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清热解毒药对组分调控巨噬细胞M1/M2表型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徐元;陈龙;蒋义鑫;杨月;章丹丹

    考察清热解毒药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的组分(YDW11)对巨噬细胞表型M1/M2的调控及其机制.利用脂多糖(1ipopolysaceharides,LPS)/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白介素13(interleukin 13,IL-13)分别诱导鼠源巨噬细胞RAW264.7为M1和M2表型,MTT法检测YDW 11对细胞活力的影响;Griess反应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考察M2型巨噬细胞对乳腺癌细胞4T1的体外迁移及YDW11干预的影响;qRT-PCR法检测YDW11对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1L-1β)、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YDW11对iNOS和Arg-1蛋白表达的影响;Taqman microRNA RT-PCR法检测YDW11对miR155表达的影响.质谱(MS)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检测YDW11中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等比水提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的乙酸乙酯组分(YDW1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巨噬细胞M1表型中亚硝酸盐含量,同时抑制M2型巨噬细胞引起的乳腺癌细胞4T1体外迁移加剧,且对未刺激的巨噬细胞M0无细胞毒性.YDW1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M1表型标记物iNOS和M2表型标记物Arg-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抑制M1表型中IL-1β和M2表型中MR的基因表达,调控M1表型上升而M2表型下调的miR155的表达.MS-UPLC联用结果显示,YDW11中含有对羟基苯乙酮、野黄芩苷、木犀草素和芹菜素4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YDW11部分通过调控miR155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M1和M2表型标志性产物iNOS和Arg-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而调控巨噬细胞M1/M2表型的极化过程.

  • 黄精多糖对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孔瑕;刘娇娇;李慧;陈章宝

    该文旨在研究黄精多糖对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1 ·d-1),连续给药14 d后,腹腔注射75%新鲜蛋黄乳剂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给药结束后测定血清中TC,TG,LDL-C,HDL-C的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测定肝脏组织中PPAR-α,PPAR-β,PPAR-γ,SREBP-1c,IL-6,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法分析检测黄精多糖对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α,PPAR-β,PPAR-γ,SREBP-1c,IL-6,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黄精多糖的降血脂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均能降低血清中TC,TG,LDL-C的含量,以中、高剂量组多糖效果为显著(P<0.01),同时,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均能升高血清中HDL-C的含量,以中、高剂量组多糖效果为显著(P<0.01);此外,黄精多糖中、高剂量组可显著上调肝脏中PPAR-α,PPAR-β 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下调肝脏中PPAR-γ,SREBP-1c,IL-6,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量(P<0.05).以上研究表明黄精多糖具有抑制肝脏脂质氧化,调节与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作用,进而起到防治高脂血症的功效.

  • 黄芪甲苷对肾缺血再灌注后纤维化小鼠Toll样受体通路的作用研究

    作者:杨茹茜;徐倩;皇甫志敏;张春来;尹一峰;张洁;赵春玲

    为了观察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对缺血再灌注后(IRI)小鼠肾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将雄性C57BI/6小鼠4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防治组(30 mg· kg-1· d-1),黄芪甲苷治疗组(30 mg·kg-1·d-1).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小鼠术中暴露左右肾,于肾蒂处分离肾动脉,以血管夹夹闭两侧肾动脉45 min后松开血管夹,确认肾脏血液灌注复流后,关闭切口.从手术当天防治组灌胃给药,连续30 d;从手术60d后,治疗组灌胃给药,连续30 d.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水平,HE和Masson染色下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和胶原的沉积;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观察各组肾脏中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TLR4,MyD88,TRAF6,TRAM,TRIF,NF-κB,TNF-α,IL-6,IFN-γ)的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患侧肾脏的纤维化程度、病理损害明显;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MyD88,TRAF6,NF-κB)的表达量多,同时假手术组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RAM,TRIF)的表达量与防治组和治疗组没有差异.而防治组和治疗组小鼠的肾脏损伤有明显改善、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LR4,MyD88,TRAF-6,NF-κB)蛋白表达水平也相应减少,且对该信号通路末端炎症因子TNF-α,IL-6和IFN-γ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因此,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依赖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TNF-α,IL-6和IFN-γ的释放来改善小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肾纤维化,而TLR4/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可能并没有参与缺血再灌注后引起肾纤维化过程.

