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扶正散结方调控Lewis肺癌小鼠TAMs免疫重塑作用的相关研究

    作者:黎金华;田菲;邱崇笙;陈文军;许冬鑫;杨丽琴;李蕊洁

    目的:探讨扶正散结方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有关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称瘤重,算抑瘤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CD68+浸润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IFN-γ,TGF-β,IL-4,IL-13,IL-6,IL-10,IL-12,TNF-α的含量.结果:与荷瘤模型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较高,分别为DDP组(50.28%)、中药预防组(34.37%)、中西结合组(6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8+浸润程度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各组荷瘤小鼠血清中IFN-γ,IL-6,IL-12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低,而IL-4,IL-13,TGF-β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高,且在不同药物干预下,部分相关细胞因子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预防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荷瘤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10含量,与荷瘤对照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散结方可以通过下调肺癌免疫微环境中IL-4,IL-13,TGF-β等,上调IFN-γ等细胞因子,从而逆转TAMs的免疫重塑作用,控制肿瘤生长.

  • 基于剂量的雷公藤抗小鼠免疫性炎症“效-毒”关联性评价

    作者:赵庆华;李晓宇;冯群;孙蓉

    目的:研究雷公藤水煎液发挥抗免疫炎症药效同时产生的伴随毒性作用,为其“药效-毒性”相关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连续给予不同剂量的雷公藤水煎液5d,观察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及其毒副作用,于末次给药后检测血中PGE2,TNF-α,IL-2,ALT,AST,PA,TBA,TBIL等生化指标水平的变化,并计算心、肝、肾、脾、肾等脏器指数.结果:连续多次给小鼠灌胃雷公藤水煎液可明显抑制DNFB致小鼠耳肿胀,其ED50及其95%可信限为0.34(0.21 ~0.42)g·kg-1.血中PGE2,TNF-α,IL-2含量降低,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小鼠血中AST,ALT,TBA,TBIL活性升高,PA含量降低.结论:雷公藤水煎液在0.59~2.34 g·kg-1具有较强的抗免疫炎症作用,呈现“量-效”关系,同时可对小鼠肝脏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高剂量(2.34 ~4.68 g·kg-1)可引起实质性肝损伤,肝功能指标呈现剂量依赖性.因此,雷公藤的“功效-毒性”具有一定的依赖于剂量的相关性,为今后临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提供参考,确保雷公藤临床用药安全.

  • 雷公藤红素通过影响Akt信号通路和整合素表达抑制肺癌细胞的转移

    作者:徐佳;伍春莲;黄杰

    雷公藤红素是从传统中药雷公藤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醌甲基三萜,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肿瘤等药理活性.该实验就雷公藤红素对肺癌细胞黏附、迁移及侵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用划痕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对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对肺癌细胞侵袭的影响;用RT-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对肺癌细胞中整合素家族及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肺癌细胞的黏附、迁移及侵袭,抑制整合素β3,β4,αv的表达,以及抑制Akt信号通路中磷酸化Akt,GSK-3β,c-Raf,PDK1的表达.因此,该研究暗示雷公藤红素能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和整合素的表达来抑制肺癌细胞的转移.

  • 津力达对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ApoE-/-小鼠骨骼肌脂质转运酶类的表达变化

    作者:金鑫;张会欣;张彦芬;崔雯雯;秘尧;何其龙;周升山

    目的:探究津力达对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ApoE-/-小鼠骨骼肌脂质转运酶类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8只雄性C57BL/6J小鼠设为正常组(NF);40只雄性ApoE-/-小鼠喂养16周后分为模型组(HF)、罗格列酮组(LGLT)、津力达低剂量组(JLDL)、津力达中剂量组(JLDM)、津力达高剂量组(JLDH),开始灌胃给药,连续8周.采用组织游离脂肪酸、BCA蛋白浓度法测定骨骼肌FF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小鼠骨骼肌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津力达能够不同程度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下调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津力达能够不同程度的上调小鼠CPT1,PPARα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FAT/CD36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论:津力达能够通过调节骨骼肌脂质转运酶类的表达变化,改善高脂诱导的ApoE-/-小鼠的胰岛素抵抗.

