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白芍总苷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作者:常保超;陈卫东;张燕;杨萍;刘磊;王静

    该实验研究白芍总苷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芍总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实验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白芍总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50,100,200 mg·kg-1)及阳性对照组(雷公藤多苷8 mg· kg-1),灌胃给药,每日1次,14周末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光镜观察肾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病理图像系统分析平均肾小球面积及平均肾小球体积;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Wnt-1,β-catenin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Wnt-1,β-catenin mRNA表达.研究发现高糖高脂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Wnt-1,β-catenin表达增高.与糖尿病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平均肾小球面积,平均肾小球体积显著降低,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善;Wnt-1,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白芍总苷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改善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 基于液相蛋白芯片的甘草有效成分抑制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谱表达的研究

    作者:刘钊;钟菊迎;高尔宁;杨鸿

    采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了甘草酸和甘草总黄酮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表达的23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的RAW264.7细胞进行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 mg·L-1LPS)、甘草酸高、中、低剂量组(400,80,16 mg·L-1)、甘草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200,40,8 mg.L-1)和地塞米松组(5mg·L-1).细胞接种于24孔细胞板培养24 h后,依照实验分组分别向细胞板孔加入不同浓度的甘草酸、甘草总黄酮和地塞米松,孵育4h后再加入LPS(1 mg·L-1).20 h后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准备采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上清液中2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显示甘草酸能降低炎症模型产生的白介素类细胞因子IL-1β,IL-3,IL-5,IL-6,IL-10,IL-12 (p40),IL-12(p70)和IL-13、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共10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甘草总黄酮能降低IL-6和Eotaxin共2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提示有效地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多靶点发挥抗炎效果,减轻系统性炎症反应,是甘草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 金叶子异槲皮苷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段爱竹;邓旭亮;李蓉涛

    该研究对从金叶子中分离得到的异槲皮苷的成骨活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在1×10-4,1×10-5,1×10-6,1×10-7mol·L-1异槲皮苷浓度作用下检测了MC3T3-E1细胞增殖活力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异槲皮苷作用的第3天对MC3T3-E1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以及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并通过茜素红染色的方法在第21天对MC3T3-E1进行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的评价.结果显示,异槲皮苷在1×10-7~1 ×10-5mol·L-1能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能力,上调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该作用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在浓度为1×10-6mol·L-1时促进作用强.在1×10 4mol·L-1时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因此,从金叶子中分离得到的异槲皮苷有一定的成骨活性,这可能是传统中药金叶子治疗骨折的主要药效成分.

  • 姜黄素对AD双转基因小鼠的Aβ产生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

    作者:冯慧利;樊惠;党惠子;陈晓培;任映;杨金铎;王蓬文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3月龄APPswe/PS1 dE9双转基因小鼠干预6个月脑内Aβ40,Aβ42和Aβ42寡聚体-ADDLs的变化,探讨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罗格列酮组(10 mg·kg-1·d-1)和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400,200,100mg· kg-1·d-1),正常对照组采用的是同月龄同背景的C57/BL6J小鼠,于3月龄开始连续灌胃6个月,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小鼠海马CA1区Aβ40,Aβ42和ADDLs的阳性细胞及分布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均观察到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Aβ40,Aβ42和ADDLs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免疫组化结果罗格列酮组与模型组相比均降低(P<0.05),Western blot见显著减低(P<0.01);姜黄素高剂量组Aβ40,Aβ42和ADDLs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均减少,中剂量组显著减少(P<0.01),低剂量组Aβ40和Aβ42蛋白表达也减少.结论:姜黄素连续干预6个月仍可以显著减少APPswe/PS1dE9双转基因小鼠脑内海马Aβ40,Aβ42和ADDLs的表达,姜黄素是否可以通过下调Aβ40,Aβ42和ADDLs的表达,影响Aβ级联反应,从而发挥神经保护,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艾纳香叶废渣乙酸乙酯部位对佐剂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药理作用研究

