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

中华麻醉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중화마취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2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1416
  • 国内刊号: 13-107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4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麻醉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罗爱伦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高浓度二氧化碳预处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

    作者:罗和国;常业恬;邹望远;邹定全;王德明

    目的 探讨高浓度二氧化碳(CO2)预处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随机分为6组,每组16孔,对照组(C组)常规培养;缺氧复氧组(MR组)缺氧4 h、复氧24 h;缺氧预处理组(APC组)缺氧10 min、复氧10 min,重复2次后缺氧4 h、复氧24 h;HCA.组、HCA2组和HCA3组分别于50%N-20%02-30%CO2培养箱中行30%CO2预处理10、30、60 min后常规培养10、20、30 min,缺氧4 h、复氧24 h.于复氧24 h时采用MTY法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力,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MR组、APC组、HCA1~3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力降低,ICAM-1表达上调(P<0.05);与A/R组比较,APC组和HCA2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力升高,APC组及HCA1,2组ICAM-1表达下调(P<0.05).结论 高浓度CO2预处理可减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 异丙酚对缺氧复氧诱导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释放TNF-α、IL-1β和NO的影响

    作者:李元海;李俊;吕雄文;金涌;黄艳;张磊;张健

    异丙酚是麻醉诱导与维持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之一.研究表明异丙酚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时可诱发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一氧化氮(NO)等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组织损伤.肝脏Kupffer细胞是位于肝窦内的巨噬细胞.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异丙酚对缺氧复氧诱导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释放TNF-α、IL-1β和NO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 反复注射异丙酚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蒋燕;周泽军;高进;陈萍

    目的 探讨反复注射异丙酚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SD大鼠24只,7 d龄,12~16 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5 ml/kg,1次/d,连续7 d;单次注射异丙酚组(P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5 ml/kg,1次/d,连续6 d,第7天腹腔注射异丙酚75 mg/kg;反复注射异丙酚组(P2组)腹腔注射异丙酚75 mg/kg,1次/d,连续7 d.异丙酚给药结束后2周时采用水迷宫实验测试学习记忆功能,然后断头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皮层和海马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和7.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 与C组和P1组比较,P2组认知功能下降,海马天冬氨酸含量降低,皮层和海马谷氨酸含量降低,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下降(P<0.05),皮层和海马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复注射异丙酚可导致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含量的降低有关.

  • 中国人恶性高热家系蓝尼定受体-1基因的筛查

    作者:王颖林;郭向阳;徐仲煌;黄宇光;罗爱伦

    目的 筛查中国人恶性高热(MH)家系的蓝尼定受体-1(RYR1)基因.方法 提取确诊为MH的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先证者RYR1基因的部分外显子,并进行直接测序,采用Fok Ⅰ限制酶分析验证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先证者RYR1基因第6 724位碱基C突变为T(c.6724 C>T),所编码第2 20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甲硫氨酸(p.T 2206 M),此突变在白种人已报道;先证者的4个子女中有2个为该错义突变携带者,为MH易感者.结论 中国人MH易感者携带与白种人MH易感者相同的RYR1基因突变.

  • 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作者:戴安卢;李军;陈锋卫;曹红;黄志莲;连庆泉

    目的 筛选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24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65~86岁,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3组(n=80):全身麻醉组(G组)、硬膜外阻滞组(E组)和局部麻醉组(L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 d记录MMSE评分,计算术前MMSE评分的标准差,每例患者术后MMSE评分与术前MMSE评分比较≥1个标准差时即发生POCD.将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麻醉方法、手术时间和术前MMSE评分的老年患者POCD发生率进行比较,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因素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老年患者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文化程度、麻醉类型、手术时间≥90 min及术前MMSE评分<23分不是老年患者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75岁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年龄≥75岁是老年患者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

  • 椎旁注射阿霉素毁损背根神经节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疗效

    作者:史可梅;郑宝森;薄存菊;邓迺封

    带状疱疹是由潜伏于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疼痛性皮肤疾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其常见的后遗症.PHN与病毒侵犯脊髓DRG、引起神经组织炎性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神经纤维粘连及瘢痕形成等有关,为感受性疼痛.于外周感觉神经干内注射阿霉素,利用其逆行性轴突运输和对感觉神经元的破坏作用.毁损DRG可缓解PHN.本研究拟评价椎旁注射阿霉素毁损DGR对PHN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 终末期肝病患者罗库溴铵的代谢途径

