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华高血压

中华高血压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중화고혈압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高血压杂志;中国高血压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3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540/R
  • 国内刊号: 谢良地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xyzz@126.com
  • 曾用名: 高血压杂志;中国高血压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福建医科大学
  • 出版地区: 福建
  • 主编: 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花生四烯酸的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在高血压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王炎;汪培华;汪道文

    花生四烯酸(AA)在体内含量丰富,其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目前已知,花生四烯酸在受体依赖的PLA2激活后由细胞膜释放,可经过三条途径进行代谢:一是环氧化酶途径,终产物有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和血栓素A2(thrombixaneA2,TXA2);二是脂氧化酶途径,形成HPETES(hydrope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s)、HETES(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s)和leukotrienes等;第三就是细胞色素P450酶(CYP)途径,花生四烯酸经此途径的代谢也有三种方式,(1)丙烯氧化反应,生成5-,8-,9-,11-,12-,15-HETE,其中除12(R)-HETE外,其它也可以经脂氧化酶途径产生,(2)表氧化反应,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生成EETs(epoxyeicosatrienoic acid),包括5,6-,8,9-,11,12-和14,15-EET及其下级产物DHETs(di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s),(3)ω-和ω-1-羟化反应,生成20-和19-HETE[1].

  • 氧自由基与高血压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隋辉;王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自由基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形成过程.本文就氧自由基的来源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重构等进行论述,以探讨其致高血压发病的机制.

  • 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与左室重构的关系

    作者:黄海云;陈明;尹帆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测量并分析63例1级高血压患者、200例2级高血压患者及89例正常对照者的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血压指标,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重量指数,以大运动量时收缩压≥200 mmHg和/或舒张压≥95 mmHg分为运动血压正常组和运动高血压组.结果 1、2级高血压患者运动高血压组左心室重量指数与运动血压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级高血压组为:93.50±17.37 比76.26±12.92,P<0.001;2级高血压组为:106.30±30.61比85.42±19.33, 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大运动量时收缩压(偏回归系数B为1.127,方差分析F=173.386,P=0.000).其中,1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基础收缩压和大运动量时收缩压(偏回归系数B=2.581;2.043,方差分析F=18.240,P=0.000);2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大运动量时收缩压(偏回归系数B=1.799,方差分析F=150.341,P=0.000).结论高血压患者运动收缩压与左室重构有明显关系.

  • 丹参粉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孔月琼;姚震;云美玲;杨威

    目的探讨丹参粉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自身对照、单盲方法观察丹参粉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改善情况,利用比浊法、RIA法检测正常健康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PAGT、β-TG、TXB2、PGF1α、PF4水平,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PAGT、β-TG、PF4、TXB2/PGF1α显著高于正常人组,丹参粉针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PAGT、β-TG、TXB2及PGF1α显著下降,β-TG/PF4、TXB2/PGF1α无明显变化,临床观察心绞痛的有效率达60.5%,心电图改善率达31.2%.结论冠心病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高,丹参粉针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释放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维护和调节血管内血流,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 缬沙坦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刘风英;张先俊;梁绪国;董廷倩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EH病人被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和苯那普利两组(各30例),分别给予缬沙坦80 mg和吲哒帕胺2.5 mg qd晨服,或苯那普利10 mg和吲哒帕胺2.5 mg qd 晨服,疗程均3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缬沙坦由治疗前的171.2±17.5/105.3±10.5 mmHg降至138.2±16.4/84.4±9.6 mmHg, 苯那普利由治疗前的170.4±17.6/104.5±10.2 mmHg降至135.3±17/82.4±10.2 mmHg.与治疗前比较P均<0.01.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服药后出现咳嗽5例,腹泻1例.治疗组除2例发生轻度下肢浮肿外,未发现其它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缬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能安全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其疗效与苯那普利和吲哒帕胺联用的疗效相似,但副作用明显少于后者,是联合用药的理想组合.

  • 心痛定中毒表现为低血压、抽搐、窦性心动过速

    作者:廖耀云

    患者,男65岁,农民,因反复头昏、头痛2年加重2天在外院门诊就诊,当时测血压160/100 mmHg,诊断为高血压,给予心痛定及利尿剂口服,但患者误把心痛定每次10 mg(一片)当成每次10片(100 mg)口服,服后约半小时感觉头昏、全身颤抖、大汗,由家人背送我院急诊入院.

