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麦冬多糖MDG-1对膳食诱导肥胖模型小鼠肠道益生菌群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石林林;王源;冯怡

    目的:研究麦冬多糖MDG-1对膳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益生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特别关注肠道益生乳酸菌多样性的变化.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60只,给予高脂饲料(research diets,D12492)喂养6周及适应性灌胃2周,剔除体重低于30 g和灌胃体重降幅超过10%的动物,将诱导成功的肥胖模型小鼠按体重和血糖随机分为DIO模型组(diet-induced obesity,DIO)以及MDG-1高(300 mg·kg-1)、中(150mg·kg-1)、低(75 mg· kg-1)剂量给药组;模型组及MDG-1不同浓度治疗组用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小鼠始终给予低脂饲料(research diets,D12450B)喂养,每组各12只.治疗组小鼠分别以不同浓度的MDG-1溶液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以对照溶剂(生理盐水)灌胃,持续16周,于治疗终点收集各组小鼠直肠内容物.通过传统培养方法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对小鼠的肠道益生菌进行培养,统计菌落数量,分析模型动物口服不同浓度的MDG-1前后肠道益生菌群的变化,通过16S rDNA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以及利用PCR-DGGE技术等分子鉴定手段确定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优势菌群.结果:不同浓度的MDG-1均可增加小鼠肠道益生菌群数量,尤其是鼠乳杆菌和台湾乳杆菌,且随浓度增加作用逐渐增强.结论:不同给药剂量的MDG-1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小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尤其是台湾乳杆菌和鼠乳杆菌,同时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肠道益生菌的增殖.

  • 27-O-(E)-香豆酰基-乌索酸通过调控JNK/SAPK通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凋亡

    作者:王宏婷;王存琴

    目的:实验以MDA-MB-231为研究对象,观察27-O-(E)-香豆酰基-乌索酸(DY-17)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检测12,24,36,48,60,72 h细胞增殖活性.采用荧光染色技术检测DY-17诱导凋亡实验.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MDA-MB-231的凋亡坏死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照组、EGF组、EGF+ DY-17 40 μmol·L-1组、EGF+ SP600125组的JNK,磷酸化JNK,Bax,剪切PARP和剪切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DY-17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呈剂量和作用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DY-17(20,40 μmol·L-1)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坏死率分别为31.86%,49.91%,荧光显微镜下DY-17(20,40 μmol·L-1)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发生凋亡坏死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EGF组磷酸化JNK蛋白表达上调;与EGF组比较,EGF+ DY-17组磷酸化JNK蛋白表达下调.与EGF组比较,EGF+ DY-17组Bax,剪切PARP和剪切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上调.结论:DY-17通过调控JNK/SAPK通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凋亡.

  • 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的附子“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研究

    作者:李志勇;鲍红娟;张硕峰;叶田园;杨策;李彦文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对附子作用基因“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Cytoscape软件和插件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附子、甘草、干姜作用的基因相互关系网络;根据附子抗心衰、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应用插件Clusterviz进行靶标基因聚类,从DAVID数据库中对甘草、干姜调控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可能通路进行预测.结果:与附子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和抗心衰作用同时相关的基因有5个,AKT1,BAX,HCC,IL6,IL8,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有47个节点基因;甘草、干姜与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重合基因分别有29个和27个,可能调控通路有23条和17条.结论:在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自噬信号通路、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信号通路等途径调控附子的效/毒效应.

