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中华医史杂志

中华医史

中华医史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History 중화의사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0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7053
  • 国内刊号: 11-2155/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6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4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经纬
  • 类 别: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期刊荣誉:
  • 宋代官刊方书和个人方书特点探讨

    作者:章健

    宋代是方书发展的鼎盛阶段,众多方书可分两类:官刊方书和个人方书。官刊方书篇幅大,资料丰富,有一定的法定权威,而且所收方剂以成药居多。个人方书则简要质朴,删繁就简,重视实践,且分科精细,方剂显示出专科特长。这两类方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宋代方书辉煌时期的风貌。我们可从对这两类方书特点的探讨得到有益于现代方剂学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方书 方剂学
  • 论解放军卫生工作的创始问题

    作者:高恩显

    解放军卫生工作从1927年建军时起逐步建立发展,1931年成立全军卫生工作的领导机关——军委总卫生部。此后,建立健全了各类卫生机构,形成了统一的领导体系,培养和配备了基本卫生人员,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至1933年已完成了创始阶段。解放军卫生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为贺诚。

  • 近代岭南医家梁龙章

    作者:郑洪

    近代广东中医学家梁龙章,著有《辨证求真》,精研医学,受聘于英国公司,多次出赴南洋为王公诊病,名扬中外。他在广东省港两地积极参与慈善医疗事业,倾力扶助贫民。在近代广东的鼠疫大流行中,创造“易数运气方论”救治疫症患者,疗效显著。梁龙章还比较中西医政,呼吁中国变法,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中医学家。

  • 温病名家吴鞠通生平著述考

    作者:李刘坤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名瑭,字配珩,鞠通实乃其号。生于1758年,卒于1836年。故里乃今江苏淮安市。温病名著《温病条辨》并非著成于落笔的1798年,而是经过15年艰辛努力,成书于1813年。力矫医界时弊的《医医病书》成书于1831年。1833年又将医案整理成册,嘉惠后学。吴氏一生不仅精究医学,勇于创新,而且居心忠厚,医德高尚。其治学反对门户之见,能虚心而师百氏,博采诸贤之长,并正确对待成就,从不居功自傲,给后人树立了楷模,值得很好地学习和永远怀念。

    关键词: 吴鞠通 生平
  • 明代御医顾定芳及其随葬品

    作者:高毓秋

    考证御医顾定芳的姓名字号、身世谱系、生平事迹、医学思想、医学活动、医学文物等内容,发掘出他在保存古代经典医学版本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提出的心理治疗方面的独创性论述事实,不仅可补充明代医学史的一项空白,而且当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20世纪3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医疗救护概况

    作者:朱德明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公共租界是旧中国大的租界,界内的医疗救护工作由工部局卫生处和火政处管理,下属的急救股和医院股承担具体的急救伤病员工作,股内的医疗救护人员不辞辛苦地为界内中外人士的身心健康奔波,功绩显著,应该在近代中国医药史及中外科技交流史上写下美好的一笔。

    关键词: 上海 租界 医疗救护
  • 先秦时期方剂学的萌芽与初步形成

    作者:朱建平

    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如将单味药视为单方,那么方剂的出现就很早了。而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至迟应在春秋末战国初,齐国“献方”之俗就可说明。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王堆医方书,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复方配伍、辨证论治等内容,可以代表战国时期我国方剂学的初水平。中医理论经典《内经》从具体方剂命名、组成,到方剂配伍原则、临床运用规律,尤其是治法和组方理论,均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方剂学
  • 烂喉痧出现年代初探

    作者:余新忠

    现代医史学界对烂喉痧(猩红热)究竟是一种中国自古就有还是从外部传入的传染病一直聚讼纷纭,几乎现有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传统医籍特别是所谓“叶天士医案”展开的,很少顾及当时历史情况。在对医籍所载与历史上发生的实际情况的比照分析中可认为:叶天士之烂喉痧医案与叶天士本人无关,系后人借名伪托,雍正十一年苏南发生的大疫,有较大可能是伤寒流行,即使也有烂喉痧,也绝不存在烂喉痧首度流行的事实。实际上,康熙晚期,烂喉痧已被当作过去较少见的疫病在苏南出现。