  • 基于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含量测定的蒲公英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刘爱朋;郭利霄;薛紫鲸;郑玉光;郭龙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碱地蒲公英T.borealisinense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根据生长栽培模式不同,蒲公英药材可分为野生品和栽培品2种.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 1批蒲公英野生品和9批蒲公英栽培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蒲公英药材的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9个共有峰.各批蒲公英样品相似度均在0.960之上,所建立的蒲公英化学指纹图谱专属性良好,可用于蒲公英药材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中的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异绿原酸A、木犀草素6种化学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药材进行区分与比较.结果表明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化学成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异绿原酸A和木犀草素是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的差异化合物,可作为鉴别和区分二者的质量控制指标.通过以上研究,为蒲公英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蒲公英野生品和栽培品的区分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数据支撑.

  • 星萼金丝桃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纪圆圆;Adam Negrin;Edward J Kennelly;龙春林

    星萼金丝桃Hypericum stellatum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种,也是当地一种重要的民族药用植物.采用UPLC-Q-TOF-MS分析星萼金丝桃的化学成分,初步鉴定了17个化合物,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抗氧化活性,Folin-Ciocalteu法测定总酚含量,星萼金丝桃乙酸乙酯萃取层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较高的总酚含量.选定抗氧化活性强和总酚含量较高的乙酸乙酯层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Sephedex LH-20、循环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手段对地上部位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该层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Ⅰ),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Ⅱ),1,3,6,7-四羟基(口山)酮(Ⅲ),1,3,5,6-四羟基(口山)酮(Ⅳ),1,3,7-三羟基(口山)酮(Ⅴ),3,6,7-三羟基-1-甲氧基(口山)酮(Ⅵ),calycinoxanthon D(Ⅶ),咖啡酸酸乙酯(Ⅷ),绿原酸(Ⅸ),绿原酸乙酯(X).该研究首次报道我国特有植物星萼金丝桃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初步明确星萼金丝桃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

  • 荒漠肉苁蓉花及木质化茎的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作者:刘文静;曹妍;宋青青;郑健;赵云芳;屠鹏飞;李军;宋月林

    荒漠肉苁蓉为著名补益类中药肉苁蓉的2种基原植物之一,为寄生植物.一般在其出土前挖取带鳞片的肉质茎作为药用,而出土、开花后的木质化茎和花一般被丢弃.为了探讨这些非传统药用部位的药用价值,该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IT-TOF-MS)对荒漠肉苁蓉花及木质化茎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样品粉末经50%甲醇-水超声提取后,采用Capcell core ADME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系统梯度洗脱;正/负离子自动多级质谱模式采集高分辨质谱数据;利用对照品推导主要化学类型的质谱裂解规律并指认部分信号,结合对比文献数据以及解析高分辨质谱数据,共对发现的62个信号中的39个进行了结构注释,主要成分包括苯乙醇苷类、环烯醚萜苷类、木质素苷类、糖类等.荒漠肉苁蓉花及木质化茎与肉质茎的化学成分轮廓差异较大,不能等同使用,但其含有较为丰富的木质素和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 红葱鳞茎中1个新的萘酚类化合物

    作者:陈德力;李榕涛;刘洋洋;杨峻山;许旭东;马国需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红葱鳞茎石油醚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通过MS,UV,IR,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从红葱鳞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红葱酚B(1)、4,8-二羟基-3-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2),8-羟基-3,4-二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3)和异红葱乙素(4),其中1为新化合物.10 μmol·L-1浓度下化合物1和2的舒张血管作用较强,达到了82.5%和85.3%,与阳性药丹参酮ⅡA (86.3%)基本一致.

