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大黄肾脏毒性部分机制研究

    作者:邓诺;易艳;梁爱华;李春英;赵雍;潘辰;张宇实;王连嵋;韩佳寅;刘素彦;田婧卓;李桂琴;刘靖

    该研究旨在探讨大黄剂量相关的肾脏毒性及其毒性机制.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大黄提取物高、低剂量组(16,2 g·kg-1,按照动物与人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10,1.25倍),连续灌胃给药1个月后,分析血液尿素氮(BUN),肌酐(CRE)以及尿KIM-1,NGAL,进行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检测肾脏OAT1,OAT3,clusterin等mRNA表达.结果显示,大黄低剂量组未见明显肾脏毒性.高剂量组可见轻中度肾脏病理损伤,其中雄性动物较重,伴有肾脏组织clusterin mRNA表达下调.高剂量组的常规肾脏功能指标血液BUN和CRE无明显变化,但尿液NGAL水平均较正常组提高51.53%,其中雄性动物增高更明显(与正常组比较P<0.05).低剂量组肾脏组织的OAT1,OAT3 mRNA表达较正常组有较大幅度增高,而高剂量组增高幅度较小.结果提示,大黄的肾脏毒性与剂量有关,临床用药时应合理控制剂量.肾脏组织中与阴离子物质转运有关的基因OAT1,OAT3mRNA在大黄造成肾脏损伤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代偿性保护作用,但在高剂量水平其代偿作用较弱.此外常规肾功能检测指标BUN,CRE对于大黄肾脏毒性的检出能力有限,建议增加尿液NGAL检测,有助于其肾毒性的监测.

  • 仙灵骨葆胶囊对去势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葸慧荣;王媛媛;杨芳芳;李文苑;马慧萍;陈克明

    探讨仙灵骨葆胶囊对去势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取5月龄Wistar雌性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operated,Sham)、切除卵巢组(ovariectomized,OVX)、炔雌醇组(ethinylestradiol,EE)和仙灵骨葆胶囊组(Xianling Gubao capsule,XLGB).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行切除卵巢术建立大鼠绝经模型,XLGB组按378 mg·kg-1·d-1剂量灌服仙灵骨葆胶囊,EE组按200 μg·kg-1 ·d-1剂量灌服炔雌醇,OVX和Sham组仅灌服等体积蒸馏水.2个月后处死所有大鼠,对各组大鼠进行重要脏器器官指数的计算和病理学观察、离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生物力学检测、骨形态计量学分析、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及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实验期间的体质量以及肝、肺、肾、脾等器官的器官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学观察未见异常变化,但OVX组和XLGB组的子宫指数低于Sham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股骨和椎骨离体BMD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OVX组股骨和椎骨BMD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相比,XLGB组和EE组的股骨、椎骨BMD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物力学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OVX组股骨和椎骨大载荷值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相比,XLGB组和EE组的股骨和椎骨大载荷值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各组间股骨和椎骨弹性模量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VG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OVX组的骨小梁数目明显减少,分离度增大,连续性降低;与OVX组相比,EE组、XLGB组的骨小梁数目增加,分离度降低,连续性增加;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OVX组骨钙素(osteocalcin,OC)下降,抗酒石酸酸性磷酸-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 5b)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OVX组相比,XLGB组和EE组OC含量均升高,TRACP5b含量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icro-CT扫描分析结果显示:股骨的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sity,vBMD)、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pacing,Tb.Sp)和骨体积/组织体积(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在各组间的变化趋势与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相一致,股骨皮质骨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变化.结果表明,仙灵骨葆胶囊可预防切除卵巢大鼠发生骨质疏松症,其可能机制是具有抑制骨吸收和提高骨形成的双重活性.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大黄利胆片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霍晓乾;谷宇;张燕玲

