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중국실용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443
  • 国内刊号: 21-134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169
  • 曾用名: 实用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夏德昭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弱视患儿黄斑部OCT检测分析

    作者:王熹;沈伟

    目的 用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测弱视患儿黄斑部视网膜结构.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检查的连续的屈光不正和(或)裸眼视力不良的儿童(4~9岁)51例93只眼进行验光、用HD-OCT行黄斑部检测,并根据矫正视力分为正常对照组、轻度、中度及重度弱视组行相应统计分析.结果 各组患眼间平均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8.46 P<0.05),远视屈光度逾高弱视程度也逾高.黄斑中心凹及黄斑中心1 mm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6,0.03,P>o.05),但距黄斑中心1~6 mm范围(内环及外环)中心鼻侧及颞侧、距黄斑中心1~3 mm范围(内环)中心上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弱视组较正常组大,经统计分析重度弱视组与中度、轻度弱视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4.42,P<0.05).若按年龄分组时,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除中心凹外其余各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2.55,P>0.05),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结论 OCT可以较为方便真实地检测儿童黄斑部结构,弱视眼可能存在黄斑部细胞发育、分化延迟.

  • 糖尿病患者应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

    作者:张天资;韩立坤;于海娟;常虹;房婧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应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适宜浓度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于2007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患有Ⅱ型糖尿病的63例翼状胬肉患者(79只眼)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0.1 mg/ml丝裂霉素C治疗,随访6~48个月,观察术前、术后视力与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以及角膜修复、植片愈合和复发情况.结果 Prabhasawat分级:1级愈合的58只眼占73.42%,2级11只眼占13.92%,3级8只眼占10.13%,4级2只眼占2.53%.术后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散光度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片全部成活,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适宜浓度的丝裂霉素C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翼状胬肉的理想术式.

  • 高眼压症校正昼夜眼压分析及随访

    作者:徐育慧;吴良成;姚大庆;王少临;翁成海;沈平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中央角膜厚度的高眼压症患者校正昼夜眼压及临床处理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2007年5月到2013年7月在静安区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112例(216只眼)高眼压症患者,按中央角膜厚度(CCT)值分为A、B两组,对昼夜眼压值进行校正,并绘制校正眼压曲线图,对以下三种情况视为异常眼压,予以药物干预:(1)昼夜校正峰值眼压≥23 mmHg; (2)昼夜眼压波动>8 mmHg; (3) 24 h校正峰值眼压21~23 mmHg,且具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结果 A组:CCT≤560 μm(552.09±12.25) μm组76只眼中眼压异常的39只眼(51.3%);B组:CCT>560 μm (595.12±18.26) μm组140只眼中眼压异常的23只眼(16.43%),A组和B组C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231,P =0.000).A组和B组眼压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x2=29.19,P=0.000).随访21个月至6年,平均(4.6±1.2)年,随访期间未治疗161只眼中视野异常6只眼,占3.73%;治疗50只眼中2只眼视野异常,占4.0%.结论 对于高眼压症患者根据CCT校正昼夜眼压测定,并绘制曲线图,对于峰值眼压及眼压波动异常的患者,予以药物干预,控制至靶眼压并密切随访,则能减少青光眼的漏诊、误诊.

  • 巩膜外加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及中央厚度变化

    作者:佘相均;何吕福;赵士鑫;毛剑波;蒋璐;洪明胜;董玉桂;郑斌;陈峰

    目的 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外加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及中央厚度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在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1例(31只眼)作为手术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双眼角膜滞后量(cornea hysteresis,CH),角膜阻力因子(cornea resistance factor,CRF),角膜补偿眼压(cornea-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模拟Goldmann眼压值(goldman-corrected IOP value,IOPg),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GAT,A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ornea central thickness,CCT).收集与术眼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为正常对照组26人(26只眼),测量参数同手术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手术前后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手术组、正常组术前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及中央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眼CH术前为(10.48±1.17) mmHg,术后1周降至(8.41±1.6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为(9.28±0.97)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恢复正常(10.12±0.77)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72,P>0.05).CCT术前为(544.74±29.02) μm,术后1周升至(561.52±34.01) μm,术后1个月降为(532.23±30.33)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为(536.55±29.03)μm,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RF术前为(9.40±1.47) mmHg,术后1周降为(8.77±1.51)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P<0.05),术后1个月时恢复正常.对侧眼无显著变化.结论 巩膜外加压术后角膜滞后量先降低后升高,术后3个月时恢复正常;角膜中央厚度先升高后降低,至术后3个月时仍低于术前水平.

