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 중화방사의학여방호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098
  • 国内刊号: 11-227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9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苏旭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宫颈癌后装放疗时膀胱直肠小肠受照剂量探讨

    作者:郑敏;王先良;王捷;何玲;谢非;袁珂

    目的 探讨宫颈癌腔内放疗时不同体积的膀胱、直肠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宫颈癌患者共47例,给予剂量点处方剂量600 cGy的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治疗,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体积的膀胱、直肠和小肠对相应受照剂量的影响.将膀胱按体积大小分成< 80 cm3组、80~120 cm3组和> 120 cm3组,直肠按体积大小分成> 60 cm3组和≤60 cm3组,分析其体积与剂量分布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方法分析D1cm3、D2cm3、D30%和D50%.结果 与膀胱体积<80 cm3组相比,80 ~ 120 cm3组和> 120 cm3组的膀胱D30%、D50%受照剂量增高(F =5.074、5.088,P<0.05),小肠D1cm3和D2cm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直肠体积> 60 cm3组相比,≤60 cm3组的直肠D1cm3受照剂量减小(t=-2.045,P<0.05).结论 宫颈癌近距离放疗时,保持膀胱的适当充盈,直肠体积的减少,可使直肠、膀胱和小肠的受照射剂量均相对降低,从而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

  • 宫颈癌不同体位外照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比较

    作者:袁芳;徐丽;刘陈晨;李文哲

    根治性手术和放疗是宫颈癌常见的治疗方法,Ⅰa期手术切除,Ⅰb~Ⅱs期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中晚期以同步放化疗为主.对于中晚期患者,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精确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宫颈癌外照射是常用的调强放疗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

    关键词:
  • 肺癌调强计划在水与介质中蒙特卡罗计算的剂量差异

    作者:陈利;黄晓延;曹午飞;姚杏红;陈阿龙

    目的 探讨肺癌调强放疗计划时,蒙特卡罗算法计算对水与介质的剂量差异.方法 随机类型抽样法选取10例肺癌患者的5野调强计划,在质量保证模块下以患者自身图像为模体,采用蒙特卡罗算法分别计算两种计划的吸收剂量,计算对实际介质的吸收剂量(Dm)和对水的吸收剂量(Dw);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的剂量体积参数和计划分析,比较两种剂量在患者体内的分布差异.结果 靶区PTV65和PTV50的D50%、D98%和D2%的Dm和Dw差异分别为:-0.3%、-0.2%、0.3%和0.1%、-0.6%、0.4%,其中PTV65的D50%和PTV50的D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3.776,P<0.05).正常组织的D50%中,脊髓、心脏、肺和食管的Dm与Dw的平均偏差为0.3%、1.1%、-0.2%和-0.1%,脊髓和心脏的Dm比Dw稍低(t=2.535、3.254,P<0.05);正常组织的D2%的平均偏差为0.3%、-0.6%、-0.7%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1、-4.105、-3.878、6.214,P<0.05).所有剂量的体积偏差均<2%.对于没有勾画出来的一些骨组织区域,Dm和Dw的偏差>5%.结论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在考虑骨性组织的受照剂量限制时,需要注意肺癌患者的Dm与Dw的相对偏差.

  • 锥形束CT快速扫描模式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赖建军;沈丽娟;王佳浩;李夏东;顾家乐;邓清华;吴式琇;马胜林

    目的 比较锥形束CT(CBCT)标准和快速两种扫描模式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测定中的差异,探讨快速扫描模式下的摆位误差测定,并探讨进行在线修正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8日至2014年11月8日收治的5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在首次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前进行顺时针方向标准扫描模式CBCT扫描,之后立即行逆时针方向快速扫描模式CBCT扫描,按照扫描模式将所有患者图像分为快速模式组和标准模式组,两组图像分别与计划CT图像进行配准并对两组配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由1名放疗医生、1名物理师和1名技术员采用主观质量评分法(MOS)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x、y、z轴平移和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在快速模式组与标准模式组之间的差值分别是(0.2±0.2)、(-0.6±0.4)和(-0.2±0.3)mm与(0.2±0.1)°、(0.0±0.1)°和(0.1±0.1)°,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摆位误差统计结果之间高度相关(r =0.92 ~0.98,P<0.01);两组摆位误差统计结果之间具有较满意一致性(Kappa=0.82~0.94).标准模式组和快速模式组的MO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9、4.1、3.8和3.6、4.0、3.8,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扫描模式与标准扫描模式采集的图像在胸腹部肿瘤摆位误差测定并在线修正中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且图像质量不会明显变差,CBCT快速扫描模式可应用于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测定和在线修正.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急性放射性反应观察

