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口腔医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 중화구강의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0098
  • 国内刊号: 11-214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4
  • 曾用名: 中华口腔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兴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17-β雌二醇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6、8的影响

    作者:唐晓琳;刘静波;包穆蓉;潘亚萍;钟鸣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estradiol,E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 W83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hPDLC,传至第4代,分别以①10-10 mol/L E2(E21组);②10-7 mol/L E2(E22组);③感染复数为10∶1的Pg( Pg1组);③感染复数为100∶1的Pg(Pg2组);⑤感染复数为100∶1的Pg+ 10-10 mol/L E2(Pg2 +E21组);⑥感染复数为100∶1的Pg+10-7 mol/LE2(Pg2+ E22组)处理hPDLC 12和24h;以0.1%无水乙醇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榆测细胞IL-6和IL-8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法检测24 h mRNA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IL-6、IL-8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的组间差异,小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12和24 h IL-6、IL-8表达水平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 Pg2组24h时IL-6蛋白表达水平[(2482.88±26.53) ng/L]显著高于Pg1组[(734.09±87.90)ng/L]、对照组[(425.8±77.25) ng/L]和12 h时的Pg2组[(1157.50±234.65) ng/L,P=0.000];Pg2组24 h时IL-8蛋白表达水平[(4965.81±1072.55) ng/L]显著高于Pg1组[(803.51 ±162.08) ng/L,P=0.007]、对照组[(400.75±2.27) ng/L,p=0.005]和12h时的Pg2组[(1431.12 ±82.78)ng/L,P=0.001].E2对hPDLC IL-6和IL-8的表达无显著调节作用.与感染复数100∶1的Pg单独作用相比,E2和Pg联合处理24 h显著促进了hPDLC IL-6的表达水平,而未影响IL-8的表达水平:Pg2 +E21组、Pg2+ E22组IL-6 mRNA相对于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49±0.15、0.53±0.16)显著高于Pg2组(0.19±0.06) (P =0.021,P=0.036),两组IL-6蛋白水平[分别为(5512.66±1022.07)、(6988.78±2279.13) ng/L]亦显著高于Pg2组[(3138.46±183.72) ng/L](P=0.012,P=0.000).结论 PgW83促进hPDLC IL-6和IL-8的表达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无牙周致病菌感染时E2对hPDLC IL-6和IL-8的表达无显著调节作用;而在牙周感染Pg时E2可能与Pg协同直接促进hPDLC产生IL-6,从而可能促进了牙周炎症过程.

  • 执业医师维权与自律关于侵权责任之医疗损害责任(七)——合同之诉还是侵权之诉

    作者:沈曙铭

    本讲报告一起因口腔疾病治疗引发医疗争议,医疗机构与患者签订“医疗争议协议书”并且履行赔偿之后再度发生医疗诉讼的案件.此类案件目前在医疗机构屡有发生并引起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医疗争议协议书在本案审理中成为案件焦点.因此,本案原告是“侵权之诉”还是“合同之诉”?法官审理中适用《侵权责任法》还是《合同法》?

  • 人慢性根尖周炎中白细胞介素17F的定位表达研究

    作者:孙辉;李颂

    目的 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 17F在人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期为根尖周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经根尖手术切除的根尖周炎病损组织并做病理鉴定.经过组织切片、HE染色和显微镜病理观察,共有根尖囊肿33例,根尖肉芽肿18例.将这些组织作为试验组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分析IL-17F的表达情况,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根尖囊肿和根尖肉芽肿阴性对照组各5例.收集埋伏阻生智齿拔除时需凿骨患者的健康牙槽骨质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根尖囊肿和根尖肉芽肿中IL-17F的蛋白平均吸光度值(A值)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则行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α =0.05.结果 IL-17F在两组慢性根尖周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淋巴样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未见IL-17F的表达.根尖囊肿中IL-17F的蛋白平均积分吸光度值(A值)为0.8852±0.0576,根尖肉芽肿为0.2365±0.070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35,P<0.01).结论 IL-17F存在于人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IL-17F可能参与了人根尖周炎疾病的发病进程,且IL-17F在根尖囊肿和根尖肉芽肿中的表达强度具有差异性.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上中切牙一体化氧化锆全瓷桩核全瓷冠修复两年一例