    大黄利胆片由大黄、手掌参、余甘子组成,功效为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治疗酒精性脂肪肝、胆汁淤积、胆囊炎等病症疗效显著.3味中药分别是中药、蒙药、藏药的常用药,各自药性特点依附于不同的民族药体系,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药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药的研究载体.该研究通过分子模拟技术预测了3味药的作用靶标,根据靶标蛋白相互信息构建了大黄利胆片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分子复合物检测算法(MCODE)进行网络功能模块分析,并对模块功能进行注释.研究发现大黄、余甘子生物网络模块具有功能相似性,主要通过对炎症相关通路的协同调节作用发挥保肝护肝作用,而手掌参则通过调节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生理状态,起到补益气血、调和全方的作用.该研究解释了大黄利胆片配伍发挥保肝护肝作用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大黄利胆片的进一步开发研究,为民族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

  • 西黄丸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何丽娟;李晋生;陈霞;张瀚涛;朱晓光;张晓笛;解素花;顾海鸥

    研究西黄丸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和MCF-7细胞增殖以及Bcl-2,Bax,TP5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西黄丸抗乳腺癌的作用特点和机制.大鼠灌胃给药制备西黄丸含药血清,实验设置大鼠空白血清组(Control)和西黄丸含药血清组(XH),以含药血清干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和MCF-7,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法检测Bcl-2,Bax,TP53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西黄丸大鼠含药血清可抑制MDA-MB-435细胞增殖(P<0.05),西黄丸大鼠含药血清可以提高MDA-MB-435细胞中TP53和Bax mRNA以及Bax蛋白的表达(P<0.05),降低Bcl-2/Bax的比值(P<0.05).同时西黄丸含药血清可以上调MCF-7细胞中Bax mRNA,并降低Bcl-2/Bax的比值(P<0.05),而西黄丸含药血清干预MCF-7细胞后TP53 mRNA和Bax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西黄丸含药血清可诱导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机制有可能是通过上调TP53 mRNA表达,从而诱导凋亡蛋白Bax表达,促进Bax向线粒体转移,终发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 醒脑静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前相关研究

    作者:易艳;李春英;赵雍;潘辰;刘素彦;王连嵋;张宇实;韩佳寅;田婧卓;梁爱华

    该研究首先通过选择不同批号的醒脑静注射液产品进行小鼠类过敏试验,结果在给予临床6.6倍剂量注射液后,临床具有不良反应报告的相应批号注射液可诱发小鼠发生轻微类过敏反应,其余批号则无,初步认为该小鼠模型可以很好地提示醒脑静注射液临床上使用的类过敏风险.另外通过改变部分工艺,制作出高浓度的醒脑静注射液并进行小鼠类过敏试验和豚鼠主动全身过敏试验,结果豚鼠未见明显Ⅰ型过敏样反应发生,而小鼠在给予临床6.6倍剂量注射液后发生轻微类过敏反应,故认为对于敏感或特异质人群(代谢异常),可能会造成醒脑静注射液进入体内后其中某些化学组分浓度增加,从而会导致其诱发类过敏反应的风险加大.而由于检测模型的限制,目前暂不能排除醒脑静注射液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后,该研究又通过加大醒脑静注射液中冰片和辅料聚山梨酯(吐温)和(或)氯化钠的含量并再进行类过敏检测,结果表明上述3种成分混合后可能会产生新的微量致敏物质并诱发类过敏反应.

