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Chinese Archives of General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보통외과학문헌(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0793
  • 国内刊号: 11-9148/R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ptwkxwx.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深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对大鼠肝脏损害的初步研究

    作者:蔡潮农;苏永辉;郭辉;李培平;李坚;张百萌;杨禄坤

    目的:初步研究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对大鼠肝脏的损害程度。方法100只肝硬化造模大鼠随机分为A组(n=40),入肝门静脉完全动脉化(PVA)+门腔分流(PCS);B组(n=40),仅行门腔完全分流;C组(n=20),门静脉阻断30 min+右肾切除。分别将各组大鼠术前和术后1、2、4、8周的肝组织切片行肝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然后进行图像分析。各取8只正常大鼠,分别于PVA术前及术后4、8周行肝组织切片,马松染色后分析正常大鼠PVA手术前后肝脏纤维增生情况。结果(1)A组2只(5%)大鼠肝脏切片中常规HE染色可见汇管区明显扩张,小叶间静脉内径显著扩张,静脉壁增厚明显,壁内可见红染的纤维增生。(2)大鼠刚完成肝硬化造模时,肝细胞胞质的iNOS表达至峰值,3组平均IOD达600583±32828;3组大鼠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周内, A组仍明显高于B、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术后8周时,3组iNO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正常大鼠肝间质胶原纤维染色在术前及术后4、8周的总累积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8周内,PVA不会导致正常大鼠肝间质纤维化增加,可使部分肝硬化大鼠汇管区及小叶间静脉壁纤维化;PVA对肝细胞的损害主要集中在术后4周内,待肝脏对新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相应的影响达到稳态后,PVA对肝脏的损害则不明显。

  • 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作者:张彬;贺德栋;房祥杰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外科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策略。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仅手术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处理组(IP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3个循环的灌注30s/阻断30s,再持续灌注117min),每组12只。建立模型2h后采集各组大鼠动、静脉血及部分小肠、肝组织,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小肠、肝脏病理损伤加重,肝组织NF-κBp65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IL-10、ALT和AST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IP组小肠、肝脏损伤减轻,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下降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10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通过ERK1/2和PI3K信号通路促进大鼠肝星状细胞迁移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

    作者:甄茂川;刘平果;赵一麟;吴绍峰;俞可克;尹震宇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迁移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及活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MP-2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的活性;运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K1/2和Akt的磷酸化水平。运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肝星状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CTGF呈剂量依赖性促进大鼠HSC中MMP-2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CTGF能够促进HSC迁移,MMP-2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CTGF的促迁移作用。ERK1/2和PI3K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CTGF诱导的MMP-2表达以及CTGF促进HSC的迁移作用。结论 MMP-2表达和活性的增强在CTGF促进HSC迁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RK1/2和PI3K信号通路在CTGF促进MMP-2表达发挥关键作用。

  • 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两种术式临床分析

    作者:郑强;温子龙;薛平;卢海武;曹良启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中联合应用十二指肠镜对接技术(LER)与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分步处理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51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一期处理组25例实施LER进行一期处理,分期处理组26例实施分期处理,先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出胆总管结石,5 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胆总管结石取净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胆总管结石成功取净,术中各有1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中转开腹,一期处理组与分期处理组的手术成功率96.0%vs 96.2%(χ2=0.481,P=0.509),平均手术时间为(85±20)min vs(120±18)min(t=-0.613,P<0.01),术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4%vs 11%(χ2=5.063,P=0.020),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0±1.2)d vs (11±1.6)d(Z=-6.230,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与十二指肠镜检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LER手术一期治疗胆囊胆管结石安全、有效,与分期治疗相比,术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总体住院时间大为缩短,但其推广应用,尚需待大样本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评价。

  •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联合小腿曲张静脉直视透光旋切术治疗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早期疗效研究

    作者:龙淼云;黄楷;黄明清;罗定远;彭新治;林少建;黎洪浩

    目的:比较单纯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与SEPS联合小腿曲张静脉直视透光旋切术(Trivex术)治疗活动性下肢静脉溃疡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156例,按住院号单、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SEPS+Trivex术)和对照组(SEPS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溃疡愈合、复发、下肢肿痛及局部皮肤麻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区肿痛及麻木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3%vs 11.2%,23.8%vs 10.1%,P<0.05),无患者溃疡复发;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80.0%vs 66.3%,P<0.05),术区肿痛稍低于对照组(5.0%vs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木高于对照组(12.5%vs 3.4%,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高于对照组(91.3%vs 79.8%,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6个月术区肿痛发生率分别为3.8%及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区麻木消失。术后第6个月试验组静脉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25%vs 7.87%,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虽然SEPS+Trivex术后短期(1~3个月)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在术后早期(6个月内)静脉溃疡治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因此更适合下肢静脉溃疡的治疗。