  • 支持向量机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景芳;蒋芦荻;张燕玲

    计算了111个肾毒化合物和90个无肾毒化合物的6 122个分子描述符,采用CfsSubsetEval评价和BestFirst-D1-N5搜索相结合的方法筛选特征描述符子集.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化合物肾毒性判别模型.收集通过造成肾小管损坏致肾毒性的39个化合物,与39个无肾毒化合物组成数据集,用相同方法构建化合物肾小管损坏判别模型.2个模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马修斯相关系数均在70%以上.以22个有肾毒的中药成分作为外部验证集,进一步评价肾毒性判别模型,准确率达72.73%.用肾小管损坏模型进一步判别肾毒性模型筛查结果为阳性的中药成分,其中10个中药成分可能通过损害肾小管致肾脏毒性,6个已有文献佐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2个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有助于开展中药肾毒性成分筛查工作,并为进一步研究肾毒性机制提供新思路.

  •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及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孙怡;顾君

    目的:探究槲皮素(naringenin)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观察经不同浓度槲皮素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及Transwell实验分析考查槲皮素对MDA-MB-231水平运动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考察槲皮素对MDA-MB-231细胞整合素Integrinβ3,β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运用计算机虚拟对接技术体外评价槲皮素与整合素Integrinβ3的结合能力.结果:槲皮素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Wound healing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中,随着槲皮素浓度提高,MDA-MB-231迁移数目呈递减趋势;随着槲皮素浓度的提高,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呈递减趋势;槲皮素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Integrin β3蛋白表达,而对Integrin β1的表达不甚明显,此外槲皮素可以显著抑制MMP-2和MMP-9 的蛋白表达;计算机虚拟对接结果发现槲皮素与Integrin β3的结合能力数值为较低负值,表明槲皮素与IntegTin β3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槲皮素具有抑制MDA-MB-231乳腺癌细胞生长能力,阻断MDA-MB-231细胞迁移、运动以及侵袭,其机制为槲皮素与Integrin β3结合后,下调MMP-2,MMP-9的表达.

  • 鬼针草滴眼液治疗兔围绝经期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邵毅;余瑶;余静;裴重刚;高桂平;涂萍

    目的:研究鬼针草滴眼液对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干眼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36只(36眼,均为右眼),制作去卵巢模型2月后随机分为3组(各12例):实验组(A组)使用鬼针草滴眼液滴眼,对照组(B组)使用PBS滴眼,模型组(C组)不使用任何眼液滴眼.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1月、2月各时间点检测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FL)、泪液总蛋白含量、淀粉酶活性、乳铁蛋白、溶菌酶含量及角膜共焦显微镜扫描.结果:治疗前A,B2组SIT,FL,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月后,B组SIT,FL,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IT,FL,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各时间点SIT,FL,泪液总蛋白量,乳铁蛋白,溶菌酶及淀粉酶活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A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分别为(4 122 ±416),(339±131)个/mm2,而B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分别为(3 343±424),(49±17)个/mm2,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鬼针草滴眼液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兔干眼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丁公藤属植物中东莨菪苷、绿原酸、东莨菪素、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的含量测定

    作者:徐小昆;陈志永;廖立平;张紫佳;王峥涛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丁公藤属植物中东莨菪苷、绿原酸、东莨菪素、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6种有效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实验中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柱,甲醇-0.1%甲酸水作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345 nm.结果:东莨菪苷、绿原酸、东莨菪素、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C分别在0.026 8 ~2.68,0.027 0 ~2.70,0.008 1 ~0.81,0.0188~1.88,0.017 6~1.76,0.019 6 ~1.96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6种有效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98.7%,100.8%,100.4%,99.7%,101.1%,RSD分别为2.7%,2.9%,2.6%,2.0%,2.8%,2.2%.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效果好,可用于丁公藤类药材的质量评价.

  • 基于UPLC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的龙血竭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秦建平;李家春;吴建雄;吴素素;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建立不同厂家龙血竭U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比较全面的评价方法.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2.6μC18100A色谱柱,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7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为280 nm.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色谱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该方法测定了18批龙血竭,提取15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共有峰,采用LC-Q-TOF MS方法指认了13个共有峰;其中15批样品相似度大于0.9;18批样品可大致分为4类.该法重复性好,简便可靠,可以为不同厂家龙血竭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依据.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天麻矿质元素含量研究

