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 중화구강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098
  • 国内刊号: 11-214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4
  • 曾用名: 中华口腔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兴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ELP1的构建及其在人牙周膜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严妍;牛忠英;汤楚华;史亮;司少艳;宋淑军

    目的 克隆人源脯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富集蛋白1(proline-,glutanic acid-,leucine-rich proteinl,PELP1)基因全长,构建PELP1基因全长过表达载体,研究PELP1基因表达特点,为PELP1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功能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反转录PCR法从MCF-7细胞总RNA中克隆PELP1基因全长,与含有EcoR I与Xho I双酶切位点的真核过表达载体pIRES2-EGFP质粒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IRES2-EGFP-PELP1.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中PELP1基因的完整性及正确性.运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至人牙周膜干细胞中,运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对转染细胞中PELP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克隆出PELP1基因全长,并将其插入至pIRES2-EGFP过表达载体中,经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证实目的质粒片段插入无误.重组质粒pIRES2-EGFP-PELP1转染48 h后PELP1基因水平是转染空质粒人牙周膜干细胞的(148.0±1.3)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转入pIRES2-EGFP的人牙周膜干细胞中PELP1蛋白相对表达量(0.3300±0.0117)相比,转入pIRES2-EGFP-PELP1重组质粒的人牙周膜干细胞中PELP1蛋白相对表达量(0.6200 ±0.0045)显著增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本项研究成功运用qRT-PCR反应从MCF-7细胞中克隆出PELP1全长基因,并成功构建pIRES2-EGFP-PELP1真核过表达载体.

  • 快速量化牙周细菌的阻抗免疫传感器研究

    作者:裴振华;牛忠英;施生根;汤楚华

    目的 建立基于聚吡咯修饰电极的阻抗免疫传感器,以期为实现椅旁牙周细菌检测的快速量化创造条件.方法 通过微加工技术制备传感器,传感器微电极表面修饰聚吡咯,聚吡咯表面固定牙龈卟啉单胞菌抗体,通过波特图和阻抗-细菌浓度函数关系,分析传感器的阻抗特性和量化牙龈卟啉单胞菌检测的可行性.结果 传感器的低检测限为107个/L,检测线性范围为107~1012个/L,选择性好,检测时间在1h内.结论 该传感器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用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快速量化.

  • 银杏叶提取物对脂多糖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黄伟琨;管晓燕;刘建国;孔宁静;范芹;张迪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periodental ligament cell,PDLC)增殖及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为GBE在牙周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5至7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拔除的10例11 ~15岁患者的20颗前磨牙,采用改良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原代培养人PDLC,实验共分5组:①阴性对照组,含10 ml/L胎牛血清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培养液;②LPS组,含10 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100 mg/L LPS;③LPS+0.1 g/L GBE组,含10 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100 mg/L LPS+0.1g/L GBE;④LPS+0.01 g/L GBE组,含10 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100 mg/L LPS +0.01 g/L GBE;⑤LPS+地塞米松组,含10 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100 mg/L LPS+2 mg/L地塞米松.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测定GBE对LPS作用下人PDLC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各组IL-6、IL-1β及TNF-α的含量,对所得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 实验12、24、48及72 h,LPS+0.1 g/L GBE组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30±0.03、0.33±0.02、0.34 ±0.02及0.35 ±0.02)均显著高于LPS组(分别为0.20±0.03、0.20±0.02、0.22±0.04及0.24±0.02)(P<0.05),PDLC IL-6、IL-1 β及TNF-α的分泌量均显著低于LPS组(P<0.05);实验12、24、48及72 h,LPS+0.01 g/L GBE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27±0.05、0.31 ±0.03、0.33±0.03及0.32 ±0.01)均显著高于LPS组(P<0.05),PDLC IL-6、IL-1β及TNF-α的分泌量均显著低于LPS组(P<0.05).结论 GBE对LPS作用下的人PDLC有保护作用.

