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精神科

中华精神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중화정신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661/R
  • 国内刊号: 杨小昕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误诊为躯体形式障碍一例

    作者:高倩;蒋燕升;张瑞岭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已婚,农民,因"肌肉紧张、动作僵硬,乏力4年,加重5个月"于2016年7月15日入我院住院治疗.4年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心烦急躁,紧张不安,伴有失眠,未经治疗自行缓解.后渐出现全身乏力,双上肢及下肢肌肉紧张、动作僵硬,下蹲困难,舌头发硬,伸舌困难,声音嘶哑,在当地医院治疗,诊治不详,效果差.5个月前与丈夫生气后,自觉乏力症状加重,双上肢上举、梳头动作受限,双下肢下蹲困难、声音嘶哑、舌根硬较前加重,且出现吃固体食物时吞咽困难,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各项生化及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诊断"锥体外系疾病",治疗15 d,效果不佳遂出院.1个月前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于神经内科、皮肤科、风湿科门诊,具体诊断不详,各项相关检查结果(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补体C3和C4、类风湿因子等)均未见异常,口服甲泼尼龙片12 mg/d半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再次出现心烦急躁、紧张不安等症状,家属考虑为精神疾病遂来我院诊治.我院门诊以"躯体形式障碍"收入心身一科.起病后饮食、睡眠差,二便正常,近5个月体重下降8 kg,体力下降,生活需家人照顾.既往史:否认重大躯体疾病史.个人史:病前性格外向,无不良嗜好.家族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体检: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6/64 mmHg (1 mmHg=0.133 kPa),毛发分布正常,全身皮肤变薄,皮下脂肪消失,皮肤紧贴肌肉上,肌肉硬实,弹性消失.面部及四肢皮肤有褐色素沉着,全身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舌体略偏大,舌面光滑,舌乳头萎缩,呈镜面舌,舌体质地变硬,活动明显受限,难以伸至口外.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行走缓慢,小步态,动作僵硬,肩关节、膝关节活动受限,余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反复诉说较多的不适症状,不接受多次检查的阴性结果,坚持认为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难以治愈.心情欠佳,紧张不安,思虑病况,自觉能力下降.反复要求就医,有治疗要求,自知力部分存在.

    关键词:
  • 中老年双相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朱玥;王华丽;于欣

    中老年双相障碍(older-age bipolar disorder,OABD)患者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比例高达25%,占精神疾病患者的绝对数量及比例不断增长[1].预计至2030年,50%以上的美国双相障碍患者年龄将超过60岁[2].既往许多研究中采用年龄≥60岁定义OABD,然而有关OABD缩短生命周期及增加医疗负担的数据不断累积,提示采用全生命周期视角在OABD临床服务及研究中的重要性.基于对起病年龄和病程的考虑,国际双相障碍协会OABD任务组推荐将OABD定义为年龄≥50岁的双相障碍[3],因此本综述中OABD是指中年后期及老年期的双相障碍.尽管OABD患者频繁使用精神卫生服务并且与过早死亡相关[3],但目前国际上关于OABD的研究仍相对匮乏,在北美以外区域尤其显著[4].

    关键词:
  • 移动医疗技术应用于抑郁障碍监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彤;周晶晶;王刚

    一、抑郁障碍与移动医疗技术概况抑郁障碍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疾病负担等特征的疾病,全球约3亿2 200万例患者,约占世界人口的4.4%且患病率仍继续增加[1].然而,抑郁障碍的治疗模式目前仍依赖于精神科医生经验性的主观评估,缺乏客观连续的辅助监测指标,这可能会影响疾病的持续监测及诊断的准确率.而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可弥补现有抑郁障碍诊治过程中的不足,为抑郁障碍的诊断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 双相障碍的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智男;钟舒明;单炎炎;贾艳滨