  • 转换酶抑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茹;张承宗;杨万松;蒋雄京;张宇清;李立丰;樊振旺;李素钧

    目的评价转换酶抑制剂咪达普利(商品名达爽)、苯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压、中心动脉压及大动脉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交叉对照法,30名高血压患者随机接受达爽-洛汀新顺序治疗或洛汀新-达爽顺序治疗.应用Sphygmocor动脉平面测压仪测定主动脉反射波增压指数及颈-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扩张性的参数,于治疗前后测定外周动脉压及脉搏波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反射波增压指数和颈-股动脉PWV明显增高.经达爽和洛汀新治疗10周后外周动脉压、中心动脉压明显降低,主动脉反射波增压指数及颈-股动脉PWV明显降低.结论长效ACEI达爽和洛汀新在降低血压的同时降低脉搏波传导速度和波反射,增加大动脉的顺应性,改善大动脉的缓冲功能.这种血管保护作用可能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的影响

    作者:苗懿德;苏琳

    目的了解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神经肽Y(NPY)的影响. 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及40例对照者休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并检测颈动脉IMT值,测定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ET、NO、NPY浓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服氨氯地平5~10 mg/d,治疗4个月后,血压明显下降,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对照.血浆ET、NPY水平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无显著性改变.结论经氨氯地平降压治疗4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而颈动脉IMT无明显改善.

  • 正常冠脉的老年高血压病人99mTc-tetrofosmin 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异常的临床意义

    作者:侍作胜;王跃涛;杨丽;李明哲

    目的研究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99mTc-tetrofosmin负荷与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T)定性方法,以及侧壁/室间隔计数比值(L/S)和负荷L/S与静息L/S之再比值,比较了27例CAG正常的老年高血压病人与21例血压正常的对照者的结果.结果①老年高血压组MPT阳性率为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0.01,而且以可逆性缺损为主,伴有少数反向填充;其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②老年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负荷L/S与静息L/S之再比值明显降低,P<0.05.③老年高血压组MPT阳性病人负荷L/S与静息L/S之再比值低于MPT阴性病人P<0.01.④ MPT异常分布于各个节段,大多数无明显心肌肥厚表现.结论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可以发生在CAG正常、有或无心肌肥厚的老年高血压病人中.

  • 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昼夜长程心率功率谱改变及依那普利的干预影响

    作者:刘勇;杨涛;陈家香;陈运贞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A)昼夜节律改变及依那普利对其干预影响.方法对30例原发性高血压Ⅰ-Ⅱ期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心功率谱(HRPS)指标及昼夜节律分析,以及三维立体HRPS图制作.结果⑴、Ⅰ-Ⅱ期高血压组TP、VLF、LF、HF在深夜3~4 A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F/HF比值在各时段两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⑵、治疗后对白昼HRPS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而深夜3~4 Am时段TP、VLF、LF、HF分别下降25.2%(P<0.05)、27.1%(P<0.05)、16.8%(P>0.05)、25.0%(P<0.05);(3)、正常人,高血压Ⅰ-Ⅱ期患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有各自特征性三维立体HRPS图表现.结论⑴、Ⅰ-Ⅱ期高血压患者夜间心脏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均明显增强,该发现提示早期高血压自主神经活性有代偿性增强的病生改变;⑵、依那普利4周治疗能改善高NA血压病人夜间增强的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峰值;(3)心功率谱分析的确具有研究、应用临床、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实用价值,三维立体图特征明显,可望成为新型影像技术应用于临床.

  • 肥胖患者运动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悦鞍;彭朝胜;龙南展;夏菁;毛丽华

    目的比较肥胖组与正常对照组运动负荷后的血压变化,探讨运动性高血压对肥胖患者高血压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静态及次极量踏车运动试验后血压变化,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并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结果静态下两组血压无差异,运动后肥胖组血压超过标准者(42.86%)明显高于对照组(13.33%);动态血压分析显示:肥胖组24小时及日间收缩压高于对照组,舒张压及夜间血压无显著差异.结论肥胖患者运动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运动性高血压对肥胖者高血压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 高血压防治误区

    作者:张俊波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高血压患者及家属提出各种问题,发现在他们的认识上还有不少误区需要纠正,否则不利于高血压控制管理.

