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泌尿科学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 중화필뇨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702
  • 国内刊号: 11-23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mn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那彦群
  • 类 别: 泌尿科学
期刊荣誉:
  • 膀胱绒毛状腺瘤伴结石一例报告

    作者:郝斌;马志方;土锐;白淘;王东文

    患者,女,50岁,因下腹部坠胀感6个月于2013年10月18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坠胀感,无肉眼血尿,无膀胱刺激症,未诊治.近日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当地医院B超检查示膀胱占位.查体:膀胱区压痛(+),余未见阳性体征.入院后泌尿系CT平扫示膀胱充盈欠佳,壁厚,膀胱顶部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可见斑块状钙化影,考虑占位性病变.膀胱镜示膀胱后壁近顶部可见一类球形肿物,表面可见一桑葚样结石,周围黏膜充血;活检结果为膀胱绒毛状腺瘤.尿常规示:WBC 67/HP,RBC 88/HP.其余检查结果无异常.

    关键词:
  • 肾细胞癌随访5年生存分析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张进;王共先;郭剑明;齐隽;朱冶华;陈勇辉;薛蔚;刘东明;黄翼然

    目的 分析肾细胞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情况及其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 对国内4家医院泌尿外科2000-2008年手术治疗的1 544例非转移性肾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并统计其长期随访生存情况及其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式等可能的预后因素的关系. 结果 1 544例中,男1 041例(67.4%),女503例(32.6%).肿瘤大径(5.4±3.1)cm,中位数4.7 cm.透明细胞癌1 371例(88.8%),乳头状癌89例(5.8%),嫌色细胞癌44例(2.8%),集合管癌4例(0.3%),其他未分类肾癌36例(2.3%).Fuhrman分级Ⅰ级322例(24.8%),Ⅱ级791例(60.8%),Ⅲ级168例(12.9%),Ⅳ级20例(1.5%).根据2010年AJCC TNM标准分期,pT1期1 162例(75.3%),pT2期247例(16.0%),pT3期103例(6.7%),pT4期24例(1.6%);淋巴结情况N0l 491例(96.6%),N153例(3.4%).1 544例总体随访率93.4%,平均随访时间(59.8±23.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93.4%和89.4%.3种组织学亚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间比较,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0.1%、85.8%、89.6%.Fuhrman Ⅰ~Ⅳ级5年生存率分别为93.6%、91.1%、84.2%、36.5%;T1~ T4肿瘤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84.5%、60.7%、70.0%;淋巴结阴性者5年生存率为91.3%,淋巴结转移者为37.1%.Fuhrman分级(P=0.000)、T分期(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是肾癌手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高级别肿瘤(FuhrmanⅢ~Ⅳ级)、肿瘤大小、肿瘤分期达T3和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肾癌手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肿瘤侧别、手术方式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非转移肾细胞癌术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级、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5年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女性膀胱异位Skene腺体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阮亚石;郭伟;牛天力;肖蔚;于鸿;卞敏

    目的 探讨女性膀胱异位Skene腺体的病理特征. 方法 2013年5月收治女性膀胱肿瘤患者1例,术前B超检查提示膀胱0.9 cm×0.6 cm稍低回声占位,类圆形,内部回声均一,基底部可见血流信号.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结果 术中见肿瘤呈乳头状实体样,有蒂,位于右侧输尿管开口下方约2.0cm处膀胱三角区右外侧膀胱黏膜层,大小约1.0 cm.术后常规病理提示在完整的尿路移行上皮黏膜下方可见由基底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组成的前列腺腺体样结构,腺体上皮向腺体腔内出芽,形成褶皱,腺体腔内有淀粉小体.免疫组化检查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细胞角蛋白18(+)、细胞角蛋白14(-),P63(+)、高分子量角蛋白抗体(+)、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诊断为膀胱异位Skene腺体.术后随访18个月,每6个月复查B超和膀胱镜,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常规病理检查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女性异位Skene腺体病变.女性膀胱异位Skene腺体属于良性病变,预后较好.

