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西医结合 >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중국중서의결합영상학잡지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0.8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0512
  • 国内刊号: 11-489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象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杨培民
  • 类 别: 中西医结合
期刊荣誉:
  • 剪切波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足三里穴位不同肌张力及针刺前后的紧张度观察

    作者:任亚娟;徐芳;徐智章;张爱宏;肖沪生;银浩强;高东雯;俞成杰

    目的:探讨剪切波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测量不同肌张力时足三里穴位的紧张度变化及运用该方法探测针刺前后足三里穴位紧张度的意义.方法:使用法国Supersonic公司的AixPlore型实时定量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声诊断仪,将L4~15线阵探头置于足三里穴位断面,分别在仰卧位、站位及肌肉紧张时连续记录足三里穴位的组织弹性图,然后通过电影回放,使用其定量分析系统Q-BOX,直径为3 mm,每隔20帧测量1次杨氏模量值,各15次,共计测量45次足三里穴位的杨氏模量值变化.毫针在高频超声引导下以经穴断面解剖图谱为依据,对照精确定位;启动弹性成像模式(SWE)记录组织弹性图,使用其定量分析系统Q-BOX,直径为3 mm时,测量30名受试者在进针前、进针后及脉冲电刺激时足三里穴位的杨氏模量值.结果:剪切波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系统Q-BOX,直径为3 mm,卧位时足三里穴位杨氏模量平均值为(14.01±4.38)kPa(i kPa=0.133 mmHg),站位时为(87.24±30.33)kPa,肌肉主动收缩时为(87.42±12.12) kPa;Q-BOX直径为3 mm时,卧位进针前、进针后及电刺激时穴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分别为(12.61±6.27)kPa、(24.00±11.94)kPa、(111.48±52.81)kPa;进针前与进针后,进针前与电刺激时的杨氏模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剪切波声弹性成像技术可用于肌张力的定量分析,不同的肌张力状态对穴位的紧张度测量有明显影响,为多种疾病状态下的肌张力定量分析及客观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及新思路.剪切波声弹性成像技术用于足三里穴位“得气”的紧张度研究应在卧位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进行,它为中医针灸穴位“得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 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缪锦林;赵金丽;顾广鸿;洪春扣

    目的:探讨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的诊断价值及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2例,采用GE Signa HDX 3.0 T超导型MR仪,行常规MRI及DWI、SWI序列.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研究分析:①SWI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CMBs的检出率和CMBs在SWI的分布特点;②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6项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MRI常规序列、DWI及SWI对62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00%,8.06%,4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WI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和DWI序列.CMBs在SWI分布特点:25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CMBs灶均为多发病灶,在脑内各个区域分布不等,以基底节-丘脑区多,其次为皮质-皮质下区,脑干和小脑少.患者的年龄、高血压与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有相关性(P<0.05),年龄(OR=1.704,95%CI 0.029~2.840,P<0.001)和高血压OR=1.039,95%CI 1.003~1.588,P=0.019)是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与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无相关性(P>0.05).结论: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检出比常规MRI和DWI有优势,是检出CMBs的较好检查技术.年龄、高血压是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

  • 声脉冲辐射力成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潘青;张锡娟;乐嘉芳

    目的:应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弹性成像.方法:分别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ARFI对31例DVT患者进行检查.结果:DVT 24 h内与24 h后剪切波速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回声的血栓声触诊组织成像差别不明显.结论: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通过评价DVT血栓弹性,间接评价血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溢液性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及病理基础

    作者:王玉霞;李振龙;郑启忠

    目的:分析溢液性乳腺癌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26例,回顾性观察其乳腺导管造影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26例中,导管原位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原位癌伴早期浸润7例;复合型癌3例,其中导管原位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3例,其中乳腺X线平片未发现异常5例,毛刺或分叶状肿块2例,肿块伴钙化9例,多形性钙化灶10例.乳腺导管造影主要表现:导管内充盈缺损伴有不同程度导管扩张;导管管壁浸润破坏对比剂渗漏,形成“潭湖征”;导管管壁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或“断续征”.本组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为88.4%.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是溢液性乳腺癌诊断的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尤其对临床触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 AD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判定中的价值

    作者:季鹏;袁晓毅;王全帮

    目的:探讨ADC对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价值.方法:选择33例超急性、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以DWI图像计算得到的ADC图作为输入数据,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简称为ADC方法),并在2~30 d内复查T2WI确定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的扩散变化.结果:梗死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平均值分别为4.38×10-4mm2/s、6.81×10-4mm2/s,rADC平均值分别为0.56及0.85,梗死中心区ADC及rADC均明显降低,缺血半暗带ADC及rADC轻度下降,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DC方法对确定缺血半暗带具有潜在的临床实用价值,有望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确定缺血半暗带的方法.

