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 중화구강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098
  • 国内刊号: 11-214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4
  • 曾用名: 中华口腔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兴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牙槽骨开窗与开裂的锥形束CT诊断

    作者:王文芳;李志华;罗俊;何平华

    牙槽骨开窗与开裂(简称:骨开窗与骨开裂)是牙槽骨颊舌侧的缺损,缺损未及牙槽嵴顶时为骨开窗,累及牙槽嵴顶时为骨开裂[1].二者因缺损部位不同,其预后往往不同.由于传统检查手段难以发现,骨开窗与骨开裂对牙髓、牙周、正畸、种植等口腔治疗均可造成不利影响.近年锥形束CT的应用使牙槽骨定性定量检查成为可能,以前被忽视的骨开窗与骨开裂问题日渐受到重视,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下面将就锥形束CT对骨开窗与骨开裂的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进行综述.一、锥形束CT诊断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具体方法骨开窗与骨开裂不利于种植体的骨结合,易造成正畸治疗的支抗丢失及矫治后复发,影响牙周手术的预后,根尖区的骨开窗还可能是导致牙齿根管治疗后疼痛经久不愈的病因,因此进行种植、正畸、牙周手术等口腔治疗前对牙槽骨状况的检查评估很有必要,而且对完善的根管治疗后仍持续疼痛者也应排查是否存在骨开窗[2].锥形束CT清晰度、灵敏度高、图像无重叠、无形变,实现了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可视化,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关键词:
  • 低温常压等离子体技术在口腔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丹杨;汪鹏;张凌;朱勇;石明娟;左艳萍

    等离子体(plasma)是继气体、液体和固体之后的第四种物质形态.1879年由William Crookes发现,1928年Irving Langmuir将其正式命名为等离子体.宇宙中99.9%的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如火焰、极光、雷电、恒星等[1].以往人工获得等离子体的技术难度较大,需要真空系统,设备体积巨大,应用范围受限.随着等离子体技术研究的发展,大气压等离子体源不再需要昂贵的真空系统,设备体积缩小,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现简述低温常压等离子体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口腔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一、等离子体概述1.等离子体形成的原理:将气体加热或置于高频高压电场中,束缚在原子核外的电子被加速获得较大动能,挣脱原子核引力并与分子碰撞而发生电离作用,产生新的自由电子、离子、自由基等,其中的带电粒子被继续加速,再碰撞电离其他分子,该过程循环往复得到的呈电中性并具备高电离度的气体团即为等离子体[2].等离子体按照产生方式可分为自然和实验等离子体,根据气压可分为常压和低压等离子体,根据温度可分为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近年低温常压等离子体(non-the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NAPP)的发生装置研制成功,这种等离子体在能量转换时对周围环境的加热作用较弱,因此可保持低温(<40℃),使得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为等离子体技术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3-5].

    关键词:
  • 口腔干预对慢性牙周炎大鼠颈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2,9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作者:李洁婷;刘玉娇;任秀云;常乐;岳姿洁;石学雪