  •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碱性pH条件下白念珠菌VVC临床株形态转化的影响

    作者:张梦翔;夏丹;施高翔;邵菁;汪天明;汤传超;汪长中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在碱性条件下对白念珠菌VVC(vulvovaginal candidiasis)临床分离株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白头翁汤不同溶剂萃取物对VVC临床株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pH环境下VVC临床株形态;采用XTT还原法评价在pH 8.0时菌丝活性;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态;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代谢活力;固体培养基上观测菌落形态;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丝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菌丝特异性基因ALS3,CSH1,SUN41,HWP1和CaPDE2的表达量.结果: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AEB)对VVC临床株的MIC为64~128 mg· L-1,低于总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MIC;pH 8.0时VVC临床株的菌丝形成能力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512,1 024 mg·L-1的BAEB明显抑制VVC临床株的形态转化,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1 024 mg·L-1的BAEB可以降低VVC临床株的代谢活性;512,1 024 mg·L-1BAEB浓度的固体菌落未出现褶皱,1 024 mg·L-1BAEB浓度的半固体培养基内部未见菌丝侵袭;qRT-PCR检测显示1 024 mg·L-1时,ALS3,CSH1,SUN41,HWP1分别下调4.26,3.2,2.74,5.12倍,CaPDE2上调2.38倍.结论:BAEB在碱性pH条件下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的形态转化具有抑制作用.

  • 黄连解毒汤联合氟康唑对耐药白念珠菌麦角甾醇的影响

    作者:严园园;汪天明;施高翔;张梦翔;陆克乔;邵菁;汪长中

    目的:探讨黄连解毒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EAHD)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FLZ)对耐药白念珠菌生物膜麦角甾醇的影响.方法:采用CLSI M27-A3的微量稀释法测定EAHD与FLZ对白念珠菌FLZ耐药株的MIC与SMIC80;棋盘稀释法测定EAHD与FLZ联用对白念珠菌的协同效应;稀释涂布平板法考察EAHD与FLZ联用不同时间对菌体的杀伤作用;分别用HPLC和qRT-PCR法检测耐药白念珠菌生物膜麦角甾醇含量及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对于9株白念珠菌FLZ耐药株,EAHD对其MIC介于156~1 250mg· L-1,FLZ对其MIC介于256~2048 mg· L-1以上,二者联用后MIC显著降低,FICI(部分抑菌浓度指数)低达0.066;EAHD单用对其SMIC80均高于1 250 mg·L-1,FLZ单用对其SMIC80均高于512 mg·L-1,高可达2048 mg·L-1以上,联用组除个别组具有相加作用外也均有协同效应.时间杀菌(time kill,TK)实验显示当作用12 h,二者联用杀菌效应强.HPLC结果显示联用组、EAHD组与空白组麦角甾醇量相比,分别降低了近85%,50%.qRT-PCR检测FLZ组ERG1,ERG2,ERG6,ERG7,ERG11均上调,ACS1,ACS2,MET6均下调;EAHD组所有基因均下调;联用组ERG2,ERG6,ERG11均显著上调,ERG1,ERG7,ACS1,ACS2,MET6均显著下调.结论:EAHD协同FLZ抗白念珠菌耐药株,可能与抑制麦角甾醇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降低麦角甾醇的合成有关,造成细胞膜损伤,抑制菌体生长.

  • HPLC同时测定了哥王中4种黄酮的含量

    作者:孙丽霞;孙立新;慕善学;魏岚;徐翠玲;贾铭婧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方法,以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为0.15%的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365 nm的色谱条件同时测定了哥王中杨梅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和山柰酚含量.各成分之间分离度良好,杨梅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山柰酚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100 8 ~1.008(r =0.999 2),0.484 8 ~4.848(r =0.999 0),1.354~ 13.54(r =0.999 6),0.316 8 ~3.168 mg· L-1(r =0.999 0)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RSD=1.2%),100.9%(RSD=1.7%),99.7% (RSD =0.81%),98.9%(RSD=1.6%).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为了哥王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桂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尹伟;宋祖荣;刘金旗;张国升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桂花醇提溶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并鉴定了32个化合物,分别为boschniakinic acid(1),ursolaldehyde(2),augustic acid (3),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4),5-羟甲基-2-呋喃甲醛(5),异高山黄芩(6),6,7-二羟基香豆素(7),2α-羟基齐墩果酸(8),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9),D-阿洛醇(10),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3-O-β-D-葡萄糖苷(11),5,7-二羟基色原酮(12),羽扇豆醇(13),柚皮素(14),乙酰氧基齐墩果酸(15),绿原酸(1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7),齐墩果酸(18),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19),3',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20),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21),对羟基桂皮酸(22),丁香脂素(23),3,4-二羟基苯乙酮(24),β-谷甾醇(25),对羟基苯乙酸乙酯(26),苯甲酸(27),咖啡酸(28),贝母兰宁(29),对羟基苯乙酸(30),对羟基苯乙酮(31),对羟基苯乙酸甲酯(32).其中,除化合物2,4~5,8~11,13,15,18,20,25,27外,其余化合物在桂花中均为首次分离.