    作者:夏嬿;左坚;李祥;陈建伟

    目的:研究艾纳香叶废渣乙酸乙酯部位(BBE)对大鼠实验性佐剂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用废渣乙酸乙酯部位不同剂量进行28 d的灌胃治疗处理,以体重变化、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免疫器官增生以及病理切片等来评价治疗效果,并同时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的SOD,MDA,GSH,NO,OH·,ALP,AST,ALT,NAG,SA水平以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浆中IL-1,IL-6,TNF-α水平.结果:其乙酸乙酯部位能显著减轻AA大鼠关节肿胀和关节炎指数,能有效抑制关节滑膜增生,下调血清中MDA,NO,OH·,ALP,AST,ALT,NAG,SA,IL-1,IL-6,TNF-α水平,上调SOD,GSH水平.结论:艾纳香叶废渣乙酸乙酯部位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肝脏药物代谢酶酶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艳进;王宇光;马增春;肖成荣;谭洪玲;梁乾德;汤响林;赵永红;王东根

    研究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肝脏药物代谢酶酶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给予受试药后,提取肝脏微粒体,肝脏总RNA和总蛋白,分别采用底物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三七总皂苷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相关亚型酶活性、mRNA和蛋白质表达3个水平的调节作用.实验的结果是三七总皂苷能显著诱导CYP1A2和CYP2E1酶活性和mRNA表达,同时对CYP2E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有显著诱导作用;三七总皂苷显著诱导CYP3AmRNA表达,但对CYP3A酶活性水平无明显的影响;三七总皂苷对CYP1A1和CYP2B mRNA表达和酶活性均无明显影响.三七总皂苷对不同的P450亚型的调节作用具有选择性,主要的调节亚型是CYP1 A2和CYP2E1,临床应用时,尤其是与CYP1 A2和CYP2E1代谢有关药物合用时,应充分考虑到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以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同时对CYP2E1的诱导作用是否与人参皂苷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不同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调节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影响

    作者:万红叶;孔祥英;李晓敏;朱宏伟;苏晓慧;林娜

    目的:观察比较4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干预影响以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10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8,12 h取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TRPV1和TRPM8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射酵母后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上升,8h达到高峰期(P<0.01);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显著升高,TRPM8水平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和黄连可显著降低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下调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上调TRPM8水平(P<0.05或P<0.01);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TRPs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寒性中药大黄和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可能与其对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TRPM8的有效调节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和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 对照提取物用于当归药材质量控制的研究

    作者:席骏钻;钱怡云;段金廒;严辉;赵玉洋;张洁;郭玲;钱大玮

    为提高当归药材的质量标准,解决部分对照品稀缺问题,进行了以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当归药材质量控制研究.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制备对照提取物,并对其中3个指标成分阿魏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进行标定,建立了以对照提取物为对照的当归药材UPLC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t检验对以对照提取物和对照品为对照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可用于当归药材质量控制,且经济实用,本研究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

  • HPLC同时测定西藏栽培天麻中天麻素和8种核苷及碱基类成分

    作者:肖远灿;董琦;迟晓峰;谭亮;胡风祖

    本实验建立了同时测定天麻药材中天麻素及8种核苷和碱基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Zorbax Bonus-RP(4.6 mm×250 mm,5μm)色谱柱,甲醇-(0.04%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6℃,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20 μL.该方法分离度良好,天麻素、胞嘧啶、胞苷、尿嘧啶、腺嘌呤、尿苷、胸腺嘧啶、鸟苷和腺苷等的质量浓度在2.04 ~ 262.00,0.20 ~ 24.67,0.18~ 23.75,0.20~25.83,0.20~26.67,0.16~20.00,0.22 ~27.71,0.20~ 24.29,0.24~30.58 mg.L-1内,相关系数r在0.998 9~0.999 9,具有良好的线性.天麻素和8种核苷及碱基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6.4%~ 99.6%,RSD均小于2.7%(n=6).测定了7个西藏栽培天麻药材中上述9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7个天麻样品中天麻素的含量均高于2.0 mg·g-1,均含有较高的腺苷、鸟苷、尿苷和胞嘧啶,而胞苷、尿嘧啶、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含量较低.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天麻药材中天麻素和腺苷等8种核苷及碱基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栽培尼泊尔菊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陆瑶;李志宏;马林;邓安珺;吴峰;张志辉;秦海林