    目的 模拟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干预措施,研究不同口腔干预方式对CP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及发展的影响,以期为牙周炎患者佳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用数字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7只)、B组(As组,8只)、C组(CP组,35只).建模成功后,再将C组分为C1组(自然进程)、C2组(牙周机械治疗)、C3组(药物治疗)、C4-1组(拔牙)和C4-2组(拔牙+抗生素),每组均为7只.按上述措施分别进行口腔干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建模成功后1、3、5、7和9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颈动脉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metalloproteinase-2,9,MMP-2,9)的表达.结果 血清学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B和C1组血清IL-6含量呈升高趋势,且显著高于A组(P<0.01);各干预组(C2、C3、C4-1、C4-2组)IL-6含量逐渐升高,并在建模成功后5周达峰值[C2、C3、C4-1、C4-2组分别为(62.3±14.3)、(58.2±8.7)、(127.0±29.9)及(120.6±23.1) ng/L],且均显著高于B组[(43.4±7.5) ng/L,P<0.01],其中C4-1和C4-2组升高明显,均接近B组的3倍,C2和C3组接近B组的1.5倍,之后逐渐下降.建模成功后9周,C2组[(28.6±8.1) ng/L、C3组[(40.8±15.1) ng/L]、C4-2组[(32.7± 11.1) ng/L]均显著低于B组[(66.3±7.8) ng/L](P<0.05),且C2组低;C4-1组(72.8±16.4)虽下降明显,但仍为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C1和C4-1组MMP-2,9大量阳性表达,且阳性染色强度均明显高于A组(MMP-2,9灰度值分别为:183.0±2.0、181.3±2.0),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4-1组阳性染色强,B和C1组依次降低(MMP-2,9的灰度值分别为C4-1:123.1±2.9、121.0±3.2;B:126.4±2.0、124.8±2.8;C1:140.0±2.2、139.7±3.2)(P<0.01);C2、C3和C4-2组阳性染色强度均明显低于C1组(C2:169.3±3.4、169.7±2.3;C3:149.0±1.7、145.1±2.5;C4-2:157.7±1.2、155.8±2.7)(P<0.01),C2组阳性染色弱.结论 单纯慢性牙周炎SD大鼠的牙周炎症若不加干预,其发生As的风险将逐渐增高;牙周机械治疗在短期内可能增加As发生、发展的风险,但随时间延长风险逐渐降低,对血管的改善程度效果明显;直接拔牙风险较高,拔牙后全身应用甲硝唑可明显降低风险.

  • 牙周流行病学调查中部分位点检查方案准确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褚祎;欧阳翔英

    目的 评价牙周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的部分位点方案的准确性,以期为牙周流行病学调查的检查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从建库到2014年1月31日发表于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资源库的中英文文献,以及网站和会议文献,按标准纳入文献.以全口颊侧近中(mesialbuccal,MB)、颊侧中央(midbuccal,B)、颊侧远中(distalbuccal,DB)、舌侧近中(mesiallingual,ML)、舌侧中央(midlingual,L)和舌侧远中(distallingual, DL) (MB-B-DB-ML-L-DL)方案作为金标准,评价常用的9种部分位点方案的准确性.结果 按入选标准纳入的12篇文献中,9种部分位点方案均低估了牙周疾病的患病率,相对偏倚较小的是社区牙周治疗需要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of treatment needs,CPITN)牙(-12.6%~-3.5%)、全口MB-B-DB(-16.1%~-3.5%)、全口MB-B-DL(-10.8%~-6.1%)和半口MB-B-DB-ML-L-DL方案(-23.6%~-2.0%).9种方案均高估或低估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偏倚小的是半口MB-B-DB-ML-L-DL方案(严重程度相对偏倚:-1.0~1.1%,病变范围相对偏倚:-6.7%~0.1%),其次是全口和半口MB-B-DB方案,大多数相对偏倚在±5.0%以内.CPITN方案严重高估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对偏倚分别高达42.3%和38.1%.结论 半口MB-B-DB-ML-L-DL和全口MB-B-DB方案综合评价准确性较高.

  • 颅颌面坚强内固定(二十)颅颌面骨折内固定技术

    作者:刘磊

    颅颌面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由交通事故、工伤、坠落等引起.颅颌面骨折的治疗包括急救、复位、固定、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在这些治疗措施中,固定是关键,固定可靠与否对治疗成败和效果有决定性影响.颅颌面骨骼结构复杂,需根据骨折的具体部位、类型、移位程度、承力等细节考虑,选择佳的固定技术方能获得良好的固定,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在颅颌面骨折固定技术中,全负重和部分负重固定、拉力螺钉和固位螺钉固定、锁定和非锁定固定是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和技术,现简要介绍如下.一、全负重和部分负重骨内固定根据骨折内固定后的生物应力承载方式,骨折内固定技术可分为部分负重骨内固定和全负重骨内固定.