    作者:李金玲;赵致;刘红昌;罗春丽;黄明进;罗夫来;王华磊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天麻矿质元素含量,分析天麻特征元素及评价药材质量.方法:采用ICP法对不同来源的天麻药材必需的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锌(Zn),硼(B),锰(Mn),铜(Cu)等10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天麻特征元素并对药材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天麻药材中K元素含量高,平均为15.31 g·kg-1;其次是N元素,平均含量为8.99 g·kg-12元素变异系数小;Mn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为51.39%;N,P,K元素间达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选择3个主成分对药材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天麻药材特征元素为P,B,N,K,Cu,Mn,Fe,Mg等8种元素.结论:天麻K和N元素含量高,且相对稳定;Mn元素含量差异大;其中P,B,N,K,Cu,Mn,Fe,Mg等8种元素是天麻特征元素;从矿质元素角度分析30份天麻资源中贵州、云南天麻药材质量较好.

  • 信宜润楠中的苷类成分

    作者:程伟;许文东;朱承根;杨永春;石建功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闪式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信宜润楠95%乙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0个苷类化合物;借助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淫羊藿次苷B1(1),boscialin-3-O-β-D-glucopyranoside(2),pisumionoside(3),异落叶松脂素9 '-O-β-D-吡喃木糖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5),南烛木树脂酚9 '-O-β-D-吡喃木糖苷(6),(E)4-羟基苯丙-7-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7),(E)4-羟基-3-甲氧基苯丙-7-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4-羟基-3-甲氧基苯丙-8-烯4-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8-烯4-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

  • 海洋Penicillium sp.FJ-1中一个抗真菌活性的新橙酮苷

    作者:宋艳霞;马强;李捷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代谢物中存在很多新的活性化合物.通过对红树植物海榄雌中一株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FJ-1的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方法分离得到了一个新橙酮苷(Z)-7,4'-dimethoxy-6-hydroxy-aurone-4-O-β-glucopyranoside(1).通过波谱分析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化合物1具有显著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强度优于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相当,并且能够浓度依赖性抑制磷脂酶分泌.

  • 滨藜叶分药花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周俊;黄超冠;余一江;李中秋;王韦;黄相中;刘文星;袁燕;江志勇

    对唇形科分药花属植物滨藜叶分药花Perovskia atriplicifolia Benth.的干燥全草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对照,该1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蓟黄素(cirsimaritin,1),鼠尾草素(salvigenin,2),丁香醛(syringaldehyde,3),咖啡酸乙烯酯(vinyl caffeate,4),2α,3α-d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5),2α,3α-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6),niga-ichigoside F1(2α,3β,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O-β-D-glucopyranoside,7),绢毛榄仁苷(sericoside,8),4-epi-niga-ichigoside F1(2α,3β,19α,24-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O-β-D-glucopyranoside,9),瓜子金皂苷丁(2α,3β,24-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0),夏枯草苷(pruvuloside A,11),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2),迷迭香酸甲酯(rosmarinic acid methyl ester,13),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胡萝卜苷(daucosterol,15).化合物1~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元胡止痛方研究进展

    作者:马艳;张迎春;陶野;陈晓萌;王鹏;许海玉;杨洪军

    中药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探索中药方剂的化学物质实体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交互规律,是中药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目前,中药研究存在整体与局部脱节、宏观与微观脱节、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脱节,整合药理学的提出,为解决中药研究“碎片化”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近年来,该课题组采用整合药理学策略,对元胡止痛方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靶标”和“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2个研究模式,从计算、体外和体内多个层次建立了该方剂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之间的交互规律,为该方剂的质量控制、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该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补肾壮骨中药抗骨质疏松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烨;童杰;周衍晶;徐晓玉

    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其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调节雌激素水平及其受体,促进MSCs成骨并抑制其成脂,调节OPG/RANK/RANKL系统和钙磷代谢及抗氧化等作用.该文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角度对补肾中药抗骨质疏松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为揭示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深入研究开发补肾壮骨类中药提供参考.

  • 绿原酸及其肠道代谢产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邢丽娜;周明眉;李云;石晓雯;贾伟

    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绿原酸仅有约1/3直接吸收入体内,其生物活性更多地是依靠其肠道代谢产物发挥效应得以实现.因此,研究绿原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有必要结合其肠道代谢产物的相关活性.该文结合近年来关于绿原酸的肠道代谢研究结果,综述了绿原酸及肠道代谢产物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作用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其应用价值提供依据.