    作者:丁祥;于淑慧;龙清;夏群;艾毅钦;李文辉;崔建国

    目的 观察并评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的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急性放射性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08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4例HIV阳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1个月的放射不良反应.急性反应依据照射部位分类,参照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 3.0版)分级.结果 7例患者放疗中断或延期,2例未完成放疗.皮肤、黏膜反应多见,如皮炎、咽炎、腹泻.8例患者放疗期间出现3级急性放射反应,其中,6例患者有3级皮肤反应,2例有3级黏膜反应.结论 放射治疗对HIV阳性的肿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会引发重的急性放射反应.

  • 基于多叶准直器日志文件的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累积剂量验证

    作者:曹瑛;杨振;邱小平;杨晓喻;唐慧敏;吕知平;张子健;雷明军;刘归

    目的 利用多叶准直器(MLC)日志文件验证鼻咽癌患者动态调强放疗的累积剂量,分析MLC叶片位置偏差与剂量学关系.方法 跟踪记录5例鼻咽癌患者的28个分次动态调强放疗,共计1 400个日志文件.通过Argus软件解析和提取MLC叶片的实际位置信息,并与MLC叶片的计划位置信息比较,计算每个MLC叶片的位置偏差和所有患者的整体平均叶片位置偏差.将MLC文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TPS)进行剂量重建计算,分别比较和分析每个病例重建计划和原计划的28次累积剂量差异及单次相对剂量差异.结果 单个叶片位置偏差<0.50 mm约占90%,0.50~1.00mm之间的占4% ~ 11%,1.00~ 1.50 mm约占8‰,整体平均叶片位置偏差为0.16 mm.与原始计划累积剂量相比,重建计划的叶片位置偏差导致靶区累积相对剂量差异<±0.1%,危及器官的累积相对剂量差异<±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原始计划的单次剂量相比,重建计划的靶区和脑干、脊髓和右眼晶状体单次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 ~4.61和4.46、-4.51、2.07,P<0.05).结论 基于动态调强日志文件的分次累积剂量验证,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单次MLC叶片位置偏差对剂量的影响,验证结果可更加精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受照剂量.

  • 射野角度优化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孙涛;林秀桐;唐晖;尹勇;刘同海;张桂芳;朱健

    目的 探讨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不同射野角度对逆向调强放疗计划剂量的影响及射野角度优化的可行性.方法 单纯随机取样法选取11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射野角度优化逆向调强计划(BAO组),并与射野角度均分逆向调强计划(BAF组)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靶区剂量分布及机器跳数,分析不同射野角度引起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与BAF组相比,BAO组中左、右眼晶状体大受照剂量降低了45%、37%(t=-5.707、-4.438,P<0.05);左、右眼球平均受照剂量分别降低了42.6%、44.5%(t=-4.380、-5.638,P<0.05);右侧眼球的大剂量平均降低32.5%(t=-2.518,P<0.05);右侧视神经的大剂量降低了23%(t=-3.105,P<0.05);正常脑组织平均受量降低了3%(t=-3.437,P<0.05).两组逆向调强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度优化逆向调强计划降低了脑干、视交叉的大受照剂量和机器跳数,但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野角度优化后的逆向调强计划,可保持与射野角度均分的逆向调强计划相当的靶区剂量,同时降低了部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对于多发脑转移瘤,射野角度优化的逆向调强计划是可行且有益的.

  • 医用电子加速器患者平面M区外测试区泄漏辐射水平调查与分析

    作者:杨淑慧;高泽宇;卢峰;朱建国

    医用电子加速器因射线能量高、穿透能力强、半影区小等优点已成为放射治疗的主要设备.在进行放射治疗时,医用电子加速器不可避免地从机头屏蔽体射出X射线及中子,即泄漏辐射,这些泄漏辐射于治疗无关却对患者不利.

