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精神科

中华精神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중화정신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661/R
  • 国内刊号: 杨小昕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无抽搐性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致幻视一例

    作者:辛凤

    病例描述患者女,37岁,主诉“首次缓慢起病、行为懒散,言语不合逻辑,认为丈夫不忠1年”,于2012年6月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起病,表现说话跑题,内容凌乱,经常无故发脾气,急躁,打骂家人.无故自笑.生活懒散,不与人接触,整日呆坐在家中,不做家务,家里来客人不知招待.认为丈夫不忠,与多名异性有染,甚至认为周围所有女性(包括老年女性)与其丈夫都有不正当关系.

    关键词:
  • 奥氮平致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作者:郝伟平;郝莉婉;马莉;康慧敏;任虹

    病例描述患者女,55岁,因“凭空耳闻人语,自笑,夜眠差30年余,加重3个月”,于2015年1月5日入院.患者于1982年无明显原因逐渐出现多疑,疑爱人对自己不忠,不与人说话,发呆,无故发脾气,后出现冲动毁物,自言自语,自笑,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于1994年5月首次入我院诊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氯丙嗪400 mg/d,舒必利0.8 g/d,治疗13个月,临床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未能坚持服药,病情时常反复,社会功能显著降低,不能胜任原来工作、不能料理家务,生活懒散,但未再入院治疗.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及其前驱期实践中应重视异常自我体验

    作者:杨贵刚;谭淑平;谭云龙;王志仁;杨甫德

    现象学思想由来已久,但由于症状学诊断的主流地位,现象学方法在精神医学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但仍有一些精神医学家呼吁重视基于主观体验(意识)的现象学方法,其认为异常(自我)体验是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理实质,在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中具有独特性,并先后开发了测量此类异常体验的量表,如波恩基本症状评定量表(Bonn 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Basic Symptoms,BSABS)、异常自我体验检查表(Examination of Anomalous Self-Experience,EASE).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郝飞;范丰梅;朱小林;赵艳丽;谭淑平;薛明明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该疾病预后差、易复发,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世界上大部分的疾病负担来源于精神、神经核物质使用障碍,其中精神障碍的致残比例大为56.7%[1].目前对该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主要依靠病史、精神检查、量表测量等各种现象学、行为学方法,缺乏客观、稳定的生物学指标是目前该疾病临床诊治的困境之一,寻求具有特异性、稳定性的客观评价指标是近年来有关精神分裂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DISC1基因rs821597多态性与神经系统软体征的相关分析

    作者:邵荣荣;郭素芹;李文强;陈华锋;梁颖慧

    目的 探讨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ISC1基因rs821597多态性与神经系统软体征(neurological soft signs,NSS)的相关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为30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270名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DISC1基因rs821597基因型,使用剑桥神经科检查软体征测试分量表检查和评估2组的NSS.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rs821597基因型[AA:90(30.0%)、AG:141(47.1%)、GG:69(22.9%)与AA:58(21.3%)、AG:136(50.4%)、GG:76(28.3%)]及等位基因[A:321(53.5%)、G:279 (46.5%)与A:252(46.7%)、G:288(53.3%)]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6.12,P=0.040、0.010);经多重检验校正,NSS评分在左侧对指运动、序列对指运动及手指感觉测验,右侧轮替运动,左右拳手掌测验及皮肤书写感测验,Oseretsk测验,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02),运动协调分、感觉整合分、脱抑制分因子及NSS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336、-6.736、-2.951、-8.861,均P<0.05);不同基因型的患者间在左右序列对指运动、轮替运动、立体感觉测验及镜像运动1,右拳手掌测验及皮肤书写感测验,Oseretsky测验,眼睛闪烁(均P<0.002),以及运动协调分、NS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400、-3.580,均P<0.05).Q检验显示AA、AG型NSS阳性条目检出率、NSS总分、运动协调分均明显高于GG型.结论 rs821597基因多态性与豫北汉族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NSS存在关联;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健康儿童有更高的NSS检出率;携带rs821597等位基因A的患者较其他基因型患者有更高的NSS检出率.