  • 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

    作者:黄瑾;刘建国;宋琦;苏牧;张疆弢;管晓燕

    目的 观察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rhPDGF-BB)和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ecombinant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rhTGF-β1)后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学改变,探讨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建立上颌磨牙近中移动正畸模型,施以0.49 N正畸力.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rhPDGF-BB组、rhTGF-β1组、rhPDGF-BB+ rhTGF-β1组(简称联合应用组),每组8只动物.4组隔日于上颌左侧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分别注射1%磷酸盐缓冲液、rhPDGF-BB 10 ng、rhTGF-β1 5 ng、rhPDGF-BB 10 ng+ rhTGF-β1 5 ng叠加剂量,注射体积均为0.1 ml.加力10 d后处死动物,取上颌左侧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破骨细胞计数.术前、术后灌制正畸牙齿的精确模型,体视显微镜测量并比较各组正畸牙移动距离.对各组破骨细胞计数及正畸牙移动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 联合应用组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为(12.0±0.5)个,显著多于其余3组(P<0.01).联合应用组正畸牙移动距离为(0.524 ±0.018) mm,显著大于其余3组(P<0.01).结论 局部联合应用外源性PDGF-BB和TGF-β1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促进作用较单一因子强,PDGF-BB与TGF-β1联合应用有相互促进作用.

  •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与基骨形态的三维测量研究

    作者:邹薇;吴佳琪;许天民;江久汇

    目的 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并测量,评估其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的相关性及个体差异,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模型进行激光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对下颌右侧第一磨牙至下颌左侧第一磨牙的FA点(临床冠中心点)、WALA点(膜龈联合(牙合)方的软组织带处凸点)进行标定,并分析FA曲线和WALA曲线所对应的牙弓形态与基骨形态.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下颌FA曲线与WALA曲线显著正相关(r尖牙区=0.616;r磨牙区=0.818).前牙区WALA曲线的曲率半径(23.07)大于FA曲线的曲率半径(19.22).左右侧尖牙区和左右侧第一磨牙区F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00%、13.97%和5.99%、6.36%)均大于相应区域WALA点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57%、8.60%和3.78%、5.07%).FA点和WALA点尖牙区变异系数均大于第一磨牙区变异系数.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牙弓形态与对应的基骨形态显著相关,且尖牙区的个体差异较磨牙区的个体差异大,因此正畸治疗时不能仅考虑牙弓形态,还应多考虑基骨形态对治疗的影响.

  • 根管治疗后上颌前磨牙直接粘接修复的应力分布

    作者:李军心;聂杰;王晓燕;高学军

    目的 通过有限元法分析根管治疗后牙齿直接粘接修复的应力分布,为临床选择修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微型CT扫描信息,建立因正畸治疗拔除的年轻男性上颌第二前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根管治疗后远中验面缺损的4种不同直接粘接修复方法(G3:单纯粘接修复;G4:腭尖覆盖修复;G5:全验面覆盖修复;G6:远中验面覆盖),以完整牙(G1)和缺损未修复牙(G2)作为对照.在两牙尖斜面上加载200 N的轴向载荷,分析各组修复后牙齿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安全因子的大小.结果 G1 ~ G6组总体拉应力峰值依次为106、383、287、56、62和95 MPa;G3 ~ G6组修复体安全因子依次为5.46、1.38、1.43及1.73,粘接层安全因子依次为0.33、0.52、5.16及2.11.结论 综合牙齿应力分布和安全因子因素,全(牙合)面或保留一侧完整边缘嵴的(牙合)面覆盖修复方式优于单纯粘接修复和腭尖覆盖的修复方式.

  • 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0A在人牙髓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郭清如;田华;吕平;张志春;高学军

    目的 观察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0A(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member 10A,Wnt10A)及Wnt通路相关分子在人牙髓组织和牙髓细胞中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Wnt10A在人牙髓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选取因正畸或治疗原因拔除的完整离体双尖牙和第三磨牙,免疫组化法观察Wnt10A在牙髓组织中的定位表达,PCR法观察Wnt10A、Wnt通路下游分子及成牙本质细胞分化标志物(轴心抑制蛋白2、Dickkopf相关蛋白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淋巴增强因子1、骨钙蛋白、碱性磷酸酶、牙本质涎磷蛋白)在牙髓组织中的表达.采用酶组织块消化法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并传代培养;PCR法分析第1~9代人牙髓细胞中Wnt10A、Wnt通路下游分子及成牙本质细胞分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果 免疫组化法和半定量PCR法结果显示Wnt10A和Wnt通路相关分子在牙髓组织中均有表达.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培养至第15天汇合并传代,传至第4代,细胞活跃增殖,细胞胞质清亮,伸展均一;至第9代,细胞增殖减缓,部分细胞死亡.Wnt10A和Wnt信号通路下游分子在整个牙髓细胞的体外传代培养中均有表达,牙本质涎磷蛋白在第4代牙髓细胞中表达水平高(0.4178 ±0.0076),Wnt10A在第5、9代牙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97 ±2.83)、(4.70±4.06)]均显著高于第2、4代[分别为(0.84 ±0.66)(0.70±0.45)](P<0.05).结论 Wnt10A介导的Wnt信号通路在人牙髓组织和细胞中有表达激活,可能参与了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和牙本质的形成.