  • 精囊镜技术的改进与临床应用

    作者:夏永强;叶敏;于春晓;王鹏飞;孔波;秦瑞;安杰

    目的 改进精囊镜技术,提高精囊镜在精囊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0年9月到2013年8月,以头端弯曲的专利导管引导精囊镜经精阜隐窝进入前列腺小囊,于其底部5、7点处的侧壁上,以另一种专利导管穿刺、引导精囊镜进入到精囊腔内.对58例患者,包括42例顽固性血精和16例无精子症者,进行相应处理. 结果 本组应用改进方法自前列腺隐窝进到精囊腔的时间仅需2 ~3 min,顺利进镜到精囊腔内46例,占79%.16例临床无精子症者中12例(75%)未见明显隐窝,怀疑精道梗阻,改用电切镜切除精阜隆起,直接进入前列腺小囊和精囊腔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42例血精患者症状消失25例(60%),改善11例(26%),16例无精子症者中6例治愈,5例好转,5例无变化.19例术后行顺行下尿路造影均未见造影剂反流.结论 以专利导管引导精囊镜,可经精阜隐窝和前列腺小囊快速进入精囊腔,操作技术简单易行,并对不同精囊病变进行处理,成功率高,无并发症,是一种实用的临床技术.

  • 1 470 nm半导体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陈忠;叶章群;吴嘉;杨为民;杜广辉;王涛;李凡;陈志强;胡志全

    目的 探讨1 470 nm半导体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应用1 470 nm半导体激光对8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激光汽化术.患者年龄55~82岁,前列腺体积为29.7~83.9 ml,平均(52.4±8.2) ml.观察记录手术时间、出血情况、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评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命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max)及残余尿量(post void residual,PVR)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8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35~104 min,平均(66±10) min.术中均未见明显出血,无输血病例.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时间20~70 h,平均(33±5)h.术后住院时间3~6d,平均(4±1)d.术后IPSS评分及QOL评分较术前改善,Qmax及PVR明显好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 470 nm半导体激光汽化术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腹膜外逆行切除前列腺膀胱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65例报告

    作者:叶林;姚旭东;车建平;鄢阳;杨斌;耿江;彭波;许云飞;郑军华

    目的 探讨腹膜外逆行切除前列腺膀胱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行腹膜外逆行切除前列腺膀胱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65例.年龄33 ~ 85岁,平均71岁.Ta~T1期87例,T2期65例,T3 ~T4期13例.尿流改道术式:原位新膀胱Studer术50例,回肠膀胱Bricker术73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42例.全身麻醉,患者取臀部抬高过伸的仰卧位或截石位.取脐下正中切口,切开皮肤至膀胱腹膜外,牵开腹壁显露前列腺及膀胱外结构,行盆腔髂血管淋巴结清扫,遇膀胱动脉予以结扎.切开盆筋膜、游离前列腺侧面,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切开前列腺尖部外包膜,游离前列腺尿道部,切断尿道.于前列腺尖部处提起腔内留置的导尿管,游离切开尿道直肠肌,游离前列腺底部及侧部,精囊处切开狄氏筋膜,分离膀胱侧韧带,LigaSure血管闭合系统切割游离并止血,逐渐将前列腺膀胱从直肠前腹膜游离,锐性游离腹膜上膀胱.如怀疑腹膜浸润,切除区域腹膜. 结果 本组术中出血量30~160 ml,平均100 ml;手术时间45~ 120 min,平均80 min.术后病理报告尿路上皮癌157例,膀胱腺癌5例,鳞状细胞癌1例,前列腺癌侵犯膀胱2例;淋巴结转移16例,未见切缘阳性者.随访3~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未见腹膜转移者.结论 腹膜外逆行切除前列腺膀胱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依赖前列腺膀胱区精细解剖,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术式,尤其适用于行原位新膀胱术的患者.

