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뇌혈관병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1-9131/R
  • 国内刊号: 王峰
  • 发行周期:
  • 邮发: http://zhnxgbzz.yiigle.com
  • 曾用名: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 创刊时间: 200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侨;曹勇军;尤寿江;须进;刘春风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卒中单元2010年1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首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正常(<15 umol/L)及轻度增高组(15 umol/L~30 umol/L)及中重度增高组(≥30 umol/L);根据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行TOAST分型.结果 ①Hcy轻度增高组与Hcy正常相比,血浆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余危险因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与正常组与相比,中重度增高组男性比例(P=0.014)及吸烟率(P=0.019)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P=0.004)及血浆维生素B12水平(P=0.002)明显低于正常;②Hcy正常组、Hcy轻度增高组的TOAST分型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比例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以SAO型比例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死(CE)型,Hcy中重度增高组LAA型比例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不同水平的Hcy伴有不同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的TOAST构成,Hcy中重度增高伴有高的男性比例及吸烟率,伴有低的高血压比例及低血浆维生素B12水平;Hcy中重度增高组TOAST分型以SAO型为主;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分析

    作者:董漪;方堃;茅翼亭;李薇;陈方哲;凌倚峰;庄育宣;王毅;杨璐萌

    目的 基于单中心数据对于颈动脉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希望探索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与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3天内行颈动脉B超检查,内中膜厚度超过15 mm定义为斑块形成,采用面积法评估其狭窄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脑梗死类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药物服用史等.将以上血管危险因素参数纳入x2检验,求证其是否与斑块形成相关.结果 连续入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3例(男性444例,女性159例)均进行了劲动脉B超的筛查,60岁以上患者313例(31.7%).颈动脉B超发现191例患者存在斑块,其中单侧或双侧狭窄超过50%及以上患者41例,狭窄超过70%及以上24例.统计学分析发现,60岁以下女性患者仅2例(3.9%)发现斑块,6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45例(41.7%)发现斑块,因此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P<0.01).男性中年龄相关因素对于是否存在斑块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 血栓通治疗老年脑梗死后遗症的综合评价

    作者:郭胜利

    目的 探讨血栓通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73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疗程为2周,两疗程后评价疗效,两疗程间间隔2周.治疗结束后根据症状变化评定疗效,并采用36条目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有效率为7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方面,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活力(VT)及精神健康(MH)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肯定,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伴高血压病的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张东林;刘志辉;耿建红;孟庆阳;王树庆

    目的 探讨伴高血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上发病3天内入院的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不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4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集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MMP-9水平.结果 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316.18±52.26 ng/m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均P<0.01),不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287.65±48.83 ng/ml)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组(206.82±44.22 ng/ml)和健康对照组(112.16± 36.28 ng/ml)(均P<0.01).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及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均有明显增高,血清MMP-9的活性增强可能是高血压导致脑梗死发生的机制之一,血清MMP-9可能在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及继发的病理损害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血清MMP-9可以作为高血压病患者脑梗死前的预警指标.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S分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作者:谭丽艳;宋永斌;焦岩;郑俊;杨俊;徐江涛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与不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登记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其危险因素,并按CISS分型标准将急性缺血性卒中分为5种类型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在纳入标准的2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9例(46.7%)、心源性卒中型35例(16.5%)、穿支动脉疾病45例(21.2%)、其他病因型5例(2.4%)、病因不确定型28例(13.2%).吸烟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者在5亚型间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心房颤动与心源性卒中亚型有正相关性(β=1.34、2.206,P<0.05),高血压病与穿支动脉疾病亚型有相关性,为正相关性(β=1.074,P<0.05).结论 不同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不同的危险因素有关,心房颤动、冠心病是心源性卒中亚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穿支动脉疾病亚型的危险因素.