  • 双源CT双期增强血管成像对急性肠缺血的诊断

    作者:何玺;王荣品;杨明放;邓奇平;刘昌杰;王玉权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期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对急性肠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的26例AMI患者的DS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SCT双期增强扫描即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血管成像.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8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4例.CT直接征象为肠系膜血管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受累血管腔闭塞(17例)或重度狭窄(9例).间接征象:肠壁增厚(21例),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18例),肠壁强化程度降低(7例),肠壁积气(5例),肠系膜脂肪水肿及渗出(19例),“缆绳征”14例,腹腔积液12例.结论:DSCT增强扫描及双期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AMI血管阻塞的部位、范围、程度及继发改变,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血流灌注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海清;王兴华;聂宏娟;土继政;石颖;李娟;梁树芬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血流灌注特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纤维化组15例,均经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病理证实,选取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SonoVue 2.4 ml,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对比剂肝动脉到达时间(hepatic artery arrival time,HAAT)、门静脉到达时间(portal vein arrival time,PVAT)、肝静脉到达时间(hepatic vein arrival time,HVAT)及相应血管灌注强度参数(peak intensity,PI),同时计算肝动-静脉渡越时间(hepatic artery to hepatic vein transit time,HA-HVTT)、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ortal vein to hepatic vein transit time,PV-HVTT)及门静脉-肝动脉间隔时间(PVAT-HAAT,VVT),分析2组间上述各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纤维化组PVAT较正常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组HVAT、HA-HVTT、PV-HVTT及VVT较正常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HAAT、HA-PI、PV-PI及HV-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PVAT、HVAT及PV-H VTT可反映肝纤维化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望成为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 不同对比剂用量方案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心脏结构显示方面的研究

    作者:何新华;胡永胜;杨越;王自勇;巢惠民;付旋;费长军

    目的:选择适宜的对比剂用量,改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时对心脏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160例接受Definition第一代双源CT冠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采集时间×注射流速(X ml),B组=(X+5)ml,C组=(X+10)ml,D组=[X+(15~20)]ml.各组均采用碘海醇(350 mgI/ml),体质量<75 kg者注射流率为4.8~5.0 ml/s;体质量≥75 kg者注射流率为5.5 ml/s.应用Circulation分析软件,采用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分别测量各组冠状动脉各段、左右心室CT值,观察并记录对比剂伪影及严重程度、对比剂混合液是否均匀、室间隔显示是否清晰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比较组间CT值、图像质量评分等有无差异,采用x2检验比较室间隔等结构显示情况及对比剂伪影等.结果:各组间一般情况、质量评分、冠脉各段和左心室CT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腔内CT值A、B、C、D组分别为(142.1±35.5)HU、(144.4±43.5) HU、(186.1±66.1) HU、(223.3±119.3) HU,C组与A、B、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室间隔尚能分辨(2分)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D组显示清晰(3分)的例数多于A、B组;C组条状伪影少于D组.综合分析,C组对比剂方案优于其他组.结论:本研究采用个性化的对比剂方案,对比剂用量=扫描采集时间×流率+ 10 ml,结合患者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计算对比剂注射流率,可以获得良好的冠脉CTA图像及较为满意的心脏结构、肺动脉显示效果,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S形窦房结动脉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明慧;田本祥;张化一;姜相森;李小宝

    目的:探讨256层CT评价窦房结动脉S形变异的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冠状动脉CTA患者的成像数据资料,研究窦房结动脉S形变异发生情况及其起源、数目、解剖走行、终止方式.结果:161例冠状动脉CTA中159例显示窦房结动脉,其中26例可见到S形变异.S形变异的窦房结动脉起源部位与左旋支开口间的平均距离为(24.37±9.32)mm.S形变异的窦房结动脉走行于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终止于上腔静脉口周围的窦房结组织.终止方式有上腔静脉口后方、上腔静脉口前方、多分支围绕上腔静脉口周围.结论:窦房结动脉的S形走行的解剖变异常见,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有效显示窦房结动脉的S形变异.熟悉这一解剖特征,可降低心外科手术和经左心房介入治疗时损伤的风险.

