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중화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30/R
  • 国内刊号: 魏均民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orl@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喉全切除术后低入口气管食管造口Tanabe法发音重建

    作者:王俊阁;李瑞花;陈红耀;郑墨荣;秦占芬

    喉全切除后发音重建手术开展较为普遍,但仍为当前临床研究重要课题之一.我们采用低入口气管食管造口Tanabe等发音重建法[1],自1998年1月-2003年6月为河北省人民医院的94例喉癌中17例中期、晚期患者施行手术,均获成功.

  • 陈旧性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湘平;梁勇;张威;刘雄;王武军;杨锡耀

    严重的颈部闭合性损伤可发生喉气管断裂,伤后出现呼吸困难,临床上多实行气管切开术治疗,此时患者可能伴有重要器官外伤,忽略或条件有限未及时处理喉气管伤,遗留喉气管狭窄甚至闭锁, 病程长久,很难治疗.我科自2001年11月至2005年9月共治疗陈旧性颈部闭合性喉气管断裂伤4例,现报告如下.

  • 以咽痛为首发症状的狂犬病二例

    作者:李彬;罗志红;刘维荣

    例1 男,11岁.因咽痛1 h于2005年12月3日9:00来我科门诊就诊.检查:神志清楚,一般状况可;咽部黏膜及双扁桃体均不充血;间接喉镜检查:会厌无充血、肿胀,甲状腺触诊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2.6×109/L,中性0.86.

  • 喉咽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颈部淋巴转移一例

    作者:王超;金德均;肖辉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是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头颈部不常见.该肿瘤多经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并不多见.

  • 中鼻甲气化感染并结石一例

    作者:王延升;马连山;李学昌;刘娟

    患者男,17岁.因反复头痛多脓涕4年就诊.鼻塞不显著,无嗅觉障碍.头痛上午较重,下午减轻.曾在当地诊为鼻窦炎,口服鼻窦炎口服液、应用1%麻黄素滴鼻,效果欠佳.后到神经内科以血管神经性头痛予以相应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头痛症状改善不显著.于2005年9月到我科就诊.

  • 泡性中鼻甲囊肿一例

    作者:孟祥明;文庆波;李河清

    患者女,14岁.以双侧鼻塞、流脓涕伴头昏1年为主诉于2005年11月22日入院.1周前,患者出现左侧内眦部轻微疼痛,门诊以"左筛窦炎"收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双侧间断性鼻塞,左侧较重,伴头昏、流脓涕,无发热、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

  •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生存质量调查

    作者:左可军;许庚;史剑波;文卫平;樊韵平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is, CRSwNP)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状况.方法 通过国内现有的中文版医学结果研究短量36条(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36,SF-36)和汉化英文版鼻腔鼻窦结果测量20条(the 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对随机选择的120例CRSwNP患者和20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QOL的调查与评估,并对汉化后的SNOT-20量表进行临床和心理学测试.结果 汉化SNOT-20量表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和反应度等性能指标均通过考核.通过SF-36评估显示:除社会功能和情感角色外,CRSwNP患者在生理功能、生理角色、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活力和总体健康等6个维度的计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通过汉化SNOT-20评估显示:患者生理问题、功能限制和情感结果等3个维度的20个条目计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影响健康重要的5个问题依次为必须擤鼻涕、流黏稠鼻涕、缺乏高质量睡眠、头晕和鼻涕向后流.结论 SF-36和汉化SNOT-20量表能有效调查评估CRSwNP患者的QOL;该病对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角色、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活力、总体健康和情感结果等方面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临床治疗应着重解决异常分泌物、睡眠障碍和头晕等问题.

  • 外科治疗茎突异常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庆泉;宋西成;王强;张天振;张华;孙岩

    目的 探讨茎突异常与咽部异常感觉的关系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104例茎突异常的患者进行了茎突截短手术,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104例引起咽部异物感、咽痛等感觉的茎突异常,经手术治疗后74例(71.2%)的患者症状消失,13例(12.5%)的患者症状减轻,无效的患者17例(16.3%),有效率为83.7%(87/104).X线检查显示茎突舌骨韧带骨化的5例症状消失,而茎突骨不连的8例中6例症状消失,2例无效.颈外进路手术时1例钳夹止血时误钳面神经,造成面神经麻痹,经过4个月保守治疗痊愈;1例发生手术时出血,止血不成功而行颈外动脉结扎术.口内进路手术的患者,1例手术后5 h发生创面出血,重新行创面缝扎止血.结论 茎突异常并不全部引起咽部异常感觉,对于茎突异常和咽部异常感觉的患者应该仔细检查,综合分析.如需手术治疗应提倡口内进路,注意防止并发症.

