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중국중서의결합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7-6948
  • 国内刊号: 12-1249/R
  • 发行周期:
  • 邮发: 6-3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 主编: 吴咸中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腹部超声诊断结肠肿瘤39例

    作者:庞书科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肿瘤患者,将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例中,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结肠癌31例,术后病理确诊结肠癌30例,1例为回盲部结核性病变,其中3例并发结肠息肉。结论:利用肠道准备能显著改善腹部超声的图像质量,提高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能力,从而完善对胃肠道疾病的检查。

  • 手术结合中药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5例

    作者:张艳苗;刘智;时华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术后中医辨证分期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5例收治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采用藏毛窦窦道切除创面开放术,彻底搔刮病灶,开放旷置。术后采用中药熏洗及辨证分期换药处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藏毛窦效果。结果:15例均一次性治愈,愈合时间28~45 d,平均32 d,无后遗症。病理回报异物性肉芽肿,符合藏毛窦诊断。结论:创面开放术后结合中医辨证分期换药,通过不同时期运用不同药物治疗,可明显促进肉芽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病程。疗效满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痔上黏膜环切吻合联合自动痔疮套扎并消痔灵注射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秋锐;祝月英;段文志;邓洪毅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PPH)联合自动痔疮套扎(RPH)并消痔灵注射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方法:198例重度痔患者,采用随机化分组,分别采用PPH并消痔灵注射术(对照组)和PPH联合RPH并消痔灵注射术(实验组)进行治疗。对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5 d疗效及远期疗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为16.0%;实验组住院时间为(4.8±2.0) d,对照组为(5.6±4.2) d;实验组伤口愈合时间为(12.8±2.3) d,对照组为(16.6±2.2) d;实验组近期痊愈率和远期痊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PPH联合RPH并消痔灵注射方法治疗重度痔疗效确切,能较好地解决重度痔合并的直肠黏膜内脱垂,且术后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伤口愈合快。适于基层推广。

  • 几丁糖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作者:赵素斌;张文娴;张宪斌;张子龙

    目的:探讨几丁糖预防急性腹膜炎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例急性腹膜炎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使用几丁糖,比较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前和术后第3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以及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5.3±10.2)h,早于对照组(36.5±10.4)h;首次进食时间为(31.3±9.6)h ,也早于对照组(42.5±11.4)h(P<0.05);术后第3 d观察组各指标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1.5%,对照组12.5%(P<0.05)。结论:急性腹膜炎术中应用几丁糖可有效预防粘连性肠梗阻。

  • 根据CEAP分级治疗下肢静脉曲张427例

    作者:李友山;杨博华

    目的:探讨在CEAP分级指导下的下肢静脉曲张的规范化治疗。方法:42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照CEAP分级,并根据临床表现、彩超及下肢静脉造影等结果,主要依据临床分级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大隐静脉主干复发率为0,交通支静脉复发率4.35%(6/138),小隐静脉复发率3.85%(1/26),总复发率1.41%(7/497)。结论:根据CEAP分级指导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配合手术技巧,使临床治疗有据可依,有助于规范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大限度降低复发率。

  • 穴位埋线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

    作者:李海玲;惠永锋;宋映娴;郭新明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穴位埋线双侧上巨虚、承山穴,用长海痛尺评估法(NRS-VRS-5)评定两组术后1、2、3、5、7 d换药后30 min疼痛积分。结果:术后第1 d治疗组疼痛积分2.53±0.90,对照组疼痛积分2.67±0.96,两者比较无差异。术后2 d、3 d、5 d、7 d治疗组疼痛积分分别为2.73±0.98、2.47±0.8、2.33±0.76、1.67±1.06;对照组疼痛积分分别为2.67±0.96、3.20±1.35、2.87±1.14、2.60±0.93、2.13±0.9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肛肠病术后疼痛。

  • 继发性假性肠梗阻26例

    作者:刘亮;张楠

    目的:总结继发性假性肠梗阻(SIPO)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继发于内分泌或结缔组织疾病的SIP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例均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同时对原发疾病及时给予确定性治疗,经导管行泛影葡胺小肠造影除外机械性梗阻因素;全组均治愈;24例获得随访7~32个月,远期治愈率为95.8%(23/24)。结论:SIPO是内分泌或结缔组织疾病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预后十分重要。

