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중국실용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443
  • 国内刊号: 21-134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169
  • 曾用名: 实用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夏德昭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应用UBM观察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眼前节结构变化

    作者:李世玮;吴强;陆斌;王文清;方健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合并有白内障的24例(31只眼)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数目、抗青光眼药物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UBM检查,测量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以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并观察术后滤过泡形态.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以及配对设计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只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BCVA(0.62±0.39、0.68±0.29、0.64±0.36、0.60±0.36)分别与术前(0.19±0.1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13.48±5.02)mm Hg、(13.85±4.17)mm Hg、( 13.95±4.41 )mm Hg、( 14.51±4.26)mm Hg均低于术前(19.38±4.43 )mmHg,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平均ACD、AOD500、TIA及ARA分别(3.49±0.58、0.35±0.20、29.96±11.94和0.23±0.17)与术前(1.80±0.72、0.14±0.15、13.60±15.40和0.07±0.0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平均TCPD( 0.94±0.19)与术前(0.78±0.2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泡的成功率为9.68%(3/31只眼),其中2只眼为L型滤过泡,1只眼为H滤过泡,28只眼为F型滤过泡.术前及术后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计数分别为( 2366.90±652.73)个/mm2、( 2077.07±528.10)个/mm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抗青光眼药物数目由术前的(2.35±0.66)种降至术后的( 0.83±1.00)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有14只眼出现轻、中度角膜水肿、4只眼瞳孔区纤维渗出膜形成、2只眼前房积血及3只眼脉络膜脱离.结论 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前房深度明显增加,瞳孔阻滞解除,房角解剖结构得到改善,房水内、外引流功能增强,眼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但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LASIK术后并发干眼症研究

    作者:邹广程;华芳芳;叶静娟;武志峰

    目的 评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LASIK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在行LASIK手术后发生干眼症的单纯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6例(152只眼),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随机选取一只眼进入治疗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滴眼);另一只眼进入对照组(0.1%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术后1d、1周、1月、3月观察眼部不适主诉、Shirmer Ⅰ试验、BUT、荧光素染色结果.结果 眼部不适主诉术后1周、1月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ShirmerⅠ试验术后1周、1月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BUT术后1周、1月、3月实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荧光素染色分级术后1d和1月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LASIK术后干眼症疗效确切、起效时间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及体征.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神经纤维束损害随访研究

    作者:郭浩轶;郭希让;宋学英;梁晓阳

    目的 了解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神经纤维束损害的后期动态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确认实施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96例(128只眼),经急性期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后转入随访观察,每3~6个月随诊一次,一年后每年随诊一次,每次作眼底、视力、视野及视盘周神经纤维层厚度OCT检查.对随诊检测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并作比较性研究.结果 (1)全部病例均经6~12个月的随诊,达1~2年者72例,>2~4年者47例,4年以上36例.(2)随诊期内原视神经萎缩及眼底情况无明显改变,有8例在之后另眼发生不同程度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8.7%).(3)随诊期内在排除屈光及其他因素外,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随诊期内视野损害的形态位置无明显变化,而视野敏感度有所下降.(5)随诊期内初次视盘区OCT检查与以后各次相比视盘周神经纤维的厚度有不同程度的变薄.(6)随诊期内接受神经保护治疗者盘周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及视野敏感度优于未接受治疗者.结论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后期神经纤维束仍处于缓慢受损状态,探讨受损机制,实施神经保护治疗的措施仍是必要的.

  • 近视眼LASIK术后调节幅度变化

    作者:周少博;郭海科;李辉

    目的 观察近视眼LASIK手术后调节幅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37例近视患者平均年龄(29.1±2.4)岁,LASIK手术前及术后1周和1月分别用移近法和负镜片法测量单眼的调节幅度,采用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调节幅度的变化.结果 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6.38±1.23 )D.术前推进法和负镜片法测的调节幅度为(8.32±2.1)D和(5.86±1.74)D,术后1周两种方法测得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54±1.82)D和(4.15±1.63)D,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月调节幅度为(8.24±1.76)D和(5.53±2.28)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ASIK手术对近视眼的调节功能有一定影响,近视眼术后调节幅度早期降低,1月后逐渐恢复.