  • 壮药鸡尾木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作者:宁德生;闫晓旭;黄思思;程玲;李娟;潘争红

    采用硅胶、MCI、ODS柱色谱等色谱技术,从鸡尾木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柰酚(2)、(+)-儿茶素(3)、秦皮苷(4)、原儿茶酸(5)、没食子酸(6)、没食子酸甲酯(7)、没食子酸乙酯(8)、罗布麻酚A(9)、巴卡亭(10)、酵母甾醇(11)、鞣花酸(12)、3,3',4'-三甲氧基鞣花酸(13)、N-benzoyl-L-phenylalaninyl-N-benzoyl-L-phenylalaninate(14).除化合物6以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6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 羊耳菊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郑黎花;郝小江;苑春茂;黄烈军;张建新;董芬;范田运;吴贵辉;陈艳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MCI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从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出化合物结构,其中包括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芹菜素(2)、柯伊利素(3)、青蒿亭(4)、2 ',5-二羟基-3,6,7,4 ',5'-五甲氧基黄酮(5)、chrysosplenol C (6)、芹菜素-5-O-β-D-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3-甲氧基-4 '-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9);4个三萜类:达玛-20,24-二烯-3β-O-乙酯(10)、达玛-20,24-二烯-3β醇(11)、表木栓醇(12)、木栓酮(13);3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亭(14)、异莨菪亭(15)、东莨菪苷(16);以及其他类型化合物,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17)、豆甾醇(18)、棕榈酸(19)、亚油酸(20)、亚油酸甲酯(21)、9,12,13-三羟基-10-顺-十八烯酸(22).其中化合物5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3~9,15,17,21,2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辽细辛中十二碳四烯酰胺A,B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

    作者:谢德媚;刘广学;徐风;尚明英;张子为;王璇;蔡少青

    建立辽细辛中2个主要的直链酰胺成分十二碳四烯酰胺A与十二碳四烯酰胺B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并测定其在42份辽细辛(37份不同年份收集的北细辛及5份汉城细辛)中的含量.利用HPLC-IT-TOF-MS/MS技术结合对照品鉴定北细辛甲醇提取液中的十二碳四烯酰胺A与B;对2种成分的含量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PDA),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流动相为纯水-乙腈,梯度洗脱,柱温4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HPLC-IT-TOF-MS/MS鉴别细辛中十二碳四烯酰胺A、B的准分子离子[M+H]+为m/z 248.20;2种成分在UPLC-PDA上分离度良好,在检测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0%和99.86%.在所测定辽细辛样品中,十二碳四烯酰胺A的含量为0.11 ~3.89 mg·g-1,十二碳四烯酰胺B为0.24~6.65 mg·g-1.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十二碳四烯酰胺A与十二碳四烯酰胺B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与2013年收集样品相比,2002~2003年收集样品中两者的平均含量分别降低34%和36%;这2种成分在汉城细辛中的平均含量[十二碳四烯酰胺A:(0.78 ±0.52) mg·g-1;十二碳四烯酰胺B:(1.69 ±0.83) mg·g-1]均显著低于北细辛[十二碳四烯酰胺A:(1.59 ±0.75)mg ·g-1;十二碳四烯酰胺B:(2.90±1.17)mg·g-1](P<0.05);辽细辛地上部分十二碳四烯酰胺A的含量为0.11 ~0.33 mg·g-1,十二碳四烯酰胺B含量为0.24~0.60 mg·g-1,两者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同一植株的地下部分(分别为0.73~3.89,2.11 ~6.24 mg·g-1).本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对2种直链酰胺类成分可达到良好的分离并满足含量测定的要求,可用于辽细辛药材中这2种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辽细辛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依据.

