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중화이비인후두경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30/R
  • 国内刊号: 魏均民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orl@cmaph.org
  • 曾用名: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环甲膜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用文明;李小林;乔泰峰

    气管切开术挽救过不少危重患者,绝大多数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术,而用环甲膜切开术者较少.现将1986~2001年12月我院施行环甲膜切开术的173例报告如下.

  • 颞骨横纹肌肉瘤误诊岩锥炎一例

    作者:李彦;潘传华;李军川;涂德根

    患儿女,9岁.因反复左耳流脓3个月,左耳疼5 d,左眼疼并有复视2 d于2001年10月1日收入我院.检查:痛苦面容,体温36.7 ℃,脉搏56 次/min,呼吸24次/min;营养发育正常,窦性心律不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扪及;左眼周稍红肿,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活动自如,双眼视力均为5.2;左耳廓无畸形,左外耳道内可见较大肉芽充填,鼓膜不能窥见;左颞颌关节区红肿压痛,但张口正常,右耳正常.鼻腔及鼻咽部正常.

  • 耳廓完全断离10小时后经显微血管吻合再植成活一例

    作者:梁勇;李湘平;顾立强;肖阳;张威;李琦;陈国奋;杨华;谭曼玲

    患者男,30岁,因左耳廓被利刃切割完全断离后8.5 h入院.患者于2002年1月21日8:45被人用利刃将整个左耳廓切割完全断离,并将离体耳廓携离现场.患者立即在当地医院清创、止血和包扎.

  • 茎突截断装置的临床初步应用

    作者:王志斌;靳敏;崔永华;高起学;刘立思;刘秋润

    迄今尚无既可顺利切断茎突,又可确保茎突断骨不致滑脱的手术器械,我们研制一种专门切除茎突的工具--茎突截断装置(国家专利号:ZL 01239746.6 ),报道如下.

  • 鼻内镜下颈外动脉暂时性阻断鼻咽血管纤维瘤切除术

    作者:王挥戈;林心强

    自1996年Kamel报告首例鼻内镜下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切除术以来,国内外对鼻内镜下JNA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1-3].我们近期对2例JNA患者施行了鼻内镜下颈外动脉暂时性阻断切除术,明显地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报告如下.

  • 晚期下咽及颈段食管癌单纯放射治疗治愈一例

    作者:袁智勇;高黎;徐国镇

    患者女,57岁.因吞咽不适,伴异物感1年,发现右颈肿块3个月,于1996年12月在当地医院行颈部肿瘤切除术.术中切除"甲状腺及部分肿物",当地医院病理报告为"鳃裂部肿瘤变".

  • 咽喉结核32例报告

    作者:陈继川;刘兆华;姬长友;杨成;陈剑

    目的探讨咽喉结核的发病趋势与临床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982~2000年12月间32例咽喉结核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咽喉结核局部病变以单一病灶为主,主要侵犯声带(10例);②病变形态以肿块(11例)或肉芽(8例)增生为主;③治疗以系统抗结核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12例患者临床愈合;6例行手术治疗一期愈合,无并发症;14例经系统抗结核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咽喉结核的既往典型特征已不明显,现今临床症状与局部病变密切相关.

    关键词: 咽疾病 结核
  • 吻合血管的双游离瓣技术在大型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毛驰;俞光岩;彭歆;郭传瑸;黄敏娴;张益

    目的分析双游离瓣技术在大型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0年3月~2002年1月期间完成的33例利用双游离瓣行大型头颈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分析所采用游离瓣的类型、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33例患者中23例采用腓骨瓣+前臂瓣,6例采用腓骨瓣+腹直肌皮瓣,4例采用前臂瓣+腹直肌皮瓣;除1例采用串联瓣的形式外,其余32例患者的两块游离瓣均采用不同的受区血管,其中14块游离瓣采用了对侧颈部的受区血管;66块游离瓣中,1块腓骨瓣和1块腹直肌皮瓣因静脉栓塞而失败,其余的64块瓣均成活;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9.4%(13/33),但大多数并发症均不严重,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结论大型头颈部缺损的双游离瓣修复安全可靠,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颈分区性清扫术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远期疗效