    关键词:
  • 京津冀接壤区域土壤中238U放射性空间分布研究

    作者:张庆;赵烨;徐翠华

    目的 调查京津冀接壤区域土壤中238U的放射性水平,绘制238U活度浓度空间分布精细图.方法 以10 km×10 km网格法采集京津冀接壤区域土壤样品,用HPGe γ能谱仪测量土壤样品中238U的活度浓度,借助MAPGIS软件绘制京津冀接壤区域表层土壤中238U的活度浓度分布图.结果 共采集和测量了416份土壤样品,238U的活度浓度范围为0.1 ~ 106.0 Bq/kg,平均值为34.7 Bq/kg,238U活度浓度分布图显示京津冀接壤区域表层土壤大部分地区238U活度浓度在15~55 Bq/kg之间.结论 绘制京津冀接壤区域238U的放射性空间分布,以图形显示238U活度浓度分布,对该区域环境放射性评价以及放射性物质转移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五年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秦永春;杨小勇;陈维;徐小三;陈群;马加一;冯子雅;史晓东;王福如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既是评价辐射防护效能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放射工作人员是否受到辐射危害的依据[1].现将2009-2013年间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学特性研究

    作者:赵楠;杨瑞杰;王俊杰

    目的 研究热释光探测器(TLD)的剂量学特性.方法 选取一致性为±3%的TLD2000型热释光探测器350片.采用6MVX射线和125I粒子分别照射,研究热释光探测器对6MVX射线和125I粒子响应的重复性以及剂量率效应.采用137Cs(662 keV γ射线)、125I粒子、6MVX射线分别照射热释光探测器,研究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响应.采用125I粒子、137Cs和X射线(48、65、83、118、250 keY和6 MV)对热释光探测器照射相同剂量,研究热释光探测器的能量响应.结果 热释光探测器对于6MVX射线和 125I粒子响应重复性大偏差分别为2.7%和4.0%,且均无剂量率效应.对于137 Cs和125I粒子,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响应均为线性.对于6MVX射线,剂量线性响应范围为0.74 ~ 10 Gy,超过10 Gy热释光剂量响应呈非线性.能量响应按照137Cs进行归一,对于125I粒子,48、65、83、118、250 keV和6 MV能量X射线,能量响应分别为1.70、1.25、1.08、0.99、0.91、0.96和1.22.结论 TLD 2000型热释光探测器的重复性好,对于137 Cs、125I粒子和6MVX射线的剂量响应呈线性,且无剂量率效应,但存在能量响应.

  • CD44+/CD24+宫颈癌细胞对X射线照射诱导凋亡的抗拒性

    作者:刘红;王玉静;边磊;张倩影;房朝晖;吴小华;程建新

    目的 探讨CD44 +/CD24+宫颈癌细胞的放射抗拒性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宫颈鳞癌(Siha)细胞,6MVX射线给予8、16、30 Gy照射,流式细胞仪分选出CD44 +/CD24+细胞.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比较细胞的放射敏感性;Hochest 33258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凋亡率;凝胶电泳观察凋亡细胞的DNA条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随着剂量的增加,CD44 +/CD24+宫颈癌细胞比例逐渐增加;CD44 +/CD24+细胞放射敏感性下降(t=93.99 ~400.45,P<0.05);CD44 +/CD24+细胞中bcl-2、survivin、Oct4基因表达水平较亲代Siha细胞升高(t=221.35、941.65、82.27,P<0.01);Hochest 33258、透射电镜、DNA片段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定量研究显示,Siha细胞出现明显细胞凋亡改变,而Siha CD44 +/CD24+细胞则未出现.结论 CD44+/CD24+宫颈癌细胞抵抗放疗的机制是抗拒射线诱导的细胞凋亡.

  • γ-H2AX分析CT检查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博;龚建平;张伟;俞泽阳

    随着CT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辐射剂量和生物损伤效应问题成为关注热点,CT辐射诱发癌症的风险成为放射医学人员研究的焦点[1].有报道称,美国有1.5% ~2.0%的癌症患者可能归因于CT检查所致的辐射损伤[2].DNA双链断裂(DSBs)被公认为电离辐射诱发癌症和遗传性疾病的重要的生物损伤机制[3],细胞对于双螺旋结构破坏早的反应阶段之一就是形成H2AX组蛋白异型的磷酸化形式即γ-H2AX[4-5].