  • 亲和色谱应用于天然活性成分筛选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颖淑;童珊珊;徐希明;余江南

    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利用固定相的结合特性来分离分子的色谱方法.利用化合物和固定相表面之间的某种特异性亲和力,将目标化合物从大量无亲和活性的化合物中分离出来.该方法可同时进行色谱分离和活性筛选,作为一种高通量筛选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活性药物的筛选.该文主要针对亲和色谱的发展历史、筛选技术类型及其在天然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更好地发挥亲和色谱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 源于“整体观”思想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作者:姜华;高原;杨景明;孟祥才

    建立符合中药作用特点并能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组成成分的多样性、作用靶点的复杂性、以及成分间相互作用的难以预测性,使得检测单一活性成分的西药质控方法在中药中行不通.整体观思想是破解目前中药质控碎片化,突破“找成分、测含量、订下限”模式的重要指导,突破单纯的“唯成分论”,构建符合中药采、制、性、效、用特点的综合量化集成的评控模式.该文从中药质量的本草属性、品种特性、化学特性、组效关系、组分结构关系等方面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模式进行了概述,对于真正把握中药质量内涵,科学评价中药质量优劣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 基于ITS2条形码的桔梗药材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吴波;李永波;饶建波;曾金祥;朱继孝;方香香;刘福青;李洪泽;韩风雨

    目的:利用ITS2条形码探讨不同产地桔梗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提取桔梗药材DNA,PCR扩增基于进化速率较快的DNA内部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并测序,采用Clustal比对分析不同产地桔梗ITS2序列,应用MEGA 5.05软件计算种内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以桔梗科党参属植物党参的ITS2序列为外展值,运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构建桔梗系统进化树.结果:试验所用全部样本的K2-P遗传距离为0~0.930,相同地区来源的样本K2-P遗传距离分布于0~0.178,不同地区来源的样本K2-P遗传距离为0.735 ~0.930;分析结果表明,桔梗种内遗传变异程度巨大,与其地理位置显著相关.结论:ITS2条形码适用于桔梗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为进一步拓展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滇重楼根际微生物分布与甾体皂苷含量的相关性

    作者:周浓;戚文华;肖国生;丁博;张华;郭冬琴;沈伟

    观察了滇重楼栽培中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3类促生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滇重楼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资源丰富,不同产地滇重楼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解钾细菌、解无机磷细菌和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规律是: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真菌与解钾细菌数量呈逐年增加,细菌、放线菌、解无机磷细菌与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呈逐年减小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类型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过渡.不同产地滇重楼根茎的药用品质具有生境依赖性,种植年限的增加造成滇重楼药用品质下降作用明显.由此可见,种植年限增加会引起土壤微生态区系的变化,降低了滇重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进而造成滇重楼药用品质下降.

  • 温度、密度、喂食周期对菲牛蛭育苗影响的研究

    作者:程搏幸;刘飞;郭巧生;史红专;李蒙蒙;卢昱希

    研究了温度,密度,喂食周期对菲牛蛭幼苗的生长规律.分别设置7个温度(18,22,26,30,34,38℃和自然温度),5个密度(75,125,200,275,350条/L)和6个喂食周期(2,4,6,8,12,16 d),经30 d的养殖后考察各处理的存活率,增长率,特定增长率等生长指标.特定生长率与温度之间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y=-0.066x2 +3.543 1x-38.09(R2=0.837 9),当水温为26.84℃,菲牛蛭幼苗的特定增长率为大9.461 4,菲牛蛭幼苗适生长水温在26 ~30℃.水温为38℃时,菲牛蛭幼苗全部死亡;特定增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005 7x +9.197 3(R2=0.998 3);特定增长率与喂食周期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68 2x+ 10.574(R2=0.998 8).

  • 人工种植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平茬试验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丙文;张忠良;王桂芬;王静;邱永志;李生宇;靳正忠;李从娟;许波

    当前,在大力发展人工种植肉苁蓉沙产业的过程中,人们期望通过对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进行平茬切割来达到多年采收、提高品质和产量的目的.该试验对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滴灌人工梭梭林内接种的肉苁蓉进行了不同发育期和不同留茬高度的平茬试验,结果表明:①肉苁蓉无论开花与否,还是肉质茎的粗细,被割断后均具有类似平茬的效果,而且萌发有3种形态类型.②割断后肉苁蓉的生长状况存在多种形式,既有正常萌发的,也有整体腐烂的、未萌发但保持鲜活的以及表面霉变腐烂下部萌发的现象.已经开花的相对未出土的肉苁蓉腐烂死亡率较高,40 cm留茬高度较20 cm和5 cm的死亡率高.③割断后存活的肉苁蓉留茬直径大部分会增加,但也有变化不明显的现象.④肉苁蓉被割断后伤口的霉变腐烂、在挖掘和割断过程中容易造成的挖断接种梭梭根系和接种点的脱落均会导致肉苁蓉的死亡,同时考虑平茬的实际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评估,因此,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这一技术的运用需要谨慎.

