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复方五味子素B对人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THC-8307/OXA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徐秋玲;金秀东;郑学芝;张绪东;刘桂莲;孙卫

    目的:研究复方五味子素B对结肠癌耐药细胞株THC-8307/OXA的逆转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奥沙利铂(OXA)和复方五味子素B(γSC)的细胞毒性;碱性磷酸酶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γSC对THC-8307/OXA细胞MRP1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γSC(6.0,12.5,25 mg·L-1)对人结肠癌细胞(THC-8307)和耐奥沙利铂人结肠癌细胞(THC-8307/OXA)无显著毒性作用,OXA对THC-8307的IC50为0.06 mg·L-1,对THC-8307/OXA的IC50为2.32 mg·L-1.THC-8307/OXA较THC-8307对OXA耐药39倍,γSC(6.0,12.5,25 mg·L-1)能使OXA对THC-8307/OXA细胞的IC50从2.32 mg·L-1依次下降至0.370,0.128,0.057 mg·L-1,逆转倍数分别为6.2,18.1,40.7倍.碱性磷酸酶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检测γSC(12.5 mg·L-1)处理48 h后,THC-8307/OXA细胞MRP1表达明显降低.结论:γSC具有逆转耐奥沙利铂人结肠癌细胞的MDR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MRP1表达有关.

  • 苦豆子总碱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血清IL-1β,IL-4的影响

    作者:王晓娟;姜斌;李丽君;姚晖;邓虹珠

    目的:观察苦豆子总碱(total alkaloid of Sophora alopecuroides,TASA)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致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作用及对血清IL-1β,IL-4水平的影响.方法:C57BL/C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总碱高、中、低剂量组、柳氮磺吡啶组.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8 d以产生小鼠急性期UC模型同时灌服相应药物.观察小鼠一般活动状态及大便性状、潜血便血情况,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β,IL-4的水平.结果:苦豆子总碱能显著改善DSS致结肠炎小鼠的一般状态,减轻其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DAI比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而各给药组较模型组DAI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IL-1β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而IL-4在数值上与模型组相比有所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SA对UC小鼠急性期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可能通过抑制肠道免疫反应,减少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调节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间的平衡而发挥其抗炎作用.

  • 2种海藻溴酚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孙雪;徐年军;郭俊明;严小军

    目的:探讨2种海藻溴酚化合物对3株肿瘤细胞Hela,MGC,BGC-823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溴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种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非整倍体的诱导作用.结果:2种海藻溴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强.2种海藻溴酚化合物均不能引起细胞凋亡,但能使肿瘤细胞的倍性改变,产生非整倍体,并使细胞周期受到影响.对Hela细胞和MGC细胞,低浓度能引起亚倍性的产生,较高浓度则引起G1期抑制.对BCC-823细胞,不同浓度处理均能引起G1期抑制,其抑制程度具有剂量效应.结论:海藻溴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作用机制与诱导产生非整倍体和细胞周期抑制有关.

  • 糙苏素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谢文利;朱江;赵艳威;李玲

    目的:探讨藏药螃蟹甲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糙苏素(phlomiol)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糙苏素对体外培养的2种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采用小鼠实体瘤S180、肝癌H22细胞株接种小鼠,连续给药14 d,计算抑瘤率.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糙苏素对S180荷瘤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和对S180荷瘤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糙苏素在50~150 mg·L-1对2种肿瘤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r=0.989,P<0.05);体内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分别灌胃给予2.5,5,10 mg·kg-13个剂量的糙苏素,对接种的实体瘤S180、肝癌H22细胞株的抑瘤率分别为28.5%~65.0%.35.0%~74.5%.同时,糙苏素可显著提高S180荷瘤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P<0.05),显著增加S180荷瘤小鼠NK细胞的杀伤能力(P<0.05).结论:糙苏素对体外培养的人肿瘤细胞和接种的小鼠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够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NK细胞的杀伤能力,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

  • LC-MS研究炒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鲍天冬;张英丰;李玉洁;杨庆;翁小刚;董宇;朱晓新

    目的:建立LC-MS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含量的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大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炒白芍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采血,LC-MS法测定血药浓度,拟合药动学模型并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芍药苷在2.5~500μg·L-1(r=9994)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大鼠灌胃炒白芍提取物0.2,0.4,0.8 g·kg-1后,半衰期基本一致,AUC与给药剂量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属于线性动力学过程.结论:该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芍药苷的体内定量分析,芍药苷在大鼠体内动力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