  • 独活寄生汤延缓人椎间盘髓核细胞退变机制的研究

    作者:刘宗超;蒋燕;黄陈翼;刘勇;韦章超;刘世贵;付至江;马川

    探讨独活寄生汤(Duhuo Jisheng decotion,DHJSD)延缓人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术中摘取人椎间盘标本,根据磁共振Pfirrmann退变程度分为正常组和退变组.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椎间盘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胞外基质分解酶MMP-3,MMP-13的表达.体外培养人髓核细胞,用CCK-8法测定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10 μg-L+1)和各种不同浓度的DHJSD共同处理下,髓核细胞的活力情况,并筛选出DHJSD合适的作用浓度.随后分为3组:对照组、SDF-1组、DHJSD+ SDF-1组,检测各组细胞TNF-α,IL-1β,Agg,colⅡ,MMP-3,MMP-13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其分子机制,采用NF-κB抑制剂(BAY1 1-7082)或CXCR4-siRNA转染髓核细胞,检测CXCR4,NF-κB主要基团P65磷酸化水平(p-P65)以及P65核转移情况,细胞炎症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情况.通过检测2组椎间盘组织发现退变髓核组织中TNF-α,IL-1β,MMP-3,MMP-13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体外细胞实验发现,CCK-8法检测显示当DHJSD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髓核细胞的活力明显增加.将实验分为3组后,检测发现与单独SDF-1组相比,用DHJSD处理后TNF-α,IL-1β,MMP-3,MMP-13含量明显降低,而Agg和coIⅡ表达明显上升.采用CXCR4-siRNA转染髓核细胞后发现,SDF-1可以明显提高CXCR4和p-P65的表达,促进P65向核内转移,而给予DHJSD或CXCR4-siRNA处理后其作用明显被抑制.进一步采用BAY 11-7082处理髓核细胞后发现,能明显降低髓核细胞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以及胞外基质分解酶MMP-3和MMP-13的表达.独活寄生汤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促进胞外基质合成,其潜在机制与SDF-1/CXC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oleosin-rhFGF9融合蛋白的红花表达及其毛发再生、创伤修复研究

    作者:蔡静波;厉雯清;温瑞成;姜潮;李校堃;李海燕

    利用红花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9,FGF9)重组融合蛋白,研究其对毛发生长及创伤修复的作用,为红花作为植物反应器提供基础并对FGF9融合蛋白毛发及创伤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冻融法将鉴定的pOT-Bar-oleosin-rhFGF9质粒转入农杆菌EHA105中,农杆菌介导法将oleosin-rhFGF9基因转入红花子叶中,经红花组织培养、Basta筛选获得转基因再生苗,嫁接法,PCR试验验证,扩繁,获得转基因T3红花种子.Western blot法分析及ELISA定量融合蛋白含量为0.09%.在质量浓度为60 μg·L-1时,转基因红花油体促NIH/3T3细胞增殖较好,且有一定剂量依赖性.C57BL/6小鼠60只,分别建立脱发模型和创伤模型,分别为空白组(PBS或生理盐水)、阴性组(野生型红花种子油体,60 g·L-1)、阳性组(FGF9,0.054 g·L-1)、低剂量组(转基因红花油体,10 g·L-1)和高剂量组(转基因红花油体,60 g·L-1),隔天涂抹1次,每次100 μL,15 d后取皮,固定包埋进行组织学分析.小鼠毛发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小鼠毛发长势良好,其中高剂量组小鼠毛发浓密,再生毛发数均较阳性组有显著效果;创伤实验愈合明显,阳性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愈合效果较空白组均显著,且在第5天,高剂量组愈合效果显著优于阳性组.该实验成功转化红花,获得了oleosin-rhFGF9融合蛋白表达的T3转基因红花,其具有促进毛发再生和创伤修复的作用.

  • 贯叶金丝桃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时梦娇;胡嘉雯;王佳佳;针擘;王雪;吉腾飞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贯叶金丝桃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8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yl-4,6-di(3-methyl-2-butenyl)-3-(4-methyl-3-pentenyl)-2-(2-ethyl-1-oxobutyl)-cyclohexanone (1),hyperforin (2),(2R,3R,4S,6R)-3-methyl-4,6-di(3-methyl-2-butenyl)-2-(2-methyl-1-oxo-propyl)-3-(4-methyl-3-pentenyl)-cyclohexanone (3),hyperscabrin B(4),hyperscabrin C(5),furohyperforin isomer 1(6),furoadhyperforin (7),furohyperforin(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斯皮诺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免疫原性鉴定