  • 雷公藤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酶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张萌;苏平;刘雨佳;童宇茹;赵瑜君;高伟;王秀娟;黄璐琦

    该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雷公藤悬浮细胞中克隆得到一条GGPPS全长cDNA(GeneBank:KM978333),并对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蛋白结构预测及构建系统进化树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所克隆的TwGGPPS cDNA全长1 857 bp,编码含514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相对分子质量为57.13 kDa,等电点为7.85,具有5个保守域和2个功能域,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可能位于质膜上,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与其他植物GGPPS家族具有较高同源性.实验首次克隆了雷公藤GGPPS基因,为进一步研究雷公藤甲素等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 玄参子芽分级标准研究

    作者:张雪;陈大霞;谭均;李隆云

    对全国玄参主产区子芽的长、粗和重3个形态指标进行检测,使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聚类分析制定玄参子芽的质量分级标准.田间试验观测不同等级子芽玄参的植株生长情况及产量.田间试验表明,Ⅰ级玄参长势好,产量高,Ⅲ级玄参长势差,产量低.玄参药材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子芽对药材的内在品质无明显影响.为保证高产及减少成本,玄参生产用子芽应控制在Ⅱ级以上.此方法制定的质量分级标准科学、可行,可作为玄参子芽的质量控制标准,为玄参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

  • 金线莲基原植物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及结实特征研究

    作者:邵清松;王勇;胡润淮;张望舒;李明焱

    采用TTC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测定花粉活力及寿命,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并对不同授粉方式的植株进行结实特征调查.结果表明:①金线兰与台湾金线莲在花粉活力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先上升后下降;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对金线莲花粉活力存在显著的影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粉活力降低,4℃冰箱贮藏可适当延长花粉活力.②柱头于开花当天就具有可授性,第4天强,随后逐渐降低,金线兰于花后第8天不具可授性,而台湾金线莲于花后第10天不具可授性.③不同授粉方式对金线莲结实率影响显著,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远远高于人工自花授粉.因此,采集花后第3天花粉对花后第4天的柱头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杂交,可显著提高结实率,为金线莲新品种的选育和良种繁育提供技术保证.

  • SPG膜乳化制备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二元微球及其体外表征

    作者:陆瑾;张梦;朱华旭;郭立玮;潘林梅;付廷明

    该实验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了汉防己甲素-丹参酮ⅡA-PLGA二元微球,并对其进行了体外表征的研究.傅里叶红外光谱、DSC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汉防己甲素和丹参酮ⅡA在二元微球中均是以非晶形式存在且高度分散在PLGA载体中;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该二元微球中汉防己甲素在24 h内的累积释放量为6.44%,17 d内的累积释放量达到89.02%;丹参酮ⅡA在24 h内的累积释放量为3.60%,17 d内的累积释放量达到21.24%,体外释药过程符合Riger-Peppas模型.该二元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明显降低突释,预期达到延长药效时间、减少给药次数的目的,并为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基于不良反应/事件文献分析的骨科中成药安全用药通则规律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宇光;史新元;金锐;李红燕;孔祥文;乔延江

    骨科中成药组分复杂,多含药性峻烈及毒性饮片,药物安全窗口较窄,临床禁忌较多,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为探索骨科中成药安全用药的通则规律,提炼用药教育关键点,以保障临床合理用药,以近80种本院常用骨科中成药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检索策略,收集汇总来自164篇不良反应文献的237例案例,采用多维度的文献分析和个案荟萃防范,尝试确定骨科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的风险共性因素,建立不良反应/事件防范通则.包括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方面,无论内服或外用,皮肤过敏反应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循环、消化等其他系统不良反应与药品所含毒性成分密切相关;部分药品存在隐匿而累积的肝肾损伤.②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方面,存在3个重要时间节点,用药30 min与患者特异体质相关、用药数月至半年与药源性肝肾损伤相关,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节点为7d,且呈现与药理作用相关的可预测型不良反应特征.③毒性因素对于骨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频度、广度、难易度)具有极端重要性.④特殊用药因素如联合西药、中药汤剂,超剂量超疗程用药、自我药疗等也需重点关注.综上,总结骨科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防范的通则规律,为临床医师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支持,为临床药师用药教育提供指导.