  •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快速筛检莲子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水平

    作者:褚先锋;豆小文;孔维军;杨美华;赵翀;赵明;欧阳臻

    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ic-ELISA)快速筛检“药食同源”中药-莲子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水平,并采用超快速液相串联质谱(UFLC-MS/MS)进行结果确证.通过基质匹配,AFB1在0.171 ~7.25 μg·L-1线性关系良好(R2>0.978),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9 μg·L-1,加样回收率为74.73%~126.9%,RSD <5%,检测限(IC10)为0.128 μg·L-1.将ic-ELSIA法应用于20批莲子中AFB1的筛查,结果显示:于30℃,30%湿度条件下贮藏一年的1~15号样品中AFB1污染水平为1.19 ~115.3 μg· kg-1,40%样品中AFB1含量超过限量标准(5μg·kg-1);新购买的16~20号样品中AFB1污染率为40%.以上结果经液质联用技术确证,通过计算ic-ELISA和液质测定结果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可知,二者测定结果的匹配度达0.997.建立的ic-ELISA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灵敏、结果准确,可用于莲子中AFB1的高通量现场快速检测.

  • 一株拟茎点霉属中新的色原烯及其肿瘤细胞抑制活性研究

    作者:杨志钧;殷瑜;戈梅

    为了研究拟茎点霉属真菌HCCB03519的大米发酵产物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成分,对其进行了化学研究和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分析.从其乙酸乙酯浸提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phomochromene(1),6-羟基蜂蜜曲霉素(2),6-羟基-5-甲基蜂蜜曲霉素(3),nectriapyrone(4),chermesinone A (5),chermesinone B(6),pomopxanthone A (7),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色原烯,化合物5和6为首次在拟茎点霉属中发现.肿瘤抑制活性分析表明,化合物1~6对各个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较低,化合物7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比阳性对照5-Fu的抑制活性高.

  • 配伍甘草对大黄泻下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彬;李晓波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大黄 甘草 配伍 代谢
  • 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陈林伟;秦昆明;朱艳汇;蔡皓;李伟东;蔡宝昌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药材生产与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不仅起到去除其非药用部位以净制、终止其生理生活状态以利于干燥等目的,同时通过适宜的加工方法,可促使药用部位中药效物质的大保留、毒性成分的有效降低、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转化等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基于传统经验形成的药材产地加工方法赋予了中药材性状、规格、品质、药性等诸多内涵,蕴涵着丰富的科学道理.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加工方法和技术体系,有助于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该文主要对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 丹参及其主要成分保肝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媛;吴芹;石京山;陈修平

    丹参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丹参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丹酚酸类.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传统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近来研究显示,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醋氨酚、酒精等制备的肝损伤模型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文对丹参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系统总结与展望.

  •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

    作者: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王萍;韩莹;王喜军

    证候和方剂是中医学的2个关键科学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医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的科学性和临床的有效性是中医药科学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中医证候的模糊性及方剂的复杂性极大地限制了方剂的效应评价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认.如何解决证候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的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确认是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是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代谢组学有机结合,在解决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建立方剂药效生物评价体系,进而发现与临床疗效直接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作用机制的方法学体系.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将“中医证候生物标记物-方剂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效生物标记物”研究有机结合,建立血清中外源性中药成分与内源性标记物群2组变量相关(plotting of correlation between marker metabolites and serum constituents,PCMS)分析方法,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及方证相应关系,揭示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规律的应用研究策略;该策略的实施将促进方剂向化学成分明确化、作用机制清晰化的方向发展,为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带来方法学创新,有助推动中医方-证相关研究,揭示生命本质并为人类健康做出有益贡献.