  • 夏至草文献考证

    作者:李佳;陈玉婷

    夏至草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中列于茺蔚项下,是作为茺蔚的一种来应用的。凡记载茺蔚别名夏枯,或茺蔚夏至后即枯的均指夏至草。现在许多地方药物志、植物志和中草药中均有收载,功用与益母草相似。

  • 试论清末卫生行政机构

    作者:曹丽娟

    1901年到1911年清末新政、筹备立宪改革中,有卫生行政内容,卫生行政无专门独立机构,附属在巡警部、民政部里。中央卫生行政机构指巡警部的卫生科,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后,卫生科升为卫生司,下设保健、检疫、方术三个科,其职掌为考核医学堂之设置,考验医生,管理清道、防疫,审定卫生、保健章程。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设卫生处。各省巡警道设卫生课。州县佐治官设警务长一员,掌卫生事宜。自此,我国卫生行政始借鉴西方逐步向现代化演进。

  • 鼻咽癌古文献研究

    作者:周小军;田道法

    按鼻咽癌临床表现特点确立古代鼻咽癌文献纳入标准,从古代文献中筛选出类似鼻咽癌的文献,并设立排弃标准除外有关颈淋巴结核、淋巴瘤等的内容。以此为基础,研究关于鼻咽癌的病因、病机及防治方法的古代鼻咽癌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对鼻咽癌的病因病机有正气虚弱、寒客经络,或肝气郁结、火毒痰凝血瘀等几种认识;在防治上则强调预防为主,并以调理情志、益气和营为治疗大法。

  •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发展史

    作者:李续建;楼方定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某些恶性和非恶性血液疾病,可以达到临床痊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经历了萌芽、早期研究和发展的时期。如何完善此项技术、扩大其应用范围,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 索兰纳斯及其对Apgar评分法的贡献

    作者:袁岳沙;曾凡芝

    索兰纳斯是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妇产科医生,是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学科的先驱之一。他的关于新生儿成熟度的评估标准还鲜为人知。在对索兰纳斯和Apgar的新生儿评估系统的比较分析中,可见索兰纳斯对Apgar评分法的贡献。

  • 宋代校正医书局改编《千金要方》的新证据

    作者:黄幼民;黄龙祥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一书,现存有二种传本,一种是宋代校正医书局的校注本《备急千金要方》;另一种是未经宋人校改的宋刊本《孙真人千金方》(现存20卷)。这二种传本无论是在篇目次序(包括同一篇中的条文次序)还是在文字内容上,都有较大的出入。关于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几年前我们已经撰文做了初步分析,而新近的研究又进一步发现了解释这些差异的新证据。

  • 美国肿瘤内科学发展概要

    作者:许青;王杰军

    早在1957年,由于认识到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的重要意义,Samuel Taylor博士向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 ACP)建议成立肿瘤协会。随着肿瘤全身系统治疗的逐步采用,以Arnoldus Goudsmit为首的一组临床医师于1964年成立了美国临床肿瘤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从此有了区别于肿瘤基础研究,肿瘤临床研究的一个论坛。医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内科医师在肿瘤治疗中逐步发挥作用,必然导致肿瘤内科学(Medical Oncology)这一新领域的形成。