  • 健康成年人膝关节髁间窝宽度与高度的MRI研究及临床意义

    作者:齐萌;王颖;叶颖;吴文灏

    目的:以MRI观察健康成年人髁间窝宽度、高度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50例健康成年人,其中男71例,女79例.按年龄分为3组行膝关节MRI扫描,其中青年组20~29岁,中年组30~49岁,老年组≥50岁.在MRI T2WI图像上测量髁间窝宽度及高度,并分析髁间窝高度、宽度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青年组50例,男25例,女25例,髁间窝宽度为(22.36±1.93)mm,髁间窝高度为(30.14±3.39)mm;中年组50例,男25例,女25例,髁间窝宽度为(20.98±1.71)mm,髁间窝高度为(28.41±2.51)mm;老年组50例,男21例,女29例,髁间窝宽度为(19.65±2.89)mm,髁间窝高度为(27.27±2.46)mm.髁间窝宽度、高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00,P<0.000),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5,-0.378.各组髁间窝高度及宽度的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间窝的宽度、高度与年龄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髁间窝宽度与高度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MRI是测量髁间窝大小的准确可靠的影像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作者:刘颖;张瑞平;李健丁

    目的:探讨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征象,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经病理证实: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在4例B细胞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其定位、定性、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疗效评价等有重要价值.

  • MRCP、FIESTA序列和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外胆道梗阻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德智;任克;孙文阁;戚喜勋;王永峰;李延亮;李造峰;陈玉帅;徐克

    目的:评价FSE序列MRCP、FIESTA序列和LAVA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外胆道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经超声诊断肝外胆道梗阻的患者,以1.5 T HD MR行FSE序列MRCP、FIESTA序列冠状位扫描,并以LAVA序列行冠状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在注射Gd-DTPA后10、30和60 s行3期冠状位扫描,将FIESTA序列图像及LAVA序列动态增强图像、MRCP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结果:MRCP可以显示梗阻的部位以及可能的病因,但对病变的侵犯范围显示能力有限;FIESTA序列可以显示梗阻的部位、胆管与门静脉的关系,显示胆管结石有较大的价值,但对胆管的肿瘤、胰头部肿瘤显示能力不足;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有较强的诊断能力,尤其是在诊断肿瘤的侵犯范围方面有较大的临床意义.结论:肝外胆道梗阻的MRI检查可先行FIESTA序列扫描及MRCP扫描,对疑诊断肿瘤的患者可行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

  • 翼腭窝区肿瘤的CT诊断

    作者:林安明;朱大华;金明丽

    目的:分析翼腭窝区肿瘤的CT特点,探讨其向周围侵犯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且经病理证实的翼腭窝区肿瘤患者,总结翼腭窝的解剖特点与该区肿瘤的侵犯特征.结果:8例中原发性肿瘤2例,为神经纤维瘤和腺样囊性癌;邻近肿瘤累及6例,其中颅底软骨瘤1例,上颌窦癌2例,鼻咽癌3例.原发肿瘤均不同程度地沿着翼腭窝自然孔道侵犯;继发肿瘤则经过自然孔道蔓延而来或直接侵及翼腭窝.结论:薄层CT可以清晰显示翼腭窝及周围结构,能明确翼腭窝区肿瘤侵犯途径和范围,是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

  • 子宫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表现

    作者:胡喜斌;孙新海;白雪琴;李娴;盛华强;徐洁;李美琴;吴涛

    目的:探讨子宫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及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子宫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中子宫腺肉瘤2例,癌肉瘤3例,间质肉瘤1例,6例主要表现为官腔内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均伴不同程度出血及坏死表现,增强扫描后实质部分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其中1例合并盆腔及腹膜种植转移,1例合并大量盆腔积液;子宫淋巴瘤及平滑肌肉瘤各1例,表现为子宫肌层形态弥漫或局限性膨隆,平滑肌肉瘤增强扫描后不均匀性强化,1例淋巴瘤增强扫描后呈中度均匀强化.结论: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对子宫少见原发恶性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增强扫描可以准确判断肿瘤的解剖部位及对邻近组织的侵犯情况,但终确诊仍需靠病理学检查.