    作者:章飚;李彦川;冯红;许宏亮;张兰兰;李萍

    采用高碘酸钠法,以BSA,OVA为载体蛋白合成斯皮诺素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通过紫外扫描法鉴定,偶联率分别为17,13.7.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竞争ELISA测定小鼠血清,其高效价达1:32000,灵敏度为211.6 μg·L-1且交叉反应率低,表明小鼠经斯皮诺素-BSA免疫后可产生高效价、特异性好的抗斯皮诺素抗体.该实验首次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原性的斯皮诺素人工抗原,为进一步制备斯皮诺素的单克隆抗体及建立斯皮诺素的免疫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 壮药赪桐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树琳;廖海兵;梁东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赪桐Clerodendrum japonicum的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并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解析技术(ESI-MS,1 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16个单体化合物及1对差向异构体,分别鉴定为7α-hydroxy syringaresinol(1),(-)-syringaresinol(2),(-)-medioresinol (3),2",3"-O-Acetylmartyonside(4),2"-O-Acetylmartyonside(5),martinoside(6),monoacetyl martinoside(7),cytochalasin O(8),9-epi-blumenol B(9),(6R,9S)和(6R,9R)-9-hydroxy-4-megastigmen-3-one (10a,10b),(6R,9S)-3-oxo-α-ionol(11),(-)-dehydro-vomifoliol (12),megastigm-5-en-3,9-diol(13),(3R,6E,10S)-2,6,10-trimethyl-3-hydroxydodeca-6,11-diene-2,10-diol(14),(2R)-butylitaconic acid(15),3-(3'-hydroxybutyl)-2,4,4-trimethylcyclohexa-2,5-dienone(16),(-)-loliolide(17).化合物类型涉及萜类、木脂素、苯乙醇苷和生物碱,其中化合物1,15为新的天然产物.除了化合物4,6,7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赪桐中分离得到.

  • 重庆市武隆区野生川续断有效成分含量及生态因子探究

    作者:岳媛;危永胜;尧聪;周益权;王昌华;潘瑞;瞿显友

    建立同时测定野生川续断中3种主要环烯醚萜苷类成分(马钱苷酸、马钱苷、当药苷)及1种三萜皂苷类(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的HPLC方法,将连续12个月份采收于重庆市武隆区9个不同川续断野生居群的108份川续断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将含量与世界气候数据库(http://www.worldclim.org/)提供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马钱苷酸、马钱苷、当药苷、川续断皂苷Ⅵ全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1% ~ 3.80%,0.08%~0.62%,0.12%~0.78%,0.64%~5.26%;马钱苷、当药苷、川续断皂苷Ⅵ均在2~4月份达到高,质量分数分别为0.36%,0.57%,3.09%,与其他月份差异显著(P<0.05);生态因子对川续断有效成分的累积有影响.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野生川续断样方的选择科学合理,可用于川续断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为科学全面评价川续断的质量以及对川续断的引种栽培、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 高良姜等4味山姜属中药药性与效用的本草文献研究

    作者:莫单丹;柳俊辉;丘海冰;苏善美;秦华珍;陈俊其;尹优;李明芳

    为了探讨相同亲缘关系中药的性、效、用相关性,阐释中药药性与效用的科学内涵,促进中药理论的学术发展,为同属中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该文对古今本草著作进行文献研究,探讨高良姜、草豆蔻、红豆蔻及益智等4味山姜属中药在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方面的相关性.结果显示,4味山姜属中药药性方面的共性是性味辛温(热)、主归脾经和胃经;功效方面的共性是都具有温暖脾胃、止呕止泻、散寒止痛等功效;应用方面的共性是其主治都是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症.说明植物亲缘关系与药性、效用有密切关系.利用植物亲缘关系探讨中药理论、物质基础、药理效用、临床应用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不失为中药发掘、整理、研究的有效途径;藉此阐释它们的科学内涵,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植物Ⅲ型聚酮合酶研究进展

