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委陵菜积雪草酸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赶;吕淑娟;韦刚;韦锦斌;林兴;黄权芳

    研究委陵菜积雪草酸(asiatic acid,AA)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A对照组(8 mg· kg-1AA),模型组(5.0~9.0 g·kg-1乙醇),及AA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乙醇+8,4,2 mg·kg-1AA).各组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每天1次,连续24周.末次给药1.5h后,取血,处死大鼠,采集肝组织.检测大鼠血清AST,ALT,检测肝脏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GSH-Rd,丙二醛(MDA)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NF-κB,Toll样受体4(TLR4),CD1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TIR结构域衔接蛋白-β(TRIF),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做组织学检查,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AA治疗后,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MDA含量明显降低,SOD,GSH-Px,GSH-Rd,MPO活性明显升高.此外,AA能抑制TNF-α,IL-1β的表达;同时还可抑制TLR4,CD14,MyD88以及核因子NF-κB的水平.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委陵菜积雪草酸对乙醇所致的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 芍药苷对LPS脑损伤模型小鼠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刘玲;邱相君;和素娜;杨晖;王等;杨雪梅

    该文主要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a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中将雄性Bal 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芍药苷低及高剂量组4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Pae(10,30 mg· kg-1)每日1次,连续6d.第7天除正常对照组,其他组给药1h后腹腔注射LPS(5 mg· kg-1),建立急性内毒素炎症模型,6h后制备脑匀浆进行相关指标测定.比色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H2O2)、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以及Ca2+-Mg2+-ATP酶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HO-1,Nrf2蛋白表达水平.研究发现芍药苷可降低LPS脑损伤模型小鼠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提高脑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提高T-AOC,降低H2O2水平;提高SDH、Na+-K+-ATP酶以及Ca2+-Mg2+-ATP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小鼠脑组织核内Nrf2蛋白水平轻度上调,诱导HO-1蛋白表达增加,芍药苷可明显激活Nrf2的核转位,并且显著上调HO-1蛋白水平.结果提示芍药苷减轻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脑损伤,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以及改善能量代谢有关.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不同产地骆驼蓬药材定性判别模型

    作者:李莉;李莹;王婷媛

    该研究将光纤传感技术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相结合,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SIMCA等方法直接对骆驼蓬药材进行检测,用于识别不同产地的骆驼蓬,建立快速无损鉴别骆驼蓬产地的新方法.研究中建立全波长原始光谱图,通过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得分图基本可以区分4个产地的骆驼蓬;波长866~2 507 nm,MSC为预处理方法建立佳聚类分析模型对预测集预测的正确率达到91.67%,可对4个产地骆驼蓬基本区分;波长为1 085~2507 nm,预处理方法为归一化法建立佳SIMCA模型,对样品进行预测,只产地昌吉的样品没有被识别,其余样本判别正确,总识别率97.22%.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纤光谱结合SIMCA法识别能力佳,可用于骆驼蓬的鉴别.

  • 野花椒中一个新的木脂素二聚体

    作者:李定祥;刘敏;周小江

    为了研究野花椒的抗炎活性成分,通过各种柱色谱方法对野花椒进行成分分离,用波谱法鉴定其成分的结构,并且用对脂多糖诱导RAW 264.7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抑制效果评价其成分的抗炎活性.从野花椒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isozanthpodocarpin B(1),kobusin(2),(+)-辛夷脂素(3)和表桉叶明(4),同时,化合物1具有一定的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活性,IC50为14.49 μmol·L-1,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二聚体.

  • 蝉翼藤根中的皂苷类成分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

    作者:查海燕;杨学东;张丽杰;金大庆;王芷;徐丽珍;杨世林

    采用硅胶柱色谱、MPLC、制备与半制备HPLC等分离技术从蝉翼藤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乙酰化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蝉翼藤皂苷A(1),蝉翼藤皂苷B(2),3-O-β-D-glucopyranosyl presenegenin 28-O-β-D-xylopyranosyl-(1 →4)-α-L-rhamnopyranosyl-(1 →2)-[β-D-glucopyranosyl-(1→3)]-4-O-[(E)-3,4-dimethoxycinnamoyl]-β-D-fucopyranosyl ester(3),3-O-β-D-glucopyranosyl presenegenin 28-O-β-D-xyl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 →3)]-4-O-[(E/Z)-3,4-dimethoxycinnamoyl]-β-D-fucopyranosyl ester (3/4),3-O-β-D-glucopyranosyl presenegenin 28-O-α-L-arabinopyranosyl-(1→3)-β-D-xyl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4-O-[(E)-3,4-dimethoxycinnamoyl]-β-D-fucopyranosyl ester(5),远志皂苷XLⅤ(6),远志皂苷XLⅥ(7).其中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3/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获得.采用MTT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2,3/4,5对肺癌细胞株LLC具有中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41.10,38.17,48.92 μmol·L-1;化合物2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有中等抑制作用,其IC50为47.93 μmol·L-1.

