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电子版)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부유림상의학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5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62-322
  • 国内刊号: 1673-5250
  • 发行周期:
  • 邮发: 21000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孙激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对宫颈冷刀锥切术后妊娠结局的作用

    作者:何玥;吴玉梅;阴赪宏

    目的:探讨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对宫颈冷刀锥切术(CKC )后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进行常规孕期检查,并分娩的62例妊娠前曾接受CKC治疗的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CKC后是否接受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将其分为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组(n=14)与未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组(n=48)。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两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娩情况及围生期母婴并发症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①两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辅助生育、不良孕史、CKC治疗至本次妊娠时间,以及合并慢性疾病、子宫肌瘤、瘢痕子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本研究62例妊娠前曾接受CKC治疗孕妇的分娩成功率为95.2%(59/62),其中剖宫产分娩率为88.1%(52/59),15.3%(9/59)孕妇选择阴道试产,终阴道分娩率为11.9%(7/59),阴道分娩成功率为77.8%(7/9)。③两组孕妇分娩孕龄、剖宫产分娩率、阴道分娩率及阴道试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组孕妇中,中孕期自然流产率为21.4%(3/14),显著高于未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组的0(0/4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④两组孕妇合并产程停滞、胎膜早破、羊水异常、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盘异常、产后出血、宫颈裂伤、产后感染、小于胎龄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等围生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组早产及早产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36.4%(4/11)和18.2%(2/11),均分别是未预防性宫颈环扎术组(10.4%和4.2%)的3倍多。结论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并不能改善CKC后妊娠妇女不良妊娠结局,反而可能增加中孕期自然流产发生风险,以及早产与胎膜早破发生率,故对于有生育计划的育龄妇女,不建议CKC后于孕期常规进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对CKC后孕妇妊娠结局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产后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及疗效研究

    作者:严小丽;常青;陈诚;邓黎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PPH )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为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产科分娩,并因PPH进行输血治疗(输注红细胞悬液≥4 U )的185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其年龄、孕次、产次、分娩方式、胎儿是否为巨大儿、胎儿数、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及输血治疗效果等信息。对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输血治疗原因、输血量,以及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其接受产科处理措施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①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输血治疗原因包括:前置胎盘(61例,33.0%),胎盘黏连、植入或胎盘残留等胎盘因素(15例,8.1%),子宫收缩乏力(40例,21.6%),凝血功能障碍(30例,16.2%),贫血(33例,17.8%)及其他因素(6例,3.2%)。②产次≥2次的PPH患者的中位输血量为1250 mL ,显著高于产次<2次者(中位输血量为1000 mL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0,P<0.05)。不同年龄、人工终止妊娠次数、分娩方式、胎儿数、是否为巨大儿,以及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PH患者的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经过人工按摩子宫、使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使用球囊压迫宫腔及输血治疗等常规治疗方式或经过手术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无一例因PPH发生死亡者。④本研究185例接受输血治疗的PPH患者中,8例为接受大量输血(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 )治疗患者,包括7例为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患者,平均出血量为(4800.0±680.7)mL,平均输血量为(3685.7±157.4)mL,1例为子宫收缩乏力患者。这8例患者均在输注红细胞悬液3~5 U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FFP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均约为1∶1。结论临床应早期识别PPH患者的输血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黏连、植入或残留,子宫收缩乏力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尽早评估PPH风险,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孕期积极治疗贫血。对PPH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时,应早期输注高比例FFP和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孕产妇死亡率。

  • 2016年《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策划组稿选题计划

    作者:

  • 不同胎龄早产儿脐带血中内皮祖细胞水平及迁移能力研究

    作者:倪美艳;白小红;陈娟;陈大鹏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脐带血中内皮祖细胞(EPC )水平及迁移能力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集的47份新生儿的脐带血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脐带血的新生儿胎龄,将其分为极早产儿组(胎龄为28~32孕周,n=12),早产儿组(胎龄为32~36孕周,n=20),以及足月儿组(胎龄>37孕周,n=15)。将3组新生儿脐带血于诱导分化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血中EPC水平;于诱导分化后,采用荧光探针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 )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对单个核细胞进行孵育、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3组单个核细胞染色情况,判断EPC是否诱导分化成功。采用T ransw ell迁移实验,检测3组新生儿脐带血EPC迁移能力。统计学比较3组新生儿脐带血诱导分化前EPC水平,诱导分化后 EPC迁移数量。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收集脐带血的上述3家医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批准,脐带血获取前,均征得产妇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书知情同意书。3组收集脐带血的新生儿性别构成比、分娩方式及出生时Apgar评分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脐带血诱导分化前,3组新生儿脐带血中,EP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2,P=0.654)。②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结果显示,3组新生儿脐带血中EPC均诱导分化成功,并且随着胎龄增加,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 EPC 的数量逐渐增多。③T ransw 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极早产儿组、早产儿与足月儿组新生儿脐带血中EPC迁移数量分别为(13.8±21.7)个/视野、(18.8±12.4)个/视野与(39.9±23.8)个/视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6,P=0.027)。其中,极早产儿组与早产儿组EPC迁移数量,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35);极早产儿组EPC迁移数量,亦显著低于早产儿组,二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随着胎龄增加,早产儿脐带血中EPC水平虽然无明显增高,但其迁移能力逐渐提高。

