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중화항공항천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3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7-6239
  • 国内刊号: 11-3854/R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中国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卢志平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歼击机飞行员睡眠质量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董燕;方玉婷;陈虹汝;冯小霞;张胜;马金鹏

    目的:探索影响歼击机飞行员睡眠质量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改进飞行员睡眠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47名歼击机飞行员,采用自制问卷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相结合形式,对飞行员睡眠质量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PSQI总分≥7分作为睡眠障碍组,PSQI总分<7分为对照组,对飞行员睡眠质量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得到有效样本330例,飞行员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9.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睡眠不良家族史、躯体疾病、工作生活压力大(OR=4.060、4.007、2.868)是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睡眠障碍组的胃炎、颈椎病、腰椎病、头痛、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歼击机飞行员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高,与工作生活压力、躯体疾病、家族史等因素密切相关,应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飞行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调查

    作者:庞剑;刘杰峰;郭永敬;邓昌磊;段建宝;刘德宝

    目的:调查研究航空兵部队飞行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病率,为军事飞行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航空兵部队飞行员236人,由专人以问答形式填写Epworth嗜睡量表,调查年龄、吸烟史和饮酒史,测量颈围、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对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监测夜间血氧饱和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等指标。结果236例飞行员经睡眠监测及嗜睡评分后,依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无打鼾组207例,单纯打鼾组26例,OSAHS组3例;OSA HS患病率为1.27%。3组飞行员的年龄、吸烟及饮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33、9.870、13.302,P<0.01),平均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颈围和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231~92.801, P<0.01)。结论飞行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年龄、吸烟、饮酒、颈围及体质指数等因素相关,其患病率低于国内普通人群,但因其能引起代谢紊乱以及认知能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对飞行操作存在安全隐患,应引起重视。

  • 民航飞行员T波倒置随访10年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向妍;杨志勤;李杏;胡杨;张莹;胡冰;王海峰;冯菲

    目的:探讨体检中ECG出现T波倒置的飞行员的航空健康管理和航空医学鉴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民航飞行员10年的T波倒置ECG变化、临床诊断及医学鉴定情况,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飞行员ECG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ECG改变,胸导联电压逐年升高,ST 段压低逐年显著,T波倒置程度逐年加深,间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彩色超声无明显异常。2013年踏板运动试验提示ECG ST‐T改变明显,运动恢复期出现频发房性早搏。考虑其ECG变化进展明显,临时停飞查明原因。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核磁共振诊断:心尖部心肌广泛增厚,考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未行治疗。考虑飞行员存在肥厚性非梗阻性心肌病,无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现特许飞行。结论 ECG警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比心脏彩色超声早;当ECG出现倒置T波,排除冠状动脉病变时,应考虑肥厚性心肌病可能;每年鉴定应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应加做左室造影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以尽早发现疾病。

  • 民航飞行员耳硬化症二例的诊治及航空医学鉴定

    作者:马峰杰;胡墨绳;秦彩虹

    目的:分析民航飞行员耳硬化症的临床特征和航空医学鉴定,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航空医学鉴定水平。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民航飞行员耳硬化症1例及疑似病例1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耳硬化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航空医学鉴定。结果病例1患者于2011年发现左耳听力损失,因未做骨导导致漏诊。2013年8月体检做骨导,显示左耳传导性听力损失,骨导2000 Hz阈值升高,连续3 d盖莱试验阴性,声导抗As型曲线,确诊为耳硬化症(左)、Ⅲ度听力损失(左)。考虑到其空中听力实测和背离试验结果正常,结论:飞行合格,建议每年复查纯音测听1次,密切监测听力。病例2患者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3年余,纯音测听显示双耳传导性听力损失,左耳出现典型“卡哈切迹”,高度怀疑为耳硬化症,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声导抗双耳C型曲线,颞骨CT及盖莱试验均正常,排除耳硬化症。临床会诊认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和卡哈切迹可能与中耳负压状态相关,诊断为Ⅲ度听力损失(左)、Ⅱ度听力损失(右)。要求进行地面观察,待鼓室压力恢复正常后重新鉴定。结论耳硬化症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查体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听力学及影像学)综合判断。鉴定时应依据听力损失程度、前庭功能以及手术情况区别评定。

  • 3.0T磁共振T1ρ成像技术评估无症状飞行人员早期椎间盘退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秀兰;张挽时;钱勇;付兆君;李海宁;毕永民