  • 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单纯性运动性高血压

    作者:彭朝胜;曹悦鞍;龙南展;毛丽华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与单纯性运动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SCANFT)(以下简称神功试验)检查结果分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DAN) 组(38例)和单纯性糖尿病(SDM)组(42例),与自主神经功能检查阴性的40例健康组作对比分析,并分析其静态血压、运动负荷后血压及动态血压变化.结果三组静态血压无明显差异,DAN组运动负荷后的血压及运动性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SDM组及对照组(均P<0.01).动态血压显示:糖尿病患者24 h SBP、d SBP、n SBP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DAN组的24 h DBP、d DBP、n DBP及心率较SDM组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运动负荷后的血压明显升高,运动性高血压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性神经病变的预测指标之一.

  • 贝凡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黄洁;李一石;柯元南;郭冀珍;孙兴昌;王莉;华潞;汪芳;苏琦;成小如;刘力生

    目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比较评价两种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贝凡洛尔/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服用贝凡洛尔100 mg~200 mg/d或美托洛尔100 mg~150 mg/d,每日分二次治疗共8周,根据需要4周末调整剂量.分别比较两组药前、后第2、4、6、8周末坐位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口服盐酸贝凡洛尔(100~200 mg/d,分两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药后2、4、6、8周平均SeDBP降低值分别为8.9±6.4 mmHg、7.9±7.1 mmHg、10.0±8.2 mmHg、11.00±8.2 mmHg;平均SeSBP降低值分别为8.8±11.4 mmHg、10.6±12.0 mmHg、8.6±14.2 mmHg、10.3±14.8 mmHg.美托洛尔组(100~150 mg/d,分两次).药后2、4、6、8周平均SeDBP降低值分别为8.1±9.2 mmHg、7.7±8.6 mmHg、10.4±7.9 mmHg、10.7±8.4 mmHg;平均SeSBP降低值分别为7.1±13.9 mmHg、7.5±13.3 mmHg、10.9±13.2 mmHg、11.3±13.9 mmHg.服药前后降压值两组内比较均P=0.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贝凡洛尔单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70.97%需要服用200 mg/d.两组治疗后心率均较基线下降,贝凡洛尔组于治疗4周后心率下降幅度有统计学差异,美托洛尔组于治疗2周后心率下降幅度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药后24小时内平均心率变化趋向降低.两药治疗4、8周后心电图窦性心率与QT、RR和PP等相关的指标在临床允许范围有变化.对血脂、血糖的代谢影响与其它β受体阻滞剂相似.贝凡洛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9% (7/68例),美托洛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53% (16/68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4).美托洛尔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5例,窦性停搏1例,2例因窦性心动过缓退出研究.贝凡洛尔组无心律失常的发生.两药均未发现对房室传导的影响.结论贝凡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肯定,耐受性较好.

  • 硝苯地平控释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叶蔚;马淑平;韩俊平;薛红元;高凤歧

    目的研究拜新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血流动力学和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拜新同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的自身对比.采用核素肾功能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肾血流动力学检测及血、尿生化指标的检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动脉主干、段动脉及叶间动脉的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低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血流峰加速时间(AT)和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β2-MG、尿β2-MG、尿白蛋白.结果拜新同治疗12周后,患者的诊室血压收缩压平均下降0.25,舒张压平均下降0.17,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下降了0.17,24小时平均舒张压下降0.15,均达到了目标血压,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均<0.001).肾脏超声检查肾血流各项指标亦有显著性改变,肾动脉主干、肾段动脉及叶间动脉的VS、VD显著增高(P<0.01),RI及AT减低P值均<0.01.核素肾动态检测GFR,用药后GFR明显增加(P<0.001).而尿白蛋白、尿β2-MG、和Cr用药后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血β2-MG、BUN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拜新同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可降低肾脏血管阻力,使肾血流量和GFR明显增高.尿白蛋白、尿β2-MG、和Cr用药后明显下降,患者的肾功能得到改善.是一种理想的对肾功能有所考虑的降压药.

