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泌尿科学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 중화필뇨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702
  • 国内刊号: 11-23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mn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那彦群
  • 类 别: 泌尿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膜后巨大胃肠道间质瘤疑诊为肾上腺肿瘤二例报告

    作者:刘茁;马潞林;唐文豪;张树栋;刘可;田雨

    例1 女,62岁.2014年3月13日因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区占位1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高200/100 mmHg(1 mnHHg =0.133 kPa).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 2.312 pmol/L(正常范围0.883 ~1.091pmol/L).泌尿系增强CT检查:左侧腹膜后肾上腺区可见一巨大肿块影,大小约7.7 cm×10.6 cm,边缘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术前诊断为左侧肾上腺肿瘤可能性大,不除外嗜铬细胞瘤.

    关键词:
  • 输尿管透明细胞腺癌伴尿路上皮癌一例报告

    作者:张熔熔

    患者,男,75岁.2016年1月2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周就诊.患者尿液呈淡红色,未见明显凝血块,无腰背部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发热B超检查示左肾轻度积水,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尿常规:红细胞412个/M,白细胞29个/μl.查体未及明显阳性体征诊断为输尿管肿瘤.全麻下行左输尿管镜检查+膀胱镜检查术.术中先行膀胱检查,F18膀胱镜直视下进镜,见尿道黏膜光滑,前列腺Ⅱ°增生,膀胱黏膜光整,未见明显新生物,双侧输尿管开口清晰,喷尿清.更换为F8.0/9.8输尿管镜,在导丝引导下顺利进入左侧输尿管,见输尿管管腔偏细,进镜约7cm见输尿管黏膜有一隆起性新生物,1.0 cm×1.0 cm×0.8cm大小,网形,表面光滑,广基.取部分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尿路上皮癌.6d后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右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膀胱袖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肾脏大小10.0cm×7.0 cm× 4.5 cm,表面见多个小囊肿,内含澄清液,肾盂黏膜光滑,输尿管下端见-1.0cm× l.0 cm×0.8cm肿块,表面呈乳头状,切面灰白色,向腔内生长,广基.

    关键词:
  • 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杨洋;张潍平;李振武;李明磊;宋宏程

    目的 分析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4例(162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24例(80.7%),女30例(19.3%).年龄8个月~ 15岁,平均3.9岁.病变位于左侧114例(74.0%),右侧32例(21.0%),双侧8例(5.0%).28例(18.2%)术前有泌尿系感染、腰腹痛症状.154例(162侧)患儿均为初次手术,均由同一手术组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总结分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154例(162侧)中,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2 ~330 min,平均89 min.出血量2~50 ml,平均7.5 ml,无术中及术后输血病例.住院时间3 ~28 d,平均5.7d.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28个月.1例术后2个月拔除双J管后反复感染,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及静脉肾盂造影示梗阻较术前加重,再次行开放手术后治愈.总体手术成功率98%(151/154).28例术前有症状患儿术后症状均消失.需要处理的术中并发症11例(7.1%),包括损伤迷走血管3例(1.9%),双J管置入困难需更换细管径双J管或改为外引流6例(3.8%),中转开腹2例(1.3%);术后并发症24例(15.6%):包括腹腔引流量多需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10例(6.5%),留置双J管期间感染需抗感染治疗7例(4.5%),拔除双J管后发热、腰痛、呕吐需对症治疗4例(2.6%),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吻合口瘘及UPJO复发各1例(0.6%),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再次开腹探查及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下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是治疗UPJO安全、可靠的术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常见的术中并发症是双J管置入困难,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尿外渗.