  • 中国近代掌管两所医院的女院长——何金英

    作者:李燕

    何金英(?~1929),福建福州人。其父是教会中人,思想比较开明,曾坚决反对其母为她缠足,这在当时应该说是十分难得的。 何金英少年时先在福州的教会女塾读书,可她嫌女塾的功课太呆板,后来就转到了福州妇女医院学医。她对学医非常感兴趣,而她的聪颖和同情心也被医院的院长所看重,于是由他介绍,请求美国的妇女传道部(Women's Foreign Mission Society)出资送她留美。何女士当时只有18岁,她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都不放心她单身赴美,可她却毫不在乎,于光绪十年(1884)跟随几个美国传教士到达美国。由于不懂英语,她先是住在费城Dr.Sites的家中,学了一个暑假的英语。就在这一年的秋季,何女士考入了俄亥俄州的美以美会大学(Weslyan University)。四年后,她在该大学毕业,接着又考入费城的女子医科大学。在费城读了三年后,由于其父病重,她只好中断学业匆匆回国。1892年她重返美国,继续在费城的学校学医。 中日甲午战争那年(1894年),何女士在这所大学毕业,并在美国实习一年后回国,在福州的妇孺医院工作。后来由于主持这所医院的Lyon女士回国,她就担负起了该院的主持工作。1898年李鸿章曾委派她到伦敦出席世界妇女大会,从而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个参加国际事务的女代表。1899年,她兼任福州马可爱医院(Woolstone memorial Hospital,后称协和医院)的院长一职。这样她就肩负起了两所医院的重任。这两所医院一在城内,一在城外,何女士往来奔波,很是辛苦;而且刚开始当地人看她不是高鼻子黄头发的洋人,有点不信任她,不愿意到她的医院就诊。后来由于她医术高明,声誉鹊起,不久医院里就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了,要另外租房才够用。 何女士为社会服务了30多年,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去世。她一生不仅救人无数,还为中国训练了不少医生。

  • 脊髓灰质炎简史

    作者:李志平

    1979年4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人类终于彻底消灭了天花。10年后,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脊髓灰质炎(Polimyelitis,Polio 简称“脊灰”)为人类消灭的第二种传染病。 脊灰是一种常见于小儿的病毒性传染病,由于可致患儿发生迟缓性瘫痪,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人类对类似此病的描绘历史虽很久,但是在西方,直到18世纪才把脊灰作为一种疾病定义下来。1793年,英国儿科学家安德伍德(Underwood,M,1737~1820)对该病首次作出科学描述。1840年,德国外科矫形医师海涅(Heine,J,1800~1879)首次对小儿麻痹症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评论性报告。1870年,著名的法国神经学家沙尔科(Charcot,J.M,1825~1839)应用显微镜研究了患儿脊髓灰质的病理变化并做出详细描述。1909年,美籍奥地利学者兰德斯坦纳(Landsteiner,K,1868~1943)通过实验分离出脊灰病毒并阐明传染途径。1952年,美国病毒学家索尔(Salk,J.E,1914~1995)发明了安全有效的注射疫苗,1955年开始使用。195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萨宾(Sabin,A.B,1906~1993)又发明了口服疫苗,60年代开始普遍服用。从此对肆虐全球的脊灰有了安全有效且易行的预防手段。

  • 《卫济宝书》“痼”病考实

    作者:孙启明

    宋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1170)曰:“四曰痼,痼发者,形状三两个,或手背,不日消退自破,苦无脓血毒汁,意以为安愈。忽因消渴,肾所攻及。至春冬再在背膊或肾腧上生一个两个,疼痛赤肿,腰疼筋紧拘急。吃多物常饥燥,小便赤,大便涩,三五日一通。或破,下小车螯散;未破,下大车螯散。逐日下内消内解散。” 痼字,古训为“久治不愈之病”。《玉篇.疒》部:“痼,久病也。”《字汇.病部》:“痼,久固之疾。”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赵以德曰:“痼疾谓已沉疴,非旦夕可取效者。”东轩居士引申之以为痈疽名,乃喻其顽固难治。 痼病,为东轩居士所创,列为《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之一。所谓“痈疽五发”,一曰癌,二曰瘭,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其中之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瘭,乃今之寻常热疖;疽,乃今之蜂窝织炎;痈,乃今“无头疽”中之“浅部脓肿”。此四者皆为原发之急性化脓性外科疾患。

