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华检验医学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중화검험의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52/R
  • 国内刊号: 韩锟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lm@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 创刊时间: 197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必须加强献血者筛查检验和质量保证

    作者:郑怀竞

    一、献血者筛查检验工作的发展和现况 1.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验与质量控制(质控)。1989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对全国血站系统开展HBsAg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参照英国的质控理论,我们将Levey-Jennings质控图法和“Grubb异常值取舍法(即刻性质控统计方法)”,引入我国血站免疫学定性实验常规质控工作中,提出以临界值血清为室内质控重点,在血站实验室开展了室内质控工作;同时参照英国国家质控中心开展乙肝检验室间质评的原则,制订了我国血站实验室乙肝标志物检验室间质评方案。通过室间质量评价和1991年对15个血站HBsAg检测质量的现场调查,发现在献血者筛查中,采用反向血凝法明显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有较高的漏检率,因此,建议血站正式采用HBsAg-ELISA试验取代了反向血凝法检测,有力地控制了输血后乙肝的发生率。1995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将血站实验室质控工作推向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要求实验室不只是出具筛查检验报告就可以了,而是要从人员素质的提高、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的校准、试剂的选择、操作规程的建立、记录的规范和计算机使用等方面入手,推动血站实验室实施全面质量管理。1997年,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联合组团,对全国43家主要省市级医院、血站、防疫站的实验室上述等方面进行现场检查和考核。现在,同级相比,血站实验室已经从10年前位于三个系统的后,一跃居于前列。

  • 进一步控制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

    作者:陆志檬;韩永年

    输血所致病毒感染一直是国内外输血界所关注的。近10年来,各国对献血者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行了免疫筛查,使经输血传播的病毒感染率有了显著下降。但因病毒基因型的变异、检测试剂的敏感性以及新病毒的发现,经输血传播病毒感染依然存在。因此,与输血相关的病毒感染的危险性及基因扩增技术(GAT)筛查献血者的价值已成为医学领域中一个研究热点[1]。

  • 老年性痴呆患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程宇航;马辛;朱辉;鲍风

    早老性痴呆即阿耳茨海默(Alzheimer′s)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是老年期痴呆常见的两种类型。近年来炎性机制参与AD发病的理论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炎性蛋白可加重痴呆的病理过程[1]。为此,我们研究AD和VD病人外周血白介素(IL)-1α,IL-6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在老年期痴呆发病中的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 1.对象:患者选自来我院就诊和住院的老年人,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Ⅱ),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3版(CCMD-Ⅲ),结合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及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韦氏智能量表、临床记忆量表、长谷川痴呆量表的测查,头颅CT,Hachinski缺血评分,作出AD和VD的诊断。本组AD病人18例,其中男女各9例,年龄(70±7)岁;病程(3.8±3.3)年。VD病人17例,男8例,女9例,年龄(68±6)岁;病程(2.78±2.44)年。痴呆程度均为中、重度。近期均无感染及免疫药物治疗,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除外。对照组为21名无免疫系统及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健康老年人,男10例,女11例,年龄(69±7)岁。

  • 建立快速检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方法

    作者:李洪敏;吴雪琼;才晓军;张俊仙;赵玉梅;王安生;刘金伟;王仲元;钟玲

    近年来,非典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病的临床表现,X线特征和痰液涂片抗酸染色与结核病极其相似,很难鉴别。原用的非典型分枝杆菌生化反应方法繁琐[1],历时2个月,影响诊断与治疗。故建立快速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复合群的方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为本院住院已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痰标本80份。经过L-J氏培养基或米氏7H-10培养基或BACTEC-960培养的分离株,提取分离株DNA(同一般DNA提取法),置零下20℃保存备用。结核标准株(H37RV)与各种非结核标准株由北京结核防治研究所提供。

  • 126株流感嗜血杆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作者:胡翼云;高薇;俞桑洁;刘钢;李洁;杨永弘

    流感嗜血杆菌(Hi)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因此了解其耐药情况对有效控制Hi感染非常重要。1999年我们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合作,对儿童鼻咽部携带Hi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这次调查中分离的126株Hi菌株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1999年1~4月,从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肺炎病人鼻咽部采取拭子,直接接种于加IsoVitex(美国BBL)添加剂及300 μg/ml杆菌肽的巧克力培养基中,35℃,5% CO2条件下培养,共分离出126株流感嗜血杆菌。