    作者:张彬;徐震纲;祁永发;王晓雷;唐平章

    目的研究颈分区性清扫术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1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分区性清扫术的头颈部鳞癌患者123例,其中喉癌77例、口腔癌29例、口咽癌2例、下咽癌15例.分区性清扫术后发现淋巴结病理阴性(pN0)99例,淋巴结病理阳性(pN+)24例.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结果 101例cN0患者行分区性清扫术后发现pN+14例(13.9%); 22例cN+患者行分区性清扫术后发现pN+10例(45.5%).157侧分区性清扫标本中共发现52枚阳性淋巴结,其在颈部的分布如下:Ⅰ区25%,Ⅱ区48%,Ⅲ区25%,Ⅳ区2%.根据Kaplan-Meier方法计算5年颈部复发率,pN0患者为5.87%(95%可信区间0.8%, 10.9%),pN+患者为9.2%(95%可信区间0.0%, 21.5%).结论颈分区性清扫术从微创观念出发,只要选择恰当,对于头颈部鳞癌患者可以取得与传统颈清扫术相当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保留了患者的功能和外观,提高了生活质量.

  • 额鼻瓣翻揭行前颅底额眶筛区恶性肿瘤大块切除术

    作者:甄泽年;赵敏;袁友文;李建忠

    目的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恶性肿瘤大块切除时佳手术径路.方法在双眉弓做"U"型切口,连接患侧鼻侧切开.向上翻揭额肌皮瓣、向健侧翻揭鼻锥,充分暴露并大块切除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结果自1986年12月~1996年12月,临床实施50例患者,经随访,1年生存率为86.0%(43/50),3年生存率为62.0%(31/50),5年生存率为44.0%(22/50).结论采用额鼻瓣翻揭,术野暴露充分,较颅面联合手术省去了头部冠状切口,术后脑组织反应轻微.

  • 上纵隔暴露术在颈部晚期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晓明;张慰天;郭晓峰;尚耀东

    目的研究累及颈根部和上纵隔区域的颈部晚期肿瘤根治性手术的方法.方法 1992~1999年对18例颈部晚期癌行不同方式的上纵隔暴露术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其中晚期气管造口复发癌10例,晚期复发甲状腺癌2例,晚期颈段气管癌2例,锁骨上巨大转移癌4例.根据肿瘤的部位和侵及范围行单纯胸骨柄切除10例,切除一侧胸锁关节和锁骨内侧1/2者4例,切除胸骨柄和双侧锁骨内侧1/3者4例.其中1例锁骨上窝肿瘤因其侵犯左侧锁骨下动脉而实行了锁骨下动脉部分节段性切除加肿瘤全切除和人工血管锁骨下动脉重建术.对10例气管造口复发癌在肿瘤切除后以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局部大块组织缺损,覆盖并保护下颈部和上纵隔大血管.结果通过上纵隔暴露与清扫术,16例患者的肿瘤得以完整切除.2例因肿瘤在上纵隔内过度向后下延伸而行大部分切除术,其中1例在分离肿瘤时术中发生气胸.术后2例发生咽瘘,其中1例因伤口感染发生右侧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均经及时处理后治愈.1例于术后2个月发生无名动脉出血死亡.术后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2%(13/18)、22.2%(4/18)和11.1%(2/18).结论上纵隔暴露术对切除累及上纵隔的颈部晚期癌是一种必要、安全和可靠的手术路径.

  • 全身麻醉对小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的影响

    作者:陈亚秋;李乃麟;刘洪;扈加强;王大柱

    目的研究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action, ABR)作为监测小儿全身麻醉深度与觉醒的客观指标.方法选择听力正常的外科择期手术患儿45例,按照美国麻醉学家学会表针分为Ⅰ~Ⅱ级,分别施行异丙酚静脉麻醉、芬太尼静脉麻醉及异氟醚吸入全身麻醉,随机每组15例,应用丹麦Madsen诱发电位反应仪监测并记录麻醉各阶段ABR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研究观察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时间推移及麻醉剂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ABR在异丙酚、芬太尼及异氟醚等不同麻醉中的表现特征和规律.结果①异丙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与剂量呈良好的正相关;②Ⅰ波的潜伏期特性对于控制麻醉深度极为重要;③Ⅴ波监测麻醉具有佳的稳定性及相关性;④停用麻醉药一段时间或患儿基本清醒时,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的仍高于正常值,这是滞后(延迟)反应;⑤ABR对芬太尼术中的觉醒监测不太敏感.结论 ABR各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变化,可判断小儿全身麻醉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判断觉醒的参考,但应考虑有延迟反应的可能.