  • MSCT三维自动调制毫安秒技术在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亓进友;郝润松

    目的:评价16层CT低剂量扫描在盆腔肿瘤中的应用.方法:58例临床诊断为盆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29例,A组行低剂量扫描,B组行常规剂量扫描.对扫描图像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分:盆腔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肿瘤显示的清晰度,图像整体颗粒的均匀度,有无扫描伪影;同时对2组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扫描方法对盆腔肿瘤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与传统扫描相比,辐射剂量大大降低(P<0.01).结论:盆腔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同时可以较传统的CT扫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家志;孙小林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肿瘤患者的二维超声+ CDFI、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2种方法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56个甲状腺结节(良性34个,恶性22个)中,33个弹性分级为Ⅰ~Ⅱ级,其中良性30个(90.91%)、恶性3个(9.09%);23个弹性分级为Ⅲ~Ⅳ级,其中良性4个(17.39%)、恶性19个(82.61%).超声弹性成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6.36%和88.24%,与二维超声+CDFI的68.18%和79.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优于二维超声+CDFI,提高了超声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能力.

  • 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点的对比研究

    作者:何明颖;杨毅;陈渊辉;梁礼平;黄莹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及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及EGIST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①部位.GIST:食管3例,胃16例,回肠3例,十二指肠、结肠及直肠各1例,共25例;EGIST:腹膜后3例,前腹壁1例,肠系膜4例,腹股沟2例,共10例.②大小.GIST直径4.8~18.0 cm,平均10.8 cm;EGIST直径7.7~31.0 cm,平均20.5 cm.③影像学表现为肿瘤轮廓光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部分可见液化坏死,较小病灶常呈均匀强化,较大病灶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④免疫组化表现为35例CD117或CD34均呈高表达,性质分属于低度、中度或高度恶性.结论:GIST及EGIST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相似,为来源相同的肿瘤,但病理学特点不能完全评价间质瘤性质或危险度,而影像学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在间质瘤诊断、鉴别诊断及危险度预测中有重要的价值.

  • 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董晓燕;黄菊琴;张晓芸;程遵华;蔡照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MC的21例23个恶性结节的超声表现,包括结节的形状、边界、内部回声、钙化、纵横比、有无血流信号等情况;并与81个大径≤1 cm、有相似声像图表现的甲状腺良性结节进行比较.组间统计学分析采x2检验.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PTMC与良性结节在形状、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纵横比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MC组;43.5%形态欠规则或不规则,65.2%边界欠清或不清,91.3%为低回声,78.3%内部有微小钙化,60.9%纵横比≥1;而血流信号在2组中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MC与良性结节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能对手术前结节的良恶性作初步判断,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CR及高频超声在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腾想;魏海英;张云飞

    目的:探讨CR与高频超声在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新生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CR与高频超声的结果,并比较两者与手术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2例中,低位小儿肛门直肠发育不全1例,低位肛门闭锁3例,低位肛门闭锁伴直肠会阴瘘5例,低位肛门闭锁伴直肠阴道瘘3例.CR诊断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正确符合率为66.67%,其中肛门闭锁伴直肠会阴瘘或直肠阴道瘘的诊断正确符合率仅50%.高频超声诊断新生儿肛门直肠畸形的正确符合率为91.67%,其中肛门闭锁伴直肠会阴瘘或直肠阴道瘘的诊断正确符合率达100%.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伴直肠瘘会阴或直肠阴道瘘诊断符合率、定位准确率明显优于CR.结论:随着超声设备分辨力的提高及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高频超声诊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尤其伴直肠会阴瘘或直肠阴道瘘的肛门闭锁具有重要价值.

  • 磁共振排粪造影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作者:丁克;崔勇;李静;霍勇军;王本军

    目的:探讨MRI排粪造影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检查拟诊盆底功能障碍行MRI排粪造影检查患者的图像资料,以其终出院诊断为标准,对照分析临床检查结果及MRI表现,以评价MRI排粪造影的诊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在42例女性患者中,MRI排粪造影对直肠下降、膀胱膨出及耻骨直肠肌痉挛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临床检查;对直肠前突及子宫膨出的诊断,两者无明显差别;对直肠套叠的诊断,临床检查明显优于MRI排粪造影.40例有盆底下降,其中中、重度下降32例,累及2盆及以上20例;在14例男性患者中,8例表现为耻骨直肠肌痉挛,其中4例伴轻度盆底下降.56例中,MRI检查与临床检查基本一致26例.28例的MRI检查相对于临床检查有新发现.结论:MRI排粪造影以其多方面的优势,对盆底功能障碍(尤其是女性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4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分析