  • 聚乙二醇在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刘官信;韦红;吴仕孝;杨军

    细胞培养分离沙眼衣原体(CT)一直是诊断CT的“金标准”,此法特异性高,但其敏感性较低。聚乙二醇(PEG)是常用的细胞融合诱导剂,我们对PEG在CT培养中的作用及佳作用浓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标本采集:(1)CT标准株:B/TW-5(2×108 IFU/ml)。(2)临床标本:新生儿肺炎患儿鼻咽部拭子100份,置入衣原体运输保护液(0.2 mol/L蔗糖-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内接种或贮存于-70℃待接种。

  • 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表达

    作者:祝怀平;戴海明;孙自敏;吴竞生;凌斌;吴大保

    各种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之间的失衡与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而掌握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检测Th的方法,是研究Th细胞间平衡与疾病关系的前提。我们采用免疫荧光抗体双标记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准确地了解淋巴细胞的极化状态,对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实用意义。

  • 问题解答

    作者:

    问:超高倍镜下形态学检查可确定淋病奈瑟菌吗? 答:不能。确定淋病奈瑟菌的“金标准”是细菌培养。取材合格的尿(阴)道分泌物的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在油镜下如见到多量脓细胞,其胞浆内有多量革兰阴性肾性双球菌,也只能报告“查到细胞内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而不能报告淋病奈瑟菌,虽然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对男性急性淋病的诊断可靠性达80%,但对女性的可靠性不足60%,由于阴道中细菌种类繁多,已有许多文献报道单由形态学检查导致的误诊。不染色下的超高倍显微镜,只能放大物象,无助于细菌的鉴别与鉴定。 (王金良)(收稿日期:2000-12-12) 问:什么是“细胞凋亡”? 答:所谓细胞凋亡是区别于细胞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一种并不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机体生理状态下参与调节体内正常细胞的更新和异常细胞的清除,而在病理状态下异常的凋亡又与肿瘤等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秦雪)

  • 2000年全国血站血液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作者:邢文革;马嵘;申子瑜;郑怀竞

    2000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部临检中心)对全国血站共进行了3次血液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质评时间分别为:5、8、11月的1~30日。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5家血站参加了质评,其中,血液中心21家、中心血站157家、血站31家、中心血库26家。评价的项目有: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抗体、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红蛋白(Hb) 6项,批次为005、006、007。现汇报总结如下。

  • 关于临床检验存在主要问题及如何解决的建议

    作者:申子瑜

    改革开放20年,检验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硬件建设上,我国高等级医院如三级医院检验科的装备与发达国家的仪器相比差别不大,大部分都使用了近年来国外知名厂家新出厂的仪器,但我国检验项目的合理性、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与发达国家实验室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实验室管理比较薄弱甚至很不规范。政府要求医疗机构应以较少的投入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对检验实验室而言,就是要以小的耗费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目前部分医院只重视检验科的收入和赢利,忽视了检验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主要表现在(1)为增加收入多开化验单或化验项目;(2)使用价格低廉但回扣较高甚至是未经国家批准上市的试剂;(3)不重视检验质量保证系统的建立,不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也不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4)购置价格较低质量难以保证的二手仪器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部分检验结果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影响了医疗质量。下面就检验科内部、医院内实验室之间及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以简要汇报。

  • 从血液中分离出羊布氏杆菌一例

    作者:张小江;徐英春

    布氏杆菌(Brucella spp)可引起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它是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我院于1999年7月从一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羊布氏杆菌,报告如下。 患者,男,35岁,因不明原因发热4个多月后入我院。经询问,患者有进食生羊肉串史。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1∶8)。血培养至第10 d,血培养仪报警阳性,经培养鉴定为羊布氏杆菌。临床用利福平0.3 g,强力霉素0.1 g每天两次联合使用,6周为1个疗程,体温逐渐下降1个多月后痊愈出院。

