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中华临床营养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중화림상영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822/R
  • 国内刊号: 钟紫红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cn@cmaph.org
  • 曾用名: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老年腹部外科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不足)状况的对比调查

    作者:叶国栋;朱明炜;崔红元;唐大年;安琦;门吉芳;韦军民

    目的 调查老年腹部外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以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北京医院普外科住院的269例老年腹部恶性肿瘤患者(≥65岁)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第2天早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认为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判断标准为体重指数< 18.5 kg/m2;同时与同期同类疾病的其他年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269例研究对象完成营养风险筛查,适用率为100%;普外科老年恶性肿瘤患者(≥65岁)的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为30.1% (81/269),高龄老年患者(≥80岁)为37.5% (21/56),其他年龄组为17.6% (43/245) (P=0.001);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8.3%(103/269),高龄患者为57.1% (32/56),其他年龄组为29.3% (72/245) (P<0.001);老年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中胰腺癌营养风险比例较高,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结论 老年腹部外科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高龄老人营养状况更为严重,应重视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问题.

  • 食管癌手术细管状胃制作及术中肠内营养通路的建立

    作者:冯源;吴楠;阎石;陈晋峰;郑庆锋;吕超;王宇昭;李少雷;张力建;季加孚;杨跃

    目的 介绍食管癌手术中细管状胃代食管技术及手术中经鼻或经皮穿刺方式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方法 我科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就诊的食管癌患者(接受两切口及三切口手术)采用传统管状胃代食管技术,2006年5月至2009年11月对就诊的食管癌患者采用细管状胃代食管技术,所有食管癌患者均进行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改进的细管状胃代食管组患者术中管状胃长度较满意,器械吻合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食管癌切除术的处理中,胃大弯侧细管状胃的使用,能提供器械吻合的便利,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有利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展.

  • 胃肠肿瘤外科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调查

    作者:方玉;辛晓伟;王艳莉;杨锐;宗祥龙;张小田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方法调查我院胃肠外科2010年5至9月新入院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的营养风险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情况.结果 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占43.6% (85/19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率为11.7% (10/85),术后营养支持率为100% (85/85).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率为0,术后营养支持率为84.5% (93/110).有营养风险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1% (13/68)和7.1% (9/127) (P=0.02).结论 胃肠肿瘤择期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不尽合理.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继续推广基于证据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 ω-3鱼油脂肪乳和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干预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效果的比较

    作者:殷宗宝;邓超;曹玉芳;陈栩栩

    目的 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和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干预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大鼠的不同效果.方法 将清洁级雄性大鼠120只,完全随机分成生理盐水正常组、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LCT组)和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 ω-3鱼油脂肪乳(ω-3PUFA组).在第7、14、21天分别取左肺下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右肺下叶进行HE染色病理观察;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 (IL-4)和IFN-γ的含量.结果 ω-3PUFA组大鼠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和LCT组轻;对照组和LCT组大鼠在第7、14、21天的肺组织TGF-β1染色呈强阳性,IFN-γ染色较淡,而ω-3PUFA组TGF-β1和IFN-γ染色则相反,第7、14、21天,TGF-β1定量表达( 13.60±5.90、10.53±4.21、7.23±2.21)逐渐减少(P=0.047),IFN-γ定量表达(13.85 ±7.48、15.32 ±2.12、18.74±2.65)逐渐增加(P=0.041).对照组和LCT组大鼠第7、14、21天血清IL-4含量较高,IFN-γ含量较低;而ω-3PUFA组则相反(P =0.008),ω-3PUFA组第7、14、21天IL-4含量[(8.73±1.20)、(5.73±2.03)、(4.98±1.89) pg/ml]逐渐减低(P=0.044),IFN-γ含量[(5.67±0.13)、(6.58±0.64)、(7.05±0.52) pg/ml]逐渐增加(P=0.048).结论 ω-3鱼油脂肪乳可以下调大鼠肺组织TGF-β1,降低其血清含量和IL-4含量;上调肺组织IFN-γ的表达,增加其血清含量,在小动物中减轻肺纤维化优于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管切除术后体液免疫及结局的影响