    作者:杨博;杨诚;李妹

    目的:探讨腹腔内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其与危险程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各危险度腹腔内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对照分析.结果:45例腹腔内间质瘤中胃组8例,肠组23例,胃肠外组14例,分析发现不同危险程度肿瘤在大小、密度、边缘影像观察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内组间比较认为肿瘤部位与危险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而在肿瘤的形态、生长方式及强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熟练掌握腹腔内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其与其危险程度分级间的关系,有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 糖尿病并C反应蛋白异常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价与分析

    作者:张桐;陶国伟;王春霞;周蕾;王音;耿群;姜丽丽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有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异常患者的颈动脉状况.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检测血清hsCRP异常者32例作为实验组,其余36例正常者为对照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内-中膜增厚,18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对照组中12例不同程度的内中膜增厚,4例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2组结果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超过对照组.进一步分析斑块性质,hsCRP异常的18例斑块中,13例为不稳定斑块,hsCRP正常的4例斑块无一例不稳定斑块.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hsCRP异常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斑块发生率以及斑块性质的不稳定性均高于对照组.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伴有hsCRP异常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超声检查本身经济方便,安全无创,可重复性好.

  • CO2吸入中毒所致肺损伤的CT表现

    作者:易建生;龙浩萍;黄海峰

    目的:探讨CO2吸入中毒所致肺损伤的CT表现.方法:结合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分析6例CO2中毒所致肺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CO2吸入中毒肺损伤的CT表现主要是:两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小结节影,边界较清晰,部分可有融合,以肺外围为明显.结论:CO2吸入中毒所致肺损伤的CT表现虽不具有明显特异性,但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 TACE联合p53基因瘤内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青;栾翠美;李岩;颜玉茂

    目的:探讨TACE联合p53基因瘤内注射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肝癌患者48例,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均先接受TACE治疗,经肿瘤供血动脉注入碘油化疗乳剂,直至碘油完全充填,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组20例TACE治疗1周后,在CT引导下行p53基因瘤内注射.对照组行单纯TACE治疗.观察2组患者近期生存情况,影像学随访肿瘤缩小程度等.结果:2组治疗后近期生存情况及影像学随访治疗有效率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p53基因瘤内注射是治疗肝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疗效,为肝癌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及病理基础

    作者:王德阳;夏从羊;冯晓强

    目的: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SCT表现和病理特点,以提高CT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CT全肾平扫后行皮质期、实质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7个病灶为等密度,1个为略高密度,内见低密度影.皮质期所有病灶均强化,2个病灶出现“车辐征”,5个出现中心瘢痕.实质期所有病灶密度明显低于肾实质,6个病灶强化明显减低.结论:SCT能显示RO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 高频超声在手部狭窄性腱鞘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彩;杨柳;贾永恒;欧静;卢伊涧;陈建军

    目的:探讨手部狭窄性腱鞘炎的超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于部狭窄性腱鞘炎患者23例行高频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均有腱鞘不同程度增厚,肌腱在腱鞘内滑动受限,局部血流信号增多.结论:高频超声是狭窄性腱鞘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CTPI及CTA分析

    作者:石安斌;龙娟;杨秋云;方文亮;刘娟;张良金

    目的:探讨CTPI及CTA在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行CTPI及CTA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ROI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CTA共发现34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2.9%.CTPI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及CTA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 胸部X线摄影在新生儿肺出血诊断及动态观察中的应用

    作者:王经龙;王桂忠;龙文香;郭艳萍;关群策;段婕

    目的:探讨胸部X线摄片在新生儿肺出血(neonatal pulmonary haemorrhage,NPH)诊断及动态观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NPH的X线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根据X线表现,将NPH分为3期.52例中,首次摄片水肿出血期31例,X线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多模糊,伴小斑片状阴影,或呈弥漫性网结影;出血期16例,X线表现为多肺叶分布的密度均匀一致、无结构样片絮状阴影;出血晚期5例,X线表现为片絮状影融合成大片状阴影,呈白肺.X线动态观察肺内病变的演变由肺野透亮度减低、小斑片状影进展为突发性进行性广泛性片絮状、大片状阴影或白肺,常伴心脏进行性增大.出血停止,肺部阴影于1~2 h有明显变化,1~3 d大部分吸收,心脏随之缩小,恢复正常.水肿出血期24例6~12h后发展到出血期,7例12 h内迅速发展到出血晚期;出血期11例6~24 h发展到出血晚期.治愈21例,死亡25例,放弃治疗6例.结论:胸部X线摄片可早期诊断NPH,X线动态观察有助于NPH的诊治和预后评估.