  • 低中度近视配戴OK镜2年观察

    作者:张苗;吴艳玲;于佳明;赵江月;许军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减缓近视度数增长的疗效及长期配戴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0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73例(143只眼)低、中度近视患者观察,其中45例(87只眼)配戴OK镜的患者作为实验组,28例(56只眼)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初诊时近视程度将实验组再分为两组:A组43只眼(近视≤-3.00 D),B组44只眼(-3.00 D<近视≤-6.00 D).实验组于戴镜前、戴镜1天(8~10 h)、1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1年半、2年,进行裸眼视力检查.于戴镜前、戴镜2年后验光,测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检查.对照组于戴镜前和戴镜2年行电脑验光、主觉验光.戴镜前后各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验组戴镜1天后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A组戴镜1周平均视力达1.0以上,戴镜1年半视力开始下降,需重新试配,更换镜片.B组戴镜l周平均视力达0.8以上,戴镜1年视力开始出现下降,需重新试配,更换镜片.实验组戴镜2年后角膜垂直曲率和水平曲率均比戴镜前变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戴镜2年后近视度数比戴镜前增长(0.65±0.58)D,与对照组戴框架镜2年后近视度数增长(2.19±0.6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28.64P<0.05).A组戴镜2年眼轴增长(0.45±0.28) 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4,P=0.000,P<0.05),B组戴镜2年眼轴增长(0.34±0.33) 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0,P =0.014,P<0.05),两组眼轴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360,P<0.05),OK镜对低、中度近视均有控制作用,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更明显.实验组戴镜2年后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中度近视患者长期配戴OK镜,大部分患者戴镜1周可获0.8以上裸眼视力,并可保持1年左右,其后视力稍有下降,需更换镜片.长期配戴可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发展,中度近视比低度近视控制效果更明显,且均未引起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眼压的变化.

  • Lenstar与A超及IOL-Master进行眼部生物测量比较研究

    作者:李炳震;梁晨;冬雪川;孙岩秀;郝燕生

    目的 比较Lenstar与IOL-Master及A超在测量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时的差异,分析三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为Lenstar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在北医三院眼科的白内障术前患者及志愿者计78例123只眼,分别应用Lenstar与IOL-Master及A超进行AL、ACD测量,Lenstar与IOL-Master及A超测量值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一致性采用Bland-Ahman统计分析.结果 Lenstar与IOL-Master测量AL及ACD的平均值差值分别为(-0.003±0.048)mm及(-0.044±0.091) mm,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517;P=0.573,P>0.05).Lentar与A超测量AL及ACD的平均值差值分别为(0.117±0.195) (0.080±0.253) mm,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测量方法所获得的AL及ACD均具有密切的线性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916,P<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在测量AL及ACD时,Lenstar与IOL-Master的一致性较好,与传统A超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差.结论 在测量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时,Lenstar与IOL-Master的一致性较好,与传统A超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差,由于Lenstar具有一次测量可获得多项数据、简单快捷、非接触等优点,是一种在临床中可选择的准确性较高地生物学测量仪器.

  • 3D OCT研究近视眼RNFL厚度和视盘参数

    作者:赵桂玲;陈剑;庞燕华;周舟;梁德茂;朱敏怡;黎宗汉

    目的 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青年人正视眼和不同屈光度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视盘参数的差异.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在广州医学院志愿参加研究的青年人110名220只眼.全部使用OCT的3D模式进行正视眼和不同程度近视眼的RNFL厚度及视盘参数检测.结果 18~27岁的青年人110名.中高度近视与正视眼相比,全周平均和鼻侧、上方、下方RNFL厚度都明显变薄,颞侧明显变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各部位的RNFL厚度在高度近视眼比正视眼相差分别为8.53 μm (7.77%),14.71 μm (19.04%),11.96 μm (8.97%),18.2 μm (12.78%)和-10.37 μm(-12.07%).各种程度的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视盘面积等各项参数均变小,除盘缘面积和盘缘容积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视眼的RNFL厚度比正视眼薄,鼻侧变化早也大.上方和下方相继变薄,同时颞侧在增厚.近视眼视盘参数均变小.

