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泌尿科学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 중화필뇨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702
  • 国内刊号: 11-23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mn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那彦群
  • 类 别: 泌尿科学
期刊荣誉:
  • 肾癌患者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徐虎;王福利;袁建林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影响肿瘤学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93例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6例,女197例.年龄35 ~ 72岁,平均55.4岁.有吸烟史者181例,伴高血压病者206例,伴糖尿病者105例.术前检查示肝功能受损98例,贫血122例.血小板计数< 450×109/L者521例,≥≥450×109/L者72例.肿瘤位于左侧292例,右侧301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93例手术时间88.0 ~120.6 min,平均104.3 min.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14.0~41.5 min,平均29.0 min.术中出血量47.2 ~157.8 ml,平均102.5 ml.病理分期T1期398例,T2期195例.Fuhrman分级Ⅰ级29例,Ⅱ级411例,Ⅲ级150例,Ⅳ级3例.9例集合系统受累,173例伴肿瘤坏死,10例伴淋巴微血管浸润,415例肿瘤有假包膜.59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6 ~ 99个月).T1期患者中5例(1.3%)复发,无复发生存率为98.7%;T2期患者中7例(3.6%)复发,其中1例局部复发且死于肺转移,无复发生存率为9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Fuhrman分级、肿瘤坏死、肿瘤假包膜、淋巴微血管浸润、集合系统侵犯、贫血、血小板增多与无复发生存显著相关(均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HR=1.524,95% CI 1.326 ~1.926,P=0.001)、Fuhrman分级(HR=1.600,95%CI 1.035 ~ 2.364.P=0.022)、肿瘤坏死(HR =2.315,95%CI1.523~3.624,P=0.001)是影响肾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T分期、Fuhrman分级、肿瘤坏死是肾细胞癌患者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结合定量参数引导前列腺活检的价值

    作者:马麒;陈寒冰;王才善;阳东荣;单玉喜

    目的 评价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RTE)结合定量参数峰值应变指数(peak strain index,PSI)引导前列腺活检诊断周围区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141例可疑周围区前列腺癌行RT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9~90岁,平均71.6岁.PSA 0.5~ 190.0 ng/ml,平均30.0 ng/ml.前列腺体积15.8 ~ 178.5 ml,平均50.3ml.141例均行RTE检查,可疑病灶测定PSI.PSI诊断价值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每例患者行RTE结合PSI引导靶向性活检2针,系统性活检10针.对靶向性活检和系统性活检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141例中72例为前列腺癌(PSI l.39 ~66.86,平均24.79),69例为良性前列腺病变(PSI 0.46 ~26.31,平均3.02),前列腺癌PSI值显著高于良性病灶PSI值(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取PSI≥ 5.97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8.6%,曲线下面积为0.95,Gleason评分≥7的中、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检出率达95.6% (43/45).141例患者通过RTE结合PSI,共发现159个可疑癌灶,每个癌灶行靶向性活检2针,穿刺针数阳性率为44% (140/318),而10针系统性活检的穿刺针数阳性率为30.2%(426/1 410,P<0.05).诊断的7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RTE结合PSI引导靶向性活检共检出63例(87.5%),10针系统性活检共检出62例(86.1%,P>0.05).结论 RTE结合PSI有助于周围区前列腺癌的诊断,RTE联合系统性活检能检出更多中、高危的前列腺癌.

  • Yang-Monti管与阑尾在膀胱可控性流出道应用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孙瑜博;毕允力;刘颖

