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精神病学 >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华精神科

中华精神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iatry 중화정신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661/R
  • 国内刊号: 杨小昕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cjps@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精神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精神病学
期刊荣誉:
  • 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

    作者:熊红芳;李占江;韩海英;徐子燕;郭志华;姚淑敏;郭萌;姜长青

    目的 评估中文版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anic Disorder Severity Scale-Chinese-Version,PDSS-CV)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方法 采用翻译后的PDSS-CV对105例惊恐发作患者进行惊恐障碍严重程度评估,同时评估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CI)作为效标效度标准.结果 (1)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DSS二因子结构模型的拟合结果:卡方自由度比值为1.16,拟合优度指数为0.96,近似误差均方根值为0.04;(2)PDSS-CV总分与CGI的相关系数为0.85(P <0.05),与HAMA的相关系数为0.56(P<0.05);(3) PDSS-CV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总分重测相关系数为0.95,各条目重测相关系数为0.72 ~0.95,总分评分者间一致性系数为0.94,各条目评分者间一致性系数为0.72 ~0.92;(4) PDSS-CV严重程度划界分:8~ 10分为轻度,11 ~13分为中度,14 ~ 16分为偏重,≥17分为重度.结论 PDSS-CV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可在我国惊恐障碍的临床及研究评估中试用.

  •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错误监控功能改变的初步观察

    作者:郑成应;陈兴时;唐云翔;徐一峰;张晨;张明岛;楼翡璎;梁建华;陈冲;陈中鸣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错误相关负电位(ERN)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事件相关电位记录与分析系统,以改良后的视觉Erikson Flanker范式为刺激材料,对58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62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ERN检测,比较2组间ERN潜伏期与波幅的差异.结果 (1)患者组的正确反应次数(476.59±162.47)次,明显低于对照组(641.27±154.58)次,t=5.69,P<0.01;正确反应和错误反应的反应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ERN潜伏期在Cz[(58±14) ms∶ (49±13) ms;t=3.63,P<0.01]、Fz[(60±11) ms∶(47±13) ms;t=5.91,P<0.01]、C3[(57±17) ms∶ (50±14) ms; t=2.43,P<0.05]和C4[(60±13) ms∶ (51 ±12) ms;t =4.08,P<0.01]上明显延迟,波幅在Cz[(5.0±2.8) μV∶(7.5±3.1)μV;t=4.73,P<0.01]、C3[(5.5±4.0) μV∶ (8.0±3.7) μV;t=3.58,P<0.01]、Fz[(5.0±3.1) μV∶(7.7±3.8) μV; t=4.24,P<0.01]、Pz[(4.5±3.3) μV∶(7.5±3.0) μV;t=5.17,P<0.01]较对照组低.(3)ERN潜伏期和波幅变化与阳性症状分和PANSS总分之间未见显著性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的ERN潜伏期和波幅异常,可能反映了本组患者内在错误监控机制存在缺陷.

  • 强迫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神经认知功能研究

    作者:张龙;季益富;董毅;朱春燕;汪凯

    目的 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及其无临床症状、未受影响的直系亲属(unaffec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UFDR)是否存在共同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为OCD内表型的确定提供资料.方法 分别对40例OCD患者(OCD组),40名OCD患者的UFDR(UFDR组)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基本匹配的40名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有关记忆、注意、决策和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Stroop色词测试(SCWT)、连线测试(TMT)、数字广度测试(DS)、言语流畅性测试(VFK)、伦敦塔测试(TOL)、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爱荷华博弈任务(IGT)和色子任务(GDT).其中,IGT检验风险不明确情境下的决策,GDT检验风险明确情境下的决策.结果 (1) IGT:OCD组、UFDR组和对照组净得分分别为(-8.85±19.81)、(-6.10±11.01)、(5.40±16.04)分,OCD组和UFDR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0,P< 0.001);OCD组、UFDR组和对照组在区间(Block)4得分分别为(-2.30 ±7.10)、(-2.10±5.57)、(2.35 ±6.16)分,OCD组和UFDR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P=0.001);OCD组、UFDR组和对照组在区间5得分分别为(-3.30 ±5.50)、(-0.10 ±6.09)、(3.65±6.39)分,OCD组和UFDR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2,P<0.001).(2)TOL:OCD组、UFDR组和对照组完成四步任务所需时间分别为(15.32±3.11)、(15.67 ±2.98)、(13.97±2.19)s,OCD组和UFDR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18,P=0.018);OCD组、UFDR组和对照组完成五步任务所需时间分别为(28.40±6.55)、(29.46±9.03)、(25.06±5.05)s,OCD组和UFDR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P=0.017).(3)其他测试指标比较,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风险明确及不明确情境下决策上的分离、计划能力的受损是OCD潜在的神经认知内表型,前额-纹状体环路功能紊乱可能是OCD的重要神经基础.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早发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