  • 药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滕中秋;申业

    虽然伴随着一定的质疑,但基因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显示了其在应对粮食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出色作用和巨大潜力.药用植物同样面临着资源匮乏、生长环境恶化、种质衰退等一系列问题,使药用植物传统种植和采集模型受到极大的挑战.基因工程技术由于可以赋予传统植物新的特性从而给药用植物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曙光.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来提高药用植物的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的能力,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增加药用植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改善药材的品质等方面,有利于药用植物的大面积种植和保护.在发展药用植物基因工程过程中,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安全性也应受到重视,在充分认识到药用植物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适用于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和判断标准,促进转基因技术在药用植物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使基因工程技术的优势在药用植物研究和应用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 黄连和吴茱萸配伍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邱超;崔元璐;齐学洁;姜恒丽;王强松

    黄连和吴茱萸在传统临床应用中,常按不同比例配伍用于各种胃热、胃寒证,治疗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及分子药理学理论的发展,黄连与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该文主要采纳Pubmed中收录的文献,尤其侧重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以及黄连与吴茱萸中主要化学成分组分配伍的研究进展,从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及生物药剂学研究等方面阐述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应用的科学性,展望了黄连和吴茱萸配伍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 变温层积过程中华重楼种胚后熟生理生化的变化

    作者:李昭玲;童凯;闫燊;杨华;王巧;唐勇斌;邓孟胜;田孟良

    通过观察和测定变温层积处理过程中华重楼种子胚形态发育进程和体内SOD,POD,CAT,MDH,G-6-PDH 5种酶活性的变化,探究华重楼种子从休眠状态到解除休眠状态过程的酶调控机制.结果显示,华重楼种胚在经过40 d左右的暖温层积(18±1)℃之后,进入快速发育阶段,同期种子内在代谢活动显著加强,开始进入生理后熟阶段.在层积第60 ~ 80天种子基本完成形态后熟,尔后转入低温层积(4±1)℃后进一步促进了种子生理后熟.MDH和G-6-PDH活性在种子层积第40天后分别发生显著的下降和上升,通过调控种子呼吸代谢途径由三羧酸途径为主转为磷酸戊糖途径为主,促进种子解除休眠.SOD,CAT活性在整个层积过程中没有明显波动,但始终维持一定水平,以保证种子活力.POD活性在进入低温层积阶段后显著上升,可能参与调控了种子休眠解除的过程.

  • 民间药星宿菜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作者:吴志瑰;付小梅;胡生福;裴建国;葛菲;褚小兰;范崔生

    民间药星宿菜疗效确切,使用广泛,为发掘这一民间药资源,该文建立了该药形态组织学方面的标准.笔者通过观察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利用常规生药制片技术制片并鉴别组织构造特征等方法对其进行品种鉴别.形态观察发现植物叶的着生方式及雄蕊与雌蕊的特点可以作为《中国植物志》的完善补充.药材外观性状为全草类药材特点,主要包含根茎、茎及叶.首次报道的显微组织研究表明,根茎、茎、叶横切面、叶表面观及药材粉末特征明显且具有鉴定意义.根茎、茎横切面组织构造不发达,均有内皮层,分布许多分泌结构,根茎中存在有多种形状石细胞的厚壁组织.叶为异面叶,主脉部位韧皮部下方有纤维束,维管束和纤维束外侧有一列由薄壁细胞环绕形成的鞘.叶表面观中的气孔、腺毛、角质线纹等形态特征在上下表皮中存在差异.药材粉末特征中有腺毛、石细胞、导管等结构.综合分析认为,上述结果为星宿菜的形态组织特征,可以很好地鉴别该药.该形态组织学特征可以为星宿菜的种质鉴别和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 红花黄酮醇合酶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杨文婷;刘秀明;万秋;姚娜;王南;张雪萌;焦重达;李海燕;李校堃

    黄酮醇合酶(flavonol synthase,FLS)是黄酮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本文在红花转录组测序结果中获得中间序列的基础上,采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我国传统中药材红花花瓣中克隆到黄酮醇合酶基因的全长cDNA.该基因全长1 201 bp,开放阅读框1 011 bp,编码336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红花FLS基因编码氨基酸与同属菊科植物氨基酸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中与金光菊的亲缘关系近.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构建pBASTA-FLS植物表达载体.为后续研究该基因的生物功能及黄酮化合物合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 蚯蚓粪中放线菌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汪学军;闫双林;闵长莉;杨艳

