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制何首乌对大鼠肝脏P450酶5种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春连;范雪梅;黎倩;王义明;王淑美;龚梦鹃;罗国安

    考察制何首乌水提物作用后大鼠肝脏P450酶5种亚型的mRNA表达变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制何首乌高、低剂量组(5.40,1.08 g·kg-1),连续灌胃给药7d.给药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实验组大鼠肝脏P450酶5种亚型mRNA表达.实验结果显示AST在高、低剂量组都显著下降;ALT在低剂量组显著降低,在高剂量组显著升高.高、低剂量组的大鼠肝组织P450酶5种亚型mRNA的表达均下调,且下调程度与给药剂量成一定的剂量性依赖.特别是高剂量制何首乌水提物能够显著抑制大鼠的CYP1 A2和CYP2E1的mRNA表达.该研究发现大剂量制何首乌水提物具有肝毒性,且随着剂量增加其肝损伤程度增加.其中制何首乌水提物5.40 g·kg-1对大鼠肝CYP1A2和CYP2E1的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 白虎加桂枝汤对热痹模型大鼠特征性甲基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欢;巨少华;魏江平;付文君;郑航;徐世军

    考察湿热环境下热痹模型大鼠特征性甲基化基因及白虎加桂枝汤对热痹特征性甲基化基因的调控作用.采用大鼠足底注射CFA并复合湿热环境制备热痹大鼠模型.造模后第15天给予白虎加桂枝汤干预治疗30 d.造模后每隔4d检测足容积,第45天采用HE染色法检测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MeDIP-Seq测序法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甲基化水平并以取差集的方法筛选热痹模型特征性甲基化基因,悬浮芯片检测血清中IL-1β,IL-17,TNF-α,EGF,IL-12p70,IL-4,IL-6及IFN-γ含量水平,qRT-PCR检测大鼠滑膜特征性甲基化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实验发现,与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组比较,热痹模型组足肿胀度和病理严重程度仅轻微增加;与空白组比较,2个模型组全基因CpG岛均呈低甲基化状态,热痹模型组甲基化水平低,且AA模型组共705个差异性甲基化基因,热痹模型组共2 418个差异性甲基化基因;与AA模型组比较,热痹模型组存在1 287个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其中共974个差异性基因甲基化下调,这些差异性基因显著分布于32个KEGG Pathway中(P<0.05),此外启动子区上热痹特征性甲基化基因共52个,其中36个甲基化下调基因,16个甲基化上调基因;药物干预后,白虎加桂枝汤显著改善热痹模型组足肿胀度和病理损伤,且明显降低IL-1β,TNF-α,EGF,VEGF,IL-17,IL-12p70的含量水平(P<0.05),还能抑制热痹特征性甲基化下调基因Ahcy及Rp13 mRNA的表达,促进热痹特征性甲基化上调基因Agxt mRNA的表达水平.可见,热痹模型滑膜基因存在独特的甲基化水平变化,而白虎加桂枝汤可能针对性回调热痹特征性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达到治疗热痹的作用.

  • 缬草醛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CRF,TPH1mRNA及5-HT表达的影响

    作者:陶丝雨;肖丛瑞;王晶;张淑静;高誉珊;穆芳园;王一程;闫兴丽

    该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类成分缬草醛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结肠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色氨酸羟化酶1(TPH1) mRNA表达及5-羟色胺(5-HT)含量的影响,阐释缬草醛通过5-HT通路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将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缬草醛高、中、低剂量组、匹维溴铵组,每组9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急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建立IBS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结肠CRF表达,RT-PCR法测定结肠中TPH1 mRNA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结肠中5-HT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孤养结合慢-急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造成大鼠结肠中CRF,TPH1 mR-NA表达以及5-HT含量升高(P<0.05),缬草醛各剂量组中CRF,TPH1 mRNA及5-HT含量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结果表明,肠易激综合征能够导致结肠中CRF,TPH1 mRNA的表达以及5-HT的含量升高,而缬草醛通过降低结肠中CRF,TPH1 mRNA的表达以及5-HT的含量,而改善胃肠道的相关症状.