  • 原发性高血压和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清中钠泵抑制因子免疫活性物的测定

    作者:李素琴;符云峰;王欣华;朱树森

    目的为了探讨内源性Na+/K+-ATP酶(钠泵)抑制因子水平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检测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正常血压者35例;妊娠高血压患者15例,正常孕妇20例采用反相C18预柱处理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哇巴因样物质(OLC)和前海葱苷原A样物质(PLC)水平.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OLC水平为132±21 pmol/L,PLC水平为5.85±2.59 pmol/L,分别明显高于正常人16.4±5.2 pmol/L和0.42±0.20 pmol/L(P<0.001);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清中OLC和PLC水平分别为34.6±11.12 pmol/L和10.2±5.05 pmol/L,明显高于正常孕妇3.8±0.86 pmol/L和1.2±0.14 pmol/L(P<0.001).结论证明高血压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钠泵抑制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 细胞膜的Na+转运与内源性哇巴因

    作者:

    关键词: 细胞膜
  • 肾血管性高血压病理生理的复杂性和ACEI治疗的问题

    作者:

  • (·连载·)心力衰竭

    作者:

    关键词: 连载
  • 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

    1 序言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历史虽不长,却令人印象深刻.从20世纪起,大量的抗高血压药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

  • 高血压大鼠主动脉一氧化氮合成途径的变化

    作者:袁杰;李菊香;张宝红;耿斌;刘玉雷;唐朝枢

    目的观察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一氧化氮合成途径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缩窄腹主动脉复制高血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假手术组和高血压组.取大鼠主动脉,分离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分别测定其亚硝酸盐(NO2--)生成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L-精氨酸(L-Arg)转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分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高血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x)高26.2%(P<0.05);主动脉NO2--生成低65.8%(P<0.01),中膜及外膜孵育液的NO2--生成量分别高59.6%和123.6%(均P<0.01);主动脉内膜NOS活性低59.3% (P<0.01),中膜和外膜NOS活性分别高62.6%和118.7%(均P<0.01);血管内膜L-Arg转运率低62.5%(P<0.01),中膜和外膜L-Arg转运率分别高53.7%和99.8%(均P<0.01).iNOS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高血压大鼠血管中膜和外膜尤其是外膜iNOS阳性染色明显增强.结论高血压大鼠血管壁一氧化氮合成与代谢发生改变,血管内膜L-Arg/NOS/NO途径受抑,而中膜和外膜尤其是外膜的L-Arg/NOS/NO系统的活性增强,血管生成的NO增多.提示血管中膜和外膜源NO增多在高血压时可能具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 利用噬菌体肽库筛选特异性哇巴因结合肽

    作者:张明娟;吕卓人;杨广笑;王全荥

    目的寻找与哇巴因特异性结合的多肽,为实现阻断或拮抗哇巴因与钠泵的作用,减少EO致高血压作用奠定实验及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噬菌体随机肽库表面呈现技术筛选出哇巴因特异性结合肽,通过测序,获得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合成筛选出的12肽,采用放射性配基受体结合法检测哇巴因结合肽与哇巴因的结合能力.结果从噬菌体12肽库中筛选出三种多肽,肽A(12肽)的筛选一致率达到66.7%(8/12);肽B(8肽,插入片段中出现终止子) 筛选一致率为16.7%(2/12);肽C(12肽)为8.3%(1/12);仅1例未见插入的多肽片段.Genbamk中蛋白质同源性分析结果:肽A、B、C均未见同源蛋白.结论哇巴因特异性结合肽蛋白质序列的获得,为哇巴因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 V1受体拮抗剂对精氨酸升压素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杨学东;赵连友;王士雯;乔怀宇;徐海丽;彭育红;陈永清;田建伟;李爱国

    目的探讨V1受体拮抗剂[d(CH2)5-Tyr2(Me)]AVP对精氨酸升压素(AVP)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培养新生Sprague-Dawley (SD)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以3H-TdR掺入法测定CFs的DNA合成功能,MTT比色法测定CFs数目,并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Fs细胞周期分析. 结果①CFs的3H-TdR掺入率随着AVP干预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其中10-7mol/L AVP和10-6mol/L AVP组每5000个细胞的3H-TdR掺入率分别为(243±61)cpm和(328±68)cp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H-TdR掺入率(117±32)cpm(P<0.01);②MTT比色法吸光度(A490 nm)值随AVP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其中10-7mol/L AVP、10-6mol/L AVP组的A490 nm值分别为0.24±0.01和0.29±0.02,均较对照组A490 nm值(0.16±0.01)显著增高(P<0.01);③10-7mol/L AVP组CFs细胞周期S期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20±0.88)% vs (26.86±1.06)%( P<0.01);④10-7mol/L AVP+10-7 mol/L [d(CH2)5-Tyr2(Me)]AVP组的每5000个细胞的3H-TdR掺入率、MTT比色法A490 nm值和S期百分率分别为(143±40)cpm、0.17±0.01和(25.02±0.51)%,均显著低于10-7mol/L AVP组(分别P<0.05,P<0.01,P<0.01). 结论 AVP可诱导CFs的DNA合成功能增强和细胞数目增加,其作用可被V1受体拮抗剂[d(CH2)5-Tyr2(Me)] AVP所阻断,表明V1受体可能介导了AVP促CFs增殖效应.

