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精神科

中华精神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중화정신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661/R
  • 国内刊号: 杨小昕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作者:童永胜;赵丽婷;王翠玲;梁红;李献云;王绍礼;杨甫德

    目的 筛选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心理援助热线2004-2008年在接听来电时,接线员使用来电者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调查表询问来电者相关问题以收集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来电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 16 228个来电者被纳入研究,其中8844个来电者报告了该次来电前2周内有自杀意念,741例同时有自杀计划.在控制了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后,有精神症状[OR=3.35,95%可信区问(CI):2.93 ~3.82,P<0.001]、无望(OR=3.32,95%CI:3.06~3.60,P<0.001)、既往自杀未遂史(OR=2.21,95%CI:1.99~2.46,P<0.001)、物质滥用(OR=1.42,95%CI:1.26~1.61,P<0.001)、严重躯体问题(OR=1.34,95% CI:1.20 ~ 1.50,P<0.001)、亲友自杀史(OR=1.33,95%CI:1.23~1.44,P<0.001)、急性生活事件(OR=1.30,95%CI:1.20~1.40,P<0.001)及慢性生活事件(OR=1.23,95%CI:1.14~ 1.33,P<0.001)依次是来电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与其他同龄人类似,精神问题、无望、既往自杀木遂史是心理援助热线来电者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

  • 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朱玥;马燕桃;石川;张磊;于欣

    目的 比较双相Ⅰ型抑郁(bipolar depression type Ⅰ)、复发单相抑郁(recurrent unipolardepression)及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特点,探讨双相Ⅰ型抑郁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2010年9月至201 1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及病房连续入组双相抑郁组(29例)、复发单相抑郁组(25例)、精神分裂症组(30例),及社区来源的健康对照组30名.经《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精神障碍定式临床检查表病人版(SCID-I/P)诊断,比较4组研究对象的总体认知功能以及在持续注意、学习、记忆、精细动作、社会认知、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7项认知领域的表现,分析BD认知功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几乎所有认知变量均达重度损害(ES=-0.81 ~-1.76),双相抑郁组及复发单相抑郁组损害多为轻到中度(ES=0.5~0.8).精神分裂症组在持续注意(40.4±7.9比49.8±7.4,P=0.001)、学习(37.8±10.7比47.1±10.1,P=0.007)与记忆(40.6±11.9比48.6 ±9.3,P=0.035)、执行功能(40.5±7.1比45.9±5.2,P=0.006)、信息处理速度(33.4±9.2比41.7±6.0,P<0.001)及总体认知功能(40.5±7.1比45.9±5.2,P<0.001)方面的得分较双相抑郁组组受损严重.双相抑郁组及复发单相抑郁组认知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单相抑郁组在执行功能计划亚领域较双相抑郁组表现差(40.1±9.04比46.0±10.7,P=0.030).双相抑郁组患者学习与记忆等认知变量与抑郁严重程度、病程、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呈负相关(均P <0.05).结论 双相Ⅰ型抑郁与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的模式及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双相Ⅰ型抑郁与复发单相抑郁受损模式相似.神经认知损害对临床鉴别双相Ⅰ型抑郁组与精神分裂症有一定提示意义,但尚不足以作为区分单双相抑郁的客观指标.双相Ⅰ型抑郁患者学习与记忆等认知表现与疾病特征呈负相关,以词语学习与记忆与临床变量相关密切.

  • 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和心境障碍问卷筛查双相障碍或抑郁症自杀风险可行性分析