  • CGA-BSA致豚鼠过敏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黄晓舞;廖红波;刘屏;林辉;袁丽燕;胡园

    目的:对人工合成绿原酸全抗原(CGA-BSA)的过敏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隔日致敏法建立CGA-BSA致豚鼠过敏休克模型并制备抗血清和备检组织样品;HE染色观察致敏豚鼠肺、气管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被动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观察CGA-BSA的免疫原性,并进一步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过敏豚鼠血清中组胺和IgE的含量.结果:成功制作CGA-BSA致豚鼠过敏休克模型,并观察到敛敏豚鼠组织的炎性病变;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中CGA-BSA组致敏豚鼠血清发生阳性反应,脱颗粒率为(63.58±10.23)%;CGA-BSA组豚鼠激发后血清中IgE和组胺显著升高.结论:人工合成的CGA-BSA具有致豚鼠过敏作用,其过敏机制属于I型变态反应.

  • 氧化槐定碱对大鼠网状结构脑电活动及其功率谱的影响

    作者:余建强;李玉香;赵承军;贡欣;刘建平;王烽;蒋袁絮

    目的:观察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OSR)对麻醉大鼠中脑网状结构脑生物电(EEG)变化及功率谱的影响.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将电极置入大鼠中脑网状结构,采用单极引导法及计算机辅助FFT技术以脑电图、功率谱、频率分配为指标记录并分析OSR对大鼠中脑网状结构脑生物电变化的影响.结果:每只侧脑室注射(icv)OSR 2.5,5,10 mg,大鼠中脑网状结构出现以低幅慢波为主并伴有梭形睡眠波;脑电总功率下降(P<0.05).θ,α波占总频率比例升高(P<0.05).结论:OSR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其作用与降低大鼠中脑网状结构电活动有关;中脑网状结构可能是OSR中枢抑制作用传导环路上的结构之一.

  • 黄连吴茱萸药对水提物对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作者:董立;石海莲;季光;吴大正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药对对DMH诱导的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以及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DMH制备大鼠结肠癌模型;应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经过细微分离获得的完整肠腺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变化;应用甲基绿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计数中、降结肠异变肠腺病灶数目.结果: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模型组动物ACF的形成.模型组动物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增殖;模型组动物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中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较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促进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凋亡.结论: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癌前病变ACF的形成,提示其对结肠癌可能具有抑制和临床治疗作用,其作用部分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

  • 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外CYP3A1/3A2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翁小刚;李玉洁;杨庆;王怡薇;刘晓霓;韩晓;张甘霖;隋峰;朱晓新;梁日欣

    目的:研究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外肝微粒体CYP3A1/3A2酶活性的影响,从"中药配伍-代谢"关系探讨戊己丸的配伍机制.方法:按L9(34)正交表,戊己丸的配比设计为9个受试复方,以睾丸酮为探针药,HPLC检测戊己丸对大鼠体外肝微粒体CYP3A1/3A2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黄连、吴茱萸、白芍各提取物及戊己丸1号~9号方抑制CYP3A1/3A2的IC50分别为38.96,871.96,15 519.17,43.17,60.47,276.12,133.40,118.08,88.47,64.36,35.13,39.91mg·L-1;黄连及戊己丸均可显著抑制CYP3A1/3A2酶活性,不同配比戊己丸抑制CYP3A1/3A2酶活性作用不同,有统计学差异;随着黄连在戊己丸方中剂量水平的增高,戊己丸组方抑制CYP3A1/3A2酶活性的能力增强,且戊己丸组方中吴茱萸和白芍配比不同可以影响方中黄连抑制CYP3A1/3A2酶活性的程度.结论:戊己丸配比不同,对CYP3A1/3A2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不同配比戊己丸药效学、药动学差异的原因所在.

  • 裂叶羌活中1个新的天然产物O-甲基羌活醇

    作者:寇桂风;张友波;杨秀伟;容蓉

    目的:研究裂叶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干燥根和根茎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溶性部位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裂叶羌活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溶性部位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镰叶芹二醇(1),O-甲基二氢镰叶芹酮醇(2),川白芷素(3),东莨菪素(4),O-甲基羌活醇(5).结论:化合物5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4为首次从裂叶羌活根和根茎中分离得到.