  • 潞党参HPLC特征图谱研究

    作者:关琳静;连云岚;李建宽;针娴;史宪海;高建平

    该实验采用RP-HPLC色谱法,Dikma-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流速0.8 mL·min-,波长220 nm,梯度洗脱,对54批次党参样品进行了HPLC特征图谱分析研究,比较了潞党参与其他不同基源、不同产地党参特征图谱中特征峰数目与相对峰面积的异同,同时进行相似度评价.建立了潞党参HPLC特征图谱,确定了7个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指认了特征图谱中codonopyrrolidium B、紫丁香苷、党参苷Ⅰ、党参炔苷和苍术内酯Ⅲ5个特征峰,为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山西道地药材潞党参质量提供了一种方法,为潞党参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依据.

  • 超声逆流提取技术在中药发明专利中的应用概况

    作者:苗彦妮;吴斌;岳雪莲

    该文以德温特世界专利库(DWPI)和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ABS)中涉及超声逆流提取技术的中药发明专利申请为分析样本,从专利申请人、申请量年度分布、提取原料药等方面分析了超声逆流提取技术在中药发明专利中的应用概况.同时将其中公开的超声逆流技术参数进行分类归纳,分别从物料粉碎、提取溶剂、提取时间和温度、提取设备和超声频率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适用于中药原料进行超声逆流提取的各技术参数范围,旨在进步挖掘超声逆流提取技术的技术优势和适用条件,为中药领域提取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 中药质量实时检测:NIR定量模型的评价参数进展

    作者:吴志生;史新元;徐冰;戴幸星;乔延江

    该文旨在基于顶层设计理念,提出中药关键质量属性概念.结合当今快速分析科学的发展趋势,对中药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中药分析学二级学科,率先开展中药关键质量属性快速评价研究.以近红外光谱作为近10年来瞩目的中药制药过程快速分析技术范例,系统综述了经典化学计量学参数的近红外模型评价.依据中药复杂性及微量组分分析特点,提出了多元信息融合的中药关键质量属性的近红外模型评价关键技术,为中药关键质量属性的近红外快速可靠性分析提供支撑.

  •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研究进展

    作者:徐煜彬;窦德强

    中药注射剂由于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危急重症领域.近年来随着其临床不良反应报道的增多,已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其中急性过敏反应为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急性过敏包括Ⅰ型过敏和类过敏,其中后者占77%以上,为中药注射剂的主要不良反应,目前已发现多种中药注射剂包括鱼腥草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等导致严重的类过敏反应的发生.但是国内外对类过敏反应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均未建立评价中药致敏原的类过敏标准动物模型,有关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的技术指导原则尚未制定,相关机制及类过敏成分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该文主要从类过敏反应机制、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3方面对中药注射剂类过敏进行综述.类过敏反应机制主要包括直接刺激途径、补体途径、凝血途径、激肽释放酶-激肽途径和急性过敏途径共5条途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整体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模型;综述评价指标主要分析了类过敏发生途径的特征指标及类过敏发生后效应物质指标.

  • 不同月龄蚂蟥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史红专;刘宏;郭巧生;王嘉;刘飞;李蒙蒙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棕榈酸硝基苯酯(p-NPP)比色法、福林-酚法探究0~6月龄蚂蟥消化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蛋白酶比活力1.5月龄前维持在较低水平,2月龄活性高,碱性蛋白酶4月龄呈现一小峰值后快速下降;淀粉酶出生时活力较低,之后逐渐升高,2.5月龄活性大;脂肪酶刚出生时便有较强活力,1月龄低,2月龄达到峰值,4月龄又出现一小峰值.综上所述,蚂蟥出生时仅脂肪酶呈现较强活力,脂肪酶在消化道发育过程中比活力强,蛋白酶、脂肪酶以及淀粉酶在2~3月龄时活力均强,4月龄后均呈下降趋势.

