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중국실용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443
  • 国内刊号: 21-134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169
  • 曾用名: 实用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夏德昭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近距离工作眼动参数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金鸥;乐园罗

    目的 探讨近距离眼动参数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关系.方法 以28名近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8~19个月,每3个月记录近距水平隐斜、AC/A、负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调节滞后、调节幅度等近距离眼动参数,检测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根据首次与末次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值计算年近视进展量作为近视加深速度,分析各近距离眼动参数与年近视进展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C/A、调节滞后及调节幅度与年近视进展量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6,-0.495及-0.463,P均小于0.05);考虑到AC/A与调节滞后相互关联,将AC/A作为控制因素再行分析,调节滞后与年近视加深量仍有相关性(r=-0.383,P<0.05).结论 近距离工作时高调节滞后可能是导致近视进展的原因之一.

  • 近视眼角膜厚度与眼压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巩磊;李运;祝剑锋;李艳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CCT)、屈光度、角膜曲率、年龄、性别与眼压(IOP)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19例431只眼用超声角膜测厚仪、Goldmann眼压计、检影镜及电脑验光仪和ObscanⅡ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其数据.结果 近视眼患者CCT与IOP之间具有直线正相关性,CCT每增加10μm,眼压值约增加0.5 mmHg(1 mmHg=0.133 kPa).近视患者CCT与屈光度数具有负相关性.近视患者CCT与角膜曲率、年龄及性别不相关.结论 CCT为影响IOP测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检查CCT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真实IOP值;CCT随近视眼患者屈光度数的增加有变薄的趋势.

  • 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对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研究

    作者:汤欣;邢晓杰

    目的 应用Pentacam术后追踪测量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中央和周边部与角膜内皮和自然晶体之间的距离,倾斜度、偏心值以及前房深度的变化,评价其在前房的位置.方法 收集自2006年1月以来接受虹膜夹型人晶状体植入术的22例33只眼.术后6个月全部患者行Pentacam检查,测量VRSM50和VRSM60两组不同类型虹膜夹型PIOL中央和周边部与角膜内皮和自然晶体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术后1d、1、3及6个月人工晶状体的偏心量、倾斜度及前房深度值.结果 角膜内皮至PIOL光学部前表面距离为(1.94±0.36)mm.PIOL后表面与自然晶状体间的距离为(0.76±0.12)mm.分别比较各组在不同时期的平均偏心量与平均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d、1、3及6个月,比较2组的平均偏心量与平均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为PIOL植入术后提供高质量的Scheimpflug摄像,可以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提供精确的眼内定位,在这一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高阶像差分析研究

    作者:朱丽丽;楼定华;杜持新

    目的 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s HOA)的异同.方法 用NIDEK公司的OPD-Scan波前像差仪与角膜地形图ARK-10000对双眼屈光参差≥2.0DS的近视患者进行像差检查,分别对高度数眼组和低度数眼组之高阶像差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 高度数眼组与低度数眼组的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与近视屈光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双眼的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与屈光度无关.

    关键词: 屈光参差 高阶像差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发生相关因素及其OCT形态学研究

    作者:王禹;孙笑;徐艳春

    目的 研究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探讨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与CNV形成有无相关性.方法 对自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34例(60只眼)近视患者行眼部A超、B超、屈光度检查,FFA、OCT检查有无CNV,记录黄斑区病理性改变.以眼轴及屈光度为标准将病例分为实验组(眼轴≥26mm,屈光度≥-6.0D)和对照组(眼轴<26mm,屈光度<-6.00D),并将结果用相关性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50只眼中39只眼发生CNV,对照组10只眼中1只眼发生CNV.实验组CNV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眼轴、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50只眼FFA检查36只眼查出CNV,14只眼未见CNV荧光表现;OCT检查39只眼查出典型CNV图像,11只眼未见CNV.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OCT与FFA对CNV的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轴越长,屈光度越大发生CNV的机率越高,眼轴的长短、屈光状态同CNV的发生有相关性.OCT同FFA对病理性近视CNV敏感性无明显差异,OCT在眼底存在少量出血、机化瘢痕、色素沉着等情况下OCT能较FFA更明确地发现CNV.OCT对病理性近视CNV有特征性的形态表现,可作为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有效补充检测手段.

  • LASIK前后眼压测量方法选择

    作者:张铁民;谭小波;董微丽;唐国芬;王跃丽;王海彬

    目的 比较四种常用眼压计在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eratomileusis,LASIK)前后的应用,探讨LASIK手术前后眼压测量方式的选择,以做到术前高眼压患者筛查及术后患者青光眼的早期发现.方法 对71例接受LASIK手术近视眼患者按等效球镜分为三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和3个月采用Schiotz眼压计(Schiotztonometer,ST)、Goldmann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tonometry,GAT)、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tonometer,NCT)和Tono-Pen眼压计(TP)测量眼压,同时记录手术前后角膜中央厚度.结果 各屈光度组间同时间点相同眼压计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除GAT、TP外其他眼压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眼压计测量值均降低,TP受角膜变化影响较小,GAT及NCT受影响明显,三者均与术前GAT值相关.ST不受角膜变化影响但其测量值明显偏高且术后与术前GAT无相关关系.结论 术前采用TP或GAT均可,术后应用TP,而NCT可作为术前筛查辅助手段.ST的应用仍有待探讨.