  • 镍钛根管锉疲劳应力变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陈晓播;岳林;高学军

    目的 研究弯曲参数对镍钛根管锉的疲劳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镍钛锉折断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1支切割刃连续清晰完整的30号02锥度新镍钛锉(HER0642,MicroMega,法国),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设计60.和20.两种弯曲角度、5 mm和2 mm两种弯曲半径,使用ANSYS11.0 WorkBench软件作弯曲加载分析.观察拉压应力和切应力的分布、大小和变化.结果 镍钛锉在60.、2 mm及60.、5 mm弯曲条件下的大拉压应力值均较大(分别为1274.20、980.48 MPa),大切应力值亦较大(分别为38.16、42.48 MPa);而在20.、2 mm及20.、5 mm弯曲条件下的大拉压应力值均较小(分别为533.37、493.56 MPa),大切应力值也较小(分别为16.81、14.26 MPa).大拉压应力均集中在弯曲起点附近器械表面的切割刃上,大切应力集中在弯曲起点附近器械表面的沟槽底;大拉压应力在锉内部表现为自切割刃表层向下方扩展,并从器械表面向核心方向递减;大切应力在锉内部表现为自表面沟槽底向切割刃处和核心区扩展.结论 镍钛锉在弯曲条件下,拉压应力集中在弯曲起点附近器械表面的切割刃上,预示该区域疲劳折断的风险较高.

  • 菌斑细菌糖酵解前后胞内乳酸脱氢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包旭东;岳林;高学军

    目的 研究细菌胞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在糖酵解过程中的表达特性,以了解菌斑细菌代谢的产酸机制.方法 取3种临床分离菌株(发酵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及寡发酵链球菌)和临床混合牙菌斑,在给糖前后经超声破壁后采用连续动力学法检测细菌胞内LDH活性.结果 单菌和集合菌斑细菌糖酵解前后LDH活性均无变化.但不同细菌LDH活性不同,发酵乳杆菌LDH活性[(52.91 ±8.97) U/mg]显著高于寡发酵链球菌[(0.61 ±0.05) U/mg]和变形链球菌[(0.32 ±0.07) U/mg],P<0.01;集合菌斑LDH活性为(16.48±3.83) U/mg,加入1,6-二磷酸果糖(fructose 1,6-diphosphate,FDP)后活性显著增高[(26.37 ±8.26) U/mg] (P<0.01).结论 不同菌种胞内LDH的活性不同,牙菌斑中存在FDP依赖型的细菌.

  • 下颌恒牙主根尖孔偏移的体外研究

    作者:陈晨;姜岚;高学军;梁宇红

    目的 观察下颌恒牙主根尖孔偏移根尖的位置和偏移距离,为临床根管治疗中确定工作长度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立体显微镜观察162颗离体恒牙(前牙74颗,前磨牙46颗,磨牙42颗,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提供)的194个主根尖孔开口的位置和方向,使用二维图像测量软件(Image Measure,CF-2000C,上海长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在镜下使用显微标尺精确到0.01 mm测量每个牙根的主根尖孔偏移解剖根尖的距离.结果 44.3% (86/194)的下颌牙主根尖孔偏移解剖学根尖位置,开口于根尖侧方,前磨牙根尖孔开口于侧方比例高为56.5% (26/46).下颌牙主根尖孔开口于远中根面比例高,为15.5% (30/194);14.9% (29/194)的根尖孔偏移开口于唇侧和舌侧根面.根尖孔平均偏移距离为0.32 mm(0~1.88 mm);磨牙组根尖孔偏移距离大,平均为0.37 mm(0 ~ 1.88 mm);前牙偏移距离小,平均为0.24 mm(0~1.20mm).结论 临床进行根管治疗时,应参考下颌恒牙主根尖孔开口于根尖侧方的比例(44.3%)及平均偏移距离(0.32 mm),结合多种手段准确进行治疗和评价.