    作者:王彬彬;魏建和;宋振巧;高志晖

    聚酮化合物是一大类结构各异并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植物Ⅲ型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s,PKSs)是植物中聚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主要通过催化初始酰基底物和二碳酰基单元的乙酰基发生一系列的缩合反应合成聚酮化合物骨架结构.该文简要概述了植物Ⅲ型聚酮合酶的催化机制、功能改造、表达调控及其分子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氮锌互作对藿香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作者:薛启;王康才;梁永富;隋利;易家宁

    为探究氮锌互作对藿香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以藿香Agastache rugosa为试验材料,研究2个施氮量(120,300 kg·hm-2)和5个供锌水平(0,20,50,100,150 kg·hm-2)处理对藿香生理指标、氮锌分配及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锌互作能显著影响藿香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挥发油成分含量.在该试验条件下,藿香在高施氮量300 kg·hm-2时配施锌肥50 kg·hm-2能获得高产量.在同种施氮水平下,锌的增产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施锌量呈正相关,但过量施锌反而导致产量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锌的增产作用也明显提高,氮锌互作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高施氮量有利于藿香对氮、锌的吸收与累积,施用锌肥也能促进藿香对氮的吸收与累积.氮锌互作对藿香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有显著性影响,藿香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含量较多的是胡薄荷酮(34.56%~53.91%)和胡椒酚甲醚(18.86% ~42.27%).同种施氮量水平下,不同的施锌量对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也有显著性影响.

  • 基于稳定同位素比和元素分析技术的何首乌产地识别研究

    作者:杨健;吴浩;杨光;王升;张小波;郭兰萍;黄璐琦

    该研究采集了安徽亳州、湖北荆门和四川西昌3个何首乌产区的70个药材样本,通过稳定同位素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3种稳定同位素比率及44种元素含量,运用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和决策树CHAID等3种判别方法对何首乌进行产地判别.结果表明,稳定同位素比值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可以有效的区分何首乌产地;结合元素分析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溯源模型检验准确率,外部验证样本的正确判别率均可达到90%以上.不同产地何首乌的稳定同位素比和元素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有效对何首乌进行产地溯源;该分析方法在中药材产地鉴别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可望为中药材产地溯源技术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 温度对黄芩愈伤组织中黄芩苷含量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侯云亮;韩梅;杨利民;程林;罗燕

    为探究不同温度培养对黄芩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黄芩苷含量及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该研究设置4个培养温度对黄芩愈伤组织暗培养40 d,每5d取样1次,测定生长量和黄芩苷含量,并以18S RNA为内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黄芩苷合成途径中5个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查尔酮合成酶(CHS)、β口-葡糖醛酸酶(GUS)、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BGAT)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生物量、黄芩苷含量及积累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25,30℃较适宜黄芩愈伤组织生长,25℃培养30 d黄芩苷含量与积累量高,达到2.75%和12.44 mg;15℃培养条件下C4H,CHS,GUS,UGBAT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25℃培养30 d至35 d 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黄芩苷含量的相关性随培养温度的升高,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25,30℃培养条件下PAL,C4H,CHS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黄芩苷含量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相对低温条件不利于黄芩愈伤组织生长和黄芩苷的积累,合成途径的上游酶基因PAL,C4H对黄芩苷的积累作用显著.