    作者:易正辉;张晨;李则挚;卢卫红;杜亚松;范娟;汪栋祥;刘漪;傅迎美;方贻儒;禹顺英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rs11030101和rs6265多态性与早发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TaqMan法,检测360例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起病年龄<18岁)和399名健康对照(对照组)BDNF基因rs11030101及rs6265 2个多态位点,并对等位基因、基因型及单体型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1)患者组与对照组rs11030101等位基因分布和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13,自由度(df)=1,P=0.024;x2=6.12,df=2,P=0.047],但经Bonferroni校正检验后,只有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8);单体型分析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A-Val及T-Val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6,P=0.005;x2=8.53,P =0.004).(2)在女性人群中,患者组与对照组rs11030101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6,df=2,P=0.021),经Bonferroni校正检验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42);单体型T-Val及T-Met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90,P=0.009;x2=4.60,P=0.032).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BDNF基因可能与早发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尤其与女性早发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其可能是女性早发精神分裂症的易患基因.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大鼠行为和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叶缘苑;王高华;王惠玲;王晓萍;刘忠纯;杨灿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大鼠行为和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生理盐水(对照+S)组、CUMS+生理盐水(CUMS+S)组、CUMS+ BDNF组,每组各10只;采用21 d CUMS制造抑郁大鼠模型,在应激第23,29,36,43天进行BDNF(1μg/kg)或生理盐水(体积分数为0.009)微量注射,并在注射前后(应激第22天和第44天)采用糖水偏好试验和旷场试验评定行为学变化,分别以蛋白印痕和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注射后各组大鼠海马GFAP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1)在BDNF注射前(应激第22天),CUMS+S组和CUMS+BDNF组大鼠蔗糖溶液消耗量、移动总路程、移动速度均低于对照+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5.83,P<0.01;F(2,28)=18.45,P<0.01;F(2,28)=20.27,P<0.01];在BDNF注射后(应激第44天),CUMS+BDNF组大鼠蔗糖溶液消耗量、移动总路程、移动速度均高于CUM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4.18,P<0.01; F(2,28) =13.74,P<0.01; F(2,28)=12.49,P<0.01];(2) CUMS+S组GFAP蛋白表达(0.80±0.01)比对照+S组(1.00 ±0.0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2.41,P<0.01];CUMS+BDNF组GFAP表达(0.88±0.04)高于CUM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1.62,P<0.05];(3)CUMS +S组GFAP mRNA水平(0.88 ±0.07)比对照+S组(1.15±0.2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 =3.68,P<0.01];CUMS+ BDNF组GFAP mRNA水平(1.03±0.14)高于CUM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1.87,P<0.05].结论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可能使正常大鼠行为表现和海马GFAP表达水平下降,而BDNF干预则可能使抑郁大鼠行为表现和海马GFAP表达水平提高,提示其在抑郁和情绪相关疾病中可能发挥着潜在的药理学作用.

  •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质量分析

    作者:安翠霞;许顺江;宋美;于鲁璐;王岚;朱颀峰;贾海玲;刘可智;王学义

    目的 比较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与正常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差异,并分析睡眠与认知功能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320例MCI患者(MCI组)和相匹配的630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情况,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认知功能的检测.结果 MCI组有睡眠障碍者110例,占34.3%,对照组有睡眠障碍者170名,占2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P<0.01);MCI组与对照组PSQI总分[(6.11±4.29)分∶(5.46±3.94)分]、睡眠时间因子Ⅲ[(0.98±0.98)分∶(1.14±1.06)分]、睡眠效率因子Ⅳ[(0.81±1.06)分∶(1.04±1.18)分]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P=0.04;F =6.90,P=0.00;F=7.51,P=0.00),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与PSQI总分呈负相关(r=-0.09,P=0.00;r=-0.12,P=0.00).结论 MCI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其认知功能减退与睡眠质量下降存在一定的关系.

