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中华临床感染病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림상감염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2397
  • 国内刊号: 11-5673/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杭州市庆春路79号浙医一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李兰娟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肺炎克雷伯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

    作者:苏美玲;孔海深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和小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smr-2的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2007年1月- 200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连续非重复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38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检测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rmtB、rmtC、rmtD、armA和npmA),7种AMEs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 b、aac(6′)-Ⅱ、ant(2″)-Ⅰ、ant(3″)-Ⅰ和aph(3′)-Ⅵa]和小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smr-2.结果 13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13株(9.4%)检出rmtB基因,未检出rmtA、rmtC、rmtD、armA 和npmA基因,所有rmtB阳性的菌株均同时携带1~3种AMEs基因;87株(63.0%)至少检出1种AMEs基因,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ac(3)-Ⅱ56株(40.6%)、aac(6′)-Ⅰb44株(31.9%)、ant(3″)-Ⅰ39株(28.3%)、ant(2″)-Ⅰ3株(2.2%).对44株aac(6′)-Ⅰb基因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证实37株(84.1%)携带aac(6′)-Ⅰ b-cr双功能酶基因.未检到小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smr-2.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多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mtB是主要的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并与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协同存在.

  • 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张雯;周文红;丁世雄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病理学差异.方法 选择2002年6月-2010年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并做活体肝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CHB患者665例,其中HBeAg阳性组428例,HBeAg阴性组237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HBeAg阴性与阳性患者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和10.35,P值均<0.01),HBeAg阴性组的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高于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在<3、≥3~<5 log10拷贝/mL的比例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x2=105.16和36.92,P值均<0.01),而≥7 log10拷贝/mL所占的比例较HBeAg阳性组低(x2=110.18,P<0.01).随着血清HBV DNA水平的上升,HBeAg阳性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下降趋势(r=-0.287和-0.224,P<0.01),而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则呈上升趋势(r=0.360和0.303,P<0.01).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损伤较HBeAg阳性患者更加严重,须密切监测.

  • 慢性鼻-鼻窦炎细菌生物膜的电镜观察及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诸葛盼;尤慧华;徐瑞龙;施海明;李栋;杜欢乐

    目的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黏膜样本是否存在细菌生物膜及其形态学特征,分析细菌生物膜形成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组获取69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中筛窦黏膜样本,对照组获取1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10例鼻骨骨折患者钩突黏膜样本,所有样本均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以CR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调查条目,借鉴鼻窦炎专用量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的等级描述形式,对患者进行术前临床因素评估.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细菌生物膜形成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样本发现细菌生物膜的病例49例,阳性率为71.0%(49/69).所有实验组样本均观察到黏膜纤毛不同程度的损伤.对照组样本未发现细菌生物膜,可以观察到黏膜纤毛较浓密,排列整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细菌生物膜阴性组与阳性组在性别、疾病分期、病程,以及鼻塞、流涕、鼻涕臭味、头痛、涕血、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黏膜可以观察到不同生命周期的细菌生物膜及黏膜纤毛损伤,细菌生物膜参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过程.细菌生物膜形成与各临床症状无相关性.

  • HIV/HCV合并感染对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卢瑞朝;张勇;李虹如;徐彩玲;窦艳云;蔡卫平

    目的 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疗效.方法 采用双盲法随机选择HIV/HCV合并感染者63例(A组),单纯HIV感染者62例(B组).其中A组通过Spw-Pb网络数据平台按1∶1∶1随机分为A1、A2和A3组,分别采用以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三种HAART方案治疗.观察免疫学、病毒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治疗48周后,A组HIV RNA转阴率为93.7% (59/63),B组为98.4%( 61/6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9,P>0.05);A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208±77)个/μL,明显低于B组(263±78)个/μL(t=-2.759,P =0.008);A组ALT均值为(57±49) U/L,明显高于B组(31±14) U/L(t =2.027,P=0.047);A3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45);A1组ALT均值高于A2、A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8和2.478,P值均<0.05).HIV/HCV合并感染组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IV单纯感染组(55.5%vs.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182,P=0.001).结论 HIV/HCV合并感染不影响HAART的病毒学疗效,但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重建.HIV/HCV感染者HAART期间肝脏毒性反应较常见,尤以NVP方案明显.推荐HIV/HCV感染者采用LPV/r的HAART方案.