    采用溶剂提取、萃取粗分离、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HPLC等纯化技术,从采自北京郊区的尼泊尔菊三七栽培品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并参考文献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R)-3-羟基-β-紫罗兰酮(1)、(3S,5R,6S,7E)-5,6-环氧-3-羟基-7-大柱香波龙烯-9-酮(2)、(+)-boscialin(3)、3,6-反-3-羟基-α-紫罗兰酮(4)、3,6-顺-3-羟基-α-紫罗兰酮(5)、3,4-顺-3,4-二羟基-β-紫罗兰酮(6)、咖啡酸乙酯(7)、黑麦草内酯(8)、3-甲酰基吲哚(9)和3-羟乙酰基吲哚(10).所有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尼泊尔菊三七中分离鉴定,且化合物1、2、4-7、9和10为首次从菊三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在结构上均属于具有相同的大柱香波龙烷碳架的C13降-倍半萜类化合物,根据本研究,其是尼泊尔菊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别之一,对其植物分类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凝毛杜鹃中的酚类化合物

    作者:孙吉庆;雷春;侯爱君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手段,从凝毛杜鹃茎枝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凝毛杜鹃素(1),(2R)-4-(3',4'-二羟基苯基)-2-丁醇(2),(-)-杜鹃醇(3),白色杜鹃素(4),(+)-异落叶松脂素(5),(-)-南烛木树脂酚(6),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7),二氢脱氢松柏醇-3a-O-α-L-吡喃鼠李糖苷(8).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5~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ILs-HPLC同时测定黄柏中5种生物碱含量

    作者:姜昕易;张晖芬;王胜男;陈晓辉

    建立以离子液体作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添加剂测定黄柏中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以及小檗碱等5种主要生物碱含量的方法.实验以C18反相色谱柱为分离柱,采用紫外检测方法,考察了提取溶剂、检测波长、咪唑类离子液体烷基链长度、离子液体溶液浓度等条件对提取分离和测定影响.研究所建立的ILs-HPLC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离子液体的加入能改善C18柱分离生物碱的色谱峰形,并提高了分离度,本法可用于黄柏中多种生物碱的同时含量测定.

  • 信宜润楠中的黄酮类成分

    作者:程伟;许文东;樊晓娜;石建功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闪式柱色谱和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相结合,从信宜润楠95%乙醇提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2个黄酮类化合物;借助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分析方法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表儿茶素(2)、3'-甲氧基-(+)-儿茶素(3)、3'-甲氧基-(-)-表儿茶素(4)、3,5,7,2',5'-五羟基黄烷(5)、(-)-柚皮素(6)、(-)-圣草酚(7)、(-)-甘草素(8)、(2R,3R)-(+)-二氢山柰酚(9)、(2R,3S)-(-)-二氢山柰酚(10)、(2R,3R)-(+)-紫杉叶素(11)和槲皮素(12);其中,化合物1~10为首次从润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盾叶薯蓣中甾体皂苷及其体外血小板活性研究

    作者:汪晶晶;刘奕训;文迪;余河水;康利平;庞旭;赵阳;马百平;陈韵岱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方法,从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它们的结构为胡芦巴皂苷ⅩⅢa(1)、小花盾叶薯蓣皂苷(2)、胡芦巴皂苷Ⅳa(3)、三角薯蓣皂苷(4)、protobioside(5)、lilioglyeoside K(6)、盾叶新苷(7)、三角叶皂苷(8)、薯蓣次苷A(9)、延龄草皂苷(10).其中,化合物1,3,5,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的体外血小板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7和8能够诱导血小板聚集,而化合物9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绵枣儿中高异黄酮和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作者:王延敏;樊孟洋;李娟;王智民;高慧敏