  • 唐氏综合征中孕期产前诊断指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欧阳鲁平;刘天盛;费冬梅;黄红倩;陈少科;郑陈光

    目的:探讨胎儿唐氏综合征(DS )的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在中孕期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接受中孕期羊膜腔穿刺术的18693例孕妇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本组接受中孕期羊膜腔穿刺术孕妇的DS产前诊断指征包括:高龄(≥35岁,11664例),血清学筛查高风险(酶联免疫法检测21‐三体综合征风险值≥1/270、18‐三体综合征风险值≥1/350,4226例),胎儿超声检查结果异常(620例),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651例),夫妇双方或一方为地中海贫血患者(782例),以及不良孕产史(748例)与无创产前检测(NIPT )结果呈阳性(2例)。上述进行中孕期羊膜腔穿刺术的胎儿DS产前诊断指征均为单一指征,无交叉。羊膜腔穿刺取羊水细胞进行遗传学检查,对胎儿DS进行确诊。对具有胎儿DS不同产前诊断指征的中孕期孕妇的胎儿DS检出例数及检出率进行比较,并对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羊膜腔穿刺术前均与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18693例孕妇于中孕期进行羊膜腔穿刺,共计检出151例 DS 胎儿,检出率为0.8%(151/18693)。对中孕期DS胎儿的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与胎儿DS检出例数及检出率的研究结果显示,分别于11664例高龄、4226例血清学筛查高风险、620例胎儿超声检查结果异常、651例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782例夫妇双方或一方为地中海贫血患者、748例不良孕产史及2例NIPT 结果呈阳性的孕妇中,检出DS胎儿45、79、15、2、5、3及2例,胎儿DS检出率分别为0.4%、1.9%、2.4%、0.3%、0.6%、0.4%及100.0%。对上述中孕期具有胎儿DS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孕妇的胎儿DS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3,P<0.001)。结论血清学筛查高风险、高龄(≥35岁)妊娠及胎儿超声检查结果异常,是中孕期产前筛查胎儿DS的重要产前诊断指征。同时,应重视夫妇一方染色体异常和地中海贫血等产前诊断指征,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率。

  • 头颅MRI检查在儿童后颅窝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程燕;俞丹;宁刚;赵福敏;陈锡建;鲍莉;李学胜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特征与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儿童后颅窝肿瘤的8例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及MRI影像学资料为研究对象。MRI检查方法:对本组8例患儿均采用飞利浦1.5TMRI扫描仪,信号采集使用头部线圈,常规扫描包括轴位T1WI、T2WI、T2水抑制及矢状位T1WI。本组8例患儿中,对其中4例进行经肘静脉注射钆(Gd)对比剂MRI增强扫描。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本组8例后颅窝肿瘤患儿的MRI特征与临床表现,评价MRI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评估价值,并对本组被误诊的患儿进行临床误诊原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按照后颅窝肿瘤组织病理学分型标准,将本组8例患儿分为髓母细胞瘤(2例)、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脑干胶质瘤(3例)、室管膜瘤(1例)及间变性室管膜瘤伴脑脊液转移(1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患儿常均以运动障碍、头痛、呕吐、咳嗽及精神症状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其MRI共同特征为:后颅窝内肿块影,累及脑干、第四脑室及小脑等后颅窝结构。不同病理类型的儿童后颅窝肿瘤的临床特征与MRI影像学表现:①髓母细胞瘤(2例)临床特征:运动障碍、面瘫等症状;MRI影像学表现:小脑蚓部实质性肿块,信号不均匀,可见囊变灶,肿块向下生长填充于第四脑室,伴有幕上梗阻性脑积水。②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临床特征:以运动障碍、步态异常等症状为主;MRI影像学表现:小脑半球结节,具有明显前移,可见囊变灶,呈大囊小结节表现。③脑干胶质瘤(3例)临床特征:以步态不稳、饮水呛咳、说话不清等症状为主;MRI影像学表现:桥脑或延髓肿块影,强化不明显,局部呈花边样或环形强化。④室管膜瘤(2例)临床特征不具有特异性;MRI影像学表现:第四脑室内肿块影,可见囊变灶,肿块经第四脑室侧孔及中间孔向脑室外生长的挤牙膏样特征,恶性室管膜瘤伴有脑脊液播散转移。本组被临床误诊的3例患儿中,1例为脑干胶质瘤,初诊时因其反复咳喘症状被误诊为迁延性肺炎。1例为脑干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初诊时因其运动障碍、头晕而被误诊为免疫性脑炎。1例为后颅窝间变性室管膜瘤,因脑脊液播散至胸、腰段髓外转移,而被临床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本患儿被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后颅窝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未及时进行脑部MRI检查之故。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儿童后颅窝肿瘤在MRI影像学表现上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患儿早期进行MRI检查,可降低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误诊与漏诊发生。MRI影像学检查在儿童后颅窝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大临床意义。