  • AIDS并发重症肺炎病原谱与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邓西龙;唐小平;卓丽;李凌华;蔡卫平;陈谐捷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AIDS并发重症肺炎的病原分布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AIDS并发重症肺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病原分布特点,根据不同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AIDS并发重症肺炎病原谱依次为肺孢子菌( 64/95,67.4%)、细菌(61/95,64.2%)、真菌(50/95,52.6%)、结核分枝杆菌(27/95,28.4%)、巨细胞病毒( 25/95,26.3%),其中80例(80/95,84.2%)为两种以上病原感染,15例(15/95,15.8%)为单一病原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需要机械通气、高LDH水平、有严重基础疾病是AIDS并发重症肺炎死亡的危险因素,高白蛋白水平是AIDS并发重症肺炎的预后保护性因素.结论 AIDS并发重症肺炎病原以肺孢子菌、细菌、真菌感染为主,多种病原感染多见.

  • 中国部分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耐药性突变分析

    作者:尹春煜;卢洪洲;黄潇潇;李晓鸥;娄国强;翁心华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地区HIV-1感染者原发性耐药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及亚型分布.方法 收集浙江、上海、河南及安徽未经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88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ol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以及耐药性突变分析,并应用PHYLIP等软件构建进化树.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构成比的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 共获得79份HIV-1分离株的pol基因序列,亚型分析表明,54例(68.4%)为B亚型,22例(24.8%)为CRF01 _AE重组体,另有2例(2.5%) CRF07_BC重组体和1例(1.3%) CRF08_BC重组体.在7例(7/79,8.9%)样本中发现了有关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主要耐药性突变,其中3例( 3/79,3.8%)为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性突变,4例(4/79,5.1%)为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性突变;所有样本均未发现对蛋白酶类(Pis)药物的主要耐药性突变.结论 慢性HIV-1感染者原发性耐药发生的概率仍较低,初次治疗前的耐药性检测并非必需.

  • 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T淋巴细胞及激活亚群表达

    作者:章松平;朱明利;厉小玉;王莹;时代强;喻建华

    目的 研究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激活亚群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8例HIV/AIDS患者、66例HIW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的T淋巴细胞及其激活亚群( HLA-DR+ CD3 +/CD3+、HLA-DR+CD4 +/CD4+和HLA-DR+ CD8 +/CD8+),同时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结果 HIV/AIDS合并梅毒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HIV/AIDS组(t=2.041和2.223,P值均<0.05),但在CD3+T和CD8 +T淋巴细胞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D3 =0.362和0.692,tcD8=0.043和0.617,P值均>0.05).AIDS合并梅毒组HLA-DR+CD4+/CD4+显著高于HIV合并梅毒组(t=2.647,P<0.05),但在HLA-DR+ CD3 +/CD3+和HLA-DR+CD8 +/CD8+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2和0.093,P值均>0.05).结论 HIV/AIDS患者感染隐性梅毒早期细胞免疫功能存在一过性增强的可能.

  • 广州地区儿童偏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钟家禹;朱冰;邓力;周名秀;陈翊;谢嘉慧;张莹莹;邝璐;肖密丝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患者呼吸道中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集2010年1-12月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等样本1840份,对临床样本进行hMPV检测,对F基因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1 840份临床样本中66份hMPV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59%.全年除9、10月份外每月均有hMPV检出,其中4月份检出阳性率高,为6.09%.随机选取3株hMPV,将其F基因核苷酸序列与A1、A2、B1、B2、C型和2008年分离的hMPVgz01株的F基因序列进行Clustal W比较,发现与A2b组的BJ1887同源性高,为97%,4株广州分离的病毒株之间F基因的同源性为99%.序列与进化树分析表明广州地区流行的是A2b型.结论 2010年广州地区hMPV流行季节是春夏季,广州地区流行株的型别为A2b亚型.