    目的 比较Yang-Monti管与阑尾在膀胱可控性尿流改道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9例.年龄1.5 ~ 16.0岁,平均7.6岁.膀胱容量(203.8±126.O)ml,其中膀胱顺应性<20 m]/cmH2O(l cmH2O =0.098 kPa)者24例,术前发热性尿路感染17例,压力性尿失禁6例,排尿困难17例.27例中7例行Yang-Monti管代膀胱流出道手术(YM组),男2例,女5例;年龄4.0~16.0岁,平均6.7岁.20例行阑尾代膀胱流出道手术(AP组),男6例,女14例;年龄1.5~14.0岁,平均8.0岁.通过记录两组的3d导尿日记及导尿情况,比较两组在平均导尿间隔、平均单次导尿量、流出道狭窄、流出道漏尿方面的差异.结果 YM组7例中,2例行开放手术,5例行腹腔镜手术(其中2例中转开放手术);AP组20例中,3例行开放手术,17例行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中转开放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例数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YM组7例术后随访1~7年,平均2.4年,平均单次导尿量(239.3±76.2)ml,平均导尿间隔时间(2.8±0.9)h;其中术后随访1~3年者6例,平均导尿间隔时间(2.6±0.8)h.术后1例出现流出道狭窄,1例漏尿.AP组20例术后随访时间1~7年,平均3.0年,平均单次导尿量(257.0±67.4)ml,平均导尿间隔时间(3.9±0.9)h;其中术后随访1~3年者6例,平均导尿间隔时间(3.5±1.0)h.术后1例出现流出道狭窄,2例漏尿.两组患儿在平均单次导尿量、流出道狭窄、流出道漏尿这几项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儿平均导尿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1~3年的患儿平均导尿间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ang-Monti管代流出道手术与阑尾代流出道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疗效接近,对无法用阑尾做流出道的患者,可考虑采用Yang-Monti管制作可控性膀胱流出道.

  • 改良多西他赛方案治疗化疗耐受性差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胡林军;李长岭;寿建忠;田军;王栋;肖振东;肖泽钧;毕新刚;管考鹏;白红松;谢成明;单兴利;卢德虎;敖翔;陈永海

    目的 探讨改良多西他赛+泼尼松(docetaxel+ prednisone,DP)方案治疗化疗耐受性差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0例采用DP方案治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因不能耐受标准DP方案毒性作用或评估为化疗耐受性差者接受改良DP方案(改良组),同期27例接受标准DP方案(标准组).改良组和标准组的中位年龄分别为69岁(47 ~ 80岁)和63岁(52 ~ 7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改良组和标准组化疗前疼痛患者分别为19例和24例;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0例和19例,内脏转移分别为3例和4例;50例患者均合并骨转移.改良组Gleason评分≤7分者7例,≥8分者13例,未评分者3例;标准组≤7分者7例,≥8分者15例,未评分者5例.两组在疼痛、远处转移和Gleason评分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及常见毒性判断标准(CTCAE-4) ≥3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和标准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1个月(3.4~35.0个月)和14个月(3.4 ~69.2个月);中位化疗周期分别为4.5个(2~ 14个)和5.0个(2 ~10个).改良组和标准组中位OS分别为18.0个月(6.7~112.0个月)和27.5个月(5.1 ~76.0个月),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746);中位PFS分别为6.0个月(1.4~15.4个月)和5.2个月(3.0~11.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出现PSA反应者分别为13例和17例(P=0.615);疼痛完全缓解者分别为8例和7例(P =0.927).改良组与标准组发生3~4级不良事件者分别为3例和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均无5级不良反应者.主要表现为血液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胃肠道反应、水肿、乏力和黏膜炎等,5例出现≥2个不良反应.改良组出现白细胞减少2例次,腹泻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次;标准组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11例次,白细胞减少4例次,血红蛋白减少和水肿各2例次,血小板减少、腹泻、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乏力各1例次;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者均为标准组.结论 与标准DP方案比较,改良DP方案在OS、PFS、疼痛缓解率和PSA反应率等方面没有差异,但≥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

  • 儿童膀胱良性肿瘤的诊治分析

    作者:张英;宋宏程;孙宁;张潍平;韩文文;田军;李明磊;黄澄如

    目的 探讨儿童膀胱良性肿瘤的的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5例膀胱良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1.1~13.8岁,平均8.7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9例,尿频、尿急、尿痛3例,排尿困难1例,腹痛2例,排尿后腹痛、头痛1例.超声检查示膀胱内实性占位,等回声或不均质低回声.增强CT检查示膀胱内规则或不规则实性占位,部分肿瘤强化明显.15例患儿均行保留膀胱的开放性膀胱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三角区2例,膀胱前后壁及侧壁9例,输尿管口4例.15例肿瘤均为单发,呈菜花状或乳头状生长,肿瘤大径1.2 ~6.0 cm,平均3.1 cm.总结儿童膀胱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结果 15例患儿的病理诊断为尿路上皮乳头状瘤5例,镜下见肿瘤表面被覆移行上皮,呈乳头样生长;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镜下见肿瘤表面被覆正常尿路上皮,向下内翻生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7例,镜下可见大量梭形细胞排列;血管瘤1例,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管;副神经节瘤1例,镜下可见巢片状肿瘤细胞.1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 36个月,平均27个月,复查超声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小儿膀胱良性肿瘤临床少见,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表现,少见排尿困难,多发生在膀胱三角区以外部位,病理类型较多,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尽可能保留膀胱,预后良好.