  • 喉鳞状细胞癌多原发癌81例临床报道

    作者:田慎之;陈福进;曾宗渊;伍国号;杨安奎;李秋梨;陈艳峰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状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1例喉鳞癌患者中81例MPC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本组喉鳞癌MPC发生率为7.4%(81/1101).其中头颈部MPC 29例(占35.8%),口腔癌和鼻咽癌多见,有放疗史的患者较易并发头颈部MPC(χ2=5.7,P=0.017);非头颈部MPC 52例(占64.2%),以肺癌(25.9%,21/81)和食管癌(22.2%,18/81)多见.本组消化道MPC 37例(占45.7%),呼吸道MPC 32例(占39.5%).同时性MPC 14例(占17.3%),中位发生时间2个月;异时性MPC 67例(占82.7%),中位发生时间28个月.本组MPC病理类型以鳞癌(占66.7%)多见,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较易发生多原发鳞癌(P=0.007).声门上型先证喉癌MPC中,食管癌和口咽癌的发生率较高(P=0.04);声门型先证喉癌MPC中,口腔癌、鼻咽癌和肺癌的发生率较高(P=0.006).本组总的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2%,29.7%.其中积极治疗组(53例)5年生存率达45.5%,而因故放弃治疗患者(28例)3年生存率为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喉鳞癌MPC以肺癌和食管癌常见.有放疗史的患者较易发生头颈部MPC.有吸烟、饮酒史的患者较易发生多原发鳞癌.MPC对喉鳞癌患者预后影响较大,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提高这类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 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163例

    作者:贾深汕;项丞;刘伟松;何洪江

    目的 探讨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自1978至1998年施行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163例的临床资料.按UICC 2002年标准分期:Ⅰ期5例,Ⅱ期95例,Ⅲ期48例,Ⅳ期15例.对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进行一些改进:常规切除舌骨;用甲状软骨外骨膜内翻与喉室切缘缝合;减少梨状窝内壁黏膜游离范围;甲状软骨与舌根肌肉吻合时由舌根黏膜下进针并尽量多带一些肌肉,使其与甲状软骨板断缘紧密对合.结果 Kaplan-Meier法分别统计Ⅰ~Ⅳ期全部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100.0%;Ⅱ期77.9%;Ⅲ期为54.2%;Ⅳ期为33.3%.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临床检查颈淋巴结未见转移(cN0)和有转移(cN+)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3.1%和4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吞咽功能全恢复.发音功能良好.拔管率为91.4%(149/163).颈部隐匿性转移率为23.1%(30/130),cN1-3颈转移率为75.8%(25/33),总转移率为33.7%(55/163).随诊发现致死原因主要为颈淋巴转移,占40.0%(20/50).喉部复发致死占18.0%(9/50).结论 改进后的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为部分声门上喉癌外科治疗的较为理想术式.建议声门上癌cN0患者行择区性颈侧清扫术.

  • 上气道持续压力测定预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疗效

    作者:韩德民;叶京英;李彦如;张玉焕;王小轶;尹国平;丁秀

    目的 以上气道-食管持续压力测定定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咽腔阻塞部位,评价定位诊断指标预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疗效的准确性. 方法 以整夜多道睡眠监测与同步上气道-食管压力持续测定对患者每次咽腔阻塞的部位定位,以腭咽、舌咽、喉咽各平面来源的气道阻塞、塌陷次数占总次数的构成比定量表示各平面参与气道塌陷的作用大小.对27例选择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多道睡眠监测.结果 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较术前下降的比例≥50%为显效标准,手术总显效率51.9%.AHI下降比例与腭咽构成比和腭咽阻塞指数正相关(r分别为0.609和0.521),与舌咽构成比负相关(r=-0.479).术后AHI与腭咽构成比、舌咽构成比和阻塞指数相关(r 分别为-0.675、0.542和0.647).腭咽构成比≥70%者10例,9例手术显效,腭咽构成比<60%者10例,无显效者.以腭咽构成比≥60%作为预测手术显效的标准,预测一致率88.9%(24/27).综合舌咽阻塞指数,腭咽、舌咽构成比、扁桃体大小及其他多道睡眠监测指标对术后AHI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r2=0.632(F=6.701,P=0.001).结论以上气道-食管持续压力测定各阻塞平面参与气道塌陷的作用大小,可较好地预测腭咽平面气道重建手术的疗效.以腭咽构成比为指标,可获得88.9%的预测一致率.