  • 铁皮石斛转录因子基因DoWRKY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作者:赵俊;孙时伟;孟灿灿;金青;樊洪泓;林毅;蔡永萍

    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中发现的新型转录调控因子,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WRKY转录因子基因cDNA全长,命名为DoWRKY1,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KF71613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cDNA为1 70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1 629 bp,编码1条由54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具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属于WRKY家族第Ⅰ类转录因子.酵母单杂交表明,DoWRKY1可以激活下游报告基因(His3,Ade2)的表达,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属于转录激活子.半定量RT-PCR显示,DoWRKY1在根、茎、叶和类原球茎中均有表达.qRT-PCR分析表明,DoWRKY1响应茉莉酸甲酯(MeJA)和壳聚糖(chitosan)诱导,分别在2h和1h,表达量达到高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铁皮石斛次生代谢过程的调控功能奠定基础.

  • 雪峰虫草性状和显微特征研究

    作者:刘浩;镇兰萍;朱如彩;张水寒;黄惠勇

    该文应用性状和显微鉴定法,对雪峰虫草不同批号样品的子座和虫体性状、组织、表面和粉末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雪峰虫草的形态、大小、腹节环纹等性状特征明显,虫体体表菌丝、体壁纹理、腹足趾钩等表面显微特征为稳定的鉴别特征,可作为雪峰虫草的鉴别依据,其中腹足趾钩呈椭圆形二行环,内环趾钩呈长条形,外环趾呈钩状具有特异性.

  • 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谭世强;马琳;许永华;雷锋杰;张爱华;张连学

    测定了人参茎叶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非选择拒食活性、选择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在室内模拟4龄粘虫的自然生长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叶碟法测定测定人参茎总皂苷对其的拒食活性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10,5 g·L-13种质量浓度的人参总皂苷分别处理高粱叶片后饲喂4龄粘虫,8h后,3种不同浓度的人参总皂苷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88.67%,64.40%,47.36%,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2.49%,44.29%,34.19%;与对照相比较,人参总皂苷处理后4龄粘虫的发育历期延长了13 h.人参总皂苷对4龄粘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 赤芝不同部位油脂组成分析

    作者:李静静;刘京晶;斯金平;曹隆枢

    收集不同产地、品种、采收部位和潮次的赤芝孢子粉和子实体,对其含油率、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不同产地的破壁孢子粉含油率为23.61% ~34.17%;浙江主栽赤芝品种子实体含油率为0.81% ~ 1.87%,未破壁孢子粉为0.07% ~0.24%,破壁孢子粉为27.54% ~34.17%,赤芝孢子粉含油率远远大于子实体,破壁加工可提高孢子粉中油脂提取率150 ~340倍.赤芝孢子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其中油酸和亚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3.26% ~ 58.16%,10.69% ~16.87%;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显示,孢子粉和子实体的脂肪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测定脂肪酸组成,尤其是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的含量,可以鉴别赤芝类产品来源的组织类型.研究还发现同一品种赤芝1潮孢子粉和子实体中含油率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2潮.

  •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药用真菌猪苓在中国潜在适生区

    作者:刘蒙蒙;邢咏梅;郭顺星

    从中国12个省采集到猪苓40个分布数据,结合Worldclim网站上1950-2000年生物气候数据,用大信息熵模型模拟猪苓潜在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经RO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生态位模型的AUC值为0.959,表明预测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准确性.依据模拟分布值0.5 ~0.8标定的猪苓分布区域,排除其潜在分布区域,再结合这些区域的地理间隔性,从宏观景观上将猪苓的地理分布格局划分为3个区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4省小部分地区;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地区,西藏的东南部地区;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大部分地区,陕西与甘肃、宁夏交界的东南部.刀切法检测表明,温暖季节平均降雨量对猪苓的分布增益贡献大,其次依次干季度平均温度为及年平均温.该研究反映出了猪苓在中国基本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潜在分布区域,为猪苓的生境保护以及资源引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有效成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丁小丽;孙建军;梁健;王娜;崔浪军

    以5个不同地域丹参为材料,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不同产地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积累规律,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不同产地的丹参叶片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量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二者相关性分析显示一些内生真菌与丹酚酸B、咖啡酸等几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

  • 基于“溶质相转移”技术的黄芩提取物鼻用亚微乳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史亚军;施俊辉;陈世彬;杨明