  • 枸杞多糖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NF-κB,TNF-α,IL-6和IL-1β表达的机制

    作者:葛建彬;卢红建;宋新建;李梅;陈丹丹;吴锋

    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LBP)对缺血再灌脑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采用颈总动脉栓线造成大脑中动脉缺血,缺血2h后将栓线拔出以实现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形成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观察LBP(25,50,100 mg·kg-1)对小鼠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神经症状的影响;采用HE染色观察LBP对小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大脑皮层NF-κB p65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结果显示,LBP对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明显降低脑梗死范围和脑含水量.脑组织病理切片也证实了LBP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鼠缺血再灌后缺血侧大脑皮层p65蛋白水平明显增高,LBP能显著降低p65蛋白水平.ELISA结果显示,LBP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后TNF-α,IL-6和IL-1β的生成.表明LBP对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和炎症反应有关.

  • 流动条件下血栓通胶囊抗血小板黏附的分子药理学机制研究

    作者:韩淑娴;陈影;张倩;韩冰;葛一蒙;项彦华;廖福龙;游云

    研究流动条件下血栓通胶囊(XST)抗血小板黏附的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利用BioFlux 1000控剪应力微流培养系统模拟体内流动条件,建立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动态实时观察XST(0.3g·L-1)对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影响.以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以放射免疫法检测6-keto-PGF1α,TXB2的分泌.结果显示,生理和病理流动条件下XST均可抑制血小板黏附,抑制率分别为15.0%,34.1%;在病理低剪应力或静态条件下,XST能够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和TXB2释放(P<0.05).该研究从血流/血管/血液相互作用的角度发现,XST可能通过内皮细胞保护途径,抑制血小板黏附,进而发挥其抗血栓形成的效应.在不同流动条件下,XST抗血小板黏附的效应有所不同,病理低剪应力更有利于XST药效的发挥.

  • 八角枫根中1个新的生物碱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作者:邢欢欢;周堃;杨艳;周玲;董伟;王月德;马航赢;周敏;叶艳青

    对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从八角枫根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8-羟基-3-羟甲基-6,9-二甲基-7H-苯并[de]异喹啉-7-酮,其对NB4,A-549,SHSY5Y,PC-3,MCF-7的IC50分别为4.2,3.5,5.7,2.8,3.9μmol·L-1,该化合物具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 雷公藤属植物物种间的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作者:陈一龙;刘翔;瞿显友;姚媛媛;励娜;梁旭明;张渝渝;杨大坚;张小梅

    以主成分分析(PCA)和方差分析法(ANOVA)研究雷公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含量与物种相关性,并比较3个物种间的差异.采用[BMIm] PF6离子液体-超声辅助萃取,HPLC法测定28批雷公藤属植物中雷公藤晋碱、雷公藤碱庚、雷酚内酯、雷公藤次碱、雷公藤醌A、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11个成分的含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偏小二乘法(PLS)和方差分析(ANOVA).结果显示,雷公藤属植物3个物种中11个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在PCA和PLS分析结果中分别聚集在3个区域,其中雷公藤醌A是影响3个物种分别聚集的大因素;而且11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在3个物种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0 1),表明化学成分与物种的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3个物种间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该实验含量测定方法快速准确,分析方法简单方便,为雷公藤属植物的物种分类、药效和毒性研究等提供参考.

  • 不同产地百合药材中8种活性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作者:张黄琴;严辉;钱大玮;朱振华;郭盛;郭兰萍;唐志书;段金廒

    该研究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百合中8种成分进行分析测定.35个批次百合药材中王百合苷E、王百合苷F、王百合苷C及王百合苷B的质量分数分别在0.604 0×10-1 ~ 18.62×10-1,0.680 0×10-2~44.75×10-2,0.700 0×10-3~29.65×10-1,0.170 0×10-1~4.724 mg·g-1;绿原酸、咖啡酸、原儿茶醛及阿魏酸的质量分数分别在6.827×10-3 ~ 16.07×10-3,0.111 0x10-4 ~79.71×10-3,0.593 7×10-3 ~2.962×10-3,2.606×10-2 ~45.89×10-2 mg·g-1.进行主成分分析,绘制PCA(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得分图及VIP图,35批百合药材被分成以产地为区分的2组,2个主产地百合样品中,阿魏酸和咖啡酸在2个产地的百合中含量差异较大,其他6种成分含量在两产地间相差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的F综合评分,可将样品进行排序,结果发现,在综合排名的前10位,有8种百合为安徽霍山百合.建立基于的UPLC-TQ-MS用于百合多指标的质量评价方法,具有准确、高效、便捷等优点,为百合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龙州山橙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作者:鲁兖;沈耐涛;虞和永