  • 天南星科4种有毒中药针晶的晶型结构和其毒性的比较

    作者:吴皓;葛秀允;郁红礼;陈琳

    目的:研究天南星科4种有毒中药的针晶是否为具有共性的毒性成分.方法:提取分离半夏、天南星、禹白附、虎掌南星的针晶,采用电镜扫描2万倍观察各针晶的晶体结构,采用X-衍射能谱分析各针晶的主要组成元素,采用红外光谱定性测定针晶成分的主要基团,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研究4种针晶和相应生品的急性毒性,以Bliss法计算各样品的LD50.结果:4种有毒中药的针晶均为细长尖锐针样晶型,直径小于1 μm,晶体表面布满倒刺,中间有凹槽,以半夏属的半夏和虎掌南星针晶更为锋利和尖锐;4种针晶中主要含有Ca,C,O,N,S元素,红外光谱显示针晶中含有-COOH,-NH2基团;说明针晶不仅仅是由草酸钙组成;4种有毒中药的针晶可以产生严重的毒性反应,LD50分别为:半夏针晶14.78 mg·kg-1,虎掌南星针晶14.11 mg·kg-1,天南星针晶16.02 mg·kg-1,禹白附针晶18.90 mg·kg-1,而其相应生品的LD50从半夏到禹白附均在3 300 mg·kg-1以上,针晶的毒性是相应生品毒性的200倍.结论:半夏、天南星、禹白附及虎掌南星中所含有的针晶是4种有毒中药中具有共性的毒性成分.

  • 刮筋板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

    作者:李云志;马超;黄静

    目的:研究刮筋板Excoecaria acerifclia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采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学结构;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系(human hepatocarcinoma cell line)HepG2的体外抑制作用,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价其抗肿瘤活性.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1),6,7-二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2),山柰酚(3),山柰酚3-O-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糖苷(5),山奈酚-3-O-β-D-葡萄糖糖苷-2"-没食子酸酯(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生物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5和6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 2的IC50分别为7.13,65.42μmol·L-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5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HepG2作用.

  • 菊叶千里光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林生;张中晓;沈云亨;李慧梁;单磊;柳润辉;徐希科;张卫东

    目的:对菊科千里光属植物菊叶千里光Senecio chrysanthemoides全草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薄层制备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应用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菊叶千里光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千里光菲林碱(1),千里光碱(2),1,2-dihydrocacalohastine(3),桉叶醇-4(15)-烯-1β,6α-二醇(4),7,11,15-三甲基-3-亚甲基十六烷-1,2-二醇(5),款冬二醇3-O-棕榈酸酯(6),马尼拉二醇3-O-棕榈酸酯(7),款冬二醇(8),马尼拉二醇(9),β-香树脂醇(10),α-香树脂醇(11),自桦脂醇(12),loranthol(13),(+)-丁香树脂酚(14),1-羟基-4-酮-环己烯-1-乙酸酯(15),2,6-二甲氧基对苯醌(16),豆甾-5,22-二烯-3β-羟基-7-酮(17),豆甾-5,22-二烯-7-酮(18),豆甾4-烯-3-酮(19),豆甾-4,22-二烯-3-酮(20),β-谷甾醇(21),豆甾醇(22),胡萝卜苷(23),十一烷酸甘油酯(24)和十一烷酸甲酯(25).讨论:化合物5~9,13,17~20和24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款冬花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研究

    作者:吴笛;张勉;张朝凤;王峥涛

    目的:研究款冬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从款冬花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即槲皮素(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3),金丝桃苷(4),芦丁(5),山柰酚(6)和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7);8个为酚酸及其衍生物,即咖啡酸(8),咖啡酸甲酯(9),咖啡酸乙酯(10),(E)-2,5-二羟基桂皮酸(11),3,4-二咖啡酰基奎尼酸(12),4,5-二咖啡酰基奎尼酸(13),4,5-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14)和绿原酸(15).结论:化合物7,9~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不同产地野菊花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含量

    作者:郭巧生;房海灵;申海进

    目的:对22份不同产地野菊花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him-pack C18色谱柱(4.6mm×250 mm,5 μm);绿原酸和咖啡酸流动相为乙腈-0.5%磷酸水溶液(19:81);检测波长326 nm.蒙花苷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26:23:1);检测波长334 mn,柱温25℃;流速1 mL·min-1.结果: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的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2.5~50 μg(r=0.998),2.5~25μg(r=0.998),4.97~41.47 μg(r=0.99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8%,96.2%,103.7%,RSD分别为2.1%,2.3%,1.8%.结论:不同产地野菊花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蒙花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重庆丰都产野菊花中绿原酸含量高为0.232%,咖啡酸含量整体偏低,江苏和安徽产野菊花中蒙花苷含量基本达到药典规定水平.