  • 成年早期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萍萍;余洪军;李娜;罗春蓉;卢瑾;刘芳;王继才;李海军;程宇琪;许秀峰

    目的 探讨成年早期(18 ~ 25岁)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异常区域,并寻找与精神症状相关的灰质体积局部脑区.方法 对2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成年早期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1名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全脑磁共振扫描,获取3D脑结构图像,然后使用优化的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并比较2组脑灰质体积差异;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定,并对患者灰质体积局部脑区与精神症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眶回(t=4.88,P<0.001)、左侧额中回(t=4.50,P<0.001)、左侧颞中回(t=3.95,P<0.001)、右侧颞中回(t=3.92,P<0.001)、左侧顶上小叶(t=3.71,P<0.001)、左侧顶下小叶(=3.93,P<0.001)及右侧舌回/楔叶(t=3.65,P<0.001)脑区灰质体积减少;患者组PANSS总分与右侧顶上小叶正相关,与左侧桥脑/中脑负相关;阳性症状分与右侧顶下小叶负相关;阴性症状分与右侧顶上小叶、双侧楔前叶正相关,与左侧桥脑/中脑负相关;一般精神症状分与右侧颞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桥脑/中脑负相关.结论 成年早期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灰质体积异常,且有多个脑区的灰质体积与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 帕利哌酮缓释片致肝功能重度损害一例

    作者:罗瑜

    患者 男,40岁,驾驶员.因凭空听见说话声,坚信被害,感觉被跟踪4年,加重3个月,于2010年9月10日住我院治疗.2006年10月无诱因出现精神失常,凭空听到一陌生男人的声音,有时称"要杀他",表现紧张、恐惧,走在路上感觉有人跟踪,说同事暗算他、议论他,不愿去上班.于同年11月5日首次就诊我院门诊,诊断:精神分裂症.口服阿立哌唑5~ 15 mg/d治疗.20 d后症状明显减轻,幻听减少,被害感减轻,能在家协助家务,但仍不愿上班.30 d后即自行停药,未再就诊.几年来病情一直不稳定,未再工作,在家称有时听到同事讲话,常无故发火.

    关键词:
  • 美托洛尔致急性精神障碍一例

    作者:赵颖

    患者 男,21岁,学生.因阵发性头晕3年,加重2d,于2011年2月25日入院.患者近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晕,伴轻微头痛,无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感,发作与活动、睡眠及体位改变无关,发作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不等,无明显规律性.近2d头晕、头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遂就诊.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 =0.133 kPa),心电图示心肌缺血.以高血压(2级)收入院.入院查体:脉搏98次/min,血压 140/100 mm Hg,神经及精神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左室面高电压;ST段及T波缺血样改变.患者既往无癫痫及精神病史.2007年9月入学体检血压120/80 mm Hg.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作者:张轶杰;雷杰鹏;杨丽

    患者 女,40岁,已婚.因自语,言语内容、行为紊乱,夜眠差,伴头痛、呕吐5d,于2012年4月27日第3次住我院.患者既往因夜眠差,凭空闻声,疑人控制,乱说乱讲,行为紊乱,分别于1992年11月和2011年3月2次住我院治疗,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2011年4月12日末次出院后,患者一直服氯氮平150 mg/d维持治疗,病情稳定.

    关键词:
  • 以精神障碍伴记忆力减退起病的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一例

    作者:石娟娟

    患者 女,65岁,退休工人.因精神障碍伴记忆力减退1个月,于2011年2月12日就诊于我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障碍,时有言语混乱,幻视,记忆力明显减退,于2011年1月25日就诊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心理科,并作相关检查.头颅CT示脑萎缩,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 mg,1次/d、劳拉西泮0.25 mg,2次/d、枸橼酸坦度螺酮10 mg,3次/d进行治疗,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前来我科就诊.

    关键词:
  • 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一例

    作者:史少霞;董玲

    患者 女,53岁,农民,已婚.因情绪低落、精力疲乏2年半,饮水呛咳、步态不稳10个月,于2009年10月20日第2次住院.患者于2007年4月无诱因出现情绪低落,早醒;脑力迟钝,兴趣下降,体力疲倦.2007年6月11日至7月16日在我科住院,躯体检查未见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楚,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思维迟缓,反应慢,活动少.诊断:抑郁症.给予舍曲林片75 mg/d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患者情绪良好,但记忆力逐渐下降,反应迟钝.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陈发展;陆峥

    "连接异常"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不是某一种神经细胞或某一脑结构发生病变,而可能是多个脑区之间的相互连接出现了异常;关于此又有2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连接增强假说认为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突触没有被及时清除,从而形成连接过度;而连接削弱假说则认为发育过程中突触崩溃过多,削弱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实际上,不同皮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相当复杂的,因此有学者就提出了整合的连接异常假说,即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元间的连接功能既有增强也有减弱.作为神经元连接的解剖学基础的脑白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缩小约1%~2%[1].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神经调节蛋白1及其ErbB4信号系统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作者:冯瑜;司天梅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性症状包括: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阴性症状(社会退缩、情感淡漠和迟钝)和认知受损.尽管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但由于该病缺乏特征性的病理学标记,目前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基于经典的多巴胺假说(即多巴胺功能亢进而导致出现阳性症状),我们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大部分都是抗多巴胺能的药物.