    绵枣儿来源于风信子科植物绵枣儿Scilla scilloides(Lindl.)Druce的鳞茎.本研究采用HPD100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从采自河南信阳的绵枣儿中分离出1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羟基-7-甲氧基绵枣儿素(1),绵枣儿素(2),5,7-dihydroxy-3',4'-dimethoxyspiro{2 H-1-benzopyran-7'-bicyclo[4.2.0]octa[1,3,5]-trien}-4-one(3),socialinone(4),4-甲基白藜芦醇(5),(E)-白藜芦醇(6),scillavone A (7),3,9-dihydroeucomnalin(8),3-(3-羟基4甲氧基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9),(3R)-5,7,3'-trihydroxy-4'-methoxyspiro { 2H-1-benzopyran-7'-bicyclo[4,2,0]octa[1,3,5]-trien}-4-one (10),scillabene A(11),2-羟基绵枣儿素(12),3-(4-羟基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3),3-(4-羟基亚苄基)-5,7-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4),3-(4-羟基苄基)-5-羟基-7,8-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5),3-(4-羟基苄基)-5-羟基-6,7-二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6),3-(4-羟基苄基)-5,8-二羟基-7-甲氧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17),其中化合物3,4,6,9,13和15~17为首次从绵枣儿植物中分离得到.

  • 黄芩及其有效成分抗菌作用新进展

    作者:施高翔;邵菁;汪天明;汪长中

    近年来,随着免疫功能下降人群的不断增多,细菌/真菌感染率大幅上升,伴随耐药现象的出现,临床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越来越有限.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黄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和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尤其显著的抗细菌抗真菌活性对于治疗日渐增多的耐药性细菌/真菌感染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国内外对黄芩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对近年来其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灯盏花素上市品种概况以及新剂型研究进展

    作者:田利华;赵离钟;顾佳;蔡军;余雷

    灯盏花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全草,其中有效成分灯盏花素是一类具有良好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灯盏花素在治疗脑血栓、脑缺血、脑血管后遗症及对抗血小板凝聚等方面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目前灯盏花素上市品种多种多样,但存在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灯盏花素稳定性受pH影响大,应用配伍时易析出沉淀等问题.此外灯盏花素的新剂型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新剂型能显著增加生物利用度,加强药物使用安全性,该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糖尿病肾病肾组织氧化应激的调控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作者:毛志敏;黄燕如;万毅刚;陈好利;史喜苗;孟宪杰;姚建

    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增多导致肾组织OS损伤的发生;其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和肾小管固有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肾组织OS调控途径涉及胞内多条信号通路,其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作为多种抗氧化物质的靶点而发挥着重要功能.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提取物对DN肾组织OS损伤的干预作用包括“调控ROS和抗氧化物质,减少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抑制生长因子表达,影响胞内信号通路活性”等.

  • 人参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及机制研究

    作者:张淼;秦昆明;李伟东;殷放宙;蔡皓;蔡宝昌

    人参作为一种临床常用中药,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近年来,有关人参的研究覆盖医学、药学、生物、食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参中主要含有皂苷类、挥发油、糖类、氨基酸、多肽、无机元素等成分,每种成分都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是人参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人参经过加工炮制后,所含有效成分发生复杂的变化,同时伴有新的物质生成.该文旨在对人参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以此为例探讨中药炮制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我国西洋参引种30年后遗传稳定性研究

    作者:魏晓雨;田义新;赵智灵;魏伟

    以人参及加拿大西洋参为对照,对我国14个产地的西洋参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了解我国西洋参引种30年后遗传稳定性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异.应用了RAPD分子标记技术,POPGEN32数据分析,NTSYS2.10聚类图绘制.结果显示,各产地西洋参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13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81条,多态性83.51%;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56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274 8;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Ho)0.419 4.聚类分析可知,人参与西洋参分类明显,特别发现无人参生产的地区的西洋参与有人参生产的地区的西洋参可明显各聚一类,认为在遗传上未达到质的变异.因此提出吉林省西洋参要注意建立良种田,以保持种质纯净的建议.