  • 伊贝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邹祎;王晋明;吴钢;陈林祥;黄振文;余泽洪;谭文锋;汤立军;冼伟进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心肌细胞凋亡的特点及AT1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irbesartan)对其的影响.探讨SHR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13周龄SHR 20只,随机分为2组,即伊贝沙坦治疗组(SHR-I组)和非治疗对照组(SHR组),另设同源正常血压大鼠10只(WKY组)作为对照.治疗组大鼠服用伊贝沙坦(50 mg*kg-1*day-1)15周,每两周测血压、体重一次,治疗结束时称心脏重量.放免法检测血浆和心肌Ang Ⅱ浓度.应用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带荧光的dUTP缺口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检测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1)治疗终点时,SHR-I组血压明显低于SHR组(P<0.01),略高于WKY组,但无统计学差异.SHR组血浆和心肌AngⅡ高于WKY组(P<0.05),SHR-I组血浆和心肌Ang Ⅱ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2)Tunel法表明,SHR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WKY组(P<0.01),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心内膜下.(3)伊贝沙坦治疗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 SHR的心肌细胞凋亡增加,AT1受体拮抗剂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这种效应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无关,Ang Ⅱ可能通过AT1受体介导心肌细胞凋亡.

  • 蝙蝠葛碱及粉防己碱对电刺激时心脏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影响

    作者:冯义柏;曹剑英;张彦周;黄凯;毛焕元;曾凡典;胡崇家

    目的探讨碥蝠葛碱(Dau)和粉防己碱(Tet)对心肌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豚鼠离体心灌注流出液NE的含量,将正常灌注下(S1)和不同条件灌注下(S2)两刺激进行前后对比.结果正常灌注及低氧高钾灌注,S2电刺激时心脏NE释放量与S1电刺激时无差别( P>0.05 );低氧灌注及低氧酸性灌注,S2电刺激时心脏NE释放量显著高于S1电刺激时( P< 0.01~0.001 );Dau及Tet可明显减少正常灌注、低氧灌注、低氧酸性灌注、及低氧高钾灌注S2电刺激时心脏NE释放 ( P<0.05~0.001 );Dau抑制正常灌注及低氧高钾灌注S2电刺激时心脏NE释放的作用弱于Tet,而抑制低氧灌注及低氧酸性灌注S2电刺激时心脏NE释放的作用强于Tet(P<0.05~0.01 ).结论 Dau及Tet可抑制电刺激时心肌NE释放,在不同条件下,二者作用程度不同.

  • 成都地区心血管病高尿酸血症及相关因素-7288例人群分析

    作者:朱轼;唐平;谢玲;周兰春;张静;王静;陈明;文瑞莲;陈尔琴;吴时达;阎亚非;阮蕾;秦方;王文艳;唐丹;张廷杰

    背景过去认为中国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较少,近年临床发现高尿酸血症不少见,且有增多趋势,可能与生活方式改变有关.本研究目的是观察人群中当前高尿酸血症状况及其有关因素.对象与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成都市区有代表性人群进行人口统计资料,社会经济状况,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血压及某些危险因素综合调查.本研究是危险因素系列研究中有关血尿酸及其有关因素部分.对象为18~80岁,7288例长年居住成都3年以上人群. 结果本研究人群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32.5 μmol/L(男性373.9 μmol/L明显高于女性286.6 μmol/L,P<0.01),以≥428 μmol/L为高尿酸血症.本组高尿酸血症男性19.8%,女性5.1%,总计13.2%,男性为女性危险之3.9倍,血尿酸水平受高血压影响大,随血压增加而明显增加,不同血尿酸水平时伴随的危险因素亦不同,与多数危险因素(如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明显相关.在双变量与多变量回归分析中均证实上述观察结果.结论高尿酸目前在中国(成都)人群并不少见,且有进一步增加趋势,血尿酸常与多种危险因素伴随,支持某些专家及研究提出的尿酸可能为重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假说,应予重视.正常,合理及异常尿酸水平,尚待在研究取得证据的基础上获得共识.