    该研究基于鼻腔给药制剂高载药量的要求,采用独特的溶质相转移技术,将黄芩提取物磷脂复合物制备与亚微乳成型工艺集成,制备得到了高载药量的亚微乳.在药物溶散方法研究中,对传统的搅拌法、研磨法、匀浆法和创新的溶质相转移技术进行了考察,以药物分散的均匀性和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溶质相转移技术作为药物的溶散方法,该技术使亚微乳的黄芩提取物载药量达到了1.33%(磷脂复合物为4%),较传统亚微乳载药量显著提高;对溶质相转移的方法和相转移时机进行了研究,确定在黄芩提取物磷脂复合物的无水乙醇液总体积回收至剩余30%时加入油相,继续回收无水乙醇而实现溶质相转移,溶质相转移效果理想;药物溶散至油相后,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初乳的制备工艺;以初乳和亚微乳的粒径、PDI以及稳定性参数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对处方组成和高压均质参数进行了优化,终形成了稳定可行的制备工艺.

  •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芪桂痛风片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

    作者:柯志鹏;张新庄;丁玥;曹亮;李娜;丁岗;王振中;萧伟

    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分子相似性比较来探索芪桂痛风片治疗痛风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分子相似性结果表明芪桂痛风片中木犀草素、异泽兰黄素、金合欢素-7-O-β-D-吡喃半乳糖苷及其光学异构体等黄酮类化合物与金石欢素(acacetin)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提示其对痛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进一步的分子对接和网络分析发现芪桂痛风片中网络度大于8的dongbeinine,去氢浙贝母碱-N-氧化物和浙贝母碱-N-氧化物等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作用于黄嘌呤氧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等22个靶点来抑制新尿酸形成、缓解已形成尿酸引发的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由此揭示出这些化合物可能为芪桂痛风片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同时也揭示了其治疗痛风的分子作用机制,印证了芪桂痛风片整体的药效作用特征并为其进一步的效应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原料中5种微量银杏酸的LC-MS/MS含量测定研究

    作者:司海红;李艳静;薛佳;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该实验建立了同时测定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原料中5种微量银杏酸含量的LC-MS/MS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3.0 mm ×50 mm,1.8μm);流动相甲醇-0.2%甲酸水(95∶5),等度洗脱;流速0.5 mL· min-1;质谱条件:采用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扫描.结果显示,5种银杏酸在0.2~36.0μg·L-1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5);银杏酸C13∶0(白果新酸),C15∶1,C17∶2,C15∶0,C17∶1的低定量限(LOQ)分别为0.18,0.18,0.21,0.10,0.20 μg·L-1;平均回收率在73.28% ~87.56%;3批样品中所含总银杏酸的质量分数为0.023 ~0.028 μg·g-1,均远低于药品注册标准规定的限度(含总银杏酸以白果新酸计,不得过百万分之二).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可用于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原料中5种微量银杏酸的快速测定.

  • 番石榴叶新颖杂萜醛类波谱学特征

    作者:欧阳文;朱晓艾;刘晓娟;叶淑敏;赵力超;苏磊;曹庸

    新奇杂萜醛类化合物独存在番石榴叶中,论文归纳其波谱学特征与生源途径,对文献波谱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综述结果表明杂萜醛类波谱学特征鲜明,文献杂萜醛位序编号不一致,具有合理生源途径,是番石榴叶的特征化学成分.

  • 银杏内酯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作者:司海红;耿婷;孙晓萍;赵洁;薛佳;李艳静;黄文哲;丁岗;王振中

    研究银杏内酯A(GA)、银杏内酯B(GB)和白果内酯(BB)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其绝对生物利用度.该实验建立了检测大鼠血浆中GA,GB,BB的LC-MS/MS分析方法,考察大鼠经口服(ig)和静脉注射(iv)给药后血浆中3种银杏内酯类化合物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药动学处理软件,计算GA,GB,BB的药动学参数及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GA,GB,BB经大鼠注射给药后的Cmax分别为(513.9±116.9),(701.3 ±76.0),(5 255.6±476.8) μg·L-1,AUC0-t分别为(960.9±268.5),(779.5±140.6),(7 409.3±1 181.1)μg·h·L-1;灌胃给药后的Cmax分别为(522.9±39.9),(146.8±31.6),(2711.9±588.9) μg.L-1,AUC0-t分别为(1 760.4±300.7),(636.6±180.3),(16 651.4±1 306.5)μg·h·L-1.GA,GB,BB在大鼠体内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1.1±10.4)%,(27.2±7.7)%,(56.2±4.4)%.该实验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GA,GB,BB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 外翻肠囊法研究葫芦素B胆盐磷脂混合胶束大鼠肠吸收动力学

    作者:程玲;申宝德;李娟娟;邱玲;沈刚;张利红;韩晋;袁海龙

    研究葫芦素B胆盐磷脂混合胶束(Cu B-SDC/PLC-MMs)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葫芦素B混悬液进行对比.该研究采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离体肠吸收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葫芦素B的含量,研究Cu B-SDC/PLC-MM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Cu B-SDC/PLC-MMs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下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且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药液中葫芦素B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Cu B-SDC/PLC-MMs在回肠段吸收好,且各肠段的吸收均高于葫芦素B混悬液.磷脂胆盐混合胶束能显著增强葫芦素B的肠吸收,该肠吸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合理固化提供依据.