  • 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作者:马鸣;杨兴肖;张洁;赵连梅;刘丽华;单保恩

    为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癌患者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晚期肺癌患者或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用于后续实验,以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阳性对照.通过MTT法检测痰热清注射液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痰热清注射液对淋巴细胞分泌IFN-γ,TNF-α水平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单独或与不同浓度痰热清注射液共培养后的淋巴细胞各亚群比例,通过LDH释放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CTL)及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表明,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各项免疫活性指标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而与痰热清注射液共培养的淋巴细胞,其增殖活性及分泌IFN-γ及TNF-α的能力均有所提高(P<0.05).与痰热清注射液共培养的淋巴细胞各亚群中,CD3+,CD3+ CD4+,CD3-CD16+ 56+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同时痰热清注射液可明显促进CTL细胞及NK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综上所述,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癌患者淋巴细胞的免疫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对肺癌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有改善作用.

  • 基于数据挖掘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倪新强;韩新民;尹东奇;刘成全

    选取公开发表文献中辨治ADHD的有效中医复方88首,建立用药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药物功效、性味归经、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使用频率≥10%的药物有33味,前12位中药依次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龙骨、甘草、茯苓、牡蛎、龟甲、白芍、五味子、山茱萸、山药,为ADHD常用药物.使用频率前7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收涩药、开窍药、利水渗湿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以温为;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以甘为首;归经以肝、心、肾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如远志→石菖蒲、牡蛎→龙骨、远志→熟地黄等.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8个聚类方.研究表明中医治疗ADHD用药以补虚(滋补肝肾,补益心脾)、安神为基本组方配伍,兼顾平肝(为主)、清热、理气、活血、化痰、熄风等,契合病机;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能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ADHD临床用药规律.

  • 基于关联规则方法对不同地区乌头组反药的临床调查研究和配伍特点分析

    作者:左艇;范欣生;田硕;蒋辰雪;陈菲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胁痛治疗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赵艳青;滕晶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胁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胁痛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0,构建中医药治疗胁痛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对治疗胁痛的192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5首.研究表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治疗胁痛的方剂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化痰为主,药性多偏于温凉,药味苦甘,体现了胁痛“分清虚实、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 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构建

    作者:赵玉洋;孙成忠;杨泽东

    中药资源信息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中药资源信息只有赋予了空间属性,才具有空间分析功能,才能进行中药资源的深层次分析挖掘,才能进行中药资源区域产业布局.该文以甘草为例,阐述了中药资源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原则、结构,以及如何构建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文章后阐述了如何基于中药资源空间数据库建立空间分析模型.

  • 天麻素和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联合应用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姜丽;余兰彬;徐国良;张启云;严小军;王玉蓉

    建立同时测定天麻素及其代谢产物天麻苷元、葛根素和内标对羟基苯乙醇(Tyr)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HPLC方法,并应用该法研究单独或合并静脉注射及灌胃给药天麻素、葛根素后,三者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及相互影响.以Tyr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用N2吹干,残渣用乙腈-0.05%磷酸(20:80)复溶后,以乙腈-0.05%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Agilent ZORBAX SB-Aq 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在221 nm处测定天麻素、天麻苷元和内标,250 nm处测定葛根素.单独或合并给药天麻素、葛根素后,检测大鼠血浆中三者浓度,用WinNonlin 5.2药动学软件和SPSS 17.0软件分别计算各给药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单独或合并给药后天麻素、葛根素药动学过程.天麻素、天麻苷元和葛根素低、中、高浓度及内标对羟基苯乙醇的绝对回收率均> 77.20%;天麻素、天麻苷元、葛根素分别在0.10~101,0.03 ~7.58,0.05 ~5.98 mg·L-1具有良好的线性(r >0.999 6,n=5),三者定量下限分别为0.10,0.03,0.05 mg·L-1,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12%,准确度85.61%~110.3%,且测定物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稳定.结果表明,天麻素和葛根素联合给药后,大鼠体内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Cmax,T1/2,Tmax,MRT)与单独给药后有显著性差异.无论是灌胃还是静脉注射,清除率(CL)降低,平均滞留时间(MRT)延长;相对生物利用度均有提高,尤以灌胃组效果显著,其中灌胃天麻素合用组为单用组的1.5倍,灌胃葛根素合用组为单用组的10.7倍.天麻素和葛根素合用后能相互促进吸收,降低消除速率,增加体内滞留时间.该法可同时测定大鼠体内天麻素、天麻苷元和葛根素血药浓度和药动学,且方法准确,操作简便.