  • 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外科处理——115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肖序仁;陈湘龙;朱宏建;贾永中;吴学杰;庞栋;张庆江;王华;王立新;王奇;张磊;叶林阳;洪宝发;蔡伟;高江平;杨勇;王茂强;高长青;崔亮

    目的 总结115例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外科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15例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4例,女41例.年龄22 ~ 77岁,平均52岁.肾肿瘤位于右侧77例,左侧38例.瘤栓分型:肾静脉型15例(13.0%),肝下型38例(33.1%),低位肝后型29例(25.2%),高位肝后型20例(17.4%),膈上/心房型13例(11.3%).115例均接受了根治性外科手术.主要观察结果为肿瘤与瘤栓的完全切除率以及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次要观察结果包括手术与肿瘤学特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对可能影响RCC患者生存的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115例手术,除2例术中因瘤栓脱落死亡外,余113例(98.3%)的肿瘤和瘤栓均完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8% (19/115),其中1例死亡,总住院病死率为2.6%(3/115).术后平均随访48个月,RCC患者术后5、10年的OS分别为66.5%和61.8%.肿瘤转移(P =0.000)是影响R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瘤栓级别(P =0.357)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外科手术是RCC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可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低于或高于肝静脉的肝后型下腔静脉瘤栓是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切除.影响R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转移,而非瘤栓级别.

  • 比较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血白细胞计数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贵忠;满立波;王海;何峰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和血白细胞计数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91例行PCN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9例,女32例.年龄15 ~ 88岁,平均(54±15)岁.结石大小为(20.9±7.0)mm.91例中,伴肾积水69例,尿培养阳性56例,肾盂尿培养阳性27例,尿白细胞计数(256±750)个/μl,血培养阳性12例.将患者按术后是否诊断为脓毒症分为两组.脓毒症组51例,男37例,女14例;平均年龄(59±15)岁;结石大小(21.9±7.5)mm;伴肾积水44例;尿培养阳性36例;肾盂尿培养阳性22例;尿白细胞计数(402±970)个/μl;血培养阳性12例.非脓毒症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14)岁;结石大小(19.8±6.3)mm;伴肾积水25例;尿培养阳性20例;肾盂尿培养阳性5例;尿白细胞计数(70±171)个/μl;无血培养阳性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结石大小、血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伴肾积水例数、尿培养阳性例数、肾盂尿培养阳性例数、尿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PCT、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的差异.结果 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PCT分别为(7.43±10.15) μg/L和(0.14±0.10) μg/L,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4.18 ±6.47) ×109个/L和(11.22±4.22)×109个/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反应蛋白分别为(64.93±68.60) mg/ml和(70.76±53.36) m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T(B=9.74,P<0.05)和血白细胞计数(B =0.38,P<0.05)是脓毒症相关的预测指标.PC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 CI0.82~0.98,P<0.001),以0.5 μg/L为界值,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100%.血白细胞计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5% CI0.65 ~0.91,P<0.01),以12×109个/L为界值,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为50%,特异性为88%.本组91例中54例行血培养,其中阳性12例,阴性42例,两组的PCT分别为(16.99±11.64) μg/L和(3.77±7.2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预测血培养阳性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 CI0.65 ~0.99,P<0.05),以8μg/L为界值,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88%.结论 与C反应蛋白或血白细胞计数相比,PCT在诊断PCNL术后脓毒症方面具有更高的效能.

  • 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雄激素去除治疗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估

    作者:顿耀军;刘春雷;陈黎黎;张晓威;于路平;李清;杜依青;盛正祚;殷华奇;徐涛

    目的 评估前列腺癌患者单纯雄激素去除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后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单纯ADT且符合本研究入组标准的前列腺癌患者共200例,平均年龄73.9岁.诊断前列腺癌时平均PSA为21.57 ng/ml.158例(79%)为局限性前列腺癌,因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患者个人意愿等接受ADT,42例(21%)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符合ADT指征.应用简明健康生活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的通用模块(functional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module,FACT-G)、前列腺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unctional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prostate instrument,FACT-P)、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等调查患者的HRQOL.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的SF-36生理健康总得分、心理健康总得分分别为(67.41±16.39)分、(64.81 ±17.51)分,表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尚可,除一般健康维度得分为(40.03 ±21.89)分,其余7个维度平均得分均>60分.FACT-P中情感维度得分、前列腺癌模块得分以及FACT-P总分均较低,分别为(8.15±3.72)分、(12.30±4.04)分、(77.41 ±9.95)分,均不足高得分的50%,而生理状况得分相对较好,为(20.41 ±4.29)分;且121例(61%)患者在FACT-P的“我能够达到并保持勃起”条目中选择了“一点也不”选项.SDS平均得分为(46.76±8.29)分,SAS平均得分为(43.25±9.69)分,分别有46例(23.0%)和43例(21.5)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单纯ADT后总体生活状况尚可,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勃起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 CLDN1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家族性低镁血症高钙尿症与肾钙质沉着症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丛小明;沈露明;孙怡;马隆;陈雪花;徐彦;顾晓箭;朱清毅