  •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的疗效观察

    作者:毕永辉;孙绍伟;林鑫星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与开腹脾切除术(O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选择同期分别行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组)和开腹脾切除术(开腹组)的患者,各1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禁食时间、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0±9.7)minvs(89±4.4)min,t=24.087]、术后禁食时间[(40±8.4)hvs(68±5.8)h,t=8.558]以及术后住院时间[(7.3±0.8)d vs(13.2±0.9)d,t=-15.122]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94±4.7)ml vs(170±20.7)ml,t=-11.355],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评分[(3.1±0.8)分vs(5.5±0.5)分,t=8.813]和第3天评分[(1.2±0.4)分vs(2.7±0.5)分,t=8.115]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脾切除 腹腔镜 预后
  • 高尔基体糖蛋白7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李新丰;周文瑞;王高雄;李承中;黄天从

    目的:研究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意义。方法43例PHC及9例肝良性肿瘤患者接受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GP73、VEGF浓度及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浓度。结果 GP73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其GP73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有乙肝病毒携带的患者(P<0.05),伴有肝硬化的患者其GP73表达水平高于不伴有肝硬化的患者(P<0.05)。PHC组高于肝良性肿瘤组[(241.413±77.079)μg/L vs(101.866±74.192)μg/L,P<0.01]。手术前GP73、AFP和VEGF表达水平均高于手术后[(674.176±1090.083)μg/Lvs(178.560±289.330)μg/L,(256.666±164.760)μg/L vs(149.072±158.643)μg/L,P<0.01]。AFP、GP73、VEGF在PHC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4、0.791、0.612,GP73面积为大。GP73诊断PHC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88.4%、77.7%,高于AFP。将AFP及GP73并联检测后发现,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63.7%,与单项检测相比,GP73联合AFP可明显提高PHC诊断的准确性。结论 GP73是一种灵敏度、特异度更高的PHC诊断的血清标志物,而GP73、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准确性。

  • 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

    作者:杨志锋;余元龙;邓庆炎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管内皮因子C(VEGF-C)蛋白及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比较有无淋巴结微转移的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差异,明确存在的关联性。结果VEGF-C蛋白及mRNA两者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的VEGF-C蛋白及mRNA与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相关,基因检测优于蛋白,可作为评价胃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优选指标。

  • 胃间质瘤腹腔镜切除与开放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戴鹏;陈智;徐钧

    目的:比较胃间质瘤(GST)腹腔镜切除和开放手术方法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63例,其中37例采用腹腔镜切除(腹腔镜组),26例为传统开放手术切除(开放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及随访资料等。结果(1)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60.7±16.6)min,明显短于开放组的(127.7±31.3)min (t=11.023);腹腔镜组的胃管拔出时间短于开放组[(2.6±0.7)d vs(5.6±1.1)d,t=13.231],术中出血量更少[(56.8±10.0)ml vs(104.4±21.2)ml,t=11.927],住院时间更短[(5.8±0.8)d vs(10.9±1.4)d, t=18.3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腹腔镜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6.3个月,开放组中位生存期为48.6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无复发,开放组无复发生存率8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相对于开放手术,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3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文杰;黎东明;陈伟;张昆松;黄力;梁力建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3(MRP2、MRP3)表达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术后接受化疗的29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石蜡标本,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MRP2、MRP3的表达情况。将蛋白表达强度(++)以上设为耐药组,其余为非耐药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MRP2、MR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1%(25/29)和62.07%(18/29)。依据MRP2表达情况,耐药组19例和非耐药组10例进行生存分析显示,总体生存期(P=0.010)及无瘤生存期(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MRP3表达情况,耐药组16例和非耐药组13例比较,仅无瘤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RP2(P=0.009, HR=4.897,95%CI=1.475~16.261)、MRP3(P=0.002,HR=5.515,95%CI=1.861~16.341)表达情况为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MRP2、MRP3的强表达是导致肝癌耐药及化疗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MRP2、MRP3有可能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筛选化疗方案的指标。