    作者:周脉涛;俞卫锋;李泉;杨立群;朱敏;徐学武;刘志强;尤圣武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患者罗库溴铵的代谢途径.方法 拟行肝移植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20例,年龄21~64岁,体重54~80 kg,ASAⅡ级或Ⅲ级.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和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采用四个成串刺激监测肌松程度.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吸入N2O,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待T1恢复到5%时,颈内静脉输注罗库溴铵,初始输注速率为3μg·kg-1·min-1,调节输注速率维持T15%~15%.记录无肝前期、无肝期及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无肝期与无肝前期罗库溴铵用量的比值与术前Child-Push评分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分别为3.2±1.2、1.7±0.6、(2.1±0.7)μg·kg-1·min-1,无肝期和新肝期罗库溴铵用量较无肝前期下降(P<0.01),新肝期较无肝期罗库溴铵用量增加(P<0.01).无肝期罗库溴铵用量为无肝前期的(54±16)%,无肝期与无肝前期罗库溴铵用量的比值与术前Child-Push评分成正相关(r=0.54,P<0.05).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罗库溴铵更多地依赖肝外代谢.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作者:王明山;陈怀龙;毕燕琳;时飞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复合全麻组(P组),穴位电刺激+异丙酚复合全麻组(EP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行持续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电刺激,以刺激频率2 Hz和100 Hz的疏密波进行交替刺激,刺激强度8~12 mA.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1.5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5 μg/ml);麻醉维持:以0.1μg/ml幅度增加或降低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维持BIS 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 mg和芬太尼0.05~0.1 mg.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前、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记录HR、MAP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记录芬太尼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电刺激30 min、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EP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低于P组(P<0.01);两组MAP和HR均波动在正常范围;两组间各时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EP组电刺激30 min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下降(P<0.05),P组术中探查时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减少芬太尼用量.

  • 罗库溴铵对小儿和成年全麻患者的残余肌松效应

    作者:刘礼霞;张诗海

    全麻患者术后残余肌松效应发生率较高,易诱发患者呼吸抑制,导致机体缺氧而危及生命.罗库溴铵作为起效快的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本研究拟评价罗库溴铵对小儿和成年全麻患者的残余肌松效应,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高浓度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的效果

    作者:李静洁;尤新民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易发生困难气管插管,麻醉诱导时给予肌松药可导致上呼吸道进一步梗阻.七氟烷起效迅速,麻醉恢复快,适用于小儿吸入麻醉诱导,而小儿单纯吸入临床常用浓度七氟烷不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瑞芬太尼作为选择性μ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其强效镇痛作用可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本研究拟评价OSAS患儿高浓度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诱导的效果.

  • 小儿舒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的效果

    作者:姚伟瑜;李师阳;吴建文;肖全胜;郑清民;李群杰

    舒芬太尼是目前效能强的镇痛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其代谢物去甲舒芬太尼也有镇痛作用,效价约为舒芬太尼的1/10,即与芬太尼相当;舒芬太尼比芬太尼能维持更长的术后镇痛效应,且呼吸抑制较轻,因此其药理特性更适合于静脉麻醉.本研究拟评价舒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的效果.

  • 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对食管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邢玉英;马艳辉;赵雪莲;贾丽;刘华琴;栾建革;王士杰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对食管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病人45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5~64岁.随机分为3组(n=15):舒芬太尼组(SF组)、瑞芬太尼组(RF组)和芬太尼组(F组).麻醉诱导: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三组分别靶控输注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0.5 n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5 ng/ml)或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5 ng/ml),待BIS<60时,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3 min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不变,停止输注异丙酚,持续吸入七氟醚0.7~1.5 MAC,按需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4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切皮后60min(T1)、术毕(T2)、术后24 h(T3)、72 h(T4)时采集肘静脉血样,检测CD3+、CD4+、CD8+及CD3- CD16+CD56+的百分率,计算CD4/CD8+,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浓度.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T2时三组CD4+百分率和CD4+/CD8+降低,CD3- CD16+CD56+百分率升高,SF组和RF组CD3+百分率降低,F组CD8+百分率升高,T3时三组CD3+和CIM+的百分率降低,RF组和F组血清IL-2浓度降低,T4时F组CD3+百分率和血清IL-2浓度降低,RF组和F组血清IL-10浓度升高(P<0.05或0.01);与RF组比较,F组CD3+百分率升高,SF组血清IL-2浓度升高,血清IL-10浓度降低(P<0.05).结论 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均可抑制食管癌根治术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 异丙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霍树平;常秀杰;朱喜春;赵砚丽