    作者:刘艳红;陈林;司天梅;郑启文;陈大方;杨甫德;段艳平;苏允爱;方贻儒

    目的 探讨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和心境障碍问卷(MDQ)筛查双相障碍或抑郁症自杀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MINI-SCID)评价1478例双相障碍或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依据MINI-SCID对自杀意念进行自杀风险分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L-32和MDQ用来筛查双相障碍及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可行性,筛选与自杀风险相关的条目.结果 1478例患者中,692例(46.8%)无自杀风险,271例(18.3%)为低自杀风险,284例(19.2%)为中自杀风险,231例(15.6%)为高自杀风险.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和MD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障碍Ⅰ型中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MD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障碍Ⅱ型中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和MD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L-32量表中的1(需要的睡眠比平时少)、29(喝咖啡比平时多)、31(喝酒比平时多)、32(比平时服用更多的药物)项(OR分值别为1.382、1.623、1.817、1.354,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24~ 1.698,1.116~2.359,1.242~2.658,0.960 ~1.909),MDQ中2(容易发脾气,经常大声指责别人,或与别人争吵、吵架)、4(比平时睡的少,而且不想睡)、13(花钱太多,使自己或家庭陷入困境)项(OR分值别为1.265、1.330、2.382,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6 ~1.590,1.066 ~1.660,1.721~3.297)均进入自杀风险相关因素模型.HCL-32和MDQ评估双相障碍Ⅰ型自杀风险相关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62.结论 HCL-32与MDQ筛选双相障碍Ⅰ型自杀意念相关危险因素尚可,但对于双相障碍Ⅱ型及抑郁障碍效果不佳.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血浆谷氨酸水平与卒中后抑郁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钱方媛;张志珺;钱俊枫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谷氨酸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关系.方法 于卒中后2周,采用Beck抑郁问卷(21项)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对连续入组的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PSD诊断,以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评估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比较PSD患者和非PSD患者卒中后第2天及卒中后第2周的血浆谷氨酸水平.结果 (1) PSD患者卒中后第2天血浆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非PSD患者[(4.995 ±2.514) g/L对(6.558 ±2.835) g/L;t=2.140,P=0.036];(2)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第2天血浆谷氨酸水平与卒中后第2周HD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11,P=0.013);(3)PSD患者卒中后第2周血浆谷氨酸水平[(6.312 ±2.604) g/L]较卒中后第2天显著升高(t=-2.361,P=0.02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后第2天血浆谷氨酸水平与PSD的发生独立相关(OR =0.651,95%可信区间为0.459 ~0.922,P=0.016).结论 PSD的发生可能与血浆谷氨酸水平有关.

  • 北京市城乡两社区老年痴呆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刘肇瑞;黄悦勤;王瑛;禚传君;刘棉;李淑然;郑志华;李硕;李玉敏

    目的 描述北京市城乡两社区≥65岁老人老年期痴呆发病率及人群和城乡分布特征,并探讨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国际10/66痴呆协作研究5年随访研究的中国区域调查部分内容.研究采用一阶段痴呆研究方法,于2009年至2010年间对北京市西城区和大兴区2025名≥65岁的非痴呆老人进行随访,根据国际10/66标准进行痴呆诊断,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新发老年期痴呆病例173例,5年累积发病率为8.54%,平均年发病率为1.77%(95%可信区间:1.47 ~1.97).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吸烟、腰臀比大和脑卒中病史是老年期痴呆的危险因素(均P<0.001或<0.05),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P =0.003).结论 北京市城乡两社区老年期痴呆发病率高于以往调查结果,控制吸烟、防治脑卒中和提倡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老年期痴呆的发病危险.

  • 双相障碍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陀柠瑜;刘铁榜;杨海晨;荣晗;张建;沈其杰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状态下双相障碍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特点.方法 采用社会认知功能测验对不同临床状态的双相障碍患者(躁狂组29例,缓解组36例)、双相障碍一级亲属(亲属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情绪识别能力和心理理论能力(失言察觉、暗示理解任务)进行评定,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躁狂组社会认知测验成绩[情绪识别总分(90.1±19.0)分、失言察觉(18.2±10.4)分、暗示理解(6.6±1.1)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4.9±9.8)、(28.4±8.1)、(7.3 ±0.8)分],均P<0.05;缓解组及亲属组情绪识别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失言察觉[缓解组(22.0±9.3)分、亲属组(24.3±7.4)分]、暗示理解[缓解组(6.4±0.7)分、亲属组(6.7±1.3)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情绪识别能力受损为状态性,而心理理论能力受损可能具有特质性;遗传或家庭教养可能对患者心理理论能力有影响.