  • 中药胃肠安丸给药后木香烃内酯及去氢木香内酯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静泽;王磊;金兆祥;曲卓;陈钰玲;高文远

    采用H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定量分析,以地西泮为内标物在正离子模式条件下建立血样中木香烃内酯(Co)及去氢木香内酯(De)药物浓度的测定方法,探讨胃肠安丸口服给药后倍半萜内酯类成分Co及De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为进一步揭示胃肠安丸抗腹泻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血浆样品中Co在0.700 0 ~ 769.7 μg·L-1,De在2.510~956.0 μg·L-1线性关系良好;且精密度、稳定性及提取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类成分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经测定口服给药后Co及De血药浓度均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大,Tmax在10.65 ~12.98 h,表明倍半萜内酯类成分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较晚,Co及De Cmax分别为3.750 ~5.450,15.34 ~44.52 μg· L-1;Co及De在体内吸收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其体内血药浓度达峰值所需时间较长,为揭示胃肠安丸作用物质基础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 扶正化瘀方对正常及肝纤维化大鼠体内CYP450酶的影响

    作者:郑天慧;刘伟;李淑萍;杨涛;王长虹;刘成海

    使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研究扶正化瘀方(FZHY)对正常和肝纤维化大鼠细胞色素P450(CYP450)5种同工酶的影响.正常和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腹腔注射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以FZHY浸膏粉连续灌胃2周后,单剂量尾静脉注射由CYP450 5种同工酶的特异性探针底物非那西丁(CYPlA2)、甲苯磺丁脲(CYP2C9)、奥美拉唑(CYP2C 19)、氢溴酸右美沙芬(CYP2 D6)和咪达唑仑(CYP3A4)配置的Cocktail探针溶液后,通过建立的LC-MS/MS法同时检测血浆中5种探针药物的浓度,采用PK solution 2TM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正常大鼠灌胃FZHY后,非那西丁、甲苯磺丁脲、奥美拉唑和氢溴酸右美沙芬的AUC0-t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CL也均出现降低趋势,提示FZHY能明显抑制正常大鼠CYP1 A2,CYP2C9,CYP2C19,CYP2D6的活性,但对CYP3 A4的活性影响不明显;肝纤维化大鼠灌胃FZHY后,甲苯磺丁脲的AUC0-t显著增加,Vd显著降低,其他4种探针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未见显著改变,提示在肝纤维化大鼠体内FZHY仅对CYP2C9有抑制作用,对CYP1 A2,CYP2C19,CYP2D6,CYP3A4活性影响不明显.CYP450酶在肝纤维化条件下活性的改变可能是FZHY对正常和肝纤维化大鼠CYP450酶影响不同的原因.

  • 基于专利合作网络的我国中药合作创新研究

    作者:李蓓;陈向东

    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下,合作创新已成为创新主体规避创新风险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之一.为探索我国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合作创新模式及其演化路径,该研究采用科学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我国1985-2013年中药专利合作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①虽然近年来我国以国内研发力量为主导的中药合作专利在数量上保持快速增长,但总体而言,我国中药合作创新程度并不高,合作规模也较小;②“个人+个人”曾是国内中药合作创新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时间推移,机构主体逐渐崛起并在国内中药合作创新中取得重大突破;③以高校为代表的核心机构在当前国内机构间的中药合作创新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不仅成为连接众多其他机构的关键纽带,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更在未来拥有重大发展潜力.