    作者:谭太昌;叶长宁;方强;任光国;韩泳涛;彭林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管切除术后体液免疫及结局的影响.方法 46例行Ivor-Lewis食管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按抽签随机法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内+肠外营养(EN+PN)组,于术前1d、术后第18小时、术后第3、7天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κ和λ轻链、补体C3、C4的含量.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感染相关性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 手术前后各时点两组患者血清中IgG、IgA、IgM、IgE、κ和λ轻链、补体C3、C4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8h、术后第3天EN和EN+ PN组IgG[(8.90±1.75)、(7.53±1.41) g/L和(8.64±2.44)、(7.48±2.16) g/L]、κ轻链[(2.14±0.46)、(1.78±0.41) g/L和(2.15±0.63)、(1.86±0.62) g/L]和λ轻链[(1.34±0.45)、(1.11 ±0.31) g/L和(1.20±0.32)、(1.08±0.35) g/L]的含量均较术前1d[(12.15±2.86)和(11.11±2.96) g/L、(2.90±0.77)和(2.77±0.79) g/L、(1.79±0.57)和(1.56±0.41) g/L]明显降低(P=0.000,P=0.000; P=0.004,P=0.000; P=0.000,P=0.000; P=0.011,P=0.000;P=0.004,P=0.000;P=0.008,P=0.000),除EN组患者中κ轻链术后第7天[(2.42±0.69) g/L]仍明显低于术前[(2.90±0.77) g/L] (P=0.027)外,其他指标均在术后第7天接近术前水平(均P>0.05);在手术前后各时点,两组患者血清中IgA、IgE和C3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N组患者血清中IgM的含量手术前后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 PN组患者术后第3天[(1.00±0.53) g/L]明显低于术前[(1.47±0.76) g/L](P =0.031),其余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N组患者血清中C4的含量在术后18 h[(0.24±0.08) g/L]明显低于术前[(0.37±0.36) g/L] (P=0.030),其余各时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N+ PN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300,P=0.371).结论 EN和EN+ PN支持方式对食管切除术后体液免疫及结局的影响无差异.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均不能完全改善术后体液免疫损害,EN方式更经济.

  • 白细胞介素-6基因启动子区域63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儿童营养状况的相关性

    作者:陈鸿;席卫平;周永安;赵瑞;姚丽英;张存勖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634C/G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儿童中的分布及与体重指数(BMI)和血糖、血脂及25-羟维生素D代谢的相关性,探索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营养状况、糖尿病及维生素D缺乏所致疾病的关系.方法 测量214名8~12岁山西籍汉族学龄儿童的体重、身高,计算BMI.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析方法,检测214名儿童的IL-6基因634C/G多态性,测定其血糖、血脂、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不同性别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及不同基因型血糖、血脂、25-羟维生素D的差异.结果 汉族儿童人群中IL-6基因634位点存在CC、CG、GG 3种基因型,其中GG占15%、GC占40%、CC占45%;C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5%、3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儿童与超重及肥胖儿童比较,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及肥胖儿童GG基因型频率(38.3%)高于正常(7.3%)及消瘦儿童(10.9%)基因型(x2=36.596,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血三酰甘油浓度与儿童超重和单纯肥胖的发生有相关性,GG基因型是儿童超重和单纯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5-羟维生素D与BMI(r=0.075,P=0.528)、血糖(r=0.018,P=0.880)、三酰甘油(r=-0.097,P=0.41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38,P=0.75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028,P=0.817)均无相关性,25-羟维生素D在正常儿童和超重及肥胖儿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羟维生素D缺乏者与合适水平者3种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2,P=0.733).结论 IL-6-634C/G位点在山西籍汉族儿童中存在着多态性,且分布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6-634基因多态性是导致儿童期超重及单纯性肥胖的一个遗传因素,与人体脂代谢相关,与糖代谢无直接关联.IL-6-634C/G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血25-羟维生素D无关,与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无关,可能与骨代谢无关.25-羟维生素D与血糖、血脂均无关,与儿童超重及肥胖无关.

  • 应用前白蛋白检测营养风险筛查2002、主观全面评定和微小营养评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探索性、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丁丽丽;朱明炜;孙殿水;付卫江;徐涛;程博;蒋朱明

    目的 探索应用前白蛋白水平为参考标准检测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 2002)、主观全面评定(SGA)及微小营养评定(MN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3个医院的肿瘤科住院患者中采用连续定点抽样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26例食管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于入院次日分别采用NRS 2002、SGA及MNA工具由经过培训的营养师、肿瘤内科医师进行营养筛查或评定.以前白蛋白低于180 g/L为营养不良(不足)的参考标准,分析上述3种工具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126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均完成NRS 2002、SGA及MNA的筛查或评定.NRS 2002、SGA及MNA检出的有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不足)率分别为67.0%、46.2%、64.8%.以与临床结局有关的前白蛋白为参考标准,NRS 2002、SGA及MNA的灵敏度分别为78.2%、58.2%、89.1%,特异度分别为50.0%、72.2%、27.8%.结论 3种工具中,NRS 2002检出的是营养风险,而SGA和MNA检出的是营养不良(不足),3种工具之间有不同特点.由于单一的前白蛋白不是一个适当的参考标准,不能用于3种工具的比较.但NRS 2002有关临床结局,适用于住院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以临床结局为检测标准的多中心研究.

