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脑心通胶囊促进后下肢缺血损伤小鼠内皮祖细胞动员与归巢

    作者:邱丽珍;陈璐;李春晓;耿潇;尤星宇;张璐莎;王虹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组织缺血缺氧所产生的信号分子可促使骨髓EPCs动员至外周循环,并归巢于损伤组织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脑心通胶囊(Naoxintong capsule,NXT)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其多成分具有血管保护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症状,但其对EPCs动员和归巢的作用尚不明确.该研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联合后下肢缺血损伤模型(unilateral hind limb ischemia,UHLI)研究脑心通胶囊对EPCs动员和归巢的作用.受体小鼠经CS137全身照射后,从目内眦静脉丛输注GFP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建立BMT模型,经过4周骨髓重建后取外周血检测GFP阳性细胞比例.取BMT模型成功的小鼠,采用股动脉结扎复制UHLI模型,术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XT组(模型+NXT)和阳性对照组(模型+辛伐他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重建4周后GFP阳性细胞比例,术前及术后第1,3,7,14天外周血中EPCs细胞数;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给药3,7d缺血腓肠肌组织EPCs细胞归巢数目.BMT小鼠与GFP基因鼠相比,GFP阳性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3d,NXT组和辛伐他汀组外周血EPCs数量显著性上调;术后3,7d,NXT组和辛伐他汀组EPCs归巢数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01),因此脑心通胶囊能显著促进EPCs的动员与归巢.

  • 大鼠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

    作者:黄娜娜;孙晓倩;杨倩;李晓宇;孙蓉

    建立适宜于抗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和新药研发的方证相应动物模型.依照中医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抽提适宜于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大鼠动物模型评价的证候、确定积分,根据药证相符原则选定逍遥丸和水飞蓟宾葡甲胺片为模型反证药物,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猪血清,并按分组给予不同配比高脂低蛋白饲料及食用乙醇进行诱导;共7d.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大鼠的体重、食量、饮水量及一般观察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结束检测大鼠血清ALT,AST,PA,TBIL,TBA等肝功能指标的水平,检查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造模1周后,各模型组的大鼠均达到明显急性肝损伤程度,且大鼠主证、次证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表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和AST活性升高,TBIL和TBA含量升高,PA含量降低;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各模型组的大鼠均出现炎细胞浸润、嗜酸性变或嗜酸性脂肪变,反证药物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病变表现.腹腔注射猪血清+高脂低蛋白饲料(89.5%玉米粉、10%猪油、0.5%胆固醇)+10%食用乙醇连续造模7d,经药物反证,可建立拟临床肝郁脾虚证的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具有成模耗时短、死亡率低、动物状态与临床患者证候表现相近等特点,可适用于抗急性肝损伤(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新药研发和临床方证相关性研究与机制探讨.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丹参山楂组分配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张建永;王岚;梁日欣;杨滨

    该文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及体外细胞验证的方法,对丹参山楂有效组分配伍(SC121)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根据SC121所含成分的结构类型及药效活性报道,选取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丹参素、表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2作为SC121的主要活性成分,用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上述5个主要成分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网络靶点;结合KEGG和Uniprot数据库,进行信号通路和生物途径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在网络药理学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体外细胞模型,观察SC121对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巨噬细胞RAW264.7损伤及泡沫化的保护作用.网络分析结果显示,SC121可通过作用同一靶点或不同靶点发挥抗AS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PPAR,renin-angiotensin system等多通路,参与炎症反应、内皮细胞保护及脂质生物合成和代谢等多生物途径有关.细胞实验结果表明,SC121可减轻ox-LDL对HUVEC和RAW264.7的损伤程度,降低RAW264.7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减少泡沫细胞面积,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即在体外细胞模型上,5C121可抑制内皮细胞损伤、抗氧化等,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预测结果,综合阐释了5C121抗AS的作用机制.

  • 傣药望江南中的一个新的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

    作者:秦瑞欣;左茜;黄萧涵;马航赢;杨艳;邢欢欢;周玲;周敏;胡秋芬

    对傣药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望江南细枝采用乙醇提取,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萃取物用硅胶柱色谱及PR-HPLC制备色谱技术进行多次分离,得到1个降倍半萜3-异丙基-1,6-二甲氧基-5-甲基萘-7-醇1和一个倍半萜2,7-二羟基-4-异丙基-6-甲基萘-1-甲醛2,其结构通过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也首次从望江南中分离得到.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1对NB4,A549,SHSY5Y,PC3,MCF7 5株人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1.8±0.2),(1.2±0.2),(0.9±0.1),(2.2±0.3),(2.6±0.3)μm01.L-1.