  • LASIK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的影响

    作者:周炜;何正瑞;郑洁;黄蕊

    目的 分析近视眼LASIK手术后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降低的原因.方法 660只眼接受过LASIK手术的近视眼入选本研究.对其术前和术后3月的眼压(IOP)、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屈光度(CRP)资料用SPSS 13.0做统计学分析.术前和术后的同项计量资料做配对t检验,眼压对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屈光度做相关性分析,中度线性相关者(r≥0.4,P<0.00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 LASIK术后660只眼IOP平均下降(5.01±2.23)mmHg(t=57.736P=0.000),CCT平均减少(69.4±26.12)μm(t=68.255 P=0.000),CRP平均减少(4.37±1.72)D(t=65.140P=0.000).术前IOP对CRP和CCT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IOP)=3.119-0.204X1(CRP)+0.040X2(CCT),R2=0.251,剩余标准差(Sy·x)=2.215.术后IOP对CRP和CCT的回归方程为:Y(IOP)=1.981-0.017X1(CRP)+0.021X2(CCT),R2=0.277,(Sy·x)=1.474.CCT每减少21μm,IOP下降1 mmHg.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NTC测量眼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角膜减薄所致.

    关键词: LASIK 角膜 眼压
  • VISX Star 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

    作者:周少博;胡群英;路晓明;洪海峰;苏小波;麦庆怡;黎健菁

    目的 观察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25例36只眼首次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患者散光均在2.0D以上且无角膜瓣并发症,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佳眼镜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度、散光的向量改变以及术后眩光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柱镜度平均(-2.65±0.70)D(-2.0~-4.25D),平均球镜度(-6.28±3.05)D,范围+0.5~-13.25D;术后83.3%视力在1.0以上,97.2%视力在0.5以上;16.7%好矫正视力下降1行,没有出现佳矫正视力下降超过1行的情况.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0.46±0.44)D(0~1.25D),58.3%残余散光在±0.5D以内,94.4%残余散光在±1.0D以内,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平均失误角(3.30±3.8)度.25例中,6例患者术后至少有1只眼出现持续的夜间视力障碍或眩光.结论 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散光有良好的有效性、可预测性及安全性,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发生夜间眩光.

  • 近视及散光眼LASIK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

    作者:张潇;李莹

    目的 比较近视和(或)散光患者在LASIK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得到预计眼压的计算公式.方法 对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准分子激光手术中心行初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和(或)散光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93例(183只眼),采用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术前和术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值,计算眼压变化值并分析其与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从相关变量得到术后预计的测量眼压值及眼压变化值.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较术前平均下降(5.74±2.03)mmHg,其变化与性别、年龄均不相关,但与术前屈光度有明显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术后实际测量的眼压与术前眼压呈正性相关,而与手术切削量呈负相关(R2=0.442,P<0.001),术后预计测量眼压=5.175+0.411×术前眼压-0.0205×切削量,手术后眼压测量下降值0.589×术前眼压+0.0205×切削量-5.175.结论 通过术后实际测量眼压值与预测值比较,可以及时发现高眼压的患者,避免低估眼压以致漏诊青光眼而造成患者视功能损失.虽然可以通过预测公式来判断实际测量眼压值是否在正常范围.但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不受角膜变化影响的眼压计测定眼压.

  •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

    作者:于旭东;陈世豪;许琛琛;王勤美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LASIK手术矫正8位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屈光不正的度数和立体视锐度的改变,并将术前的佳矫正视力和术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的裸眼视力以及6~9个月随访的裸眼视力和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术前屈光度数高眼的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平均为(-10.06±1.50)D,术后该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平均为(0.19±0.32)D.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207,P=0.027).术前屈光度数高眼矫正视力和术后该眼矫正视力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1.431;P=0.000).结论 LASIK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减少近视性屈光参差,提高患者的视力和立体视功能.

  • 高度近视眼Epi-LASIK术后1年效果分析

    作者:俞莹;陈辉;程新梁;刘红

    目的 探讨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06年至2007年行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并随访至一年的患者,共75例(148只眼).检查并分析术后1月、3月、6月、1年的视力、屈光度、眼压、对比敏感度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按等值球镜度分两组,A组:-6.50~-9.75D(66只眼);B组:-10.0~-19.5D(82只眼).术后1年时裸眼视力≥1.0分别为78.79%,45.12%;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1行及以上者分别为16.67%,32.93%;下降一行及以上者分别为6.07%,13.41%.残余屈光度≤±0.50D分别为90.90%,85.37%;安全指数分别1.03,1.07;有效指数分别为0.99,0.89;A组9只眼存在Haze,其中6只眼0.5级,3只眼1级;B组24只眼存在Haze,其中17只眼0.5级,3只眼1级,4只眼≥2级,有4只眼因严重的Haze在1年内行二次手术;有24只眼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高眼压,其中A组8只眼,B组16只眼,其中有2例因药物无法控制眼压且出现病理性视乳头凹陷而行双眼抗青光眼手术.结论 Epi-LASIK在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容乐观,需审慎开展.