  • 喉气管狭窄CT扫描三维成像评估及临床应用

    作者:秦永;高为华;李志光;唐光健

    目的应用CT扫描三维成像技术(spiral CT three-dimensional image,SCT-3DI)评估喉气管狭窄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结合纤维喉气管镜检查,为喉气管狭窄患者制定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对8例各种类型喉气管狭窄患者术前进行了SCT-3DI检查,其中外伤性5例,肉芽组织增生阻塞2例,自幼不明原因声门下狭窄1例.结果 SCT-3DI检查可准确地反映喉气管狭窄的范围和形态,其检查结果与纤维喉气管镜检查和术中所见基本吻合.根据SCT-3DI检查结果,5例行颈前进路喉气管重建术,2例支撑喉镜下CO2激光瘢痕或肉芽组织切除术,1例行保守治疗.8例患者术后6个月均拔除了气管套管,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呼吸和发音功能.结论喉气管SCT-3DI检查能较准确地判断各种喉气管狭窄患者狭窄的部位和性质,为喉气管狭窄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正确的客观依据.

  • 激光声带切除术后新声带形成的临床观察和组织学研究

    作者:杨怀安;季文樾;郭星;曹志伟;潘子民;任重

    目的探讨激光声带切除术后新声带形成的过程和机理.方法应用激光切除4只家犬两侧声带黏膜、声韧带及部分声带肌,保留前联合(模拟Abitbol Ⅱ型术式),8个月后观察喉的大体结构及新声带组织结构.对100例声门型喉癌应用激光声带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声带切除深度和范围分为3型,通过术后连续随访,观察新声带形成过程.结果激光声带切除术8个月后的家犬均有新声带形成,HE染色见黏膜表面为鳞状上皮,其下有新生的韧带样结缔组织及疏松的肌纤维.100例患者中Ⅰ型16例3个月后全部恢复喉的正常结构,Ⅱ型86%(54/63例)的患者术后4个月恢复喉的正常结构,形成新声带.21例Ⅲ型患者均无新声带形成.结论激光声带切除术后形成的新声带组织结构接近正常声带,残存的声带肌可能是新声带形成的重要基础.

  • 喉鳞状细胞癌手术切缘翻译启动因子4E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夏良平;许光普;曾宗渊;饶慧兰;曾敬;侯景辉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手术病理检查切缘翻译启动因子4E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989年1月~1996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喉鳞癌手术切缘病理检查没有发现癌细胞患者共67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切缘与原发灶中eIF4E蛋白的表达,比较阳性及阴性表达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喉鳞癌手术切缘和原发灶eIF4E表达阳性率分别是32.8%(22/67)和100.0%(67/67).eIF4E切缘阳性组复发、转移和死亡14例(达63.6%),阴性组13例(占28.9%),差异有显著性(P=0.006);寿命表法统计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31% 与 77.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 6).结论喉鳞癌手术切缘病理检查没有发现癌细胞而eIF4E蛋白表达阳性者预后较差.

  • 乙状窦后径路内镜下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梅尼埃病

    作者:谭长强;G.B.Brookes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径路内镜下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selective vestibular neurotomy,SVNT)治疗梅尼埃病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分别观察和比较常规乙状窦后径路SVNT(12例)与乙状窦后径路内镜下SVNT(9例)的两组手术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听觉和前庭功能、面神经功能检查结果.结果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脑水肿,较术前平均听阈上升超过15 dB者2例;平均平衡功能代偿所需时间为(29.00±9.60)d.内镜手术组较术前平均听阈上升超过15 dB者2例;平均平衡功能代偿所需时间为(28.56±7.91)d.术后2年内常规手术组有2例分别发作眩晕1次和4次,内镜手术组有1例发作眩晕2次.结论乙状窦后径路SVNT作为目前普遍采用的控制梅尼埃病眩晕症状的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可较好地保存听觉功能和面神经完整性;术中应用内镜使该手术成为微创过程,可有效地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

  • 经迷路进路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漏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吴皓;曹荣萍;陈向平;李兆基;周水淼

    目的探讨经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1999年以来采用迷路进路或扩大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85例,前41例采用传统关闭术腔技术,后44例对关闭技术进行改良,分析其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发生脑脊液漏者行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传统关闭技术组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9.5%(8/41),改良关闭技术组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2.3%(1/4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传统关闭技术组中脑脊液漏多数发生在大型听神经瘤中,其发生率随肿瘤增大有上升的趋势.9例脑脊液漏的患者中,3例经保守治疗;6例经手术修补成功,其中5例1次修补成功.结论改良关闭术腔技术可显著降低经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手术修补为终止脑脊液漏的有效措施.