  • 成都地区危险因素综合调查-心率及其与心血管病联系-附7288例分析

    作者:阮蕾;张廷杰;秦方;张静;朱轼;范丽明;叶意;陈明;周兰春;文瑞莲;陈尔琴;谢玲;王文艳;张莉;曾佳

    目的大量研究证明心率增快作为心血管病预测因子及与多种心血管事件与死亡明显相关, 本研究观察了心率人群特征及其与危险因素联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成都市区有代表性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本组人群心率平均74.3次/分,高于以往认识的72次/分,女性高于男性,心率随年龄增加,人群65%心率低于80次,仅35%等于高于80次.大量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与心率增加有伴随关系,如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等,常是线性增加.多种疾病伴有更快心率.双变量与多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心率与上述危险因素明显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率增快与大量危险因素水平及多种病理状态或疾病尤其高血压有伴随关系,尚缺乏心率合适范围的共识与证据,值得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心率 危险因素
  • 文化程度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

    作者:吕敏;武阳丰;李莹;赵连成;杨军;李贤;我国心血管病发病趋势预测及21世纪预防策略研究协作组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中国人群文化程度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分析数据来自1998年对15组中年人群(35~59岁)进行的抽样调查,包括城市居民、工人、农民和渔民.调查项目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由合作中心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共计15570人.结果 (1)文化程度构成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各人群文化程度与SBP、DBP水平的关联方向及强度也各不相同.(2)根据文化程度构成将人群分成Ⅰ、Ⅱ两类,大专以上学历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男性25.8%(95%CI: 24.2%~27.4%)、2.0%(95%CI: 1.6%~2.6%),女性11.7%(95%CI: 10.5%~12.9%)、0.3%(95%CI: 0.28%~0.32%).Ⅰ类人群SBP均值及女性DBP均值随文化程度增加而明显降低,Ⅱ类人群男性DBP则随之上升.(3)分析BMI、体力活动强度、业余不活动时间、新鲜水果摄入量、过量饮酒等因素在两类人群中随文化程度变化的趋势,发现Ⅰ类人群出现血压保护因素水平上升而有害因素水平下降的趋势,Ⅱ类人群则出现相反趋势.结论中国人群的个体文化程度与血压水平有关,其关联方向受人群总体文化程度高低的显著影响.生活方式、膳食模式可能是导致该关联产生的部分中介因素.

  • 北京农村地区高血压家系调查

    作者:卢红艳;张红叶;田秀珍;李冰;李绍华;孙凯;刘苏;王丽萍;窦相峰

    目的了解北京农村地区高血压家系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共调查高血压家系135个,含直系血亲671人(男性355人,女性316人),配偶271人(男性82人,女性189人).分析比较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以及高血压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家系成员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处于较高水平;家系血亲与配偶比平均发病年龄较低,收缩压、舒张压、腰臀比、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尿酸、尿素氮较高;且存在危险因素聚集现象.结论该地区高血压家系的高血压防治工作水平较高;遗传因素是导致两组人群相关指标差异及危险因素的聚集的主要原因.

  • 成都地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7288例人群分析

    作者:张静;阮蕾;张廷杰;唐平;秦方;闫亚非;朱轼;范丽明;吴时达;徐俊波;周兰春;谢玲;陈尔琴;文瑞莲;王文艳;张莉

    自1962年Framingham心脏研究所Kannel教授提出危险因素概念以来,迄今已发现的危险因素在200种以上,但有充分证据获得公认的只有10余个,它们不仅增加心脑血管病危险且常有并存(聚集)倾向.原因不全明了,某些可能具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危险因素聚集不仅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危险,且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体内效应,导致有关事件按几何级数增加.同时,治疗更困难,必须同时对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干预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因而发现并探索不同聚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系成都地区综合危险因素系列研究之一,重点观察了人群常见危险因素聚集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某些疾病时危险因素的聚集状况.

  • 国外重要心血管杂志论文文摘

    作者:

    关键词: 心血管
  • (·连载·)

    作者:

    关键词:
中华高血压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