  • 艾滋病病原学诊断进展

    作者:邢玉兰

    艾滋病是高度依赖病原学诊断的传染病,因为无论是在感染早期或发病期,还是在较长的潜伏期,都只有通过病原学检验,找出其病原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的证据,才能做出HIV感染或艾滋病的诊断。HIV检验要求绝对准确可靠,无论是假阳性还是假阴性都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10多年来,艾滋病病原学诊断技术迅速发展,主要包括HIV病毒分离、HIV病毒载量测定、HIV核酸检测,以及检测病毒抗原(p24抗原)和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其中抗体检测方法是常规使用的HIV病原学诊断方法,其他方法主要用于特殊情况(“窗口期”、婴儿诊断、HIV抗体检测结果为不确定等),或作为抗体检测方法的补充用作辅助诊断,或作为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用药的依据(病毒载量的测定),一般不用作常规诊断。现将主要病原学诊断进展分述如下。

  • 健康人脂肪耐量试验460例分析

    作者:刘爱兵;李卫东;辛洁;张书海;胡滔

    目的探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青、中、老年组,男、女性别间餐后脂肪清除规律, 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脂肪耐量试验方法。方法选择460名志愿者服脂肪负荷餐,测定空腹及脂肪餐后血浆乳糜浊度(A) 、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绘制脂质应答曲线和清除时限图。结果餐后TG随血浆A水平升高和降低,两者呈正相关。体力劳动者组青年女性,青、中年男性TG 在餐后3 h达高峰,峰值 1.30,2.08,2.42 mmol/L。中、老年女性和老年男性TG 在餐后5 h 达高峰,峰值为2.87,2.93,3.33 mmol/L 。脑力劳动者中年男、女性,老年男、女性TG 峰值均在餐后5 h,升高水平分别为3.15,2.82,4.68,4.57 mmol/L 。各组餐后8 h TG 基本恢复至空腹水平。血浆HDL-C与A和TG水平呈负相关,餐后高TG应答导致HDL-C降低。结论不同劳动强度、年龄组和性别间脂肪耐量不同,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老年组和女性组对脂肪耐受量较差。脂肪耐量试验基本项目应包括A、TG和HDL-C三项,标本采集时间在空腹和餐后8 h有实际意义。

  • 糖化肌醇磷脂结合蛋白在健康人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

    作者:崔巍;张之南;杨敏

    目的研究健康人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上,糖化肌醇磷脂结合蛋白(GPI锚蛋白)之一CD59的表达,探讨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能否做为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指标。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多色分析法,结合多种细胞特异性抗体,分析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和中性粒细胞上CD59的表达情况。结果 50名健康人中性粒细胞上CD59的表达均为完全阳性,表达率为(98.6±1.5)%。淋巴细胞上CD59的表达率为(90.0±14.9)%,少量呈现阴性和不完全阳性表达。CD3+T细胞与淋巴细胞类似,但完全阳性细胞少于后者,部分阳性和阴性细胞多于后者。与CD3+T细胞相比,CD4+T细胞上CD59的表达率增高,为(92.9±8.1)%,完全阳性细胞增多,但仍有少量阴性细胞存在;CD8+T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为(74.6±9.1)%,完全阳性细胞减少,部分阳性和阴性细胞增多;CD45RA+和CD45RO+T细胞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活化T细胞的表达介于CD3+和CD8+T细胞之间。B细胞的表达均为完全阳性,表达率高达(96.3±0.6)%,与中性粒细胞类似。结论健康人淋巴细胞上CD59不完全阳性的表达主要与T细胞、尤其是CD8+T细胞有关;B细胞表达均一,有望成为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细胞类型。

  • 结直肠癌相关细胞膜表面抗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作者:刘戈飞;宋今丹

    目的探讨以结直肠癌相关细胞膜表面抗原作为标志物的结直肠癌诊断方法。方法分别应用生物素氨基己酰肼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能识别该抗原的单克隆抗体ND-1,研制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技术的一步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该抗原的试剂盒,并用临床收集的健康人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对试剂盒诊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健康人组吸光度值(A405)为0.056±0.038,结直肠癌患者组A值为0.553±0.441,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用接受器性能曲线分析确定试剂盒诊断临界值为0.248,灵敏度、特异度和有效性分别为89.29%,87.5%,88.54%,ROC值为0.95;试剂盒检测的批内变异小于5%,批间变异小于10%;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该抗原在血清中的含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结直肠癌的分期无相关(P>0.05)。结论该抗原作为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研制的试剂盒可以用于结直肠癌的血清学定性诊断。