  • 锥形束CT与根尖X线片识别根尖周骨病损形貌差异的研究

    作者:张杰;岳林;张万林

    目的 比较锥形束CT与根尖X线片识别根尖周骨病损形貌的差异,为临床准确判断根尖周炎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临床上颌切牙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38颗和健康对照牙10颗,用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PAI)对根尖X线片进行分级评定,同时进行锥形束CT扫描,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上定点测量并分别比较根尖周骨质缺损切龈向、近远中向和唇腭向的大径.结果 PAI为1时,锥形束CT显示根尖周骨质无破坏;PAI为2时,锥形束CT显示根尖周骨质明显缺损;PAI为3、4、5时,骨破坏切龈向大径分别为2.75 ~7.00、4.51 ~ 10.63、6.75 ~ 13.38 mm,近远中向大径分别为1.88 ~4.13、3.98 ~ 7.25、5.38 ~ 10.63 mm,唇腭向大径分别为1.50 ~5.70、2.63 ~6.25、4.50 ~9.91 mm,PAI为3~5时,各级内骨破坏范围变化较大,各级间同一方向的骨质破坏大径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结论 锥形束CT可以显示根尖X线片不能明确判定的根尖周骨病损,用根尖X线片反映根尖周骨破坏可能会低估病损的大小.

  • 锥形束CT与根尖X线片诊断根尖病变的准确性对比

    作者:姜岚;陈晨;高学军;梁宇红

    目的 比较锥形束CT和根尖X线片诊断人下颌骨根尖病变的准确性,为临床合理应用锥形束CT提供证据.方法 于人下颌骨标本上的101颗牙根尖处制备骨松质根尖病变169个,37个牙根不制备根尖病变,作为阴性对照,拍摄根尖X线片和锥形束CT.由1名放射主治医师和1名牙髓主治医师对结果进行判读.结果 根尖X线片仅诊断出169个模拟病变中的117个(69.2%),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0、0.416、0.748;锥形束CT正确地诊断出所有根尖病变,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均为1.000.锥形束CT与根尖X线片诊断根尖病变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影响根尖X线片诊断根尖病变的因素是牙位(P<0.001),根尖X线片可以诊断出98.1%(52/53)的前牙病变,而对后牙病变漏诊率可以达到44.0%(51/116).结论 锥形束CT比根尖X线片诊断根尖病变的准确性高,牙位是影响根尖X线片发现根尖病变的重要因素.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氟化泡沫对牙菌斑微生物的影响

    作者:翁金龙;赵河川;孙凤;陈霄迟;徐韬

    目的 观察临床应用1.23%氟化泡沫对儿童牙面菌斑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幼儿园的10名学龄前儿童,平均年龄3.7岁;常规口腔检查,记录龋失补牙面数;样本采自1.23%氟化泡沫干预前后1个月内不同时间(基线及涂氟后第1、2、3、4、7、10、15、21、30天)相同牙面的菌斑;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表达菌斑微生物DNA图谱,通过GelComparⅡ分析软件解析菌斑微生物的群体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通过聚类统计分析样本微生物群落不同时间点的相似性及种群聚类分析.结果 10名儿童基线菌斑微生物DNA的条带数为26.9±2.9,使用氟化泡沫干预3d后菌斑微生物DNA条带数下降至20.1 ±3.8,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nnon-Weiner指数在基线为3.18±0.31,干预3d后为2.92 ±0.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名儿童的微生物电泳图谱戴斯系数(Dice coefficient)和个体微生物群落聚类分析表明,氟化泡沫干预后菌斑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但1个月后菌斑结构与基线相似.结论 1.23%氟化泡沫对儿童牙面菌斑微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应用氟化泡沫后菌斑微生物种群结构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后还能恢复至原有状态.

  • 不同树脂粘接剂粘接界面微裂隙的观测与评价

    作者:何敏;张祖太;丁宁;葛丽华;刘艳

    目的 比较3种树脂粘接剂与牙齿粘接界面的微裂隙,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5颗人离体第三恒磨牙,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5颗),颊侧备洞后,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3M ESPE Adper Single Bond 2)(A组)、双组分自酸蚀粘接剂(3M ESPE Adper SE Plus)(B组)和单组分自酸蚀粘接剂(iBond Self Etch)(C组)进行粘接,树脂充填.扫描电镜下定点测量充填体侧壁、底壁与牙体间的微裂隙宽度,所有试样经3000次冷热循环后再次测量.使用秩和检验比较3组组间差异和冷热循环前后差异.结果 冷热循环后各组侧壁或底壁的微裂隙宽度均比冷热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冷热循环前后A、B、C组侧壁或底壁微裂隙宽度增加量[侧壁:1.33(1.14,1.74)、1.27(1.04,1.86)、1.11(0.55,1.46) μm;底壁:2.22(1.36,2.50)、1.91 (1.48,2.88)、2.38(2.08,2.47)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树脂粘接剂对牙齿粘接性能的影响无差异;冷热循环可破坏粘接界面的稳定性.

