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医药杂志

中国医药

中国医药杂志

China Medicine 중국의약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777
  • 国内刊号: 11-545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0-52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杨秋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国人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转变

    作者:郑军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国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起初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应保守治疗.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现在倾向于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与A型主动脉夹层相比,B型主动脉夹层急性期发生动脉破裂、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较低,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病情一般趋于平稳.另外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年龄更大,多合并有高血压病等合并症.

  • 孙氏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俊明;孙立忠

    广泛的主动脉病变,特别是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病变仍然是心血管外科面临的巨大挑战.尽管应用深低温停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等技术,主动脉弓部替换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然而一期置换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远端降主动脉不仅死亡率高,而且面临诸多的手术并发症.1983年Borst等[1]首次提出先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并在降主动脉内置入一段游离的人工血管,在二期胸降主动脉手术时,即可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完成操作,且不再需要深低温停循环,他将这一技术称为象鼻手术.

  • 主动脉手术体外循环和脑保护策略

    作者:侯晓彤

    主动脉手术一直富有挑战性,体外循环的出现使得主动脉瘤的修补成为可能.当今的先进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和外科手术技术使一些复杂的主动脉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大降低.DeBakey和Cooley在1956年首次报告了升主动脉瘤修补术.之后不久,应用深低温停循环(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进行脑保护治疗主动脉弓疾病的报道随即出现,到了 1975年,Griepp等报告了一组DHCA下进行弓部主动脉瘤修补手术的病例,使得复杂主动脉手术中脑保护的研究成为热点,甚至一直至今.

  • 主动脉疾病影像学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作者:范占明

    主动脉疾病临床发病率并不少见,并呈逐年增多趋势.这主要与人口老龄化,近年医学影像学技术进步和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提高有关.主动脉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急性主动脉疾病(或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包括胸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主动脉壁间血肿( 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elerotic ulcers,PAU)早期死亡率较高.例如未经治疗的A型AD初24-48h内,每小时死亡率为1% ~2%.另外,一些主动脉疾病临床上可症状很轻或无症状.因此,影像学对于主动脉疾病正确诊断极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疗效和预后.目前,无创伤性横断影像技术[如CT、MR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基本代替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1-4].本文重点就CT和MR成像方法、胸主动脉疾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影像学
  • 主动脉疾病的超声影像分析

    作者:杨娅

    主动脉疾病主要有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本研究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大动脉炎、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中断的分型和超声影像学表现,尤其是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总结.1 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 aorta dissection)形成系主动脉内膜损伤、中层囊性坏死和血肿,致使主动脉壁从中层剥离并可有一定范围延伸扩展的病变.夹层是主动脉常见的灾难性事件,急性主动脉夹层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临床常出现剧烈胸背痛、休克和压迫症状,以及受累主动脉分支血管的缺血表现.如瘤体继续扩大,可向动脉壁外破裂引起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 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体会

    作者:刘永民;孙立忠

    大动脉炎,又称Takayasu's disease或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常引起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如胸腹主动脉、头臂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和肺动脉等),炎症亦可破坏动脉壁的中层,导致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本病在亚洲地区如日本、中国等国家报道较多,多见于年青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1∶10,约90%在30岁以内发病[1-2].本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高血压程度、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情况,以及心功能不全程度等,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1%和90.1%,病死患者大多死于脑血栓、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和脑出血等并发症[3-4].

  • 主动脉手术的麻醉

    作者:程卫平

    主动脉手术,是指从主动脉根部至髂动脉范围内的主动脉手术,其原发病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大动脉炎、主动脉溃疡和主动脉外伤等.随着国人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的增高及医务人员认知和诊断水平的提高,主动脉手术病例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做好手术麻醉,可对保证手术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主动脉手术的麻醉问题.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作者:黄连军;禹纪红;常宗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和影像技术的飞速进步,腹主动脉瘤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大血管病变.尤其对于高龄、高风险的患者,由于不能耐受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增大的瘤体成为一枚定时“炸弹”,破裂的风险大,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通过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可降低瘤体破裂风险,以其微创、安全、有效,逐步成为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的替代疗法.