  • 多焦点LASIK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分析

    作者:黄国富;王铮;杨斌;张晓晓;邱平;周胜

    目的 分析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Multifocal LASIK)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与手术效应的关系.方法 对主视眼(对照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非主视眼(实验眼)接受多焦点LASIK手术.主要检测项目:角膜地形图(分析角膜非球面特点)、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分析术后角膜非球面特点.结果 多焦点眼术前调节幅度平均为为(-4.11±1.11)D(-2.00~-6.25D),术后6月平均为(-4.95±0.83)D(-3.25~6.50D),术后和术前比,平均增加(0.84±0.61)D(0~-2.25D).手术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6mm拟合球面Q值,术后6月,实验眼O值平均为0.081±0.274(-0.53~+0.53),对照眼为0.464±0.266(-0.02~+0.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m拟合球面Q值,术后6月,实验眼Q值平均为-0.235±0.386(-0.944~+0.424),对照眼为0.259±0.328(-0.013~+0.8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多焦点眼术后较术前向负Q值反转,而对照眼趋向正Q值.结论 多焦点LASIK手术后角膜中央区非球面特点是拟调节力产生的根源.

  • 近视眼生物学参数的改变研究

    作者:张芳;吕帆

    目的 研究近视眼各生物学参数的改变.方法 对近视患者及正视者110例(174只眼),主觉加检影验光行屈光检查,采用Humphrey测量角膜平均曲率,非接触式眼内压测量仪测量眼内压:A与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及眼轴长度;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centercornealthickness);光学相干生物测仪(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tratusOCT)测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按等效球镜度数(SE,sphericalequivalent)不同分正视组(SE<-0.50D)、轻度近视组(-0.50D≤SE<-3.00D)、中度近视组(-3.00D≤SE<-6.00D)、高度近视组(SE≥-6.00D).比较各组之间各生物学参数,分析各生物参数与屈光力之间关系.结果 正视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0.07±0.14)D、(-2.10±0.57)D、(-4.53±0.78)D、(-7.73±1.34)D,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正视组前房深度低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P<0.01);玻璃体腔长度、眼轴:正视与低度近视无显著性差异外(P=0.448>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参数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等效球镜度数增加,近视眼前房深度一定程度增加,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随线性增加;其余生物学参数无明显改变;玻璃体腔长度增加是引起眼轴增长和等效球镜度数增加的原因.

  • Q值优化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临床研究

    作者:张沧霞;刘文群;郑艳霞;王义军;孟辉;崔艳琨

    目的 观察Astrapro个性化软件Q程序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临床效果,评价该软件应用于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007年3~6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92例(184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标准化92只眼为Ⅰ组,应用传统模式;个性化92只眼为Ⅱ组,以Astrapro2.2Q程序引导.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数据,以术后佳矫正视力、角膜切削深度、激光切削时间为手术安全性指标;以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佳矫正视力之比、手术前后Q值的变化、术后实际光学区(OZ)大小、术后对比敏感度的恢复作为手术有效性指标.结果 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佳矫正视力之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切削深度、激光切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个性化组手术前后Q值的变化较标准手术组小(P<0.001);个性化组术后实际光学区较标准手术组大(P<0.001);两组术后1个月各个空间频率的平均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3个月时个性化组对比敏感度全部恢复,标准手术组尚未恢复.结论 Astrapr02.2个性化软件Q治疗程序引导的LASIK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术后角膜地形图提示:角膜前表面形态虽未达到预设的目标Q值-0.26,但较标准化手术更接近术前Q值,更有效地维持了术前横椭圆非球面形态(Prolate).

  • IOL-Master测量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度数的临床评估

    作者:祁媛媛;张丰菊;于芳蕾;鲁智莉

    目的 通过比较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与传统公式对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度数预测的准确性,评价IOL-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高度近视患者17例(24只眼)行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按照Holladay公式和IOL-Master提供的公式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PACLs),记录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及眼屈光度和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AIZE).结果 患者术后裸眼远、近视力与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MAIZE均达到理想状态,其中MAFE≤±0.5D:A组7只眼(77.8%),B组12只眼(80%);MAFE≤±1.0D:A组8只眼(88.9%),B组14只眼(93.3%),两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IOL-Master提供的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测量方法方便、快捷,效果可靠,可以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 LASIK后角膜高阶像差改变分析

    作者:元力;何燕玲;黎晓新

    目的 探讨近视LASIK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视LASIK手术患者75例145只眼,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总体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3~7阶像差均方根值(RMS3-RMS7)、球差、慧差、三叶草像差等数值,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引起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改变的因素.结果 术前角膜高阶像差与年龄无相关关系;术后各观察值的大小主要受术前相应各数值的大小、预矫屈光度数、切削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术前值越大、预矫屈光度越大以及切削区越小,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值越大;术后Q值、RMSh以及球差的增加量主要受预矫屈光度数和切削区大小的影响;慧差以及三叶草像差的增加与切削区大小无关.使用较小切削区(5.25mm)时的单位屈光度矫正引起的高阶像差增加值以及角膜前表而非球面系数改变值高于使用较大切削区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大,预矫屈光度数高和切削区小是引起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较大的主要原因.

  • 放线菌性下泪小管炎一例

    作者:寇全利;张丽娜;寇妍妍

    肖× 女 60岁 农民 右眼下睑红肿,溢泪流脓4个月.外院诊断为泪囊炎,予泪道冲洗病情无好转,于2001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以右眼泪囊炎收入院.眼科检杳:患者右眼下睑红肿,有隆起可见脓性分泌物溢出,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透明,眼前节及眼底正常.用于挤压肿胀区见黄白色颗粒黏稠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管流出.泪道冲洗:冲洗液下冲不通,挤压出部分分泌物后,冲洗稍通.上泪小管冲洗畅通,说明泪囊及鼻泪管无堵塞.