    目的 评价异丙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随机分为2组(n=25):异氟醚组(Ⅰ组)和异丙酚组(P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3 gg/kg、依托咪酯0.3 mg/kg和琥珀胆碱1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两组均静脉注射维库溴铵1~1.2 mg/kg,每30分钟静脉注射芬太尼1~2 μg/kg和维库溴铵0.5 mg/kg,Ⅰ组吸入异氟醚1.3 MAC,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2.3μg/ml).于麻醉诱导前(T0)和气腹解除后5 min(T1)时抽取肘静脉血样4 ml,检测血浆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于T0及术后24 h(T2)时抽取肘静脉血样2 ml,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两组T1时血浆MDA浓度升高,SOD、GSH-PX活性和T-AOC降低,T2时血清ALT、AST、T-BIL水平升高(P<0.05或0.01);与Ⅰ组比较,P组血浆MDA浓度降低,SOD、GSH-PX活性和T-AOC升高,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降低(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2.3μg/ml)可减轻CO2气腹诱发肝功能损害,有利于术后早期肝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健康志愿者体外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

    作者:李新友;屠伟峰;郄文斌;杨传红;戴建强;王捷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健康志愿者体外静脉血中性粒细胞(PMNs)呼吸爆发的影响.方法 健康志愿者12名,年龄20~40岁,体重55~65kg,取肘静脉血5 ml抗凝.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实验因素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实验水平数为5水平,即瑞芬太尼空白对照、溶媒(甘氨酸)对照、瑞芬太尼5、50、500 ng/ml和异丙酚空白对照、溶媒(脂肪乳)对照、异丙酚5、50、500μg/ml,用正交表L25(56),观察药物对静息状态和脂多糖(LPS)激活状态下PMNs呼吸爆发的影响,静息状态的PMNs不用LPS进行刺激,按实验设计方案加入相应药物孵育3 h;激活状态的PMNs根据用药时机分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预防性用药加入相应药物孵育1 h,再加入LPS(终浓度1μg/ml)孵育2 h;治疗性用药首先加入LPS(终浓度1 μg/ml)孵育1 h,再加入相应药物孵育2 h.结果 瑞芬太尼50 ng/ml可增强静息状态下PMNs的呼吸爆发;各剂量瑞芬太尼治疗性用药均可增强LPS激活状态下PMNs的呼吸爆发(P<0.05),预防性用药对PMNs的呼吸爆发无影响(P>0.05).各剂量异丙酚及脂肪乳可降低静息和LPS激活状态下PMNs的呼吸爆发(P<0.05),但各剂量异丙酚与脂肪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静息状态下和激活状态下PMNs呼吸爆发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结论 瑞芬太尼对PMNs呼吸爆发的影响可能与PMNs所处的状态、用药剂量及用药时机有关;异丙酚的溶媒可抑制PMNs的呼吸爆发,而异丙酚本身无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与PMNs所处的状态及用药时机无关;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PMNs呼吸爆发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

  • 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

    作者:罗林丽;王健;徐莉;周良学;黄伟;王旭

    目的 评价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人,年龄20~5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5组,P0组、P2组、P3组、P4组和P4组均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 mg/kg和瑞芬太尼1 μ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P1组、P2组、P3组和P4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为1、2、3、4 tμg/ml,P0组、P1组、P2组、P3组和P4组第1例病人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3.0%、2.2%、2.0%、1.8%和1.5%,当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平衡15 min以上且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后开始切皮,根据是否发生切皮反应,采用up-down方法确定下一例病人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每组出现6个交叉点后终止研究,以6个交叉点病人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均数为MAC.七氟醚MAC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间分别进行直线回归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Pn组~P4组七氟醚MAC分别为2.17 4-0.11%、1.90%±0.10%、1.47%±0.19%、1.37%±0.13%和1.00%±0.10%;与P0组相比,P1组~P4组七氟醚MAC均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七氟醚MAC(Y)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X)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2.17-0.212 X,相关系数为-0.946 9(P<0.05).结论 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4 μg/ml可使七氟醚MAC分别降低12%、32%、37%和54%,两者以相加作用的方式抑制切皮反应.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醚麻醉效果的比较