    关键词: 儿童 膀胱 良性肿瘤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梁成才;钱苏波;张林;齐隽

    目的 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76例行根治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8例,女58例.年龄37 ~ 92岁,中位年龄70岁.根据术后病理是否伴鳞状或腺样分化分为A组(单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组)和B组(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组).A组159例,男107例,女52例;年龄37 ~ 92岁,中位年龄70岁;肿瘤位于左侧91例,右侧68例;肾盂肿瘤74例,输尿管肿瘤62例,多灶性肿瘤23例;术前伴肾积水102例.B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4 ~ 90岁,中位年龄69岁;肿瘤位于左侧7例,右侧10例;肾盂肿瘤7例,输尿管肿瘤5例,多灶性肿瘤5例;术前伴肾积水14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侧别、肾积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分别有32例(20.1%)和7例(41.2%)既往或同时伴发浅表性膀胱癌病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间术后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76例中,鳞状分化10例(5.7%),腺样分化7例(4.0%).B组较A组具有更高的肿瘤分期[≥pT2期肿瘤B组和A组分别为17例(100.0%)与114例(71.7%)]和更高的分级[B组和A组分别为12例(70.6%)与57例(35.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B、A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57.8%与78.9%,5年OS分别为30.8%与62.8%;3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63.5%与80.4%,5年CSS为33.9%与66.5%;B组术后OS和CSS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鳞状或腺样分化是根治术后较低OS(P =0.003)和CSS(P =0.021)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膀胱无复发生存率(P =0.097)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鳞状或腺样分化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较单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更易具有高分期、高分级和膀胱癌发病史.鳞状或腺样分化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鳞状或腺样分化的诊断有助于术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管理.

  • 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A型肉毒素+水扩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邹慈;于德新;王毅;赵理;王琦;张志强;谢栋栋;毕良宽;张涛;丁德茂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联合水扩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C)的疗效和安全性及不同注射部位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确诊为IC/BPC的患者69例,男5例,女64例.年龄23 ~ 66岁,平均44.5岁.将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和治疗组C组.A组行水扩张,B组行逼尿肌联合三角区A型肉毒素注射+水扩张,C组行单独三角区A型肉毒素注射+水扩张.A组23例,男1例,女22例;年龄23 ~ 69岁,平均44.6岁;病程6~ 23个月,平均12.5个月;体重指数18 ~ 25 kg/m2,平均22.4 kg/m2.B组24例,男2例,女22例;年龄27 ~ 65岁,平均42.8岁;病程6 ~19个月,平均12.7个月;体重指数19 ~ 25 kg/m2,平均22.6 kg/m2.C组22例,男2例,女20例;年龄30~68岁,平均44.3岁;病程6~21个月,平均12.9个月;体重指数19 ~ 25 kg/m2,平均22.5 kg/m2.3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9个月的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功能性膀胱容量(functional cystemetric volume,FCV)、残余尿量(post-void residual volume,PVR)、大尿流率(Qmax)、大膀胱容量(maximal bladder capacity,MBC)、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nterstitialcystitis symptom index,ICSI)、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interstitial cystitis problem index,ICPI)、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后1个月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3个月时A组效果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仅白天排尿次数(7.0与14.0)、夜尿次数(3.0与5.0)和Qmax(14.0 ml/s与13.0 ml/s)有显著改善(均P<0.05),其余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C组改善仍较明显,B、C组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VAS、ICSI、ICPI、HAMA评分仍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 <0.05),FCV、MBC、Qmax、QOL仍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0.05),除Qmax和夜尿次数外,B组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组除Qmax、夜尿次数及躯体焦虑评分外,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与C组比较,VAS(2.0与3.0)、躯体焦虑症状评分(6.0与10.0)均优于C组(均P<0.05).治疗后6个月A组尿频、尿急及疼痛症状恢复至术前,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治疗组白天排尿次数、夜尿次数、VAS、ICSI、ICPI、HAMA评分仍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5),FCV、MBC、Qmax、QOL仍较术前显著提高(均P<0.05),B组除PVR、Qmax、QOL外,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C组除PVR、Qmax、MBC、ICSI、QOL外,其余指标与同一时间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与C组比较,ICPI(6.0与8.0)、躯体焦虑症状评分(7.0与10.0)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9个月时A、B、C组效果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ICSI(10.0与13.0)、ICPI(9.0与13.0)、QOL(5.0与6.0)和C组QOL(5.0与6.0)较A组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的ICSI(10.0与12.0)和MBC(285.0 ml与237.5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逼尿肌内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水扩张可有效缓解IC/BPC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焦虑评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的效果优于单独三角区注射.