  • 精神病超高危人群及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研究

    作者:张丽丽;张云淑;贾海玲;李冰;严保平;王健;石贺敏;栗克清

    目的 探讨精神病超高危人群和一级亲属中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 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中的连线测验、符号编码、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简易视觉记忆测验修订版、持续操作测验和Stroop色词测验对精神病超高危人群(超高危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一级亲属组)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每组30例.采用SPSS17.0对各组间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1)超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符号编码(t=-4.191,P<0.01)、霍普金斯词语学习(t=0.754,P=0.005)、持续操作(t=-3.780,P=0.001)、Stroop色词(Stroop单词t=-4.073,P<0.01;Stroop颜色t=-2.033,P=0.047;Stroop色词t=-3.609,P=0.001)测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一级亲属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符号编码(t=-2.247,P=0.028)、霍普金斯词语学习(t=-2.038,P=0.046)、简易视觉记忆(t=-2.209,P=0.031)、持续操作(t=-2.687,P=0.011)、Stroop色词(Stroop单词t=-4.655,P<0.01;Stroop色词t=-2.341,P=0.023)测验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符号编码测验中,超高危组[(43.9±10.7)分]比一级亲属组[(50.1±l1.3)分1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P=0.033);(4)超高危组中,同时符合遗传风险和功能衰退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以及轻微阳性症状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个体(n=8)和只符合遗传风险和功能衰退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诊断标准的个体(n=9)间,各认知测验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精神病超高危人群和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中已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涉及信息处理速度、言语学习和记忆、工作记忆、注意/警觉等方面,超高危人群在信息处理速度方面比一级亲属差.

  • 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与利培酮治疗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唐伟;杨馥银;温娜;潘建设;章金良;唐闻捷

    目的 比较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和利培酮治疗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120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组(简称长效针剂组,n=60)和利培酮治疗组(简称利培酮组,n=60),并进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于基线及治疗第3、6、9、12个月末,采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评价治疗安全性,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分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评定社会功能.结果 长效针剂组的临床缓解率为69.1%(38/55),高于利培酮组40.0% (20/50; x2=2.510,P=0.041);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下降,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分量表评分增高;12个月末,长效针剂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较利培酮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12、5.814、4.316,均P<0.05),长效针剂组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分量表评分较利培酮组增加[(76.9±7.2)分与(57.4±5.5)分,F=4.612,P<0.05].2种治疗方法2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具有较好的维持治疗效果,可降低复发率.

  • 汶川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朱鸿儒;邱昌建;孟雅婧;崔豪飞;吕粟;张俊然;龚启勇;张伟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经帕罗西汀治疗前后大脑白质变化情况及其与症状变化的关系.方法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13例汶川地震后PTSD女性患者治疗前(治疗前PTSD组)、经12周帕罗西汀治疗后(治疗后PTSD组)和8名同样经历地震却未患PTSD的女性对照者(对照组)进行检查,比较3组大脑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TSD患者大脑平均FA值和ADC值的变化,将有差异的脑区平均FA值和ADC值与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前PTSD组与对照组相比,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MNI:x=-24,y=-36,z=42;簇大小为2 752 mm3; t=5.154,P<0.05,AlphSim矫正)和右侧上辐射冠ADC值升高(MNI:x=26,y=-4,z=20;簇大小为304 mm3; t=3.790,P<0.05,AlphSim矫正);PTSD组左侧上辐射冠、左侧后辐射冠、后扣带回腹侧白质周围白质脑区ADC值与CAPS评分呈正相关(r=0.691,P=0.009);与治疗前PTSD组相比,治疗后PTSD组左侧上纵束FA值降低;治疗后双侧上辐射冠ADC值较对照组增高.结论 PTSD患者左侧上辐射冠、后辐射冠和后扣带回腹侧周围白质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可反映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短期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逆转患者脑白质异常,提示PTSD患者症状形成和恢复的神经机制不同.