  •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和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关联性

    作者:林军;邓长生;熊平;汪亚平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 -DQB1等位基因与大肠癌遗传关联性。方法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检测无亲缘关系的湖北籍汉族健康人136名、大肠癌组54例患者的HLA-DRB1、-DQB1基因。结果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比较,HLA-DRB1*09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增高(0.231 5、0.139 7,P=0.033);而-DRB1*080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降低(0.009 3、 0.080 9,P=0.007 1)。两组间HLA-DRB1其余等位基因及HLA-DQB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HLA-DRB1*0901与人大肠癌呈正关联,而HLA-DRB1*080X则与其负关联,上述两等位基因结构还得到基因序列分析印证。

  • T淋巴细胞核仁区酸性非组蛋白在肿瘤诊断与监测中的价值

    作者:刘广贤;张婧;胡小电;吴世凯;乔建辉;裴素秋;孔宪涛

    目的探讨检测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NORs)酸性非组蛋白对肿瘤诊断和病情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普通细胞银染技术对体外激活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通过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技术,计算硝酸银染色酸性非组蛋白(Ag)-NORs面积与核面积的比值(IS%),对1 046名健康体检人员、393例非恶性疾病患者和706例各种肿瘤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恶性疾病与健康人和非恶性疾病患者之间,T淋巴细胞Ag-NORs活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正常人和非恶性疾病中,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的平均IS%值分别为(7.81±0.69)%和(7.85±0.72)%,其中IS%值大于6%的比例分别为99.8%和94.7%,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恶性肿瘤患者IS%均值为(5.17±0.87)%;不同肿瘤及肿瘤患者不同临床时期,IS%值小于6%的比例为60%~92.3%;不同肿瘤之间比较,结直肠癌及乳腺癌与其他肿瘤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其他肿瘤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与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比较,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26~92.3%)。结论 T淋巴细胞Ag-NORs检测,在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高度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孙景勇;倪语星

    目的明确本院烧伤病房不同患者中连续分离到的高度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是否由同一起源的菌株传播。方法用浓度梯度法测定绿脓假单胞菌的小抑菌浓度,通过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PCR),用肠杆菌科基因重复序列和噬菌体重复序两种引物分别对绿脓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抗生素敏感试验显示23株绿脓假单胞菌中13株对12种抗菌药物均耐药,6株仅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中介,而对其他10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另4株为敏感菌(耐药的抗菌药物≤4种)。多重耐药菌株的rep-PCR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分析,其基因型完全相同,并与敏感株之间有明显区别。结论烧伤病房高度多重耐药绿脓假单胞菌的流行是由同一克隆菌株传播所致。

  • 颅内肿瘤淋巴细胞核仁区酸性非组蛋白的表达

    作者:曹勇;赵继宗;索凤霜;王辉元;罗麟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银染核仁区酸性非组蛋白(Ag-NORs)表达特点。方法应用KL-2图像分析系统及其配套细胞培养银染等试剂和方法,分析47例颅内良性和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Ag-NORs的表达,并与40名健康人和32例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相比较。结果颅内良性肿瘤组患者Ag-NORs表达降低,平均值为(6.42±0.16)%,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颅内恶性肿瘤组患者降低更明显[平均值(5.73±0.22)%],与良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组患者平均值[(3.68±0.19)%]比颅内恶性肿瘤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可以作为标记颅内肿瘤的参考指标。颅内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缺陷程度与其他系统肿瘤有差异。

  • 核酸扩增检测在血液筛查的初步应用

    作者:黄呈辉;陈汝光;黄建国;黎淦平;张健;赵文明

    目的为提高血站供血安全性,探讨核酸扩增检测在血站血液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常规筛查血液的基础上,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呈阴性的献血者微量血浆汇集池标本(20人份×50 μl汇集)中的丙肝病毒(HCV)和乙肝病毒(HBV)核酸,再对阳性汇集池中的标本进行单份检测。结果 8 805份(分442个汇集池)血液被检测HCV RNA,结果有1例(0.01%)为阳性;1 441份血液被检测HBV DNA,结果6例(0.4%)为阳性。从标本汇集到筛查出单份阳性献血者大约需要3 d。结论 ELISA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微量血浆汇集池标本的方法筛查血液HBV和HCV感染是可行的,能够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 对-硝基苯葡糖苷酸钠纸片法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