  • 4.0代聚酰胺-胺对敏感牙本质小管矿化封闭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贾如;韩影;逯宜;杨常委

    目的 观察4.0代聚酰胺-胺对敏感牙本质小管的生物矿化作用,以期为聚酰胺-胺在牙本质敏感治疗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收集完整离体第三磨牙36颗,切取釉质牙骨质界处约2 mm厚牙本质,制备敏感牙本质样本,将其一分为二,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1/2作为对照组,另1/2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用去离子水处理,实验组用4.0代聚酰胺-胺及肽键缩合剂处理.之后两组同时浸于人工唾液中,浸泡2、4、6、8周后扫描电镜观察两组牙本质小管的微观形貌,并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8周后两组牙本质小管直径及密度的差异.结果 8周后实验组牙本质小管直径[(2.23 ±0.56)μm]显著低于对照组[(4.20 ±0.67) μm] (P <0.01),牙本质小管密度[(48.9±10.6)个/mm2]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38.0±28.4)个/mm2] (P <0.01).结论 4.0代聚酰胺-胺对敏感牙本质小管有一定的生物矿化及封闭作用,其在治疗牙本质敏感方面存在潜在价值.

  • 外源性色素吸附于人唾液蛋白质膜表面的动力学观察

    作者:林锋;姚江武

    目的 通过实时动态监测茶黄素、姜黄素和矢车菊素吸附于人唾液富组蛋白5表面的动力学过程,探讨牙面着色的形成机制.方法 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芯片表面自组装富组蛋白5单分子膜,监测茶黄素、姜黄素和矢车菊素吸附于该膜表面的过程,根据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的相关系数(R2)建立3种色素在富组蛋白5表面的吸附模型,并计算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常数(KL和Kf)、大吸附量(Mm)、结合和解离速率常数(κa和kd)、结合和解离平衡常数(KA和KD),比较3种色素与富组蛋白5的亲和力差异.使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比较色素与富组蛋白5之间吸附动力学常数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 Freundlich模型较Langmuir更适于描述色素吸附于富组蛋白5表面的过程.吸附动力学常数分析证实,色素对富组蛋白5表面的亲和力大小为茶黄素[KD=(1.664±0.072)×10-4 mol/L]>矢车菊素[KD=(1.932 ±0.034)×10-4 mol/L]>姜黄素[KD=(2.867 ±0.137)×10-4 mol/L] (P <0.05).结论 3种外源性色素中茶黄素对唾液富组蛋白5具亲和力,可导致较严重的牙着色.

  • 测量正畸弹性体附件初始变形拉伸力的两种方法比较

    作者:李媛;林红;郑刚;徐永祥

    目的 通过比较正畸弹性体附件初始变形拉伸力的两种测量方法,即回缩延迟测力法和直接测力法,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对不同规格和来源的4种牵引橡皮圈、3种结扎圈、3种链状橡皮圈和3种哑铃型链圈分别采用回缩延迟测力法和直接测力法测量初始变形拉伸力,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测力方法所得初始变形拉伸力的差异.根据公式:直接测力法测得的初始变形拉伸力÷回缩延迟测力法测得的初始变形拉伸力,计算力值相差倍数.结果 直接测力法所得的初始变形拉伸力均大于回缩延迟测力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得力值相差1.1 ~4.8倍.天然橡胶制成的牵引橡皮圈力值相差倍数(1.1~1.9倍)小于聚氨酯橡胶制成的结扎圈(1.9~3.2倍)、链状橡皮圈(2.4 ~4.5倍)和哑铃型链圈(2.8~4.8倍).结论 回缩延迟测力法和直接测力法测量正畸弹性体附件的初始变形拉伸力结果差异明显,回缩延迟测力法更接近临床使用正畸弹性体附件的操作过程.