    采用平板涂布法分离蚯蚓粪中的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初步研究了蚯蚓粪中放线菌的抗菌活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抗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从蚯蚓粪中共分离到放线菌26株,其中16株对指示菌株有抗菌活性,占分离放线菌总数的61.54%;菌株QYF12,QYF22对藤黄八叠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7,31 mm;菌株QYF26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抑菌圈直径为21 mm.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菌株QYF12为教酒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rtreusis,QYF22为吸水链霉菌奥萨霉素亚种S.ossamyceticus,QYF26为灭癌素链霉菌S.gancidicus,该研究为下一步分离抗菌物质用于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同气候区丹参生物量、有效成分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辰露;梁宗锁;郭宏波;刘景玲;刘岩;刘峰华;魏良柱

    通过在陕西境内由南向北的3种典型气候区以及过渡带布设22个试验区,将同一种源丹参种苗于春季栽植于上述试验区,统一规范人工栽培管理,采用HPLC检测样品的二萜醌类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并测定生物量数据(根长、分根数、根直径和根干重).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和陕西省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获取试验区的降雨量、年均温、昼夜温差等10个关键农业生态气象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种源的丹参在不同气候生境条件下获得的所有试验区丹参样品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药典的限量标准,二氢丹参酮含量的变异系数大.不同气候区的丹参根系形态差别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10月相对湿度、4-10月水气压、4-10月累积日照时数、4-10月昼夜温差和年均温是影响丹参品质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而4-10月20 cm平均地温、年活动积温、年均温、4-10月水气压、4-10月昼夜温差是影响丹参产量的主要限制性气象因子.丹参酮类物质均随纬度降低而升高,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基本随纬度升高而降低,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相对于水分和温度条件,丹参对日照时数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丹参可以适应多种气候条件,完成其正常生命过程,但与陕西北部的半干旱季风气候、中部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相比,南部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相对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更利于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累积.

  • 药用牡丹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作者:曹亚悦;朱再标;郭巧生;刘丽;王长林

    对收集的31份不同产地药用牡丹种子进行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生根率及发芽率等指标的测定,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生根率、发芽率及净度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生活力、千粒重、含水量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并结合实际生产,将药用牡丹种子分为3个等级,初步制定了药用牡丹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 基于熔解曲线分析技术的鹿茸药材分子鉴别

    作者:陈康;蒋超;袁媛;黄璐琦;金艳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是一种主要用于基因分型和突变扫描的分子诊断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定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文章将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应用于鹿茸真伪鉴别,利用CO Ⅰ序列,在退火温度为60℃,45个循环数的条件下,建立正品鹿茸药材熔解曲线模型,并筛选确定其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鹿茸药材在模板DNA质量浓度为10~100 mg·L-1、引物浓度0.2 μmol·L-1,Mg2+浓度2.0 mmol·L-1的条件下,梅花鹿熔解曲线为双峰,其Tm分别为(81.96±0.07),(84.51±0.03)℃;马鹿熔解曲线为双峰,其Tm为(82.58 ±0.13),(85.95±0.05)℃.该方法可以实现简单、快速、高通量、可视化的鹿茸药材真伪鉴定.