  • 根治性膀胱切除标本中淋巴血管侵犯的预后判断价值研究

    作者:喻希;葛鹏;王子成;林健

    目的 探讨淋巴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能否作为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膀胱癌患者的预后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459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1例,女68例;病理分级G147例,G2 104例,G3308例;病理分期T1或更低167例,T2 127例,T3 89例,T4 76例;有淋巴结转移92例;随访时间13~99个月;LVI通过对标本进行HE染色来判断.x2检验分析LVI与各临床因素的联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有、无LVI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影响因素. 结果 459例患者中128例(28%)存在LVI,其中44例(34%)肿瘤复发,LVI与性别、肿瘤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复发相关,无LVI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长于有LVI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LVI并非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LVI与其他预后因素有很大的联系,但不能作为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 隐睾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精子获得率临床分析

    作者:王俊龙;孙璨;李朋;田汝辉;马猛;刘宇飞;张铁成;杨施;李铮

    目的 探讨隐睾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患者睾丸精子获得率(sperm retrieval rate,SRR)及行睾丸固定术的年龄对其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隐睾后NOA患者(腹股沟型)和46例睾丸体积、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与之同一水平的无隐睾NOA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睾丸显微取精术的SRR和睾丸病理差异,同时分析隐睾后NOA患者行睾丸固定术的年龄(A组:0~ 10岁,15例;B组:>10岁,18例)对其睾丸体积、激素水平(FSH、LH)和SRR的影响. 结果 隐睾后NOA患者SRR为70%(23/33),无隐睾NOA患者为46% (21/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精子成熟阻滞(64%和39%)和唯支持细胞综合征(21%和52%)两种病理类型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睾丸体积[(8.51±2.73)、(8.80±5.74) ml]、FSH[(24.83±7.63)、(25.32±5.66) U/L]、LH[(9.19±3.49)、(10.64±5.67) U/L]和SRR[73%(11/15)、67%(12/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隐睾后NOA患者SRR明显高于无隐睾NOA患者,可能与隐睾后NOA睾丸病理改变相对轻微有关.行睾丸固定术时的年龄对隐睾后NOA患者的睾丸体积、激素水平和SRR并无明显影响.

  • 前列腺癌术后Gleason评分升高研究现状

    作者:魏德超;刘跃新;朱刚;闫伟;陈山

    随着PSA筛查的普及,前列腺癌检出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前列腺癌主要依靠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确诊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肿瘤恶性度较低,一部分则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其治疗、管理方案也不尽相同.前列腺穿刺标本的Gleason评分被认为是前列腺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数,对前列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穿刺标本与根治术后病理标本的Gleason评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两者符合率仅28%~58%,穿刺Gleason评分偏低者为27%~60%,偏高者为8%~32%[1-2].这给临床医师在前列腺癌的治疗和管理上带来了困难.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提高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有研究者尝试通过预测手术前后的肿瘤Gleason评分升高,从而对可能升级的患者进行密切的随访.本文就国内外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
  • 膀胱兴奋性外周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龙坤;董兴有

    膀胱是一个典型的由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双重支配的储尿/排尿器官,其兴奋性是指调节膀胱作为一个整体器官,执行储尿和排尿的能力.在膀胱统一协调的兴奋和收缩活动中,神经系统、膀胱上皮、平滑肌层等多个组织和细胞均发挥作用.长期以来,有关膀胱兴奋性调控的神经机制和肌源性机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膀胱兴奋性外周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努力提高我国神经泌尿学的临床与科研水平

    作者:王建业

    神经泌尿学(neurourology)是近30年来由“神经学”和“泌尿学”合成的一个新词汇,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属于医学交叉学科.人体神经科学是一门生理病理机制异常复杂、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治难度很大的学科,人类对其探索和研究方兴未艾.具体到泌尿系统,人类的排尿行为受到神经系统的严格调控,但我们对这一复杂而精细的调控过程知之甚少,对由此产生的疾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处理几乎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尽管如此,随着当代神经科学的进步,国外在神经泌尿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学者也紧紧追赶国际动态,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缩短了我国在该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2011年,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中国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简称为指南),2014年进行了再版[1],该指南为我国临床医师在该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本期重点号发表了我国学者在神经泌尿学领域所进行的一些创新性的工作.