  • UBM在晶状体微小脱位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谢茂松;郑永征;何青;郑卫东;徐国兴

    目的 评价UBM在晶状体微小脱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眼球钝挫伤后临床可疑晶状体脱位患者73例,分别由两位技师行UBM直接检查法和UBM 间接检查法,探测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位点的点钟位,计算检查所需时间.结果 73例临床可疑晶状体脱位患者配合完成UBM直接检查法49例,完成率为67.12%;所有患者均可配合完成UBM间接检查法,完成率为100%;完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9例可配合完成UBM直接检查法患者中确诊晶状体脱位37例,UBM间接检查法提示晶状体脱位38例,UBM间接检查法灵敏度97.29%,特异度90.91%,假阳性率16.67%,假阴性率2.70%,正确指数88.21%,阳性预测值94.74%,阴性预测值90.91%.49例可配合完成UBM直接检查法检查所需时间为(30.9±8.7 )min;UBM间接检查法检查所需时间为(9.2±1.1)min,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34,P<0.01).UBM直接检查法与UBM间接检查法检查晶状体脱位点钟位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5;P=0.624).结论 联合应用UBM直接检查法和间接检查法可快速确诊晶状体微小脱位.

  •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研究

    作者:郭敬;柯敏

    目的 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选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78例(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A组40例4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38例38只眼,行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时的眼压、视力、房角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随访时间为3个月,采用x 2检验和t检验分别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后1周时平均眼压A组( 11.2±2.3 )mm Hg,B组(12.1±3.9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0.3者A组34例,B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0.2者A组4例,B组4例,另外34例视力均有下降;手术后1月时平均眼压A组( 12.2±2.4 )mm Hg,B组(14.2±4.7)mm 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0.3者A组37例,B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0.2者A组3例,B组7例,另外31例视力均有下降;手术后3月时平均眼压A组( 13.2±3.3 )mm Hg,B组(16.1±4.9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0.3者A组30例,B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0.2者A组8例,B组2例,另外36例视力均有下降;UBM测前房角入口A组增大,为(34.2±4.5)度,B组(12.2±6.1)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选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小梁切除术从临床观察可以较好地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

  • 自然状态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娟;王惠

    目的 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的视觉质量.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2例(44只眼).实验组17例(22只眼)植入Bausch&Lomb Akreos AO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15例(22只眼)植入Bauseh&Lomb Akreos Adapt球面人工晶状体,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在暗室自然状态下,使用MFVA-100型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测量对比度视力,使用OPTEC 6500视功能测试系统检测昼照明、夜照明、夜有眩光环境下五个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使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检测瞳孔直径和波前像差.结果 100%、25%、10%、5%远距对比度视力,实验组与对照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昼照明18 cod空间频率和夜照明6 cpd、12cpd、18 cp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只眼平均瞳孔直径为(5.52±0.81)mm,其中82%的瞳孔直径大于等于5 mm;实验组球差和彗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ausch&Lomb Akreos AO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的球差及彗差,能够提高对比敏感度,改善视觉质量.

  • 视神经萎缩患者微视野固视性质分析

    作者:王欣玲;李娜然;夏德昭

    目的 分析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周视性质.方法 选择各种原因导致的视神经萎缩患者79例119只眼,分别以检眼镜法和Nidec MP-1微视野仪检测其固视性质,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以检眼镜法检测,73只眼表现为中心固视,46只眼表现为中心外固视;以微视野法检测,73只眼表现为稳定的中心固视,46只眼表现为中心外固视,其中相对不稳定固视23只眼,不稳定固视23只眼.中心固视眼视力明显好于中心外固视眼(P<0.05).结论 检眼镜法检测视神经萎缩患者的固视性质时可以明确区分中心固视和中心外固视,微视野法则可以进一步对固视的稳定性加以分析.