  • 不同干燥方法对川麦冬甾体皂苷和高异黄酮的影响

    作者:王菲;尚展鹏;马志国;刘思燚;王子健;张加余;卢建秋

    该研究以川麦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麦冬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取新鲜川麦冬块根粗粉,分别采用50℃烘干干燥、80℃烘干干燥、-70 ℃冷冻干燥3种方法进行干燥处理,应用HPLC-DAD-ELSD-MSn多检测器串联技术,筛选鉴定干燥过程中变化显著的高异黄酮类和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与新鲜麦冬药材的HPLC图相比,50℃烘干干燥能保持药材固有化学成分;80℃烘干干燥、-70℃冷冻干燥方法则对化学成分影响较大;结合HPLC-HRMS“数据,终筛选了36个差异性成分,并鉴定了其中24个差异性成分(11个甾体皂苷和13个高异黄酮)的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对川麦冬中甾体皂苷和高异黄酮有明显影响;从成本、成分含量和实用性综合分析,50℃烘干干燥更有利于川麦冬药材中固有成分的保留,可以为川麦冬药材的产地干燥加工提供借鉴.

  • 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作者:林彦萍;张美萍;王康宇;孙春玉;王义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大体上可以分为3种:齐墩果烷型、原人参二醇(PPD)和原人参三醇(PPT).人参皂苷具有抗血栓、抗疲劳、抗衰老、控制肿瘤、增强免疫力等诸多作用.关于人参皂苷的研究已深入到药理、药效和生物合成等各个方面,并有很大的提升,该研究对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相关文章进行总结与综述,为人参皂苷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 安神类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递质镇静催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飞燕;李晶晶;周莹;徐晓玉

    安神类中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历史悠久.现代药理作用主要为镇静、催眠以及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失眠症与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有关.该文对中药单体成分、单味中药提取物、复方安神中药提取物以及复方安神中成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而发挥镇静催眠作用进行综述.该文所涉及到的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代谢物5-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二羟苯乙酸(DOPAC).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安神药研究多的是5-HT和GABA能神经系统.研究多的安神药是酸枣仁,包括其单体成分、单味中药提取物、复方中药提取物及复方中成药,涉及到的安神药还有五味子、合欢花、远志、龙眼肉、灵芝等.这为安神类中药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进而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基于国内外专利分析的枸杞多糖资源产业化途径及策略

    作者:张芳;郭盛;钱大玮;张霞;杨晓春;李永敬;段金廒

    枸杞子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材,具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能.枸杞多糖是枸杞子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该文在对枸杞多糖专利文献进行全方位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全球专利产出,从发展态势、技术领域分布、时间维度、技术生命曲线及专利申请人等多个视角阐述了枸杞多糖当前专利活动特征,揭示了我国枸杞多糖产业发展态势.目前枸杞多糖的研究开发处于“发展期”,发展轨迹良好,研究机构以国内为主;但同时,枸杞多糖应用性开发的产业化不足,枸杞的天然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枸杞多糖产业优势.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枸杞多糖产业化开发的潜在产品群及其产业化前景,以期为我国枸杞资源的多途径利用开发,提升枸杞资源价值提供科学依据.

  • 一枝黄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沈校;邹峥嵘

    一枝黄花属Solidago植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学者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文对2011年以来有关一枝黄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Nrf2-NF-κB通路轴及表观遗传学调控与中药(天然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

    作者:翟春梅;贾博宇;王知斌;怀雪;马智超;田振坤;孟永海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也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世界各国药学研究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氧化应激、Nfr2-NF-κB信号轴及相关表观遗传基因改变与2型糖尿病存在密切的联系,已成为探究其发病机制、作用机制和药物筛选的关键热点和有效途径之一.中国传统医药学治疗消渴症(糖尿病)历史悠久而常有奇效.中药及天然药物以其毒副作用小、作用温和持久、具有综合治疗作用、可延缓并发症等优点,受到医药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从中药及天然植物中筛选、发现安全有效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以满足临床个性化治疗方案及药物多样化的需求,已成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究竟是具有哪些成分起到降血糖作用?其降血糖的机制又是什么?该文系统总结了现阶段各国研究者对调控Nrf2-NF-κB通路轴关键蛋白、mRNA及表观遗传基因与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中药及天然药物(成分)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等现状,希望能为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发现治疗糖尿病创新药物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 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杜旌畅;谢晓芳;熊亮;孙晨;彭成