  • 藏药仁青芒觉配伍佐塔的药代动力学对比研究

    作者:李波;孙美;杨正明;陈奕君;刘盼盼;刘圆

    探索佐塔对于仁青芒觉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该研究通过平行给药配伍佐塔与否的仁青芒觉后,对小鼠血浆中的毒活性成分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比较研究.采用LC-MS/MS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浓度,以及利用Kinetica 5.0药动学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NCA),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试验建立了同时检测血浆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LC-MS/MS分析方法,经过方法学考察,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符合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要求.藏药仁青芒觉配伍佐塔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AUCtot都显著增加(P<0.05);马钱子碱Cmax是非佐塔配伍组的6.25倍(P<0.05);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达峰时间Lmax分别缩短为非佐塔配伍组的1/8,1/4.此外,佐塔配伍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在体内的消除加快,其中马钱子碱的MRT0-t差异显著(P<0.05),而士的宁的MRT0-∞和末端消除速率(Lz)在检验水准α=0.1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安全剂量(浓度)范围内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吸收程度增加,以及此二者消除速率加快,可能是佐塔对于仁青芒觉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机制之一.

  • 石斛加工炮制和用法考

    作者:杨文宇;唐盛;石冬俊;陈祥贵;李明元;唐显福;袁长江

    对历史上石斛的加工炮制方法和用法进行总结以供今天使用石斛参考.经梳理历代有关石斛加工炮制与用法的本草医籍,结果表明:①石斛药用部位为茎,须去根、去芦;②因表皮致密,石斛较难干燥,为缩短干燥时间,古代用“桑灰汤沃”、酒洗、酒浸、“米饮浆晒”等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③因体坚质韧,古人认为石斛入药须用切、锉、拍打、捣等方法充分破碎,否则难达药效;④古代石斛的加热炮制方法有炒、炙、焙、蒸、煮等(通常用酒共制),其中酒处理后蒸制是主要炮制方法(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绘有此法彩图);⑤近现代砂炒、发汗炕黄、硫磺熏等追求药材卖相的炮制方法有违古人炮制石斛的初衷;⑥石斛鲜用、干用均可,泡茶、泡酒是其常见用法;清代强调其入汤剂需先煎久熬,并推崇单味熬膏使用.古人经验对今天使用石斛的大启示是:应以保证药效作为加工炮制和使用石斛的前提,不应一味追求药材卖相.

    关键词: 石斛 初加工 炮制 用法
  • 药物过敏和类过敏的临床前评价要求概述

    作者:韩佳寅;易艳;梁爱华;张宇实;李春英;赵雍;王连嵋;卢禹婷;李桂琴

    药物过敏和类过敏反应是主要的不可预测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一般由药物、药物代谢产物或药物添加剂的免疫原性引起;类过敏反应可能是由药物刺激或激活炎症介质的释放而引起的.药物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临床前评价属于免疫毒性评价的范畴.由于不同类型过敏和类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不同,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体内或体外方法可以预测所有类型的反应.近年来FDA,SFDA,OECD,ICH,WHO等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药物免疫毒性临床前评价的指导原则,但目前关于新药临床前过敏和类过敏反应评价的要求和方法尚未完全统一.该文主要就药物过敏和类过敏的临床前评价要求进行综述.