  • 广州市城乡养老院不同认知水平老年人八年后随访死亡率调查

    作者:陈健华;唐牟尼;黄若燕;郁俊昌;林康广;佘生林;胡号应;陈映梅;郭伟坚

    目的 了解养老院正常老人、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的死亡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州市城乡养老院≥60岁老人进行了痴呆患病情况的基线调查,2010年2月对完成了基线调查的1105名老人进行随访,了解老人的死亡情况,比较各组内、组间死亡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1)正常、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8年后随访时的死亡率分别为:15.5%人年(502人)、20.2%人年(39人)、32.9%人年(291人),x2=60.28,P<0.001. (2) Cox回归分析显示:痴呆[相对危险度(RR)=2.078,P<0.00l]、男性(男性=l、女性=2,RR=0.792,P<0.01)、年龄(每5岁为一年龄段,RR=1.346,P<0.001)、慢性躯体疾病(RR =1.251,P<0.01)是老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在各因素中,只有重度痴呆是影响痴呆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R=1.318,P<0.05).结论 养老院老人的死亡率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而升高,减少慢性躯体疾病的出现、预防痴呆发生、加强对痴呆患者的护理和关照,能降低老年人和痴呆患者的死亡率.

  • 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林;刘艳红;郑启文;项玉涛;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起病年龄更早[(32.70±12.20)岁比(35.02±12.54)岁,P=0.021]、既往住院次数更多[(0.66±1.33)次比(0.39±0.97)次,P=0.011]、发作更频繁(13.1%比6.6%,P=0.002)、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23.0%比13.9%,P=0.002)及自杀观念(79.2%比52.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9)、既往住院次数(OR=1.17)、发作频繁(OR=2.07)、伴有自杀观念(OR=3.45)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末遂相关(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既往住院次数多、频繁发作及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海洛因依赖者共患心境障碍的相关因素

    作者:杨梅;廖艳辉;王强;王红;Vasish Kavi;刘铁桥;郝伟

    目的 探讨影响海洛因依赖者共患心境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湖南省3家戒毒机构的1002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横截面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调查DSM-Ⅳ轴Ⅰ障碍的终身患病情况.根据是否终身患有心境障碍,将调查对象分为共患心境障碍组(191例)和不共患心境障碍组(811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共患心境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离异或丧偶[OR=1.65,95%可信区问(CI) 1.06 ~2.59]、童年负性经历(OR=1.58,95% CI 1.11 ~2.25)、首次使用海洛因动机为缓解苦闷或烦恼(OR =2.41,95% CI1.48~3.92)、首次使用海洛因体验为难受(OR=1.61,95% CI1.16~2.24)、强制戒毒次数(3~5次,OR=2.33,95% CI 1.02 ~5.28;≥6次,OR=3.17,95% CI1.27~7.88)、患有慢性躯体疾病(OR=1.90,95% CI 1.36~2.66)、DSM-Ⅳ轴Ⅰ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OR=2.03,95% CI1.17~3.55)、患有其他物质使用障碍(OR=2.19,95% CI 1.55 ~ 3.09)、焦虑障碍(OR=2.48,95% CI1.65 ~3.73)和躯体形式障碍(OR=2.10,95% CI1.17 ~3.77)与海洛因依赖者共患心境障碍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使用海洛因动机为缓解苦闷或烦恼(OR=2.48,95% CI1.47 ~ 4.20)、首次使用海洛因体验为难受(OR=1.61,95% CI1.15 ~2.26)、患有慢性躯体疾病(OR=1.92,95% CI 1.34~2.74)、其他物质使用障碍(OR =2.19,95% CI1.55 ~3.09)、焦虑障碍(OR=2.48,95% CI1.65~3.73)和躯体形式障碍(OR =4.48,95% CI2.04~9.84)终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负性情绪、躯体疾病、其他物质使用障碍和精神障碍可能是影响海洛因依赖者共患心境障碍的相关因素.

  • 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多态性rs821597与脑白质完整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魏钦令;王雁新;李雷俊;郑俩荣;刁飞慈;康庄;吴小立;国效峰;张晋碚

    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多态性rs821597与健康志愿者脑白质完整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60名健康志愿者根据基因DISC1多态性rs821597进行分型,分为危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组(41名)和非危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组(19名),并对所有受试者脑部进行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以DTI-studio软件和统计参数图(SPM)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的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在SPM软件中进行两样本t检验,获得两组FA差异统计参数图.结果 在P<0.05(FDR校正后)水平下,危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组右侧尾状核区[蒙特利尔神经科学研究所(MNI)坐标:14,0,16;体素集=138体素]、左侧尾状核区(MNI:-14,0,16;体素集=23体素)白质FA值较非危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低.未发现危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组有脑区FA值较非危险等位基因携带者组高.结论 DISC1多态性rs821597可能与人类脑白质完整性相关.