  • 小儿重度肾积水穿刺造瘘术后肾功能可恢复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岩;齐灿;安洋;高靖达;郭付臣;赵学强

    目的 探讨小儿重度肾积水穿刺造瘘术后肾功能可恢复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河北省儿童医院50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导致的重度肾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5例,女25例.年龄2个月~9岁7个月,平均(3.0±0.3)岁.病变位于左侧40例,右侧10例.所有患儿一期均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术后根据患肾功能恢复情况二期行肾盂成形术或肾切除术.收集穿刺造瘘术前和术后分肾功能、造瘘管尿渗透压、尿pH、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等指标,术后行放射性核素肾扫描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及超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测定肾血管阻力指数,对比造瘘术前后的指标,从而分析小儿重度肾积水实施保肾手术的可行性.结果 本组50例患儿中49例一期肾造瘘术后患肾皮质厚度及生化指标有所恢复,行二期肾盂成形术;余1例患儿一期造瘘术后肾功能恢复不良,术后造瘘管尿量极少,考虑瘢痕萎缩肾,待行肾切除术.50例患儿术后肾皮质厚度较术前明显增厚[(5.9±1.0) mm与(2.9±0.9) mm,P=0.03],患肾分肾功能较术前明显提高[(25.7%±7.9%)与(13.5%±5.2%),P=0.007].SMI技术检测肾血管阻力指数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0.72±0.03)与(0.79±0.04),P=0.021],患儿术后尿渗透压较术前明显增加[(518.0±240.0)mmol/L与(126.5±100.5)mmol/L,P<0.001].术后尿pH值和尿β2-MG[(6.18 ±0.21) mg/L和(562.16±49.78)mg/L]较术前均明显降低[(7.38 ±0.32) mg/L和(954.28 ±69.45)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和P<0.001).结论 小儿重度肾积水经姑息肾穿刺造瘘术肾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前评估肾功能极差的患肾多数是可以保留的;超声SMI技术可对肾功能评估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 血清抑制素B水平对隐睾支持细胞功能评价的意义

    作者:林永志;唐达星;吴德华;陶畅;高磊;徐哲明;王恒友

    目的 探讨血清抑制素B水平评估隐睾支持细胞功能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72例隐睾患儿血清抑制素B水平.患儿年龄6 ~72个月,平均27.7个月.其中年龄6~ 24个月者385例,25 ~ 36个月者109例,37 ~ 72个月者178例.对照组为335例相应年龄段的体检儿童或包茎儿童,其中6~ 24个月者98例,25 ~ 36个月者101例,37~ 72个月者136例.单侧隐睾者505例(单侧隐睾组),双侧隐睾者106例(双侧隐睾组),单侧无睾丸者61例(单侧无睾丸组).所有患儿术前采集血清标本,部分病例分别在睾丸下降术后6、12、18个月采集标本.分析比较各组间患儿血清抑制素B水平的差异及手术前后血清抑制素B水平的差异.结果 各年龄段单侧隐睾组和双侧隐睾组的术前血清抑制素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单侧无睾丸组血清抑制素B水平除6~24个月者[38.54 pg/ml(25.98,50.24)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68.04 pg/ml (44.95,115.64) pg/ml,P<0.05]外,其余年龄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双侧隐睾组中6~ 24个月患儿的血清抑制素B水平[30.68 pg/ml(17.37,42.43) pg/ml]显著低于单侧隐睾组[45.91 pg/ml(30.98,69.70) pg/ml,P<0.05],其余年龄段与单侧隐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136例睾丸下降固定术后6个月隐睾患儿的血清抑制素B水平[37.34 pg/ml(22.79,64.25) pg/ml]显著高于术前[30.48 pg/ml(16.56,50.08)pg/ml,P<0.05].单侧隐睾组和双侧隐睾组6~ 24个月患儿的血清抑制素B水平和睾丸容积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抑制素B水平可作为评估隐睾支持细胞功能的可靠指标,睾丸下降固定术有利于隐睾血清抑制素B水平的提高.