  • 3种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易艳;李春英;张宇实;赵雍;韩佳寅;卢禹婷;梁爱华

    该文以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3种中药注射剂——鱼腥草、生脉和清开灵注射液为代表,借助小鼠类过敏反应模型,将含有0.4%伊文思蓝(EB)的各中药注射剂、阴性和阳性对照一次性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30 min后,比较各组小鼠耳廓蓝染情况,以对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另外单独将各中药注射剂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分别于5 min和30 min后取血浆和血清,ELISA法测定其中的组胺,VEGF,TNF-α和IL-10的含量,并对耳和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从而探讨其可能的类过敏反应机制.结果显示除鱼腥草注射液外,临床1.5倍和3.3倍浓度的生脉和清开灵注射液均可以引发小鼠发生以血管通透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轻微类过敏反应,低于此浓度则不发生;另外这2种注射液均导致小鼠血中组胺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但VEGF,TNF-α和IL-10含量变化不明显,提示生脉和清开灵注射液诱发ICR小鼠的类过敏反应发生可能与组胺释放增加有关.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各致敏注射液组小鼠耳、肺组织呈现明显的炎性改变;因此研究初步认为炎性机制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是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主要原因.

  • 基于胃寒证的吴茱萸水提物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机制

    作者:李晓宇;孙蓉

    对吴茱萸水提物在胃寒证小鼠模型上镇痛作用的药效剂量范围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制备胃寒证小鼠模型,采用经典的小鼠热板法,灌胃不同剂量吴茱萸水提物,观察其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及肝脏ALT,AST;并通过相关的毒性反应积分表,记录小鼠的伴随毒性症状.吴茱萸水提物在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0 min达到峰效应,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血中和肝内ALT和AST水平升高,血中PGE2,MDA,NO,NOS水平的增高,SOD,GSH,GSH-Px水平下降,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肝体比值增加,肾体比值无明显变化.吴茱萸水提物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过氧化损伤及NO损伤有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毒性机制主要为氧化损伤,呈现与肝毒性损伤相并行的“量-时-毒”关系.

  • 毒理基因组学及其在中药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练雪萍;艾妮;陆晓燕;范骁辉

    随着组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毒理基因组学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并在中药安全性研究中应用日渐广泛.毒理基因组学技术可从全基因组水平考察机体暴露于毒物后的系统变化,被广泛用于毒性生物标志物发现、毒性机制及毒性预测等研究.该文简要总结了毒理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并着重综述了其在揭示中药毒性作用机制、发现潜在毒性标志物、研究配伍毒性规律等中药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双黄连注射液致类过敏物质筛选研究

    作者:易艳;张宇实;李春英;赵海誉;肖红斌;李桂琴;卢禹婷;韩佳寅;赵雍

    采用小鼠类过敏反应检测模型,以双黄连注射液(SHLI)为例,对双黄连注射液的中间体提取物、中间体的逐级萃取组分或成分进行类过敏反应筛选,确定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致类过敏物质.结果显示双黄连注射液的3个中间体(黄芩提取物、金银花提取物、连翘提取物)中,连翘提取物致类过敏反应的作用较强;连翘提取物的致类过敏反应主要与其中极性较大的组分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此部分极性物质成分中所包含的连翘酯苷A和牛蒡苷可导致明显的类过敏反应.采用液质联用化学成分靶向切除技术剔除双黄连注射液中的连翘酯苷A后,与未剔除连翘酯苷A的双黄连注射液相比,前者诱发类过敏反应大大降低,安全性明显提高.该研究采用化学分离与体内类过敏检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筛选双黄连注射液致类过敏物质的技术,并找出了SHLI的主要致类过敏成分,不仅为SHLI的工艺改进和优化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复方制剂类过敏物质筛选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三七总皂苷制剂致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俞婷婷;李杰;赵佳伟;张亚欣;李丹丹;梁爱华;刘冠萍;高杉;高月

    探究三七总皂苷制剂诱发类过敏反应的病理特点以及致类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采用小鼠类过敏试验模型,适应性饲养1d后,将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5个实验组,分别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三七总皂苷制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一次性静脉注射含0.4%伊文思蓝(EB)的相应受试物,给药30 min后,记录各组动物耳廓蓝染数,进行耳廓蓝染程度评分,并定量测定耳廓EB渗出量.另做2批动物,只给予相应的受试物,30 min后,取外周血和肺脏,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关的细胞因子,肺脏HE染色.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制剂中、高剂量静脉注射均可引起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耳廓明显蓝染,提示可能有致类过敏的作用.病理结果显示三七总皂苷制剂的类过敏反应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明显.组胺、VEGF以及TNF-α的含量在三七总皂苷制剂中、高剂量时明显升高(P <0.05,P <0.01)且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与耳廓蓝染程度保持一致,而IL-6和IL-10含量在三七总皂苷制剂低、中剂量时没有明显升高,当其增为临床4倍浓度8倍剂量时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P<0.05,P<0.01).其产生类过敏作用可能与组胺,VEGF,TNF-α有关,但可能当其类过敏程度达到一定高的程度时,IL-6和IL-10才可能在类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