  • 孙氏手术( Sun's procedure)——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的新标准

    作者:孙立忠;齐瑞东;朱俊明;刘永民;郑军

    目的 探索孙氏手术作为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标准术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544例,其中411例接受主动脉弓替换手术(291例行孙氏手术为Sun's组,120例行传统主动脉弓外科修复手术为CSR组),14例患者接受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手术.结果 Sun's组早期死亡率3.09%[急性夹层4.73% (7/148),慢性夹层1.40%( 2/143)],CSR组早期死亡率5.00%[急性夹层6.06% (4/66),慢性夹层3.70% (2/54)].Sun's组脊髓损伤发生率为2.34%,CSR手术组为0.83%.二次手术率:急性夹层为2.34%(Sun's组1例,CSR手术组4例,P=0.036),慢性夹层为3.05%(Sun's组4例,CSR手术组2例,P=0.663).支架段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率,急性夹层为94.2%( 130/138),慢性夹层为92.0% (126/137).结论 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早期死亡率低、并发症少、术后假腔闭合率高、再次手术率低、中期效果好,可以作为复杂型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标准术式,值得推广应用.更长期效果我们将进一步随访研究.

  • 主动脉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刘楠

    与普通心脏手术相比,主动脉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种类更多,发病率更高,明显影响手术结果.这也是主动脉手术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国内的多项主动脉手术病例的临床观察中,各种并发症以出血的发病率高,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急性肾衰竭及脑部并发症较常见.截瘫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预后极差.本文将针对主动脉手术围手术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进行分析.

  • 主动脉疾病多排螺旋CT优选扫描方案

    作者:李宇;范占明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螺旋CT的问世使CT血管造影(CTA)一直被视为胸主动脉或主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和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CTA与MRI相比有许多优势.多排螺旋CT(MDCT,特别是64排螺旋CT)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主动脉3D容积血管成像,这使得CT对主动脉疾病和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急剧增加.根据国外文献报道,约61%以上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首选CT检查.

  • 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黄连军;禹纪红;常宗平

    主动脉缩窄(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1760年由Morgagni尸检时首次发现,并被定义为降主动脉近段管腔局限性狭窄[1].在各类先天性心脏病中占5% -8%,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 ~5):1.50%以上的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先天畸形,主要为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双瓣叶型主动脉瓣.临床上,如收缩期上下肢之间动脉压力阶差>20 mm Hg(1 mmHg=0.133 kPa),结合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即可诊断为先天性CoA[2-4].如不治疗,CoA患者的平均寿命为34岁[5],常死于心力衰竭(26%)、主动脉破裂(21%)、感染性心内膜炎(18%)、颅内出血(12%)等致命并发症[6].故目前认为,上、下肢压差超过20 mm Hg为进一步治疗的指征,对于压差小于20mm Hg的患者如合并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特别是出现左心功能不全或左心室进行性肥厚者,亦应积极治疗[7].CoA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传统开放性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建立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薛玉国;黄连军

    主动脉夹层( 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系统疾病中具有特点的动脉扩张病之一,它是指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扩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Stanford B型AD是指原发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AD,相当于DeBakeyⅢ型,占AD的30% - 35%.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以其创伤小、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成为B型主动脉夹层,特别是手术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腔内隔绝器具的改进与技术的完善,这一微创技术得到更广泛使用,近期结果令人满意[1-3],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外科手术,成为Stanford B型AD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改进治疗术式、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的制备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国外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探索主要在20世纪.进入21世纪,国内相对国外进行了更多的相关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手术和介入等.本文就其建立方法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主动脉疾病复合手术

    作者:陈雷;刘永民;黄连军

    当前外科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主要有两种手术方法: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带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传统的开放式手术需要开胸、开腹或胸腹联合切口,在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有较高的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而腔内修复术无需开胸开腹、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但当该类疾病影响到主动脉重要分支的开口时,简单的腔内修复术就无法实施,但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式手术的血管分支转流+腔内修复的复合(hybrid)技术来治疗该类疾病.

  • 主动脉夹层与壁间血肿及穿通性溃疡

    作者:薛玉国;黄连军

    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与穿通性溃疡被统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病,患者发病急,死亡率高,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各种检查方法特别是影像检查方法的进步,该病的早期检出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治疗机会.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内科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介入治疗的出现使该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文就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与穿通性溃疡从分型、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 象鼻手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程力剑;郑军;孙立忠

    弥漫性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是主动脉外科的难点.尤其是同时累及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的复杂型弥漫性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而该症治疗过程中因涉及全身各重要脏器包括大脑、脊髓、肺、肝、肾、肠道等器官的保护,操作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1983年Borst等[1]介绍了象鼻手术(elephant trunk,ET),为分期治疗这种复杂型弥漫性主动脉疾病提供了新方法,简化了分期手术的难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ET应用至今已经超过28年,在这期间,ET本身和其应用范围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通过对ET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治疗效果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达到加深对ET的认识,进一步推动ET技术的应用,提高我国治疗累及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的复杂型弥漫性主动脉疾病水平的目的.现综述如下.