    对龙州山橙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高效制备液相等方法,对龙州山橙的总生物碱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1H,13C-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该研究共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scandine(1),tabersonine(2),melodinine N(3),melodinine P(4),melodinine T(5),19-epimeloscandonine (6),16-hydroxy-19S-vindolinine(7).化合物均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发现化合物1~7均表现出一定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 何首乌临床研究进展与安全应用思考

    作者:吴成胜;孙蓉

    总结何首乌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何首乌功效、适应症及不良反应,保证何首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对近些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何首乌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不良反应也多种多样,目前以治疗高脂血症、白发、脱发、高血压病、白癜风等为主,不良反应有肝损伤、过敏反应、精神症状、慢性肠炎等.何首乌功效、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的研究仍有不足,下一步研究宜立足临床,从药材的真伪、疾病的证型、不良反应发生的时相、个体异质性、配伍等方面入手.

  • 儿茶素氧化产物及形成机制研究

    作者:丁阳平;陆昌琪;候宏晓;岑远建;童华荣

    儿茶素是茶叶核心成分,对茶叶品质影响极大.儿茶素能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新的红茶多酚,但其形成机制仍然不太清楚.文章综述了低分子量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茶黄素类、茶红素类乃至茶褐素类化合物及儿茶素药理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李磊;刘建勋;任建勋;郭浩;林成仁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迅速发展,CMD的发生和防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MD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评价药物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选择合适的CMD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是开展CMD实验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在CMD的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如何进一步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寻求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将是中医药干预CMD的研究重点.该文将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方法及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实验及中医药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正交法优选愈骨葆方的佳水提取工艺

    作者:饶丽;金小冬;李青南;卢丽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愈骨葆方的佳水提取工艺.通过血清药理学,以提取物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的影响作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对加水量(A)、加热时间(B)、浸泡时间(C)及煎煮次数(D)4个因素进行考察,分析佳提取条件,并验证该工艺的有效性.通过该实验得出愈骨葆方佳提取工艺:8倍加水量,加热时间60min,浸泡时间30 min,煎煮1次.按此工艺获得的愈骨葆方含药血清能显著地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该实验建立了愈骨葆方的佳提取工艺,为该复方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 玄参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条件及干燥过程中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喻欢欢;吉光见稚代;胥秀英;郑一敏;李隆云

    采用pNPG法测定玄参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通过单因素及均匀设计实验对提取液的种类、反应体系、反应时间、温度、以及底物浓度等提取条件与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新鲜玄参在40 ~100℃干燥温度中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柠檬酸磷酸缓冲液提取效果较好,50℃环境下反应30 min时酶促反应产生的吸光度大,均匀设计实验确定佳提取液pH7.0、酶反应体系pH6.0、底物浓度20 mmol·L-1.酶活性变化受干燥温度和失水率影响,60~100℃干燥过程中温度升高,随着失水率加快酶活性迅速下降,而40,50℃干燥过程中一定的酶活性始终存在.该研究为环烯醚萜苷类水解机制和佳干燥工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多指标优选银桑降糖颗粒辅料研究

    作者:杜俊潮;程建明;刘睿;王欣之;张倩;张文英;吴皓

    该文通过研究各辅料对提取物的吸湿性影响,对制剂内多糖测定的干扰以及对小鼠血糖值的影响筛选了辅料种类,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吸湿性,成型性和流动性为指标,测定了吸湿量,颗粒得率以及休止角,结合物料外观性状,筛选了辅料配比及用量,并测定了颗粒的相对临界湿度.优选的银桑降糖颗粒佳辅料为桑叶清膏-微晶纤维素-四角蛤蜊粗多糖10∶ 9∶1.67,所得颗粒成型性,流动性好,且不易吸潮液化,其相对临界湿度为73%.经研究优选所得银桑降糖颗粒制剂工艺和处方科学可行,可以明显改善提取物易吸湿液化的性质,提高制剂稳定性,适合工业化生产,并为其他制剂筛选辅料提供借鉴.