  • 不同种源黄芩(子代)药用成分含量的地理变异研究

    作者:李永杰;刘容秀;田文仓;王学森;侯志艳;孟磊;宋国虎;张学文;魏胜利

    为了研究不同种源黄芩(子代)药用成分含量的遗传差异,该研究通过随机区组设计布置黄芩种源试验,于生长3年后采挖药材,经统一干燥处理后,采用HPLC测定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含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种源黄芩(子代)中所含黄芩苷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黄芩素的变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②聚类分析显示:以距离5.0为划分标准,河北承德地区种源可以划分为2个独立的种群,而其他2个种群地域跨度较大,说明黄芩的药用成分存在较为显著的地理变异.该研究为优质黄芩栽培的种源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 辣木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

    作者:黄茂林;林伟明;林晓玲;张英培;石婉真;熊平

    以总黄酮含量和干浸膏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k(34)正交试验优化辣木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并通过环磷酰胺造模法复制实验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探讨辣木叶提取物对实验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叶提取物的优选制备工艺参数为:以70%乙醇提取,料液比1:15,提取温度80℃,提取3次,每次1.5h.此工艺条件下的辣木提取物的总黄酮质量分数为15.64 mg·g-1,能显著提高免疫器官指数,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促进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和溶血素的合成,降低血清AST活性,对免疫功能抑制有调节作用.

  • 抗雄性激素和孕酮对6岁龄梅花鹿二茬茸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赵海平;崔学哲;张伟;陈广信;杨万云;王权威;李春义

    为研究抗雄性激素药物和醋酸美伦孕酮对6岁龄梅花鹿二茬茸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体质量和头茬茸产量相近的6岁龄健康梅花鹿20只,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随机均分成5组.基础粮饲相同,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其余4组分别注射抗雄性激素氟他胺(flutamide)、康士得(bicalutamide)、醋酸环丙孕酮(progesterone acetate)和醋酸美伦孕酮(melengestrol acetate).试验期60 d,共采集血液4次,测定梅花鹿血浆中雄性激素睾酮的含量,对比不同组变化规律;观察二茬茸生长发育状态;实验结束,梅花鹿二茬茸锯茸称重,计算二茬茸比重.结果发现,试验组二茬茸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氟他胺、康士得、醋酸环丙孕酮、醋酸美伦孕酮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重100.50%,64.46%,87.16%,117.46%.试验早期(35 d)各组梅花鹿血液睾酮含量差异不显著;试验末期各组梅花鹿睾酮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前一阶段(P<0.01);其中注射氟他胺组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康士得组和醋酸美伦孕酮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结果表明对梅花鹿注射抗雄性激素和孕酮均促进了二茬茸的发育,增加了二茬茸的质量,其中以醋酸美伦孕酮组为显著.从鹿茸的形态观察发现,抗雄性激素和孕酮处理延缓鹿茸骨化,从而延长了二茬茸的生长期,但是均没有影响血浆睾酮水平.

  • 基于燥胜则干和燥性伤阴理论的苍术燥性效应研究

    作者:瞿领航;涂济源;曹国胜;赵佳文;潘许玲;刘艳菊

    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苍术燥性效应评价体系,确证苍术的主要燥性部位,进一步明确苍术麸炒减燥机制.以健康大鼠为对象,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生苍术、麸苍术水浸膏和挥发油21 d,基于燥胜则干和燥性伤阴的理论,选择大鼠饮水量、颌下腺组织形态、尿量及肾脏中水通道蛋白2(AQP2)的表达、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清中cAMP/cGMP的比值、Na+-K+-ATP酶含量为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生苍术挥发油高剂量组大鼠与大豆油组相比,饮水量显著增加(P<0.05),颌下腺腺泡萎缩,尿量显著增加(P<0.05),水通道蛋白2的表达显著降低,血液黏度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cAMP/cGMP的比值显著升高(P<0.05),Na+-K+-ATP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麸苍术挥发油高低剂量组与生苍术挥发油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生苍术、麸苍术水浸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初步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苍术燥性效应评价体系,确证了苍术的主要燥性部位是挥发油部位,揭示了苍术麸炒减燥的机制不仅仅与挥发油的总含量下降有关,还可能与挥发油中的燥性成分转化有关.为苍术的燥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为苍术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明确了苍术麸炒减燥机制,同时为其他燥性中药的评价提供参考.