    作者:孙家莉;米沙;高向耘;胡宗华;刘晓兰;王金良

    目的以自行合成的葡糖苷酶底物对-硝基苯-β-D葡糖苷酸钠盐(PNP-Glucu Na),试图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方法自行合成的底物PNP-Glucu Na 及培养基均制成纸片,并辅以磷酸盐缓冲液,通过颜色反应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结果当大肠埃希菌菌液浓度为4×107时,需0.5 h,当菌液浓度为4×100时,需12 h;检查138株阳性菌和190株其他菌,其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92.6%。结论本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简易和廉价的检测大肠埃希菌方法。

  • 献血员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的检测

    作者:张国忠;薛国章;罗斌;林丽容;田萍萍;林金煌;陈平

    目的了解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流行区献血员中HTLV感染情况。方法对福建莆田沿海地区献血员2 339份标本,以国产双抗原夹心法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的筛选,对ELISA阳性血清均用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序列测定进行确证。结果 2 339名献血员中确证阳性9名,其中1名的丈夫也为阳性,均为HTLV-1感染。结论福建莆田沿海地区献血员中HTLV感染率为0.38%。

  • 两种定量测定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

    作者:王露楠;邓巍;李金明

    目的观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PE5700测定丙型肝炎病毒RNA的准确性。方法所用临床评价血清盘由36份血清组成,其中包括1个5倍倍比稀释系列(7份)、9份阴性血清和20份阳性血清。使用临床评价血清盘比较2种测定方法的重复性、线性和临床样本符合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和全自动PCR-ELISA 内标法检测系统的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973 2和0.999 5。全自动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内标法检测系统不同含量的样本批内变异系数(log10)均比实时荧光定量方法低。临床样本的检测实时荧光定量方法与全自动PCR-ELISA 内标法检测系统的相关系数为0.84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和重复性,同时与全自动PCR-ELISA 内标法检测系统有良好的相关性。

  • 输血前检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作者:田兆嵩;刘赴平

    输血前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存活,而且不会引起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破坏。在检验医学中,没有几项检验能像输血前检验一样,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然而,在输血前检验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发生差错,稍有疏忽即会导致不良后果。众所周知,给病人输入不相容的血液会引起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前者多由ABO血型不相容输血引起,人为差错是其主要原因,以误认受血者身份为常见;后者多由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以Rh血型系统不相容为常见,临床上极易漏诊,输血前检验不规范是其主要原因[1]。

  • 改进血液病毒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

    作者:高峰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和其他许多临床治疗措施一样,输血除能治疗病人外,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特别常见的是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为了保证输血安全,特别是防止经输血传播病毒,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血液检测病毒标志物对保证输血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输血可能传播的病毒[1]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血液是HIV病毒传播的3个途径之一。据WHO统计,全球HIV感染者中约5%~10%为经血液传播而感染,因此这一途径成为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面。此外,由于HIV经血传播和其他传播方式(性乱交、吸毒、母婴传播)比较而具有的自身特点,输血是通过采取措施能取得显著控制效果的HIV传播途径。我国以前HIV感染者很少,但随着HIV在我国扩散速度的加快,HIV威胁我国输血安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 全自动荧光酶免疫分析仪检测泌尿生殖道衣原体的评价

    作者:倪安平;朱晓春;何海英;王宝玺;秦俭

    目的评价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荧光酶免疫分析系统(VIDAS)检测衣原体(CH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应用VIDAS检测CHL与细胞培养比较,不符者使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验证;同时使用CHL菌株D和E血清型,应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敏感性的比较。结果 163份性病科门诊男女患者尿道和宫颈拭子标本中,细胞培养阳性者33份(20.2%),以扩大的金标准计算,其敏感性为80.5%,特异性是100%。VIDAS检测出CHL 44份(27.0%)阳性标本,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和97.6%。CHL菌株D和E血清型敏感性试验中,培养阳性的高滴度分别为1∶102 400和1∶51 200,VIDAS检测CHL的阳性的高滴度均为1∶6 553 600。结论与扩大的金标准比较,VIDAS检测CHL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仪器操作简便,检测时间仅为1 h。此外,还可用于尿液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检测,避免了男性尿道拭子标本采集的痛苦。