    作者:周团锋;王新知;张桂荣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D-CAM)技术近几年飞速发展,可制作全瓷冠、全瓷贴面、全瓷嵌体、全瓷桥和种植体全瓷基台等.氧化锆全瓷材料有良好的力学强度、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美观性,兼有金属的可加工性,是一种理想的口腔修复生物材料.近年,国外已有采用CAD-CAM氧化锆全瓷制作一体化桩核的临床病例报道[1],以及对预成氧化锆全瓷桩修复失败进行二次修复的病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修复效果[2].

  • 上颌第三磨牙近远中四根三根管一例

    作者:陈勃;方继荣;郑春玉;刘建军;吕娟娟;卢绪阳

    上颌第三磨牙是所有牙齿中易发生解剖变异的牙齿,其牙根数目、形态、排列方向同时变异,特别是多根呈近远中向并列的解剖变异(四根三根管)尚罕见报道.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一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8)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颊侧移位阻生行拔除术.术中挺松患牙后常规钳拔颊腭向脱位时十分困难,术后见患牙罕见解剖变异——四根呈近远中向直线排列,(|)(8)根尖平面近远中向俯视观示近中、远中、颊侧及腭侧各1个牙根,其中近中、远中及颊根较粗大,可见明显根尖孔;腭根较细小,未见根管及根尖孔(图1);(|)(8)根尖X线片示4个牙根3个根管,根管呈近远中向直线排列,操作长度基本相等(图2).

  • 人牙釉质酸蚀过程中三维形貌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作者:王传勇;蒋丽;兰静;张健;李伟

    目的 比较不同酸蚀时间处理后牙釉质表面的三维形貌并分析粗糙度的改变,探讨酸蚀对牙釉质微观形貌的影响.方法 将15颗新鲜前磨牙包埋、切割、打磨后得到光滑牙釉质切片,按单纯随机法分为5组,用37%磷酸凝胶分别酸蚀0(对照组)、5、10、20和30s,原子力显微镜观察釉质表面形貌,分析轮廓改变,计算图像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十点高度平均差(Rz)值及表面积、容积并对5组的结果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rkey's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镜下形貌观察显示,0~20 s内釉质的釉柱结构逐渐明显,釉质表面由较光滑逐渐变为典型鱼鳞状;20 s后表面形态变化不明显.表面轮廓观察显示,随着酸蚀时间由0s增加至30 s,釉柱间隙首先被溶解,酸蚀深度逐渐增加到2.8μm,30 s后釉柱顶部宽度减小至1.8μm,且高度略降低.从0s到30 s,Ra值由(19.69±3.42) nm增加到(359.51±75.79)nm,Rq值由(22.02±5.57) nm增加到(431.02±83.09) nm,Rz值由(0.24±0.08) μm增加到(2.38±0.26) μm;组间比较显示,Ra和Rq值的20s组与30 s组和Rz值的10、20和30 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釉质表面积由(406.77±3.88) μm2 (0 s)增大到(546.69±84.02) μm2 (30 s),容积由(65.73±14.46) μm3 (0 s)增大到(474.63±52.50)μm3(30 s).结论 随着酸蚀时间的增加,釉质表面酸蚀深度不断增大,表面粗糙度增加,表面积及容积增大,酸蚀会造成釉质微观形貌的明显改变.