  • 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临床特征

    作者:韩国武;龚蓉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7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直径3.8~28.0 cm,平均12.3 cm.肿瘤呈类圆形1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增强扫描1例呈均匀中度强化,1例分隔样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5例,其中钙化1例,出血1例.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其中3例呈纵横交错的轨道样强化,3例边缘及肿瘤中心可见肿瘤小血管.病理诊断:低度恶性潜能1例,恶性6例;远处转移2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较好地反映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 M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汪珍元;余立新;张秀萍;何杰;周维;金建军

    目的:探讨MSCTA在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确诊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MSCTA检查,利用3D-VR、MPR、MIP及高级血管分析(AVA)显示血管,评价MSCTA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结果:46例患者中,动脉狭窄37例,狭窄并闭塞9例;一侧血管14例,双侧32例;单支血管5例,多支血管多个节段41例.46例共598支评价血管中,0级无狭窄253支,Ⅰ级狭窄199支,Ⅱ级狭窄92支,Ⅲ级狭窄41支,Ⅳ级完全闭塞13支.头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多发生在颈内动脉.MSCTA可清楚显示病变的血管节段数、形态、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MSCTA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快速、无创、安全、直观、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超声监控在降低PICC并发血栓中的应用

    作者:罗浩;覃俏俊;张勤波

    目的:探讨超声对降低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超声组和对照组各72例.超声组术前超声检查静脉情况,选择穿刺血管,术中实时引导,并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对照组常规穿刺置管.分析2组所致血栓形成率.结果:超声组血栓形成率为1.4%,对照组血栓形成率为2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控可以有效地降低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风险.

  • 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

    作者:卜雪峰;李建瑞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是颅内低度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20~40岁,好发于侧脑室体部、孟氏孔附近或透明隔旁,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5%~5.0%[1],少数发生在侧脑室外(如大、小脑,脑干及脊髓等).由于该病好发部位的缘故,当病灶较小、症状轻微时,容易延误治疗.现通过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8年9月~201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CNC的MRI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和超声表现

    作者:薛彩霞;赵天佐;邱传亚;朱海峰;吴卫平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占女性肿瘤的第2位.在乳腺癌的病理学种类中,浸润性导管癌是常见的一种类型,占45%左右[1].其中54.6%的浸润性导管癌是由X线钼靶检查发现,但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2].现将北京民航总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总结如下,其中12例行超声检查,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 MS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茂美;李国栋;杨峰

    真菌广泛存在自然界空气与土壤中,经呼吸道寄生在人体呼吸器官.上颌窦是人体一组大的鼻窦,其开口位置较高,不利于分泌物引流,上颌窦炎症迁延不愈变为慢性,黏膜肿胀肥厚、出血和滥用抗生素等均易导致真菌感染.一般消炎药抗感染治疗不仅无效,而且可导致病程迁延不愈.因此,及早明确诊断,了解病变的细节及窦口的情况尤为重要.通过MSCT扫描并结合MPR能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多依据.

  • 浅谈移动DR系统在静脉尿路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曹学胜;杨健;王丽娜

    由于泌尿器官均由软组织构成,缺乏自然对比,肾有排泄含碘对比剂的能力,尿道又与外界相通,因而泌尿系造影为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1].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CR系统使普通X线摄影数字化成为现实.利用IP采集影像信息,经过模数(A/D)转换,由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实现了图像的数字化.数字图像可作后期处理,不但有利于提高诊断能力,还利图像保存、教学、远程会诊等.DR系统直接将影像信息转为数字图像,成像速度更快,图像质量更高,因而被临床广泛使用,并逐渐代替CR系统.本文通过移动DR和CR在静脉尿路造影中应用比较,进一步验正移动DR的优势和实用性.

