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s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3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3224
  • 国内刊号: 11-932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1143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王锡山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1810例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伟;王贵玉;陈瑛罡;姜争;刘正;王猛;王洪伟;徐永鹏;王锡山

    目的:通过研究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索其临床及生物学特性的区别,为后续开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结直肠肿瘤外科,1810例经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984例,女性826例,平均年龄为59.7±11.9岁。右半结肠癌921例,占50.9%。应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左、右半结肠癌临床表型的区别。结果左、右半结肠癌在年龄(χ2=11.4792,P<0.01)、性别(χ2=6.8361,P<0.01)、大体型态(χ2=4.7157,P<0.05)、T分期(P<0.01)、病理类型(χ2=40.9880,P<0.01)、病理分化(χ2=25.4816,P<0.01)、淋巴结切除数(χ2=85.5153,P<0.01)中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中右半结肠癌患者中年龄组小于50岁和大于69岁发病率高;女性较男性多发;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中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多见。结论左、右半结肠癌在临床及生物学特性间存在差异,表明左、右半结肠癌可能为不同性质的肿瘤,存在不同的致癌机制。

  • ERUS 与 EUS 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召海;夏立建;王朋;兰国玉;李恩菊

    目的:结合手术后病理结果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endorectal ultrasonography ,ERUS)与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对直肠癌术前T 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录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35例直肠肿瘤患者,进行ERUS和EUS检查和分期,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采用χ2检验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ERUS对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91.4%,EUS对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度为71.4%,经ERUS的诊断结论较EUS的诊断结论具有显著的差异(χ2=4.000,P<0.05),ERUS对T分期的准确度明显高于 EUS。结论 ERUS较EUS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直肠癌术前T分期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

  • AC133抗原联合 EpCAM 识别转移性结直肠癌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杜航向;杨治力;杨逸;盛能全;王志刚

    目的:利用AC133抗原联合EpCAM检测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结直肠癌干细胞,并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结直肠癌干细胞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利用新鲜结直肠癌组织,无血清悬浮成球培养,流式细胞检测AC133、EpCAM 的表达情况,Balb/C小鼠移植观察其成瘤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人原代结肠腺癌中分离、纯化AC133+EpCAM +结直肠癌干细胞,结直肠癌原代细胞中AC133+EpCAM +细胞比例为1.5%~35%(平均4.8%)。单克隆形成实验证实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其比例为2.18±0.15%,分离获得的AC133+EpCAM +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成球”,在血清诱导下能贴壁分化;将AC133+EpCAM+细胞移植在Balb/C裸鼠体内,表现出很强的致瘤性,移植瘤中AC133+EpCAM +细胞比例为4.9%~40.2%(平均17.2%)。结论人结肠腺癌组织中存在AC133+EpCAM +细胞群,具有和普通干细胞相类似的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可为人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细化

    作者:李中信

    加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围手术期应用经历了一系例的变化和发展,其核心措施如充分镇痛、早期进食、硬膜外麻醉等正在不断地被丰富、充实。并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其在减少并发症、住院时间和费用上起到了明显作用。笔者对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做出一系列的细化,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 通过精确诊断大可能减少肛瘘手术治疗后的肛门功能损害

    作者:金黑鹰;王水明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其诊断和治疗往往缺乏统一规范,手术治疗后肛门损伤较大,有一定肛门失禁的发生率。全括约肌保留手术,对提高肛瘘治愈率、降低术后肛门功能损伤有重要意义。

  • 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体系结构和诊治进展

    作者:丁振;顾国利

    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三分之一[1-2],依据是否继发于结肠息肉病,遗传性结直肠癌可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 HNPCC)和遗传性结肠息肉病( hereditary colorectal polyposis)两大类[3]。而遗传性结肠息肉病又依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和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两类,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基因相关性息肉病( M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系息肉病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 familial juvenile polyposis coli ,FJPC)、PTEN基因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错构瘤综合征( PTEN hamartoma tumor syndrome , PHTS)、遗传性混合息肉病综合征( hereditary mixed polyposis syndrome ,HMPS)等一系列疾病(图1)。由于遗传病因特殊、病理特点突出,遗传性结直肠癌是目前临床肿瘤学研究的热点[4]。笔者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体系结构和诊治进展加以系统总结,以加深临床医生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认识,提高对上述疾病的诊治能力。