  • 角膜穿通伤术后缝线所致眼内炎四例

    作者:林思勇;王少程

    例1 男 26岁 22d前因左眼角膜穿通伤行角膜伤口缝合,术后早期伤口愈合良好.就诊时主诉左眼视力明显下降.检杏左眼视力眼前手动,中央角膜灰白溃疡,其间角膜缝线明显松动,溃疡表面白色坏死物附着,前房积脓2 mm,虹膜面脓性渗出覆盖,眼底无法窥入.B超提示,玻璃体混浊,角膜刮片发现真菌菌丝.诊断为左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感染性眼内炎.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的干眼症一例

    作者:于静;年春志;高明宏;蓝平;肖卉

    干眼症是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丰病(chroic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多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Ogawa等[1]报道,患者一旦出现干眼症状,干眼症的病情发展迅速,虽不危及生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现将我院门诊随诊的1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患者的眼部检查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沙眼所致巨大结膜浆细胞瘤一例

    作者:李翔;文晓霞;曹水清;于小林;张富文;汪辉

    患者 女 15岁 以左眼下睑肿胀伴流泪1年多入院.多年沙眼史.居处偏远农村.2年前曾于当地乡镇医院诊为沙眼,行沙眼摩擦术,术后左眼下睑逐渐肿胀,日趋严重.2006年10月门诊以"左眼结膜肿瘤?"收入住院.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检查,视力:右1.2左1.0,左眼下睑高度肿胀,从内眦到外眦部球结膜肥厚,结膜下组织增生,质中,露出睑裂约2mm,表面光滑,呈胶样腊肠状,内1/3处球结膜与睑结膜约2mm轻度粘连,上下睑结膜充血,肥厚,乳头及滤泡增生(+++).上方沙眼角膜血管翳约2~3 mm.

  • 以单眼眼肌麻痹为首发症状的Fisher综合征一例

    作者:邓敏;许江涛

    患者 男 11岁 因"复视伴左眼上睑下垂1 d"就诊眼科.无畏光流泪及眼痛;无行走障碍及语言障碍,无发热吐泻.20余天前曾感冒后自愈.否认外伤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一般情况可,神清,颈软,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

  • 先天性囊肿眼一例

    作者:张进;王百祥

    先天性囊肿眼是临床极其罕见的眼部畸形,系为原始视泡部分或全部未能退化而发生内陷异常形成,严重者常伴有全身系统器官的异常.现将临床所见1例报告如下.

  • Schwartz综合征二例

    作者:赵欣;李瑾;郝玉华

    例1 男 27岁 因右眼前黑影遮挡,视物变形半年,于2000年12月3日入院.全身一般情况良好.右眼视力0.02,左眼视力0.3.右眼球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可见少量细小色素性浮游细胞.瞳孔正常大小,光反射灵敏.散瞳后玻璃体内少许尘状混浊,视乳头色可边界清,上方视网膜色正常,鼻侧及下方顺时针2:00-8:00视网膜呈扁平状脱离,黄斑区受累,中心凹反射不清.左眼外眼及内眼均未见异常.

  • 眼眶尖部纤维瘤继发开角型青光眼一例

    作者:曾祥云;刘琳琳;唐爱东

    眼眶肿瘤多可触及并有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和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而导致眼压升高者临床上十分少见.我们遇到一例眶深部纤维瘤患者,以患眼无痛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就诊,检查发现眼压升高且杯盘比增大,却无明显的眼球突出,曾误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现报告如下.

  • 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一例

    作者:应海燕;王方;邬海翔;于靖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 (Fibrous dysplasiaof bone,FD),是一种骨髓和网状骨被纤维结缔组织和不规则病变所代替的骨纤维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常以颌面部受累为主,而首先以视力受损少见[1].

  •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二例

    作者:韩小红;王双勇;邱良秀

    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为反向性斜视的一临床亚型.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临床较为罕见,故对其发病机制尚处在探求摸索之中,临床治疗更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而又普遍接受的基本标准或原则.我们对于临床发现的2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经过半年戴矫正眼镜治疗及融合训练等后,斜视改善不佳,给于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对于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Haze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琦;袁满红

    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已经广泛开展,而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作为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却一直困扰着眼科医师,并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量文献证明,Haze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术前屈光度、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手术方式、个体差异等,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又是术后Haze形成的关键原因之一.

  • 关于验光配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作者:杨晨皓;汪芳润

    验光配镜专业性很强,需求量很大,涉及的学科有多种,从事者不仅有视光学者,还包括大量的眼病防治工作者.人的一生不同时期对屈光及视力有不同的生理要求,眼镜的实用性、可变动性及可选择性正好能适应这一需要,可以预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是不可取代的有效光学矫正法.近代屈光学及屈光检查方法发展很快.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存在问题较多,差距甚远,需要在各方面作更大的努力.

    关键词: 验光 配镜
  • 眼压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国府;周激波;吕帆

    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眼压与近视发生发展、近视与青光眼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关注,并有不少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就近视眼与眼压、近视眼与青光眼相互关系的研究和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 近视眼 眼压 青光眼
  • 非角膜屈光手术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

    作者:黄黎黎;宋愈

    在白内障摘除、抗青光眼、巩膜外加压环扎及斜视等非角膜屈光手术中,由于手术切口、缝线或间接牵拉角膜等因素,往往会间接改变原有角膜的屈光状态,影响手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关键词: 角膜屈光 综述文献
  • 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术中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

    作者:韩冬梅;周文天

    随着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近几年医生更为关注是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并保持手术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因为术后瓣下角膜基质床厚度对维持正常角膜强度起主要作用,过薄会引起前房深度和后表面前突发生改变,有术后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危险.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厚度-(角膜切削厚度+角膜瓣厚度).角膜厚度是由患者个体所决定,而角膜瓣的厚度是医生所能控制的.为了减少角膜瓣的厚度,节约角膜组织,临床上迄今为止出现了各种手术方式,现将各种手术方式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过程、研究进展及优缺点等方面予以综述.