  • 柴胡种子灌浆动态及发芽特性研究

    作者:晋昕;任兵;曹爱农;晋小军

    以三年生柴胡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灌浆及发芽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柴胡种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柴胡种子干物质积累趋势呈“S”型曲线,快增期在花后25~ 34 d,开花后46 d灌浆基本结束.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开花后28 d开始柴胡种子的灌浆速率迅速下降,至开花后43 d后趋于稳定,种子脱水速率和种子千粒鲜重达到大.种子发芽质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子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柴胡种子应在花后52 d左右采收佳,此时种子含水量10%左右,发芽率为34.33%.

  • 塞隆骨形态鉴别研究

    作者:刘文啟;严华;麻思宇;魏锋;马双成

    塞隆骨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仓鼠科动物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干燥全架骨骼,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类新药材.在药材检验工作中,缺少高原鼢鼠骨骼形态学研究,难以鉴定塞隆骨.为更好执行并完善塞隆骨质量标准,该文使用啮齿动物学,中国鼢鼠研究文献及药材鉴定学对塞隆骨生药及各部分粉末显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同时对其详细观察、记述并用标号标出特征部位,应用研究结果能够更有效鉴别塞隆骨药材.

  • 精氨酸对蚂蟥诱食效应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嘉;郭巧生;史红专;刘宏;钱伟伦;段舒予;耿天华

    以蚂蟥Whitmania pigra为试验动物,在排除振动、底物影响的前提下,以黄原胶作为饲料底物,观察不同浓度精氨酸对蚂蟥的诱食效应.结果表明,0.3%精氨酸对蚂蟥有明显的诱食作用,与蚂蟥天然饲料螺蛳体液中精氨酸质量分数2.97 mg·g-1相接近.

    关键词: 蚂蟥 精氨酸 诱食
  • 丹参双相载药乳剂的研制及其质量评价

    作者:王银艳;李曦;赖秀俊;黎伟;杨雅静;储婷;毛声俊

    探讨以乳剂同时载药丹参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的可行性,为从制剂学方面综合利用丹参药效成分提供新思路.以丹参酮ⅡA,丹酚酸B为原料,大豆磷脂与帕洛沙姆188为混合乳化剂,甘油为等渗调节剂,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处方,高速剪切法制备初乳,续以高压均质机进行匀化,制备丹参双相载药静脉乳剂,进而考察其药剂学特性与稳定性.所制得产品外观为橙黄色乳状液,平均粒径241 nm,Zeta电位-35.3 mV,其中丹参酮ⅡA载药量为0.5g·L-1,丹酚酸B载药量为1g·L-1,长期留样稳定性良好.结果表明研制的乳剂可同时载药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可为充分发挥丹参的药效奠定制剂学基础.

  • 金振口服液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胡军华;苏倩倩;李婷婷;李家春;萧伟

    该研究建立了金振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为金振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采用RP-HPLC,phenomenex Luna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0.1%磷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 nm,建立了金振口服液的指纹图谱,确立了金振口服液中17个共有峰,10批成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以上.该研究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适用于金振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 影响高速搅拌湿法制粒产物的穿心莲混合粉体关键物理特性参数研究

    作者:廖正根;李哲;明良山;罗娟;蒋且英;赵国巍;梁新丽

    该文研究关键粉体物理特性参数对高速搅拌湿法制粒产物性质的影响.以穿心莲提取物为模型药物,采用4种制备工艺,分别与微晶纤维素和淀粉按质量比1∶0.5,1∶1,1∶2混合制备混合粉体,采用高速搅拌湿法制粒.以颗粒收率、团块和细粉比例,颗粒休止角及颗粒Hausner ratio为指标评价制粒产物性质,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粉体物理特性参数对制粒产物性质的影响.物料休止角、含水量、孔体积、密度以及与水的接触角是影响制粒产物性质的关键粉体物理特性参数.中药浸膏混合粉体关键物理特性参数是影响高速搅拌湿法制粒的重要因素,从物理因素角度分析了关键粉体物料特性参数对中药浸膏粉体制粒的影响.