  • 河南产连翘叶抑制α-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康文艺;王金梅;张丽

    目的:寻找连翘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成分.方法: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活性追踪,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对活性较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连翘叶的乙酸乙酯部分具有较高的活性,从中分离出5个活性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酶抑制动力学反应结果表明,化合物1,4和1与2混合物(2:1)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剂.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发现对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3为首次从连翘属中分离得到.

  • HPLC测定大鼠血清中靛玉红的含量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殷志爽;王维聪;游远;宋学英;夏彬彬;王桥

    目的:建立测定血清中靛玉红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并应用于靛玉红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ODS C18色谱柱(4.6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9nm,柱温35℃,进样量为20μL,内标物为炔雌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后,分别按2.0,4.0 mg·kg-1经插管静脉注射靛玉红,用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时刻大鼠血清中靛玉红的浓度.采用Winnonlin 5.0软件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靛玉红在0.031~2.48 mg·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低检测限31μg·L-1.回收率大于98%,其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靛玉红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靛玉红血药浓度的监测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 益母草肾脏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作者:俞捷;王璟;赵荣华;包照日格图;蔡少青

    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是传统的妇科圣药,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自古以来医家都认为益母草是安全无毒、久服可以轻身延年的"上品",然而近年来不断出现正常剂量或是过量服用益母草出现的肾脏、子宫等脏器的损伤,或是过敏、腹泻等不良反应,其中以服用益母草导致的肾脏损伤报道为引人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由于服用益母草而出现的以肾脏损伤为主的不良反应从临床报道、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这种肾脏损伤可能的损伤部位、损伤剂与物质基础,并对药材种属来源、采收季节及果实比例、复方配伍等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益母草安全用药问题奠定基础.

  • 黄芪种植产地与生态环境及饮片规格的调查研究

    作者:余坤子;刘靖;洪浩;郭宝林;蔡少青;陈虎彪

    目的:中药黄芪来源于蒙古黄芪及膜荚黄芪,由于黄芪野生资源的接近枯竭,目前商品黄芪以栽培品为主.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黄芪的种植产地及生态环境.并且市场上黄芪饮片规格不统一,通过调查了解饮片规格,为饮片标准的制订和饮片质量的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蒙古黄芪多为人工栽培,主要产地为山西恒山地区、甘肃陇南地区、内蒙古南部,栽培面积广,除山西黄芪多为山地直播外,其他均为平川地种植;膜荚黄芪则多为野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且资源近枯竭,其他地区如山东、河北等只有少量栽培.通过对黄芪饮片的市场调查,发现有5种不同规格的饮片,并且呈现一定的区域特征.结论:建议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黄芪野生资源,并统一黄芪饮片规格.

  • 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部位和采收期的变化

    作者:傅玉凡;曾令江;杨春贤;廖志华;张启堂

    目的:研究叶菜型甘薯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品种、部位和采收期的变化.方法:在全国叶菜型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重庆点,测定和分析莆薯53、广菜薯2号和福薯7-63个品种蔓尖的叶片、叶柄和茎3个部位在6个采收时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变化.结果:莆薯53、广菜薯2号和福薯7-6蔓尖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在采收期间的变化分别介于9.60~19.98,12.93~25.08,9.33~25.16mg·g-1品种之间有显著差异;3个品种叶片的平均质量分数在采收期间的变化为3.66~11.09 mg·g-1显著高于茎(4.03~7.79 mg·g-1),茎显著高于叶柄(2.20~5.26 mg·g-1);采收前期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采收后期.结论:在叶菜型甘薯的品种选育、栽培和产业化等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蔓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采收时期的显著差异.