  • 额隐窝区域多排螺旋CT的影像学观察

    作者:张罗;韩德民;葛文彤;倪鑫;鲜军舫;王先忠;周兵;李平栋

    目的 通过观察正常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特征,加深对额隐窝区域部分重要解剖标志的认识.方法 选择49例(98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患者,对头部行16排螺旋CT扫描(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 mm,层距0.3 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层厚0.625 mm,窗宽+2000 HU,窗位+200 HU).观察CT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终末隐窝、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比率.结果 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4%(92/9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65%,64/98)或两个附着点(35%,34/98).钩突后上端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3%,52/98),也可附着于中鼻甲(9%)或颅底(3%).钩突后上部的两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24%),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0%),仅1侧(1%)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87%(85/98)的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额气房的出现率为33%(32/98),其中Ⅰ型多见(23%)、Ⅱ型(2%)和Ⅲ型(7%)少见,未见Ⅳ型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分别为31%、7%和14%.结论多排螺旋CT实现了单次扫描、多平面(多角度)、多参数重复成像,为有效地辨认额隐窝区域复杂的局部解剖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 显微吻合血管的断耳再植

    作者:孙文海;王增涛;朱小雷;胡勇;朱磊;刘志波;王德华;许庆家;吴昊

    目的 报道显微血管吻合断耳再植5例临床经验.方法 自2002-2005年,将5例完全离断的耳廓彻底清创后,顺行法再植4例,逆行法再植1例,每例均吻合了1~2条动脉和1~3条静脉,其中血管缺损共7条,缺损长度1~6 cm不等,均从前臂或手背取浅静脉移植桥接.离断耳廓在伤后6~10 h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其中1例术后静脉危象行探查手术2次,另1例静脉危象给予放血治疗.结果 5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至3个月~1.5年.成活耳廓外形美观,萎缩轻微,1年后色素沉着基本消退,感觉恢复接近正常.结论 离断耳廓若完整无明显挫伤,均可行吻合血管的再植术,切除不健康血管移植浅静脉桥接及高质量血管吻合是预防血管危象的关键.

  • 听力减退与认知障碍

    作者:王宁宇

    随着全球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已不再是工业化国家的专利.我国从2000年10月开始,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0%,正式成为老龄化国家.与此同时,老龄化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在持续增加.如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从65岁时的1%上升到95岁时的75%[1].

  • 下鼻甲凿折外压术探讨

    作者:张速勤;李兆基;黄海生;刘锋;唐海红;朱敏辉

    鼻通气不畅是鼻部疾病的主要症状,通气障碍以下鼻甲与鼻中隔引起者较多,为了增宽鼻道,对下鼻甲施行的手术方式有多种多样,其名称及始用时间如下:电凝手术(1845~1880)、化学凝固法(1869~1890)、完全切除(1882)、外移骨折手术(1904)、黏膜下切除(1906~1911)、破坏成形手术(1930~1953)、激素注射(1952,今已淘汰)、硬化剂注射(1953)、翼管神经切除术(1967)、冷冻手术(1970,已弃用)、下鼻甲整形(1982)、激光手术(1977)、电动器械辅助手术(1994)及射频手术(1998)等[1].

  • 甲状旁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征

    作者:温树信;唐平章;徐震纲;祁永发;李正江;张宗敏;李会政

    甲状旁腺素是在人体钙磷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种激素.甲状旁腺病变往往导致临床上出现以高血钙为特征的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甲状旁腺肿物发病率低,病理诊断主要为腺癌、腺瘤及甲状旁腺囊肿.前两者常常因高血钙临床表现就诊,而甲状旁腺囊肿多为无功能性,主要表现为局部占位症状.本文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甲状旁腺肿物,了解甲状旁腺腺癌、腺瘤及囊肿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术后主观症状无改善原因初步分析

    作者:楼正才;罗利民;陈家海;陈华英

    我们对1998-2003年间内镜鼻窦术后主观症状无改善的7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初步分析其原因.