    川芎挥发油是由中药川芎经蒸馏或萃取获得的低极性、挥发性组分,是川芎的主要药效成分.川芎挥发油主要含有苯酞、烯萜醇与脂肪酸类化合物,不同产地及提取工艺获得的川芎挥发油含量与成分不同,药效也有差异.研究发现,川芎挥发油具有镇痛镇静、改善血管功能、保护神经细胞、解热等药理作用,同时川芎挥发油毒性较低,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川芎挥发油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药理学与药物化学研究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建立权威的质量评价标准、对活性成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是解决其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该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川芎挥发油提供参考.

  • 不同中药渣对紫苏生长及酚类物质的影响

    作者:陈美兰;申业;周修腾;李鹏英;杨光

    中药渣营养成分丰富,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原料,可以发酵成优质的有机肥,但是目前中药渣多数被当作生活垃圾处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污染了环境,而且还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上述情况,该文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中药渣对紫苏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中药渣均能促进紫苏生长,其促进生长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丹参渣>麦芽渣>连翘渣>白术渣>丹皮渣、苦参渣,其中丹皮渣和苦参渣处理组与CK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种类的中药渣还能改善根系结构,增加叶片面积;同时不同种类的中药渣均能提高地下部分迷迭香酸和咖啡酸的含量,而对于地上部分4种酚类物质的积累量也具有提高的作用.综上所述,中药渣有机肥能够促进紫苏生长,提高紫苏酚类物质的积累量,其中丹参渣作用效果好.

  • 花蕾期延长型金银花挥发性成分研究

    作者:张静茹;白根本;李卫东;张忠爽;顾金瑞;张彩桥

    以传统金银花品种大毛花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比较花蕾期延长型北花1号品种金银花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共鉴定出5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北花1号39种,大毛花33种,二者共有成分20种.北花1号在醇类、烃类含量上显著高于大毛花,而在酮类含量上显著低于大毛花,其中烟酸甲酯,棕榈酸甲酯,苯乙酮,己酸等20种化合物只在北花1号品种检测到.

  • 改良措施对农田土壤微生态及人参存苗率的影响

    作者:董林林;徐江;牛玮浩;高月;张乃嘦;藤原直树;李西文;陈士林

    该文研究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过程中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变化,初步建立农田土壤改良方法,保证农田栽参的顺利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消毒、消毒+绿肥回田及消毒+绿肥回田+施肥处理后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表明改良措施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的组成.消毒+绿肥回田+施肥的综合措施降低移栽参苗死亡率.该研究表明土壤消毒、消毒+绿肥回田、消毒+绿肥回田+施肥的措施改变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综合改良措施提高参苗存苗率,保障农田栽参的开展.

  • 稀土元素镧对丹参活性物质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边丽华;邹琳;周冰谦;刘伟;周洁;王晓

    该文研究了镧对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揭示土壤因子镧影响丹参药材品质形成的环境机制奠定基础.采用HPLC测定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含量;采用Tiangen多糖多酚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采用Takara反转录试剂盒合成cDNA,采用PCR荧光定量试剂盒进行实时定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镧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内丹参酮类和酚酸类的积累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处理后9d其酚酸类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5 d内);镧处理后丹参体内活性物质积累的峰值时间相对滞后于酶基因表达的峰值时期,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与丹参酮ⅡA、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暗示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在镧诱导的丹参活性物质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 基于微混合器的连续混合技术在丹参醇沉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龚行楚;申基琛;瞿海斌

    连续制药是国际制药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该研究采用膜分散法实现了丹参醇沉中加醇过程的连续化,考察了乙醇和浓缩液流量,以及醇料比等因素对醇沉效果的影响.乙醇和浓缩液流量增加能提高酚酸类活性成分的保留率,降低总固体去除率.醇沉上清液中活性成分纯度主要受到乙醇和浓缩液流量比影响.该研究中连续流动加醇的混合效果与工业醇沉相当.以膜分散混合器实现连续加醇,具有放大容易,单位体积处理量大,加醇过程稳态易控等优点,发展前景良好.