  • 准分子激光术前眼底检查结果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作者:张月梅;王宏;田蔓男;王海燕;李丽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术前中高度近视眼眼底情况及术前眼底激光预防性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686例(5316只眼)准备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并采用散瞳三面镜检查眼底.对发现视网膜裂孔、变性、脱离的病人进行预防性眼底激光治疗.结果 有45例(49只眼)发现裂孔,发生率为0.9%,视网膜变性有526只眼(9.89%),其中格子样变性132只眼(2.48%),囊样变性97只眼(1.82%),霜样变性57只眼(1.07%)、非压迫白变性192只眼(4.42%),其他变性48只眼(0.90%).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在接受LASIK术前行散瞳三面镜眼底检查是必要的,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可能.对于有视网膜脱离者可及时行手术复位,从而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

  • 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矫治近视疗效观察

    作者:唐丽;李志敏;谷浩

    目的 探讨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近视的手术特点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6月至9月在眼科行Epi-LASIK手术近视患者共34例(68只眼),分为两组.第1组46只眼,行去瓣Epi-LASIK术(去瓣组),第2组22只眼,常规Epi-LASIK术(对照组).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刺激症状、术后佳矫正视力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 术后去瓣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3.39±0.649)d,对照组为(5.41±0.79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疼痛反应去瓣组33只眼(71.74%),对照组4只眼(1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内去瓣组比对照组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去瓣组有41只眼(89.1%)出现0级Haze,对照组有20只眼(90.9%)出现0级Haze,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瓣Epi-LASIK手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并有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快、刺激反应轻且术后佳矫正视力和Haze与常规Epi-LASIK手术无差别的优点.其远期临床疗效及对Haze的形成作用仍需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 LASIK医源性散光的概念及其治疗探讨

    作者:扈美芹;辛凯;辛广亮

    目的 为准确、详细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提出医源性散光的概念并加以详细界定,研究探讨预防治疗医源性散光的方法.方法 对724例(1411只眼)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进行统计,对医源性散光症状明显者行二次手术或RGPCL治疗.结果 医源性不规则散光12只眼(0.85%),医源性规则散光共计875只眼,发生率为62.01%,其中散光大于0.50D者379只眼,发生率为26.86%,有明显症状者91只眼,发生率为6.45%,二次手术治疗35只眼(2.48%),RGPCL治疗5只眼(0.35%),效果理想.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二次手术或RGPCL治疗效果理想.

  • 虹膜夹型与房角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对比观察

    作者:王树林;薛安全;俞阿勇;朱双倩;王勤美

    目的 观察虹膜夹型(IC-PIOL)和房角支撑型(AS-PIOL)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探讨两者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情况.方法 应用手术植入IC-PIOL组23例35只眼,等效球镜(SE)(-9.38~-24.13)D;植入AS-PIOL组22例31只眼,SE(-9.88~-22.25)D.术后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瞳孔、人工晶状体等情况.结果 术前IC-PIOL组和AS-PIOL组UCVA,BCVA,SE和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两组组内UCVA、BCVA和SE均显著改善,术后7d至18个月两组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8个月时IC-PIOL组和AS-PIOL组结果分别如下,安全性系数(术后BCVA/术前BCVA):1.018±0.017和1.019±0.022,有效性系数(术后UCVA/术前BCVA):0.983±0.024和0.979±0.036,两组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4.41%和4.46%,手术前后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瞳孔阻滞:1只眼和1只眼;瞳孔形态异常:8只眼(药物散瞳下)和4只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2只眼和3只眼;光晕或眩光:2只眼和8只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IC-PIOL和AS-PIOL矫正高度近视18个月内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和并发症需进一步长期观察.

    关键词: 晶体 人工 近视 并发症
  • 143例肝豆状核变性的全身及眼部特征

    作者:马瑾;钟勇;董方田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全身及眼部特征、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43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结果 143例肝豆状核变性平均发病年龄(16.09±10.77)岁,其中小于15岁患者占60.14%;家族史总阳性率为31.47%.首诊误诊率为48.25%(69/143),其中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者多,主要累及肝脏者占46.85%,主要累及神经精神系统者占37.06%,肝脏型比神经精神型发病年龄早(t=-8.206,P<0.01).生化检查谷草转氨酶64.46%,尿素氮27.27%,均升高明显.铜蓝蛋白降低率达94.12%,24h尿铜升高率达100%;血清铜检查降低率达92.68%,铜氧化酶吸光度阳性率达90.30%;腹部B超总异常率达94.06%;脑CT异常率达67.65%;脑MRI异常率达74.29%;骨骼X线检查异常率达68.42%;角膜K-F环总阳性率达90.71%,神经精神型(97.96%)比肝脏型(86.57%)K-F环阳性率高(x2=4.972,P<0.05),有1例出现葵花样晶状体混浊.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青少年首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角膜K-F环和葵花样晶状体混浊是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眼部特征;角膜K-F环分级大小与发病年龄和病程有一定关系;肝脏和神经精神症状为全身主要表现;肝脏B超可反映早期改变,特别是可用于症状前诊断;脑CT或MRI有助于明确脑部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血清铜、铜蓝蛋白及24h尿铜检查具有特征性,可作为不典型或无症状患者早期诊断的线索.