  • 双泡技术在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高明宏;陈颖欣

    目的 评价双气泡技术在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对35例(37只眼)内皮功能正常的角膜基质病变病人,采用以前房内小气泡引导基质内注入大气泡成功分离后弹力膜的双泡技术进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分析手术技巧,观察术后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30只眼(81.1%)采用双泡技术成功完成后弹力膜分离;5只眼(13.5%)术中发生后弹力膜微穿孔,继续完成手术;2只眼(5.4%)因后弹力膜穿孔范围较大而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随访6~18(平均12.3)个月,术后平均佳矫正视力为0.47±0.17(0.1~0.8).术后并发症:4只眼(10.8%)假前房(层间分离),经前房内注入空气泡顶压后治愈;3只眼(8.1%)激素相关性眼压升高;4只眼(10.8%)排斥反应,均经相应的药物治疗治愈.结论 双泡技术能显著提高角膜后弹力膜完全分离的成功率,并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是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技巧中较为安全有效的一种技术.

  • 近视眼视盘参数特征的OCT观察

    作者:林巧雅;李学喜;胡俊

    目的 研究近视眼的OCT视盘参数特征,探讨近视眼OCT视盘参数改变和青光眼OCT视盘参数改变鉴别依据,为OCT在合并近视的青光眼诊断中的准确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OCT测量133例近视患者15个视盘参数并分别与屈光度、眼轴、眼压、年龄、性别进行相关性研究.近视眼的垂直杯盘直径比和水平杯盘直径比进行两配对样本的t检验.结果 视盘面积和盘沿面积随屈光度的增加而减少.近视眼水平杯盘直径比大于垂直杯盘直径比.男性的视杯面积和视杯体积大于女性.结论 近视会引起OCT所测的盘沿面积减少,干扰青光眼的诊断,应仔细加以鉴别.

  • 泪囊区占位性病变43例病理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徐良;吴桐;孙丰源;唐东润;赵亮

    目的 探讨泪囊区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与影像学表现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10年间诊治的43例泪囊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组织标本切片,回顾性分析其病理类型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囊性占位性病变15例,实体占位性病变28例.囊性占位CT多表现为边界清楚,内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囊壁密度略高;B超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后界回声可显示,具有可压缩性;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多显示病变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实体性占位CT多表现为边界不清,软组织密度,病变周围骨质常有破坏;B超多表现为不规则占位,内回声多不均匀,无可压缩性;CDFI因不同的病理类型显示红蓝信号强弱不等.结论 泪囊区囊性占位性病变以良性居多,实体性占位性病变以恶性肿瘤居多.超声、彩色多普勒及CT等影像学技术对术前判断泪囊区占位性病变的性质、病变范围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63例术后远期临床观察

    作者:张菡;陈霞

    目的 观察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的术后远期临床情况.方法 对63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退的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远、近眼位、双眼视功能、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斜视手术根据视远斜视度以加强内直肌为主设计手术量,术后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25.1个月.结果 术前视远平均外斜度为-33.7△( -20△~-75△)、视近平均外斜度为-54.5△( -35△ -90△);术后视远平均斜视度为-7.5△(+10△ - -18△)、视近平均斜视度为-11.2△(+10△~-30△),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与术前视远、视近斜视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远期视远、视近斜视度的差值明显降低,平均斜视度差值从术前的18.0△下降到术后的3.5△(P =0.000).结论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根据视远斜视度以内直肌加强为主设计手术量,术后远期效果较好,而且术后视远视近斜视度差值明显减小.

  • 视网膜异物伤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前膜与异物撞击区关系分析

    作者:任意明;王一;吴燕

    目的 探讨视网膜异物伤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前膜与异物撞击区位置的关系.方法 观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10例(10只眼)视网膜异物伤病例,术后2~6月行眼底荧光造影(FFA)和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3例出现黄斑前膜改变;撞击区中靠近黄斑的部分距离黄斑中心2.5个视乳头距离(PD)以内者共有5例,3例黄斑前膜病例均在其中;该3例黄斑前膜病例中视网膜撞击处的瘢痕区和高荧光区均较原撞击区明显扩大,其中2例黄斑前膜病例OCT检查显示异物撞击侧视网膜前膜更明显.结论 黄斑前膜是视网膜异物伤玻璃体切割术后常见并发症;异物撞击区距离黄斑中心较近,发生黄斑前膜的可能性较大.