    关键词:
  • 国内外科学基金对孤独症遗传研究的促进作用

    作者:曹河圻;朱元贵;董尔丹

    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常见形式,一般在3岁前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缺陷、语言和交流障碍、行为刻板重复,症状持续终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遗传学研究为阐释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依据,而国内、外科学基金对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 精神分裂症国际研究学会第三届会议纪要

    作者:陆峥;于欣;赵靖平

    精神分裂症国际研究学会(Schizophrenia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SIRS)第三届会议于2012年4月14-18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来自全世界53个国家的1600余名科学工作者代表参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的全球化(the globalization of research)",设置了心理与社会治疗、遗传学、免疫与实验医学模型以及治疗新进展4个主题论坛.

    关键词:
  •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双侧基底节结构的容积对比研究

    作者:杨波;黎桂平;张金山;孔祥泉;徐海波;刘登华;马林;叶慧义;蔡幼诠;高元桂

    目前,有许多新技术用于研究抽动秽语综合征(TS)患儿的神经心理功能,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fMRI),单光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等,这些新技术,尤其fMRI,不仪可以在活体内测查神经心理功能,而且还有可能为TS合并学习困难者的神经心理损害提供神经解剖学上的证据.我们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比研究TS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人的双侧基底节结构的容积大小,探讨T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的解剖结构基础.

    关键词:
  • 临床试验报告的统一标准声明对提高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的影响

    作者:司天梅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评价医疗干预措施效果的金标准,其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实践提供较强的科学依据.但是,如果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缺陷,则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倚和不可信.读者对已发表临床试验的准确评估,主要是基于该报告中对方法学及研究结果信息的完整、清晰和透明的表述.

    关键词:
  • 双相障碍的治疗原则

    作者:赵靖平

    双相障碍的治疗并不是简单地开出一个处方,而是基于对双相患者有一个横向(目前的临床状态)及纵向(严重度,频率,过去发作的后果)的评估[1],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与患者家属一起讨论治疗方案及治疗的设置,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的设置都应遵循以下的治疗原则[1-2]:

    关键词:
  • 双相障碍维持期治疗对预防复发的意义

    作者:苗国栋

    双相障碍是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类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中双相Ⅰ型和Ⅱ型障碍的终生患病率(lifetime prevalence)为3.9%,12个月的患病率为2.6%[1-2].有人对7项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后发现,包括双相Ⅰ型和Ⅱ型障碍以及多种不典型双相障碍表现形式在内的双相谱系障碍(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的终生患病率为3.0% ~6.5%[3].

    关键词:
  • 双相障碍的治疗结局

    作者:张明园

    常听同道们说,双相障碍很难治.所谓难治,可能有两重含义:一是可用于治疗双相障碍的方法很多,难以抉择,难以选出针对具体患者的优化方案;二是双相障碍的治疗效果不太好,有相当比例的"难治"病例.本文重点就后一主题,即双相障碍的治疗结局作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
  • 双相障碍快速循环发作及治疗方案

    作者:许秀峰

    双相障碍快速循环(rapid-cycling,RC)发作指患者频繁以躁狂、轻躁狂、抑郁或混合的形式发作,每年发作≥4次,每次发作均有明确的转相和2次同相发作间歇期>2个月,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性症状与心境协调一致或不协调,发作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关键词:
  • 双相障碍的治疗发展

    作者:李惠春

    双相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重性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过去,这种精神异常被认为与体内黑胆汁过多有关,人们采取放血、催吐疗法或是通过祈祷供奉上帝以及矿物质水放松疗法来治疗.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电休克治疗应运而生,但仍未能有突破躯体治疗的束缚.直到20世纪50年代,Cade率先发现锂盐和Leonhard提出双相障碍以来,人们在逐渐认识它的生物学特质的同时,其治疗手段及治疗方向才得到了彻底改变,开创了现代精神药理学发展的先河.

    关键词:
  •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中的应用

    作者:江开达

    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难度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学界的高度关注,其防治方法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除心境稳定剂以外,第2代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适应证.在欧洲,第2代抗精神病药在多数患者中被用作治疗躁狂发作的一线药物.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双相障碍治疗指南中也明确推荐,锂盐或丙戊酸钠与第2代抗精神病药的适度联合可作为重度躁狂发作或混合状态的一线用药[1].

    关键词:
中华精神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