  • ICP-MS对六味地黄多糖部位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溶出特性的研究

    作者:胡军华;刘威;仲海洁;李家春;钱俊;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建立六味地黄多糖部位中锂(Li)、铍(Be)、硼(B)、钛(Ti)、镁(Mg)、铝(Al)、钒(V)、铬(Cr)、钴(Co)、锰(Mn)、铁(Fe)、镍(Ni)、铜(Cu)、锌(Zn)、镓(Ga)、砷(As)、锶(Sr)、镉(Cd)、锡(Sn)、锑(Sb)、钡(Ba)、汞(Hg)、铊(Tl)、铅(Pb)和铋(Bi)共25种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并对其中Al,Fe,Mg,B,Ti,Mn,Zn,Sr,Ba共9种微量元素进行了水及不同醇浓度浸出率的研究.样品经微波消解后,以锗(Ge),铟(In)为内标,以灌木枝叶标准药材作为质控标准物质,用ICP-MS进行测定.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07~2.225 μg·L-1;精密度RSD≤4.0%;回收率在84.1%~ 116%.不同溶剂提取时微量元素的浸出率有较大差异.该方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各项分析性能指标均达到要求,适用于六味地黄多糖部位微量元素的测定,溶出特性的研究结果为多糖部位微量元素形态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萜烯类经皮促透剂对皮肤活性表皮层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兰颐;王景雁;刘艳;茹庆国;王逸飞;于竞新;吴清

    该文选择HaCaT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测定萜烯类经皮促透剂对皮肤活性表皮层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选择具良好经皮促透效果的萜烯类化合物,即薄荷醇、柠檬烯、1,8-桉树脑、薄荷酮、4-萜品醇和长叶薄荷酮;采用MTr试验测定萜烯类经皮促透剂的细胞毒性,利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FRAP)考察不同萜烯类促透剂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萜烯类促透剂对细胞膜电位的改变,同时考察了萜烯类促透剂对HaCaT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采用超微量Ca2+-ATP酶试剂盒测定萜烯促透剂对HaCaT细胞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用化学促透剂氮酮,6种萜烯类促透剂均显示较低细胞毒性;所选择的萜烯类促透剂可显著增加HaCaT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细胞膜电位,同时可降低HaCaT细胞Ca2+-ATP酶活性和细胞内Ca2+浓度而影响细胞Ca2平衡.因此,萜烯类促透剂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内Ca2平衡而影响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增加皮肤活性表皮流动性而降低皮肤屏障作用,从而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 从蛋白质自组装的角度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

    作者:李冰洁;沈勇;廖日滔;高观祯;柯李晶;周建武;饶平凡

    甘草与附子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该研究从中药汤剂甘草和附子混煎过程中蛋白质自组装的现象入手,以甘草蛋白和附子主要毒性物质——乌头碱为研究对象,探析甘草附子配伍减毒机制.研究发现经分离纯化后的甘草蛋白在pH 5时可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为(206.2 ±2.02) nm的稳定颗粒,且可与乌头碱形成平均粒径为(238.20±1.23) nm的甘草蛋白-乌头碱稳定颗粒.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发现注射乌头碱单体的小鼠全部死亡,而注射相同乌头碱含量的甘草蛋白-乌头碱颗粒的小鼠全部存活.对甘草蛋白-乌头碱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的调查显示,该胶体颗粒在室温下较稳定,具有成为候选药物载体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甘草蛋白可通过与乌头碱自组装而达到减毒效果.

  • 何首乌炮制前后对大鼠肝脏的损伤比较及敏感指标筛选

    作者:涂灿;蒋冰倩;赵艳玲;李春雨;李娜;李晓菲;贾歌刘畅;庞晶瑶;马致洁

    比较何首乌生品和炮制品对大鼠肝脏损伤作用的差异.以生何首乌、制何首乌75%乙醇提取物按可比生药量(50 g·kg-1),连续灌胃给药6周,动态检测血清生化指标,6周后检查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何首乌肝损伤的敏感指标.实验结果显示生何首乌组大鼠血清ALT,AST,ALP,DBIL,TBIL显著性升高(P<0.05或0.01);IBIL,TBA显著性降低(P<0.05或0.01);制何何首乌组血清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病理组织分析显示生何首乌组肝组织结构破坏明显,局部可见肝细胞坏死;制何首乌组可见肝脏组织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变现象.该研究发现制何首乌对大鼠肝脏的损伤作用显著低于生何首乌,提示炮制能有效降低何首乌肝毒性;转氨酶等传统肝功能指标对生何首乌肝损伤作用不敏感,血清DBIL,TBIL含量可早期反映出何首乌引起的肝损伤,且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的敏感指标.