    关键词:
  •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上/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全面分类标准

    作者:廖利民

    在当今科技状态下,神经源性膀胱尚不能完全治愈,治疗目标包括保护上尿路功能、恢复下尿路功能、改善尿失禁[1].其中,首要目标是保护肾功能,使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次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研究证实脊髓损伤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是肾衰竭[2],因此保护上尿路功能至关重要.鉴于此,有必要制定出一种包含上尿路及下尿路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功能障碍分类标准.

    关键词:
  • 单纯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反流的初步结果

    作者:罗德毅;杨童欣;林逸飞;王坤杰;沈宏

    目的 探讨单纯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反流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25例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反流患者接受单纯肠道膀胱扩大术,同期未行输尿管再植术.25例术前均接受6个月以上的药物治疗无效.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均为脊髓损伤.术前评估内容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超声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25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输尿管反流.随访时通过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再次评估膀胱功能及输尿管反流状态. 结果 25例术后随访0.5~5.5年,平均2.2年.所有患者膀胱容量明显增加,膀胱顺应性明显改善.20例(80%)输尿管反流消失,3例(12%)明显改善,2例(8%)无任何变化.Ⅰ~Ⅲ度输尿管反流患者反流消失或改善率为89%(16/18),而Ⅳ~Ⅴ度患者反流消失或改善率为100% (9/9).未发生症状性尿路感染. 结论 对于高压、低顺应性的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反流患者,单纯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有效,可以考虑不常规行输尿管再植.

  • 复制缺陷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尿氨酸氨基转移酶治疗脊髓损伤大鼠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研究

    作者:贾春松;廖利民

    目的 探讨膀胱壁注射复制缺陷单纯疱疹病毒介导的尿氨酸氨基转移酶Ⅱ(herpes simplex virus mediated kynurenine aminotransferaseⅡ,HSV-KATⅡ)对脊髓损伤大鼠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DO)的影响. 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T10脊髓横断,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单纯疱疹载体组(HSV组)和HSV-KATⅡ组,每组16只.脊髓横断1周后分别膀胱壁注射生理盐水(40μl)、HSV和HSV-KATⅡ(各40μl,病毒总量1×107空斑形成单位),注射3周后进行膀胱测压、L6~S1背根神经节病毒转染效率和KATⅡ基因表达检测. 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和HSV组相比,HSV-KATⅡ组大鼠DO的数量和幅度、大漏尿点压力、漏尿点膀胱容积分别下降了59.6%~61.1%、21.6% ~ 24.2%、30.3% ~ 34.4%和44.1% ~ 46.5%,排尿效率增加了40.7% ~47.7%,第一次DO前的灌注时间延长了30.1%~49.0%,HSV-KATⅡ组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3组间漏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V组和HSV-KATⅡ组L6~S1背根神经节KATⅡ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07和0.50±0.13,KATⅡ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1±0.08和0.78±0.0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膀胱壁注射HSV-KATⅡ能够抑制脊髓损伤大鼠DO,并可能改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 骶神经调节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初步临床结果

    作者:张耀光;王建业;张大磊;田子健;张志鹏;王萱;万奔;魏东;刘明

    目的 评估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SNM)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painful bladder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PBS/I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21例PBS/IC患者接受SNM体验治疗.患者均曾接受行为治疗、口服药物治疗、膀胱灌注无菌透明质酸钠液、膀胱水扩张或膀胱黏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等治疗,但疗效不佳.收集患者体验治疗术前及永久性调节器植入术后的排尿日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间质性膀胱炎指数和生命质量评分.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各随访1次,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临床成功被定义为以体验治疗术前的排尿日记、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间质性膀胱炎指数和生命质量评分为基准线,体验治疗术后上述评价标准改善率达到50%及以上,且患者要求植入永久性调节器. 结果 体验治疗后3例患者因体验治疗后疗效不满意拒绝植入调节器,18例接受InterStim长期植入治疗.本组永久植入成功率为86%.术后随访2~ 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平均24 h排尿次数为(23.2±7.1)次、夜尿次数为(13.0±4.7)次、平均每次排尿量(73.3±12.9) ml、视觉模拟疼痛评分7.2±1.1、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15.6±1.3、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14.1±1.8、生命质量评分5.6±0.5.术后疗效保持稳定,末次随访时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11.1±3.2)次、(5.9±2.1)次、(164.4±28.5) ml、3.4±0.8、7.0±0.7、6.6±1.0、1.9±1.0,永久植入术后较体验治疗术前症状及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感染、电极移位断裂或其他不可逆的不良反应. 结论 初期临床结果显示,SNM对于其他治疗效果不佳的PBS/IC患者安全、有效.