  • ipaH基因扩增诊断志贺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作者:李向阳;李方去;杨锦红

    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直接检测189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的ipaH基因。 一、材料和方法 1.菌株来源:取自我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189份。标准菌株:福氏志贺菌(卫生部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EICE),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不凝集弧菌、绿脓假单胞菌为本室保存菌株。 2.培养基及诊断血清:中国蓝蔷薇色酸琼脂培养基;志贺菌属诊断血清,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诊断血清(11种)。

  • 不同部位标本检测男性不育患者的沙眼衣原体感染

    作者:郭永忠;张峰;齐心亮;樊红艳;范建利

    我们检测了26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和160名正常生育男性的精液、尿道拭子和尿液的沙眼衣原体(CT)标本,以探讨CT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以及不同标本的CT阳性率。 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采集:(1)男性不育组:婚居2年性生活正常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而未曾孕育的育龄夫妇,经查不育原因属于男方者选取268例,年龄26~35岁(平均年龄32岁)。(2)对照组:选取正常生育夫妇中男性160名,年龄与男性不育组相当。所有受试者的精液、尿道拭子和尿液(与上次排尿至少间隔2 h),及时检测或放置-20℃保存待检。精液分离出精浆,尿道拭子加洗涤液12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尿液离心并取管底部分待检。

  • 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

    作者:丛玉隆

    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 1. 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 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 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 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及其进展

    作者:陈汝光;黄呈辉;赵文明

    目前,已知的输血传播疾病有十几种,其中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AIDS)、梅毒、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型(HTLV-Ⅰ/Ⅱ)感染和巨细胞病毒感染(CMV)等。目前,大多数国家已规定必须对献血者及血液筛查这6种病原体。现就目前这几种主要输血传播疾病的实验室检测及其新进展情况作一概述。 一、血清免疫学检测 1.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检测[1]: 对献血者HBV感染的检测,大多数国家通常只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检测HBsAg方法有间接免疫凝集试验,如间接血凝试验(IHO)、乳胶凝集试验等,敏感性为10~100 μg/L,不适合对献血者的筛查。随着敏感性可达0.1~1.0 μg/L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试验(RIA)的建立,尤其是ELISA具备试剂稳定、无危险无污染、可自动化等优点,现已经成为各国规定的用于献血者检测的标准方法。由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基因工程表达抗原、人工合成多肽和新的标记技术的应用,以及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发展,ELIS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极大提高。

  • 血站的质量控制

    作者:温志刚;何克敏

    一、质量控制是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的控制 质量控制的定义是“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血站的质量控制主要对血液及血液成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在血液产品的质量形成过程的各环节中,有许多因素干扰和影响工作质量和血液产品质量,但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原辅材料、设备、方法和环境等5个因素。血站的质量控制也主要是围绕上述5个影响因素进行的。(1)血站在对人的因素的控制上,一方面是对血站工作人员的控制,即对各环节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技术操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另一方面是对献血者的控制,要招募健康的高素质的无偿献血者,并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体检和血液筛查。(2)对原辅材料因素的控制上,如使用的塑料采血袋、一次注射器、血液筛查用的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剂盒、以及血型试剂等的质量进行评价,并且对其保存条件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另外,血站用于进行成分分离的全血,也同样是一种原材料。对采血过程与采血量的控制,以及采血后至分离前时间和温度控制,均是对全血这一特殊的原材料进行的控制。(3)在对设备因素的控制上,常通过定期使用校准物对仪器校准,并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质控物和画质控图的方法对仪器进行控制。(4)在对方法因素的控制上,主要包括对工作规范、操作规程、实验方法等进行控制,监督和检查。(5)在对环境因素的控制上,主要是对影响工作和产品质量的环境因素(工作室内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控制。

中华检验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