  • 消癌平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增强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阮立为;邓甬川

    中药消癌平具有抗乳腺癌的药理活性,新辅助化疗近年来在乳腺癌治疗中广泛开展,然而消癌平与新辅助化疗联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尚未见文献报道.选择66例接受乳腺癌择期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所有患者在术前接受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TEC)方案的新辅助治疗,而治疗组患者还在此基础上联用消癌平注射液(60 mL,静脉滴注,1次/d)进行辅助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的近期治疗有效率以及随访生存率;采集患者手术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组患者乳腺癌标本中雌激素受体α36(ER-α36)表达水平进行观察与比较.治疗组近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79%,较对照组的57.58%显著升高(x2=5.48,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3年及5年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乳腺癌组织中ER-α.3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由结果可以总结,中药消癌平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近期及远期疗效,可能机制与抑制乳腺癌组织中ER-α36的表达有关.

  • 浅议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方法

    作者:赵华叶;闫沛沛;杨文华;李朝峰;戚姝娅;李彦奇;曹俊岭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是衡量中药质量优劣的依据,直接影响着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而如何诠释中药商品规格等级的科学内涵及建立一套既能有效服务市场又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的标准,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该文通过综述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感官评价、化学评价、生物评价等的研究方法,并列举各种方法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部分研究实例,为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组分结构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病理机制网络的系统整体调控

    作者:陈娟;顾俊菲;汪春飞;袁嘉瑞;赵冰洁;章丽;成旭东;封亮;贾晓斌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生物网络变化的结果.药物干预的本质是将这种病理变化调控至正常范围.中药的优势在于通过多靶点、多层次、多途径地整体和系统性调控这种生物网络病理改变.组分结构中药为这种调控提供了可控、精确的“物”的基础,又通过网络药理学调控阐明“理”的本质.组分结构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的密切结合为创新中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策略,改变了传统用药的“一个药物、一个基因、一种疾病”的模式,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体特点,也充分体现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内涵本质.该研究系统探讨了组分结构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的结合本质、特点以及研究策略,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来认识组分结构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成为揭示组分结构中药调控疾病生物网络机制的有效措施,也为进一步科学的研究创新组分结构中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钱余义;陆瑾;张刘红;石飞燕;付廷明;郭立玮

    研究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绝对生物利用度,并与灌胃给药,静脉注射给药进行比较.建立大鼠血浆中α-细辛脑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大鼠分别经干粉吸入(20 mg· kg-1),灌胃(80 mg· kg-1),静脉注射(20mg·kg-1)给予α-细辛脑后血药浓度变化.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根据各给药途径的AUC(o-t)及给药剂量,计算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和灌胃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显示α-细辛脑在质量浓度为0.282~14.1 mg·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 4);检测下限为0.212 mg·L-1.大鼠经干粉吸入,灌胃和静脉注射给予α-细辛脑后,α-细辛脑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过程分别符合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三室模型;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5.48±48.28),(66.99±29.76),(64.34±27.59) min.按生物利用度公式计算,α-细辛脑经干粉吸入给药和灌胃给药后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8.32%,33.60%.研究表明采用干粉吸入方式给药可延长α-细辛脑药物消除半衰期并显著提高绝对生物利用度,为其干粉吸入剂的制备打下了理论基础.

  • 回药治疗哮喘方剂收集整理

    作者:张文晋;刘悦;张新慧

    运用文献学方法,收集古今文献,整理回药治疗哮喘的相关方剂35首;对其中涉及的香药阿拉伯名与中文名进行了对应;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Microsoft Excel 2007中的countif函数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频数统计,总结归纳出回医药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有半夏、杏仁、白糖、胡桃仁4种;根据常用药物,结合回医药相关理论,初步推论回医药治疗哮喘的病机病理、治法治则;将所收集方剂按照相关文献分为实用药疗方21首,组成简单、使用方便的清真食疗方l4首;结合回族人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食疗文化,该文将食疗方按照主治、症状、方名、组成汇总,以期简单实用;初步按照主要功用总结相关的“药食两用”药材8种,方便人们通过食疗减轻病患、提高健康意识.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