  •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粘连与视野缺损的关系

    作者:朱芹;欧阳珊;李睿姝;马瑛娜;高维奇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房角粘连与视野缺损的关系.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经诊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人80例(101只眼)及正常人90名(101只眼),分析其眼压、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房角粘连程度与视野缺损的关系.其中有18例21只眼行虹膜周边激光切开术,24例32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虹膜根部切除术,一周后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中房角均有不同程度粘连(0~360度),治疗前眼压平均值(41.49±11.996)mm Hg,前房深度(2.0208±0.2274)mm,眼轴长(22.16±0.575 )mm;正常眼组眼压平均值(15.06±2.697 )mm Hg,前房深度(2.6378±0.3155 )mm,眼轴长(23.2411±1.1350)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青光眼组视野平均缺损与房角粘连程度成正相关;眼压随房角粘连程度逐渐升高.虹膜周边激光切开术治疗一周后,房角粘连部分改善,眼压平均值(1657±4.094 )mm Hg,前房深度(2.1310±0.1839)mm.小梁切除联合虹膜根部切除术一周后复查,多数房角粘连者得到了改善,眼压平均值(13.91±2.668)mm Hg,前房深度(2.136±0.1462 )mm,与治疗前相比,各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组病人与正常眼相比,具有眼轴短、前房浅的特点,容易发生房角粘连.视野缺损的程度与房角粘连程度成正相关,房角粘连范围愈广,视野缺损倾向愈大.眼压也与房角粘连程度成正相关,粘连的范围愈大,眼压值趋向愈高.提示房角粘连是慢闭发展的重要因素.虹膜周边激光切开术和小梁切除联合虹膜根部切除术都可以改善前房深度,但房角粘连范围大于180 °时,小梁切除术效果更明确,虹膜周边激光切开相对无效.

    关键词: 房角 青光眼 视野 眼压
  • 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小强;马林;汤欣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病因及相应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回顾天津市眼科医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457例(457只眼)角膜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0例(20只眼)术后早期再次行手术治疗的原因、时间及其与原发病的关系及手术方式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真菌性角膜炎术后感染复发、继发性青光眼(伴或不伴术后无前房/浅前房)、前房积血是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其中70%病例发生于术后10 d以内,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抗青光眼手术(周边虹膜切除、前房重建、小梁切除术等)、前房冲洗术是再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经过治疗,20例眼中18例效果满意,感染、眼压控制良好,2例终丧失视力.结论 充分重视角膜移植术后感染复发、继发青光眼等危险因素,及时积极的采取相应再手术处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 角膜移植 再手术
  • 超声检测晶状体参数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张晓辉;冯朝晖;孙乃学

    目的 探讨晶状体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B超、和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急性PACG患者40例(80只眼)、慢性PACG患者40例(80只眼)和正常人40名(80只眼)的眼前节参数进行测量和计算,对晶状体参数与前房深度和房角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和慢性PACG组与正常组比较,晶状体厚(包括中央部和周边部厚度)、前表面曲率大、相对位置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慢性PACG组与正常组的晶状体直径、后表面曲率半径和体积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和慢性PACG组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和小梁虹膜夹角分别与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和相对位置呈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 PACG的发病与晶状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包括晶状体厚,前表面曲率大和相对位置偏前.晶状体直径、体积和后表面曲率与发病未见相关关系.与急性PACG相比,慢性PACG眼前段拥挤程度相对较轻.