  • 体脂分布特征与血脂关系及其预测血脂异常的观察

    作者:徐红旗;刘静民;郑秀瑗;陈伟;蔡建方;樊晓红;李雪梅;李学旺

    目的 研究体脂分布特征与血脂关系及其预测血脂异常的价值.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郊区居民有效样本784名,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身体成分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与腰臀比(WHR).结果 年龄调整偏相关分析显示WC与HDL-C(r=-0.310)、LDL-C(r =0.204),WHR与TC (r=0.151)、TG (r=0.271)的相关性好.BMI、WC、WHR、躯干脂肪质量(TFM)分组分析显示WC、WHR、TFM能敏感地反应人体血脂水平的变化;BMI、WC、WHR、TFM能敏感地反应低HDL、高TG及血脂异常的风险.ROC曲线分析显示WC、WHR、BMI、TFM预测血脂异常风险的ROC曲线皆在参考线上方,且男女受试者WHR (0.684、0.630)、WC (0.667、0.616)、TFM(0.661、0.604)的ROC曲线下面积有大于BMI (0.629、0.597)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脂分布特征指标如WHR、WC、TFM与BMI相比,在预测血脂异常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更高;以Youden指数大值为判定依据预测血脂异常风险,男性理想界值点BMI为24 kg/m2,WHR为0.91,WC为85 cm,TFM为7.5 kg;女性BMI为25 kg/m2,WHR为0.91,WC为87 cm,TFM为9.Skg.由于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范围的研究.

  • 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与酶含量在体外变化的观察

    作者:朱晋国;于仁;庞利群;唐晓军;赵耀

    目的 探讨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与酶含量在体外的变化.方法 收集1998年7月至2008年1月我院16例高位肠外瘘患者瘘出的新鲜消化液,分别在0、2、4h测定引流液中细菌数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含量.将瘘出的消化液及时回输入远端肠道,同时在肠液回输的0、7、14 d测定患者血清中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消化液中细菌数量4h内无增加(F(0,2)=18 812.50,P>0.05;F(0,4)=387 625.00,P>0.05).消化液中淀粉酶含量(F(0,2)=190.60,P>0.05;F(0,4) =631.75,P>0.05)和脂肪酶含量(F(0,2)=204.10,P>0.05;F(0,4)=1080.05,P>0.05) 4h内无变化.肠液回输后患者血清中纤维连接蛋白[0、7、14 d分别为(152.80±16.50)、(167.27±20.54)、(227.05 ±45.36) mg/L; F(0,14) =74.24,P<0.01; F(7,14)=59.78,P<0.01]、转铁蛋白[0、7、14 d分别为(2.16 ±0.52)、(2.23 ±0.48)、(2.62±0.41) g/L; F(0,14) =0.46,P<0.01; F(7,14) =0.39,P<0.05]、前白蛋白[0、7、14 d分别为(177.74±45.14)、(194.04±49.33)、(232.11±79.57) mg/L;F(0,14) =54.37,P<0.05]水平显著增加.结论 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和酶含量在体外4h内无变化,肠液回输是安全有效的.