  • 止血生物效价用于白及品质评价的研究

    作者:刘星星;董莉;张晓红;董永喜;王爱民;廖尚高;王永林

    采用凝血酶时间(TT)将对照物质维生素K1注射液与白及参照物质进行对比检定,对白及参照物质进行标化,建立了白及体外测定凝血酶时间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运用“量反应平行线法”(3.3)对不同产地的白及进行止血生物效价测定.白及参照物质量效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66.332-23.913X,R2 =0.995 3),测得不同产地白及止血生物效价为821.93 ~1 187.53 U·g-1,并均能通过可靠性检验(偏离直线P>0.05,偏离平行P>0.05).该方法仪器精密度(RSD3.8%)、中间精密度(RSD 4.6%)、重复性(RSD 3.2%)、稳定性(RSD 3.7%)较好,所建立的白及止血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可靠,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白及止血生物效价的测定.

  • 中药单体对乳膏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探讨

    作者:尹辉府;聂鹤云;王森;朱卫丰;李荣苗

    该文分别以结构母核相近的黄酮类及生物碱类中药单体为乳膏所载药物,以稳定的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乳化体系为乳膏基质,采用近红外稳定性分析技术定量表征乳膏的物理稳定性,基于乳膏凝胶网状结构理论、溶度参数理论、双电层理论、界面膜理论,探寻中药单体对乳膏物理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延胡索乙素、苦参碱、柚皮素、氧化苦参碱中药单体与乳膏基质辅料具有接近的溶度参数,其制备的乳膏具有较高的Zeta电位值,较强的物理稳定性,且与基质乳膏具有较为接近的微观结构信息;而黄芩苷、小檗碱、黄藤素、黄芩素中药单体与乳膏基质辅料的溶度参数差异较大,其制备的乳膏具有较低的Zeta电位值,较差的物理稳定性,且与基质乳膏的微观结构信息差异较大.

  • 中试规模和不同提取时段的黄芩配方颗粒质量参数在线NIR监测研究

    作者:李洋;吴志生;史新元;潘晓宁;张乔;乔延江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线监测黄芩配方颗粒提取过程中黄芩苷成分的含量变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参考方法,采用Kennard-Stone法(KS)划分样本集,进而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通过组合间隔偏小二乘法(SiPLS)对建模波段进行筛选,建立偏小二乘模型.采用相对误差法对黄芩3次提取时段的预测集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应用Savitzky-Golay11点平滑(SG11点)预处理方法所建模型好,其交叉验证均方根(RMSECV)、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092 7,0.134 4,0.114 8,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且黄芩苷含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在5%以下,说明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应用于黄芩配方颗粒提取过程中在线监测及其质量控制.

  • 从化学、药效和毒性角度比较认识正品大黄与土大黄

    作者:严孝金;冯天师;王玉刚;袁梽漪;雷帆;肖新月;邢东明;杜力军

    土大黄与药典收载的正品大黄具有某些功效的相似性,常常被用作大黄替代品应用.究竟土大黄与正品大黄能否简单的替换使用,或者说两者之间有无差异,差异在何处?对此进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土大黄,以及临床与市场上的正确应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作者已有的工作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以大黄的主要功效“泻下”为基本点,从化学、药效及其毒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大黄(土大黄)的泻下作用弱于正品大黄,其原因在于两者间结合型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差异,同时华北大黄的小鼠急性毒性也强于正品大黄,因此,华北大黄不宜简单的替代正品大黄使用.

  • HPLC-荧光法测定大鼠血浆中4种蒽醌类成分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黄金秋;严雪梅;冯芳

    建立大鼠灌服栀子大黄汤后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测定方法并考察4种蒽醌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采用HPLC-荧光法测定大鼠血浆中4种蒽醌的血药浓度,血浆样品通过液液萃取法进行处理.Phecda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0.2%乙酸-甲醇,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30,525 nm,采用DAS 2.0软件对所得的血药浓度进行拟合,求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4种蒽醌类成分均可被吸收进入体内.大鼠血浆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Cmax分别为(0.085±0.058),(3.772±1.152),(0.464±0.267),(0.028±0.008) mg·L-1;tmax分别为(1.042±0.510),(0.805±0.307),(1.167±0.283),(0.616±0.162) h;t1/2分别为(3.557±1.250),(6.879±1.126),(5.196±2.032),(4.337±1.816)h;AUC0t分别为(0.504±0.130),(9.558±1.106),(2.545±1.554),(0.052±0.018) mg·h·L-1.该研究建立了一种专属性强,准确度高,灵敏度好的HPLC-荧光法,可适用于4种蒽醌成分的体内浓度测定.