  • A-V型斜视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手术特点

    作者:吴夕;蒋晶晶;牛兰俊

    目的 探讨合并斜肌功能异常A-V型斜视的手术特点.方法 120例因A-V型斜视分别行双眼上斜肌或下斜肌对称性手术、不对称性手术联合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同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数,斜肌功能状况等.平均手术年龄12岁;平均随访时间6年.结果 (1)V型斜视61例施行对称性双下斜肌减弱术,术前合并原在位垂直斜视组和不合并原在位垂直斜视组,术后原在位残余上斜视发生率分别是32.0%( 8/25)和19.4%( 7/36),残余上斜视3~8△.A型斜视23例施行对称性双上斜肌断腱术中,术后原在位残余上斜视发生率分别是20.0%(2/10)和15.4%(2/13),术后残余上斜视角5~15△.8例施行对称双上斜肌减弱术联合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性斜视角8~15△者2例占25%.(2)V型斜视28例施行各种不对称性斜肌手术方式,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斜视12例占42.9%,残余上斜视5~25△,其中以行单侧下斜肌后徙联合对侧边缘切开术组高,5例中有3例第二次手术施行高位眼上直肌后徙5~~6 mm,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斜视角和异常头位均消失.结论 施行斜肌对称性或不对称性手术治疗合并斜肌功能异常A-V型斜视,能有效地改善斜肌的功能,术后原在位残余垂直斜视总发生率27.5%,其中以下斜肌边缘切开术更为明显.

    关键词: A-V型斜视 斜肌手术
  • 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伴慢性泪囊炎

    作者:叶琳;张敬先;邓宏伟;辛欣

    目的 观察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伴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来泪道专科门诊就诊的泪小管炎伴慢性泪囊炎的患者60例采取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中42例治愈,18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采用泪小管切开联合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伴慢性泪囊炎,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方法.

  • 急性视网膜坏死11例临床分析

    作者:姜方义

    目的 分析11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探讨临床更合理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方案.方法 对11例13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分析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结果 治疗随访6个月,9只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只眼视力无变化,1只眼视力下降,1只眼未经治疗,视力无光感.视力提高与发病时间长短有关,与是否经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相关不明显.经预防性周边视网膜激光光凝者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小于未行光凝者.结论 所有治疗病例出院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发病时间的长短与视力恢复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恢复视力有重要作用.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降低ARN患者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 内路与外路手术治疗眼内磁性异物的疗效分析

    作者:袁志刚;韩金栋;颜华

    目的 分析并比较内路与外路手术治疗眼内磁性异物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89例(89只眼)眼球穿通伤合并眼内磁性异物的临床资料,其中58只眼行内路手术,即清创缝合后二期行玻璃体切除术取出异物;31只眼行外路手术,即一期行清创缝合联合电磁铁异物吸出术,观察并比较两组异物取出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末期的视力,分析两组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末期视力提高者占74.5%.内路及外路组一次性异物取出率分别为100%、93.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9)两组随访末期视力改善率分别为79.3%、64.5%,二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 2=2.307,P=0.129)异物大小及伤口部位对随访末期视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50,P=0.004;x 2=6.230,P=0.013).术后并发症:内路组视网膜脱离者10只眼,硅油填充术后高眼压者2只眼;外路组视网膜脱离者1只眼,眼内炎1只眼.结论 如手术适应证选择得当,两种手术方式取出眼内磁性异物的一次性手术成功率及预后视力无统计学差异.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为眼内异物大小和异物穿入眼球部位.

  • 泪小管断裂修复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作者:周畅达;刘丽;孙国荣;刘蓓

    目的 分析泪小管断裂修复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以及探讨正确的处理方法.方法 就31例下泪小管断裂修复术的经验,分析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及为减少术后并发症术中如何正确处理.结果 本组治愈率为83.87%,5例手术失败,并找到手术失败的原因.结论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行正确的修复手段,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而且更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泪小管 断裂 修复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作者:王梦华;侯习武;魏丽萍;陈刚;杨白冰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确诊为VKH综合征的44例(88只眼)初发和复发患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单独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环磷酰胺进行系统治疗,随访12~29个月,对治疗前后的视力、用药剂量和长短、毒副作用等情况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初发性VKH综合征患者经系统的单纯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年,视力均显著提高,92.9%的患者葡萄膜炎得到完全控制.30例复发患者治疗后,83.3%的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6.7%的患者葡萄膜炎得到完全控制.初发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明显好于复发患者.结论 VKH综合征的初发轻症患者给予长期足量的糖皮质激素即可控制炎症;初发的严重和复发患者则根据病情程度早期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环磷酰胺进行系统治疗,效果理想,毒副作用小,是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黄斑部疾病的应用