  • 原发性脉络膜萎缩临床观察

    作者:李娟娟;黎铧;张利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脉络膜萎缩的临床特征.方法 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回顾分析于200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各类原发性脉络膜萎缩计56例(112只眼)的眼底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复习文献,对各类萎缩的遗传特性、发病机制、眼底萎缩特征及视力预后等进行对比总结.结果 16例(32只眼)无脉络膜症患者眼底表现为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组织萎缩,脉络膜大血管和巩膜暴露;18例(36只眼)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患者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周边部或后极部扇形或花瓣样脉络膜全层萎缩区;9例(18只眼)中心晕轮状脉络膜萎缩患者眼底表现为黄斑区可见直径约2~4 PD萎缩灶;13例(26只眼)患者确诊为绕视乳头型脉络膜萎缩,眼底表现后极部视乳头周围环形灰白色病灶.所有萎缩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均表现为萎缩区域内的背景荧光消失,仅见脉络膜大血管显影.结论 认识了解原发性脉络膜萎缩的各类病变,可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诊断及鉴别诊断、判断视功能预后的诊治意见和方法.

  • 波前像差引导SBK与常规SBK矫正近视比较研究

    作者:刘伟民;黄建忠;肖信;罗武强

    目的 比较波前像差引导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与常规SB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安全性、预测性、稳定性及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广西视光中心就诊122例近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波前引导SBK(WG-SBK组)和常规SBK(SBK组),WG-SBK组行波前像差引导的SBK手术,SBK组行常规SBK手术,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定期随访,检测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 术后6个月,WG-SBK组术后裸眼视力≥1.0的比例为98.07%,与SBK组的98.57%持平(P=0.764).两组均未出现佳矫正视力下降达2行者,术后矫正视力提高≥1行者WG-SBK组占84.61%,高于SBK组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G-SBK组和SBK组术后等效球镜在±0.50 D内的比例分别为69.23%和57.86% (P =0.069),在±1.00 D内的比例分别为92.31%和86.43%(P =0.148).WG-SBK组与SBK组的术后残余散光度分别为(-0.30±0.32)D和(-0.34±0.33)D(P=0.344).两组等效球镜在术前、术后1d和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点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WG-SBK组和SBK组的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差和球差RMS较术前的变化量分别为(0.25±0.26)、(0.05±0.15)、(0.05±0.12)(0.14±0.24) μm和(0.39±0.34)、(0.10±0.27、(0.03±0.10)、(0.29±0.2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89、0.157).WG-SBK组和SBK组的3 c/d,6 c/d,12 c/d和18 c/d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变化量分别为0.17±0.36、-0.04±0.35、0.18±0.29、0.29±0.31和-0.22±0.44、-0.01±0.51,-0.05±0.40,-0.0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SBK和常规SBK矫正近视均能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和屈光度,但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能更有效地减少高阶像差的增加,提高术后高、低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使患者获得更舒适的视觉体验.

  • 间歇性外斜视眼位控制力与双眼视觉关系研究

    作者:姚雪辉;管永清;夏春晓

    目的 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控制力及双眼视觉功能状况,寻找合适的眼位控制力检查方法及评分标准.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遮盖试验阳性患者分别检查眼位控制力及双眼视觉.眼位控制力参照Mayo评分标准,观察患者的远距离眼位控制力.根据用时不同计为0~5分.0分为外隐斜,5分为可疑恒定性外斜视,均予以排除.1~4分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7~15岁,平均(10.4±2.72)岁.依据控制力评分分为两组:1~2分为第一组,3~4分为第二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状况.双眼视觉应用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应用长春光电生产的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融合范围,随机点图片检查定量远立体视.结果 第一组患者的同时视重合点位置、融合范围、远立体视锐度及近立体视锐度四项观察指标均优于第二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控制力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具有差异,远距离眼位控制力检查方便,结果可靠.该评分可以作为评价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