  • 汤氏病毒及其发现者

    作者:郝清华

    汤飞凡(1897~1958)是我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湖南醴陵人。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工作,次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汤飞凡立即回国,满怀一腔热血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到云南主持中央防疫处的工作。为了抗战需要,他转向当时急需的疫苗、血清和青霉素的研制工作。当时青霉素非常昂贵,制造工艺属机密。经过一道道难关,终于制造出了精制国产青霉素针剂,支援抗战工作。 解放后,汤飞凡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等职。早在1930年汤飞凡就否定了国外科学家关于沙眼是由细菌引起的结论。1954年,他几次去农村调查,目睹了沙眼的猖獗,决心再次对沙眼进行仔细的研究。他认为沙眼很可能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据此,他又重新设计了一套方案,经历多次失败,终于在1955年8月和1956年4月的第8次和第55次试验中获得成功,他找到了一种类似病毒的沙眼病原,编号为TE8。 此后,他和著名眼科医生张晓楼合作,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证明TE8确实可以引起沙眼。下一步必须做人体试验了,许多人得知后纷纷递交申请书,但他还是决定拿自己的眼睛当“靶子”。将TE8毒液滴入一只眼内后,汤飞凡的眼睛红肿、发痒、流泪。别人都替他难受,他却非常高兴。经专家诊断,他确实患了典型的沙眼。为了观察沙眼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他坚持了40天,直到获得确诊沙眼的全部第一手资料。试验证明,TE8病毒确实是沙眼发病的罪魁祸首。TE8被称为“汤氏病毒”。 1957年,汤飞凡的沙眼研究成果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上公开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不久以后,全世界十几个国家的实验室都确认了他的研究成果。一时间,形成了全球性的沙眼研究热潮,大大推动了病毒学和眼科学的发展。 1957年,汤飞凡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9月30日不幸去世。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授予他“金质沙眼奖章”。1992年,中国邮电部发行第三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汤飞凡入选其中。在其肖像左边,就是那枚金质沙眼奖章。

  • 体温计小史

    作者:

    温度计的发明是在1593年,发明者是意大利科学家伽里略(Galileo)。1616至1636年间,与伽里略有学术交往的意大利科学家桑克托里斯(Sanctorius, 1561-1636)将温度计的形状做了改进,并首次在临床用于测量病人体温。 但是,当时的温度计使用的是气体温度计,测量精度不理想。1709年,德籍荷兰物理学家华伦海特(Fahrenheit, D.G,1686-1736)发明了酒精温度计;1714年,又用水银代替酒精,从而在温度计的标记剂方面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同时,华伦海特制定了第一个标准温标,即华氏温标。华氏温标的标定是以冰和食盐的混合物所能达到的低温度为零点,从而得到水的冰点是32,沸点是212,两者之差为180,这是第一个精确标定的温度计计量标准。

  • “三一七”与国医节

    作者: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值北洋军阀政府和民国时期政府当政期间,曾接连发生了3起由政府当局人物出面主张废止中医的严重事件,“三一七”即是指在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药界与反动政府展开的一场保护中医还是废止中医的尖锐斗争,这场斗争对我国中医药界的生存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的中医处境十分艰苦,由于西医的传播与发展,使中医药受到巨大冲击。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及医学界内部的对立势力亦敌视中医,企图消灭中医。1929年2月27日,民国时期政府召开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岩(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针对中医进行了歪曲与污蔑,他们视中医为旧医,主张以新医即西医替代之,尤其强调“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并制订了所谓“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其主要内容有:“处理现有旧医”,由卫生部实行“旧医登记”,以限制中医营业执照发放与使用年限;“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禁止登报介绍宣传中医等。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创刊

    作者:

    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于1990年的《急诊医学》杂志已于2000年起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由中国科技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为双月刊,大16开,72页,逢双月25日出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是高级急诊医学专业刊物,刊登与急诊有关的基础学科研和临床医学科研成果、临床诊治经验和技术方面的文章。设有专论、论著、临床研究、综述、讲座、经验交流、院前急救、急诊护理、病便讨论、学科建设、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及时报道我国急诊医学新进展及学会相关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充分体现了现代急诊医学的特点。(《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

  • 我刊副总编蔡景峰在美国进行医学史讲学

    作者:

    2000年12月15日,我刊副总编辑蔡景峰研究员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西方医学中心(Center for East-West medicine)主任许豪杰博士之邀,参加该中心2000年年终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发表演讲,题为“古代中国医学大师们的训诫”(Lessons from Master Clinicians in Ancient China),其内容为中医药王孙思邈对中医药学的伟大贡献,并以幻灯片简介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些重大成就,包括炼丹术、脉学以及人痘接种术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及其对世界古代科学、医学的影响。 东西方医学中心是现在美国国内影响大的、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的正规医疗研究中心,该中心应用东方医学(主要是中医药)的独特医疗思想和技术,采取中、西并重的综合疗法,对一些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疗法或无法治愈的疾病进行治疗,取得相当满意的疗效,受到当地乃至全美国医学界的瞩目。他们坚持用中医理论指导其治疗,以研究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人民大众中(包括当地的白种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获得好评,现正扩大治疗范围和病种,扩大机构,争取为东西方医学的结合做出更大贡献。 此次学术活动约有200人参加,除该中心及加州大学有关人员参加外,还邀请当地名流、媒体代表及赞助该中心研究事业的社会人士参加。对于会上介绍的中国古代医学历史的一些内容与会人士均颇感新鲜而兴趣浓厚,希望该中心今后加强这方面的学术活动内容。(上工)

  • 2000年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获科技部3项资助

    作者:

    在我国首次设立的2000年度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科研院所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标3项,获得资助360万元,即①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负责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基础性,150万元,中国中医研究院中标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具体承担),目标是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约4000条规范的中文名词表、英文名词表,建立中、英文术语数据库。②马继兴、郑金生负责的“国内失传中医善本古籍抢救回归与发掘研究”(基础性,150万元),目标是完成海内外藏书机构的调查报告(包括国内失传的中医古籍的种类、名称、收藏国家和馆藏);复制、回归200种国内失传的中医善本古籍(约8万页);出版30种精选的回归善本古籍医书。③李经纬、梁峻负责的“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公益性,60万元),目标是完成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的实地调研,建立约5000件左右的全国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档案(图片、文字和光盘);完成《中国医药卫生文物精品集》(约收载5000件)的全部原稿编排;完成并提交调研报告(约5万字),完成文物保护条例和管理制度建议报告(约3万字)。所有项目成果(包括全部数据)在项目验收前统一归档于国家科技部指定的信息中心。项目周期为2年,实行准课题制管理。(白茅)

  • 中国共产党重视中医药史料两则

    作者:张冰浣

    1946年下半年,解放战争正式开始。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取“重点进攻”,并把重点置于陕甘宁和山东两解放区,以继续维持其战略上的攻势。国民党军集中了蒋介石嫡系西安绥靖公署胡宗南集团等部,34个旅、23万人的兵力发动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延安处于紧张的备战工作中。1947年1月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卫生部召开医疗卫生战备工作会议,研讨军队和地方的战时医疗卫生工作的任务和力量的组织安排等。会议由卫生部长兼政委曾育生和副部长黄树则主持,各纵队、独立派及军分区卫生部领导同志参加,贺龙司令员和王维舟副司令员也出席了会议。贺司令员在听了边区军民战备工作安排的汇报以的,对于把中央、军队、边区政府卫生机构统一组织成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建议认为可行,但也指出,对发挥地方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中医药的力量重视不够,给予批评。贺司令员在讲话中回顾了1931年红三军在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收治伤病员的情况。当时红三军前委决定,创建以均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攻克均县之后,建立了县乡苏维埃政权。有300余名伤病员分散在武当山的深山中,由于住地分散,药品缺乏,给医疗造成很多困难。后经部队医生和武当山道人的帮助,实行中西两法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当时,军医务所长贺彪同志亲自参与了治疗工作,并指示:基于以往战伤救治的经验和我们当前的实际,在我们的自卫战斗中,应当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遵照贺总的指示,卫生部重新修改了边区战时医疗卫生工作的计划与部署。

  • 评《中外医学史》

    作者:陆肇基

    新中国建国以来,医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得到长足进展,出版了有关中国传统医学的医学史著作,无论类别或数量都空前丰富多采,然而世界医学史的著作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由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程之范教授为主编,张大庆、甄橙为副主编的《中外医学史》于1997年10月出版,印数5000册,为中国的医学史书籍增添了新作。出版后,在短短两年内,销售一空。据了解本书不仅在我国内地销售,港澳地区也有售卖,可见人们对了解中国医学史尤其是西医史的殷切心情。为满足读者需求,出版社已于2000年6月进行第二次印刷,前后共已发行10000册。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篇是世界医学史,主要介绍西医学的发展;第二篇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主要介绍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医学史;第三篇是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主要介绍西医传入中国后迄至今日中国医药卫生发展情况。此书有5篇附录:(1)口腔医学史;(2)古印度的医学;(3)日本的医学;(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介绍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首次颁发至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姓名和他们的受奖成果;(5)中外医事比较简表。