  • 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临床前评价:动物品系和性别差异研究

    作者:张宇实;易艳;李春英;赵雍;王连嵋;韩佳寅;卢禹婷;田婧卓;冯筱懿

    类过敏反应在首次用药后发生,与过敏反应需要抗原致敏后再次激发2个阶段的致病机制不同.该研究探讨2种中药注射剂诱导不同品系和性别小鼠发生的类过敏反应,为小鼠类过敏反应检测模型在动物品系和性别上的选择提供依据.用ICR,昆明,BALB/C,C57小鼠进行2种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试验,比较4种小鼠的敏感性,并比较雌雄性动物的差异.各小鼠均一次性静脉注射含有0.8%伊文思蓝(EB)的受试物,以耳廓蓝染发生率和EB渗出量作为类过敏反应评价指标.在ICR和昆明小鼠上,2种中药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均在一定剂量下诱导出类过敏反应,在同种注射剂同剂量下ICR的类过敏反应更明显,说明ICR小鼠更敏感.只有1种注射剂在BALB/C小鼠上呈现出了类过敏反应,且反应程度较ICR和昆明小鼠明显减弱;2种注射剂在C57小鼠上均未诱导出类过敏反应.雌雄动物比较结果显示,1种注射剂雌雄动物未见明显差异,而另一种注射剂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敏感.因此,进行中药注射剂小鼠类过敏试验,ICR小鼠是较为理想的试验品系,应该作为首选动物;其次可选用昆明小鼠.BALB/C和C57小鼠敏感性较低,不建议用于中药注射剂类过敏试验.中药注射剂对小鼠类过敏反应显示有一定雌雄性别差异,雄性小鼠更为敏感.

  • 中药轻粉临床外用的风险评估

    作者:邱恒;王旗

    轻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外用含汞中药,其毒性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然而,目前含轻粉中药临床外用,尚没有统一的限量标准.危险度评价是一种评估有害物质潜在健康效应的安全性评价方法,该研究尝试应用基于毒性数据的危险度评价,分析轻粉临床外用的风险,以指导含轻粉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轻粉(或氯化亚汞)经皮毒性相关文献资料,按照危险度评价的4个步骤,以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MOS)作为评价指标,根据MOS=1时,推算其外用每日大暴露量.已有轻粉单次外用剂量为1.5g可致人死亡的报道;根据大鼠破损皮肤长期接触(1个月)轻粉的LOAEL为0.096g·kg-1·d-1,推算得到临床疗程2周内每日外用轻粉的NOAEL为1.46 mg· kg-1·d-1(体重60 kg的患者),当MOS=1时,其外用每日大暴露量为1.1g.建议成年患者,临床单次外用轻粉低于1.5 g;2周内每日轻粉用药量超过1.1g时,应该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

    关键词: 轻粉 外用 风险评估
  • 溶媒及配制后存放时间对注射用双黄连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作者:易艳;梁爱华;李春英;张宇实;赵雍;韩佳寅;卢禹婷

    选择正确的溶媒和配制后现用现配是合理用药的基础,也是直接有效的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途径.在该研究中,借助小鼠类过敏反应模型,将注射用双黄连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相应浓度,与血管通透性增高指示剂伊文思蓝溶液混合后一次性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比较给药后30 min小鼠耳廓血管通透性增高情况;另外将注射用双黄连配制后放置10 min,2.5,6,20 h,运用与前相同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放置时间的注射用双黄连进行类过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注射用双黄连分别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后,相同剂量情况下其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配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注射用双黄连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有加重趋势.

  • 山豆根对实热证小鼠抗炎作用的效-毒-证关联评价

    作者:孙蓉;冯群;谢元璋;杨倩;李素君

    建立小鼠咽喉实热证模型,给予山豆根水提组分,检测血中热证指标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通过考察并比较山豆根水提组分对小鼠发挥抗炎作用剂量下的伴随毒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阐释有毒中药山豆根“功效-毒性-证候”相关性.结果山豆根水提组分对混合致炎液所致咽喉实热证模型小鼠的耳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连续多次给药可引起小鼠血中ALT,AST活性明显升高,肝脏系数增大,血中PGE2,SOD,MDA,NO,NOS,GSH,GSH-Px等指标有明显改变.表明,山豆根水提组分对混合致炎液所致咽喉实热证模型小鼠耳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比对正常动物强,药效剂量下的山豆根还可产生一定的肝脏毒副作用.山豆根对咽喉实热证小鼠的抗炎作用及肝毒性机制均与过氧化损伤有关.