    目的 探讨家族性低镁血症高钙尿症与肾钙质沉着症(familial hyponagnesaemia withhypercalciuria and nephrocalcinosis,FHHN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病基因特征.方法 2016年2月收治1例女性患者,年龄24岁.入院前1个月外院腹部X线片(KUB)检查示左肾结石,双肾钙质沉着.患者于外院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清除大部分左肾结石.本次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镁0.65 mmol/L,24h尿钙364.O mg,血甲状旁腺激素187.4 pg/ml,血肌酐101.5 μmol/L.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清除左肾残余结石.考虑患者为FHHNC,对患者及其父母行外周血CLDN16和CLDN19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者CLDN16基因的第2外显子第123密码子一个碱基缺失(c.368delA),第2外显子第139密码子发生错义突变[c.416C→T(p.A139V)].患者母亲的第139密码子第2个碱基胞嘧啶变为胸腺嘧啶(c.416C→T);患者父亲的第123密码子第2个碱基腺嘌呤缺失(c.368delA).该患者确诊为FHHNC,口服氢氯噻嗪、枸橼酸钾、钙镁片治疗.随访6个月,复查血镁1.0 mmol/L,24h尿钙156.0 mg,血甲状旁腺激素139.6 pg/ml,泌尿系结石无复发,双肾钙质沉着症及肾功能损伤无明显加重.结论 CLDN16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FHHNC的临床三联症为低镁血症、高钙尿症和肾钙质沉着症,确诊依靠CLDN16和CLDN19基因测序.肾功能严重受损前以对症治疗为主,给予氢氯噻嗪、枸橼酸钾、钙镁片治疗有可能明显改善低镁血症和高钙尿症.

  • 改良三孔法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保;司马晋;高强;夏志国;刘伟刚;史玉强;雷振涛;杨林

    目的 探讨改良三孔法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3例行改良三孔法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的资料,男15例,女8例.年龄44 ~ 83岁,平均6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血尿,其中18例尿脱落细胞检查发现有中-重度核异形细胞.术前均行腹部CT和泌尿系造影CTU检查,经影像学诊断为局限性上尿路恶性肿瘤,其中肿瘤位于肾盂内13例,位于输尿管上段1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或生物免疫治疗,均无严重的基础疾病和上尿路手术史.手术均采用全麻,患者取健侧向背侧30°斜坡位,头低足低,抬高腰桥,患侧腰部充分伸展.在垂直于髂前上棘向背侧移2 cm的垂直线与肋缘下交点处置入12 mm套管.在髂前上棘上方两横指水平与腋前线交点处置入10 mm套管放置镜头.建立气腹,腹腔镜直视下置入第3个套管,与前两个套管构成等腰三角形.从肾背侧用超声刀切开肾周筋膜并进行分离,从肾后方用吸引器钝性游离肾门,分离并以Hem-o-lok夹闭后切断肾动静脉.沿腰大肌表面寻找到输尿管,输尿管上段以Hem-o-lok夹闭但不切断,向输尿管远端游离,将镜头由12 mm套管处进入,用超声刀继续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壁内段处,用30 mm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将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壁切断.记录23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 本组2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3.5 ~6.1 h,平均4.8h.术中出血量30 ~ 880 ml,平均304 ml.术后住院时间8~30 d,平均17.8d.23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尿路上皮癌,13例为肾盂癌,10例为输尿管癌;3例淋巴结阳性.随访2~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术后6个月2例死于肿瘤进展,2例死于其他原因;4例分别于术后15、15、21、24个月发生膀胱肿瘤,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术后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改良三孔法完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安全有效,临床效果良好.