  • 脑血管危险因素对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作者:刘勇;韩军良;何君宏;李建军;白雅;张光运;赵钢

    脑血管病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它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脑侧支循环的形成是脑血管狭窄和阻塞的一个重要的代偿机制,对于脑血管狭窄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在脑血管狭窄患者中极为常见.在某些患者中,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增加侧支血管的代偿保护作用而减少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基于同样的原理,通过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药物的使用,也可以促进侧支血管的生长.本综述总结了现有实验和临床研究得出的结果来探索这个问题,发现个体脑侧支循环建立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遗传方面的原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对于侧支的增长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大多数证据表明,高龄不利于脑侧支循环建立;吸烟通过引起脑血管缺血缺氧来发挥作用.为了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需要治疗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必要的.但是,在各种治疗方案中做选择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对侧支血管建立的积极效应.

  • 磷酸二酯酶4D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合宾

    磷酸二酯酶4D(PDE4D)在人体组织中广泛分布,其活性受环腺苷酸(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调节.PDE4D基因包含1.6 Mb,含24个外显子,编码9种蛋白质亚型和至少7个启动子.磷酸二酯酶4D降解cAMP,通过改变cAMP活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PDE4D基因多态性研究,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 双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引起双侧小脑梗死一例

    作者:尤寿江;韩侨;刘春风;曹勇军

    双侧小脑梗死是相对少见的脑梗死,临床表现类似于单侧小脑梗死,发病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心源性栓塞及动脉到动脉栓塞等,本文报道双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引起双侧小脑梗死一例.

  • 脑栓通抑制凋亡并减轻脑梗死后丘脑继发性损害的研究

    作者:邢世会;李毅亮;党超;刘刚;张健;李晶晶;范玉华;曾进胜

    目的 研究脑栓通对脑梗死后同侧丘脑继发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高血压大鼠(RHRSP)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和脑栓通组,每组8只.脑栓通组大鼠MCAO术后24 h经灌胃给予2 ml/kg(10 mg/ml)脑栓通,溶剂对照组给予等剂量溶剂,连续6天.MCAO术后1周感觉功能评估后行尼氏染色评价脑梗死灶体积和丘脑损害,并行免疫组化检测丘脑TUNEL、MAP-2和GFAP表达.结果 脑栓通组大鼠患肢感觉功能较溶剂对照组出现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脑梗死灶体积无显著差异(P>0.05).脑栓通治疗后同侧丘脑神经细胞数量、MAP-2表达较溶剂对照组显著增多(P均< 0.05),但GFAP表达显著下降(P<0.05).脑梗死后同侧丘脑TUNEL+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假手组,脑栓通可显著减少同侧丘脑TUNEL+细胞数量(P均<0.05).结论 脑栓通能够改善脑梗死后同侧丘脑继发性神经损害和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同侧丘脑细胞凋亡有关.

  • 如何选择合适的试验设计类型(五)

    作者:胡良平;孙日扬;吕辰龙

    当试验中涉及两个因素时,若两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并且,特定试验条件(通常为各因素不同水平的一种组合)下试验数据的测定误差在专业上允许的范围之内,此时,可以选用"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单因素设计、无重复试验双因素设计和两因素嵌套设计"五种设计之一.在上一期讲座中,我们向读者重点介绍无重复试验双因素设计和两因素嵌套设计这两种设计类型,重点阐述了两设计类型的定义、形式、特点、应用场合以及具体实施,并用实例加以论证.试验中所涉及到的两个因素都是试验因素,仅当有预试验表明两个试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且相同试验条件下定量观测指标的取值离散度很小时,此时,可采用无重复试验双因素设计;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有主次之分,或者试验因素之间存在自然属性上的嵌套关系,上层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大于下层因素时,采用两因素嵌套设计较为适宜.

  • 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例演示资料

    作者:马楠;侯华娟;孙文;樊新颖

    介入神经病学是神经病学的一个重要分科学.这类技术是以放射性、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技术为引导,实现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现已发展成为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基底动脉上段闭塞再通取栓术中年女患者,44岁.因"突发意识不清6h"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史.入院查体: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放射敏,口角不歪.颈软,心律不齐,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部等,四肢肌力、肌张力检查不合作,感觉、共济检查不合作,双侧病理征阳性.

中华脑血管病(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4 01 0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