    关键词:
  • 变形链球菌LuxS调控功能的甲基代谢机制研究

    作者:王玉霞;高丽;江文欣;朱彩莲;何智妍;黄正蔚

    目的 研究甲基代谢通路在变形链球菌LuxS相关调控功能中的作用,为探讨变形链球菌LuxS调控机制及临床生物膜防龋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以构建的变形链球菌代谢SmUA159野生株(WT)及LuxS缺陷株(KO)、甲基代谢恢复株(KO-S)、空质粒对照株(KO-P)为研究模型,实时PCR观察生物膜及耐酸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和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生物膜数量和结构;以不同pH环境下变形链球菌生物膜量的变化为指标,观察不同生物膜状态下各菌株的耐酸能力.结果 实时PCR结果发现,4种被检测基因smu.44、smu.46、smu.238及gtfD在野生株WT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89±0.051、1.694±0.140、1.565±0.107及1.667±0.196,在缺陷株KO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0.045、1.007±0.151、1.000±0.021及1.012±0.196,4种基因在KO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4种基因在KO-S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662±0.091、5.019±0.258、3.462± 0.029及3.071 ±0.136,均显著高于KO及WT中的表达水平(P<0.05).4种菌株形成的生物膜数量(A值)分别为WT:1.592±0.213、KO:0.939±0.029、KO-S:2.177±0.226、KO-P:1.020±0.093,KO及KO-P的生物膜数量均显著小于WT (P<0.05),KO-S的生物膜数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菌株(P<0.05).WT生物膜结构均匀致密,KO、KO-S的生物膜可见大量较大团块及宽而长的沟裂,KO-S生物膜中大团块消失,代之以致密小颗粒,沟裂数量变少且较窄而短.耐酸实验显示,pH=4.3时KO及KO-P的生物膜减少量大于WT及KO-S.结论 与野生株相比,变形链球菌LuxS缺陷株生物膜形成及耐酸能力在基因及生理水平均存在异常;甲基代谢循环恢复后,被检测基因变化恢复,生物膜数量完全恢复,生物结构部分恢复,耐酸能力得到恢复;甲基代谢循环通路在LuxS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及耐酸能力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 牙髓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小鼠成骨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雅琼;仇丽鸿;郭佳杰;曲柳;徐莉雅;钟鸣

    目的 探讨牙髓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Pe)脂多糖对成骨细胞产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是否有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参与.方法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Pe-脂多糖(0~50 mg/L)刺激MC3T3-E1细胞和以10 mg/L Pe-脂多糖作用于细胞不同时间(0~ 24 h)后,采用反转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 assay,ELISA)检测M-CS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中未加Pe-脂多糖刺激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BAY 11-7082预处理1h,检测其对Pe-脂多糖刺激MC3T3-E1细胞后M-CSF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分组如下:空白对照组、BAY组(10 μmol/L BAY 11-7082单独作用MC3T3-E1细胞)、Pe-脂多糖组(10 mg/L的Pe-脂多糖刺激MC3T3-E1细胞6h)、BAY+Pe-脂多糖组(10 μmol/L BAY 11-7082预处理细胞1h,10 mg/L的Pe-脂多糖刺激MC3T3-E1细胞6h).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Pe-脂多糖(0~50 mg/L)刺激MC3T3-E1细胞后,M-CSF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剂量依赖性,蛋白表达量从(35±2) ng/L(空白对照组)增加到(170±8) ng/L(50 mg/L组).当10 mg/L Pe-脂多糖作用于MC3T3-E1细胞6h时,M-CSF mRNA的表达量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M-CSF mRNA表达量逐渐下降;当10 mg/L Pe-脂多糖作用于MC3T3-E1细胞10 h时M-CSF的蛋白表达量为(122±4) ng/L,随着作用时间延长,M-CSF mRNA的蛋白表达量逐渐下降.10 μmol/L的BAY 11-7082预处理细胞1h后,显著降低了Pe-脂多糖诱导的M-CS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BAY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脂多糖可能通过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诱导成骨细胞表达M-CSF mRNA和蛋白.