  • 轻重硅油填充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

    作者:刘丽;赵华;刘敏;贾洪强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轻、重硅油填充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及二次手术取油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住院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轻、重硅油玻璃体腔填充病人.共分析了198例,215只眼.应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对不同手术方式、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玻璃体腔内注入轻、重硅油对角膜内皮影响术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25,P=0.08),P>0.05.术后第一天与术前相比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32,P=0.06),P>0.05.术后前房有硅油滴或乳化硅油,行硅油取出,二次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885,P=0.001),P<0.05.但轻、重硅油填充的眼之间角膜内皮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 =1.436,P=0.071),P>0.05.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与硅油填充前角膜内皮细胞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4.256,P=0.000).二次手术后重硅油填充眼与轻硅油填充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 =8.304,P=0.003,P<0.05).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轻、重硅油填充术,没有并发症时对角膜内皮几无影响,但二次取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均减少;硅油进入前房及高眼压均会损伤角膜内皮;重硅油对角膜内皮损伤是否较轻硅油小还需进一步观察.

  • 眼表烧伤患者结膜囊带菌分析

    作者:郭璐;周善璧;赵敏;张琪

    目的 了解烧伤状态下结膜囊的带菌情况,为其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品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在重庆医大第一医院眼科就治的眼表烧伤患者(26只烧伤眼)及自愿者(25只正常眼)的结膜囊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眼表烧伤患者患眼结膜囊细菌阳性率为53.85% (14/26),对照组正常结膜囊细菌阳性率为56.00% (14/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4,P=0.877).烧伤眼(26只眼)与正常眼(25只眼)均培养出2个菌种,5个菌株.正常眼所检出的14例阳性菌株中,革兰阳球菌占92.86%(13/14),其次为革兰阳性杆菌,占7.14% (1/14).阳性菌株中表皮葡萄球菌为64.29% (9/14),头状葡萄球菌14.29% (2/14).烧伤眼结膜囊检出的14例阳性菌株,主要由革兰阳球菌构成为92.86% (13/14),其次为革兰阳性杆菌占7.14% (1/14).阳性菌株中表皮葡萄球菌42.86% (6/14),溶血葡萄球菌35.74% (5/14).2组结膜囊优势菌种均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烧伤眼表皮葡萄球菌占总检出阳性菌株的42.86%(6/14),较正常组的64.29% (9/14)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49,P>0.05);烧伤眼溶血性葡萄球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1,P<0.05).结论 烧伤眼与正常眼结膜囊内的细菌为常居菌.2组细菌阳性检出率、菌种数、革兰分类的构成比相似.但较于正常眼,烧伤眼结膜囊溶血葡萄球菌阳性率明显增高.其高检出率提示烧伤眼结膜囊的微环境可能已发生改变.故烧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常规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并根据其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防止感染.

  • 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玻璃体积血

    作者:邹玉凌;游志鹏

    目的 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性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性玻璃体积血患者62例62只眼.所有患者均采用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术中行眼内激光光凝,术毕玻璃体腔填充玻璃体切割灌注液、空气、C3F8或者硅油.术后随访5~23个月,平均16.2个月;观察记录佳矫正视力、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62例62只眼中有56只眼手术后随访发现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占90.3%,6只眼术后视力保持不变(9.7%).所有病例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术后随访时佳矫正视力为指数20 cm~0.25,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3,P>0.10);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术后随访时佳矫正视力为0.02~0.6,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6,P <0.01).所有病例术前眼压为8.4~20.1 mmHg,末次随访时的眼压为9.1~19.2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042,P>0.20).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未见严重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性玻璃体积血具有良好地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

  •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性变化多因素分析

    作者:季鹏;毕宏生;王兴荣;范华;王桂敏;王静波

    目的 探讨LASIK矫正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性与角膜曲率、四阶球差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方法 对2011年6~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选取采用飞秒激光制瓣虹膜识别定位LASIK治疗近视患者87例(173只眼),采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平均屈光力(K值)和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采用Zywave像差仪检测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四阶球差值(4 th-SA),分析手术前后Q值与K值、4 th-SA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和术后6个月Q值分别为-0.13±0.09,1.05±0.54;K值(43.42±1.53)D,(38.04±1.81)D;四阶球差值(-0.12±0.15) μm,(-0.56±0.21)μ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Q值与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9、r=-0.54,P<0.01),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 =-0.001,P=0.99,P>0.05);术后Q值与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6、r=-0.77,P<0.01),K值和四阶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0,P<0.01).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非球面指数有正性增大趋势,角膜曲率变平坦,四阶球差增大.