    关键词:
  • PI3K/Akt信号通路与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关系及其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罗晓旭;肖蕾;艾尼瓦尔·艾木都拉;吴戈;王云莲;张华;包永星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 K/Akt)信号通路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关系及其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6MVX射线照射,联合PI3K/Akt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处理HSC,分为空白对照组、抑制剂组、10 Gy照射组、10 Gy+抑制剂组、20 Gy照射组和20 Gy+抑制剂组.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细胞上清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量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和20 Gy照射组细胞的凋亡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8.43、11.63,P<0.05);与10和20 Gy照射组比较,分别加抑制剂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t=8.09、4.88,P<0.05).与10 Gy照射组比较,20 Gy照射组TGF-β1、α-SMA、p-Akt的量增加(t=6.91、7.80、9.28,P<0.05),10 Gy+抑制剂组TGF-β1、α-SMA、p-Akt的量降低(t=6.17、15.11、10.34,P<0.05).与20 Gy照射组比较,20 Gy+抑制剂组TGF-β1、α-SMA、p-Akt的量同样降低(t=10.04、6.85、23.84,P<0.05).结论 X射线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使HSC活化,导致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发生.

  • 腹盆腔放疗诱发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

    作者:冉曦;申明强;曹乐;王军平;李蓉;粟永萍;王艾平

    目的 探索腹盆腔放疗照射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与肠源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模拟腹盆腔放疗照射BALB/c小鼠,2.0 Gy/d,连续照射5 d/周,分别于照射3周、5周和6周后停照1周的时间点收集回肠组织及其内容物样本.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抗菌肽和促炎性因子的表达;用PCR检测细菌在小鼠体内的移位情况;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分析肠道微生态的特征.结果 腹盆腔照射诱发了肠道潘氏细胞隐窝素-1和4表达紊乱,照射3周或照射6周后停照1周,小鼠回肠隐窝素-1和-4均呈现显著性降低(t=-7.43、-3.54、-4.72、-4.27,P<0.05);而照射5周小鼠回肠隐窝素-1和-4表达明显升高(t=6.15、5.75,P<0.05).放疗模拟照射3和5周时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系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显著降低(t=-3.49、-4.19、-3.44、-4.97,P<0.05),呈现以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减少,大肠杆菌和弗氏志贺氏菌等条件致病菌增多为特征的微生态失调.受照小鼠肠系膜淋巴结和血液中的细菌DNA阳性率明显增高.照射3和5周后回肠组织IL-1β、IL-6和TNF-α显著性高表达(t=4.85、6.16、7.71、4.60、4.86、5.97,P<0.05);照射6周后停照1周时,肠道促炎性因子的表达量有所回落,但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仍显著性高表达(t=3.67、5.88,P<0.05).结论 腹盆腔放疗可诱发肠道抗菌肽表达紊乱,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调,进而导致肠源性细菌移位及感染性炎症的发生.微生态可能成为减轻放疗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有效干预靶点.

  • 大鼠放射性脑损伤模型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动态变化规律

    作者:张朦;熊耀祖;涂彧;周菊英

    目的 探讨放射性脑损伤发生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变化.方法 健康SD大鼠8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32只,给予相同的麻醉但不照射)和照射组(50只,单次全脑照射20 Gy建立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分别于照射后1、3、7、14、28 d处死,断头取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F-κB mRNA表达变化,用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NF-κB蛋白质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F-κB蛋白在海马区域的定位表达情况.结果 照射组NF-κB mRNA水平在照后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表达高峰,其中第3、7天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7.79、35.30,P<0.05).NF-κB蛋白的表达在照后第1天即达高峰,随后开始逐渐下降,至照后第28天恢复正常水平.ELISA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受照后第1、3、7、14天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4、14.87、27.17、13.27,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受照后第1、3、7天海马区域的NF-κB染色强度增强,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增多,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4.47、-3.46,P<0.05).结论 NF-κB的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趋势均先升高后降低,促进了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