  • 主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珏;薛玉国;黄连军

    长期以来,主动脉造影被视为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随着其他无创影像检查技术特别是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的发展,主动脉造影的角色正在发生细微的改变.由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传统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基本替代传统动脉造影成为胸腹主动脉疾病造影检查的主要方法.主动脉造影可对各类主动脉疾病作出明确的影像学诊断,包括:①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中断、主动脉弓褶曲等各类先天性主动脉疾病.②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穿通性溃疡.③胸腹主动脉的真性及假性动脉瘤.④大动脉炎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受累的动脉炎性疾病.⑤动脉硬化导致的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狭窄、闭塞.

  •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薛玉国;黄连军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扩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改变,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1760年Nicholls发现急性AD,AD国外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发病率约5 - 10人/百万人.国内平均发病年龄约较国外低10岁,男性高于女性,具体发病率不详.AD的病因至今未明,但研究发现70%以上的患者都合并有高血压.AD病理学上突出的变化为中层囊性坏死,因此人们得出中膜退行性变是AD的发病基础.AD有明确的好发部位,通常胸主动脉多于腹主动脉,原发破口多位于主动脉根部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这一弧形区域,提示解剖学因素在AD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的手术时机和治疗对策

    作者:郑斯宏;孙立忠;薛金熔;潘旭东;葛翼鹏;GE Yi-peng

    目的 总结马方综合征合并主动脉根部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总结疗效.方法 1995年2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113例;其中合并主动脉夹层59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50例,DeBakeyⅡ型主动脉夹层9例;根部瘤合并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1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根部瘤直径平均( 68±15)mm;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70例,Ⅲ级32例,Ⅳ级11例.本组施行Bentall手术97例,Wheat手术6例,Cabrol手术6例,主动脉替换加升主动脉成形术4例.其中急诊手术40例,择期手术73例.同期施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二尖瓣替换术3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象鼻术3例.结果 全组术后引流190 - 1750 ml,平均(641 ±403) ml;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为2.6%.102例随访3~157个月,平均(78 ±49)个月.晚期死亡5例,随访102例,心功能Ⅰ-Ⅱ级98例,Ⅲ级4例.随访期间,再次手术7例,因胸或腹主动脉瘤手术3例,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替换术1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替换术2例,瓣周漏修补1例.1年、5年和8年存活率分别为98.0%、93.1%和87.3%.结论 Bentall手术仍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的首选方法,远期随访效果良好.对有家族史的患者避免形成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破裂,根部直径≥4.5 cm推荐手术治疗.

  • 近端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分析

    作者:刘家祎;黄连军;范占明;罗南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29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主动脉夹层16例,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瘤8例,穿透性溃疡4例)患者的处理方法、结果及并发症.结果 主动脉覆膜支架均顺利置入,8例直接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5例采用烟囱技术,6例进行杂交手术.2例患者Ⅰ型内漏,2例患者出现轻度左上肢缺血症状,4例头晕,1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失血过多.结论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对右侧椎动脉优势的患者可以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椎动脉优势时,采用“烟囱术”或进行杂交手术以延长锚定区.上述方法可以保持颅内供血的通畅,是安全可靠的.

  • 血管缝合器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曦;黄连军;韩晓峰;陈彧;刘巍;乔志钰;张兆琪