  • 膀胱水压扩张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程志刚;魏辉;黄英;杨慧智;李国;邬绍文;梅骅

    目的 探讨膀胱水压扩张联合碱化利多卡因、肝素、地塞米松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22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3例.年龄19 ~38岁,平均(26±5)岁.在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镜检+膀胱水压扩张术.扩张后留置硅胶三腔导尿管,用2%碳酸利多卡因20 ml +5%碳酸氢钠10 ml,同时加入地塞米松10 mg+肝素钠2.5万U行膀胱灌注,灌注后夹闭尿管直到患者不能忍受,放开尿管并记录每次尿量.每天灌注3次,共灌注5d.随访记录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5年的临床资料,随访内容包括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veractive bladdersymptom score,OABSS)、尿量、大尿流率(Qmax)、日间及夜间排尿次数.将术后第5年数据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1周以及1、3、6个月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发热、膀胱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年,术后第5年的膀胱容量为(238.3 ±37.3)ml,日间排尿次数(9.2±2.3)次,夜间排尿次数(2.1±1.3)次,Qmax(18.2±8.3)ml/s,OABSS(4.4 ±2.4)分.分别与治疗前[膀胱容量(30.1 ±25.3) ml,日间排尿次数(24.7±8.3)次,夜间排尿次数(9.5±6.4)次,Qmax (3.5 ±8.3)ml/s,OABSS(13.5 ±2.3)分]、治疗后1周[(膀胱容量(100.4 ±15.1)ml,日间排尿次数(15.3±3.3)次,夜间排尿次数(5.2±3.3)次,Qmax(14.6 ±6.3)ml/s,OABSS (9.4±3.6)分]、1个月[(膀胱容量(121.9 ±15.1)ml,日间排尿次数(13.6±4.5)次,夜间排尿次数(4.1±2.9)次,Qmax(15.4±8.8)ml/s,OABSS (7.1±3.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治疗后3个月的膀胱容量(158.3±18.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6个月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状态下行水压扩张后再联合碱化利多卡因、肝素、地塞米松膀胱灌注是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长期效果良好、稳定,且无明显并发症.

  • 基于术后2 h血白细胞计数的即刻干预治疗腔内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作者:吴海洋;李恭会;王正会;朱世斌;俞世成;袁杰;何叶叠;金茂;许力为;张志根

    目的 探讨基于术后2 h内血白细胞计数的即刻综合干预是否可以逆转腔内碎石术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病过程.方法 2015年5-7月选取新西兰雌兔24只,月龄2~3个月,体重2.0~2.5kg.构建尿源性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8只.第1组不用抗生素和液体复苏.第2组术后2h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5 mg/kg抗感染和生理盐水5 ml/kg液体复苏;第3组术后6h予敏感抗生素和液体复苏,方法同第2组.观察动物术后10 h的平均动脉压及72 h的存活率.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6例上尿路结石腔内碎石术后2h内血白细胞计数<2.85×109个/L患者的临床数据,依据干预时间分为两组.A组19例,术后常规抗感染及输液治疗,在术后出现血压下降时,加强抗感染(碳青霉烯类)、液体复苏和小剂量激素治疗.B组27例,发现白细胞明显下降时立刻加强抗感染(碳青霉烯类)、液体复苏和小剂量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的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气管插管比例、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病死率.结果 动物实验中,第1组术后72 h内全部死亡,中位存活时间11h;第2组未出现休克,72 h内全部存活;第3组术后72 h内存活6只.46例患者中18例发生急性感染性休克,A组15例,B组3例.气管插管例数A组11例,B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8例转入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为(10.8±5.4)d;B组6例转入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为(7.5±2.8)d,两组转入重症监护室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9±9.8)d和(7±4.7)d,住院费用分别为(94 583±51 623)元和(35 389±16 34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死亡1例,B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依据术后2h内血白细胞计数的即刻干预可以逆转上尿路腔内碎石术致感染性休克的发病过程,改善预后.