  • 纯钛表面仿生钙磷涂层中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行为研究

    作者:朱晓晶;王焱;张辉;滕伟;宁成云;郑华德

    目的 研究整合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后钙磷涂层理化性能的变化,为制备仿生钙磷涂层、探索生长因子的释放行为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纯钛试件浸入不含BSA(对照组)及含1、10、100mg/LBSA的饱和钙磷溶液中,采用仿生共沉积的方法,形成BSA-钙磷涂层,检测涂层形貌、物相组成、化学官能团,通过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定量检测共沉积至涂层的BSA含量,并绘制体外释放曲线.结果 通过仿生共沉积法可成功将BSA整合于钙磷涂层内部;BSA-钙磷涂层主要由羟基磷灰石和磷酸八钙组成;随着饱和钙磷溶液中BSA质量浓度增加,涂层中片状晶体结构转变为细小的网格状结构;1、10、100 mg/L BSA组涂层中BSA的整合率分别为(72.4±2.4)%、(62.3±0.9)%、(42.2±1.7)%,24h和30 d的BSA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57±0.09)、(8.82±0.93)、(140.24±3.12) μg和(2.39±0.29)、(14.39±0.70)、(151.06±2.00) μg.结论 仿生共沉积法制备的BSA-钙磷涂层可成为有效的BSA载体;BSA的质量浓度可影响其整合率和释放量,BSA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可获得较理想的整合率及体外释放行为.

  • 漂白剂对复合树脂颜色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邢文忠;蒋滔;陈小冬;王贻宁

    目的 评价漂白对复合树脂颜色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2种间接修复复合树脂(Adoro SR和Ceramage)和3种直接充填复合树脂(Filtek Z350、Gradia Direct Anterior、Clearfil Majesty Esthetic).每种树脂制作20个试样(直径10 mm、厚1.0 mm),查询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样本量为4),分别使用2种家庭漂白剂(10%和15%过氧化脲)、2种诊室漂白剂(38%过氧化氢和35%过氧化氢)以及去离子水(空白对照组)处理.使用光谱扫描色度仪测量处理前后试样的色度值,计算彩度值和色差值.结果 家庭漂白或诊室漂白前后所有树脂试样的色差值均小于2.0,为肉眼不可察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漂白后各组试样均表现为明度值(L*)轻度增加、彩度值(C*ah)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漂白剂种类和复合树脂种类对试样漂白前后色差值有影响(P=0.001).结论 本项实验条件下,漂白处理未能影响复合树脂的颜色.

  • 无牙上颌骨缺损的倒凹固位赝复体修复

    作者:冯志宏;夏卓;郑迎会;石利强;邓再喜;赵铱民

    无牙上颌骨缺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上颌骨缺损,部分该类缺损可采用外科手术重建[1-3].但反复接受放疗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外科手术重建常面临较大风险.此时赝复体修复是理想选择.良好的功能与理想的美观效果是颌面赝复体修复成功的关键[4-7],但由于患者上颌没有余留牙,且大剂量放疗导致种植失败风险大大提高,因此,如何使赝复体获得足够的固位与稳定成为此类修复的难点和重点.现介绍一例无牙上颌骨缺损的倒凹固位开放式赝复体修复.一、病例介绍及分析患者,男性,49岁,6年前因左侧上颌窦鳞状细胞癌行左侧上颌骨扩大切除术,缺损超过中线,仅余留右侧部分牙槽嵴,口鼻腔相通(图1).修复前缺损腔颊侧已植皮,且存在较大的倒凹(图2).