  • 视野指数在评价眼眶肿瘤视野改变应用

    作者:孔宇;杨晓珂;梁申芝;肖利华;周裕晓

    目的 应用视野指数评价不同部位眼眶肿瘤引起视野改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在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就诊的30例视野改变的眶内肿瘤患者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分析不同部位肿瘤引起视野改变的类型,以视野指数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和模式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为研究指标,采用析因方差分析法,探讨眼眶肿瘤部位对视野的影响.结果 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压迫眼球后壁和肿瘤在眶内位置均是造成MD和PSD下降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肿瘤在眶内的位置较肿瘤是否压迫眼球后壁更易引起视野指数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2例仅表现为普遍光敏感度降低外,其余28例均存在不同形式的视野缺损.肿瘤位于眶尖引起上述视野改变所占比例高占71.43% (20/28).结论 眼眶内肿瘤部位是造成视野指数改变的因素,眶尖部肿瘤更易造成视野指数改变,引起局部视野缺损.

  • 青光眼治疗中以便秘为首发低钾血症30例分析

    作者:林旭妍;林绿标;肖斯贤;林旭州

    目的 探讨青光眼治疗中出现以便秘为首发症状的低钾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青光眼30例以便秘为首发症状的低钾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人发作时均有不同程度便秘,均有血钾降低.结论 青光眼治疗中出现以便秘为首发症状的低钾血症以老年患者,且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多发,合理补钾治疗可迅速改善症状,同时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疾病.及时确诊及时治疗是控制低钾血症的关键.

  • Duovisc在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中应用

    作者:丁晓霞;王禹;孙笑;张劲松

    目的 评价Duovisc在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到2012年4月就诊于抚顺市眼病医院的病人核硬度Ⅵ级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1例,75只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中使用黏弹剂:实验组使用Duovisc,对照组使用爱维.采用相同Infinity超声IP功能、拦截劈裂技术乳化晶状体核,植入相同折叠人工晶状体.比较术后1周、2周、1个月佳矫正视力,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数,并计算角膜厚度变化,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LogMAR视力术后1个月分别为(0.11±0.08),(0.12±0.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P=0.62),术后1周、2周分别为(0.44±0.11)、(0.54±0.23)和(0.20±0.08)、(0.26±0.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8,P=0.01;t=-2.91,P<0.01).两组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六角形内皮细胞的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及对照组角膜增厚程度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14.16±6.61) μm、(20.21±6.62) μm;和(8.21±5.22) μm、(12.62±5.13) 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P<0.01;t=-3.61,P<0.01).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1周为(2641.58±251.59)个/mm2,(2489.38±255.31)个/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1),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4.16±3.73)%及(8.9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90,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9.08±5.38)%及(45.91±4.39)%;(51.18±6.34)%及(47.62±4.59)%;(51.90±6.12)%及(48.62±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P <0.01;t=2.71,P<0.01;t=2.44,P=0.02).结论 Duovisc在硬核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无论在数量及形态上都可以更好地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 眶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丽娜;孙丰源;唐东润;迟娟

    目的 通过分析眶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经过及预后总结分析该病常见病因及诊疗经验.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之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临床表现为眶尖综合征的患者21例(26只眼)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 眶内占位性病变3例(14.3%),外伤性疾病11例(52.4%),感染性疾病3例(14.3%),非特异性炎症3例(14.3%),医源性疾病1例(4.8%).结论 眶尖综合征病因及表现复杂,影像学及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必要时需多科联合治疗.

  • β射线放射治疗角膜新生血管观察

    作者:董贺;徐少凯;林松;张繁友

    目的 评价β射线放射治疗患者角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应用90Sr-90Y眼科敷贴器对8例(8只眼)角膜新生血管患者行β射线放射治疗.治疗期间每日检查视力、眼压,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随诊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照像,应用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计算公式,面积A (mm2) =CH/12×3.14 [r2-(r-VL)2][1]来评价疗效.结果 6只眼经β射线放射治疗后角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8只眼CNV充血程度均明显减轻.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或无变化,但无下降趋势.放射剂量控制在16Gy以下,对比治疗前后,角膜可出现轻度水肿,但均自行消退.未发现明显的角膜损伤、前房炎症反应、晶状体损伤及眼底变化,未出现局部和全身副反应.结论 β射线放射治疗患者角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对于粗大血管可以进一步探索安全的照射剂量.