  • 基于UPLC-ESI-MS/MS的何首乌中12种真菌毒素污染检测

    作者:李春;苏晓;冯伟红;李娆娆;刘晓谦;李鹏跃;王智民

    通过测定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探讨其致肝毒性原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何首乌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赭曲霉毒素A,B,T-2毒素,HT-2毒素,伏马毒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共12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样品采用改良的QuEChERS方法提取,使用Welch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l00mm,2.5 μm)分离,甲醇-含0.1%乙酸的2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真菌毒素在0.1 ~200 μg·kg-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 3~0.999 9,加标回收率为71.19%~98.6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可用于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测定.结果显示,41批样品中的15批检出了真菌毒素,涉及毒素类型有AFB1,AFG2,FB1,OTB,T-2,HT-2,FB2和OTA共8种,毒素在0.51 ~1 643.2 μg·kg-1.其中1批制首乌中检测到AFB1,达6.8 μg·kg-1,超出了其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的限量标准(5 μg·kg-1).AFB1具有明确的肝毒性.因此,推测何首乌在产地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霉变样品是其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麦芽炒香过程中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杨华生;谭丽霞;吴维刚;黎晓丽;闻丽珍;吴璐

    仅从麦芽中淀粉酶、麦黄酮等“有效成分”的角度并不能科学阐释炒麦芽“消食化滞”作用较生麦芽更强的作用机制,该实验采用HPLC测定麦芽炒制过程中麦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儿茶素、阿魏酸等传统“有效成分”及5-羟甲基糠醛、丙烯酰胺等“无效成分”的含量,运用HCA,PCA,PLS-DA分析炒制过程中“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HCA,PCA方法能将在不同温度下炒制的麦芽分为4类,PLS-DA分析表明炒制温度主要影响5-羟甲基糠醛、丙烯酰胺等“无效成分”的含量,而对麦黄酮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较小.同时,随炒制时间的延长,5-羟甲基糠醛含量在2 min开始显著增加,16 min达到稳态,而丙烯酰胺在18 min时开始产生并持续增加;根据各成分的含量,HCA可将不同时间的炮制品及生品聚为5类.研究结果表明麦芽炒香过程中,“无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与炮制“火候”密切相关,而“无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可能为麦芽炒制工艺的评价以及功效机制阐释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布洛芬的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作者:蒋秋冬;吴叶鸣;张会;刘培;陈军;段金廒

    考察不同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布洛芬的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以经典促渗剂氮酮为对照,分别制备含不同中药挥发油(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的布洛芬凝胶剂,大鼠腹部给药,考察不同挥发油对布洛芬的透皮促渗效果.与不加促渗剂的对照组相比,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肉桂挥发油和氮酮促渗布洛芬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61.87%,171.05%,151.37%,148.66%.采用反卷积法分别对3种中药挥发油促渗下布洛芬凝胶体内外透皮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的3种布洛芬凝胶剂体内外透皮吸收结果相关性良好(r分别为0.999 7,0.995 2,0.999 4).川芎挥发油、当归挥发油和肉桂挥发油能够显著提高布洛芬经皮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以凝胶剂为剂型的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研究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 “辨状论质”看中药材苦杏仁走油

    作者:拱健婷;赵丽莹;Rudolf Bauer;米文娟;李阳;李佳慧;任智宇;徐东;赵婷

    通过苦杏仁走油前后的质量比较,探讨苦杏仁走油变质现象的感官判别及其物质内涵.该研究对苦杏仁样品走油前后的脂肪油含量、酸值、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并采用HPLC,GC-MS分别检测了苦杏仁苷、苦杏仁脂肪酸等.利用电子感官仪器(色度仪、电子鼻)量化并对比苦杏仁样品走油前后的颜色、气味;同时与上述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苦杏仁走油后颜色由黄白变棕黄,出现酸味;苦杏仁苷含量下降,酸值、过氧化值显著增高,脂肪酸成分发生变化;药材的外表特征与内在质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感官分析-质量鉴别系统”能为预测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初步判断中药优劣及质量实时监测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为中药贮藏的“事先预测、事中干预、事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 医院集中监测7189例脑梗死患者使用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的真实世界用药分析