  • 基于凝血活性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的黄槐复方提取工艺研究

    作者:李鹏程;刘涛;伍月;张倩;付春梅;刘翠

    运用纤维蛋白原平板法,以凝血酶为参照,建立体外凝血活性测定的方法,以体外凝血活性为指标,筛选黄槐复方提取路线,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黄芩苷、芦丁提取转移率和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值为因变量,乙醇浓度、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利用星点设计3因素5水平试验,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黄槐复方提取工艺,并测定其凝血活性.结果表明凝血酶浓度在0.4~16 U·mL-1与沉淀圈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7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8%,RSD4.7%;黄槐合提浸膏的沉淀圈面积38.81 mm2,比分提浸膏沉淀圈面积大;黄槐浸膏的日用量的活性84.28 U.黄槐复方的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40%乙醇,提取3次,每次2h,综合评分值预测值为94.26,验证值为88.34,与预测值偏差为6.28%,佳提取工艺制得的中间体凝血活性较好.所建立的方法可以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黄槐复方的凝血活性,可用于后续工艺的筛选以及质量控制.

  • 基于多元功效成分的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研究

    作者:朱邵晴;郭盛;钱大玮;沙秀秀;鲁学军;严辉;朱振华;蒋颖;段金廒

    为建立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体系,该研究以3种酚酸(酯)类、6种苯酞类及多糖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为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干燥后样品外观性状等指标,对经不同干燥加工方法所得当归药材样品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经控温控湿、中短波红外及微波真空干燥法加工后的当归药材所含绿原酸、阿魏酸显著高于新鲜样品及产地传统干燥方法加工样品;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控温控湿干燥法加工样品,其整体化学特征与产地传统干燥方法加工样品较为近似,可作为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的适宜方法.以产地传统干燥加工方法所得当归药材样品为参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当归药材控温控湿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综合考虑能耗、干燥时间等其他参数,终确定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适宜工艺为:采用控温控湿干燥法,第一阶段干燥温度40~45℃,相对湿度25%以下,干燥目标水分50%,缓苏时间12~24 h,第二阶段干燥温度60 ~65℃,相对湿度20%以下,风速35~40 Hz.该研究为当归药材产地现代干燥加工方法的选择以及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支撑,也为根及根茎类药材产地加工共性技术的形成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 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作者:王金凤;王芳;赵楠;杨翠燕;王国玉;魏颖;张文雅

    研究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及释放机制.采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15M)、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十八醇、碳酸氢钠为辅料,湿法制粒压片,以体外漂浮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处方进行筛选与优化.优化的处方为鸢尾苷元33.3%、HPMCK15M16.7%、PVPP 20.0%、十八醇13.3%、碳酸氢钠5%、预胶化淀粉10.7%.制得的片剂在人工胃液中10 s内起漂,体外持续漂浮时间>12 h;10 h累积释放度在70%以上.Ritger-Peppas方程拟合分析表明,该缓释片有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双重作用.鸢尾苷元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外观与可压性良好,且具有良好的漂浮性能和释药特征.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现代中医药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孙志新;张盼盼;高武霖;戴国华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通过中医药治疗心悸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现代中医药治疗心悸及深度研发提供参考,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搜集CNKI中关于现代中医药治疗心悸所载处方,完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录入,建立中医药治疗心悸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该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所录药物使用频次及其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分布进行分析,明确核心用药及其应用特点,分析其处方规则及用药经验.整理出治疗心悸的545首方剂,涉及247味中药,通过分析,发现心悸处方中药物多为温热药性,心、脾二经所占药物比重较大,说明治疗以养心、健脾为主;发现用药频次居前的11味中药与常用药对用药模式中的高频药物完全一致,故认为这11味药即为核心用药;发现处方中核心用药组方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并演化出9首治疗心悸的新处方.客观呈现了心悸的处方用药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借鉴.

  •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联合用药药理作用特征的回顾分析

    作者:张寅;谢雁鸣;陈岑;张长;庄严

    探索真实世界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用药特征,针对其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联用中西药物药理作用关联规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治法模式的探索及后续深入分析提供参考借鉴.对来自22家医院诊断为恶性肿瘤且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的44 588例患者电子医疗数据进行提取,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所记载的联用中西药物药理特征进行基于电子医疗数据的真实世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解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与中西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恶性肿瘤的真实世界临床规律,为临床治疗思路的拓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并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借鉴.鉴于该研究结果不具有强关联性及因果关系推断性,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验证.