  • 表小檗碱体外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代谢产物鉴定及对CYP2D6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杨晓燕;叶静;孙桂霞;薛宝娟;赵园园;苗培培;苏瑾;张玉杰

    表小檗碱是黄连中一种主要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多种重要的药理活性.该实验利用体外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采用LC-MS/MS分析鉴定表小檗碱体外大鼠肝微粒体(RLM)共孵育后的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通过同时测定美托洛尔、氨苯砜、非那西丁、氯唑沙宗、甲苯磺丁脲的含量变化,评价不同浓度表小檗碱对大鼠肝微粒体CYP2D6,CYP3A4,CYP1 A2,CYP2E1,CYP2 C9亚型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小檗碱在大鼠肝脏可发生Ⅰ相和Ⅱ相代谢,从表小檗碱的大鼠体外肝微粒体温孵体系中鉴定出2个Ⅰ相代谢产物和3个Ⅱ相代谢产物;表小檗碱对肝脏CYP2D6酶呈显著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5.22 μmol·L-1,而对CYP3A4,CYP1A2,CYP2E1,CYP2C9酶的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提示表小檗碱可能存在基于CYP2D6酶的药物相互作用.该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利用表小檗碱提供实验依据.

  • 抗肝癌中药古方用药规律统计及抗肝癌新药研发风险评估

    作者:张靖;李红法;樊威;刘振;满淑丽;司书勇;高文远

    抗肝癌中药古方应用历史悠久,其药物配伍科学、合理,历经检验,是现代新药研发的宝贵财富.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尤其是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比其他药物的开发面临更多的风险,成功率更低.该文采用计算机编写程序统计出124个抗肝癌古方中药物配伍规律,为抗肝癌新药开发提供帮助,降低药物筛选的风险.该文同时采用风险评估方法中的定性分析法,通过向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地区的22家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单位发放240份关于抗肝癌新药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调查问卷,了解在抗肝癌新药研发过程中哪些风险对研发、生产、销售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为抗肝癌新药研发人员提供参考,进而有针对的采取防控措施,以降低研发风险,提高研发成功率.

  • 基于荧光测序分型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原料分子鉴别研究

    作者:崔占虎;黄璐琦;袁媛;李旻辉;蒋超;周立社

    该文选择成药六味地黄丸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用于中成药原料药材基原鉴定的荧光测序分型技术.首先以原料药材丹皮DNA为模板,筛选适荧光标记鉴别引物,即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别对5个FAM荧光标记引物sbA-trnH,ITS,trnL-trnF,matK,rbcL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所得测序结果使用Gene-Marker V1.80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终选择sbA-trnH荧光标记引物来鉴别六味地黄丸及其原料药材.结果表明,通过psbA-trnH荧光标记引物扩增分析,可以准确鉴定出六味地黄丸中的丹皮,山药,泽泻3种原料药材.研究结果说明,采用分子荧光测序分型技术鉴定中成药原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基于ITS序列位点特异性PCR的肉苁蓉与其混伪品的鉴别研究

    作者:李振华;龙平;邹德志;李越;崔占虎;李旻辉

    研究荒漠肉苁蓉、锁阳和黄花列当之间的DNA分子鉴别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30份荒漠肉苁蓉,13份锁阳以及8份黄花列当,所有样品进行总DNA提取,通过对其ITS片段进行扩增,测序.再进行同源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并对位点特异性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另外,对位点特异性PCR法与DNA序列分析法的鉴别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研究设计的位点特异引物在同一PCR反应中,荒漠肉苁蓉能扩增出331 bp的条带,而混伪品锁阳和黄花列当不能扩增出条带,从而实现了正伪品的鉴别.该文通过位点特异PCR的方法可以实现荒漠肉苁蓉与混伪品锁阳、黄花列当的快速、准确鉴别.