  • 激光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及保护策略

    作者:杨博宇;夏术阶

    一、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概要及解剖基础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以进行性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老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BPH引起的下尿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如何使BPH得到有效治疗并避免发生并发症,是目前该领域临床研究中的重要课题.BPH的病理表现是增殖的前列腺基质和上皮细胞在前列腺尿道周围区形成增大的、边界清晰的腺瘤结节[3].而从解剖学角度来说,增生的腺瘤结节压迫前列腺腺体组织使其形成粗网织样的外科包膜,在外科包膜外包裹着一层厚度平均为(1.17 ±0.33)mm的前列腺包膜[4].与前列腺毗邻的重要解剖结构是支配阴茎勃起功能的神经,它起源于盆丛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5],再发出分支分别支配前列腺、直肠、膀胱和括约肌,主支称为海绵体神经.阴茎深动脉源自于阴部内动脉,在前列腺包膜外侧与海绵体神经平行,形成神经血管束.若前列腺包膜被穿破,便易损伤上述神经血管束,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D)[6].

    关键词:
  • 尿路上皮干细胞演化与膀胱肿瘤的起源及复发

    作者:吴松

    美国癌症协会2017癌症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就男性而言,每年新增的膀胱癌患者约占所有新发癌症患者的7%,位列所有癌症的第4位,其男性死亡病例数量位列所有癌症的第8位[1].在中国,膀胱癌的发病率占泌尿男生殖系肿瘤第1位[2],而根据中国2015年癌症统计,中国的膀胱癌新增病例也在2001-2011年逐年上升[3].近年来,虽然膀胱癌诊疗技术进步迅速,但患者病死率仍居高不下[4-5].膀胱癌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术后评估指标,5% ~ 50%的患者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4-8].膀胱癌具有易复发、耐药的特点,需多次手术和定期膀胱镜检,医疗费用昂贵[9].膀胱癌异质性高,其恶性度、复发潜能、对化疗耐受程度都与起源细胞的特征有关[10-11].对于肿瘤起源于相应的正常组织干细胞还是肿瘤组织内“干性”祖细胞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将针对尿路上皮干细胞演化与膀胱癌起源和复发的关系进行综述,为解释该科学问题提供更清晰的研究线索.

    关键词:
  • 超声检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厚度在评估下尿道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郑芳;张凯;巩红岩;徐杰;徐文中;杜联芳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表现为肾积水、尿路反流、尿失禁等,死亡率高达45% ~ 80%[1].尽管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下尿道功能障碍的佳标准,但由于费用高,又是侵入性检查,操作不当则容易诱发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常小被患者接受[2].本研究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及6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检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逼尿肌厚度和膀胱容量的变化来评估下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