  •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的相关分析

    作者:张盼;唐诗;娄培安;娄荷清;赵晶;陈培培;乔程;李婷;董宗美

    目的 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 2;T2DM)患者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37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符合标准的患者均纳入此次研究,应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T2DM患者进行面对面评估,并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按照睡眠质量好、差及有、无抑郁症状进行分组,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两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000例,有效调查979例T2DM患者.其中,睡眠质量差者比例为34.42%(337/979),抑郁症状占T2DM患者的40.96%(401/979).睡眠质量好者中,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1.93%(205/642),而睡眠质量差者的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58.16%(196/3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87,P<0.0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密切相关(r=0.388,P<0.01);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病程、并发症、合并其他疾病等混杂因素后,睡眠质量与T2DM患者抑郁的发生相关(OR=1.56,95%CI 1.13~2.15);4个睡眠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与抑郁存在关联(OR直分别为1.65、2.06、1.52、1.87).结论 T2DM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与抑郁相关联.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睡眠 抑郁
  •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脑皮质功能连接的脑磁图特征

    作者:贾凤南;汤浩;史家波;毕昆;花玲玲;陈建准;阎锐;韦秋香;卢青

    目的 探讨单相、双相抑郁患者静息态下皮质间功能连接脑磁图特征的差异.方法 对12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组)、27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抑郁组)和21名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磁图扫描.采用同步似然性(synchronizationlikelihood,SL)值评估脑皮质功能连接,比较3组受试者θ、α1、α2、β及y频段各感兴趣脑皮质区半球内及半球间SL值,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两两样本post-hoc检验.结果 双相抑郁组较单相抑郁组及对照组左枕叶内部θ(0.249±0.087、0.181±0.029、0.196±0.032,F=8.511,P=0.001),α1(0.200±0.051、0.164±0.020、0.175±0.028,F=5.292,P=0.008)及α2(0.200±0.047、0.175±0.025、0.183±0.025,F=4.721,P=0.013)频段,右额叶内部β(0.186±0.027、0.166±0.024、0.159±0.026,F=4.195,P=0.020),γ(0.151 ±0.020、0.128±0.019、0.133±0.019,F=5.521,P=0.006)频段SL值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双相抑郁组β(0.076±0.013与0.087±0.011,P=0.009)、γ(0.062±0.010与0.069±0.010,P=0.020)频段左右额叶间SL值增高,而单相抑郁组γ(0.057±0.013与0.050±0.005,P=0.009)频段右额叶-右顶叶顶区SL值下降.结论 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额-顶-枕区功能连接进一步损害,额叶及枕叶内部局部功能连接差异可能是区分单相、双相抑郁的特征之一.

  • 河北省107例重性精神疾病关锁患者解锁救治前后状况分析

    作者:栗克清;严保平;张云淑;孙秀丽;孙建华;韩彦超;桑文华;赵素银;付希光

    目的 分析被关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解锁救治前后状况.方法 纳入2006年11月至2012年3月河北省开展的“解锁工程”解救被关锁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07例.采用改编后的解锁患者信息采集表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评估解锁前后一般状况、社会功能、对家属的影响及肇事肇祸危险性行为、经济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07例患者主要关锁手段以铁链(50.5%,54/107)、单独关于房内(23.4%,25/107)为主,导致关锁的原因以经济困难(56.1%,60/107)及缺乏管制能力的监护者(36.4%,39/107)为主;(2)回访时服药治疗者72例(78.3%,72/92),再次关锁者21例(22.8%,21/92).回访时肇事肇祸危险性行为低于关锁前[4(4,5)与1(0,2),Z=-7.90,P<0.01];社会功能状况、服药情况及治疗依从性、对家属的影响等方面均显著改善;家属对患者状况的满意度较解锁时提高[(2.09±2.51)分与(6.03±3.10)分,t=-10.032,P<0.05].回访时家庭人均纯收入508元/年,家庭直接经济负担600元/年.结论 被关锁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经救治后生存状态改善,肇事肇祸危险性行为降低,但造成的家庭负担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 男性酒依赖患者注意偏向与戒酒后复饮的相关分析