    双相障碍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严重心境障碍,具有频繁复发与慢性化倾向,常伴有认知功能损害,病死率及自杀风险高.DSM-5中将双相障碍谱系纳入,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预计为5%~6%[1].然而双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不足,可能原因为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目前普遍认为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2].近年,影像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迅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为探索双相障碍的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证据.我们对近几年双相障碍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易感基因-影像学改变-临床表征进行整体分析,同时对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共同的易感基因的影像学研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双相障碍的病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 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谭云龙;陆峥;石川;范剑雄;唐牟尼;郑毅;李娟;陈松;于欣;杨甫德

    目的 评估氨磺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纳入急性发作患者144例,给予可调节剂量氨磺必利片单药治疗8周;治疗初始剂量为200 mg/d,依据患者的临床状况调节氨磺必利片的剂量,推荐治疗量为800 mg/d,大剂量为1200 mg/d.分别于基线、治疗第2、4、8周采用PANSS,于基线及治疗第8周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和总体改善(CGI-S,CGI-I)、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评估临床疗效;采用UKU(Udvalg for Kliniske Undersogeser)不良反应评估量表、血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分别采用符合方案和安全性数据集分析氨磺必利片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共132例完成临床研究,脱落12例;经8周治疗,急性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阳性症状分[(22.0±6.6)分与(10.0±3.8)分]、阴性症状分[(22.7±7.7)分与(13.9±6.8)分]、一般精神病理分[(41.6±9.0)分与(25.1±7.4)分]、总分[(86.5±16.0)分与(49.0±16.0)分]均显著降低(均P<0.01);PANSS总分有效率(PANSS总分减分率≥50%)为77.3%(102/132),CGI-I有效率为75.8%(100/132);阳性症状亚组PANSS总分有效率优于阴性症状亚组(χ2=9.52,P<0.01);经8周治疗,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总分显著提高(t=18.10,P<0.01);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29.2%)和催乳素升高(23.6%).结论 氨磺必利片可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泌乳素升高,未见其他抗精神病药未发生的不良反应.

  • 单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学习能力的特征

    作者:董敏;王玉凤;钱秋谨

    目的 探讨单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各维度学习能力的特点.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ADHD患儿75例(ADHD组)和性别、年龄、年级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5名(对照组).采用修订韦氏智力测验、瑞文推理测验、自适应数学问题解决、自适应阅读能力、简单减法、复杂减法及词语辨析等测验,评估2组韦氏智力、推理能力、数学能力、阅读能力、计算流畅性及语义理解力.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Ⅳ评估ADHD患儿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的严重程度.以瑞文推理测验成绩为协变量,比较2组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ADHD患儿学习能力与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HD组各维度学习能力测试成绩(分)均低于对照组[自适应数学问题解决测验:8(43,0)与14(39,2),Z=-2.22,P=0.03;自适应阅读能力测验:10(35,0)与20(36,0),Z=-2.96,P=0.03;减法均值:17.6±9.4与27.1±10.0,t=4.29,P<0.01,词语辨析:15.6±10.2与25.0±12.9,t=3.75,P<0.01],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维度学习能力与注意缺陷量表分、多动冲动量表分不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 单纯ADHD患儿计算流畅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词语辨析能力等维度的学习能力均低于健康儿童.不同维度学习能力与ADHD症状可能不具有相关性.

  • 透过重重迷雾,寻觅双相障碍真相

    作者:汪作为;方贻儒

    迄今,双相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双相障碍开展了积极探索,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神经免疫炎症、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与突破,对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也产生了重大的启示与积极的影响[1].然而,目前双相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尚处于"盲人摸象"阶段,疾病真相依然迷雾重重,距离厘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任重道远.与此对应,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和合理治疗率非常低,临床上相关治疗选择则是"乱拳迭出"、难言规范.国内调查显示,双相障碍(轻)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和维持期治疗与指南中不一致率分别为11.1%、50.2%和35.6%[2-4].因此,《中华精神科杂志》本期推出了双相障碍重点专题,介绍疾病相关研究进展和治疗共识,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 游戏障碍的研究进展及作为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新诊断分类的争议