  • 重金属对膜荚黄芪种子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作者:杨光;钱丹;郭兰萍;陈敏;黄璐琦;韩晓丽;周洁

    目的:研究重金属对中药黄芪种子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对3种常见重金属的5个浓度对中药材黄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幼苗的根长,苗鲜重,可溶性蛋白,抗氧化酶系统,电导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不同种类及浓度的重金属溶液对黄芪种子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部分浓度与对照出现显著差异;对黄芪种子的发芽势抑制作用不明显,除Pb5外,其余均未与CK形成显著差异;对黄芪种子的发芽指数存在明显的抑制,重金属处理下种子的发芽指数均与CK呈显著差异;对黄芪的根尖伸长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与浓度成负相关;对黄芪的幼苗重量的影响与重金属浓度相关,高浓度重金属与中低浓度及CK组呈显著差异;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重金属处理下,样品POD,CAT活性增强,可溶性蛋白浓度均有所增加;重金属处理下植物电导率均增加,高浓度处理与低浓度及对照间呈显著差异.结论:重金属对黄芪种子生长及抗氧化系统存在显著影响.

  • 麦冬类药材种植土壤和药材中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

    作者:张莲婷;郭巧生;叶正良

    目的:对中药麦冬类药材进行有机氯农药、重金属的残留量测定,为麦冬类药材的规范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六氯化苯(BHC)4种异构体和滴滴涕(DDT)4种异构体进行测定.用ICP法测定铅(Pb)、镉(cd)、铜(Cu)、铬(Cr)、砷(As)和汞(Hg)的含量.结果:所测样品中除慈溪产麦冬药材的六氯化苯含量和洛江产地土壤中Cu含量超标外,其他均低于国家相关的规定限量.结论:麦冬类药材对六氯化苯和汞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建议在麦冬类药材种植土壤的选择上特别要注重土壤环境的农药及重金属残留.

  • 葶苈子的AFLP指纹图谱分析

    作者:黄佩蓓;崔亚茹;李思光;曹岚

    目的:研究葶苈子的DNA指纹图谱,初步探讨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葶苈子鉴别上的应用.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药葶苈子及其常见混淆品荠菜和印度薄菜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与结论:选用16对EcoR I/MseI引物进行扩增,共检测到清晰条带1 346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 303条,特异性条带759条,多态率达96.8%.每对引物组合中样品均扩增出自己的特征带,引物利用率为100%.丰富的特异性条带组合可作为样品鉴定的依据.此外,利用UP-GAM法构建样品间聚类图谱,聚类结果显示南、北葶苈子首先聚为葶苈子类,然后再和荠菜聚在一起,在遗传上两者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印度蔊菜单独聚为一类.

  • 半夏提取物对小菜蛾产卵忌避和杀卵作用

    作者:李进步;方丽平;薛建平;盛玮

    目的:探讨半夏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作用.方法:采用3种极性不同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利用索式提取法从半夏干粉中制备提取物,测定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及卵孵化的影响.结果:半夏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有很强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作用.浓度越高,产卵忌避作用越强,卵的存活率越低.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处理后24 h,质量浓度为100 g·L-1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5.13%,73.38%;100 g·L-1乙醇提取物处理卵后5 d,孵化率为32.75%,卵孵化抑制率可达62.40%.结论:半夏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及卵孵化均具有作用,其中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显著优于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

  • 补肾活血颗粒治疗老年性耳聋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宏;李爱华;黄婷;陈青萍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颗粒治疗高脂血症性老年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选择高脂血症性老年性耳聋病人79例,随机分为补肾活血颗粒组(治疗组)和西药都可喜组(对照组),2组均在口服复合维生索B和三磷酸腺苷二纳(ATP)基础上,治疗组43例(64只耳)予以补肾活血颗粒治疗.对照组36例(59耳)采用西药都可喜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听力、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听力改善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和显效23例(33只耳),总有效率为37%.对照组有效和显效24例(31只耳),总有效率为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患者听力的改善与对照组相近.治疗组降血脂和对血液流变的影响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颗粒治疗老年性耳聋的疗效与都可喜接近,但降血脂和对血液流变的影响作用优于都可喜.

  • 对仲景用药品种少用、弃用、代用现象的思考

    作者:凌云;周春祥

    当前对<伤寒杂病论>中某些药物品种存在着少用、弃用与代用现象.本研究就产生该现象的可能原因做了分析,提出与药物毒性剧烈、品种来源稀缺、药效机制欠明、临床伦理相悖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上述现象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做了策略性思考,提出了以历史文献为线索、以临床疗效为检验、以药学研究为手段的解决方法,冀能实现扩展少用品种现代应用范围、唤醒弃用药物为当代所用、选用正确代用药物品种的目标,为临床更好地应用仲景方药注入新的活力.