  • 结节性硬化症合并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精神障碍一例

    作者:袁平;尹继;何强;杨茜;张松

    患者女,18岁.因反复抽搐11年,行为乱半个月,腹痛7d,于2013年5月7日首次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7岁时初发癫痫,约数月一次.9岁后发作渐频繁,4~6次/月,发作前先有头痛或肚子痛,后倒地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无二便失禁,醒后不能回忆.因经济困难一直未医治.2013年4月20日,患者出现精神异常,自语,自笑,行为乱,对来往汽车吐口水,用东西砸车.2013年5月1日,患者诉腹痛,伴恶心呕吐,一日内癫痫发作3~4次,家属带其至镇上输液,具体诊治不详,症状无改善.2013年5月3日,无故外出,家属找到后,即送我院就诊,门诊以“精神障碍原因?”收入院.体格检查:发育较差,身材矮小,面部可见蝴蝶状对称分布于鼻部、面颊的红斑及丘疹.心率120次/rmin,腹软有压痛,未扪及包块.精神检查:注意力欠集中,引出言语性幻听,智能低下,反应慢,一般常识差,计算力差,不能计算出10以内加减法,记忆力差,判断力差,情感幼稚.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41分.

    关键词:
  • 大动脉炎所致精神障碍一例

    作者:张爱慧

    患者 女,37岁.因言、行紊乱2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10月28日入本院.患者于2006年6月无诱因睡眠减少,时有头痛、头昏,记忆力明显减退,伴劳累后双上肢麻木、疼痛,甚至周身无力大汗淋漓,休息后好转.2007年6月突然头晕,四肢无力,卧床不起,在当地诊所静脉点滴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内加氢化可的松0.75 g,连滴3d后症状逐渐好转,但此后病情时好时坏,有时说话糊涂,好发脾气,有时和正常人一样.2008年8月病情加重,不料理家务,外走不知归,说邻居背后议论她、害她,2008年10月彻夜不眠,不进饮食,话多,说外面有人来了,自己得了肝癌不能好了,未再治疗.于2008年10月28日入本院.

    关键词:
  • 抑郁症患者鼻饲致心脏骤停一例

    作者:徐朝英;徐士芸;石文杰

    患者女,50岁,农民.因少语、失眠、心情差20 d,于2012年1 1月5日17:15入住淮安市第柜人民医院医学心理一科.患者2012年10月14日开始出现少语,心情差,自卑,烦躁,多思多虑.自觉精力减退,白天疲乏、无力,兴趣下降,活动少,自觉心里发慌,像被堵住了一样,晚失眠.10月26日感咽喉部不适,到淮阴区医院行喉镜检查示慢性咽炎,害怕进食硬质食物,自觉进食困难,进食时有恶心感,近8d饮食差,一直只喝牛奶.既往史:1987年2月妊娠后大出血,予以输血治疗;2012年10月2日曾患感冒,在淮阴区医院输液后好转(具体用药不详),但入院时仍有咳嗽、咳少量痰.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160/95 mmHg(1 mm =0.133 kPa),心率64次/m三n,心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呼吸18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电图、腹部彩超均未见异常;电解质:血钾3.44 mmol/L(正常值:

    关键词:
  • 经颅磁技术评估基于γ-氨基丁酸能神经通路的大脑皮质活动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莺莹;李惠;王继军

    精神疾病与大脑皮质兴奋性异常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γ-氨基丁酸(GABA)神经递质通路的功能失调有关[¨.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可以非侵入地、活体评估GABA能中间神经元介导的皮质兴奋性,为精神疾病提供潜在的神经电生理生物标记.目前,经颅磁技术已经被应用于评估多种精神疾病的大脑皮质兴奋性,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孤独症、强迫症等,取得了有意义的进展.

    关键词:
  • 氯胺酮对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神经生物学基础

    作者:钟娜;赵敏

    氯胺酮(俗称K粉)作为新型毒品之一,在我国有40多年的滥用历史.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公安系统登记的吸毒人群中,30%为新型毒品滥用者1..一项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调查显示,在新型毒品滥用者中,有64.9%的人群有氯胺酮滥用史[2].氯胺酮是分离性麻醉药,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有导致欣快、感觉分离、产生幻觉等作用,形成其滥用及依赖的基础[3].研究显示,单次使用或长期反复使用氯胺酮对人类的记忆、注意及执行等认知功能方面均有影响,主要机制是通过作用于NMDA受体、烟碱受体等干扰长时程增强(LTP)的形成,长期使用导致脑功能、脑结构改变从而影响认知功能.本义重点关注氯胺酮对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深化对氯胺酮滥用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了解.