  • 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的Meta分析

    作者:刘欣;白晓峰;黄绍辉

    目的 系统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颈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CL)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循证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2001-2011年国内外关于前哨淋巴结活榆确定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颈淋巴转移的文献共42篇.筛选出文献12篇,记录数据,用Meta分析的相关软件Metadisc 1.4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项研究的患者共793例,后合并的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95%可信区间:0.81 ~0.90)和0.99(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 对于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准确率高,可以判定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是否需要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 糖尿病患者及糖调节受损人群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静华;刘洋;刘宏伟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和血糖正常者唾液念珠菌阳性检出率、感染率和携带率,探讨念珠菌感染及携带的易感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4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142例IGR者(IGR组)和149名血糖正常者(血糖正常组)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口腔检查和血糖、静态唾液流量、唾液pH值测定,并用唾液培养法检测念珠菌,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IGR组和血糖正常组的唾液念珠菌阳性率分别为21.4% (31/145)、7.0%( 10/142)和4.7% (7/149);念珠菌感染率分别为7.6%(11/145)、1.4%(2/142)和1.3% (2/149);念珠菌携带率分别为13.8% (20/145)、5.6%( 8/142)和3.4% (5/149),糖尿病组的念珠菌阳性率、感染率均显著高于IGR组和血糖正常组(P<0.05),IGR组的念珠菌阳性率、感染率和携带率与血糖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IGR组的静态唾液流量[分别为(1.30±1.20)、(1.40±1.17) ml/10 min]显著低于血糖正常组[(1.93±1.66) ml/10 min],P<0.05;精尿病组和IGR组的唾液pH值[分别为(7.11±0.56)、(7.05±0.48)]显著低于血糖正常组(7.38±0.48),P<0.05,两组的空腹血糖值[分别为(7.68±2.75)、(5.67±0.73) mmol/L]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4.99±0.44) mmol/L],P<0.05.口腔念珠菌感染不同程度地受年龄、空腔血糖和配戴义齿的影响(OR值分别为1.106、1.258、3.166).结论 糖尿病患者比1GR和血糖正常者更容易携带和感染念珠菌;控制血糖水平将有助于降低口腔念珠菌的阳性率和感染率.

  • 成骨细胞与矿化液诱导牙髓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钰莹;运慧媛;缪宏颖;胡伟平

    目的 比较成骨细胞和矿化液对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选择理想的诱导方法.方法 利用插入式小室将成骨细胞与DPSC共培养作为共培养组,矿化液培养DPSC作为矿化液组.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DPSC形态学变化;应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矿化结节;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RCR)分别榆测DPSC骨涎蛋白、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钙蛋白、Ⅰ型胶原等骨源性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茜素红染色显示培养28 d后共培养组DPSC矿化结节明显多于矿化液组.培养15 d后共培养组骨涎蛋白和Ⅰ型胶原基因阳性表达水平(分别为9.807±1.135和2.913±0.310)显著高于矿化液组(分别为6.478±0.781和1.703±0.184,P<0.05).结论 成骨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或可溶性蛋白,对DPSC的诱导作用较矿化液明显.

  • 平阳霉素对婴幼儿血管瘤细胞系XTPS-1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鹏;肖小娥;郭正团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 bleomycin A5)对婴幼儿血管瘤细胞系XTPS-1作用.方法 婴幼儿血管瘤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系XTPS-1经不同质量浓度(1000、100、10、1、0 mg/L)的平阳霉素处理后,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的变化,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 methylthiazolyl terazolium,MTT)法观察XTPS-1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周期和凋亡率,5组均数之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 低质量浓度组(10 mg/L和1 mg/L组)细胞毒性作用非常弱,24h存活率为(92.96±3.66)%和(99.86±0.12)%;尤其是1 mg/L组基本没有细胞毒性作用,但是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高质量浓度组(1000 mg/L和100 mg/L组)既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而且细胞毒性作用呈浓度依赖性,24h存活率为(34.08±3.11)%和(43.28±2.88)%;又具有较强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高质量浓度组与低质量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平阳霉素对XTPS-1能诱发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增殖,较高质量浓度的平阳霉素还具有直接细胞毒性作用,细胞毒性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 非侵入性牙齿美白治疗指南(讨论稿)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非侵入性牙齿美白治疗指南”编写组

    一、定义非侵入性牙齿美白治疗是指在不使用侵入性方法(如机械研磨或强酸腐蚀)改变牙齿硬组织表面形态的前提下,通过化学、物理等手段改善或还原牙齿色彩以达到美观效果的治疗方法.非侵入性牙齿美白治疗(简称:美白治疗)包括诊室用和家用两种实施途径.