  • 21世纪应该关注中西医学史的比较研究

    作者:程之范

    有关医学史的研究在欧洲18世纪已有学者关注,19世纪开始,历史进入所谓科学反对迷信的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兴起,实证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医学史的研究几乎被人们遗忘,各个大学也忽略了这门学科。由于细胞学、细胞病理学和细菌学的研究,人们认为新的医学并不需要从过去的历史吸取成果。直到20世纪初,经过世界大战的创伤,欧洲各国政府民族意识不断增长,注意到爱国主义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同时文化的广泛传播,历史著作涌现,代表古代医学文明的出土文物被发掘,使医学史的研究重新被重视起来。这一时期,各国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医史学会,国际医史学会也宣告成立,第一个医学史杂志正式出版了。医学史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即医学通史;也涉及到各个医学分支的历史研究,即医学专科史。当审视前辈医学家的科学生涯时,会发现现代一些医学理论可以在前代医学家那里找到历史的根源。因此,医学史在西方逐渐被重视起来。

  • 从双包山与马王堆相关背景探讨经脉漆雕年代

    作者:李观荣;易群;张永玲;徐凤莲

    1993年2月,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现了一座西汉椁墓,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一具木胎髹漆人体模型,高28.1cm,裸体直立,两掌向前,模型表面纵向分布有红色线条19枝,头手等处,有多处线条交会,形似人体经脉,被命名为:“西汉人体经脉漆雕”简称“漆雕”,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3]。 笔者曾在绵阳永兴镇巡回医疗、教学几次,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略知一二。作为一名针灸专业工作者,对“漆雕”颇感兴趣。仔细阅读了有关资料又再次赴双包山进行实地考察,初步观察到绵阳双包山与长沙马王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较如下:

  • 20世纪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工作回顾

    作者:梁峻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早成立的专科分会,在总会领导下,数十年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历史悠久,名家荟萃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治史大国。20世纪初,一批医史学者有感于学会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故于1914年,由陈邦贤先生首先倡议成立“医史研究会”。1935年11月,中华医学会在广州召开第11届大会期间,由著名医史学者王吉民、伍连德、李涛等发起,在中华医学会下成立了医史委员会。1936年2月,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会长朱恒璧主持,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史学会”,公推王吉民为会长,李涛为副会长,伊博恩(美)为秘书,杨济时、鲁德馨、胡美(美)等为委员,组成第一届医史学会委员会。从此,医史学会活动的帷幕被正式拉开。1937年4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举行第12届大会时,医史学会便举行了第1次学术大会。这次大会还改选产生了学会第2届委员会,第1届委员会成员除胡美外,均连任。大会还修订了学会章程、细则,并提出工作大纲6条:即①搜集医史有关之文献;②发行医史杂志;③翻译中医典籍;④刊行会员研究心得;⑤建立中医图书馆;⑥创办医史博物馆等。如此,医史学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届委员会均坚持学会宗旨,遵守学会章程,明确提出各阶段工作任务和计划,积极发展会员,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 悼念著名生理学家王志均先生

    作者:

    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顾问、我国著名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王志均先生于2000年12月24日因病不幸去世。王志均先生不仅对我国生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生理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86年他和陈孟勤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生理学六十年》,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不久,他和陈孟勤教授动员了90多位在全国生理界具有相当资历专家撰写了更为全面的《生理学史》,于1993年出版。1999年王先生又出版了《生命科学今昔谈》,为我国医学史研究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王志均先生十分重视医学史教育,认为医学史教育不只是医学史专业人员的事情,而应当受到广泛的重视。在他主编的《生理科学进展》上开设了“科技大师”栏目,通过介绍生理科学领域著名科学家的业绩,来鼓励后人发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1999年,89岁高龄的王志均先生还出席了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召开的医学史学科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呼吁加强医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虽然王先生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在医学史上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发展我国的医学史事业去努力工作。(张大庆)

中华医史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