  • 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炎特征临床观察

    作者:董沐晨;王婷;王姝婷;史伟云

    目的 分析角膜移植术后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收治的24例确诊为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水肿的位置、范围、内皮面KP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下内皮细胞形态、数量及内皮面KP情况,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 裂隙灯显微镜可见角膜植片和(或)植床水肿,水肿对应的内皮面出现散在、斑块状KP,KP均匀分布于受累植片及植床;Confocal下可见水肿对应植片与植床的内皮面均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水肿,失去六边形结构,边界模糊,细胞核增大;可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高反光KP,呈散在分布,聚集成团或条索状分布;可见暗区,暗区内细胞边界与细胞结构无法识别.应用抗病毒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7~10 d后,患者病情得以控制,视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药物治疗3个月后与发病前相比较,内皮细胞丢失率为(9.9±2.1)%.结论 角膜移植术后出现植片水肿和内皮面KP要考虑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可能性,掌握其临床特征,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 特发性视盘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出血分析

    作者:王敏;韩文涛;王升;刘萱;马文婷;许淑云;高玉芳;程啸天

    目的 报道2例特发性视盘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出血,结合文献分析进一步探讨病因,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 文献复习及结合病例报道,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对2例患者进行全身及专科相关检查,未发现明确出血原因,由于症状不十分明显,予以对症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特发性视盘及视盘周围视网膜出血发病率较低,年轻患者多见,单眼发病,多合并屈光不正,对视力影响较小,随访观察2个月,预后较理想,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噻吗洛尔滴眼液对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影响

    作者:刘育霞;王平

    目的 应用降眼压药物噻吗洛尔滴眼,观察降低眼压对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推断LASIK术后角膜前凸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7~12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符合LASIK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只眼)行标准LASIK术,术后第1天开始滴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2次/d,共1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1d、1周、2周、1个月时眼压及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第1天角膜已前凸,角膜后表面高度值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噻吗洛尔降眼压后1周、2周、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值仍持续增大,与术前及术后1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吗洛尔滴眼液能够降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眼压值,但降低眼压不能阻止角膜后表面高度值的增大,角膜仍持续前凸,因此推断眼压不是影响高度近视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因素,至少不是主要因素.

  • 改良巩膜造瘘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效果观察

    作者:郭丽;袁方;周激波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持久且费用少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市九院眼科就诊的8例(8只眼)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巩膜造瘘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随访眼压和眼部情况6~12个月.结果 术后1周眼压平均11.59 mmHg,1例因脉络膜出血眼压再次升高,行二次手术治疗;随访期末平均眼压7.45 mmHg.结论 改良巩膜造瘘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是治疗绝对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效方法.

  • 间接视神经损伤漏诊11例临床分析

    作者:翁晓春;田慧静

    目的 分析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漏诊的原因,其临床特点及确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11例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患者漏诊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11例轻型间接视神经损伤病例首诊时视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均有“伤眼亮度觉或色度觉下降”的主诉.11例均未行相对性瞳孔传导障碍(RAPD)检查.5例首诊时病例记载“VEP波幅下降,潜伏值正常”,2例首诊时病例记载“VEP波幅正常,潜伏值正常”,4例未行VEP检查.结论 对头部、额部、眶外上方以及颌面外伤患者不能因视力基本正常而忽视“伤眼亮度觉或色度觉下降”的主诉.注意应当在暗室内用强光源进行相对性瞳孔RAPD检查,发现阳性征可做出诊断.VEP检查结果可供参考,但对其局限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 自体血清滴眼液和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对翼状胬肉角膜修复观察

    作者:李双;付汛安;赵芳;梅仲明

    目的 探讨并比较自体血清滴眼液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60例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于细胞移植术,术后分别应用自体血清滴眼液或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点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种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修复中的治疗效果.结果 自体血清滴眼液组术后3d时自觉异物感、卡痛等症状明显减轻,4d时仅有轻度异物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组术后4d时畏光、流泪开始减轻,6d时异物感明显消失.角膜上皮平均修复时间自体血清组(2.55±1.31)d,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组(3.55±1.23)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恢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所有患者无感染、排斥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自体血清滴眼液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均能有效地治疗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上皮缺损,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自体血清滴眼液组患者术后相对恢复较快,自觉异物感、不适感较轻微.