    关键词:
  •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从开放到腹腔镜到机器人

    作者:黄健

    近年来,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尿流改道的方法不断优化和进步,手术安全性和疗效不断提高.从开放到腹腔镜到机器人,外科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目前尚无法互相取代.随着器械的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进一步改善围手术期效果,基本可以复制开放手术的原则,围手术期肿瘤指标不劣于开放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方面似乎更有优势,远期肿瘤效果3种技术相近,对于晚期肿瘤开放手术疗效似乎更好.体外构建储尿囊目前仍然是主流,体内构建储尿囊很可能是未来的方向.腹腔镜手术目前仍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微创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手段.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中国膀胱癌联盟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烟草消费、工业化水平增加及人口老龄化,中国膀胱癌发病率呈明显逐年增长的趋势,成为我国泌尿系统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1-2].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1998-2008年中国膀胱肿瘤发病率增加了56.59%,达到7.49/10万,10年间的年增长比例为4.6%[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指膀胱肿瘤局限于上皮下结缔组织,且肌层未见浸润的膀胱恶性肿瘤[3],临床分期为Ta、T1、Tis.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2009年的诊断标准,临床约75%的患者初诊时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关键词:
  • 多点活组织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郄云凯;田大伟;胡海龙;路超;王林;张志宏;徐勇;吴长利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中多点活组织检查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2例,女106例;年龄33 ~ 86岁,平均65岁.其中216例行TURBT+膀胱多点活检术(活检组),活组织检查处包括膀胱左侧壁、右侧壁、前壁、后壁、顶部、三角区、前列腺尿道及异常黏膜;192例仅行TURBT(对照组).活检组男127例,女89例;年龄18 ~ 87岁,平均64岁.对照组男118例,女74例;年龄15 ~ 92岁,平均6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活检组患者多点活检阳性检出率、诊断和治疗方案有无变化,以及两组患者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结果 活检组216例患者总体异常检出率为48.1% (104/216),其中尿路上皮癌27例(12.5%),原位癌12例(5.6%),非典型增生21例(9.7%),炎症44例(20.4%).15例(6.9%)患者因活检结果改变终诊断,38例(17.6%)患者更改治疗方案.活检组和对照组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分别为96.3%与85.4%(x2=14.955,P<0.001)、85.2%与69.8% (x2=13.183,P<0.001)、69.9%与64.1%(x2=1.574,P=0.245),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99.1%与96.3%(x2=8.253,P=0.006)、94.0%与87.0%(x2=5.901,P=0.017)、90.3%与85.4%(x2=2.273,P=0.169).活检组患者1、3年RFS及PFS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5年RFS及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URBT术中多点活组织检查可提高NMIBC患者的病理诊断准确性,指导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降低早期肿瘤复发及进展率,但对于远期预后没有影响.

  •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高级别T1期膀胱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郑宇朋;张光银;刘跃新;陈山

    目的 探讨高级别T1期(T1G3)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1例T1G3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URBT术后是否联合静脉化疗分为两组,其中联合静脉化疗者为A组:TURBT+膀胱灌注化疗+静脉化疗;未联合静脉化疗者为B组:TURBT+膀胱灌注化疗.膀胱灌注方案:吡柔比星30 mg(8周+10个月方案);静脉化疗方案:GC方案(吉西他滨800 ~1000 mg/m2,顺铂70 mg/m2,3周方案).A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49 ~76岁,平均66.2岁;17例不吸烟,7例偶尔吸烟,12例经常吸烟;肿瘤直径>3 cm者5例,≤3 cm者31例;肿瘤单发25例,多发11例.B组75例,男59例,女16例;年龄51 ~79岁,平均67.9岁;36例不吸烟,17例偶尔吸烟,22例经常吸烟;肿瘤直径>3 cm者17例,≤3 cm者58例;肿瘤单发51例,多发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1年无进展生存率、静脉化疗不良反应等.结果 随访12个月,A组共有9例出现肿瘤复发,此9例患者中位污复发生存时间为9个月(3~11个月),A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5.0%(27/36);B组有36例出现肿瘤复发,此36例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7个月(3 ~11个月),B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2.0%(39/75).两组间1年无复发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A组有1例出现肿瘤进展,进展时间为术后9个月,A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7.2%(35/36);B组1年内共有6例出现肿瘤进展,此6例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9.5个月(6~12个月),B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2.0%(69/75).两组间1年无进展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05).A组1例(3%)出现Ⅲ度及以上静脉化疗不良反应.结论 TUR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T1G3膀胱癌,可提高无复发生存率,静脉化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静脉化疗可作为T1G3膀胱癌TURBT术后辅助治疗的新方法.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表达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强;杨飞亚;邢念增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mRNA binding protein 3,IMP3)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n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复发、进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30例初次行电切手术的NMIBC患者肿瘤组织中IMP3蛋白表达情况,另选取同期2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130例NMIBC中,男100例,女30例;年龄28~ 84岁,平均64.7岁;术后病理分期:Ta期100例,T1期30例;肿瘤病理分级证实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乳头状瘤23例,低级别65例,高级别42例;肿瘤平均直径2.3 cm;肿瘤单发102例,多发28例;有吸烟史者35例,否认吸烟史者95例.20例MIBC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50 ~ 80岁,平均66.0岁;病理分期:T2期17例,T3期1例,T4期2例.20例癌旁正常组织患者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8 ~ 79岁,平均65.O岁.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MIBC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30例NMIBC中IMP3表达阳性率为59.2% (77/130),表达强度为弱阳性30.0%(39/130),强阳性29.2%(38/130);20例MIBC中IMP3表达阳性率为80.0% (16/20),表达强度为弱阳性20.0% (4/20),强阳性60.0%(12/20),IMP3总体表达强度在MIBC患者中明显高于NMIBC患者(P =0.011),而IMP3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130例NMIBC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 69个月,其中45例复发,20例疾病进展,12例死亡.NMIBC组织中IMP3的表达强度在不同肿瘤分期(P <0.001)、分级(P =0.014)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在肿瘤发生复发及未复发患者中IMP3表达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P=0.003);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IMP3的表达与患者的无疾病生存率(P=0.002)和无进展生存率(P =0.010)密切相关.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MP3为NMIBC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结论 IMP3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且IMP3可以作为NMIBC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