  • 2016年《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作者: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关于举办《第二届西部儿童心血管协作网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通知

    作者:[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务部;[2]国家卫生计生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

  • 前置胎盘导致选择性剖宫产产妇大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娟;晋雅凌;李引弟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导致选择性剖宫产产妇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14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确诊为前置胎盘,并进行选择性剖宫产的105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时出血量将其分为大出血(M H )组(n=47,分娩时平均出血量为2054 mL )和非大出血(NMH)组(n=58,分娩时平均出血量为540 mL)。对两组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调查研究,统计学比较其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产科史、血红蛋白(Hb)含量、孕期舒张压和收缩压等临床指标差异,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前置胎盘导致选择性剖宫产产妇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结果①M H组产妇年龄≥34岁比例及胎盘位于前壁发生率均高于N M H组,而孕期高舒张压和高收缩压,则低于NMH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其他12项临床指标,包括BM I、首次生育比例、剖宫产史、其他腹部手术史、子宫肌瘤史、孕前Hb含量、孕期吸烟率、单胎妊娠率、住院治疗率、类固醇使用率、剖宫产前 Hb含量及分娩时孕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年龄≥34岁(OR=2.09,95% C I:1.16~3.71,P<0.05),胎盘位于前壁(OR=2.21,95% C I:1.21~4.03,P<0.05)是前置胎盘导致选择性剖宫产产妇剖宫产时发生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34岁及胎盘位于前壁的前置胎盘产妇,在进行选择性剖宫产时发生大出血的风险较高,应加强防范措施。

  •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

    作者:郭广林;洪莉

    目的:探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治疗的90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顺序号的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n=45,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康复治疗)和对照组(n=45,仅采取盆底肌锻炼康复治疗)。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级别、阴道压力、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法(POP‐Q )分度、压力性尿失禁(SUI)分度及性生活总体满意率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及人体质量指数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随访两组患者至术后3个月时,盆底肌力级别,阴道静息压、收缩压及收缩持续时间,SUI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访至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患者盆底肌力级别及SUI分度均优于对照组(Z=-5.220,P=0.000;Z=6.429,P=0.011),阴道静息压及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31.9±7.2) cmH2O vs (23.8±7.0) cmH2O ,t=-4.312,P=0.000;(34.6±9.4) cmH2 O vs (25.1±9.6) cmH2 O ,t=-4.210,P=0.000](1 cmH2 O=0.0981 kPa),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4.2±1.1)s vs(2.7±1.8)s,t=-4.045,P=0.000],性生活总体满意率亦较对照组高(86.7% v s 60.0%,χ2=8.182,P=0.004),且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随访两组患者分别至术后3及6个月时,PO P‐Q 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功能康复具有明显效果,能有效预防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 前置胎盘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严瑾;孔祥;唐丽娟;郑英

    我国近年前置胎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前置胎盘可引起贫血、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等多种并发症,是导致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了解前置胎盘的高危因素,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前置胎盘发生风险。笔者拟就目前对前置胎盘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降低前置胎盘发病率提供参考依据。

  • 呼吸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夏万敏(综述);刘瀚旻(审校)

    儿童呼吸道炎症评估和监测,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病情评价,治疗反应效果、预测急性发作和预后检测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呼吸道炎症检测相关技术,包括无创和有创二类。其中,呼吸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已成为哮喘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呼吸道反应性测定、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 )水平检测、诱导痰技术、血液与尿液白三烯(L T )水平检测,以及呼出气冷凝物(EBC )成分试验等。对呼吸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和判定指标的标准化,是目前影响这些技术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

  •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权威收录机构查询方式

    作者:

  • 缺氧缺血性脑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雪;屈艺;母得志(综述);唐军(审校)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遗留神经系统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VEGF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参与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参与 H IE的各个病理生理环节。笔者通过综述HIE中VEGF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采用VEGF治疗 HIE的给药方式、时间与剂量提供依据,以避免VEGF治疗的负性效应,充分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 妇科手术导致膀胱阴道瘘的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兰竹;于秀章;侯敏敏;郄明蓉