  • 老年患者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

    作者:钟建平;王华钧;金法祥;许文芳;李水法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multi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MDR-ECO)在医院感染病原菌中占重要地位.先前,我们已报道了MDR-ECO老年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磺胺类、氯霉素等耐药基因检测状况[1-4],国内有关MDR-ECO耐药基因的载体—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研究鲜见报道[5-6].为了解MDR-ECO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我们对分离自老年患者20株MDR-ECO的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和trbC),6种转座子标记(tnpA/Tn3、tnpA/Tn21、tnpU、tnp513、ISEcp1和IS26)和3种整合子标记(int I 1、int I 2和int I 3),共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进行了检测.

  •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朱艳槐;欧阳育琪;吴丹;李新;李土良;蒋娟

    神经外科患者大多原发病重,抵抗力低下,加之气管切开和(或)机械通气的应用,下呼吸道感染成为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菌株的耐药率不断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掌握神经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对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送检的痰液样本中进行调查,通过了解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痰液中菌群的耐药趋势,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 无痛胃镜检查并发吸入性肺炎一例

    作者:黄曙;范志宁;高天明;秦涌;翁晓勤;蔡健康;冯旰珠

    患者男,59岁,反复上腹部不适伴嗳气返酸1年余,2009年11月12日上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既往有慢性胃炎及糖尿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史.无痛胃镜检查时生命体征正常,体温36.7℃,呼吸18次/min,脉搏78 7次/min,血压125/70 mm Hg(1 mm Hg=0.133 kPa).麻醉过程中应用“二异丙酚”200 mg,持续15 min,患者未出现呛咳,无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其他不良反应.麻醉苏醒后未诉特殊不适,遂离院.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及其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亦林

    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但其中有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会引起人类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并可引发致死性并发症,如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HUS).根据其血清型别、毒力和临床症状可将致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为肠毒素型(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肠致病型(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肠侵袭型(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扩黏型(Diffusely adherent Escherichia coli,DAEC)、肠出血型(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及肠凝聚型(Entero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 EAggEC)六类[1].EHEC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严重的一种,自1983年以来曾多次在世界各地区广泛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 HBV慢性感染相关性肝癌与树突细胞疫苗

    作者:孙惠;赵彩彦

    一直以来,肝细胞癌( HCC)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居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显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发生HCC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或间接参与HCC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以树突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方法,实现了与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的互补,随着树突细胞体外扩增和疫苗制备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已逐渐成为HBV慢性感染相关性HCC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树突细胞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在HBV慢性感染相关性肝癌中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颅脑损伤早期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高洪锋;浦怡;李芬;周游;杨平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病程早期即可出现,病情严重者影响患者的预后,且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以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这部分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了在颅脑损伤早期HA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慎强;胡爱荣;施凯舜;周文红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使部分患者暂不需要进行肝移植[1].替比夫定(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作用强,并可选择性地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是一种特异而高效的抗HBV药物[2].然而,有关替比夫定(Ld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在肝功能改善、病毒抑制以及症状缓解等方面的资料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基孔肯雅热确诊患者81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萌;陈平华;黄振宇;钟新光;陈文峰;曾耀明;杨挺立;卢展鹏;张巧利

    基孔肯雅热( Chikungunya fever,CHIK)是以伊蚊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非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1].1987年,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曾发现CHIK患者,并从其血液中分离出病毒[2].2008年3月起,我国广东省广州市、茂名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先后出现了基孔肯雅热输入性散发病例[3-5].2010年10月,广东省东莞市报告了全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疫情.作为一种在我国新发的传染病,掌握其临床学特点可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救治并为修订该病的防治指南提供参考.

  • 浙江省首例蜱叮咬感染新布尼亚病毒诊治分析

    作者:陈华忠;吴伟梯;徐建人;王金富;张剑波;邵辉;梁伟峰

    近几年,河南、安徽等地相继出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病例,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2].部分SFTS病例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3],但大多数却检测不到其核酸和特异性抗体.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河南、湖北等6省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病毒,并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热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4].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

中华临床感染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