    目的:利用3.0T磁共振T1ρ成像技术评估飞行人员早期椎间盘退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行腰椎间盘磁共振扫描人员69名,其中飞行人员组:34名无腰痛症状的男性飞行人员;对照组:35名无腰痛症状的志愿者。椎间盘磁共振检查需同时采集常规矢状位T 2加权图像及T1ρ图像,图像数据全部上传至工作站,利用FUNCTOOL软件测定髓核中心 T1ρ值并生成伪彩图。依据常规矢状位T2加权图像对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分析飞行人员组与对照组的椎间盘髓核T1ρ值与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比较不同Pfirrmann等级、层面椎间盘及不同年龄人员的 T1ρ值差异。结果飞行人员组T1ρ值较对照组低(t=3.154, P<0.01),两组椎间盘髓核 T1ρ值与Pfirrmann等级均呈显著负相关(r=-0.901、-0.921,P<0.01);飞行人员组椎间盘退变等级以Ⅲ、Ⅳ级较多,对照组以Ⅰ、Ⅱ级较多(Z=4.040, P<0.01);飞行人员组与对照组各 Pfirrmann等级 T1ρ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飞行人员组与对照组各层面椎间盘髓核 T1ρ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飞行人员组与对照组椎间盘髓核T 1ρ值在30~39岁及≥40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38、4.646, P<0.01),在<3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飞行人员椎间盘退变较对照组快,腰椎长期承受高载荷可能是导致椎间盘退变加速的重要因素。 T1ρ成像技术是评估飞行人员早期椎间盘退变的一种有效工具。

  • EZSCAN在飞行员与普通人群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玲;姜树强;秦宇宏;周岩岩;张艺耀;张建玲;黄翠莹;王新宴;嵇慧珍

    目的:探讨人体生物刺激反馈仪(EZSCAN)在飞行员糖尿病风险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7月在空军总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人员体检资料,除外已患糖尿病者。87例空军飞行员为飞行员组,49例普通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EZSCAN检测以及血糖、血脂、血尿酸检测结果。结果飞行员组和对照组 EZSCAN检测糖尿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1, P<0.01);对照组糖尿病高风险检出率高于飞行员组(χ2=15.374, P<0.01)。无糖尿病风险飞行员甘油三酯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高风险飞行员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糖尿病风险飞行员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935, P<0.01),随着年龄增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结论 EZSCAN检测系统可用于飞行员糖尿病风险评估,对飞行员健康鉴定有一定的意义。

  • 模拟飞行任务致脑力疲劳对不确定性决策的影响

    作者:毛男;黄荷;冯田;肖玮

    目的:探究脑力疲劳状态下个体不确定性决策的特征,为减少脑力疲劳状态下飞行决策失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某军校本科学员120名,采用成组设计,使用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数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名。试验组接受脑力疲劳诱导后完成决策任务,对照组直接完成决策任务。比较两组主观疲劳感及决策任务完成分值。结果脑力疲劳诱导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试验组模拟飞行任务后主观疲劳感量表评分明显高于任务前( t=15.92, P<0.01);模拟飞行任务开始的前30 min综合作业成绩显著高于后30 min(t=13.78, P<0.01);试验组主观疲劳感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5.21, P<0.01)。决策任务即爱荷华赌博任务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脑力疲劳对模糊决策影响不显著(P>0.05),脑力疲劳对风险决策影响显著(F=10.89, P<0.01);决策任务类型和疲劳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P>0.05)。结论脑力疲劳使个体对风险(损失或惩罚)变得不敏感。脑力疲劳人群更重视短期利益而不顾长远损失。飞行人员脑力疲劳易造成冲动冒险性决策进而危及航空安全。

  • 飞行人员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临床特点与医学鉴定

    作者:孟彩丽;刘红巾

    目的:探讨飞行人员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诊治和航空医学鉴定原则,为此类疾病的航空卫生保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患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的飞行员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中1例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1例患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1例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AIDP)。本组病例临床特点为起病隐袭,症状、体征不明显,不容易被发现。航空医学鉴定结果:患MS、MG的飞行员飞行不合格,患AIDP的飞行员飞行合格。结论对患此类疾病的飞行人员要仔细观察,避免误诊、漏诊。要根据飞行人员病情轻重、飞行经验、个人意向、部队意见及相关标准综合评定后作出飞行结论。

  • 4000名民航飞行员高血压患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岩;王芳;金清清

    目的:调查民航飞行员高血压患病率,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民航飞行员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000名男性民航飞行员的体检资料和问卷调查资料。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计算高血压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或 t检验进行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单因素筛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000名民航飞行员中高血压病183例,患病率为4.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年龄、职务、高血压家族史、BMI、吸烟、饮食习惯、体育锻炼、飞行时间、TG水平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有高血压家族史、吸烟、BMI超标、飞行时间长、LDL‐C异常是民航飞行员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体育锻炼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民航飞行员的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常规普查结果,但其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患病风险。对于具有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的民航飞行员,要加强早期干预。