  • 维吾尔族药大戟脂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王书云;李国玉;张珂;王航宇;梁宏刚;黄超;黄健;王金辉;杨宝峰

    该研究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维吾尔族药大戟脂的甲醇超声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三萜类化合物.利用各种波谱学手段及理化性质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β-hydroxy-25,26,27-trinoreupha-8-ene-24-oate(1)、iso-maticadienediol (2)、25,26,27-trinortirucall-8-ene-3β-ol-24-acid (3)、dammarendiolⅡ(4)、eupha-8,24-diene-3-ol-26-al(5)、lnonotusane C(6)、eupha-8,24-diene-3β-ol-7,11-dione(7)、inoterpene A(8)、inoterpene B(9)和eupha-24-methylene-8-ene-3β-ol-7,11-dione (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4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6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 ~ 10对MCF-7,U937以及C6细胞株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 单叶蔓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陈怀远;涂林锋;肖春荣;罗永明

    对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果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其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NMR)以及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进行结构鉴定.从单叶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的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nt-2-oxo-15,16,19-trihydroxy-pimar-8(14)-ene(1)、猫眼草酚D(2)、紫花牡荆素(3)、木犀草素(4)、泽兰黄素(5)、芹素菜(6)、5,4'-dihydroxy-3,6,7-trimethoxyflavone(7)、luteolin-4'-O-glucoside(8)、hypolaetin-7-O-β-D-glucopyranoside (9)、当药黄素(10)、agestricin D(11)、5,3'-dihydroxy-6,7,4'-trimethoxy-flavanone (12)、委陵菜酸(13)、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14)、3'-acetoxy-4'-angeloyloxy-3',4'-dihydroseselin (15)、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16)、3,5'-dimethoxy-4',epoxy-8,3'-neolignane-5,9,9'-triol (17)和salicifoliol(18).化合物1,2,5~15,17,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7~n,15,17,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颜磊;何小燕;徐向平;黄胜;颜冬兰;秦雪梅;田俊生

    溶血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具有多样化,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临床常用免疫抑制剂或切除脾脏进行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伴随着明显地机体损伤和不良反应等问题.中药对溶血性贫血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减少了不良反应,具有疗效高、作用温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该文对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复方、单味药和单体成分治疗溶血性贫血的药理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临床合理治疗及中药作用机制现代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常康;苏现明;李锋华;关晨晨;李保明;陈若芸;康洁

    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尤其在高等植物中分布较多,在一些微生物中也有分布.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活性,近年来,尤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该类化合物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开发这类天然产物,该文整理了近5年(2013-2017)文献发表的简单的1,4-萘醌、呋喃型和吡喃型萘醌、1,2-萘醌、萘氢醌和多聚体萘醌等五大类69个天然来源的新萘醌类化合物,发现一些结构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生物活性,并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研究前景.

  • 新生化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左雯雯;吴鑫;黄胜良;李存玉;郑云枫;彭国平

    新生化颗粒被誉为“产后第一方”,在妇科用药领域需求量大,而市场上制剂的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临床疗效.为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新生化颗粒指纹图谱,为提高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方法.采用Agilent 5 HC-C18 (2) (4.6mm×250 mm,5μm)色谱柱进行检测,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 min-,进样量为10 μL,检测波长为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210.0~400.0 nm的大值,柱温为25℃.建立12批新生化颗粒优质产品的指纹图谱,确定了43个共有峰,并对其及江苏融昱药业10批普通产品、10批不同产家产品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对制剂和各组方药味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光谱,及液质联用技术(HPLC-MS)进行比对,对共有峰进行了制剂-药材的来源归属和指认.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新生化颗粒指纹图谱,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可用于新生化颗粒的质量综合评价.