  • 基于同源基因功能分化的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机制研究

    作者:袁媛;于军;黄璐琦;王绪敏

    在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领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机制研究始终是重点和热点问题.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大量药用植物基因序列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序列的遗传信息与其所执行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从分子生药学角度探索药材活性成分变异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条件.该文详细介绍了同源基因、基因重复的概念和分类,并重点展望了重复基因功能分化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分子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旨在为药材质量控制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过程控制技术对桂枝茯苓胶囊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家春;王金玲;伍静玲;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通过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前后内控指标波动情况,评价过程质量控制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在质量的影响.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前(2009-2011年)96批样品及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后(2012-2014年)96批样品中主要质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桂枝茯苓胶囊内控质量标准,对192批药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批次内控指标均符合规定,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后内控指标与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前质量均一性存在较为显著地差异.应用过程控制技术可提高桂枝茯苓胶囊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分离桂枝茯苓胶囊中PGG的应用

    作者:宋亚玲;王雪晶;倪付勇;顾睿;赵祎武;黄文哲;王振中;徐筱杰;萧伟

    五没食子酰葡萄糖(1,2,3,4,6-五-0-没食子酰葡萄糖,PGG)是桂枝茯苓胶囊中的一个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与药理学活性,但其传统的分离纯化工艺较复杂,效率低,溶剂用量大,污染环境,而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识别技术,其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特异性结合位点,对目标分子的分离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克服以上传统分离技术的缺点.该研究以PGG为模板,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PGG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surfac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以该聚合物为填料自制色谱柱,从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制备PGG,经HPLC检测质量分数达90.2%.该方法可用于从桂枝茯苓胶囊复方中快速大量制备PGG,有利于减少中药复方分离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环境友好,且操作简便,为中药及复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桂枝茯苓胶囊及其活性成分组合物抗炎作用与机制研究

    作者:张珍珍;张新庄;李娜;曹亮;丁岗;王振中;萧伟

    该研究旨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模型上,对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15个成分组成)进行体外抗炎活性量效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采用MTT法检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IL-1β,TNF-α和PGE2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IL-1f和mPGES-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测定浓度下,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对RAW264.7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ELISA检测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能有效抑制IL-1β,TNF-α和PGE2的释放,且均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依赖关系;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能有效降低IL-1β与mPGES-1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及活性成分组合物能有效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与mPGES-1的表达有关.该研究为阐明桂枝茯苓胶囊的抗炎活性和相关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对桂枝茯苓胶囊的效应物质基础解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桂枝茯苓方治疗痛经、盆腔炎以及子宫肌瘤的活性成分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柯志鹏;张新庄;丁玥;曹泽彧;李娜;曹亮;王团结;章晨峰;丁岗

    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桂枝茯苓方治疗痛经、盆腔炎以及子宫肌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药物-靶点网络特征分析显示分子网络度较高的多为甾醇类和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们在抗炎、解热镇痛、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度较高的靶点多与炎症反应、凝血系统、血管形成、平滑肌收缩以及细胞增殖等环节有关.进一步的靶点-通路网络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靶点与调控子宫平滑肌增殖、抑制子宫内新生血管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性激素分泌、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其他炎症反应等6个环节密切相关,从而揭示出其治疗痛经、盆腔炎以及子宫肌瘤的主要分子机制.该研究表明桂枝茯苓方可通过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调控21条生物通路,来治疗盆腔炎、痛经及子宫肌瘤.

  • 桂枝茯苓胶囊主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苏真真;李娜;曹亮;王团结;章晨峰;丁岗;王振中;萧伟

    桂枝茯苓胶囊是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5味药材采用现代化技术制成的复方中药制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调节平滑肌、调节内分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文针对近10年来桂枝茯苓胶囊在治疗子宫肌瘤、盆腔炎、痛经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主要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 应用高内涵技术研究桂枝茯苓胶囊抗炎及免疫调节活性成分

    作者:王俨如;李娜;曹亮;章晨峰;王团结;丁岗;王振中;萧伟

    该文旨在研究桂枝茯苓胶囊中17个成分的抗炎与免疫调节活性.主要选择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为炎症模型,考察17个成分的体外抗炎作用,ELISA法检测IL-1β,TNF-α,PGE2释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COX-2表达水平;选择脾脏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为模型,考察17个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MTT法和Hoechst 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显示,在LPS诱导RAW264.7释放炎症因子模型上筛选出10个活性较强成分;在脾脏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模型上筛选出10个活性较强成分.剔除重复成分,在上述2个模型上共计筛选出强活性成分15个.以上结果表明,这15个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抗炎、调节免疫,治疗相关疾病如盆腔炎等的主要活性成分.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