  • 十种纳米填料光固化复合树脂聚合收缩性能的比较与评价

    作者:张晓敏;郑刚;林红;徐永祥;韩建民

    目的 探讨10种纳米填料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情况,评价纳米填料在光固化复合树脂聚合收缩性能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监测10种纳米填料光固化树脂(CM:Clearfil Majesty; CX:Ceram·X;F:Fulfil;E:Estelite α;PM:Premisa; TN:Tetric N-Ceram restorative;S:Spectrum TPH3;TB:Tetric Bulk Fill;Z:Z350XT;P:P90)的聚合收缩情况.测量光固化时的体积收缩率、收缩速率峰值以及到达峰值的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10种材料的差异.结果 10种纳米填料光固化树脂的体积收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种纳米填料光固化树脂的体积收缩率范围为1.20% ~ 3.09%,P<PM <Z≈E <TN≈CM≈TB <CX <S <F,其中Z与E、TN与C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积收缩率较接近.收缩速率峰值范围为2.14~ 14.76 μm/s,到达峰值的时间范围为3.29~5.39 s.结论 10种纳米填料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差异显著,填料含量和粒径对复合树脂聚合收缩有一定影响作用,增加填料含量,减小纳米填料的粒径,有助于降低聚合收缩率.

  • 过氧化物漂白对牙釉质维氏硬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殿云;林红;郑刚;韩建民;郑睿

    目的 通过观察过氧化物漂白后牙齿的硬度变化,探讨过氧化物浓度、漂白时间对牙釉质维氏硬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取新鲜牛牙制成牙釉质平面,按近远中对称分为漂白区和对照区,使用不同质量分数(10%、16%、22%、25%、30%)的过氧化脲、含0.25%氟化钠的过氧化脲(过氧化脲质量分数分别为10%、15%、20%)对漂白区进行漂白处理或使用10%过氧化氢(漂白20 min,1、3、5、16h)和35%过氧化氢(漂白8、30 min,1、2、5h)漂白不同时间,每种处理的样本量均为5.测定牙釉质维氏硬度,计算硬度变化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质量分数过氧化脲或不同质量分数含氟化钠过氧化脲漂白后牙釉质维氏硬度与对照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过氧化氢漂白处理16 h后牙釉质维氏硬度(248±21)与对照区(299±3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釉质硬度变化率随过氧化物浓度增加而增大.结论 按使用说明对牙齿进行漂白不会造成牙釉质硬度显著降低.

  • “All-on-4”种植即刻修复后三年临床观察

    作者:孙海鹏;庄秀妹;邵海宾;廖展澎;邓飞龙

    目的 无牙颌患者经“All-on-4”种植即刻修复经3年追踪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完成修复的牙列缺失患者10例共40枚种植体.分别于即刻修复后6、12个月及随后每年复诊,修复后1年及3年拍摄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倾斜种植(20枚)与轴向种植(20枚)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观测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状况.结果 1、3年种植体存留率分别为100%(40/40)和97%(37/38),修复体存留率均为100%(10/10);1年和3年种植体周围边缘平均骨吸收量分别为(0.96±0.25)和(1.48±0.20) mm;修复后1、3年,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倾斜种植[(0.98±0.29)、(1.51±0.22) mm]与轴向种植[(0.95±0.23)、(1.47±0.21) 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结论 无牙颌患者“All-on-4”即刻修复中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倾斜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与轴向种植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用Excel软件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王俭;顾晓明;王聪

    目的 探讨用Excel软件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各项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Excel软件与放射直视影像(radiovisiograph,RVG)两种方法测量68枚上颌窦底骨质穿通图像中种植体进入上颌窦底与骨接触点到种植体袖口处牙槽嵴顶水平切线的垂直距离(即窦嵴距)和种植体末端水平切线至种植体进入上颌窦底与骨接触点的垂直距离(即穿窦距离),求平均值,采用t检验对两种方法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Excel软件测得的窦嵴距平均值为(7.97 ±2.26) mm,穿窦距离平均值为(2.08±1.30) mm;RVG测得的窦嵴距平均值为(8.05±2.37) mm,穿窦距离平均值(2.02±1.30) mm,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65,P=0.914).结论 用Excel软件的计算功能预先将计算公式填入相应的网格中,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立即得到换算结果,使测量资料的处理变得简单有效,便于进行大样本的循证研究.

  • 糖皮质激素受体和核因子κB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雪彩;孙红英;甄月香;张慧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中的作用,探讨GR及NF-κB在OLP发生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定量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对GRα、GRβ、p65、p50在32例OLP患者局部病损口腔黏膜(OLP组,患者均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口腔科口腔黏膜病门诊)和12例健康口腔黏膜(健康对照组,均选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口腔科门诊阻生牙拔除术必需切除的口腔黏膜)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性分析研究GR和NF-κB在OLP发生中的相关性.结果 GRα、GRβ、p65、p50蛋白在OLP组和健康对照组中均有表达.OLP组GRα mRNA的表达水平(0.85±0.0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3±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GRβ mRNA的表达水平(1.02±0.06)与健康对照组(0.98±0.0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p65 mRNA和p50 mRNA的表达水平(1.30±0.14、1.21±0.08)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99±0.02、1.03±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P=0.000).GRα与p65在OLP中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28.P=0.015);GRα与p50在OLP中的表达水平也呈负相关(r=-0.536.P=0.002).结论 GRα在OLP中表达下调,可能与OLP慢性炎症迁延不愈和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有关;GR与NF-κB在OLP炎症反应中可能具有拮抗作用.