  •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适宜屈光度范围

    作者:张达宁;秦海翔;于丽娜;冷赢;张延奎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适宜屈光度范围.方法 对55例(109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按术前等值屈光度分为3组.术后随诊12个月.研究术后效果并加以比较.结果 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达佳矫正视力:Ⅰ组75.0%,Ⅱ组72.5%,Ⅲ组48.5%.第12个月屈光度≤±1.0D:Ⅰ组80.56%、Ⅱ组75.00%、Ⅲ组51.52%.术后屈光回退值Ⅲ组大.以上各项Ⅰ组、Ⅱ组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组haze发生少,程度轻,Ⅲ组haze较重.3组均无圆锥角膜发生,无严重术后眩光及夜间视力下降主诉.结论 LASEK术治疗-8.00~-12.00D近视疗效较好,治疗超过-12.00D的近视有发生较严重的屈光回退及haze等并发症的可能.

  • 虹膜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屈光不正临床观察

    作者:郭黎娅;穆祥云;张金华

    目的 探讨虹膜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phakic intraocular lens) 植入术治疗矫正屈光不正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33例(58只眼)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Verisyse虹膜嵌夹VRSM60型PIOL.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0.5者占98.2%(57/58),6个月时98.2%(57/58),术后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0.8者占74.1%(43/58).6个月时占89.6%(52/5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术后3个月占93.1%(54/58),6个月占98.2%(5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3个月时占81%(47/58),6个月时占89.6%(52/58).患者术后3个月时眼压与术前相比右眼t=0.709,P=0.485左眼t=0.949 P=0.35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只眼出现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只眼一周内恢复,1只眼压升高持续2个月,眼压在22~30 mmHg,经治疗后缓解,恢复正常.3个月后未再出现眼压升高,但该眼瞳孔增大约6 mm,大于IOL光学区,偶有单眼复视存在.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同手术前相比,右眼t=3.562 P=0.006 左眼t=3.051 P=0.012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手术过程及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对角膜内皮细胞是有损伤的;术后6个月2只眼可见PIO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6只眼可见嵌夹在晶状体攀处的虹膜局限性萎缩;2只眼出现一侧人工晶状体攀从嵌夹于虹膜处脱离.结论 PIOL植入术治疗矫正屈光不正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 近视性屈光参差LASIK前后立体视觉的评价

    作者:吴章友;潘红飙;万川

    目的 用多种方法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术前及术后远、近立体视觉,从视觉高级形式的角度评价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2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手术前和LASIK手术3个月后,采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金贵昌双眼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片检查远立体视觉.结果 LASIK术后3个月,91.9%患者裸眼远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3种方法检查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均明显增进.立体视觉的增进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手术能重建、改善和促进立体视觉功能,有效地矫治屈光参差,手术安全、治疗效果肯定.

  • 低压血流型海绵窦动静脉瘘误诊分析

    作者:张广舒;陆军

    目的 对低压血流型海绵窦动静脉瘘的误诊原因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6例低压血流型海绵窦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讨论其误诊原因.结果 6例患者均为单眼无诱因浅层巩膜及球结膜血管迂曲怒张持续充血,无明显眼突及血管鸣,其中2例伴眼压升高,眼底生理凹陷扩大,视野弓形暗点.由于明显充血被误诊为慢性结膜炎,眶内炎症、占位病等.眼压高者误诊原发青光眼.眼眶B超及CT检查均为眼上静脉扩张而确诊.结论 低压血流型海绵窦动静脉瘘,因临床少见,而常被误诊.根据临床所见以及CT及B超检查多可确诊.

  • 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视漂移的分析

    作者:顾铮;宋旭东;杨文利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数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儿36例(62只眼),植入折叠IOL,术后随访时间12~36(24.52±7.54)个月.分为三组:A组1.5~4岁,B组4.1~6岁,C组6.1~8岁.结果 近视移动范围为-0.19~-3.25D,A组平均漂移-1.03D/年,B组平均漂移-0.65D/年,C组平均漂移-0.35D/年.3组屈光度数变化率(D/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430,P=0.000),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植入IOL后好保留轻中度的远视,补偿发育带来的近视趋势,年龄越大,欠矫的度数应越少.

  •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

    作者:龙潭;郅瑛;赵仙桃

    目的 研究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效果.方法 对17例患有病理性近视的患儿(34只眼)采用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该改良术式在很大程度上减慢了患儿病理性近视的发展,并且与Thompson术式效果相近.结论 采用该改良后巩膜加固术可用于对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治疗.

  • 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原位与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评价

    作者:古学军;易敬林;周文天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Lasik,BSL)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两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应用BSL和LASEK治疗近视度>-8.00D,角膜厚度471~546μm的患者.BSL组45例51只眼,近视球镜度数为-8.25~-13.25D,平均-9.71D.LASEK组39例67只眼,近视球镜度数-8.25~-12.75D,平均-926D.分别于术后10d、1、3、6、12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和角膜雾样混浊(Haze)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BSL组术后反应轻,裸眼视力恢复快,术后10d、1、3、6、12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比例,BSL组分别为为72.55%、80.39%、84.31%1.31%、78.43%和68.63%,LASEK组分别为47.76%、65.67%、71.64%、70.15%和61.19%,未出现矫正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两组屈光度均由手术早期的过矫逐渐转变为后期的欠矫,LASEK组发生Haze的比例明显高于BS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为0.5~1级Haze,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薄角膜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与LASEK相比,其角膜雾样混浊发生率更低,且程度轻,视力恢复更快.