    作者:廖星;张寅;谢雁鸣;刘艳;易丹辉;章轶立;陈峰

    基于大样本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脑梗死患者使用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的真实世界用药情况.采用主动监测方式,碟脉灵苦碟子注射液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获得7 189例脑梗死患者使用碟脉灵的用药信息.从用药人群基本人口学特征、碟脉灵注射液用药及其联合用药分析等三大方面对该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具体的统计描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发现该研究所选取的脑梗死人群分布以中医医院为主,医院级别以三级居多,医院所在地域分布以华北地区为多;对于用药相关指标如单次滴速、配液放置时间、注射持续时间、注射室温均无说明书指导;另外发现有非静脉滴注、>14 d疗程用药、使用非指定溶媒以及>40 mL和<10 mL单次剂量等不符合说明书用药情况.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排在靠前的几种药物除了依拉达奉注射液属于指南推荐用药外,其他几种药物的使用均缺乏现有证据支持.另外,同时使用碟脉灵+阿司匹林+前列地尔的情况为多见,而非目前临床研究所推崇的“双抗”治疗.该研究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获得有关碟脉灵真实世界的用药情况,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基本的参考信息.但该研究并没有关注疗效评价,因此不能说明用药疗效相关内容.

  • 炮制对半夏毒性成分影响及解毒机制研究报道分析

    作者:袁海建;贾晓斌;印文静;王卉;王红娟;李卫

    半夏作为临床常用的药材之一,不可忽视其毒性对临床使用的影响.而炮制作为有毒中药临床使用前常用的降毒、解毒手段,主要影响药材中的相关成分的量(增加或减少).虽然目前对半夏药材中的毒性成分(主要指半夏生物碱类物质)还存在争议,但更多的文献支持半夏中含有的草酸钙针晶、凝集素蛋白是其主要毒性成分,二者对半夏药材引起炎症作用和刺激性作用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研究手段的深入、研究角度的拓展,有关炮制对半夏解毒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也在不断的深入.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半夏解毒的机制与通过炮制可降低毒性成分的量、炮制中使用的相关辅料成分可抑制多种炎症介导因子等有密切关系.但也应注意某些炮制辅料如白矾可引起铝残留造成新毒性等问题,同时还应注意炮制工艺条件、药材产地与其他药材合用等对半夏毒性的影响.该文旨在通过对半夏药材毒性成分和不同解毒方式、机制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分析,提供相关文献数据支撑,为进一步开展半夏毒性研究提供依据.

  • 我国药用动物繁育标准现状及其关键问题探讨

    作者:周益权;瞿显友;杨光;李军德;苏岩;李颖

    药用动物繁育标准是规范药用动物生产的“法律”,是保证动物药材质量的有力措施.文章概述了我国药用动物资源与繁育标准现状,认为现行动物繁育标准体系不健全,繁育标准少,标准内容、指标考虑不全面,不利于药用动物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指出药用动物繁育标准主要研究内容需包括基础标准的研制、环境控制、饲料质量、饲养管理、检验检疫等方面;介绍了药用动物繁育标准内容框架.并提出了药用动物繁育标准制定中需注意的动物福利待遇、生物安全、档案管理等问题.对药用动物繁育生产管理、药用动物繁育标准制定,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基于萤石呈色机制探讨《中国药典》对紫石英的色泽规定

    作者:韩婷;贾哲;张慧;刘欢;高岩;张颖;林青华;许舒娅;徐新房

    紫石英为妇科常用药,用于肾阳亏虚,宫冷不孕,惊悸不安,失眠多梦,虚寒咳喘等症,自《中国药典》(1985年版)起将紫石英的来源规定为氟化物类矿物萤石族萤石,主含氟化钙(CaF2),紫色或绿色,深浅不等.市场上紫石英质量差异较大,其颜色多样,除药典规定的紫色和绿色外,白色与黄色亦为紫石英的常见颜色.通过对氟化物类矿物萤石族萤石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总结了萤石的颜色及其呈色机制.天然萤石是自然界中颜色品种多的矿物,萤石的颜色主要是混入杂质元素造成.目前关于萤石的紫色的呈色机制主要认识有:稀土离子(4fN离子),色心,包裹体,晶畴或亚显微包体呈色.萤石的绿色为Sm2+和补偿电价离子Na+所产生的色心而引起的570 nm吸收峰及305 nm吸收造成;萤石的黄色为过渡元素的加入,造成晶体离子间的电荷转移形成O2-O32-离子-分子色核造成;萤石的黑色,主要是由于存在有演化程度较高的有机质所引起.提出了《中国药典》紫石英的性状修改建议.