  • 快速PCR方法在金银花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蒋超;侯静怡;黄璐琦;袁媛;陈敏;金艳

    建立简单快速的金银花真伪分子鉴别方法.该研究依据金银花trnL-trnF 625位G/T SNP位点设计快速位点特异性PCR引物,优化位点特异性PCR条件,对金银花及其9种混淆品进行扩增及检测.当在87℃预变性1 min;87℃变性5s,68℃延伸5s,30个循环时,通过加入SYBR Green Ⅰ染料染色,金银花样品显绿色荧光,混淆品无荧光.整个PCR反应可在30 min内完成.该研究结果说明快速位点特异性PCR能简单快速鉴别金银花及其混淆品.

  • 碱裂解法快速提取中药炒制品DNA的研究

    作者:郑琪;蒋超;黄璐琦;张志杰;李娆娆;陈康;袁媛;金艳

    该文旨在探索一种适用于中药炒制品DNA快速提取的方法.以氢氧化钠,1% PVP40和1% TritonX-100配制成碱裂解缓冲液,Tris-HCl为中和液,经加热裂解和中和2步提取不同炒制方法制备的中药炮制品的DNA,选择2种方法对DNA进行纯化,并以纯化后DNA作为模板利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优化碱裂解法可简单快速的提取出药材DNA,槐米炒制品DNA质量浓度为(420.61±123.91) g·L-1,且使用5% Chelex-100树脂纯化可以提高DNA提取浓度.研究结果证明优化碱裂解法适用于中药炒制品的DNA快速提取.

  • 快速PCR方法在蛇类药材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陈康;蒋超;袁媛;黄璐琦;李曼

    为优化获得一种准确、快速、高效鉴别药典所载蛇类药材(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真伪品的方法.该研究以蛇类药材经典PCR鉴定方法为基础,采用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总DNA,加入特异性PCR引物,采用两步法进行PCR扩增,从而对蛇类药材及其混淆品进行鉴别.通过对影响PCR反应时间的退火温度、变性温度、退火时间、变性时间、循环次数等因素进行优化,并对不同型号PCR仪和Taq酶进行考察,分别获得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快速PCR反应程序.在PCR产物中加入SYBR Green Ⅰ染料,正品显示出明亮绿色荧光,而混淆品不显示荧光.所建立的蛇类药材快速PCR真伪检测方法可在30~45 min完成,为蛇类药材现场快速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 太子参药材的快速分子鉴定

    作者:赵丹;周涛;江维克;袁媛;肖承鸿;郑伟

    为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太子参分子鉴定方法,对太子参药材及其混伪品的rDNA-ITS片段进行比对分析,找出特异性片段,设计太子参鉴别引物,并优选扩增条件,扩增产物经100×SYBR Green Ⅰ染色后紫外光下观察.结果显示,PCR扩增反应液(包括DNA Taq聚合酶预混液5.5 μL,Tzs-2F,Tzs-2R各10 pmol,DNA模板20~ 80 ng,双重灭菌蒸馏水加至25μL)经95℃预变性1 min,95℃变性5 s,56℃退火延伸15 s,30个循环,72℃后延伸30 s后,在扩增产物中加入1μL100×SYBR Green Ⅰ混匀后于紫外光下呈绿色荧光的为太子参,混伪品无绿色荧光出现.40 min内即可完成DNA提取、扩增等整个鉴定过程.该方法能特异性扩增太子参DNA,紫外光下肉眼观察即可鉴定药材的真伪,且操作简捷、结果准确、利于推广,可为快速鉴定中药材的真伪提供参考.

  • 中药分子鉴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黄璐琦;袁媛;袁庆军;金效华;张伟;钱丹;蒋超

    中药分子鉴定已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广泛应用阶段,但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该文对中药分子鉴定使用原则、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技术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中药分子鉴别技术应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遵循在一定系统学研究背景,采取个案分析原则建立分阶层的鉴定体系.在此基础上研发满足实际需要的分子鉴定技术,以达到快速、现场、高通量、低成本的中药鉴定目的,将实验室成果进一步转化,服务于中药产业.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