  • 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研究及应用

    作者:郝亚冬;李东辉;王建农

    中药标准汤剂是经过标准化工艺制备,可用于评价如汤剂、配方颗粒等用药形式质量的参照物.为研究确定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该实验选用10批杭白菊药材,以标准化工艺参数制备杭白菊标准汤剂.选用性状、相对密度、pH、出膏率、转移率、指纹图谱等参数作为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并将建立的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应用于市售2种菊花配方颗粒的检测中.结果表明杭白菊标准汤剂为浅黄褐色的澄清水溶液,相对密度为1.007~1.011,pH5.37 ~ 5.56,出膏率19.93%,平均出膏率23.6%~29.69%;转移率以绿原酸计平均56.2%,木犀草苷平均57.4%,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平均30.6%.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64~0.989.此质量评价方法全面考察了标准汤剂的质量.说明得到的杭白菊标准汤剂质量可靠,有代表性.可用于评价标化其他用药形式.

  • 粗毛豚草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价

    作者:李霞;王亚华;闫天赐;徐浩伦;闫荷露;何兰玉;应雪

    为将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HPDL)通过静脉注射输送至病变部位,该研究制备了粗毛豚草素壳聚糖微球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作用以及对A549细胞肿瘤球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壳聚糖为药物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粗毛豚草素壳聚糖微球,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粗毛豚草素的含量;运用扫描电镜观察目标微球形态;透析法进行目标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研究;采用磺酰罗丹明B蛋白(SRB)法考察载药微球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采用流式细胞仪考察载药微球对A549细胞的早期凋亡作用;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肿瘤球,加入载药微球,分别于给药后0,1,3,7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球的形态、体积变化.结果显示制备的载药微球中粗毛豚草素的包封率为(75.32±0.52)%,载药量为(7.76±0.67)%;目标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制备得到的载药微球对A549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给药后将细胞培养至24h时,肺腺癌A549细胞早期凋亡率为(37.0±0.75)%,经载药微球干预后肿瘤球体积明显受到抑制,干预7d后肿瘤球体积缩小(50.09±11.06)%,表面细胞裂解.该制备载药微球的方法简单易行,微球形态圆整,包封率高,能显著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可引起肺腺癌A549细胞肿瘤球的裂解死亡.

  •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痛风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分析

    作者:严瑶琦;孙静;张莉;苗丽丽;谢志军

    为了挖掘痛风湿热蕴结证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索核心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收集CNKI中关于痛风湿热蕴结证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V2.5)分析用药规律,挖掘核心药物配伍和新处方;通过BATMAN-TCM在线分析工具对核心中药配伍进行KEGG通路分析,揭示核心药物配伍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的潜在信号通路.结果发现,在筛选出的136首处方中,挖掘出6个核心药物配伍和3首新处方.临床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的核心中药配伍黄柏、牛膝、苍术,其作用的潜在信号通路是嘌呤代谢通路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所以,中药治疗痛风湿热蕴结证以清热燥湿、利水消肿、祛风除湿为主,核心药物配伍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嘌呤代谢通路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实现.

  • 基于支持向量机与层次分析法的中药方剂配伍分析

    作者:金滋力;胡建星;金宏威;张亮仁;刘振明

    组合用药是如今新药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中药是组合用药的经典实践.该文针对中药方剂配伍及其组成药物的相关性质进行计算研究,验证并探讨所得结果在指导配伍方面的可行性.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设计课题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z0)构建了中药成方制剂的结构化数据库,其中包含4 012组方剂配伍、2 072种药物组分、26种药物属性、381种中医疾病与316种中医证候数据.在此数据集的基础上,该文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分析方剂配伍数据,对药物配伍的可行性进行了预测建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聚类分析药物属性在方剂配伍合理性中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方剂-疾病与方剂-证候2个数据集在线性SVM模型下的功效预测准确率均可达90%左右,这2个数据集在线性SVM预测模型下的宏平均值与微平均值分别为0.92,0.46.并且在经过AHP映射处理后,大部分配伍禁忌组合在聚类冰柱图中与其他用药组合在聚类过程中显示出明显差别.表明采用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为未来进一步阐述中药组合规律以及建立更加详细的中药-病证预测模型奠定基础,为组合用药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