  • 辅酶Q10在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愈合中的抗氧化作用

    作者:贾静雪;薛毅;吴仲寅

    目的 通过应用辅酶Q10后实验性大鼠口腔溃疡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的含量测定,评价辅酶Q10对大鼠口腔溃疡的影响,以期为口腔溃疡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 将15只SD大鼠利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辅酶Q10组,每组5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其他两组利用冰醋酸法建立口腔溃疡动物模型,辅酶Q10组每天以辅酶Q10灌胃,其他两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用药13 d,观察并记录口腔溃疡的愈合情况;于实验13 d后处死动物切取相应黏膜组织,分光光度法测量组织匀浆中SOD及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辅酶Q10组溃疡平均愈合时间[(9.4±1.1)d]显著短于模型对照组[(12.0±1.6)d],且前者SOD含量[(114.81±3.69) U/mg]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89.66±12.50) U/mg],丙二醛含量[(1.83 ±0.13) μmol/g]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2.26 ±0.13) μmo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SOD含量[(131.01 ±16.09) U/mg]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丙二醛含量[(1.31 ±0.15) μmol/g]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酶Q10可以增强组织中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对促进上皮组织修复加速溃疡愈合有积极意义.

  • 利用器官培养方法观察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赵崇莹;王玲菲;麦昱颖;武辉煌;廖红兵

    目的 通过利用新生小鼠颅盖骨体外器官培养模型,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的作用,为研究磷酸钙骨水泥的降解成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剪取74只新生乳鼠两侧颅顶骨,分别培养于BGJb培养液(空白对照组)、BGJb培养液+浸提6h的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实验1组)、BGJb培养液+浸提14 d的磷酸钙骨水泥浸提液(实验2组),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法、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实时PCR检测钙、磷离子对细胞的体外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相比,实验1组颅盖骨培养3、5、7、9d的细胞增殖能力持续增强(P<0.05)(A值分别为0.563±0.047、0.932±0.065、1.325±0.139、1.395 ±0.108),培养3、7、10 d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5.111 ±0.440)、(8.380±0.505)、(10.124±0.625) U/g prot]、骨钙蛋白表达(2-ΔΔCt值分别为4.41 ±0.52、21.24±2.17、31.84±3.51)持续增强(P<0.05);实验2组培养5、7、9d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培养7、10 d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颅盖骨器官培养方法可作为磷酸钙骨水泥降解成骨机制的研究模型.

  • 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正中关系位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磊;康艳凤;赵旭;杨旭;谢秋菲

    目的 比较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正中关系位时髁突位置的异同,以期为临床确定正中关系位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5名年轻健康志愿者,分别以自主后退法和双手引导法确定正中关系位,超声波电子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双侧髁点运动轨迹,观察正中关系位时髁点相对牙尖交错位时髁点的移动方向,测量两种方法获取的正中关系位髁点相对牙尖交错位髁点间距离,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 除1名志愿者外,14名志愿者正中关系位时髁点位置均比牙尖交错位时偏向上后方,自主后退法、双手引导法确定的正中关系位髁点与牙尖交错位髁点间距离分别为(0.67±0.22)和(0.73±0.2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主后退法与双手引导法确定的正中关系位髁突位置基本一致.

  • 经颅磁刺激记录健康人咬肌运动诱发电位初探

    作者:宋宇涵;黄黄;王继军;郭茜;刘伟才

    目的 研究咬肌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r potential,MEP)的电生理特点及大脑运动皮层对咬肌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诊断并治疗涉及咬肌运动紊乱的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30名健康人,在白天受试者清醒状态下,单脉冲磁刺激大脑皮层面部运动区域,记录咬肌MEP,分析健康人咬肌MEP的各项指标,包括MEP激发阈值、对侧MEP(contralateral MEP,c-MEP)潜伏期和波幅、三叉神经根MEP(trigeminal root MEP,r-MEP)潜伏期、中枢传导时间.结果 健康人咬肌MEP激发阈值为52% (52%,55%),c-MEP潜伏期为(6.4±0.7)ms、波幅为0.23(0.17,0.28) mV,r-MEP潜伏期为(2.4±0.4) ms,中枢传导时间为4.0(3.4,4.4) ms.结论 健康人咬肌MEP的各项指标均较稳定.采用单脉冲磁刺激激发咬肌MEP并分析三叉神经运动传导通路从皮层到咬肌的功能状态,可量化评估涉及咬肌运动紊乱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 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艳军;卜涛;燕清娟