    关键词:
  • 大鼠应激后下颌骨骨皮质变化的微型CT观察

    作者:李强;刘佳;张旻;陈永进

    目的 探讨大鼠接受心理应激后下颌骨骨皮质的骨密度变化.方法 10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心理应激组(PS组,40只)、空白对照组(C组,40只)和足部电击组(FS组,20只),其中PS组和C组按实验时间等分为1、2、3、4和5周亚组,每亚组8只.PS组在交流箱内接受心理应激,FS组仅做为应激源接受足部电击.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C组和PS组各实验时间行为变化,并应用微型CT观察分析大鼠下颌骨颊、舌两侧近远中向六等分线与对应颌骨上下界平分线的交点处(A、B、C、D、E位点)骨皮质的骨密度.结果 大鼠接受心理应激后,各时间点(1、2、3、4、5周)的开臂停留时间分别为(16.6±2.3)、(17.1±2.4)、(15.8±1.6)、(15.8±2.2)、(17.9±2.6)s;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分别为(30.5±3.7)%、(30.3±2.5)%、(26.8±3.8)%、(26.5±2.0)%、(27.4±2.6)%;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分别为(34.1±4.4)%、(34.6±4.1)%、(32.6土3.9)%、(34.5±4.8)%、(31.8±3.3)%.以上数据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应激不同时间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 5周组下颌骨颊侧D位点骨皮质骨密度[(1 085.4±88.5) mg/cm3]明显高于C组[(782.3±53.7) mg/cm3]和PS1周组[(825.2±88.5) mg/cm3](P<0.05),E位点的骨密度表现为PS 5周组[(657.2±101.7)mg/cm3]显著高于C组[(415.9±99.7) mg/cm3]和PS 1周[(348.1±111.3)mg/cm3]、2周组[(339.3±74.0) mg/cm3] (P<0.05);应激大鼠下颌骨舌侧的骨密度变化主要集中在磨牙下方的感兴趣区域,表现为B、C位点PS 5周组[(1 755.6±156.6)、(1 367.8±115.8) mg/cm3]显著高于C组[(1 364.6±120.2)、(922.6±102.6) mg/cm3]和PS1周组[(1 299.7±172.9)、(1 052.3±107.9) mg/cm3](P<0.05);PS组和C组其他位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应激后大鼠下颌骨颊、舌侧局部区域骨皮质骨密度升高.

  • 儿童全麻与单纯束缚下牙齿治疗的短期对比研究

    作者:肖雨萌;夏斌;马文利;张笋;王建红;葛立宏

    目的 观察对比儿童全麻与单纯束缚下牙齿治疗术后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短期治疗效果的异同,为临床医师选择两种行为管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2~4岁接受全麻下牙齿治疗的患者28例(全麻组)及单纯束缚下治疗的患者35例(束缚组),对两组病例进行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初诊时患龋及口腔卫生状况,由家长填写口腔健康习惯调查问卷和幼儿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在全麻或单纯束缚下完成预定的牙齿治疗(如充填术、根管治疗术、预成冠修复、牙齿拔除术等),所有病例半年复查时均记录口腔卫生和患龋状况,检查充填体是否脱落,并由家长再次填写以上问卷和量表.结果 初诊时全麻组患者年龄[(3.1±0.6)岁]显著大于束缚组[(2.8±0.4)岁](P=0.017),全麻组龋失补牙数(13.1±4.1)亦显著大于束缚组(7.9±3.4)(P<0.001).半年复查时全麻组术后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疼痛症状、口腔疾病对生活、心理和家庭的影响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束缚组疼痛症状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束缚组和全麻组患者复查时新发龋和(或)再发龋率(分别为37.1%、39.3%)、继发龋率(分别为4.1%、2.3%)和充填体脱落率(分别为1.5%、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行为管理方式各有优势,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儿童接受全麻下牙齿治疗有利于提高其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术后医师应帮助家长及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牙冠切割方式的选择