  • 青少年原发性关节炎患者颌面部形态和咬合特点

    作者:胡玉乾;An D. Billiau;An Verdonck;Carine Wouters;Carine Carels

    目的 研究青少年原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患者颌面部形态和咬合特点.方法 选取100例JIA患者,男性35例,女性65例,年龄1.7 ~19.4岁,研究患者面部形态、功能及咬合特点;以其中32例患者为JIA患者组.对照组为正畸患者组,男性12例,女性20例.两组均接受临床检查、曲面体层X线、头颅侧位X线检查.结果 JIA患者前牙开验发生率为19%( 6/32),显著高于对照组(3%,1/32) (P <0.05);JIA患者组下颌平面角为36.8°,SNA角83.0°,比对照组明显增大(P<0.001),中切牙交角(121.5°)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JIA患者组Ⅱ类1分类错(牙合)SNA角(83.0°,P<0.001)、SNB角(78.5°,P<0.05)和前下面高(61 mm,P<0.05)显著大于对照组Ⅱ类1分类错(牙合).结论 虽然JIA患者与对照组的咬合特点较相似,但JIA患者髁突受损和前牙开(牙合)发生率较高、SNA以及下前面高值更异常.

  • 如何评价SCI论文之我见

    作者:俞光岩

    对于SCI论文应采取客观的、全面的评估,避免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的两种极端性.一、应充分肯定重视SCI论文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贡献1.SCI论文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科技界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很少,国际学术界对我国科技界的发展缺乏了解,我国学者很少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缺乏中国学者的声音,明显影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 “SCI核心期刊”政策推进还是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作者:王善平

    从1980年代开始,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被我国许多专家、决策者和管理者认定是考核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学术水平,以及衡量整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普适标尺.受此观点支配,形成了我国的“SCI核心期刊”政策:科研人员要想获得经费和晋级就必须想方设法不断地发表SCI论文.

  • 钛种植体表面磷酸化与仿生矿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明月;周玉琴;李全利;何家才;侯爱兵;陈莲子

    目的 探讨钛表面磷酸化处理的方法,并观察磷酸化钛表面在模拟体液内进行仿生矿化的实验效果,以期为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用磷酸对钛表面进行酸蚀处理,再以此为仿生模板进行体外仿生矿化研究.结果 钛磷酸化处理后形成粗糙、多孔的表面,再经高温高压处理,生成与钛表面化学键合的Ti( H2PO4)3晶体层,此层富含- OH及- PO43-离子,具备生物矿化诱导功能,从而活化钛种植体表面.结论 磷酸酸蚀可以实现对钛种植体表面的磷酸化改性.

  • 两种波段紫外线对微弧氧化纯钛表面理化性质及体外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高岩;周磊;蒋颖;郭泽鸿;卢海宾;李少冰

    目的 探讨A波段紫外线( ultraviolet A,UVA)和C波段紫外线(ultraviolet C,UVC)对微弧氧化纯钛表面理化性质及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以期探索新的种植体表面处理方法.方法 医用纯钛片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处理后,用15W UVA汞灯[λ=(360±20) nm]和15WUVC灭菌灯[λ=(250±20) nm]分别对钛片照射24h.实验分3组:MAO组、MAO+ UVA组、MAO+ UVC组.采用扫描电镜、表面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钛片表面理化性能.双金鸡宁酸色度法测定浸泡2、6、24 h后钛片蛋白吸附率,Hoechst细胞核免疫荧光染色实验计算各组材料表面培养MG-63细胞1、2、4h的细胞黏附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3组材料表面形貌、晶相、元素组成均无明显差别;MAO+ UVC组、MAO+ UVA组和MAO组表面接触角分别为(65.34±1.16)°、(44.64±1.28)°和(3.41±0.4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AO+ UVC组蛋白吸附率在2h达到大值(48.16±1.24)%,显著高于MAO组[(8.22±2.99)%]和MAO+ UVA组[(5.29±2.27)%,P<O.001];培养1、2、4h后MAO+ UVC组表面细胞黏附率[分别为(40.71±4.08)%、(53.72±2.38)%、(70.32±2.85)%]均显著高于相应MAO组和MAO+ UVA组(P <0.05);MAO+ UVC组表面细胞伸展良好,MAO+ UVA组与MAO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UVC照射微弧氧化纯钛表面可提高材料的生物活性,利于细胞的黏附和伸展.

中华口腔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