  • 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线粒体DNA D环区的突变

    作者:孙团起;吴毅;嵇庆海;边建超;王卓颖

    目的 研究线粒体DNA D环(D-loop)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抽提线粒体DNA,再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线粒体D环区的两个高变区(HVR-Ⅰ和HVR-Ⅱ)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在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2例发现突变,突变率为5.7%.突变位点5个,都在HVR-Ⅱ区,均为同质性突变,其中2个属于微卫星不稳定,其余3个属于碱基替代突变.研究同时发现2个尚未报道的新的多态位点(nt324:C→G,nt16092:T→A).结论 与其他上皮来源肿瘤相比,线粒体DNA D环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突变率不高,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喉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含量测定

    作者:陈嘉;杨蓓蓓;张行;曹江

    目的 建立TagMan探针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喉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mRNA水平的方法,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高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TagMan探针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2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学正常喉黏膜组织EGFR mRNA表达水平进行测定.构建含有EGFR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结果 经测序分析证实,含EGFR的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喉癌组织中EGFR mRNA相对含量(中位数0.025)高于癌旁正常喉黏膜组织中EGFR mRNA相对含量(中位数0.008),两者间的差异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agMan探针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作为一种喉癌组织中EGFR mRNA水平定量测定的新方法.

  • 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术后糖皮质激素对鼻黏膜重塑的影响

    作者:于睿莉;朱冬冬;董震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is, CRSwNP)内镜术后糖皮质激素对鼻黏膜重塑的影响. 方法 30例CRSwNP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切除的鼻腔病变黏膜组织作为术前组;术后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激素组(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喷剂,200 μg/d)和对照组(术后未应用丙酸氟替卡松及其他糖皮质激素).术后第1、3个月复查时取其前筛区黏膜标本.另取6例行鼻中隔矫正术患者的钩突处黏膜作为正常对照.采用HE染色观察鼻黏膜上皮损伤(脱落)情况;以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鼻黏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和胶原Ⅲ的表达.结果 术前组鼻黏膜标本可见90%(27/30)的上皮损伤为3期,10%(3/30)为2期;87%(26/30)的鼻黏膜标本可见TGF-β1阳性细胞,胶原Ⅲ阳性基底膜厚度>20 μm 者占97%(29/30).术后第1个月时,对照组和激素组鼻黏膜形态及免疫组化TGF-β1和胶原Ⅲ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个月时,对照组53%(8/15)的上皮损伤为3期,33%(5/15)为2期,14%(2/15)为1期;激素组93%(14/15)为0期,7%(1/15)为1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4.481,P<0.05).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TGF-β1阳性炎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激素组(t=2.32,P<0.05),对照组胶原Ⅲ阳性基底膜厚度> 20 μm者10例(67%),与激素组(4例,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wNP内镜术后鼻腔黏膜发生组织重塑,术后及时恰当地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抑制重塑,预防复发十分重要;术后随访不应少于3个月或更长.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国鹏;龚树生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又称先天性前庭水管扩大,由Valvassori等[1]于1978年首先描述并正式命名.Okumura等[2]进一步将其分为合并耳蜗畸形(如Mondini畸形)与不合并耳蜗畸形两个亚型,但前者不列入LVAS的范畴.随着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LVAS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我们就LVAS的病因与发病机制、SLC26A4基因突变与LVAS、临床表现、诊断、预防与治疗作一综述.

  •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对人类前庭皮质定位的应用性研究

    作者:龚霞;黄魏宁;王志;陈敏;高波;周金梅

    目的 应用血氧饱和度对比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OLD)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结合0℃冰水刺激对人类大脑前庭皮质的定位进行研究,并探讨该方法在前庭皮质定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对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的右侧外耳道用0℃冰水15 ml持续15 s灌注后,然后采用1.5 T Signa Infinity Twin+Excite成像系统,采集脑部的BOLD-fMRI的数据,后通过spm99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分析)得到脑功能活动的图像.结果 17例受试者的扫描结果参与了终的组分析.通过组分析后显示双侧的大脑皮质出现多个BOLD信号增强区,左侧为主,分别为后脑岛及部分颞顶连接皮质、颞上回、顶下小叶的缘上回及顶叶内侧面的楔前叶、枕叶的腹外侧区、舌回和楔叶、补充运动区、扣带回皮质.结论 0℃冰水刺激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大脑存在一个广泛的皮质反应网络参与前庭信号的处理,而且该方法能对大脑的前庭皮质功能区进行精确定位,是一种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研究方法.