    目的 评价采用Perclose ProGlideTM系统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3-7月,12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实施主动脉腔内治疗,共151处股动脉需行穿刺或外科显露,术前根据心脏血管造影(CTA)检查及临床观察证实股动脉及髂动脉入路解剖适合此种术式.将120例患者分为穿刺组32例(42处股动脉),手术对照组88例(109处股动脉),麻醉、造影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按照标准方法进行,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下肢制动时间、生命体征、穿刺部位、同侧下肢血运及30 d后复查股动脉的CTA影像.结果 穿刺组32例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67±12)岁,包括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降主动脉瘤、15例腹主动脉瘤和7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器械外径有16F 20例、18F 14例、20F 6例、22F 10例、24F8例;手术对照组88例患者,男80例,女8例,年龄(70±9)岁,包括2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0例降主动脉瘤、18例腹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3例降主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器械外径有16F 18例、18F 19例、20F 35例、22F 26例、24F 18例.穿刺组42处股动脉穿刺口均使用2套Perclose ProGlideTM(Abbott美国)血管缝合器,1处股动脉缝合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7.6% (41/42).应用传统方式游离手术对照组的109处股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8.2%( 107/109).2组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下肢制动时间为(6.2±1.0)h,手术对照组下肢制动时间为(6.1±1.1)h,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手术时间为(1.7±0.9)h,手术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8±1.1)h,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围于术期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实施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经皮穿刺、Perelose ProGlideTM系统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缝合穿刺口的技术,是替代传统股动脉横切术安全可行的方法.

  • 腹主动脉瘤术前CT血管造影重建方法的选择

    作者:黄小勇;黄连军;濮欣;窦瑞雨;董继伟;李杰;薛玉国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CT血管造影(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共100例AAA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资料,并分析其中83例成功实施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患者的MSCTA影像学资料,应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单纯应用轴位影像数据测,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15例(15.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0%)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83例(83.0%)行EVAR术治疗.行EVAR术治疗的83例患者中,Ⅰ型仅2例(2.4%);Ⅱ型66例(79.5%),其中Ⅱa型35例、Ⅱb型18例、Ⅱc型13例;Ⅲ型15例(18.1%).对比83例行EVAR术病例的MSCTA不同重建方法与轴位测量间数据,近端瘤颈长度、瘤体长度、髂总动脉长度,远端瘤颈长度、近端瘤颈内径、远端瘤颈内径、髂总动脉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分析显示差异存在着显著性,单纯应用轴位成像测量,会高估血管内径线,而对长度测量则会导致低估.结论 单纯应用轴位影像或仅根据DSA测量数值均会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尤其对长度测量.应综合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 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胸主动脉夹层的遗传易感性分析

    作者:贡鸣;刘欧;王晓龙;刘愚勇;郑铁;李海洋;张宏家

    目的 探讨6个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胸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国汉族人群的206例高血压合并胸主动脉夹层患者及1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收集样本外周血白细胞提取DNA,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方法对5个与甲硫氨酸代谢相关基因(RS819146、RS8003379、RS2853523、RS326118与RS3788205)及1个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酶抑制剂基因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RS1075727)进行基因分型.比较胸主动脉夹层组与高血压组之间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胸主动脉夹层者组的男性比例要高于高血压组.RS819146、RS8003379、RS2853523、RS326118与RS3788205基因多态性位点其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10757278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比例(59.4%)要高于男性高血压组(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此外,利用Logisitic回归校正心血管疾病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吸烟),发现该基因多态性是男性胸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61,95%可信区间(CI)=0.42~0.89)].结论 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酶抑制剂基因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A等位基因是中国男性汉族人群胸主动脉夹层发病的重要遗传易感因素.

  • 全胸腹主动脉四分支血管置换术后早期结果:临床与CT表现

    作者:李宇;范占明;耿冀;潘旭东;张兆琪;孙立忠

    目的 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评价对并发症的早期干预及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目的结合临床表现与主动脉CTA评价全胸腹主动脉四分支血管置换术后早期结果.方法 连续纳入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期间行全胸腹主动脉四分支血管置换术的CrawfordⅡ胸腹主动脉瘤患者29例,男24例,女5例,平均年龄41.4岁(27 ~58岁).所有患者在术后5-14d内随诊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所有CTA均采用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层厚0.5 cm.注射对比剂后触发层面设在肺动脉分叉水平的降主动脉.图像后处理均采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对人工血管的通畅性、吻合口及其他并发症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临床表现对全降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入选病例中24例术后临床病情比较稳定,CTA检查人工血管周围见不同程度低密度渗出、胸腔积液.5例出现并发症:1例术后3d出现尿少,化验检查提示肾功能不全,该例患者主动脉CTA显示左肾动脉分支血管闭塞;1例患者出现下肢轻瘫,CTA未见重建的肋间动脉显影,血管造影提示肋间动脉闭塞;1例出现呼吸功能不全;1例术后7d出现感染性休克,CT诊断为食管瘘;1例患者术后低血压,CTA见人工血管外对比剂外溢.所有有并发症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主动脉CTA可以快速无创显示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病因,为临床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中国医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