  • 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一期胆管缝合应用于高龄患者的安全性探讨

    作者:张红卫;陈亚进;李闻达;黄泽坚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管而不放置胆管引流在高龄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接受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后不放置胆管引流的高龄病例临床资料,共16例作为研究组,收集同时期接受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不放置胆管引流管的非高龄病例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6.31±11.31)min,平均住院时间(10.19±1.22)d;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6.80±10.58)min,平均住院时间(7.65±0.8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胆漏、腹腔出血、膈下感染及术后阻塞性黄疸等术后并发症。两组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率和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管而不放置胆管引流用于高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 重视胰岛素瘤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周杰

    胰岛素瘤(insulinoma)并不罕见,发病率约为1/100万~1/20万,近几年发病率似有上升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或神经精神疾病,长期的误诊、误治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因而该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课题。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争论与对策

    作者:雷正明

    胆管癌占消化道癌肿的2%,在西方国家相对少见,亚洲男性发病率约113/10万,女性为50/10万,其中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CA,又称Klatskin tumour)约占胆管癌的40%~60%[1]。不能切除的HCCA中位生存时间少于1年,迄今外科治疗仍然是可能治愈的主要手段, HCCA切除率19%~78%,切除后5年生存率20%~40%[1-2],但HCCA外科治疗仍存在诸多不一致的意见,兹对此做一探讨。

  • 肝门部胆管癌的经皮姑息性治疗

    作者:刘会春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CA)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黏膜上皮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方法。然而,由于HCCA发生部位特殊、肿瘤局部浸润性生长,加之与肝门部重要血管的关系密切,故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低,一般仅达三分之一,即使行根治性切除,其5年生存率也仅为20%~35%。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外科专家们尝试了扩大切除、围肝门切除、姑息性切除等,但都各有其弊端,术后死亡率高,也难以在临床推广。

  • 误诊为肝囊肿的小肠间质瘤肝转移一例

    作者:郭军;康英杰;秦亚东

    患者男,58岁,因突发性右上腹疼痛2年,再发半月余于2014年3月31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疼痛放射至后背部,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提示“巨大肝囊肿”,在B超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活检,抽取血性囊液约800 ml,症状缓解。半月前再发右上腹胀痛,无放射痛,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2 d后症状自行缓解,行上腹部CT平扫提示肝多发囊实性肿块,囊性居多(图1),为求手术而来本院。患者10年前曾行“小肠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瘤体呈外生性,大小约5 cm×6 cm,术后病理提示“小肠间质瘤”。入院查体无异常,肝肋下约10 cm,表面光滑,边缘圆钝,无结节感,无触痛;肝区叩击痛阴性,墨菲征阴性。复查肝胆B超示:肝多发囊实性肿块。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2.5μg/L,癌胚抗原1.27 g/L,CA19975 U/ml。考虑诊断为巨大肝囊肿,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全麻下拟行囊肿开窗引流术。

  •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现状

    作者:鲁建国;王成果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是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又称为高位胆管癌、Klatskin瘤,是常见的胆管癌类型,约占胆管癌的60%~70%[1]。HC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在其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治疗方法等相关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总体治疗效果不满意,预后不佳。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指南,围绕该病的诊治提出探讨。

  • 短肠相关性肝病与FXR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刘洁

    【据《Hepatol》2014年7月报道】题:短肠相关性肝病出现胆汁酸代谢障碍与FXR信号改变有关(作者Pereira-Fantini PM等)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有高达20%~30%的死亡率,虽然其高死亡率与SBS相关性肝病(SBS-ALD)有关,但人们对于SBS-ALD的发病机制却了解不多。肠外营养(PN)被公认为是造成肝脏相关性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接受了PN。对于小肠切除(small bowel resection,SBR)的儿童和成人来说,肠衰竭是出现相关性肝脏疾病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

  • 具有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风险的儿科肠衰竭患者的支持指南

    作者:夏万元;许红霞

    【据《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14年4月报道】题:A.S.P.E.N.临床指南:具有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风险的儿科肠衰竭患者的支持指南(作者Wales PW等)

  • 一项可评价肠衰竭患者肝硬化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郭静

    【据《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13年9月报道】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与肠衰竭儿科患者的肝硬化相关而与其肝纤维化无关(作者Díaz JJ等)
      肠衰竭(intestinal failure,IF)的儿科患者只能通过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来获得足够的营养用于生长发育,而长期的PN 将造成明显的肝脏损害。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非损伤性实验室检测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 APRI)对于肠衰竭患儿相关性肝病的诊断。