    作者:钟娜;杜江;Vladimir Poznyak;赵敏;郝伟

    近年来游戏障碍群体逐渐增加,表现为对游戏强烈渴求、不顾负性后果的失控性使用.游戏障碍与物质成瘾在行为特征、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上存在类似之处.2017年4月发布的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以下简称ICD-11)新增游戏障碍(gaming disorder)的诊断分类,并纳入物质使用或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章节.但部分学者担心游戏障碍作为新的诊断类别,可能会造成过度诊断及治疗,或者造成对游戏玩家的明显歧视.我们将从游戏障碍相关进展出发,阐述游戏障碍作为新的诊断分类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并对目前游戏障碍诊断存在的争议进行评述.

    关键词:
  •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患者静息态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功能连接的异常

    作者:颜峰;王丽;李科;曾亚伟;苏允爱;金真;司天梅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脑功能连接模式.方法 选取30例符合DSM-Ⅳ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患者组)和与之性别、年龄等匹配的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集,以及静息态脑fMRI扫描,影像学数据经预处理后,以DLPFC为感兴趣区,采用REST软件进行图像的统计学分析,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每个DLPFC感兴趣区在组内的连接分布模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年龄、性别为协变量,比较2组DLPFC功能连接的差异,并与疾病严重程度HAMD17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DLPFC种子点与右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上回以及右侧颞上回/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增强(t=4.809、4.689、4.912,均P<0.05),而与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t=-4.065、-4.625,均P<0.05).患者组右侧DLPFC与右侧额中回(MNI:x=42、y=36、z=30,t=-5.093)、右侧额下回(MNI:x=6、y=21、z=45,t=-4.553)的功能连接减弱(均P<0.05).上述差异脑区的连接均值与HAMD17总分均无相关性.结论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存在静息态双侧DLPFC功能连接异常,其特异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患者静息态磁共振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分析

    作者:张鹏;徐婷婷;陆邵佳;来建波;潘奋;张颢蝾;徐冬溶;郑亚丽;胡婵婵;胡少华

    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双相障碍Ⅱ型抑郁患者脑区自发性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 纳入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Ⅱ型抑郁患者21例(患者组)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2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HAMD17、HAMA评估症状严重程度;采用3.0 T GE磁共振进行静息态数据采集,低频振幅方法分析数据,并进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低频振幅均值与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患者组左侧中央旁小叶(t=3.80)、右侧楔前叶(t=3.54)、右侧中央前回(t=3.66)低频振幅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GRF校正).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左侧眶部额上回(r=0.75)、右侧眶部额上回(r=0.80)低频振幅值与HAMA总分呈正相关,双侧直回(r=0.73)及左侧岛叶附近脑区(r=0.74)低频振幅值与HAMD17总分呈正相关,右侧小脑脚2区(r=-0.65)低频振幅值与蒙哥马利抑郁量表总分呈负相关(均P<0.05).患者组中央旁小叶、楔前叶、中央前回与左侧额中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及其侧面环绕的脑回功能连接较对照组增强(t=4.47、4.07,均P<0.05);与右侧矩状裂及其周围皮质的功能连接较对照组减弱(t=4.54,P<0.05).结论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患者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楔前叶、右侧中央前回脑功能存在异常,并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关,这可能是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病的神经功能基础.