  • 扩大的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高度近视伴后葡萄肿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武志峰;张洁;蒋韵佳;严海燕;张清;张亦农

    目的 探讨扩大的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高度近视伴后葡萄肿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采用扩大的内界膜剥离手术(即剥离范围达到后葡萄肿边缘)治疗30只眼高度近视伴后葡萄肿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其中12只眼(40%)注C3F8,18只眼(60%)注硅油.结果 27只眼(90%)视网膜复位,3只眼(10%)经再次手术后复位(P<0.05);视力改善16只眼(53.4%),不变10只眼(33.3%),下降4只眼(13.3%)(P>0.05).结论 扩大的内界膜剥离手术可有效复位高度近视伴后葡萄肿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但视力提高无显著性差异.

  • Te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不同程序切削形态学分析

    作者:庞辰久;宋晓虹;李建新

    目的 探讨Technolas217z准分子激光标准化切削,非球面切削,组织节约程序,以及波面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程序形态学差异分析.方法 应用Technolas217z准分子激光分别采用标准化切削,组织节约程序,非球面切削以及波面相差引导切削程序在博士伦激光能量测试板上进行-4DS的球镜和-2DS/-1DC×180度的球柱镜,光学区为6mm的测试,蔡司裂隙灯数码成像系统照相,测量四种程序下测试形态总光学区和有效光学区横径和垂直径,并分别计算其面积大小,比较其形态学差异.结果 对于-4DS的球镜切削,四种切削方式测试形态均呈近圆形,标准化切削,非球面切削,组织节约程序和波面像差引导的切削程序的总光学区的直径大小依次分别为9.5mm、9.0mm、8.3mm和8.0mm;有效光学区的大小依次分别为:6.2mm、6.2mm、5.6mm和5.5mm;总光学区面积大小依次分别为73.80mm2、67.42mm2、62.88mm2和58.65 mm2;有效光学区面积的大小依次分别为37.94 mm2、36.78 mm2、29.31 mm2和28.27mm2.对于-2DS/-1DC×180度的球柱镜切削,标准化切削形态呈椭圆形,其它三种切削方式测试形态均呈近圆形,标准化切削,非球面切削,组织节约程序和波面像差引导的切削程序的总光学区的面积大小依次分别为146.61 mm2、103.51 mm2、88.59mm2和83.66mm2有效光学区面积大小依次分别为56.65mm2、50.07mm2、36.23mm2和45.82mm2.结论 四种切削程序相比较,标准化切削具有大的光学区和过渡区,实际光学区还略大于理论值;尽管组织节约程序切削组织少,波面像差引导的切削能够降低手术前业已存在的高阶像差,但此二者有效光学区和过渡区均较理论值略小,采用此类程序一定要将光学区开大;非球面切削程序理论值与实际值一致,有效光学区大小与标准化切削基本一致,且能够减少切削本身带来的高阶像差,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 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观察

    作者:俞阿勇;林振德;刘奕志;罗书科;李永华

    目的 研究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PIOL)在国人眼前节的位置和形态特征.方法 对广州中山眼科中心2005年5月至12月植入Verisyse ICPIOL(美国AMO公司)的5例(10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3、6月采用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观察ICPIOL在眼前节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结果 术后1、3、6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层到ICPIOL前表面距离分别为(1.87±0.09)、(1.90±0.09)、(1.87±0.09)mm,ICPIOL后表面到晶状体前表面距离(0.75±0.12)、(0.75±0.11)、(0.75±0.12)mm,光学面后缘上方到虹膜前表面距离(0.25±0.23)、(0.27±0.24)、(0.25±0.22)mm,光学面后缘下方到虹膜前表面距离(0.08±0.11)、(0.07±0.13)、(0.07±0.12)mm,襻的远点到前房角的短距离(0.89±0.17)、(0.89±0.14)、(0.88±0.14)mm.ICPIOL沿其光轴旋转(1.60±1.58)、(0.80±1.03)、(0.90±0.57)度,各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了部分襻陷入虹膜外,虹膜表面形态无明显改变,未见色素播散.结论 ICPIOL在国人眼内位置稳定,不接触角膜内皮细胞、前房角、晶状体,光学面后缘下方与虹膜接触,除了部分襻内陷入虹膜,未见虹膜表而形态明显改变和色素播散,是一种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方法.

  •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治疗探讨

    作者:杨晨皓;高路;汪芳润

    目的 探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不同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了735例837只眼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平均首诊年龄4.5月.根据首诊年龄和症状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加压泪道冲洗法和泪道探通法,经随访3~16月,平均6.4月.以溢泪症状完全消失作为治愈指标.结果 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为14.7%;加压泪道冲洗法的有效率为25.4%;泪道探通法的有效率为97.2%;15只眼未愈.早期探通(<6月龄组)1次成功率为87.7%;后期探通(>7月龄组)1次成功率为56.6%.结论 泪道探通法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寒安全有效,佳干预时机为4~6月龄.