  • 超声测量技术用于兔皮肤内高空减压气泡测量的探讨

    作者:郑晓惠;施维茹;温冬青;臧斌;于立华;顾昭;王桂友;刘晓鹏

    目的:针对高空减压病病因学气泡生成的机制,探讨了用皮肤超声测量技术检测兔皮肤内减压气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测量者上升前呼吸纯氧排氮15 min后和家兔一起以30~50 m/s的速度上升到8000 m。在停留5 min和10 min时分别对家兔腹部皮肤进行超声测量,每个部位重复测量10次。测量仪器为德国MINHORST GobH公司生产的Collagenoson‐ICU皮肤高频回声断层扫描仪,其发射频率为22 M Hz ,探测孔径2 mm ,探测深度15 mm ,测量分辨率为0.15 mm。结果高空减压后,兔皮肤扫描图像中代表存在气体界面反射的明亮像素增多,减压前后的像素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162, P<0.01);减压后的像素值明显高于减压前( P<0.01)。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皮肤超声测量可望为减压病气泡生成的客观检测提供一个新的潜在指标。

  • 飞行人员大体检慢性丙型肝炎一例

    作者:夏凌;姜卫

    患者,男性,49岁,轰运教‐7通信员,飞行时间3000 h。2016年7月健康疗养入院,无不适主诉。血液检查:谷丙转氨酶58 U/L ,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均正常。肝脏B超未见明显异常。1周后复查谷丙转氨酶52 U/L ,甲型肝炎抗体阴性,乙型肝炎病毒5项抗原及抗体全阴性,丙型肝炎抗体阳性。送至外院就诊,查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RNA 4.56×107 U/ml(参考范围:0~1×103 U/ml),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追问病史,10余年前因飞行事故曾给予输血治疗。年度大体检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健康等级:丙,送体系医院进一步诊治。

  • 胸部撞击致飞行员二尖瓣腱索断裂一例

    作者:柳迪;张龙方

    患者男性,歼击机飞行员,44岁,飞行时间3000 h。因间断胸闷加重1周于2014年7月入空军总医院,自述体能训练时胸部受撞击,当时未感觉到明显不适,1个月后出现间断胸闷、胸痛症状,多在活动后出现,持续10 min~1 h ,可自行缓解,1周前症状逐渐加重。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脏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Ⅳ或Ⅵ级粗糙杂音。心电图示偶发房性早搏,余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扩大,左心室略大(图1,见封三),收缩期二尖瓣前、后叶瓣尖对合点消失(图2,见封三),二尖瓣后瓣于舒张期进入左心室腔,收缩期脱入左心房,呈连枷样运动。心尖四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二尖瓣上收缩期有蓝色为主的五彩花色血流经二尖瓣口反流至左心房(图3,见封三),连续波多普勒测得血流速度5.2m/s,压力阶差106 mmHg (1 mmHg=0.133 kPa);超声提示:二尖瓣后瓣腱索断裂并脱垂,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心脏 M RI提示:左心房、左心室明显增大。二尖瓣后尖开闭功能受限,收缩期后尖折向左心房,并可见血流信号由左心室流入左心房,符合二尖瓣腱索断裂表现;二尖瓣重度反流。临床诊断为二尖瓣后瓣腱索断裂并脱垂,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反流。医学鉴定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患者于2014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全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术,术后胸闷不适症状逐渐消失。分别于4个月后、6个月后返空军总医院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腔大小正常范围。二尖瓣后瓣尖可见0.65cm×1.0cm不规则强回声,二尖瓣瓣对合可(图4,见封三),彩色多普勒显示二尖瓣区极少量反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二尖瓣下,显示舒张期正向双峰层流频谱,血流速度正常,E峰>A峰。24 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次极量踏板运动试验阴性。医学鉴定结论:飞行合格(限双座,飞行载荷小于4 G)。术后随访至今,飞行时间近60 h ,无明显不适。