  • 扶正合剂对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影响

    作者:丁志明

    目的:观察扶正合剂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效果。方法:6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TAC化疗方案,按治疗方法不同回顾性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TAC化疗和扶正合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TAC化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化疗前1d、化疗后第2d、第8d、第15d及第21d检测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第8、15、21 d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扶正合剂能有效改善乳腺癌TAC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烧伤后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作者:唐虹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对烧伤后脓毒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以51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诊断为脓毒症前及后的第1、3、5、7、9 d分别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清PCT水平的动态监测,并同时检测CRP、WBC。结果:51例中存活42例(存活组),死亡9例(死亡组);在脓毒症发生后的第3、5、7、9 d,存活组血清PCT水平下降,从(15.3±3.1) ng/mL持续降至(3.2±0.6) ng/mL;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呈上升趋势,从(25.4±3.6) ng/mL上升至(45.1±2.8) ng/mL,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PC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CRP、WBC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并呈持续上升趋势,存活组上述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结论:血PCT对脓毒症病情判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 经腹膜外入路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孙元明

    目的:分析腹膜外入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膜外入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96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有2例(2.1%)转为开放手术,14例手术切缘阳性(14.6%),手术平均时间(144±75.3) min,3例(3.1%)术中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术后早期并发症18.75%,其中吻合口瘘14例、淋巴漏2例、闭孔神经麻痹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73例(76.0%)控尿功能在术后3个月得到恢复,其余在1年内恢复。结论:腹膜外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良好的操作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肠梗阻486例分析

    作者:厉瑶;郑樟栋;厉学民

    目的:分析肠梗阻患者的发病原因,观察肠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486例肠梗阻患者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及疗效等临床资料。结果:486例中,病因明确456例,病因不明30例。粘连、肿瘤、疝列肠梗阻病因的前3位,分别占40.1%、35.4%和14.6%。非手术治疗162例(33.3%),手术治疗324例(66.7%);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4.9%),治愈469例(96.5%),死亡17例(3.5%)。结论:本组资料发现,引起肠梗阻主要的原因是粘连和肿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肠梗阻诊治的关键。

  •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引起Wernicke脑病31例临床分析

    作者:邵义泽;陈秀菊;杨松琪;鲍晨汝

    目的:提高对慢性消化疾病导致神经系统Wernicke脑病的重视。方法:回顾分析31例Wernicke脑病临床资料,重点观察发病病因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大部分为严重的消化系统良、恶性疾病(87.1%),4例(12.9%)为妇产科疾病继发严重进食不良。患者从禁食至发病时间为(27±8) d。诊断明确后及时补充维生素B1和营养支持,取得明显效果。31例中18例(58.1%)恢复良好,5例(16.1%)遗留严重后遗症,8例(25.8%)死于原发病。结论:由各种病因所致长期进食不良导致维生素B1缺乏是Wernicke脑病主要病因,VitB1对该病疗效良好,应及时补充预防该病的发生。

  • 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价辣椒素致痛对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

    作者:周芳;房泽;张健;申岱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分析对辣椒素疼痛模型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22~27岁健康志愿者36名,取平静状态20 min ECG信号中较稳定的一段长度5 min信号作为对照;以浸透0.5 mL辣椒素溶液的棉纸片覆盖下唇唇红位置,继续记录20 min心电信号,选取较稳定的一段长度5 min;记录涂抹辣椒素后的VAS评分;用Matlab R2006a编程软件分析所采集到的ECG信号,计算平静状态下(T0)和辣椒素刺激状态下(T1)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63.36±11.21),可评价为中度疼痛;心率在T1时期较T0时期增加,无统计学意义。HRV时域分析指标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在T1期均较T0期明显升高;HRV频域分析指标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以及LF/HF在T1期均较T0期明显升高;散点图分析结果:散点图短轴(SD1)和散点图长轴(SD2)在T1时期较T0时期均明显升高。结论:用辣椒素建立疼痛模型是可行的,且操作简单,易于实施;HRV分析有可能在疼痛的量化评价中具有一定权衡作用。