  • 保留膀胱手术联合辅助动脉化疗治疗T2期膀胱癌的长期随访结果

    作者:刘泽赋;叶云林;李向东;郭胜杰;蒋丽娟;董培;李永红;尧凯;秦自科;韩辉;刘卓炜;周芳坚

    目的 评价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T2期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15例分期为T2N0M0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临床分期为cT2N0M0的患者接受手术联合动脉化疗的保留膀胱治疗方案(A组),80例病理分期为pT2N0 M0的患者同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治疗(B组).A组男33例(94.2%),女2例(5.8%);年龄51 ~ 96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直径≤3 cm者20例(57.1%),>3 cm者15例(42.9%);肿瘤单发24例(68.6%),多发11例(31.4%);有膀胱癌病史者11例(31.4%).B组男71例(88.7%),女9例(11.3%);年龄49 ~ 70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直径≤3 cm者35例(43.8%),>3 cm者45例(56.2%);肿瘤单发44例(55.0%),多发36例(45.0%);有膀胱癌病史者22例(27.5%).两组病理类型均证实为尿路上皮癌,两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A组35例和B组8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个月(13 ~157个月)和67个月(4~ 198个月).两组患者的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iease-specificsurvival,DSS)分别为76.5%和6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88).A组有26例(74.3%)患者评估疗效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另外,A组中21例(60.0%)患者成功保留膀胱,此2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69个月(13~134个月);8例患者在肿瘤复发后接受延迟的RC治疗,术后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5例患者根治术后病理为T2期,2例为T3期,1例为T4期.该8例患者的DSS与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9).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组中只有肿瘤数量是预测无疾病生存(HR=0.238,P=0.007)的独立预测因子,CR是DS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085,P=0.004).化疗过程中未观察到Ⅳ度血液毒性,Ⅰ、Ⅱ、Ⅲ度血液毒性分别为9例(25.7%)、6例(17.1%)和4例(11.4%).结论 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T2期膀胱癌远期疗效可靠、安全,是不宜接受RC患者的可选择的治疗方案.

  • 膀胱癌盆腔正常大小的淋巴结转移:CT、MRI评价的比较

    作者:李勇;石思雅;朱望舒;吴少旭;谢明伟;林天歆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正常大小的膀胱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118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7例,女11例,年龄34~ 83岁,平均63岁.93例行泌尿系多排螺旋CT扫描,27例行MRI扫描,其中2例同时行两种检查.分析患者的CT和MRI资料,与病理结果对照,分别以淋巴结短径≥0.3 cm和≥1.0 cm作为阳性诊断阈值,计算CT和MR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118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示27例(22.7%,27/118)发生淋巴结转移,共检测淋巴结l 705枚,转移119枚,其中分布在膀胱周围41枚(34.5%),髂内15枚(12.6%),髂外36枚(30.3%),闭孔25枚(21.0%)及骶前2枚(1.7%).以淋巴结短径≥0.3 cm为阳性,CT和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6.0%(13/81)、99.2%(1 342/1 353)、54.2%(13/24)和56.5%(13/23)、99.2%(246/248)、86.7%(13/15),两者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36).以淋巴结短径≥1.O cm为阳性,CT和MR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 (5/81)、99.9%(1 342/1 353)、83.3%(5/6)和13.0%(3/23)、100.0%(248/248)、100.0%(3/3),两者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275、P=1.000).结论 正常大小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MRI对其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当淋巴结短径≥1.O cm时,两者的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中华泌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