.1%(25/155);CNB组局部复发率为2.6%(4/151),远处转移率为16.5%(25/151)。两组患者间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69、0.010,P=0.380、0.919)。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OSB组与CNB组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4)。 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ER及HER-2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主要因素(OR=2.458,95%CI:1.883~3.209,P=0.000;OR=0.453,95%CI:0.238~0.863,P=0.016;OR=2.086,95%CI:1.110~3.920,P=0.022),不同的活检方式并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DFS。 CNB 组的保留乳房率明显高于 OSB 组[25.2%(38/151)比9.7%(15/155),χ2=12.812,P=0.000],手术次数明显少于OSB组(1.00±0.00比1.35±0.48,t=9.090,P=0.000),但其前哨淋巴结活检率与OSB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48/151)比32.9%(51/155),χ2=0.043, P =0.835]。并且,CNB组保留乳房患者的首次切缘阳性率与OSB组的保留乳房患者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0.5%(4/38)比5/15,χ2=2.515,P =0.113]。结论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对患者的DFS无不良影响,并且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有利于手术方案及后续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尽而提高乳腺癌的手术质量,不失为可扪及肿块乳腺癌的首选活检方法。

  • 新辅助化疗对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影响

    作者:梁全琨;张永松;钟玲;范林军

    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对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科收治的183例乳腺癌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8例先接受新辅助化疗再行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NCT组),85例直接行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率及淋巴结转移率],术后并发症(感染、乳头或皮瓣坏死及上肢水肿发生率),以及远期疗效(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其中,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并根据患者随访时间和死亡情况制作累积病死率曲线图。结果 NCT组与对照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前哨淋巴结活检率及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81、1.468、-0.725,χ2=1.137、1.022;P=0.704、0.144、0.469、0.286、0.312)。两组患者术后感染(P=0.475)、乳头或皮瓣坏死及上肢水肿发生率(χ2=0.005、1.117,P=0.946、0.29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51个月(9~77个月),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P=1.000)、远处转移率及病死率(χ2=0.123、0.009,P=0.726、0.925)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辅助化疗不增加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做新辅助化疗也不影响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远期疗效。

  • 21基因检测复发风险评分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文彦;王昕;王阳;高纪东;王靖;宣立学;方仪;王翔

    目的探讨ER阳性、淋巴结无转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21基因检测复发风险评分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12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21基因检测复发风险评分共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复发分数分为低复发风险组61例(70.93%),中/高复发风险组25例(29.07%,包括中复发风险23例及高复发风险2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连续性校正χ2检验。非参数检验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肿瘤直径、Ki67、PR表达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7、8.167, P=0.075、0.004,P=0.022)。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以PR、Ki67、p5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组时,复发分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71、-2.814、-2.168,P=0.004、0.005、0.030)。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直径(P=0.032,OR=3.834,95%CI=1.121~13.134)、Ki67(P=0.023,OR=4.598,95%CI=1.231~17.170)、p53蛋白表达情况(P=0.006,OR=5.390,95%CI=1.635~17.167)是复发分数的独立影响因素。19例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22.1%,19/86),其中低风险组3例(4.9%,3/61),中/高风险组16例(60.9%,16/25)。中位随访15.5个月,1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或死亡事件。结论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与肿瘤直径、Ki67、p53等临床病理指标关系密切。

  • 上皮间质转化及其相关信号通路与乳腺癌干细胞的关系

    作者:张春影;卢颖;李青;毛俊;李连宏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乳腺癌干细胞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乳腺癌干细胞是指乳腺癌细胞中极少部分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多药耐药及快速增殖等特性的乳腺癌细胞亚群,是导致乳腺癌转移、复发、放化疗抵抗的根源。乳腺癌干细胞引起乳腺癌的侵袭、转移[1],而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是乳腺癌相关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与非干细胞相比,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较高的放、化疗抵抗及转移潜能,并可导致治疗复发[2]。上皮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其主要分子特征包括 E-钙黏蛋白( E-cadherin)、CK等上皮标记物表达下降和N-钙黏蛋白( N-cadherin)、波形蛋白( vimentin)等间质标志物表达上升。 EMT相关转录因子包括Snail/Slug、Twist、ZEB1/2等。 EMT在胚胎发育、慢性炎症、组织重建、癌症转移和多种纤维化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 EMT 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获得侵袭、转移能力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并且与乳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3]。

  • 抗肿瘤药物超注册用药及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韦尉东;陈博;谢新华;谢小明

    沸沸扬扬的上海“眼药门”事件及2012年5月“拜瑞妥”在中国“超适应证推广”,使公众越来越关注“药物超注册用药”的话题。药物超注册用药( off-label drug use)是指药物使用的适应人群、适应证、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在药物监管部门批准的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1-2]。药物超注册用药在全球广泛存在且备受关注,2012年9月美国《制药行业的刑事和民事处罚》报告显示美国1991~2010年针对跨国制药企业的239例司法案件中超过50%涉及超适应证推广[3]。赞同者认为药物说明书仅代表一般学术状态,滞后于科研进展与文献报道,医师应根据专业知识、临床判断制订对患者有利、可能包含药物超注册用药的治疗方案,一些有证据支持的药物超注册用药已被广泛应用且逐渐成为标准治疗,这说明超注册用药的必然性[4-5];反对者则认为药物超注册用药会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增加不良事件,甚至引起伤亡或医疗纠纷。由于目前少有指南列出超注册用药的证据支持,本文就国内外超注册用药现象、存在基础、用药程序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探讨超注册用药对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影响,期待从政策、学术、人道层面引导科学的超注册用药,保障患者权益及医疗秩序。