  • 透明质酸和穿膜肽共修饰青蒿琥酯纳米粒的构建及体外抗瘤效应研究

    作者:李静;金狮;董雪荣;韩晓凤;王满元

    制备透明质酸(HA)和细胞穿膜肽(R6H4-SA)共修饰的青蒿琥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HA-R6H4-NLC/ART)用于抗肿瘤治疗,对所得HA-R6H4-NLC/ART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及体外药物释放评价,并进行肝癌HepG2细胞摄取及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HA-R6H4-NLC/ART外观呈类球状,平均粒径集中在160 nm左右.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递药系统具有缓释特性.细胞结果显示,在微酸性环境中,pH敏感性穿膜肽R6H4-SA介导细胞摄取纳米粒能力显著高于非敏感性穿膜肽R8-SA.同时,HA-R6H4-NLC/ART对HepG2细胞具有靶向作用,HA受体饱和实验表明,HA-R6H4-NLC/ART是通过细胞表面HA受体的介导而胞吞.HA与R6H4-SA共修饰后的HA-R6H4-NLC/ART与未修饰或R6H4-SA单修饰组相比,在微酸性环境和透明质酸酶降解条件下,细胞摄取能力显著提高,并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果.以上结果表明,透明质酸和细胞穿膜肽R6H4-SA共修饰的载青蒿琥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能够有效识别并穿透肿瘤细胞膜进入细胞,是一种潜在高效的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

  • 叶天士与吴鞠通治疗暑病的用药特色分析

    作者:樊炜静;张秋艳;付常庚;金潇;邢彤;陈泽吉;赵馨;赵钟辉;苗丽娜;杨宝钟

    该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借助医案记载,对叶天士和吴鞠通治疗暑病的用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2人用药的规律,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对于暑病,2人均认可暑与湿的关系,吴鞠通认为“风”也是重要致病因素;治疗方面2人均以寒药、温药为主,多用苦、甘、辛味,以肺、脾、胃、心经为主;2人均常用苦杏仁、滑石、地黄、麦冬、半夏等药,叶天士使用玄参、通草、薏苡仁等药更多,吴鞠通使用石膏、淡豆豉、薄荷等药更多;同时也挖掘出了2人多个用药高频药对组合,并推导出新方,为暑病的进一步理解和治疗提供参考.

  • 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秦昆明;曹岗;金俊杰;李伟东;刘晓;蔡皓;陶益;殷放宙;蔡宝昌

    中药炮制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和植物药的主要特色,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特点.中药炮制工艺研究是实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环节,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在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研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炮制工艺不统一,工艺参数差异大,饮片生产工艺不稳定,导致饮片质量不可控,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该文着眼于建立统一规范的炮制工艺,在全面分析当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药炮制工艺研究的对策,对于建立规范化的中药炮制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 倡议树立方剂“主效应”研究的新思路——对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与配伍机制研究的新思考

    作者:翁小刚;李玉洁;陈颖;杨庆;王娅杰;李琦;蔡维艳;朱晓新

    中药对机体的调节杂泛性和机体处置中药的复杂差异性,仍是科学阐释中药作用机制和提高疗效的障碍,新近“多成分单靶点叠加作用”假说,认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网络中局部靶点可存在相似多成分的药效叠加作用.该文作者进而认为,中药多成分只能在有限条件/浓度下起叠加作用,由于中药-机体系统杂泛性,在药效单靶点上更多显现的是多成分叠加与竞争/拮抗并存的复杂作用,此复杂作用可能是影响中药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关键,理论上,选择和创造单靶点叠加作用,可实现中药的科学配伍、疗效提高与毒性减弱.该文根据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及“叠加作用”假说等,提出方剂“主效应”研究思路—中药(复方)作用多样、复杂,如何更好地研究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和提高疗效?应该从中药复杂多样的作用中筛选与临床具体病证相关的某一或某几个“作用效应”作为方剂“主效应”,方剂“主效应”是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宏观体现,方剂“主效应”研究至少可以包含2个方面,一是方剂“主效应”的药动学应用研究,二是方剂“主效应”的药效作用研究:在某一具体临床使用中,仅仅是应用方剂治疗某一临床病证的作用,那么这一作用可视为当下该方剂的主效应,此时,如能研究得出该“主效应”的药动学规律(如主效应时间曲线,主效应-剂量相关性等),可制定此方剂治疗该病证的临床优化用药方案;主效应的作用研究上,主要有2个要素,其一,机体的哪些药物靶点与“主效应”直接相关,也即找出“主效应”的靶点网络,其二,“主效应”靶点网络中单个靶点受哪些药物成分调控(正相关、负相关),调控的成分浓度或数量变化会引起单靶点药效的何种变化,进而会引起多靶点协同作用的何种变化.此两要素将是终阐释中药作用机制和配伍机制的研究关键.通过对方剂“主效应”的研究,可以提高具体病证应用下方剂的临床疗效和阐释其配伍机制与作用机制.