    作者:邓晓倩;朱涛;魏新川;邓硕曾;刘进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45~80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60例.麻醉诱导:PR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3μl/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6 ng/ml;S组高流量吸入8%七氟醚-氧化亚氮.麻醉维持:PR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2~3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2~6 ng/ml;S组维持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3%~2.2%.记录诱导时间、麻醉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于拔管后即刻、拔管后30、60 min和离开PACU时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价意识状态;于术前和术后1 h采用MMSE简易智能量表评价认知功能;PACU期间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并记录芬太尼的用量和使用情况;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术中和PACU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术后24 h进行随访,记录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麻醉的满意情况.结果 与PR组比较,S组诱导时间缩短,睁眼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延长,拔管后即刻和拔管后30 min时OAA/S评分降低,PACU期间芬太尼使用率和芬太尼用量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升高,术中降压药使用率升高(P<0.05或0.01);两组术前及术后1 h时MMSE评分均在24分以上;两组诱导过程中胸壁强直、咳嗽和喉痉挛和窒息感的发生率、患者对麻醉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或七氟醚麻醉的效果较好,两种麻醉方法之间无绝对的优势.

  • 妇科手术病人不同麻醉方法绩效的比较

    作者:徐丽颖;缪长虹;葛圣金;张燕影;薛张纲;蒋豪

    目的 比较妇科手术病人单纯全麻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的绩效.方法 择期妇科手术病人30例,年龄18~64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单纯全麻组(G组)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EG组).EG组硬膜外注射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3 ml.两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氟哌利多、芬太尼、异丙酚和琥珀酰胆碱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G组吸入七氟醚及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EG组吸入七氟醚及间断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维持麻醉;两组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术毕入PACU,G组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EG组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七氟醚、芬太尼、肌松药和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于术后6、24、48 h时记录静息状态和活动状态的VAS评分以及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计算麻醉有关费用.结果 与G组比较,EG组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七氟醚和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6 h时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或0.01),苏醒时间、各时点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全麻相比,妇科手术病人硬膜外复合全麻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好,且麻醉总费用相当.

  • 机械牵张对A549细胞穿透素-3表达的影响

    作者:舒化青;武庆平;杨磊;张红;姚尚龙

    目的 探讨械牵张对肺泡上皮腺癌细胞A549(A549细胞)穿透素-3(PTX-3)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A549细胞,将A549细胞接种于包被胶原基底膜的培养板上,待细胞贴壁并融合50%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假机械牵张组(Ⅱ组)、机械牵张组(Ⅲ组)、siRNA对照组(Ⅳ组)和siRNA+机械牵张组(V组).Ⅳ组仅转染PTX-3 siRNA;Ⅴ组转染PTX-3 siRNA后24 h,进行周期性机械牵张4 h.机械牵张结束后24 h时测定PTX-3 mRNA、PTX-3蛋白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Ⅰ组和Ⅱ组比较,Ⅲ组PTX-3 mRNA和PIX-3蛋白水平上调,Ⅳ组和Ⅴ组上述两指标下调(P<0.05或0.01);与Ⅲ组比较,Ⅴ组上述两指标下调(P<0.01).Ⅲ组和Ⅴ组细胞凋亡率高于Ⅱ组(P<0.01);Ⅴ组细胞凋亡率低于Ⅲ组(P<0.01).结论 机械牵张可上调A549细胞PTX-3 mRNA表达.

  • 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判断开胸手术患者双肺功能性隔离的准确性

    作者:王一雄;周建英;杨玉欣

    开胸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时多以观察非通气侧肺是否漏气及呼出气C02曲线波形是否呈直线来判断双肺功能性隔离是否完全[1].本课题组经过临床研究对上述观点尚存疑义,开胸前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在双肺隔离完全的条件下究竟是否有气流及呼出气CO2曲线波形是否呈直线有待进一步探讨.