  •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余小花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BO临床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咳嗽、气促、喘息,肺功能以不可逆的小气道阻塞为特点;HRCT上表现为“马赛克灌注”、细支气管扩张、细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征等;病理上以小气道及其周围慢性炎性改变、纤维化为特征.BO的诊断很少依据组织病理学检查,而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及HRCT作出临床诊断.其中,HRCT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的优势,对BO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起着重要的作用.

  • 关于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

    作者:张威;徐春生;朱一芳

    fMR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影像技术,其通过对大脑的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从而为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fMRI在针刺领域研究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直接影响到针刺脑功能成像的实验结果.本文综述了数据采集参数、实验设计方案、数据后处理方法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对针刺脑功能成像的影响,提出在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更好地利用fMRI研究针刺的作用机制创造条件.

  • 针刺脑效应fMRI国际研究进展

    作者:方继良;王小玲;荣培晶;朱兵

    目前国际上fMRI针刺研究采用组块或事件相关任务设计,静息态扫描越来越普及,数据处理新方法应用广泛,多个研究组提出了自己的假说.已发现穴位刺激激活的脑区或者脑网络具有相对特异性,真针刺较假针刺产生了更多的脑激活区或更强更广的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脑区负激活;可见针刺镇痛穴位作用于痛觉的识别、情感及认知脑区;fMRI已初步应用于针刺中风后遗症等病症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在不同针刺方法、手法,得气及针刺安慰剂效应方面已有初步研究结果.但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规范,结果诠释有待多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

  • CT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

    作者:张栋青

    CT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方式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同时也对受检人群产生了辐射危害.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CT剂量、图像质量、影响剂量的因素等方面对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进行综述.

  • 低剂量CT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李斌

    肺孤立性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是指发生于肺部、直径≤3 cm的孤立性结节,无肺不张、肺部炎症及其他疾病,临床上常见.随着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筛查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多的SPN被筛检出来,尤其那些直径小、良恶性影像征象模糊的结节,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CT在SPN的探查和良恶性鉴别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低剂量CT较常规CT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减低单次检查和多次随访检查的剂量,在辐射剂量与诊断图像质量之间找到佳平衡点.

  • 肺内磨玻璃样密度灶的MSCT表现

    作者:柳澄

    磨玻璃样密度灶(ground glass opacity,GGO)是肺内常见的CT表现,很多疾病过程都可以有此表现.自从MSCT问世后,全肺的薄层高分辨力图像成为现实,对磨玻璃样密度灶评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详细了解磨玻璃样密度灶的病理基础及其与CT表现的相关性,成为正确判断磨玻璃密度灶性质的必须.

  • 儿童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作者:宋君;黄科峰;方晓熠;甘洪波

    病例资料:男,5岁.左足肿痛、活动障碍2年余,加重半年入院.查体:左足拇趾肿胀,轻度压痛,皮温稍高,左足拇伸肌肌力Ⅳ级,感觉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X线平片及CT扫描:左足第一跖骨蜂窝状骨质破坏及增生硬化,髓腔密度增高,软组织明显肿胀(见图1,2).影像诊断:考虑左足第一跖骨慢性骨髓炎,不除外肿瘤性病变.手术及病理:全麻下病灶清除,行带抗生素人工骨植入术.沿左足背内侧作纵形手术切口,长约12 cm,充分显露第一跖骨,见第一跖骨中远段呈黑色,骨质呈致密细孔"蜂窝状"、质脆,周围软组织瘢痕增生明显.送检标本肉眼观呈灰褐色碎组织,大小2.0 cm×2.0 cm×0.8 cm.镜检瘤组织呈片状分布,浸润性生长,见梭形结构,狭长血管裂隙形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见图3).免疫组化:CD31(+)、CD34(+)、Fli21(+)、SMA(-)、GIUT1(-)、LeY(-).病理诊断: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KHE).

  • 氯胺酮(K粉)相关性尿路损害1例

    作者:张清;许炜

    病例资料:男,43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左腰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无畏寒发热,未见肉眼血尿,上述症状持续加重.超声提示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伴中度积水.患者3年前开始吸食氯胺酮(K粉).查尿常规提示白细胞(+)、红细胞(++).中段尿培养阴性,抗酸杆菌检测阴性.尿动力学检测示尿流率低,膀胱过度敏感不稳定,逼尿肌无抑制收缩,膀胱顺应性降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