    目的 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在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6至12月于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儿童牙科就诊的患者,采用《口腔行为学》中的评判标准判定牙科恐惧症,美国麻醉协会分级为I~Ⅱ级的患者共50例,年龄2~10岁,按年龄分为学龄前组(2~5岁)及学龄组(6~10岁),每组25例.在七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进行龋齿充填、根管治疗、滞留乳牙拔除等口腔治疗,全程记录七氟烷吸入诱导、苏醒时的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并全程观察七氟烷吸入前后和治疗时的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术后有无咳嗽、恶心、苏醒期躁动等情况.结果 在七氟烷吸入麻醉状态下的口腔治疗全程,两组患者的口腔治疗完成情况均为良好,且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及吸人诱导、苏醒时意识反应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变化情况和术后恶心、呕吐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躁动发生率[36% (9/25)]显著高于学龄组[16% (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吸入麻醉在本组牙科恐惧症儿童口腔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疗效稳定,安全可靠.

  • 阻塞性腮腺疾病唾液流场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及仿真研究

    作者:林仪;林韩;朱萍;许跃;郑有华

    目的 研究腮腺导管阻塞物体积对导管内唾液流场特征的影响,以期为阻塞性腮腺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正常腮腺造影CT扫描资料建立腮腺导管系统数值模型,利用Mimics软件及Gambit软件提取腮腺导管立体轮廓并进行三维网格划分,应用Fluent软件进行导管内唾液流体动力学分析.结果 腮腺导管阻塞物上游流体压力(6.40~19.82 Pa)显著高于下游压力(2.78 Pa) (P <0.05),压力随阻塞率增大而升高.阻塞率为60%是导管内流体压力升高的突变点;导管阻塞率>90%时患者即出现局部胀痛症状.结论 腮腺导管阻塞率变化引起了导管内唾液压力的波动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导管内唾液流体力学分析方法为涎腺阻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患者不停药拔牙术后局部止血情况观察

    作者:陈全;姜霞

    目的 明确长期单独应用抗凝药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不停药拔牙术后局部出血情况.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病例,观察组[216例(251例次)]为长期应用阿司匹林不停药拔牙患者,对照组[454例(495人次)]为无抗凝药使用史的拔牙患者,分别比较拔牙术后止血情况.结果 拔牙术中一次止血完善率:观察组为87.6%(220/251)(95% CI,83.6% ~91.6%),对照组为91.7% (454/495) (95% CI,87.8%~95.6%).局麻下应用明胶海绵或碘仿纱条填塞辅助止血的病例,观察组为1.6% (4/251) (95% CI,0.8%~2.4%),对照组为1.6% (8/495) (95% CI,1.0%~2.2%).拔牙术后一次止血效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长期应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停药拔牙术后局部止血效果是肯定的.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拔牙 止血
  • 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例50年疾病构成变迁的初步分析

    作者:王玉丽;章文博;彭歆;罗奕

    目的 分析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例50年疾病构成的变迁,为临床治疗和医疗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病案统计科1956-2009年口腔颌面外科资料完整住院病例共55 215例,将住院时间按年代分为1956-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和2000-2009年五个时间段,将住院病例按病种分为口腔颌面部感染、损伤、肿瘤、颞下颌关节疾病、神经疾患、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牙颌面畸形及后天畸形和缺损共8类.计算和分析8类疾病在不同时间段的构成比及变化趋势.结果 口腔颌面部感染、肿瘤、颞下颌关节疾病、后天畸形和缺损的构成比明显下降,分别从1956-1969年的17.0%、50.0%、3.9%和4.8%下降为2000-2009年的7.0%、44.7%、1.1%和1.6%;损伤、神经疾患、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牙颌面畸形的构成比明显上升,分别从1956-1969年的9.2%、0.4%、14.3%和0.4%上升为2000-2009年的11.1%、0.6%、25.2%和8.7%;,恶性肿瘤的构成比有明显上升趋势,从1956-1969年的30.5%上升为2000-2009年的37.1% (P<0.05).结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先天性唇腭裂与颅面裂和损伤是目前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

中华口腔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