  • 不同频率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厚度比较

    作者:王蓓;王铮;王晓泸;周胜

    目的 比较使用60KHz和15KHz飞秒激光(IntraLase Corp.)制作角膜瓣的厚度与实际厚度的差别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LASIK手术中分别使用60 KHz和15KHz飞秒激光(IntraLase Corp.)为100例患者(100只眼使用60 KHz飞秒、100只眼使用15KHz)制作100μm厚度的角膜瓣,术中测量中央角膜厚度,术中测量角膜基质厚度,计算角膜瓣厚度.结果 60KHz组实际角膜瓣厚度与预测厚度差异的平均值为(7.19±10.18)μm,15KHz实际角膜瓣厚度与预测厚度差异的平均值为(21.82±11.54)μ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使用60 KHz和15 KHz飞秒激光均可以制作出精确度较高的角膜瓣.与15KHz飞秒激光相比,使用60 KHz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更精确.

  • 诺沛凝胶联合中药治疗更年期干眼的临床评估

    作者:卢山;徐玲;雷琼;姚涛;何伟

    目的 探讨应用诺沛凝胶联合中药治疗更年期干眼的个性化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60例更年期女性(120只眼),随机分为诺沛凝胶治疗组和诺沛联合中药(干眼Ⅰ号)治疗组各3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用药一个月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一个月随访用药后两组患者泪液分泌量、BUT和荧光素染色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效果明显优于人工泪液组.结论 联合人工泪液诺沛凝胶和干眼Ⅰ号治疗干眼,通过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是一种针对更年期女性干眼病因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不仅改善了干眼患者临床症状,同时也延长了泪膜破裂时间.

  • LASIK术中应用交叉柱镜法矫治大度数散光

    作者:陈羽;刘丽;崔绍彧;扈月平;邵晶

    目的 探讨在LASIK术中应用交叉柱镜法矫正大度数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同一时期内年龄、性别、屈光度(包括球镜和柱镜)相近的两组患者,即交叉柱镜组和常规LASIK组(以下也称对照组)各30只眼,比较两组术后3月内视力、屈光度以及高阶像差等视觉质量指标的变化,将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交叉柱镜组在术后1 d、1周、1月时裸眼视力均较对照组恢复快;术后1月及3月平均柱镜度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月慧差亦较对照组减小,视觉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在LASIK术中应用交叉柱镜法矫正大度数散光较常规LASIK切削模式能取得更理想的临床效果.

  • Artisan与Verisvse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眼

    作者:张洪洋;郭海科;曾锦;金海鹰

    目的 评价Artisan与Verisyse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不适宜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或透明晶状体摘除手术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4例(112只眼),植入虹膜固定型前房人工晶状体治疗屈光不正.术前平均佳矫正视力为0.80±.35,术前平均屈光度球镜为-14.22D(-6.75~-29.0D),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度范围是8.0~26.0D.术后1 d,1月,6月,1年,2年进行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均满2年,92.0%(103只眼)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高于0.5;85.7%(96只眼)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119±303)/mm2,术后1月、6月、1年,2年平均减少分别4.46%,5.77%,7.31%,术后2年内皮细胞年损失率0.73%.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夜间眩光,无人工晶状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安全、稳定、有效、预测性好、手术具有可逆性,术后2年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的影响较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选择

    作者:叶竞英

    目的 以临床资料验证SRK-T公式和SRK-Ⅱ公式计算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性.方法 (1)对43例(43只眼)高度近视(眼轴长度≥26.0mm)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将病例按眼轴长度分为二组,A组(25眼):眼轴长度<29.0mm;B组(18眼):眼轴长度≥29.0mm.(2)比较A、B两组,分别采用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的平均绝对预测屈光误差值.(3)比较A、B两组,分别采用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的IOL度数之间的差值幅度.结果 (1)A组按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其平均绝对预测屈光误差值分别为(1.33±0.67)D和(1.40±0.5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按SRK-T和SRK-Ⅱ公式计算其平均绝对预测屈光误差值分别为(0.84±0.65)D和(1.42±0.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采用两公式分别计算的IOL度数相差≤±0.5D者为84%;B组采用两公式分别计算的IOL度数相差≥±2.0D者为61.11%.结论 A组SRK-T公式和SRK-Ⅱ公式都适用;B组SRK-T公式更适用,其结果的准确性优于SRK-Ⅱ公式.

  • 中学生近视周边部眼底退行性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

    作者:李援东;郭希让;王朝晖;丁莉娟;王猛

    目的 了解中学生近视眼合并周边部眼底退行性病变的患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群体抽样的原则对豫东平原地区的五县市五所重点中学在校学生进行眼底流行病学调查,对其双眼屈光状况,视力及矫正视力,以及眼底病变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共检出近视眼者3465人(72.6%),其中合并有各种周边部眼底退行性病变者488人,患病率为14.08%.(2)近视者中4.01%患有视网膜格子样变性,6.03%患霜样变性,3.2%患囊样变性,0.63%有裂孔.(3)低度近视者周边部眼底病变患病率为8.97%,中度近视者为20.09%,高度近视者为28.0%(x2=128,P<0.001).(4)自述有症状合并有周边部眼底退行性病变者的患病率为19.07%;无自觉症状者则为10.68%,(x2=47,P<0.001).(5)学生为城镇居民者合并患有周边部眼底退行性病变者的患病率为15.44%;为乡村居民者则为13.06%,(x2=2.3,P>0.05).结论 在校高中学生近视眼的发生率为72.6%.近视眼合并有周边部眼底退行性病变的患病率为14.08%,其患病率与近视程度和有无自觉症状相关.

中国实用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