  • miRNA-30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张骞;王锡山

    microRNA( miRNAs)是一种长度约为22核苷酸的非编码的单链小RNA,由内源基因编码,主要功能是负性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从1993年Lee和Ambros[1]在C.elegans中发现lin-4以来,至今发现的miRNAs已经超过1000种。成熟的miRNAs分子的形成过程包含若干个步骤:miRNAs基因通过RNA 聚合酶Ⅱ转录合成原始 microRNA ( pri-microRNA),pri-microRNA具有5’端的帽子、3’端的polyA尾的结构;pri-microRNA 经过两次酶的剪切产生成熟的miRNAs。动物 pri-microRNA第一次剪切在细胞核内,经Dorsha酶剪切产生大小约70个核苷酸并形成茎环结构的microRNA前体( pre-microRNA);pre-microRNA通过Ran-GTP依赖性核浆转运子Exportin5从核内转移至细胞质中。在细胞质中,Dicer酶将pre-microRNA剪切形成一个不完全配对的双链RNA片段即microRNA和microRNA*双体,其中一条形成成熟的21~23个核苷酸长度的microRNA分子,另一条则可能迅速降解。成熟的microRNA形成RNA诱导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从而引起靶基因mRNA降解或翻译抑制。 miRNA与靶基因的mRNA 3’端非翻译区(3’-UTR)完全或部分结合,使得mRNA降解或抑制翻译产物的生成,从而参与调控个体发育、细胞凋亡、增殖及分化。目前报道的miRNAs 靶基因大约有5300个。一个miRNA可以与多个mRNA结合,而一个mRNA可以同时被多个miRNAs 调节,据统计约30%的基因受到 miRNA 的调节。

  • 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彦钦;沈虹;李墨丹;袁瑛

    微卫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bility ,MSI)又称复制错误( replication error ,RER),其意义是肿瘤细胞与同一个体的正常组织细胞DNA相比,肿瘤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单个、二个、三个或四个核苷酸组成的重复序列长度发生了改变[1-2]。初的研究认为, MSI 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特征性的分子变化,与人类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的种系突变有关。而后续研究发现一小部分的散发性大肠癌也存在着MSI现象,但这种MSI大都与hMLH1基因的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有关。

  • 护理管理者及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比较

    作者:于长颖;毛静馥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存在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1-2]。为全面了解护理管理者及护士对护理风险的认知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对策,从而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低位内镜检查可减少结直肠癌的长期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

    电子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发生,其保护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特别是对近端结肠的保护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美国麻省总医院胃肠科的Chan博士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结肠镜检查是有效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研究人员检验了Nurses'健康研究及医疗专业随访研究的受试人群中低位结肠内镜检查(1988至2008,两年一次更新)与结直肠癌发生率(至2010年6月)及结直肠癌死亡率(至2012年6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由此得出结论:电子结肠镜检查与远端结直肠癌发生率下降相关;电子结肠镜检查与近端结肠癌发生率的适度下降相关。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筛查与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相关;而仅电子结肠镜检查与近端结肠癌死亡率的下降相关。与从未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或电子结肠镜检查超过5年后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相比,电子结肠镜检查后5年内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更易出现CpG岛甲基化现象和微卫星不稳定性。

  • 肿瘤部位或决定结肠癌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的预后影响

    作者:

    目前对于接受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奥沙利铂(FOLFOX)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结肠癌患者,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与预后间的联系尚不明了。美国梅奥诊所的Frank A.Sinicrope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在2,580份肿瘤患者的蛋白芯片中,检测到314份(12%)肿瘤患者的蛋白芯片存在 dMMR,其中分别有49.3%及10.6%存在BRAFV600E或KRAS突变。尽管从整体而言,MMR状态并非预后预测因素,但研究同时发现,MMR与原发肿瘤部位及淋巴结分期( N1 v N2)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对突变情况及协变量校正后,研究人员发现,与准确进行MMR邻近肿瘤相对的dMMR可获得良好的DFS结局,但远端肿瘤的dMMR与良好的DFS结局无关。 N2肿瘤患者不能通过dMMR取得生存获益。BRAFV600 E突变或KRAS突变均为较差DFS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肿瘤部位相互作用观察到的MMR得到了III期结肠癌患者独立队列的验证。

  • 大便隐血检查可减少结直肠癌远期死亡率

    作者:

    明尼阿波利斯退伍军人卫生保健系统和明尼苏达大学明尼阿波利斯分校的AasmaShaukat 医生及其同事研究发现,在使用大便隐血试验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成人中,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降低32%并且效果持续至此后30年。这一关联在男性患者中较在女性患者中更强烈。研究后得出结论:大便隐血检查减少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效应可持续至30年后,而全因死亡率则不受影响。息肉切除术对结直肠癌死亡率的持续减少证实了它的有效性。

  •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稿约

    作者: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结直肠疾病专业学术电子出版物。本刊以电子出版物特有的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本刊以结直肠疾病诊疗专业医师和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结直肠疾病领域尤其是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和营养领域的科研成果、临床治疗技术和经验。
      一、主要栏目
      主要栏目有大家、述评、专家论坛、论著、综述、专家讲座、病例讨论、病例报道、护理天地、医学前沿、医学与人文、名家讲座(视频)、名家手术(视频)、名院名科等。本刊欢迎下列内容的文章:与结直肠疾病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各种结直肠疾病治疗技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国内外结直肠疾病先进经验与技术讲座、典型病例报道、具有参考价值的高水平文献综述等。