  •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作者:桑蝶;王佳玉;徐兵河

    乳腺癌占女性所患恶性肿瘤的23%,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根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04—2005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为5.9/10万,居恶性肿瘤致死原因第6位[2]。乳腺癌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是抑癌基因的失活和原癌基因的激活,导致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发生障碍。基础研究证实,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是一种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质,与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密切相关[3]。本文综合国内外新文献,从Ki67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进行综述。

  • 201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报道:乳腺癌循环核酸检测新进展

    作者:庞达;张金锋;张显玉;张国强

    循环核酸(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是指循环血中游离于细胞外的机体内源性 DNA。循环核酸早由Mandel和Métais[1]于1947年发现,由于缺乏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有关血液中游离DNA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在较长时期内进展缓慢。直到有效分离游离DNA技术、高通量测序和数字PCR的出现,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近些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尤其在发现循环核酸可真实反映肿瘤基因突变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循环核酸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内外肿瘤学研究的热点。在2014年12月召开的第3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 SABCS)上,有关循环核酸的研究也是会议报道的热点之一。笔者选择其新研究进展与大家分享。

  • 201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回顾

    作者:邵志敏;郑以孜

    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癌症治疗研究中心、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和贝勒( Baylor )医学院共同主办的第37届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于2014年12月9~13日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市顺利召开。作为全球乳腺癌领域的年度盛会,此次会议同样公布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结果,其范围涵盖基础、转化和临床领域。在此,笔者选取一些热点的临床研究进行较详尽的回顾,以飨读者。

  • 癌症全身治疗难点问题的思考及展望

    作者:陆正鑫;姜军

    经过一个多世纪与癌症的斗争,人类对于癌症的防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1-2]。特别是对乳腺癌及宫颈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早期癌症患者有了较长的生存期。科技的进步,社会认知的提高,治疗设备的更新,手术技术的发展,新药物的发现与运用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某些早、中期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如胃癌、直肠癌、食管癌以及恶性淋巴瘤等[3-4]。而对某些癌症如肝癌、胰腺癌、小细胞肺癌等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患者生存期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乳腺癌等现有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癌症中,仍有20%~30%的患者预后不良,表明现有方法和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癌症的治疗问题。

    关键词: 肿瘤 炎症 慢性病
  • 乳管内注入臭氧在非肿瘤性乳头溢液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家福;董兴隆;李明;董自波;刘春玲;田逢雨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无需治疗;后者如果是乳管内肿瘤性病变导致,常需手术治疗。如果是乳管内非肿瘤性病变引起的乳头溢液,多应用药物对溢液乳管进行冲洗治疗[1-4]。笔者采用向溢液乳管内注入臭氧( O3)的方法治疗非肿瘤性乳头溢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谢竞;霍彦平;高峰;赵晓燕;郝红军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占乳腺良性肿瘤的20%,常见于40~50岁的女性。根据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1],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以下两类: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乳腺主导管或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数位于乳晕深面及周围区域,肿块多单发,生长缓慢,常伴有乳头溢液;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乳头状瘤,常常为多中心性[2]。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较高,通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3-5]。笔者总结了本院开展Mammotome微创旋切手术的经验,探讨其在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乳房外伤后巨大张力性血肿一例

    作者:杨颖;李欢;刘冲;胡崇珠

    外伤后引起乳房巨大张力性血肿的病例在临床上较少见。本院于2014年3月2日收治1例外伤后乳房巨大张力性血肿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 乳腺腺样囊性癌

    作者:余兰;范宇;付丽

    腺样囊性癌可发生在多个器官,如涎腺、泪腺、汗腺、鼻腔、支气管、乳腺等[1]。 Billroth[2]在1856年将其命名为圆柱瘤。 Geschickter[3]在1945年首次将其命名为腺样囊性癌。这种特殊亚型乳腺癌一般不表达ER、PR及HER-2,但是与非特殊型乳腺癌相比,其预后更好,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 ASCO 2015年临床肿瘤学进展:乳腺癌篇

    作者:刘军兰(摘译);姜军(审校)

    2015年1月20日,ASCO在《临床肿瘤学杂志》( J Clin Oncol)上在线发布了《ASCO年度报告:2015年临床肿瘤学进展》。这是ASCO第10次发布年度报告。此次报告保持了以往的传统,对上一年度中影响癌症预防、治疗和护理的重大临床进展进行探讨。本刊专门编译了此次报告中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中华乳腺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