  • 人工耳蜗在前庭水管扩大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韩德民;赵啸天;李永新;孔颖;郑军;陈雪清;刘莎;刘博;莫玲燕

    目的研究前庭水管扩大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经验.方法对15例(15耳)双侧前庭水管扩大伴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行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并对术后结果进行随访.经面隐窝径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在圆窗龛前下方行鼓岬钻孔,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电极.结果 ①术中电极完全插入耳蜗,其中6耳出现轻微井喷;②术后无面瘫、脑脊液耳漏等并发症; ③所有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都有听觉;④术后听阈与耳蜗结构正常植入患者无明显区别(自由声场平均听阈 30 dB HL);⑤术后语训在北京同仁医院或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进行,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例患者已经进入正常学校就读.结论前庭水管扩大伴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人工耳蜗植入与耳蜗结构正常患者植入术后效果基本一致,人工耳蜗植入可以作为前庭水管扩大伴有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和康复手段.

  • 中耳乳突胆脂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刘良发;韩东一;杨伟炎

    中耳乳突胆脂瘤是产生角蛋白的鳞状上皮异常积聚在中鼓室,上鼓室,乳突或岩尖.胆脂瘤可对颞骨及其周围结构产生破坏作用,甚至产生致命的并发症.虽然中耳乳突胆脂瘤是临床上常见而古老的疾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少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 启动创新性思维促进鼻科学发展

    作者:董震;杨占泉

    近十年是我国鼻科学进展快的时期.由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研究手段的显著提高,各个领域的互相渗透、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许多新概念、新理论.我国鼻科学者跟踪国外新进展,把握发展趋势,运用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临床需要,对本学科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多发病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诊疗标准,推动了临床技术的极大提高.学科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创新性思维.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同道们参考.

  • 支原体感染在人喉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孙宝春;赵舒薇;何金;孙爱华;叶青;林顺涨

    近年来研究发现支原体感染与肿瘤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已发现支原体在胃癌、肠癌、肺癌、乳腺癌等有较高的感染率[1,2].我们用支原体单克隆抗体PD4(monoclonal antibody,PD4)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喉不同病变组织的支原体感染进行了检测,发现喉癌组织中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喉部其他病变组织,提示支原体感染与喉癌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早期声带癌侵犯组织深度的定量分析

    作者:孙广滨;周水淼;王洋;马大烈

    早期声带癌主要指TisN0M0、T1N0M0 和T2N0M0[1].早期声带癌侵犯组织的深度,对于临床上微创治疗(如激光)等有较高参考意义.

  • 分泌性中耳炎豚鼠的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变化

    作者:廖志苏;陈超;杜瀚;吴秀玲;朱金昌;李智渊

    目的观察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探讨表面活性物质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分析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生化成分和活性变化,同时观察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组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减少,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和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分别是(19.9±1.7)%和(36.8±2.7)%,而正常组的PC和PE分别是(25.7±2.1)%和(43.7±3.8)%,P值均<0.001.模型组低表面张力(minimum surface tension,γmin)为(18.5±2.4)mN/m,比正常组(7.6±0.8)mN/m升高,P<0.00l.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PC和PE增高,分别为(23.3±2.2)%和(42.5±3.6)%,γmin降低,为(11.8±2.3)mN/m.结论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时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化成分明显减少,活性减弱,给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明显改善.

  • 顺铂作用下沙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凋亡

    作者:许辉杰;黄魏宁

    目的探讨顺铂是否可引起沙鼠耳蜗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SG)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凋亡.方法对沙鼠进行顺铂连续腹腔注射,每日4 mg/kg体重,分别于健康对照组及给药4、5、6、7 d 各处死沙鼠12只,取左侧耳蜗,每组动物取10只耳蜗做平行蜗轴的石蜡切片,另2只耳蜗做底回蜗轴及基底膜超薄切片.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method ,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连续用药不同时间后底回SG及Corti器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连续应用顺铂5~7 d,在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底回SG神经元及外毛细胞中出现凋亡特征性病理改变,TUNEL标记的石蜡切片中可见给药5 d后SG和Corti器出现的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给药6~7 d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加.结论细胞凋亡是顺铂损伤沙鼠SG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重要方式.

  • 防御素与鼻黏膜免疫

    作者:王成硕;董震

    自上世纪上半叶Fle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已陆续有400多种抗生素投入临床应用,为人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即所有的抗生素均有其耐药菌株[1],而一些过去得到较好控制的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现在渐有扩散的趋势.因此,发展新的抗微生物战略势在必行[2].于是,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对生物天然免疫系统的研究方面.