  •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尿路上皮细胞内检出细菌群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震;乔庐东;闫伟;田澄;蔡青;陈山

    目的 探讨细胞内细菌群落在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为复发性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因各种原因留置双J管患者95例,男38例,女57例.年龄25~ 83岁,平均(43±21)岁.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在留置双J管期间出现发热寒战性尿路感染时或常规拔除/更换双J管前均留取清洁中段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中段尿培养阳性的患者行尿液病理学检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尿标本中有无细菌菌丝、脱落细胞中有无细胞内细菌群落结构.结果 本组95例患者,中段尿培养阳性者21例,占22%(21/95).细菌类型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1例,粪肠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l例.21例中出现发热寒战性尿路感染者9例.尿液病理学检测发现细菌菌丝者6例,占6%(6/95),均为大肠埃希菌感染.扫描电镜观察6例均发现杆状细菌及菌丝,3例发现细胞内细菌群落.结论 细胞内细菌群落的存在使尿路上皮本身成为尿路感染的内源性细菌来源.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患者的复发可能是同源性细菌所致.

  • 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曾进;陈忠

    前列腺上皮内瘤(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IN)是前列腺内形态学上具有一定异形性、尚保存原腺体结构或基底细胞层,无间质浸润病变的统称,可分为低级别PIN(low 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PIN)和高级别PIN(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PIN)[1].目前,HGPIN被视为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如果活检发现HGPIN,则提示有前列腺癌的可能,有必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有无并存的前列腺癌.

    关键词:
  • 减瘤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艳龙;杜浩;任宇;于广海

    前列腺癌患者近年来逐渐增多,在美国已成为常见的泌尿系肿瘤,2016年美国预计新发前列腺癌约180 890例,预计死亡26 120例[1].在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有成为常见泌尿系肿瘤的趋势.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的嗜骨性转移特征,超过85%的前列腺癌患者死亡时伴有骨转移.前列腺癌伴有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2].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多环节、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有学者认为[3]椎旁静脉丛回流、骨/骨髓微环境、前列腺癌干细胞、骨重建平衡的调控等因素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认为转移性前列腺癌因肿瘤细胞已进入全身循环,并转移至特定器官,其治疗原则是全身治疗如内分泌治疗或化疗,而不是局部治疗如原发肿瘤的切除.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结直肠癌、胃癌、卵巢癌、肾癌等,原发肿瘤的切除加上全身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4-7].

    关键词: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手术治疗新进展

    作者:张翼飞;梁朝朝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常见的肿瘤,而且多为恶性肿瘤,常见病理类型为尿路上皮癌,其中80%的初发肿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 [1-3],其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膀胱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膀胱肿瘤较早运用的方法,目前尚未完全淘汰.随着医疗设备的改进及医疗技术的提高,对于NMIBC的治疗也相应的发展,现就其手术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内纵外螺旋双层结构管状尿道支架复合体修复尿道缺损的可行性及其血管化方法