  • 从炎性反应角度探讨清热解毒药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青;苏聪平;张惠敏;任莹璐;王伟;郭淑贞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咽喉肿痛、丹毒、痄腮、痢疾等热毒所致疾病.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近年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对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该研究通过检索近5年文献,对金银花、山银花、忍冬藤、连翘、黄连、栀子、穿心莲、蒲公英、玄参、白头翁、仙鹤草等11味中药的抗炎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清热解毒药主要是通过NF-κB,MAPK,JAK-STAT 3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且作用环节相似.并且,针对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今后清热解毒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基于UPLC-MS/MS分析胃溃疡模型大鼠口服加味小柴胡颗粒后血浆中8种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杨梦玲;尤朋涛;何丽珊;陈树和;周爱军;刘焱文;陈新

    该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UPLC-MS/MS)测定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浆中8个有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甘草苷、甘草酸、盐酸小檗碱、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含量的方法,用于加味小柴胡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2.1 mm×100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 mL· min-,柱温40℃,ESI离子源,MRM检测模式.结果各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6);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均<15%;各成分的提取回收率在81.92% ~ 104.8%.8种成分的达峰时间(tmax)依次为(2.69±2.02),(5.17±2.04),(0.25±0),(0.83±0.26),(0.92±0.20),(0.92±0.20),(0.58±0.20),(0.083±0)h,半衰期(t1/2)依次为(7.85±0.34),(10.16±2.21),(6.79±0.21),(8.32±0.48),(11.05±1.78),(11.56±3.46),(15.30±1.84),(5.54±1.91)h,药峰浓度(Cmax)依次为(55.02±1.67),(213.66±4.62),(62.61±0.69),(68.43±1.42),(62.22±0.39),(30.17±1.89),(61.79±4.81),(38.02±1.75)μg·L-1.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为加味小柴胡颗粒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 基于UPLC-Q-TOF-MS的五味子保肝作用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周永峰;牛明;房吉祥;马艳芹;崔园园;董旖;张蓉蓉;王伽伯;张萍

    该文旨在考察五味子对CC14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对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寻找五味子保肝功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期初步探索五味子保肝作用的科学内涵.采用CC14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切片,测定小鼠血清中ALT,AST等生化指标的含量,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校正的偏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筛选、鉴定肝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给药组的代谢物能够显著区分,发现并初步鉴定了50个差异化合物并富集了7条五味子保肝功效可能相关的代谢通路.该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五味子的保肝功效,并初步探讨了五味子的保肝功效可能与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以及甘油磷脂代谢等相关代谢通路有关.

  • 蒙古黄芪病程相关蛋白AmPR-10纯化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作者:任晋宏;薛慧清;刘晔;魏砚明;Divid Adelson;陈薛静;周静红;于建东

    蒙古黄芪病程相关蛋白(Astragalus membranaceus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0,AmPR-10)在蒙古黄芪遭遇环境压力和病原体侵袭时大量表达,该研究旨在探讨AmPR-10的生物学功能.蒙古黄芪干燥根经机械粉碎后缓冲液浸提得到蒙古黄芪总蛋白粗提液,总蛋白粗提液经阴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纯化后得到电泳纯AmPR-10.以不同RNA为底物,通过检测260 nm吸光度分析核酸酶活性,结果显示AmPR-10对Yeast tRNA,Yeast RNA,Poly(A)和Poly (C)均表现核酸酶活性,且其佳反应温度为50℃,佳反应pH为7~8,EDTA对其活性无影响,Mg2+对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Co2+,Ca2+和Zn2+对其活性具有抑制作.AmPR-10与已知核酸酶无序列同源性,可能是一种新的核酸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作图法分析AmPR-10木瓜蛋白酶抑制活性,结果显示AmPR-10是木瓜蛋白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AmPR-10可能通过抑制半胱氨酸酶活性在蒙古黄芪对抗环境压力和抵御病原体侵袭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红内期疟原虫血红素代谢研究进展