  • 罗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风尚;赵家胜;刘苏;杨长青;陈锡美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高脂饮食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部分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以掷硬币法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罗格列酮预防组,模型组和罗格列酮预防组高脂喂养12周制备NASH模型,罗格列酮预防组同时每天予4 mg/kg罗格列酮灌胃.观察肝大体、肝指数和病理学变化;ELISA方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前列腺素E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核因子(NF) -κB和环氧合酶(COX)-2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COX-2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指数升高(3.92±0.72比5.71±1.05,P=0.004),肝脂肪变、炎症和纤维化改变明显,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11.72±2.47比29.39±5.32,P=0.002)、前列腺素E2(236.60±24.90比288.24±17.17,P=0.004)水平升高,罗格列酮预防组肝指数、肝脂肪变、炎症和纤维化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前列腺素E2水平明显好转.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肝PPARγ表达下降、NF-κB和COX-2表达升高,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肝COX-2表达较正常组升高(0.57±0.08比2.83±0.24,P=0.0007; 0.38±0.03比1.00±0.03,P=0.004).和模型组比较,罗格列酮预防组PPARγ表达升高、NF-κB和COX-2(基因:2.83±0.24比0.46±0.11,P=0.002;蛋白:1.00±0.03比0.62±0.02,P=0.006)表达下降.结论 罗格列酮可激活PPARγ后抑制NF-κB和COX-2表达,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预防NASH发生发展.

  • 有营养风险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模式与不经筛查术后全部应用肠外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结局的影响:60例回顾性研究

    作者:唐大年;朱明炜;孙建华;安琦;崔红元;门吉芳;韦军民

    目的 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模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年份的队列对比研究方法,按回顾性研究计划得到两个群体.2009至2010年按入院次序,收集到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0例为研究群体,均接受结直肠癌手术,住院后第1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3d完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道准备,不用任何泻药和灌肠;术后进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群体为2007至2008年30例同类患者,术前不进行任何营养评价,常规肠道准备(控制饮食、口服泻药和灌肠),术后均单纯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群体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群体术后分别接受相近能量的、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在体重变化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结局指标方面,研究群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13.3%)、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10.0%)和术后住院时间[(12.3±6.5)d]显著低于对照群体[分别为33%、30%、(15.0±7.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P=0.045).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入院时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营养风险者,术前口服肠内营养支持清洁肠道,术后联合营养支持有益于改善临床结局.

  • 益生菌、谷氨酰胺、鱼油、肠内营养混合物在化疗相关性腹泻患者的应用

    作者:邵峰;张彦波;杨道贵

    化疗相关性腹泻(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ID)是肿瘤化疗消化道反应的一种.轻者会降低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水、电解质失衡,甚至危及生命,并引起患者体质下降和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肿瘤的治疗.本研究于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对CID的患者加入由益生菌、谷氨酰氨、深海鱼油联合短肽肠内营养组成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以观察对患者的症状和免疫状态的影响.

  • 孕妇维生素D需要量和补充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建烈;沈艳杰

    孕期大量钙从母体转移给胎儿,以满足胎儿骨骼发育的需求,孕妇除改变自身的代谢外,需要适当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目前孕妇维生素D需要量和补充量的问题尚未后明确和定论.本文主要综述相关的研究进展,以供营养工作者在制定孕妇维生素D需要量和补充量时参考.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中心静脉置管在外科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王俐稔;韦英;孙晓春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 体位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导管异位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谢竟;唐裕丰;罗秀英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作为一种可靠的血管通道器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导致导管异位.目前临床上PICC置管时要求患者平卧位,术肢外展与躯干成90°,送管时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这种体位影响患者舒适度,且有些患者因疾病原因不能配合此体位.

  • 全小肠移植的营养支持一例

    作者:周健;鞠卫强;何晓顺;巫林伟;朱晓峰;王东平;邰强;马毅;胡安斌;王国栋;黄洁夫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我院于2010年6月实施1例全小肠移植手术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为车祸行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车祸前体质量约为80 kg,入院时为42 kg(肠切除后16个月).

  • 数字出版中流通部分的初级阶段工作启动研讨会纪要

    作者:程煜华;蒋朱明;许静涌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总编辑蒋朱明、编辑部副主任高雪山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事业部总工程师程煜华于2011年10月29日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大厦主持召开本刊"数字出版中流通部分的初级阶段工作启动研讨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贾晓巍编辑,卫生部北京医院普通外科崔红元、许静涌医师,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事业部雷婷女士参加会议(图1、2).

  •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作者: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规范编委会血管入径编写组

    1背景 用于肠外营养输注的静脉置管途径可分为周围静脉置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PVC)与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直接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tunnel catheter,CVTC)、输液港(Port).

  • 术前免疫营养的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张明;刘海珍;张慧;许静涌;蒋朱明

    来自意大利米兰市自由大学外科系的MarcoBraga和米兰比可卡大学外科系的Luca Gianotti进行了一项关于临床营养成本-效果的研究,其目的是评估术前补充免疫营养制剂是否能够节省患者医疗费用和有较好的成本-效果.

中华临床营养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