    作者:杜小文;陈浩浩;刘庆;项见阳;王巧;徐挺;严秋亮;冯超

    目的 研究内纵外螺旋双层结构的管状尿道支架复合体血管化的方法,探讨采用其修复长段尿道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附睾旁脂肪,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及经过转化的平滑肌细胞为种子细胞,并采用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慢病毒转染.以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和经过Ⅰ型胶原蛋白表面修饰的聚乳酸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膜为组织工程材料,构建内纵外螺旋双层结构的管状尿道支架,支架长度3.0cm.采用一次沉淀法将转染的ADSC和平滑肌细胞分别种植于尿道支架的内外层,构建管状尿道支架复合体.抽签法将27只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转染组(S1组)、带血管蒂转移皮管组(S2组)、单纯支架组(C组),每组9只.手术切除3.0 cm尿道构建尿道缺损动物模型.S1组采用尿道支架复合体直接修复尿道缺损;S2组将未转染慢病毒的ADSC和平滑肌细胞种植尿道支架后,包埋于实验动物腹股沟皮下血管旁,3周后采用带血管蒂转移皮管修复尿道缺损;C组直接采用尿道支架修复尿道缺损.术后4、8、24周分别选取每组各3只观察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尿道造影检查结果,处死动物后留取修复段尿道标本行形态观察、扫描电镜观察以及HE、荧光示踪和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 S1组术后尿瘘、尿道下裂及尿道狭窄相关性死亡各1只;尿道造影检查示尿道光滑通畅、粗细较均匀;病理检查见尿道黏膜修复良好,较平整光滑.S2组术后尿瘘和尿道狭窄相关性死亡分别为1只和2只;尿道造影示尿道壁粗糙、局部变细或扩张;病理检查见尿道黏膜下多量脂肪堆积,黏膜收缩.C组术后尿瘘、尿道下裂、尿道狭窄相关性死亡分别为1、3、3只;尿道造影示尿道粗细不均、弯曲狭窄,尿道黏膜修复不良,瘢痕狭窄.HE及CD31染色结果示S1、S2组尿道毛细血管增生活跃,血管形成丰富;C组血管形成较少.VEGF染色结果示3组的尿道上皮细胞层、平滑肌层及血管壁内皮细胞胞质均有充分表达,术后24周时表达减弱,以上皮细胞层减弱明显.CKpan染色结果示S1、S2组尿道从单层上皮发展为复层上皮,24周时形态结构类似正常尿道;C组尿道上皮细胞生长不良,层次单一、排列不整齐,术后24周时仍缺乏有效复层上皮.HE及α-SMA染色结果示S1、S2组平滑肌及肌动蛋白随时间逐渐增加;C组α-SMA着色稀少,术后24周时有所增加.HE及扫描电镜检查4周时显示PLGA被周围组织包裹,静电纺丝结构清晰;8周时PLGA明显吸收,静电纺丝逐渐降解;24周时PLGA不易发现,静电纺丝降解较完全.结论 重组VEGF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种子细胞是促进管状尿道支架血管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内纵外螺旋双层结构的管状尿道支架复合体可能是修复长段尿道缺损较合理的构建方式.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CUDC-101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剪切变异体7表达的影响

    作者:马建华;万江厚;姜斌;王华;张向波;刘迪生;戴谦;袁留亚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CUDC-101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雄激素受体剪切变异体7(androgen receptor splice variant 7,AR-V7)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前列腺癌细胞株PC-3、VCaP、22Rv1、LNCap中AR-V7蛋白表达情况,并选取表达量高的细胞株进行后续实验.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实验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CUDC-101、组蛋白甲基化抑制剂DZNeP、DNA甲基化抑制剂吉西他滨、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MG149进行筛选,选出能够降低CRPC细胞中AR-V7蛋白表达的抑制剂.分别将30、300 nmol的CUDC-101与1、10、20μmol的MDV3100联合使用处理可表达AR-V7的细胞株,检测其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AR-V7蛋白仅在CRPC细胞株22Rv1中阳性表达.采用不同的表观遗传抑制剂处理22Rv1细胞,仅CUDC-101处理后AR-V7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并趋于阴性,其他抑制剂对AR-V7的表达无影响.在细胞增殖与活性实验中,30 nmol CUDC-101与1、10、20 μmol的MDV3100联合使用对22Rv1细胞株的抑制率分别为10%、35%和45%,高于单独使用MDV3100的5%、28%和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 nmol CUDC-101与1、10、20μmol MDV3100联合使用对22Rv1的抑制率分别为30%、60%和65%,明显高于单独使用MDV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UDC-101可以抑制CRPC中AR-V7的表达.