    作者:唐恬;李沧海;姜廷良

    血红素是生物体内一类关键代谢因子,疟原虫具有自身合成血红素途径,但红内期疟原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外源性血红素代谢——食物泡对血红蛋白的摄入消化.食物泡内血红素代谢主要包括血红蛋白转运摄入、血红蛋白酶解产生血红素、血红素聚合为疟色素及食物泡对血红素的转运4个方面.抗疟药如青蒿素、氯喹和阿托伐醌等的杀疟机制与此过程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该代谢过程的4个主要环节、关键代谢酶,以及抗疟药对其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将为类似药物的合理利用和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参考.

  • 蚂蟥性腺发育周期内性类固醇激素变化初步研究

    作者:史红专;陈盼盼;郭巧生;赵宇隆;吴曼郡;芦鑫;王帅

    为了解蚂蟥性腺发育周期内性类固醇激素变化规律,采用酶解、萃取以及UPLC-MS/MS技术测不同月龄蚂蟥体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蚂蟥体内雌酮、雌三醇、睾酮和孕酮含量均呈M型变化趋势,均在6月龄达大值,9月龄低,10~11月龄开始轻微上升,其中睾酮和孕酮另一个小峰值均出现在2月龄,而雌酮和雌三醇均出现在8月龄.1~4月龄睾酮和孕酮含量稍高于雌三醇,5月龄开始雌酮和雌三醇激素含量稍高于睾酮和孕酮.综上,蚂蟥体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随性腺成熟呈逐渐上升、排放期后迅速下降趋势,提示蚂蟥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之间的比例可能与其性腺发育的特殊性存在极大相关性.

  • 高温环境下蚂蟥病害病原初探

    作者:魏伟威;史红专;郭巧生;刘飞;王嘉;闫士猛;丁安东;施国伟;吴斌

    该文以健康蚂蟥为对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高温环境下患病蚂蟥病变肌肉、肠道、发病蚂蟥养殖水体环境与沉积物的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细菌多样性,分析高温环境下患病蚂蟥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各处理原始序列达83 000以上,并且有效序列占比在87%以上,GC量在52%~54%,细菌多样性丰富.细菌相对丰度分析表明各处理中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细菌含量为丰富.与健康蚂蟥肌肉、肠道相比,发病蚂蟥肌肉、肠道中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脱硫弧菌属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且在发病蚂蟥养殖水体和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含量,推测诱发蚂蟥夏季高温细菌性疾病的致病菌为拟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脱硫弧菌属细菌.

  • Cu2+富集与释放对蚂蟥生长、内在品质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施国伟;郭巧生;史红专;吴斌;吴曼郡;闫士猛;王帅;芦鑫;严晓芦;陈盼盼

    该研究旨在探究Cu2+富集与释放对蚂蟥生长和内在品质影响,以及蚂蟥不同组织对Cu2+富集与释放规律.在安全浓度范围内,在蚂蟥日常养殖中添加适宜浓度Cu2+,养殖50 d后停止添加Cu2+继续养殖50 d,测定不同时期蚂蟥生长指标、不同组织Cu2+含量、以及内在品质变化.结果表明,0.014 mg·L-1Cu2+能显著促进蚂蟥生长(P<0.05),降低死亡率;在Cu2+富集初期40 d内蚂蟥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性、生长与消化酶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释放期无明显差异;Cu2+组蚂蟥免疫酶活性、免疫酶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蚂蟥不同组织对Cu2+富集能力为消化道>肌肉>皮肤,释放能力为肌肉>消化道>皮肤;Cu2+组蚂蟥内在品质、水蛭素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综上,Cu2+能提高蚂蟥消化酶、抗逆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蚂蟥生长、提高免疫能力,但并不影响药材水蛭内在品质,蚂蟥至少需要30 d才能完全释放体内富集的Cu2+.