    膀胱阴道瘘(VVF)是指膀胱损伤部位与其毗邻的阴道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为妇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易发生于全子宫切除术后。大部分VVF是由于妇科手术中施术者操作失误,损伤膀胱所致。根据患者漏尿症状,并结合亚甲蓝试验、膀胱镜辅助检查等,一般可对VVF进行明确诊断。VVF治疗以手术修复为主,达到使尿液恢复正常引流的目的。VVF修补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瘘管特点及施术者经验进行个体化选择。目前,VVF修补术在发展中国家以经阴道修补为主,而在发达国家则修补术术式较多。笔者拟就妇科手术导致的 VVF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多肽类激素kisspeptin的生殖内分泌功能研究进展

    作者:袁媛(综述);郑梅玲(审校)

    多肽类激素kisspeptin是由 K iss‐l基因编码的一类C末端具有精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多肽类激素,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近年研究发现,多肽类激素kisspeptin在生殖内分泌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控性腺轴,参与个体性分化、性发育、性成熟、月经周期及妊娠过程。同时,多肽类激素kisspeptin被证实与特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女童特发性性早熟、卵巢早衰(POF)、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自然流产及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

  • 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冉红;岳驰(综述);刘辉(审校)

    子宫内膜癌(EC )为女性生殖道常见的3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肿瘤之一。EC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因此目前急需寻找特异度和敏感度高的肿瘤标志物,用于EC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随着肿瘤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目前发现多种肿瘤标志物可用于E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笔者拟就近期所研究的肿瘤标志物进行综述,旨在为EC的诊断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本刊常用缩略语总汇

    作者:

    关键词: 缩略语
  •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形势与医学科技管理创新培训班通知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对于临床诊断输卵管堵塞所致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欣(综述);罗红(审校)

    不孕症(infertility )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我国育龄妇女不孕症发病率为7%~10%。输卵管疾病导致的不孕症占女性不孕症的30%~50%。因此,评估输卵管通畅性对不孕症的病因诊断十分重要。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HyCoSy )是在超声监测下,实时观察造影剂通过宫腔、输卵管的情况及进入盆腔后的分布情况,对输卵管通畅性进行诊断。 HyCoSy具有安全、操作简便、费用低等优势,成为近年快速发展的临床诊断输卵管堵塞所致不孕症的新技术。近年新型造影剂及三维、四维超声实时显像技术应用于HyCoSy ,提高了HyCoSy对输卵管通畅性诊断的准确率。笔者拟就HyCoSy对于临床诊断输卵管堵塞所致不孕症的研究进展,尤其是新型造影剂及三维、四维超声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输卵管堵塞所致不孕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旨在推广HyCoSy在输卵管堵塞所致不孕症中的应用。

  •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罗秋红;周开宇(综述);华益民(审校)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 )为病程中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川崎病。KDSS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尿量减少及低血压等,可于病程早期发生休克。KDSS的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笔者拟就临床对KDSS的诊断、临床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KDSS的早期识别能力,达到及时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害及继发多脏器损伤的目的。

  •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

    作者:

  • 反义寡核苷酸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竹君(综述);李茜茜(审校)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Dystrophin发生移码突变导致的儿童遗传性致死性肌病。反义寡核苷酸(AON )靶向外显子中的剪接调控序列可以诱导Dystrophin基因的相应外显子跳读,以恢复dystrophin mRNA阅读框,是目前新的DMD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已在患者来源的肌细胞及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目前,AON靶向治疗DMD已经进入药物临床试验阶段。笔者拟对DMD的分子致病机制、AON治疗DMD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试验新进展进行综述,为AON在DM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晚期卵巢癌腹腔镜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临床相关问题

    作者:王刚;陈扬平

    腹腔镜在卵巢癌诊断、评估及初始治疗决策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合理应用腹腔镜技术对早期卵巢癌患者进行分期手术,对手术后诊断的卵巢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补充分期手术,或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可行性评估和分层治疗,均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腹腔镜下晚期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难度较大,临床应用目前仍颇受质疑。笔者拟围绕晚期卵巢癌腹腔镜下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技巧、安全性等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以资借鉴。

  •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稿约

    作者:

    关键词: 妇幼 临床 医学杂志
  •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简介

    作者:

    关键词: 妇幼 临床 医学杂志
  • 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命名及其相应临床处理原则--基于《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

    作者:沈丹华

    2014年5月,《第四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出版,该分类对于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的分类及命名进行了修订,提出将其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这一分类有助于提高病理医师对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管理宫颈鳞状细胞前驱病变患者。笔者拟重点介绍这一分类变化及使用时病理诊断及临床处理中应关注的问题。

  • 2016年《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征订启事

    作者: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