  • 基于分子连接性指数探归肝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

    作者:范诗琪;李森;刘金玲;杨姣;胡超;朱俊平;肖小芹;刘文龙;贺福元

    该文主要从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性角度探讨归肝经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为中药归经作用寻找科学依据.该文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和《中药化学》为蓝本,通过查阅文献和检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中的TCMSP子库,归纳并总结单归肝经中药所含成分信息,对各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进行计算,并求算出归肝经中药成分的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与单成分分子连接性指数对比,锁定肝经模板分子类别.通过计算单归肝经中药成分平均分子连接性指数为9.47,与黄酮苷类(9.17±2.11)和萜类(9.30±3.62)化合物比较接近.因此,初步推断肝经的模板分子与黄酮苷类和萜类理化性质相近,从而提出黄酮苷类和萜类成分能与肝经的“印迹模板”较好匹配的假说.

  • UPLC-ESI-Q-TOF-MS/MS分析槲皮苷在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

    作者:覃小丽;孙慧园;杨武;李勇军;郑林;刘亭;黄勇

    该试验主要研究槲皮苷在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情况及其可能的生物转化途径,为中药糖苷类成分的代谢机制奠定基础.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测定槲皮苷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流动相为0.1%甲酸水-0.1%甲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 min-1,扫描方式为电喷雾负离子模式,将大鼠肠道菌群在体外与槲皮苷共同孵育使其发生代谢,采用此方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合Metabolite ToolsTM,质量亏损过滤(MDF)等技术,对代谢产物进行筛查分析以及推测代谢产物化学式.结果显示,槲皮苷发生脱糖、脱氧、乙酰化等反应,脱糖生成的苷元槲皮素进一步发生羟基化、脱氧、还原、开环等反应,得到槲皮素脱氧代谢产物山柰酚、槲皮素C2-C3双键加氢还原产物花旗松素、槲皮苷脱糖基产物槲皮素等.研究结果表明槲皮苷能够在大鼠肠道菌群中发生代谢,增加了化合物的疏水性和化学多样性.

  • 基于1H-NMR及LC-MS技术研究金铃子散对炎症大鼠模型调节机制的影响

    作者:沈淑洁;水素芳;肖炳坤;杨建云;黄荣清

    为探索金铃子散在治疗炎症过程中对生物体内炎症机制的调节作用,该研究采用了核磁和液质联用技术,将各组大鼠血清样本采用1 H-NMR和LC-MS联用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中不同组别炎症大鼠体内代谢物差异的变化,发现并筛选与炎症模型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从而推测金铃子散对角叉菜胶致炎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筛选出与炎症相关的差异性代谢物有18个:鸟苷、9-顺-视黄酸、三磷酸、肌苷5'-磷酸、二磷酸肌苷、三聚磷酸盐、无机磷酸、甘油磷酸胆碱、21-脱氧皮质醇、柠檬酸、谷氨酸、琥珀酸、赖氨酸、牛磺酸、丙酮酸、苹果酸、2-酮戊二酸、甘氨酸等.相关的代谢通路有柠檬酸循环(TCA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从代谢网络图显示金铃子散在调节机体内炎症方面,可通过调节柠檬酸,琥珀酸,甘氨酸的含量,进而减少氧自由基攻击程度,降低细胞的损伤,从而下调机体组织产生炎性因子起到抗炎的作用.