  • 核医学检查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分析

    作者:王风;赵伟;赵起超;张岩;陈菩芸;范洋;杨志

    目的 对核医学检查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有效剂量表征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强度.方法 对核医学检查受检者进行分类,并测量计算所受放射性药物的辐射剂量,受检者所受计算机断层扫描(CT)辐射剂量,通过CT扫描参数和受检者信息等计算得到,上述两者相加换算得到受检者检查所受的有效剂量,并分析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受检者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成像(PET-CT)检查受到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18F-氟代胸苷(18 F-FLT)、11C-胆碱(11 C-choline)、11 C-蛋氨酸(12C-MET)和11C-乙酸盐(11 C-Ac)辐射所致有效剂量分别为(5.06±0.73)、(4.74±1.29)、(1.71 ±0.05)、(3.18 ±0.69)和(1.08±0.19)mSv;CT常规扫描辐射有效剂量为(8.80 ±0.58) mSv,若增加诊断CT扫描,接受的有效剂量可增大至27 mSv;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ECT)检查受到单光子放射性药物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99 Tcm-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 Tcm-MAA)、99Tcm-二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和99Tcm-焦磷酸盐(99Tcm-PYP)辐照所致的有效剂量分别为(4.63±0.01)、(1.71±0.01)、(1.18±0.01)、(7.19±0.03)和(4.18 ±0.01)mSv.结论 核医学检查受检者受到放射性药物辐射的有效剂量在1.08~7.19 mSv之间,PET-CT检查中CT所致有效剂量是8.80 mSv.

  • 床旁防护屏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对不同操作者的防护作用

    作者:王智廷;曹国全;缪妙;黄伟剑;黄周青

    目的 探讨床旁防护屏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第一及第二术者位置辐射剂量的屏蔽效果.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常用的足位、右足位、左足位、头位、左头位、左侧位、右侧位7个体位,桡动脉途径,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曝光采集.测量高度125 cm,在不同采集体位时,测量有无床旁防护屏情况下的入射体表剂量率,采用t检验比较体表入射剂量率是否存在差异,并分别计算辐射剂量的屏蔽效果.结果 在无床旁防护屏情况下,各采集体位第一术者位置的剂量率高于第二术者(t=97.1 ~2263.0,P<0.05);在有床旁防护屏情况下各采集体位(除左足位外)第一术者的剂量率低于第二术者(t=-80.9 ~275.1,P<0.05);床旁防护屏对第一、第二术者位置的辐射剂量屏蔽率范围分别为92.26% ~ 99.36%、27.83% ~97.90%.结论 采用床旁防护屏可有效降低操作者位置的辐射剂量,并改变了操作者站立区域的剂量分布,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床旁防护屏,同时重点关注第二术者的防护.

  • 胸部DR摄影中管电压对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的模体研究

    作者:刘云福;张宗锐;康天良;马文涛;牛延涛

    目的 研究胸部数字X射线摄影(DR)中,不同管电压对影像质量以及受检者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管电压在80 ~ 130 kV范围内间隔10 kV变化,每种管电压设置下自动曝光控制(AEC)范围在-4 ~4对成人胸部模体进行曝光.测量模体表面的皮肤入射剂量,计算相对噪声值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并估算每次曝光时受检者的有效剂量.结果 皮肤入射剂量为(0.062 9±0.027 4) mGy,有效剂量为(0.012 7±0.004 5)mSv,有效剂量随着皮肤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 =0.912,P<0.01).随着有效剂量的增加,相同管电压下,相对噪声与有效剂量呈负相关关系(r=-0.967、-0.969、-0.968、-0.969、-0.968、-0.970,P<0.01);CNR与有效剂量呈正相关关系(r =0.987、0.987、0.986、0.987、0.988、0.989,P<0.01).AEC不变时,随着kV值增加,皮肤入射剂量和有效剂量均降低,大可降低50%和20%;相对噪声值降低,大可降低23%;CNR增加,大可增加8%.结论 胸部DR摄影中,在满足影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高kV值可有效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 “双低”技术在CT肺动脉成像滤波反投影算法中可行性研究

    作者:郑生喜;黄宝生;杨晶晶;张丽萍;卢冬梅

    目的 探讨80 kVp管电压及碘克沙醇(270 mg I/ml)条件下,采用滤波反投影(FBP)算法重建图像行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52例行CTPA检查的患者,根据CT扫描管电压和对比剂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记录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加权剂量指数(CTDIw)和有效剂量(E).对图像质量进行目测评分、测量及其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用碘量降低了22.9%;试验组CTDIvol、DLP、CTDIw和E分别降低了73.5%、75.1%、73.5%和75.8%(t=<0.001、30.5、<0.001、-28.7,P<0.05);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目测评价和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80 kVp管电压和碘克沙醇行CTPA检查时,FBP重建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同时能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减少X射线管损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