  • 心脏磁共振评估飞行员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性二例

    作者:刘明熙;孟利民;张挽时;蒋涛;田建伟;付兆君;于心亚;方红;龚万沣

    例1,男性,51岁,运‐8飞行员,飞行时间约6500 h。突发胸骨后紧缩样胸痛伴间断胸闷、乏力27 h ,并伴有大汗、头晕,但无肩背部放射痛、恶心、呕吐和一过性意识丧失。查体: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1.6 ng/ml、肌红蛋白升高为116 ng/ml、肌钙蛋白I升高为15.6 ng/ml。乳酸脱氢酶升高为486 U/L ,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为515 U/L ,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为49.75 mg/L ,B型钠酸肽升高为335.1 pg/ml。心电图:V1~V5导联ST段压低超过0.1 mV。超声心动图:心尖部、左心室侧壁、后壁、下壁节段性运动幅度减低,室壁运动不协调,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低。X线胸片:肺水肿,心影增大,左心室为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右冠状动脉中段闭塞,远段侧支循环形成。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 R)检查:左心室基底部下壁、下侧壁心肌变薄,基底部、中间部下壁及下侧壁运动功能减弱,基底部下侧壁轻度水肿,基底部和中间部下侧壁、下壁和部分下间隔壁心肌缺血,基底部、中间部下壁和下侧壁心肌坏死纤维化,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为40%,轻度二尖瓣反流(图1,见封四)。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医学鉴定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地面观察3~6个月后返院复查。

  • 飞行人员脑动脉瘤术后复飞一例

    作者:王颖;张丹涛;余梅兰;王贺林

    患者,男性,44岁,运输机通信员,飞行时间4500 h。于2009年9月23日突发头晕头痛,为头部持续胀痛,伴心慌、心悸,无明显意识障碍,无发热、畏寒,无胸闷、气急,头痛、头晕逐渐加重,并出现喷射性呕吐1次,伴有右腿麻木不适感。查体:体温37.1℃,脉搏90次/min ,血压130/82 mmHg (1 mmHg=0.133 kPa),神情语利,眼睑无下垂,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2 mm ,对光反射存在,颈强直、克氏征阳性,深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考虑为颅内血管病变,急送空军总医院脑外科,查头颅CT 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示: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遂于2009年9月26日在全麻下行左侧翼点入路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住院45 d ,出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地面观察3个月后返院复查。2010年3月、10月返院复查,一切正常。根据飞行人员体格检查标准有关规定,结论:飞行合格。复查后正常参加飞行训练,已飞行1520 h。

  • 飞行员癌胚抗原升高三例

    作者:段小平;米文宁;马增翼;潘维恩;许刚

    病例1,男性,36岁,歼‐7飞行员,飞行时间2000 h。吸烟史10余年,平时少量饮酒。因年度大体检入院。查体:肛周清洁,无湿疹,截石位1点距肛缘约5 cm处见一瘘口,局部红肿,压痛,挤压后有淡黄色分泌物流出,周围皮肤质硬,可触及条索状物通向直肠壁内。直肠指诊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6.06μg/L ,其余正常。进一步查胃镜、肠镜、肺部CT检查、甲状腺、腹部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脑电图未见异常。诊断:肛瘘。结论:暂时飞行不合格。住院行肛瘘切除术,术后对症治疗手术切口愈合后出院。出院后地面观察1个月,返院复查,CEA、糖类抗原72‐4均降至正常。结论:飞行合格。目前已飞行110 h ,飞行耐力良好。

  • 飞行员创伤后应激障碍一例

    作者:邵峰;彭文华;杨柳;郭彦祥;龙文娟

    患者男性,32岁,歼击机飞行员,飞行时间1600 h。患者因睡眠质量差求诊,自诉入睡困难、夜间多梦易醒。经详细询问,患者2011年经历发动机空中停车,跳伞成功,自感适应良好。2013年初,患者单位发生一起严重事故,患者参与善后工作,5个月后,脾气变得暴躁,易激惹,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事故半年后,出现空中差错2次,但很快纠正,患者本人评估这两次差错属于不该犯的错误。此种状态持续2个月后,单位领导认为患者压力过大,让其暂停飞行。2013年12月患者入我院健康疗养,体格检查结果除轻度脂肪肝外,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均合格。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得分为15分,各条目得分为睡眠质量3分、入睡时间2分、睡眠时间2分、睡眠效率2分、睡眠障碍3分、催眠药物1分、日间功能障碍2分,显示其睡眠质量较差[1]。90项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总分为151分,强迫因子与敌对因子2分,其余因子为1分,显示其心理健康状态一般,有时易发怒。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显示各因素得分:乐群性4.26,聪慧性4.05,稳定性4.97,恃强性7.53,兴奋性8.39,兴奋性6.78,敢为性7.54,敏感性4.37,怀疑性6.05,幻想性6.14,世故性5.08,忧虑性5.49,创新性6.64,自主性4.70,自律性4.70,紧张性7.65。患者与其他军事飞行员相比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得分偏低,怀疑性、紧张性偏高[2]。患者自感睡眠质量很差,多次做噩梦梦见事故场景,白天精神不如以往,记忆力下降,有时需要用药物帮助睡眠。与过往相比,患者主动交往行为变少,对事提不起兴趣,控制不住脾气,有时会忍不住发火。咨询过程中,患者对年初事故情况不愿做过多回忆,回避事故发生后的场景,作为事故飞行员(烈士)的好友,患者回避与烈士遗孀见面的场合。