  • 基于有效组分检测与理化表征相结合的蜣螂有效部位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马家骅;谭承佳;衣文娇;杨明

    目的:优选蜣螂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探索通过提取液理化表征来进行过程控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主要以有效组分多肽与氨基酸的含量为指标,结合流变学、表面化学、电学等方面的表征,系统考察影响蜣螂有效部位制备相关的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干燥各环节的各因素.结果:确定了蜣螂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条件,即:取蜣螂药材粉碎为粗粉,用3倍量的85%乙醇浸泡48 h,加85%乙醇10倍量,以4 mL·min-1·kg-1的速度渗漉,收集漉液,滤过,滤液在50~55℃浓缩至1:1,冷藏除脂后,通过DA201-C大孔树脂柱,先后用1 BV水与4 BV 70%乙醇为洗脱剂进行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水洗脱液浓缩,干燥,加85%乙醇洗涤2次,取洗液,与70%乙醇洗脱液合并,浓缩,干燥,即得.同时,本实验对有效部位制备各环节的液相体系进行表征,发现与有效物质多肽相关的表面张力基本未变,而与无效物质盐密切相关的电导率降低了约90%,大限度地保留了药物治病的有效信息,去除了无效信息.结论:筛选的蜣螂有效部位制备工艺条件稳定可靠,通过提取液理化表征来进行过程控制切实可行.

  • 正交试验优化复方卡力孜然凝胶剂的提取工艺

    作者:赵媛;邢建国;王新春;薛桂蓬;党学良

    目的:优选复方卡力孜然凝胶剂的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蛇床子素和浸膏收率为指标,优化补骨脂等8味药材的提取工艺;以二苯乙烯苷和浸膏收率为指标,优选白芥子与何首乌2味药材的提取上艺.结果:8味药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6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何首乌和白芥子的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4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 银杏根皮中萜内酯提取工艺研究

    作者:何珺;杨硕;杨佳年;卿晓红

    目的:探索出以乙醇-水为浸提溶剂的银杏根皮中萜内酯的提取工艺,确定佳提取参数.方法:通过对银杏根皮提取参数中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浸提醇浓度、浸提酸度进行单因素梯度试验,采用HPLC法检测含量,确定银杏根皮中萜内酯浸提佳参数.结果:银杏根皮中萜内酯佳浸提条件:浸提时间2 h;料液比1:15;浸提温度50℃;浸提液pH 3;30%乙醇.结论:以乙醇-水为溶剂从银杏根皮中提取萜内酯的方法具可行性和生产应用价值.

  • 自微乳载药系统(SMEDDS)用于丹参酮的增溶及吸收研究

    作者:汪圣华;赵姗;杨荣平;吕国军;王云红;谢威扬;马小军

    目的:考察自微乳载药系统(SMEDDS)对丹参酮的增溶和吸收的影响,以指导丹参酮SMEDDS处方的选择.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SMEDDS溶液中丹参总酮的溶解度,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吸收模型考察丹参酮SMEDDS的吸收.结果:丹参总酮在SMEDDS溶液中的溶解度是水中的10倍,胶束中的2.5倍.且SMEDDS处方中油相(中链甘油三酸酯,MCT)比例增加,溶解度增加;丹参酮SMEDDS和胶束的吸收常数Ka分别为0.479,0.326 h-1,t1/2分别为1.44,2.12 h,SMEDDS处方中油相(MCT)比例增加,吸收增加.结论:SMEDDS能显著增加丹参酮的溶解度和在大鼠小肠的吸收,且SMEDDS处方中MCT能促进丹参酮的增溶和吸收.

  • 《本草拾遗》土芋的本草考证

    作者:袁鑫;张水利;詹敏

    确定<本草拾遗>中土芋的基原.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和利用植物学方法,并结合实地凋查和亲身实践进行分析.确定了土芋的原植物.<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土芋为今豆科植物土(口乐)儿Apios fortunei Maxim,并建议将土(口乐)物种的始载年代上溯至梁代.

    关键词: 本草 土芋 考证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