  •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筛窦黏膜病理形态学研究

    作者:何春燕;刘红刚;王先忠;张盛忠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CSNP)各型的病理变化特点和病变规律.方法采用HE、Van Gieson′s染色、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等染色法观察并测量CSNP病变黏膜主要结构的改变.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重点观察黏膜上皮纤毛的改变.结果光镜下黏膜上皮、纤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基底膜增厚,黏液腺体增多.其中Ⅰ型病变轻,Ⅲ型病变显著,而黏液腺体增多在Ⅱ型明显.电镜观察,透视电镜下CSNP各型表现为纤毛结构异常,纤毛细胞减少,杯状细胞增多;扫描电镜下可见纤毛从排列稍乱,到紊乱、倒伏、大片脱落,被微绒毛所代替等病变逐渐加重的过程.结论 3型CSNP筛窦黏膜病变和组织结构有明显的量和质的差别,海口标准(1997)CSNP临床分型分期具有病理学基础,能代表CSNP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

  • 蛋白激酶C导致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增多

    作者:李美华;董震;杨占泉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 在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lis,EOS)浸润增多的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对26例鼻息肉组织和20例下鼻甲黏膜进行PKC和促细胞凋亡基因Bax、抑凋亡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进行检测;用May-Grünwald-Giemsa(MGG)常规染色鉴别EOS.结果①EOS中Bcl-2 mRNA及其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鼻息肉组均高于下鼻甲组(P<0.01),而鼻息肉组EOS中Bax mRNA及其蛋白的阳性细胞的表达率均略高于下鼻甲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②鼻息肉组26例EOS中均有PKC表达,而下鼻甲组EOS只有7例偶有PKC表达.2组标本EOS中PKC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且鼻息肉组嗜酸细胞中PKC与Bcl-2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分别呈明显的正相关(r1=0.087 5,r2=0.082 3,P<0.01).结论鼻息肉EOS中PKC表达增多与凋亡抑制密切相关,推测激活PKC传导途径是鼻息肉组织EOS凋亡抑制之一.

  • 内镜鼻窦手术后局部应用Merogel对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许庚;陈合新;文卫平;史剑波;李源

    目的观察使用美国Xomed公司生产的Merogel(透明质酸)作为内镜鼻窦手术后的术腔填塞物对促进术腔上皮化的作用.方法对16例(32侧)经鼻内镜全鼻窦开放术患者进行同体对照观察,左侧为Merogel观察组,右侧为空白对照组,连续内镜随访12周,观察双侧术腔上皮化过程.结果 Merogel侧治愈93.75%,好转6.25%,平均上皮化时间3.4周;对照侧治愈87.50%,好转12.50%,平均上皮化时间8.3周.表明使用Merogel侧术腔上皮化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内镜鼻窦手术后局部使用Merogel ,可以促进术腔上皮化过程.

  •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氯通道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华斌;韩德民;周兵;王向东;刘仲燕;杨凌

    目的探讨氯离子通道蛋白(chloride channel-3,ClC-3)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卵白素-生物素复合体(strep avidin-biotin complex, SABC)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别从蛋白和基因水平检测了19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ClC-3的表达.结果 19例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17例ClC-3染色呈阳性,阳性率为89.5%,主要表达在黏膜下腺体及上皮表层.所有鼻黏膜组织PCR均获得预期结果,PCR反应后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ClC-3相对密度为0.685±0.114,正常鼻黏膜中ClC-3相对密度为0.140±0.075.结论氯离子通道蛋白ClC-3在变应性鼻炎的过度分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变应性鼻炎鼻腔灌洗液和血清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和E-选择素的检测

    作者:洪苏玲;柳青;黄江菊;杨玉成;康厚墉;王袆琴;孙荣

    目的探讨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和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可溶性E-选择素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测定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鼻腔灌洗液EC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测定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可溶性E-选择素.结果在变应性鼻炎组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t=13.75,P=0.001),鼻腔灌洗液中E-选择素显著高于对照组(t=12.12,P<0.000 1).变应性鼻炎组鼻腔灌洗液EC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5.19,P=0.000 1).血清中EC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t=15.67,P<0.000 1).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ECP含量增高与嗜酸粒细胞处于活化状态有关.鼻灌洗液中ECP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嗜酸细胞脱颗粒增强所致,而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E-选择素升高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移行有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