  • 困难气道患者Cookgas气管插管型喉罩引导气管插管的效果

    作者:杨冬;邓晓明;佟世义;魏灵欣;张雁鸣;廖旭;刘建华;胥锟琳

    Cookgas气管插管型喉罩(CILA)是一种新型的气管插管型喉罩,具有管壁柔软、引导气管插管操作简单和喉罩退出容易的优点.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在引导气管插管过程中,CILA对咽喉部粘膜的损伤轻,可辅助盲探、纤支镜(FOB)和视可尼喉镜(SOS)进行气管插管.本研究拟对困难气道患者评价CILA引导气管插管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双管喉管和双管喉罩通气效果的比较

    作者:华震;左明章;王杨;张宏业

    目的 比较双管喉管和双管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通气效果.方法 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ASA 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m2,随机分为2组(n=25),双管喉管组(L组)和双管喉罩组(P组).两组均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5 μg/ml)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6 ng/ml),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待BIS40~60时置人适宜型号的双管喉管或双管喉罩,置入成功后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口咽部解剖结构显露分级情况.记录双管喉管或双管喉罩置入时间、一次置人情况和气道密封压.术中持续监测HR、SP、DP、MAP、SpO2、气道峰压(Ppeak)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拔除时间及术后24 h内咽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置入时间、一次置入成功率、气道密封压、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拔除时间及术后24 h内咽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SpO2、Ppeak和PETCO2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P组纤维支气管镜下口咽部解剖结构更清晰(P<0.01).结论 双管喉管可有效地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性良好,其通气效果与双管喉罩无差异.

  • 气管异物取出术患者全麻下喉罩通气的可行性

    作者:田海涛;王志萍;邓小明

    气管异物取出术常采用咽喉部表面麻醉、氯胺酮或γ-羟基丁酸钠辅助麻醉.仅表面麻醉时反复刺激声门易致喉痉挛,剧烈呛咳易引起纵隔气肿、气胸.氯胺酮或γ-羟基丁酸钠辅助麻醉时咽喉部分泌物增加,麻醉深度不易控制,使呼吸管理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喉罩通气道(LMA)全麻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同时可保障通气.本研究拟探讨气管内异物取出术患者全麻下喉罩通气的可行性.

  • 小儿正压通气时气道-食管双管喉罩套囊不同压力的选择

    作者:李春华;陈锡明

    小儿气道-食管双管喉罩(PLMA)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尽管向套囊内注气应遵循以少的气体获得有效密闭的原则,但在临床上如何决定充气量或套囊内压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按体重选择适宜型号的PLMA,通过观察小儿套囊不同时压力正压通气的效果,选择适宜的套囊压力.

  • 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的比较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

    作者:叶铁虎;王俊科;王祥瑞;薛张纲;熊利泽;佘守章;易杰;薛杨;江伟;王昆鹏;何振洲;金琳;路志红;刘继云;崔德荣;张晖

    目的 比较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218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8~24 kg/m2,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R组(n=110)蛛网膜下腔注射5 ms/ml罗哌卡因3.5 ml;B组(n=108)蛛网膜下腔注射5 mg/ml布比卡因2.5 ml.采用改良的Bromage评分法评估非术侧下肢的运动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效果,记录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评估术中麻醉质量与肌松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R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缩短(P<0.05或0.01),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质量和肌松效果均较好,麻醉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肌松效果优于B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手术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术中麻醉质量及肌松效果良好,且其运动阻滞维持时间较布比卡因短,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其临床效果更具优越性.

  • 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爱玉;吴伯娟;刘运江;邢玉英

    乳腺癌根治术要求镇痛完善,而对肌肉松弛程度要求较低.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时,在保证感觉阻滞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以避免运动神经(膈神经和肋间神经)阻滞,抑制呼吸功能.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有研究表明0.37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明显抑制呼吸功能;而0.2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血液动力学抑制较小且镇痛效果良好.本研究拟评价0.2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 鞘内注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对大鼠的脊髓神经毒性

    作者:任全;景亮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对大鼠的脊髓神经毒性.方法 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重240~33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NS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30μl;Bu组和RO组分别鞘内注射2%布比卡因20μl和2.7%罗哌卡因20μl,随后注射10μ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于鞘内注药前、注药后10、20、30、60和120 min时(T1~6)行双后肢运动阻滞评分;于鞘内注药后第4天取腰段脊髓组织,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损伤评分.结果 与NS组比较,BU组T2~5时、RO组T2~4时大鼠双后肢运动阻滞评分升高,两组脊髓组织损伤评分升高(P<0.05),脊髓组织病理学损伤较重;与T2时比较,Bu组和RO组其余各时点双后肢运动阻滞评分降低(P<0.05),两组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U组比较,RO组脊髓组织损伤评分升高(P<0.05),脊髓组织病理学损伤较重.结论 鞘内注射2.7%罗哌卡因对大鼠的脊髓神经毒性强于2%布比卡因.