  • 植物类甾醇与小儿肠衰竭引起的肝组织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蕊

    【据《Am J Clin Nutr》2014年8月报道】题:血清植物甾醇、胆甾烷醇、胆固醇的前体物与小儿肠衰竭引起的肝组织损伤相关(作者Mutanen A等)

  • 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伴随肝损伤风险

    作者:

    正在受健身者和试图减肥的中年妇女热捧的草药或膳食补充剂(herbals and dietary supplements, HDS)乱用情况泛滥,尽管很多美国人都相信膳食补充剂是安全的,但实际上政府相关条例(1994年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对此类产品上市监管较松,相较传统药品缺少上市安全性证据。由于这种对草药等膳食补充剂不太严格的监督,造成发生包括危及生命在内的较大潜在有害后果。在过去10年中已逐渐成为导致肝损伤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 肠外营养“伤肝”及对策

    作者:许红霞

    自20世纪60年代末,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开始在婴儿和成人患者中广泛应用,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很快人们便发现,肝损伤是TPN治疗过程中一个严重并发症,被称为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liver disease,PNALD)。PNALD在依赖PN的人群中非常普遍,有研究报道,在需要长期PN支持的患者中,PNALD的发病率在婴儿为40%~60%,在成人为15%~40%。尤其在新生儿和婴儿中, PNALD发生时间更早,肝功能下降更快。尽管TPN的组成成分以及对患者的临床管理在不断地改进,但肝胆并发症依然是导致这些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报道称,PNALD的死亡率可能高达38%~51%。对PNALD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婴幼儿。1971年,Peden等首次关注到婴儿在TPN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肝脏并发症。凡是需要长期PN的患者都可能发生PNALD。婴儿中有多种原因需要PN治疗,如先天腹裂、短肠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肠梗阻、肠衰竭等。婴幼儿因肠衰竭需要长期PN,进而发生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ntestinal failure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IFALD)比较普遍。与PNALD相似,在需要长期PN的儿童中有40%~60%发生IFALD。PNALD或IFALD的肝脏改变,可表现为肝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胆汁淤积、纤维化、肝硬化等。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在良好的治疗措施下可能逆转,而肝纤维化由于其不可逆的特点被认为是PNALD的重要阶段。纤维化可进一步发生进展到胆汁性肝硬化和肝衰竭,其终结局是进行肝移植,无法肝移植的,甚或有的患者在等待肝移植过程中死亡。有报道NALD的儿童中高达25%可能终需要肝移植。

  • 肝外恶性肿瘤对合并肝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生存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一杰;黄创新;肖妹;曾庆安

    目的:评价肝外恶性肿瘤对合并肝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公开发表的比较合并肝癌的多原发癌患者和单患肝癌患者生存率且随访严密的临床研究,评估原始研究的质量,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计算多原发癌相对单患肝癌死亡危险的优势比(OR),评价肝外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共6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总样本量2431例。包括肝癌合并多原发癌病例207例,死亡136例;单患肝癌组2224例,死亡1598例;合并OR=0.93,95%CI为0.67~1.28。结论肝外肿瘤既没增加也没降低死亡危险,合并肝癌的多原发癌并不意味预后更差,采取积极的治疗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相对于肝外肿瘤需要优先治疗肝癌。

  •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作者: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于2014年9月12日在山东济南开幕。国内外近5000名肿瘤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学防癌、防治并重、共赢健康中国梦”的主题,就肿瘤免疫治疗进展、肿瘤个体化医学等临床及科研成果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第二届编辑委员会

    作者:

    关键词: 科学文献 电子版
  • 关于假冒我刊进行非法活动的严正声明

    作者:《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编辑部

    近期,本刊多次接到作者反映,称社会及网站上有不法之徒窃取杂志刊号、封面等,以《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的网站收录论文,并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的个人账户。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本刊的形象和信誉,影响了读者、作者对我们的信任,也对本刊的日常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 2014广州普通外科论坛《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编委会议暨广东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年会圆满结束

    作者:

    2014年9月26至28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主办,广东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编委会联合承办的“2014广州普通外科论坛”在广州顺利召开。会议同时举办“《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第二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广东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4年工作会议”。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年各期中心主题

    作者:

    热忱欢迎踊跃投稿和订阅,要求文稿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尤其欢迎包括PPT幻灯、手术录像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稿件,以及循证医学、术式改进、争议问题、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文章。优先采用对规范手术和创新手术录像。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