    作者:庞良俊;尹良爽;朱春燕

    目的 研究酒依赖患者对线索词注意偏向特点及与戒酒后复饮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6例戒酒初期的酒依赖患者(患者组)以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4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情绪词Stroop任务在戒酒初期进行注意偏向的测试.所有患者戒酒治疗后按月随访.注意偏向与复饮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戒酒后复饮主要因素筛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组在中性词、负性词、线索词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 411±299)、(1 329±318)、(1 446±333) ms]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69±278)、(825±213)、(840±222)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0、8.800、0.019,均P<0.01);患者组对中性词、负性词的错误数[(3.67±2.30)、(3.74±2.31)次]高于对照组[(2.25±2.11)、(2.02±1.8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3、3.918,均P<0.01);在线索词错误数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酒依赖患者持续戒酒时间与负性词的反应时间(r=0.354,P=0.016)和错误数(r=0.442,P=0.004)以及线索词的错误数(r=0.493,P=0.000)呈正相关.结论 酒依赖患者对酒相关线索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这种注意偏向可以作为酒依赖患者戒酒治疗效果预测指标.

  •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患者症状结局的初步分析

    作者:陈发展;孙喜蓉;姚玉红;张宁;乔慧芬;林红;张岚;李占江;陆峥

    目的 调查轻微精神病综合征(attenuated psychosis syndrome,APS)患者风险症状的临床结局,探索影响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7家研究中心筛选入组63例APS患者.使用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评估APS患者基线和6个月时的精神病理学特征,分析精神病风险症状的临床结局及相关因素.结果 共47例APS患者完成随访,完成随访者(n=47)和失访者(n=16)间除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3,P<0.05),其他社会人口学资料(x2=2.30~3.28)和精神病风险症状(F=0.01~2.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PS在6个月内的转化率为17.0%(8/47),维持率为38.3%(18/47),恢复率为44.7%(21/47).3种结局状态的APS患者在基线时的人口学资料(x2=0.39~15.10)和社会功能(F=0.7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症状[(9.3±2.8)、(8.8±2.5)、(6.6±3.4)分,F=3.39]、瓦解症状[(5.5±2.2)、(3.8±2.5)、(2.3±1.9)分,F=6.29]和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总分[(30.3±8.1)、(25.3±10.5)、(20.1±7.5)分,F=4.2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的方差模型检验显示,阳性症状得分每减少2.17分,APS恢复的可能性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瓦解症状每减少1.44分,APS恢复的可能性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随访6个月后,APS患者除了“个人卫生”恶化的比例(8.5%,4/47)略高于缓解的(6.4%,3/47)之外,其余所有风险症状缓解的比例均高于恶化.其中,“猜疑被害观念”(63.8%,30/47)和“心境烦躁”(68.1%,32/47)是缓解患者中所占比例多的2个症状.结论 APS患者转化的风险较高,但大部分风险症状在短期内仍呈现趋于缓解的趋势,阳性症状和瓦解症状得分越低,预后越好.

  •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作者:苏允爱;司天梅;石川;于欣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山东省医学会承办,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年会于2015年9月17-20日在泉城济南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整合科学研究结果与个人经验,优化临床实践”,反映了精神医学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大方向.

    关键词:
  • 第四届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大会介绍

    作者:李洁;赵旭东

    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cultural psychiatry,WACP)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文化精神医学大会于2015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墨西哥巴亚尔塔港举行,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0余名文化精神医学、文化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此会议的主题为“全球挑战与文化精神医学(global challenges&cultural psychiatry):自然灾害、冲突、不安全、移民和灵性”.

    关键词:
  • 工作压力与卒中风险的相关研究

    作者:刘铁榜

    20年来多数研究表明,不论社会阶层如何,高压力的工作都会增加民众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然而,工作压力对卒中的影响至今悬而未决.2015年10月14日在线发表于Neurology (IF8.286)的文章表明,从事高压力工作的人群卒中风险较工作压力低的人群显著增高[2].

    关键词:
中华精神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