    作者:黄中宁;黄杜茹;张良;尹东明

    目的 观察并评估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黄斑部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13日至2010年6月13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49例累及眼底黄斑部的患者,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检查结果.结果 49例累及黄斑部的眼底疾病患者频域光学相干扫描图像显示其各自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结论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于黄斑部疾病的诊断及随诊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前房维持器在小切口非超乳硬核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黄海涛;赵永旺;易笃友;余钦其

    目的 探讨前房维持器在小切口非超乳硬性白内障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术前诊断为三级以上的硬核白内障190例200只眼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前房维持器组)96例102只眼,B组(常规小切口组)94例98只眼进行手术.对两组手术需要的时间,术中所要的黏弹剂量,后囊破裂情况,术后(1d,1周,1月,3月,6月)视力,眼压,角膜水肿程度,前房炎症反应,黄斑囊样水肿,后发障等进行观察对比研究.结果 A组在视力恢复时间(1周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23眼);所需手术时间( 15±3)min;材料消耗(0.2±0.1)ml;都优于B组视力恢复时间(1周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64眼),所需的手术时间(23±2)min,材料消耗(0.5±O.1)ml.结论 在硬性白内障手术时,应用前房维持器是安全,高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 外眦角泪腺排泄管异物二例

    作者:范瑞;刘淑岩;李雪;钟瑞佳

    例1女,28岁.左眼红肿、异物感伴有分泌物3个月.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结膜炎,并给予多种抗炎眼药水治疗无好转,于2009年11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眼部查体:VOD:1.0,VOS:1.0;左眼睑水肿,轻度上睑下垂,结膜充血,靠外眦部充血明显,局部隆起,在外眦角处可见一个小孔洞,挤压局部见有脓性分泌物白小孔洞溢出.根据患者的病史及查体考虑有异物存在,于当日在局麻下行局部探查术.

  • 内源性眼内炎二例报告

    作者:张雪彤;周丹虹

    例1 男,65岁因“发热伴中上腹隐痛、恶心呕吐”在外院诊断为“急性胃炎”予“头孢孟多脂纳、头孢匹;胺抗感染、地塞米松抗炎、退热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无缓解.于2011年5月4日以“肝脓肿、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脓毒血症,糖尿病、高渗综合征”肝胆外科收住入院(图1).入院时T 39.3℃,白细胞22.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9,血小板15×19/L,肝肾功能、血淀粉酶均正常范围.患者有”糖尿病”史10余年,不规律服药,入院时空腹血糖 22.36 mmol/L.入院后予以头孢替胺、替硝唑抗炎并降糖、纠酸、补液治疗.

  • 泪腺导管囊肿一例

    作者:范瑞;钟瑞佳;李雪

    患者女,48岁.左眼磨6个月.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磨,伴眼红、流泪,无眼痛,无视力下降,无分泌物增多.曾于外院诊断为“左眼结膜囊肿”,给予普南扑灵、典必殊眼液点眼.经治疗1个月患者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故来我院要求手术,门诊以“左眼泪腺导管囊肿”为诊断于2011年1月11日收入院.人院查体:VOD:1.0,VOS:1.0.挤压双眼泪囊区未见脓性分泌物.

  • 眼球结膜异位腺癌一例

    作者:林宁宁;董玉君

    患者男,82岁.2年前发现左眼位于角巩膜缘与泪阜之间一米粒大小肿物.曾于当地医院以炎症应用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且逐渐增大.2011年1月17日来我院就诊.病人术前常规检查:一般状况良好,心肺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 6,左眼视力0.5,于鼻侧角膜缘与泪阜之间可见直径约0.5 cm大小之肿物.表面呈菜花状,其边界较清晰,质地较硬.表麻后,以棉签推之有一定活动度,屈光间质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左眼结膜上皮癌?治疗:左眼点左氧氟沙星滴眼液2d后,于2011年1月 20日局麻下行左眼结膜肿物摘除术,术中完整摘除肿物.术毕涂抗生素眼膏包扎,1d后换药.5d后拆除结膜缝线,创口愈合良好.