  • 民航飞行学员心肌致密化不全一例

    作者:唐苗;李琦;董世鹏

    患者,男性,24岁,飞行学员。首次申请航空人员Ⅰ级体检合格证,在成都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做相关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脂、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示:轻度异常;心脏彩色超声(某省级医院)示:左心室心尖段心肌回声疏松,呈“网格”样改变,致密层约3 mm ,非致密层14 mm。提示:左心室心尖段心肌致密化不全。同期到某三甲医院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左心室心尖部致密心肌变薄,肌小梁增多,排列紊乱,探及深陷的肌小梁隐窝。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功能正常。诊断:左心室先天性心尖部心肌致密化不全。根据《民用航空人员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1]规定,结论:不合格。

  • 民航招飞体检耳鼻咽喉科淘汰疾病调查分析

    作者:邵燕;金清清;吴蕾聆

    为提高民航航空医师的诊断水平,笔者对2001年2月至2013年12月民航华东地区招飞体检耳鼻咽喉科淘汰疾病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类统计,分析应招青年耳鼻咽喉疾病发病情况和原因,以期为今后招飞体检提供参考。

  • 民航招飞体检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不合格探讨

    作者:杨志勤;李杏;张亚辉;陈宇明;向妍;胡杨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阻滞的一种类型,指部分来自心房的冲动被阻不能下传至心室,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常常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阿斯综合征和心源性死亡[1],因此,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不符合招飞体检录用标准。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相比,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被认为是“良性的”,而现行民航招飞体检标准规定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不合格。笔者就民航招飞体检中发现的1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 空中女乘务员非赘生性卵巢囊肿的超声诊断

    作者:张越;潘胜梅;孙振芳

    2012年中国民航空中乘务员体格检查鉴定标准规定女乘务员在招收及年度体检时必须做妇科超声检查。按此规定,中国民用航空医学中心体检鉴定所在年度体检中对女乘务员增加了经腹部妇科超声检查,几年来卵巢囊肿的检出病例逐年增多。卵巢非赘生性囊肿在育龄妇女中常见,是一种特殊的囊性结构,大多复查后自行消失[1]。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复查后消失的卵巢囊肿声像图表现,及早鉴别生理性或病理性卵巢囊肿,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治疗,也为完善乘务员鉴定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胆红素等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胡德永;贾锐;曾祥文;刘兆强;梅桂杰;安俊;冀建军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受到正加速度、低气压、振动、噪声、辐射、精神紧张等有害因素的影响,机体易发生“氧化应激反应”[1],导致血红素产生增多,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系统不能被有效激活,或活性降低,使一氧化碳、铁离子及胆绿素生成减少,从而合成胆红素减少[2],血清铁浓度降低,导致 Hb合成减少,表明存在铁缺乏[3]。血乳酸值是测定躯体疲劳的客观指标,机体在缺铁、应激情况下[4‐5]更多依赖糖酵解供能,机体产生乳酸增多,造成乳酸堆积,致使LD H水平升高,运动能力下降,出现身体酸痛等躯体疲劳症状,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6]。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 ,SF)是早反映铁耗竭的指标,反映了机体铁储存的状况,如果飞行员在铁缺乏情况下飞行训练,容易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SF减少可能是预测飞行员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因此,笔者对31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SF、胆红素、Hb、RBC及LDH等指标与38名歼击机飞行员比较,并探讨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SF与其他各检测指标的相关性。

  •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脂血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马金鹏;董燕;张胜;张胜利;陈虹汝;李高明;易大莉

    高脂血症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潜在的危险因素,其预防和干预,对于延长飞行寿命,保障飞行员战斗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高脂血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 近意识丧失:对战斗机飞行员飞行效能的考验

    作者:吴铨;柳松杨

    加速度所致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是战斗机飞行员受到的严重的威胁之一。世界上首例G‐LOC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发现的。美国则在1922年的一次飞机竞赛中首次报道出现 G‐LO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作战飞行时屡有G‐LOC发生导致飞行事故。航空医学研究认为,G‐LOC是加速度力作用引起人体大脑缺氧,从而导致飞行员意识丧失,由此研发的战斗机飞行员气动抗荷服,有效地防护空中G‐LOC的发生[1]。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