    关键词:
  • 情感气质在心境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育梅;王学义;宋美

    情感气质(affective temperament)的概念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Kraepelin和Kretschmer根据临床观察,对情感气质概念进行理论加工,形成了情感气质量表.情感气质一般包括个体的活动量、生物节律、心境、认知等.在普通人群中大约20%的人具有某种特定的情感气质类型,女性常见抑郁气质、循环气质和焦虑气质,男性则常见旺盛气质和易激惹气质.研究表明,某些情感气质类型是心境障碍的亚临床表现,可能是连接心境障碍临床特征和生物学背景的纽带.本文将着重阐述情感气质与心境障碍的关联,对临床和健康人群的情感气质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
  • 抑郁症的残留症状与药物治疗

    作者:李凌江

    临床治愈(remission of symptoms)与功能的恢复(fullreturn to the patient's baseline level of functioning)是抑郁症治疗的主要目标[1].而临床上要达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抑郁症的残留症状(residualsymptoms)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抑郁症的残留症状常见的有两大类,一类是抑郁症状本身没有完全缓解,比如抑郁心境,兴趣、动力、欲望、精神运动性损害、内疚感、自杀意念等没有缓解;另一类是非抑郁情绪症状,如睡眠障碍、焦虑、疲劳、认知损害、易激惹、疼痛等[2].据报道,这些残留症状在抗抑郁治疗有效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的患者中比例依然相当高,常常导致疾病的慢性化、复燃、社会心理功能难以康复.残留症状可以是抑郁症本身的症状之一,也可以是治疗剂比如药物所致.因此,临床医师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认真识别和妥善处理.下面对一些常见的残留症状做一简介.

    关键词:
  • 抑郁症不同躯体症状相关机制和治疗原则

    作者:吴文源

    抑郁症通常表现情感、认知、躯体等多维症状[1],躯体症状比例高达69%[2],发生率>30%的躯体症状不少于14种,可细分为疼痛、精力疲乏、自主神经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几个大类[3],各种疼痛症状比例> 65%[4].高频率躯体症状对判断抑郁症及可能共病的心血管疾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 抑郁症的躯体症状总览

    作者:李凌江

    抑郁症作为一种情绪障碍,一般的理解其临床表现应该是情绪症状,比如心境低落,兴趣缺乏等.然而,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抑郁症的患者至少一半以上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1].这些症状应用目前的实验室检测手段无法发现其相应器官病理基础的证据或者症状表现与检查结果不对称.因此常常使患者困惑不安,反复求医,不必要地消耗大量医药资源.

    关键词:
  • 抑郁症常见的功能性躯体主诉

    作者:梅其一

    根据WHO全球疾病负担的资料,抑郁症所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s)损失为4.4%,列所有疾病的第4位[1].早在1906年,Wernicke就用重要躯体体验“vitalfeelings”一词来描述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功能性躯体主诉,认为这是定位于躯体各部位的躯体性情绪反应.1920年,Schneider认为功能性躯体主诉相当于精神分裂症一级症状,具有抑郁症的高诊断意义.有学者提出,功能性躯体主诉是抑郁发作时躯体某些部位的正常躯体感觉发生了质变[2].Huber[3]认为,诸如疲劳、乏力、动作迟缓、睡眠障碍和食欲问题等可能更具有诊断抑郁症的价值.躯体不适影响头部、胸部、心脏或腹部等各个部位.

    关键词:
  • 抑郁症临床常见躯体症状的启示

    作者:孙学礼

    医学临床各个学科都会面临患者的各种躯体症状.按照常规的临床思维模式,症状总是有相应的病理基础,因此躯体症状就成了提示各种躯体病理改变的线索,同时也成为启动诊断及治疗流程的基本依据.为了更好地执行上述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医学临床上将躯体症状按系统进行分类,如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这样就便于临床医师循着症状的线索进行分诊、对相应系统进行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并规划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中华精神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