  • 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与患者不良结局有关

    作者:

    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是否可增加病情复发风险,目前尚无翔实证据。哥本哈根大学Peter-Martin Krarup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象为经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后存活120天的结肠癌患者,目的为考查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对患者病情复发与长期死亡的影响。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9月16日在线出版的《外科学年鉴》( Annals of Surgery )杂志上。
      这是一项对登记于丹麦结直肠癌研究组数据库中的9333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4%,有744例患者于120天内死亡。在其余的8589例患者中,有861例(10.0%)出现局部复发,但与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无关。1281例(14.9%)患者出现远端复发,远端复发常发生于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后。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也与患者远期死亡率有关。在2841例III期患者中,结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与辅助化疗可能性增加和初始治疗延迟有关。

  •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作者:李春雨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因其症状严重、死亡率高、早期表现难以鉴别,故应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足够重视。本文将对其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加以介绍。

  • 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

    作者:李婷;陈瑛罡

    恶性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数恶性肿瘤尚无根治的办法,对于“人财两空”这样的终结局往往不易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加之受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工作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引发医患矛盾,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加强并做好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工作,是加强医患关系、消除隔闺、化解误会、防范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

  • 多原发结直肠癌误诊误治患者一例

    作者:关旭;姜争

    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升高,多原发结直肠癌( 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 ,MPCC)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占结直肠癌的2%~10%[1]。 MPCC可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前者为同期或6个月以内获得的诊断,后者是6个月以后获得的诊断。目前,很多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终导致疾病漏诊或误诊。因此,提高对MPCC的警惕,显得尤为重要。

  • 大家--于金明院士

    作者:

    于金明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及国家人事部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荣誉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等多家杂志的顾问、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 一例晚期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多学科协作多线治疗体会

    作者:王轶卓;姚程;王畅;吴海涛;李薇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45岁。于2008年7月因右腹部疼痛、伴腹胀就诊,行腹部CT检查回报:升结肠占位性病变,大小约6 cm,侵及全层,伴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部CT检查未见转移。结肠镜下病理活检示升结肠腺癌。癌胚抗原( CEA )为67 ng/ml。于2008年7月10日行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升结肠肿物侵及肠壁全层,与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粘连,遂行右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升结肠低分化腺癌,侵及外膜(肿物大小6 cm ×5 cm ×5 cm ),脉管可见癌侵及,神经及两切缘未见癌,系膜淋巴结3/13枚可见癌,输卵管系膜及卵巢表面可见癌侵及。术后诊断为结肠低分化腺癌ⅢC期(T4bN1bM0),复查CEA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在外院行辅助化疗,5-氟尿嘧啶联合亚叶酸钙5天方案,应用6个疗程。术后随访14个月,患者病情稳定。2009年9月复查,发现CEA升高为27 ng/ml。行PET-CT检查提示右侧髂血管旁、腹主动脉旁多个淋巴结代谢活跃,大者约为1.8 cm ×1.9 cm,边界不清;余未见异常,来我科进一步治疗。

  • 腹部无切口经直肠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附视频)

    作者:赵志勋;姜争;陈瑛罡;王锡山

    近年来伴随着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腹部外科手术的入路已由传统的开腹方式逐渐向微创化发展,随着人们对外观和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外科医生对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追求,以经自热孔道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 NOTES)为代表的腹部无瘢痕手术应运而生。NOTES代表了微创外科及功能外科的发展方向,可谓是微创理念下手术的高境界[1-2]。但是由于其技术难度较高,且存在空腔脏器穿刺口的安全闭合、腹腔感染和内镜缝合技术等问题,尚不适合进行普遍开展和推广[3]。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不仅可以降低技术难度和手术风险,而且能够减少术后功能障碍、疼痛,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现将我科室开展的腹部无切口经直肠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报告如下。

  • 小儿克罗恩病合并梅克尔憩室炎误诊为阑尾炎1例

    作者:杨书龙;管声扬;李昭铸;崔清波

    患儿男,4岁3月,以阵发性腹痛伴发热14天入院。患儿14天前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伴发热,高体温39℃,排粘液样便,伴腹泻,4~6次/天。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后来我院,以“腹痛待查”收入院。既往有右侧腹股沟斜疝手术及直肠脱垂病史。查体:体温39℃,腹平软,全腹压痛,以右下腹为著,轻度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辅助检查:白细胞为15.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为83.0%;彩超提示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完善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阑尾呈轻度炎性改变,增厚僵硬,距回盲部40 cm处见小肠梅克尔憩室,呈炎性改变,遂行阑尾切除术、梅克尔憩室切除术、回肠端端吻合术。术后给予静脉营养,抗炎补液治疗,术后第2天排稀便及大量粘液样便,肉眼未见血便,午后有腹痛发热症状。病理回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合并肉芽肿性阑尾炎,提示为克罗恩病累及阑尾。在儿外科治疗结束后转入儿内科继续治疗。现随访2年未见复发。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