  • 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作者:郭兰萍;王铁霖;杨婉珍;周良云;陈乃富;韩邦兴;黄璐琦

    作为世所公认的当代先进的农业模式,中药生态农业在中药农业这一领域全面推行是需要商榷的.该文首先分析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区别和联系,指出生态农业并非不需要常规农业的投入.然后介绍了世界各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化学农业的区别及其特点,针对化学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指出生态农业必将替代化学农业.后,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和问题,从中药材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中药农业生产中独特的生境要求,以及中药农业具有独特的应用及市场特性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药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提出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山茱萸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作者:朱畇昊;董诚明;郑晓珂;冯卫生;刘孟奇;赵乐

    为探讨山茱萸中环烯醚萜等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遗传基础,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果实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得96 032条unigenes,平均长度590.53 bp;其中共有35 478条unigene能被NR,Swissprot,COG,GO,KOG,Pfam和KEGG等7个公共数据库注释.通过对注释所得的unigene进行KEGG代谢通路的分析发现,共有84个unigene与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生物合成有关;487条unigene参与山茱萸其他次生代谢相关物质代谢调控.研究发现,共有153条unigene参与山茱萸次生代谢产物的氧化/羟基化;72条unigene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糖基化.该研究首次对山茱萸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山茱萸环烯醚萜类等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山茱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也为后续探讨候选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雷公藤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TwGPPS克隆与表达分析

    作者:屠李婵;张逸风;苏平;胡添源;童宇茹;关红雨;赵瑜君;张夏楠;袁媛

    根据雷公藤悬浮细胞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引物,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雷公藤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TwGPPS1,TwGPPS2全长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表达研究.首次克隆得到TwGPPS1核苷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78 bp,编码425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蛋白等电点为6.68,相对分子质量为47.189 kDa;TwGPPS2核苷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69 bp,编码422个氨基酸蛋白,预测蛋白等电点为6.71,相对分子质量为46.774 kDa;进一步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ET-32a-TwGPPS1,pET-32a-TwGPPS2,并成功诱导出TwGPPS1,TwGPPS2重组蛋白,为深入研究此关键酶基因功能和雷公藤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 分子生药学学科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药材产业人才的教学研究

    作者:郭万里;祁哲晨;张晓丹;盛清;梁宗锁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发布说明我国中药材产业进入新的、高水平的发展机遇期;另一方面,“屠呦呦”效应不仅助推了该产业的发展,也预示着该产业的国际竞争日渐剧烈.在机遇与竞争高位并存的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现代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成为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前沿课程,分子生药学是生药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对培养现代中药材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分子生药学不仅继承传统生药学的观念,弥补其不足,还处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不断地推陈出新,进而促进生药学的发展.这些也是分子生药学的教学难点,很难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此,该文从全国分子生药学教学的现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课程自我理论和实践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阐述可能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级中药材产业人才,满足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 丹参蛋白激酶SmSnRK2.4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作者:贾彦彦;汝梅;金伟波;梁宗锁

    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家族2 (SnRK2)在逆境植物信号转导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根据丹参转录组数据从丹参cDNA中克隆得到一个SnRK2家族基因,命名为SmSnRK2.4,属于I类SnRK2.SmSnRK2.4基因包含8个内含子,9个外显子,其开放阅读框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0.63 kDa,将其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上,原核诱导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的目的蛋白.依据丹参基因组序列,PlantCARE分析SmSnRK2.4起始密码子ATG上游3 000 bp的启动子系列,结果显示该序列包含I-box,GA-motif,HSE,LTR,TC-rich repeats等逆境胁迫响应元件,以及GARE-motif,P-box,ABRE,CGTCA-motif等激素响应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SmSnRK2.4在丹参根中的含量较高,在茎中和叶中含量相当,ABA和PEG胁迫响应分析表明,SmSnRK2.4对PEG渗透胁迫响应显著,对ABA胁迫响应微弱.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SmSnRK2.4基因在丹参干旱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本草著作中紫金牛属药物基原考

    作者:童家赟;梁之桃;赵中振;邬家林

    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本草著作,结合植物志对相关植物的形态和分布记述、现代典籍对相关药物的别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记载以及笔者野外调查进行基原考证,指出本草收载的18种药物来源于紫金牛属7种植物.其中,“紫金牛”和“硃砂根”的原植物均为朱砂根之变型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f.hortensis;《植物名实图考》中“铁伞”来源于大罗伞树A.hanceana;《植物名实图考》与《花镜》记载的“平地木”为同名异物;“叶底红”、“矮茶”、“短脚三郎”等名称的药物来源于紫金牛A.japonica;《本草图经》中“小青”来源于九节龙A.pusilla;药物名称为“百两金”、“九管血”、“走马胎”的基原也得到进一步确证.考证结果为理清相关药物的基原和药效,开发利用紫金牛属植物提供线索和依据.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