  • 骶神经根病变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杜广辉;徐磊;李小辉;许盛飞;陈忠;杨为民;叶章群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病变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3年11月手术治疗的27例骶神经根病变引起尿潴留和难治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患者的临床资料.27例患者中急性尿潴留4例,慢性尿潴留6例,难治性LUTS 17例;均有尿动力学异常,腰骶丛MRI检查均显示存在骶神经根单发或多发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骶神经根病变切除术.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多样化病理改变:单纯囊肿3例、节细胞神经瘤5例、囊壁炎症细胞浸润15例、囊壁玻璃样变15例、囊壁含退变神经纤维15例.27例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至少随访1年,10例尿潴留患者中9例恢复自主排尿,l例继续膀胱造瘘;17例LUTS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疼痛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骶神经根病变可能是引起尿潴留和难治性LUTS的原因之一,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LUTS症状和生命质量.

  • 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估

    作者:陈国庆;廖利民;史文博;鞠彦合;吴娟;付光;熊宗胜;韩春生;李东

    目的 评估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4年12月32例接受骶神经调节体验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体验治疗阶段患者临床症状改善>50%时,可将永久刺激器植入体内.体验治疗前、体验阶段以及永久刺激器植入后,采用排尿日记、残余尿量以及Wexner便秘指数评分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结果 体验治疗阶段,骶神经调节对排尿困难的有效率为23% (6/26),明显低于尿频-尿急(59%,13/22)、尿失禁(69%,11/16)以及便秘(64%,16/25) (P<0.05).17例(53%)患者经过体验治疗选择了永久刺激器植入,其中9例体验治疗阶段仅部分临床症状改善≥50%.永久刺激器植入后随访1~152个月,2例患者(12%)症状复发,1例患者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 结论 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大小便功能障碍安全有效.对于多种症状并存的患者,骶神经调节有时不能改善每种症状,但是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依然是这些患者可以考虑的治疗选择.

  • 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伴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谢克基;陈晖;蒋重和;汤平;欧汝彪;曾健文;邓向荣;周理林;黄马平

    目的 探讨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NDO)伴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按1:1的比例将脊髓损伤NDO伴尿失禁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行膀胱镜下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160 U注射,膀胱三角区40 U注射;对照组行膀胱镜下逼尿肌A型肉毒毒素200 U注射术(不包括膀胱三角区).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4、12周两组患者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尿失禁患者、平均每次排尿量(导尿+自然排尿).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储尿期膀胱逼尿肌大压力、首次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时膀胱容量和膀胱输尿管反流.记录治疗后不良事件.采用SPSS 13.0软件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法. 结果 96例患者入选,91例完成试验,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4例.两组间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内各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尿失禁生命质量评分较基线分别增加65.84%、55.81% (P=0.01),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分别减少71.95%、65.80% (P=0.02),尿失禁患者分别减少29.79%、11.36% (P=0.03),平均每次排尿量分别增加79.47%、69.76%(P=0.02),储尿期膀胱逼尿肌大压力分别减少48.76%、40.68%(P=0.04),首次出现逼尿肌过度活动时膀胱容量分别增加64.56%、57.23%(P=0.0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术后3例出现尿路感染,其中实验组1例、对照组2例. 结论 膀胱三角区联合逼尿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NDO伴尿失禁的疗效优于单独逼尿肌注射,且不会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

中华泌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