  • 偏头痛性眩晕的神经耳科学表现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周娜;刘兴健;冀飞;陈艾婷;杨伟炎;韩东一

    目的 研究偏头痛相关的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临床特点,了解听觉与前庭系统受累的情况以及功能障碍的范围和程度,判断偏头痛相关眩晕是中枢性抑或外周性眩晕.方法 22例急性(5例)或亚急性(17例)MV检查包括神经-耳科学检查、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记录以及听力学检查.结果 22例患者男6例,女16例.15例次有偏头痛,17例次有运动病,15例次有偏头痛或运动病家族史,1例次有视觉先兆,7例次对运动敏感(身体运动或改变头位出现眩晕),4例次畏光,6例次畏声,5例次失眠、情绪影响易引起眩晕发作,2例次与月经期关系密切.眩晕持续数分钟到1天.纯音测听异常9例,均为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聋.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双侧异常3例,单侧异常10例.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均正常.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14例(13例为患侧低振幅,1例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前庭双温检查异常3例;中枢性异常眼动11例,其中视动性眼震低增益9例,1例扫视过冲,1例摇头试验出现垂直眼震,同时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者10例,1例正常.4例患者有位置性眩晕,但均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结论 偏头痛性眩晕应作为外周或中枢性眩晕的一种常规鉴别诊断的疾病,可为中枢性或外周性眩晕.

  • 前庭自旋转试验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太生;王文红;宋伟;鲁宏华;左宪华;张金梅

    目的 分析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性眩晕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VBI性眩晕组73例,前庭周围性眩晕48例为对照组,应用VAT测试仪和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仪,分别进行水平、垂直VAT测试和VNG各项眼动测试以及双耳交替冷热气试验.在VAT水平及垂直测试的增益和相位、水平非对称5项观测指标,以及VNG各项眼动测试和冷热气试验中,出现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即评定为该试验阳性.结果 VAT测试:在VBI组以增益增高为特征,VBI组和对照组增益增高分别为47例(64.4%)和5例(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9,P<0.01);对照与VBI组增益减低分别为22例(45.8%)和11例(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P<0.01);而相位、非对称以及VAT综合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BI组VNG眼动系统测试异常结果高于前庭外周疾病患者,呈中枢性异常的表现,综合分析眼动系统系列检测和固视抑制试验各项指标,具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结果异常者,VBI患者44例(60.3%),前庭外周疾病患者10例(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P<0.01);2组受试者冷热试验都存在高比例的单侧或双侧半规管轻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AT在VBI性眩晕中以高增益为主要特征,而前庭周围性眩晕则以低增益为主.VAT增益指标对于前庭系统损伤的定性评估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而相位和非对称指标可以判定前庭系统功能正常与否,但缺乏定性作用.

  • 震动眼震在单侧前庭外周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溯江;杨伟炎;张素珍;吴子明;陈勇胜;贾宏博;周娜;冀飞

    目的 研究震动眼震(vibration-induced nystagmu,VIN)在前庭外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并确定震动实验(vibration test,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30例健康成人和眩晕门诊112例单侧外周前庭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具有自发性眼震患者,采用置于乳突和前额的震动刺激(92 Hz)进行震动实验,观察记录VIN的诱发情况,患者和正常受试者同时还进行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HSN)和前庭双温冷热试验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112例患者中,有91例(81%)出现VIN,主要是水平眼震,VIN在乳突比在前额更常诱发出,其中76例VIN的方向朝向健侧,然而15例梅尼埃病患者VIN方向朝向患侧.30例健康受试者,均未出现VIN.随着前庭双温冷热试验中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的增加,VIN出现率增加.分别有70例(63%)单侧外周前庭疾病患者和9例健康受试者(30%)出现HSN.前庭双温检查,112例患者中CP值<25%有10例,25%≤CP值≤40%有32例,40%<CP值<70%有48例,CP值≥70%有22例,30例健康受试者CP值均<25%,VIN出现率随着CP值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VIN检查是一项简单、非侵入性的、患者能很好耐受的检测单侧外周前庭功能障碍的临床测试方法,具有比HSN检查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