  • 经皮穿刺囊内入路电切去顶术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疗效对比

    作者:刘雍;王新杰;马圣君;于鹏;刘磊;张运召;解放;刘海光;王捍华;王军

    目的 比较经皮囊内入路电切去顶术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9例行肾囊肿去顶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及CT检查证实为单纯性肾囊肿.其中电切镜组17例,年龄34 ~ 81岁,平均57岁;囊肿直径5.4 ~ 8.2 cm,平均6.4 cm;术前血肌酐(SCr) 38.1 ~ 108.8 μmol/L,平均66.5 μmol/L;术前血钠135.6 ~ 145.1 μmol/L,平均141.5 μmol/L;术前血钾3.4 ~4.7 μmol/L,平均4.0 μmol/L.行经皮囊内入路电切去顶术,术中在超声定位下应用经皮肾穿刺技术配合双极电切镜切除囊壁.腹腔镜组22例,年龄46 ~ 73岁,平均60岁;囊肿直径4.3~8.9 cm,平均6.8cm;术前SCr48.6 ~ 141.9 μmol/L,平均74.8 μmol/L;术前血钠135.0 ~ 146.1 μmol/L,平均141.4 μmol/L;术前血钾3.1 ~4.8 μmol/L,平均4.0μmol/L.行经腹膜后入路三孔法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术中利用超声刀切除囊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电解质变化等指标.结果 3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者.电切镜组手术时间15 ~ 50 min,平均29.7 min;术中出血量10 ~80 ml,平均35.4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3 d,平均2.3d;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7d;术后SCr 43.8 ~ 95.5 μmol/L,平均67.4 μmol/L;术后血钠136.0 ~ 147.2μmol/L,平均141.2 μmol/L;术后血钾3.2 ~4.3 μmol/L,平均3.8 μmol/L.2例术后出现腹水,均为腹侧肾囊肿患者,术中腹膜无明显破损,考虑为灌注液经腹膜渗透至腹腔,于左下腹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1d后治愈.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0 ~100 min,平均63.0 min;术中出血量10 ~200 ml,平均60.4ml;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2~5d,平均3.1d;术后住院时间2~16d,平均5.1d;术后SCr46.5~157.6μmol/L,平均68.9 μmol/L;术后血钠136.0 ~ 147.2 μmol/L,平均141.6 μmol/L;术后血钾3.3 ~4.3μmol/L,平均3.8 μmol/L.2例术后发热,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后治愈.39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囊肿.术后随访5 ~ 36个月,平均22个月,复查超声均未见明显囊肿复发.结论 经皮囊内入路肾囊肿电切去顶术安全可靠,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经皮输尿管镜激光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胡嘏;杨俊;夏丁;余虓;王少刚;刘继红;叶章群

    目的 探讨经皮输尿管镜激光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59例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肾囊肿且满足手术指征的患者,男36例,女23例.年龄35~64岁,平均46岁.41例因腰胀或隐痛就诊,18例为体检发现.囊肿直径4.9~9.1 cm,平均6.3 cm.其中6例为肾盂旁囊肿,4例合并同侧肾结石,结石表面积3.4~9.8cm2,平均5.7 cm2.手术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或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俯卧位.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至囊腔内,留置金属导丝,沿导丝建立F26 ~ 28通道,置入F9.8输尿管镜.将peel-away鞘退至囊壁外,利用镜体及水压对囊壁进行游离,异物钳牵拉囊壁,直视下用钬激光(功率60~ 70 W)或铥激光(连续波模式,功率40~ 50 W)切除大部分囊壁,囊腔内放置引流管.肾盂旁囊肿患者先截石位患侧留置输尿管导管,然后改为俯卧位行经皮肾穿刺至囊腔内,留置导丝,建立F24通道.输尿管镜直视下,激光切除与肾盂相邻的囊壁,将双J管一端置于囊腔内,另一端置于膀胱进行持续内引流,经囊腔至肾盂放置F22引流管.合并结石患者建立经囊腔的碎石通道,激光碎石后再行囊肿去顶术.以影像学检查囊肿体积较术前减小50%定义为手术有效.观察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效果.结果 5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活动性出血、尿漏、肾实质或邻近脏器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天数2~4d,平均2.5d.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1个月.42例囊肿完全消失,15例囊肿体积较术前减小≥50%,有2例患者囊肿复发,考虑囊壁不完全切除所致,再次行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治愈.患者的总体手术有效率为96.6%(57/59).4例合并结石者,结石均一期清除.结论 经皮输尿管镜激光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安全、有效,更加微创.

中华泌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