  • Madelung病患者脂肪瘤切除术时困难气道管理1例

    作者:曹俊;何开华;魏珂;闵苏

    患者,男性,58岁,身高165 cm,体重75 kg,全身多发性肿块17年,面颊、枕部、颈部、胸部及双侧肩部、上臂、腋窝、腹股沟多发性巨大脂肪团块,质硬,活动度差;颈部大量脂肪块环状堆积致不能前屈及后仰;气管、甲状软骨无法扪及,甲颏间距、胸颏间距及下颌骨水平长度无法测量;上胸部、肩部、双上肢浅表静脉曲张;张口Ⅲ度,Malampati Ⅳ级,ASAⅡ级,NYHA Ⅰ级,困难气道,诊断为Madelung病.

  • 熵指数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

    作者:张宏;毕素萍;贾宝森

    目的 评价反应熵和状态熵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入室后监测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和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吸入七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分别于入室时、意识消失前10min、意识消失即刻、气管插管时、手术1 h、意识恢复前10 min、意识恢复即刻、拔管后10 min时记录RE、SE和BIS.结果 RE、SE和BIS在意识改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E和BIS判断意识消失的临界值分别为76、73和68,灵敏度分别为94%、95%和92%,特异度分别为92%、94%和9l%,临界值判断意识消失的准确度分别为93%、95%、94%;判断意识恢复的临界值分别为82、75和70,灵敏度分别为95%、95%和91%,特异度分别为93%、96%和93%,临界值判断意识恢复的准确度分别为98%、96%和97%.结论 熵指数能够准确地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

  • 鼓室成形术病人面神经诱发肌电位反应与神经肌肉阻滞程度间的相关性

    作者:徐静;蔡一榕;陈莲华;迟放鲁

    目的 探讨面神经诱发肌电位(EEMG)反应与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 拟行鼓室成形术病人40例,分为面神经暴露组(A组,n=16)和面神经非暴露组(B组,n=24),术中同步行面神经EEMG监测和外周NMB程度监测.不同NMB程度(0、25%、50%、75%、100%)时测定面神经EEMG刺激阈值和固定刺激强度下EEMG振幅.EEMG的刺激阈值和振幅与NMB程度间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NMB≥75%时,4例病人未能诱发EEMG;A组和B组EEMG刺激阈值与NMB程度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和0.26(P<0.01),EEMG振幅与NMB程度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和-0.55(P<0.01).在各个NMB水平,A组EEMG刺激阈值低于B组(P<0.01);随着NMB程度的加深,EEMG刺激阈值逐渐增加,EEMG振幅逐渐降低(P<0.05).结论 鼓室成形术病人面神经EEMG刺激阈值与NMB程度呈正相关,EEMG振幅与NMB程度呈负相关.

  • 末梢灌注指数监测全麻病人麻醉深度的准确性

    作者:罗宝蓉;陈新忠;王保国

    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作为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反映镇静深度,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差[1].指端末梢动脉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集,其指容积波幅可反映麻醉深度,尤其是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强[2,3],但它是非参数指标;末梢灌注指数(TPI)将指容积波转化成为0~100的指数,以数字大小反映指端末梢动脉收缩程度.本研究拟评价TPI监测全麻病人麻醉深度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依据.

  • 剖宫产术前病人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对胎儿血糖的影响

    作者:徐康清;陈坚伟;张涛;黄文起

    目的 评价剖宫产术前病人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对胎儿血糖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剖宫产术病人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2~36岁,随机分为2组(n=30),磷酸肌酸钠组(P组)麻醉前10 min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1g,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两组采用脊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进行穿刺,经L2,3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射0.75%布比卡因1.0~1.2 ml.记录蛛网膜下腔注药后至胎儿娩出时病人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娩出后1、5 min时进行Apgar评分.娩出时采集脐动脉血样,测定血糖和心肌钙蛋白I(cTnl)浓度.结果 C组病人低血压与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分别为60%和50%,P组分别为20%和10%,均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P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升高,cTnI降低(P<0.05).结论 剖宫产术前病人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1 g可预防胎儿血糖水平的降低,有利于预防分娩时胎儿心肌损伤.

中华麻醉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