  • 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Meta分析

    作者:严晶晶;夏晓萍;部娜

    系统评价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算机检索截止2016年6月,在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IC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总计7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茵栀黄口服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瘙痒症状[MD=-0.68,95% CI(-0.95,-041),P<0.000 01];降低血生化指标:总胆汁酸(TBA) [MD=-7.23,95% CI(-10.88,-3.58),P=0.000 1]、总胆红素(TB) [MD=-1.90,95% CI(-3.09,-0.70),P=0.002]、谷丙转氨酶(ALT) [MD=-39.08,95% CI(-56.46,-21.70),P<0.000 1]、甘胆酸(CG) [MD=-0.71,95%CI(-0.89,-0.52),P<0.000 01];在改善妊娠结局方面,能明显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MD=430.03,95% CI(219.28,640.78),P<0.000 1];但在剖宫产率[OR=0.93,95% CI(0.36,2.36),P=0.87]、早产率[OR=0.63,95% CI(0.28,1.42),P=0.26]、新生儿窒息率[OR=0.50,95% CI(0.18,1.43),P=0.2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ICP具有一定的疗效性且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但需要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青娥丸方有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玲;翁泽斌;王恒;朱星宇;陈志鹏;吴丽;李伟东

    研究青娥丸方中3种有效成分京尼平苷酸、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与其抗骨质疏松作用的相关性.该实验通过大鼠灌胃给药青娥丸生品与盐炙品后,选取不同时间点进行眼眶取血,采用U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京尼平苷酸、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药物浓度,绘制药-时曲线;以成骨细胞的增殖率为药效学指标,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作用于成骨细胞后的增殖率,绘制时-效曲线.比较时-效曲线和药-时曲线可以发现,在成骨细胞的增殖率达到峰值时,京尼平苷酸和补骨脂素的血药浓度也在峰值附近,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异补骨脂素的血药浓度峰值相对于药效峰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将青娥丸生品及盐炙品各成分的时-效曲线与药-时曲线进行拟合,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盐炙品组各成分的相关性略高于生品组.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青娥丸中京尼平苷酸、补骨脂素的药-时曲线和时-效曲线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生品相比,青娥丸盐炙品中两者的相关性更高.

  • 基于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代谢考察大黄素在肝微粒体体系中的肝毒性

    作者:汪祺;戴忠;张玉杰;马双成

    以胆红素代谢过程中UGT1A1酶介导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环节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待测物大黄素对该酶的抑制作用预测其肝毒性.以胆红素为UGT1A1酶底物,于人肝微粒体、大鼠肝微粒体及人重组UGT1A1酶中加入不同浓度胆红素及大黄素,分别以胆红素的总代谢产物生成量对胆红素底物浓度作图,以米氏方程双倒数法绘图,并以不同曲线的斜率对应胆红素底物浓度绘制slop图计算表观抑制常数Ki,考察其对胆红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抑制作用,预测其肝毒性有无及大小.结果显示大黄素在3个体系中对UGT1A1酶均有中强抑制作用,且抑制类型均为竞争型抑制.HLM,RLM,rUGT1A1体系的K分别为(5.400±0.956),(10.020±0.611),(4.850±0.528),P均<0.05.同时发现,大黄素对于UGT1A1酶的抑制在大鼠及人之间无明显种属差异.大黄素可通过抑制UGT1 A1酶活性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存在引发肝毒性的潜在危险.该试验所建立的体外研究方法为中药肝毒性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中药安全性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 青藏高原藏药濒危现状及其资源保护策略

    作者:赵彩云;刘欢;苏锦松;李轩豪;贾敏如;张艺;张静

    随着藏药产业快速发展,对高原药用植物濒危状况的研究不足,保护措施乏力以及高原生态环境固有的脆弱性等因素,造成藏药资源短缺,影响了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根据已有的藏药资源濒危信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是藏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初步摸清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的家底,使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等级划分方法,整理出青藏高原濒危藏药物种名录,分为一级(濒危)11种、二级(稀有)21种和三级(渐危)42种,共74种.其中除《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等国家保护名录收录的,还包括建议增加的青藏高原五省(区)藏区濒危藏药物种.同时结合藏药资源濒危现状,探讨了从定期进行濒危藏药物种的调查、建立濒危藏药的种质资源库、就地保护、人工种植研究和更新观念,合理开发利用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的保护策略,以期为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何首乌考辨

    作者:梁鹂;郑金生;赵中振

    何首乌作为传统补益中药活跃在中医药市场,人形何首乌的出现更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何首乌补益功效的追捧.然而,近年来,何首乌的中毒报道频频出现,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对古代本草书籍中关于何首乌的绘图与文字记述进行系统梳理,探讨了何首乌的起源、植物形态、功效、炮制以及白首乌来源的历史沿革,以求正本清源,为何首乌的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启示.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