  • 薯蓣皂苷致肝毒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亚欣;王宇光;马增春;汤响林;梁乾德;谭洪玲;肖成荣;赵永红;高月

    薯蓣皂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有关薯蓣皂苷毒理及其机制方面研究较少.该文从细胞水平上检测薯蓣皂苷(dioscin)对肝脏的毒性,同时对薯蓣皂苷作用于HepG2细胞后CYP1A在mRNA、蛋白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CYP1A转录调控子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也进行了检测,旨在探索薯蓣皂苷的肝毒性及其可能的机制.将0.5 ~ 32 μmol·L-薯蓣皂苷作用于HepG2细胞12 h,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的生成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YP1A及其转录调控子Ah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YP1 A1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薯蓣皂苷0.5~32 μmol· L-1作用于HepG2细胞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LDH释放量显著升高,ROS的生成量显著增大,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并坏死.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YP1A及芳香烃受体(AhR) mRNA表达升高;在蛋白水平上,薯蓣皂苷作用于细胞后CYP1A1蛋白表达升高,且AhR的拮抗剂白藜芦醇(Res)与薯蓣皂苷合用后能使CYP1A1的表达下调.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大剂量薯蓣皂苷具有肝细胞毒作用,这可能与其能激活芳香烃受体(AhR),诱导CYP1A表达进而产生毒性作用有关.

  •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思路和方法

    作者:韩佳寅;易艳;梁爱华;张宇实;李春英;赵雍;王连嵋;李桂琴

    中药遗传毒性研究是中药安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药的遗传毒性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遗传基因突变为指标的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tk试验)、以染色体畸变为指标的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以DNA损伤为指标的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3种.该文结合中药特点就现代中药遗传毒性研究进展、遗传毒性评价方法、中药遗传毒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新技术在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综述.

  •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参附配伍对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作者:何家乐;赵佳伟;马增春;梁乾德;王宇光;谭洪玲;肖成荣;汤响林;高月

    运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人参与附子配伍对大鼠血清中内源性标记物的影响,旨在发现人参对附子减毒作用的内源性标记物及其分子机制.连续7d给予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不同配伍的参附水煎液20 g·kg-1,收集血清,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小二乘判别法分析参附配伍对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参附合并组中,谷胱甘肽、磷脂酰胆碱、柠檬酸含量下降,同时抗坏血酸、尿酸、D-半乳糖、色氨酸、L-苯丙氨酸的含量上升.说明参附合煎液中附子对心脏产生了毒性影响.参附合煎组中与空白组对比表现出了类似或者稍弱的趋势,但是大部分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参附合煎组与合并组,可以得出参附配伍减毒的科学性.结果可见,人参与附子配伍可以减轻附子的心脏毒性,柠檬酸、谷胱甘肽、磷脂酰胆碱、尿酸可作为附子造成心脏毒性的潜在标记物.

  • 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的影响

    作者:张云燕;徐王彦君;汤响林;马增春;王宇光;梁乾德;谭洪玲;肖成荣;王振中

    研究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酶活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将SD大鼠腹腔注射7d后,处死,制备大鼠的肝微粒体,与探针药物共孵育,利用LC/MS法测定各同工酶特异性底物在大鼠肝微粒的代谢产物的生成量,间接反映各同工酶的活性.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考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肝脏CYP450酶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酶活性方面,热毒宁注射液与空白组比较可抑制CYP2B1,2C12,2C13,2D2的酶活性,诱导CYP3A1的酶活性,对CYP1A2酶活性无明显影响.mRNA表达方面,热毒宁注射液对CYP2B1,3A1,1A2,2C11,2D1,2E1 mRNA的表达具有诱导作用.通过对上述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热毒宁注射液在酶活性和mRNA水平均对CYP3A1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对CYP2B1,2C12,2C13,2D2的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或潜在风险.

  • 黄素单加氧酶3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在药物代谢和毒性中的作用

    作者:巩政;王旗

    黄素单加氧酶3(flavin-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FMO3)是一种重要的肝微粒体酶.多项研究表明,FMO3基因存在多态性,并且这种多态性具有广泛性,不仅存在于人类也存在于动物中,既存在丁同一种族内也存在于不同种族间.尚有研究表明FMO3基因表达的FMO3酶在某些含氮和含硫的药物代谢和毒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作者对FMO3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在药物代谢与毒性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