    作者:李大鲁;魏竹亮;张文美;李肇元

    目的 探讨拔除下颌智齿手术时不同的牙冠切割方式对手术时间及术后创伤的影响.方法 按智齿阻生方式将患者180例分为垂直阻生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每组60例.每组依据拔牙方法再分为两个亚组,垂直阻生组分为传统拔牙亚组与牙冠远中切割亚组;水平阻生组分为牙冠T形切割亚组与牙冠三段切割亚组;近中阻生组分为牙冠T形切割亚组与冠根切割亚组.记录每个亚组手术时间、张口度、肿胀、疼痛度.结果 各组的手术时间、肿胀、张口受限、疼痛度数据如下:垂直组中传统拔牙亚组依次为(14.0±2.7) min、(18.2±1.9) mm、(9.7±3.6) mm和6.9±2.3;牙冠远中切割亚组为(8.2±2.5) min、(14.7±2.0) mm、(3.9±2.4)mm和3.4±1.8;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组中牙冠T形切割亚组为(14.0±2.0) min、(19.2±3.9) mm、(9.5±2.5) mm和5.6±1.7;牙冠三段切割亚组为(18.0±3.1) min、(23.6±3.5) mm、(9.8±2.7) mm和8.5±2.3;手术时间、肿胀、疼痛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口受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中组中牙冠T形切割亚组为(10.2±2.6) min、(18.4±2.9) mm、(6.4±2.5)mm和4.8±1.8;冠根切割亚组为(15.0±3.5) min、(18.9±3.0) mm、(7.0±3.7) mm和7.6±2.3;手术时间、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口受限、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牙冠的切割方式需根据智齿的阻生方式设计,垂直阻生选用牙冠远中切割的方法,水平阻生选用牙冠T形切割法,近中阻生可根据角度及深度分别采用牙冠T形切割法或冠根切割法,选择合适的方法将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创伤.

  • 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24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郭玉兴;王佃灿;安金刚;彭歆;蔡志刚;郭传瑸

    目的 分析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自2009年3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24例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的用药种类、方式及时间,患者原发疾病及出现颌骨骨髓炎症状时间、处理方法及预后.24例二膦酸盐颌骨骨髓炎患者中,20例患者为恶性肿瘤,应用二膦酸盐药物的平均时间为36.4个月,均为静脉给药;另4例为骨质疏松患者,其中3例伴类风湿关节炎(有激素治疗史).结果 所有患者出现口腔临床症状的时间平均为11.6个月,19例有拔牙史.累及下颌骨11例、上颌骨10例,同时累及上下颌骨3例.保守治疗3例、手术21例.经手术治疗后创面愈合10例,骨面暴露症状稳定6例,4例死骨进一步加大再次手术.随访期内1例因原发疾病(肾癌)死亡.结论 静脉及口服二膦酸盐药物均可出现颌骨骨髓炎症状;牙槽骨创伤后易引发临床症状,上下颌骨分布无特异;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

  • 锥形束CT诊断后牙牙根纵折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陈全;张晓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在根尖X线片无法确诊的后牙牙根纵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根尖X线片不能明确诊断、临床疑似后牙牙根纵折的病例,进一步行锥形束CT检查,对锥形束CT明确牙根纵折和患者放弃保守治疗要求拔除患牙的45例患者(45颗患牙),以微创拔牙术中观察结果作为金标准,排除拔牙术中发现牙根横折和牙根碎裂9例.分析入选36例(36颗患牙)及在锥形束CT检查野中牙根完全显示、临床检查完整且无不适症状的健康后牙42颗作为补充对照牙,应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评价锥形束CT应用于根尖X线片诊断困难的后牙牙根纵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前锥形束CT判断牙根纵折的灵敏度72.4%,特异度91.8%,Youden指数0.642,阳性预测值84.0%,阴性预测值84.9%.结论 临床检查可疑牙根纵折、根尖X线片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应用锥形束CT进一步检查,但对于局部存在金属修复体的病例建议不再行锥形束CT检查.

中华口腔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