  • 双相障碍不同临床相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对照研究

    作者:郭丽阳;纪翠;马青艳;范雅娟;冯俊芹;陈策;陈云春;高成阁;朱峰;马现仓;王崴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不同临床发作相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方法 纳入双相障碍患者31例(病例组),其中躁狂发作19例(躁狂组)、抑郁发作12例(抑郁组),健康对照者28名(对照组).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及饮食情况,并采集粪便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获得组间肠道菌群多样性.使用QIIME软件计算各组物种Alpha多样性的指数(物种信息指数、香浓指数、辛普森均匀度指数、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通过LEfSe软件应用线性判别分析方法(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进行组间差异物种筛选.结果 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饮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比较:病例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在物种信息指数(312.0±71.0与229.3±38.6,t=5.475)、香浓指数(4.9±0.8与3.7±0.9,t=5.747)、辛普森均匀度指数(0.9±0.1与0.8±0.1,t=4.446)、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23.7±4.6与20.2±5.2,t=2.715)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尤以躁狂组升高显著.肠道菌群丰度分布:病例组部分菌群在纲、科、属等级的相对丰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病例组和躁狂组拟杆菌目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抑郁组在普通拟杆菌种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躁狂组在大肠埃希菌种及青春双歧杆菌种的相对丰度均较抑郁组显著升高;抑郁组在粪便厚壁菌种的相对丰度较躁狂组显著升高(LDA值>4,P<0.05).结论 双相障碍不同临床发作相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肠道菌群构成及相对丰度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均发生改变.

  • 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物质使用障碍与成瘾行为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

    作者:杜江;钟娜;Vladimir Poznyak;郝伟;赵敏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估计,全球非法药物滥用者达3.5%~7.0%,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1].与其他精神疾病相比,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具有症状表现丰富、病情复杂多变、共病情况明显等特点,因此在疾病的诊治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国际上精神疾病的诊断体系主要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两大体系,在临床上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原有体系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不再适用[2-3].为了更好地发挥上述诊断、分类系统在医疗领域中的作用,美国精神病协会于2000年开始了DSM-Ⅳ的修订,DSM-5于2013年9月应用于临床.世界卫生组织也在2007年启动对ICD-10的修订,现将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以下简称ICD-11)"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较ICD-10章节中的变化进行介绍.

    关键词:
  • 新型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抗抑郁治疗:多受体效应与临床作用

    作者:杨洁;王刚

    长期以来,基于单胺假说研发的抗抑郁药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异丙烟肼与丙米嗪分别获FDA批准治疗抑郁症以来,抗抑郁药的研发已在单胺假说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目前的抗抑郁药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治疗需求,如起效延迟、针对认知症状疗效有限、存在性功能的不良反应等[1].针对抗抑郁药治疗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对一些新型5-HT再摄取抑制剂进行了研发,在保留经典抗抑郁作用机制的同时,增添针对多种5-HT受体亚型的效应,以阻断生理性负反馈及促进下游神经递质释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现有抗抑郁药的部分局限性,其代表药物为曲唑酮、维拉唑酮及伏硫西汀等[2].我们将围绕新型5-HT再摄取抑制剂的多受体效应变迁展开进行介绍.

    关键词:
  • 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临床诊治指导建议

    作者: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双相障碍协作组

    DSM-5提出了混合特征的概念,即情感发作(符合躁狂/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标准)同时具有至少3项相反极情感症状[1].DSM-Ⅳ-TR中对混合发作的定义较为严格,必须同时满足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标准,且持续至少1周[2],ICD-10中混合发作的诊断标准与之类似.相较于DSM-Ⅳ与ICD-10,DSM-5则纳入了阈下及未重叠的混合发作状态[2],包括"在一个完整的情感发作周期出现相反极的亚症状",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与诊治率.

    关键词:
  •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改良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屠丽回;付倩芝;李日鹏

    目的 系统评价改良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3月31日,搜索关键词包括"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depression""经颅磁刺激""电休克""抑郁症"等.收集比较rTMS与ECT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选取治疗后的有效率为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评分、缓解率为次要疗效指标,同时比较失访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4篇随机对照研究共671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rTMS总的治疗有效率(OR=0.71,95%CI:0.46~1.10,P=0.120)、缓解率(OR=0.67,95%CI:0.39~1.15,P=0.140)及失访率(OR=0.48,95%CI:0.23~1.01,P=0.050)与E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ECT疗效优于rTMS(OR=0.27,95% CI:0.12~0.60,P=0.001);治疗后HDRS评分ECT显著低于rTMS(MD=2.04,95%CI:0.58~3.50,P=0.006).结论 rTMS治疗抑郁症总的有效率、缓解率及临床可耐受度与ECT相当,ECT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疗效更好.

中华精神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