  • 显微镜下切除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国洪昌;杨闯

    患儿女,3岁.自幼发现左眉弓部皮下包块,渐增大,无疼痛及红肿.查:左眉弓外侧可扪及皮下包块,类圆形,表面光滑,略可移动.眶CT:左眉弓前高密度圆形影,骨质无破坏.彩超:左眉弓前皮下类圆形回声,轮廓规整,形态规则,内呈低回音,内未检出血流信号.诊断,左眉弓部皮样囊肿.全麻下显微镜放大5倍手术,沿左眉弓外侧切开皮肤,皮下筋膜,水平分离眼轮匝肌,暴露肿物表面,见其光滑有包膜,内含毛发及黄色物质.

  • 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不全脱位一例

    作者:刘彩娟;谭少健;梁皓;严宇清;李霞

    患者女,22岁.因“双眼视物不清20年余”于2005年11月到我院门诊就诊.既往有高度近视病史.专科检查:双眼视力0.04,右眼-18.0 D=0.4,左眼-17.0 D=0.4,双眼前段未见异常,眼底视盘旁见近视弧,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视网膜呈豹纹状.眼压右眼13 mm Hg,左眼12 mm Hg;眼A/B超示前房深度右眼3.45 mm,左眼3.22 mm;眼轴长度右眼28.29 mm,左眼28.30 mm.术前诊断:双眼高度近视.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球后视神经炎一例

    作者:高新晓;禹政钰;王京

    患者男,54岁.双眼渐进性视物模糊1月余,伴轻度眼球转动痛.既往:2003年5月出现多关节肿胀、疼痛,伴口腔溃疡,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给予泼尼松30 mg每天顿服,症状缓解.2007年9月病情再次发作,伴发Ⅱ型狼疮肾炎,给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3次.3年来激素使用量为美卓乐4 mgQd.2005年发现激素继发性青光眼、白内障,双眼行Phaco+IOL术,术后视力1.0,长期点用阿法根及贝他根眼水,每天2次,眼压控制于正常范围内,视野无明显损害.

  • 角膜新生血管抑制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金荣;周文天

    角膜在病理因素的作用下产生新生血管,角膜新生血管不但严重影响视力,而且容易导致角膜移植手术的失败.近年来,随着对眼部新生血管和肿瘤的深入研究,在血管生成的发病机制和新生血管抑制剂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迅猛发展,但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依然是目前为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此文综述了近年来角膜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进展.

  • 真菌性角膜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展

    作者:谢玮玮;赵敏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一种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升高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阳性率有所提高,但是实验室病原菌的检出率仍然比较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这一问题将被解决.此文就真菌性角膜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角膜炎 真菌 分子 诊断
  • 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菲;周文天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紫外线辐射,风尘和热刺激等因素是致病危险因子,多因子协同作用致角膜受损及局部干细胞的功能丧失,使局部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及角膜.手术是翼状胬肉治疗方式中为重要的,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方法多,但目前尚无确切的手术方式可以完全阻止翼状胬肉的复发,不司文献统计的复发率不完全一样,从2% ~ 89%不等.因此,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的研究已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中重点对复发性翼状胬肉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方式进行简要的综述.

  • 黏多糖贮积症的眼部表现

    作者:董莹;黄一飞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组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属于少见病.按缺陷的酶和临床表现可分7型.在各型黏多糖贮积症中,眼部的异常表现很常见,主要有角膜混浊,视网膜变性和视神经病变等.病理改变为黏多糖物质在细胞内、外异常贮积,导致组织结构形态发生变化.此文主要就近年来黏多糖贮积症眼部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实用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