  • 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作者:苏文田;刘跃钧;蒋燕锋;谢建秋;潘心禾;刘京晶;斯金平

    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结果表明,黄精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一种使用面非常广的药食同源植物,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化学研究进展明显,在大健康背景下后市看好,但产业发展存在资源枯竭且质量不稳定、人工栽培种质混乱技术滞后、功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产品开发低小散等瓶颈问题.建议产业发展应以核心功效的物质基础与生物学机制研究为基础,加快栽培品种选育,保证优质种苗的供应,杜绝非药典基原物种的盲目使用;加强野生资源保育与合理利用,突破光照调控、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精准采收等人工栽培关键技术,生产优质药材;揭示黄精炮制减毒增效作用机制,优化加工工艺,制定标准化炮制生产工艺参数;充分利用根、叶、花、果实资源,开发功效确切的系列大健康产品;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三产融合,利用品牌战略、互联网+等技术,打造现代流通业态,拓展市场,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 基于UPLC-Q-TOF-MS分析何首乌提取物体内外成分

    作者:郭忠会;贾志鑫;陈奎奎;刘洁;徐文娟;段飞鹏;鲜中;魏紫奕;陈炼明;肖红斌

    阐明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体内药源性成分.该研究首次以靶器官肝脏中的药源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基于UPLC-Q-TOF-MS技术和Targeted-MS-MS模式,采用安捷伦MassHunter,Metabolite ID数据处理软件对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一级、二级质谱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标准品和参考文献比对,从中鉴定出5个原型成分、6个代谢产物.此外,该研究还对何首乌给药后大鼠血浆和提取物中的药源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血浆中推出鉴定8个原型成分、19个代谢产物,从何首乌提取物中鉴定出30个化合物.其中大黄素氧化乙酰化、羟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氧化、羧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和决明柯酮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为首次报道.通过何首乌体内外成分之间的比对分析,初步明确了肝脏中的药源性成分和提取物-血液-肝脏之间成分的传递和转化规律,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何首乌体内药源性成分的认识.

  •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探讨中医药优势病种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作者:鄢丹;刘娟;王爱婷;杨智睿;乐世俊;冯兴中

    临床疗效确切的方药助推了中医药优势病种的形成与发展,但长期以来因其作用机制未得以有效阐释而备受垢病.打破动物/细胞水平与临床真实世界的隔阂,获取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中医药优势病种作用机制阐释,成为了该科学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借助循证中医药学思想,立足“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归于临床”研究理念,以模式方药金芪降糖方防治糖尿病为例,从临床切入发现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糖尿病特征标志物;采取特征标志物响应逆向分析策略,探索金芪降糖方对特征标志物的干预机制;回归临床印证金芪降糖方对糖尿病代谢调控的关键信号分子;形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金芪降糖方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以期为阐释中医药优势病种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参考.

  • 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国槐花蕾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作者:潘媛;陈大霞;宋旭红;李隆云

    为研究国槐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国槐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经Trinity软件组装获得113 907条unigenes,平均长度803 bp,其中72 752条unigenes在数据库获得注释信息,共搜索到38 891个SSR位点.通过代谢通路分析,发现国槐转录组中有135个unigenes参与黄酮类生物合成,有959条unigene参与其他次生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参与国槐芦丁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现有24个与CHS相关,有52个与FLS相关,有11个与UFGT相关.国槐转录组数据的获得为研究国槐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也为槐米药材品质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