  • “扑感敏”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并累及眼部一例

    作者:郑彩慧;林映竑;庄鹏

    患者女,20岁.2012年8月10日因“发热、咽痛”服用“扑感敏”药,3天后渐出现口唇、颜面、胸背部、四肢近端密集红色皮疹,口腔黏膜破溃,轻微瘙痒,口腔疼痛,无法进食,眼分泌物多,视物模糊,仍有发热,伴畏冷,偶感胸闷,无关节疼痛,无光过敏,无口干,就诊外院,予“头孢硫脒、泮托拉唑、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等处理,皮疹无明显好转,2012年8月15日转我院,皮肤科拟“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收住院,既往:双眼屈光不正史3年.

    关键词:
  • 左眼LASIK术后角膜内皮炎一例

    作者:李定章;黄旭;王淑华

    患者女,22岁.9年前出现远视力下降,经屈光验光确诊为双眼屈光不正.2009年9月27日术前检查:右眼-7.5/-0.75×15→ 1.2;左眼-7.75/-0.5×10→1.2.瞳孔等大等圆,CD:5.3 mm,光反射存在,RADD(-).双眼角膜透明,KP(-),前房深度正常,Tyndall(-),虹膜纹理清,晶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眼底豹纹状改变.角膜地形图:右眼Simk:max46.5D@89deg,min44.8D@179deg;左眼Simk:max45.7D@90deg,min44.1 D@180deg.中央角膜厚度(A超):右眼528 μm,左眼536 μm.眼压:右眼15 mmHg,左眼13 mmHg.

    关键词:
  • 单眼双泪囊畸形一例

    作者:程彦彦;单会青;杨蕾蕾;唐广贤

    患者女,72岁.发现左眼内眦部肿物3个月,曾在当地医院行穿刺抽液治疗,逐渐长大,遂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4.左眼内眦部皮肤见一1.8 cm×l cm囊性肿物(图1),皮肤呈紫红色改变,无触痛,质软,内眦部上下眼睑粘连,未探及泪小点,上睑启闭无异常.双眼角膜清,前房深浅正常,晶状体皮质不均匀混昆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眼眶CT显示左眼眶内肿物.初步诊断:左眼眶内肿物.拟在局麻下实施左眼眶内肿物切除术,以确定肿物性质.

    关键词:
  • 成人型Best病的自发荧光二例

    作者:林宝仁;陈文丹

    例1 患者男,30岁.双眼先后视力下降已3个月于2009年3月就诊我院门诊.患者视力下降同时伴视物变形,眼前暗影,余无其他症状.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及全身病史,无遗传性家族史.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4,均不能矫正,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明显混浊.双眼底:视乳头色正常,界限清晰,黄斑均见一个界限清晰、圆形、大小约1.5 PD的卵黄色不均匀的斑,右眼其中有一块黑色素沉着(图1),FFA:拍对比片时(在FFA模式下注射染料前,用激发光波长488 nm,滤过光栅波长为500 nm,拍黄斑病灶1张),拍得双眼黄斑病灶相应处呈弱荧光斑,界限清,边缘荧光更强的自发荧光(AF)(图2),FFA:动脉期后在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点斑状荧光,持续到后期,部分着色、部分轻度渗漏.组成不规则的荧光斑,右眼和色素块相应处呈荧光遮盖.OCT在病灶相应处,黄斑中心变平,色素上皮反射带变薄、变弱,其上有新月形无反射区,右眼与色素斑相应处呈高反射斑.EOG检查:光峰/暗谷=1.3.

    关键词:
  • Stickler综合征二例

    作者:杨阳;年春志;高明宏

    Stickl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骨关节和眼病变,是累及骨、关节、口、面、眼、耳多器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但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度[1.由Stickler等人于1965年首先描述,本病的发病率约为1:10 000[2].本文对2013年4月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进行了报告和临床分析.