    关键词: Cu2+ 蚂蟥 生长 富集 释放
  • 蚂蟥Guamerin基因的克隆及吸食后时空表达分析

    作者:吴曼郡;郭巧生;史红专;刘飞;吴斌;施国伟;闫士猛;勾玲

    该研究对非吸血蛭蚂蟥体中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基因(wpGuamerin)进行了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该基因在蚂蟥不同组织、不同吸食阶段的时空表达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蚂蟥wpGuamerin基因全长295 bp,相对分子质量为9 145.95 Da,包含1个编码83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与吸血蛭Guamerin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在29% ~ 65%;wpGuamerin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属于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延伸链、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组成.wpGuamerin在肌肉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唾液腺,在嗉囊和肠中无表达;吸食后wpGuamerin在肌肉和唾液腺的表达量分别在第1,3天达到高.因此,wpGuamerin是有别于吸血蛭Guamerin的小分子多肽蛋白,在蚂蟥消化道中不表达,主要在肌肉中表达,吸食行为可刺激蚂蟥肌肉和唾液腺wpGuamerin基因的表达而不能诱导蚂蟥消化道wpGuamerin的表达.

  • 蚂蟥出冬眠模式的研究

    作者:闫士猛;郭巧生;史红专;吴斌;施国伟;吴曼郡;王帅;芦鑫;刘译允

    采用石蜡切片和常规染色方法研究正常、冬眠及不同复温模式下蚂蟥消化道组织形态结构,同时采用生物学观测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棕榈酸硝基苯酯(p-NPP)比色法和福林-酚法观测和测定不同复温模式和投喂方式对蚂蟥出冬眠活动状态、消化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筛选适宜蚂蟥的出冬眠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蚂蟥活跃程度增强,除直接复温投喂组在复温24,48 h有死亡外,其余方式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与常温养殖相比,蚂蟥冬眠期间消化道结构松散,黏膜层褶皱稀疏,直接复温48 h、梯度复温15℃(第5天)前,组织结构无明显恢复;直接复温72 h、梯度复温20℃(第8天)后黏膜层褶皱增多、肌层增厚,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各处理组消化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投喂组比非投喂组恢复较快,其中投喂组直接复温模式48 h、梯度复温20℃后,基本达到25℃正常养殖水平,并显著高于非投喂组活性(P<0.05).直接复温和梯度复温都可应用于蚂蟥人工出冬眠处理,梯度复温模式按照2℃·d-1的速度复温至15℃或20℃后投喂或直接复温模式复温72 h后投喂能减少蚂蟥出眠时死亡,有效提高蚂蟥人工养殖的经济效益.

  • 黄芪对蚂蟥生长和免疫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斌;郭巧生;史红专;施国伟;闫士猛;吴曼郡;王帅;芦鑫;陈盼盼;严晓芦

    为了研究黄芪对蚂蟥生长和免疫影响及作用机制,在蚂蟥养殖水中添加黄芪,使养殖水中黄芪质量分数分别为0,0.01%,0.03%,0.05%,0.07%,0.09%.养殖60 d后测定生长性能、消化酶和抗逆酶活性、内在品质以及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1)和消化酶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同时观察和统计热应激对蚂蟥生存状况的影响,测定热激蛋白HSP70和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黄芪组终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消化酶和抗逆酶活性以及GH,IGF-1和消化酶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且随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0.0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黄芪组与空白组蚂蟥内在品质无显著性差异.蚂蟥存活率与热应激处理时间呈负相关;随着热应激处理时间的延长,蚂蟥HSP70和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热应激24 h时高;黄芪组存活率、HSP70和免疫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空白组,其中0.0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综上,黄芪能提高蚂蟥消化酶、抗逆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蚂蟥生长、提高免疫能力、增加其抗热应激能力.建议在蚂蟥实际生产中添加0.05%黄芪以提高养殖效益.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