    关键词:
  • 沙眼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郑海生;钟兴武;邢健强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可导致盲及严重视力损伤的传染性眼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环境、卫生习惯、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医疗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上沙眼的发病率在逐渐的下降,但仍有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局部高发流行.因此,对沙眼的预防与治疗仍是眼科医师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文中就近年来沙眼的流行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沙眼衣原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沙眼的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关键词: 沙眼 预防 治疗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临床应用

    作者:王卫群;陈聪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是治疗角膜营养不良、角膜变性、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瘢痕和带状角膜病变等表浅角膜病变的一种方法,达到改善或缓解症状、提高视力的目的.不同角膜病变采用PTK技术有差异,临床结果也不同.在羊膜移植、翼状胬肉、穿透性角膜移植和白内障术前或术后,联合PTK应用可以提高手术疗效.PTK术后可能出现上皮愈合延迟、感染和病毒被激活等并发症.文中主要是对PTK的适应证、操作技术和并发症进行了综述.

  • IGF-1受体与甲状腺相关眼病

    作者:王钰娇;何为民

    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病因学一直令人困惑并且存在各种争论,在甲亢型Graves病中TSHR与刺激型抗TSHR抗体(TRAb)相互作用引起的自身免疫已被证实,但在TAO的发展过程中TSHR信号通路机制以及细胞表面其他受体的参与证据还未确定.现普遍认为IGF-1R是TAO的另一自身抗原,GD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以及T、B淋巴细胞表面IGF-1R的表达增多,后者可能与TSHR形成功能复合体,共同在TSHR激活后的信号传导中起作用;而TRAb能诱导TAO未分化的眼眶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透明质酸(HA),此过程可通过抑制IGF-1R来阻断.总之,根据现有的证据,在TAO的发病机制中TSHR与IGF-1R被认为是“合作伙伴”.现就TAO中IGF-1R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眼科疾病中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徐如霞;李静;贾亚丁

    对于许多眼科难治性疾病而言,细胞移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移植到体内相应的受损部位,这不仅可以恢复该部位的部分功能,而且避免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所引起的毒副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属于成体干细胞中的一类,它来源于骨髓基质,在不同的微环境中可以分化为多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将它应用于治疗眼科疾病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文中就近几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眼科疾病方面的应用及研究前景做一简单的综述.

  • 丙泊酚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孙海燕;路红;赵平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于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将3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对照组、丙泊酚组.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均制备急性高眼压模型,于2h、48 h和72 h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腹腔注射,丙泊酚组则给予丙泊酚0.2ml(100 mg/ml)腹腔注射.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并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和TNF-α的表达.结果 48 h、72 h对照组的RGCs数低于丙泊酚组,并两组均较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丙泊酚组TNF-α平均光密度值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72 h则丙泊酚组TNF-α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48 h、72 h丙泊酚组的TNF-α表达较对照组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丙泊酚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达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 h、72 h则丙泊酚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48 h、72 h丙泊酚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及TNF-α参与了急性高眼压大鼠的视神经损害过程,丙泊酚能降低急性高眼压大鼠小胶质细胞及TNF-α的表达,从而起到对视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 糖尿病大鼠晶状体高糖代谢记忆机制的研究

    作者:黄焱;陈婷;杜涛;龚晛;郑雅琳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在高血糖状态下晶状体形态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晶状体是否存在高糖代谢记忆及其发生的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研究.对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将40只雄性SD大鼠,按概率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和实验组.用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模型,分为无代谢记忆组(NM)、代谢记忆组(MM)、糖尿病组(DM).每周测体重、血糖,观察晶状体形态,12周取材用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凋亡细胞,计算凋亡百分率.结果 N组和NM组晶状体全程保持透明;MM组在后6周中,晶状体混浊度逐渐加深.N组与NM组的LEC凋亡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MM组与NM组相比较、DM组与NM组相比较,其LEC凋亡百分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大鼠晶状体存在高糖代谢记忆效应.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途径参与了高糖代谢记忆,早期控制血糖,可以防止LEC的凋亡;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后,即使后期血糖水平降低,LEC仍持续凋亡.

中国实用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