  • 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

    作者:韩磊;李曙光

    目的:探讨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的价值。方法:选取需行胃造瘘术的患者70例,对照组33例行经皮内镜线拉式置管法胃造瘘术(Pull法),观察组37例行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超细胃镜Introducer法),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瘘道形成前造瘘管更换方法。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瘘道形成前观察组可在体外直接更换造瘘管,对照组需胃镜引导下按原造瘘方法更换造瘘管。结论: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适应证更广,操作更简便、安全,瘘道形成前换管方便。

  • 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体质研究

    作者:郝文立;王帅;周振理;丁娜;孙志萍;王玲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理化检查的方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发现胆囊结石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及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419例胆囊结石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的共计245例,构成比为58.47%。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发现总胆固醇(TC)水平的升高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值=2.69),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痰湿质和气虚质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4.1%和24.1%。结论:高脂血症与胆囊结石的发病具有相关性,而痰湿质和气虚质的患者更应关注血脂的变化情况,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 针刺联合定压通气在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季月;余剑波;张园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定压力通气在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腹腔镜手术的肥胖患者62例,按其就诊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控制通气,研究组采用针刺联合压力控制通气;观察两组手术开始后建立CO2气腹0.5 h(T1),气腹1.0 h(T2),拔管0.5 h(T3),拔管后1 h(T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pH、PCO2、氧合指数、肺内分流率及麻醉恢复室内滞留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T1时pH及Qs/Q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31±0.04 vs 7.42±0.05及11.1±1.3 vs 12.6±1.1),T1、T2时刻PCO2及PO2/Fi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5±5.3 vs 29.2±4.3;36.4±5.1 vs 31.4±4.6及399.5±50.3 vs 344.5±42.2;430.3±48.3 vs 378.5±51.3)(P<0.05);研究组麻醉恢复室内滞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针刺联合定压通气可明显提高患者氧合情况,改善肺功能。

  • 血府逐瘀汤在闭合性肝损伤保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祝涛;贺卫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在闭合性肝损伤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8例闭合性肝损伤患者资料,根据美国创伤学会器官损伤分级(OIS)均为I级-III级损伤,其中28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常规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血府逐瘀汤(中药组),比较两组不同分级患者的手术中转率、腹腔积液平均好转天数、肝内挫伤平均好转天数及包膜下血肿消失平均天数。结果:在OIS为I级、II级、III级肝损伤患者中,中药组的腹腔积液平均好转天数、肝内挫伤平均好转天数分别为OIS I(3.2±1.0)d,(4.8±1.2)d;OIS II(3.0±0.8)d,(4.6±1.0)d;OIS III(4.3±0.6)d,(6.3±0.6)d。而常规组的腹腔积液平均好转天数、肝内挫伤平均好转天数分别为OIS I(4.6±1.0)d,(6.3±1.6)d;OIS II(5.7±2.1)d,(5.8±1.5)d;OIS III(7.0±1.4)d,(10.0±2.8)d。两组比较有差异。OIS为II级的肝损伤患者中,中药组无中转手术率,而常规组为25%,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服血府逐瘀汤有助于降低OIS II级肝损伤的手术中转率,缩短OIS I级、II级、III级肝损伤腹腔积液及肝内挫伤的好转,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不同中医体质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特点研究

    作者:范莹;孙博;张玥;陈柏楠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特点。方法:采用体质问卷调查243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观察虚性体质与实性体质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结果:243例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112次)和气虚质(108次),其次是痰湿质(84次);体质分类以虚实夹杂体质(104例)多见,其次为虚性体质(64例),后是实性体质(37例)(P<0.05,P<0.01)。虚性体质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高于实性体质(2.32±0.85 vs 1.58±0.83),实性体质患者的股总动脉脉动指数值高于虚性体质(10.44±4.27 vs 6.41±2.21,P<0.05)。结论:不同体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股总动脉脉动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可将其作为分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虚性体质、实性体质的客观参考指标。

  • 4种营养筛查工具在普外科患者中应用的比较

    作者:包学智;田伟军

    目的:使用NRS2002和SGA、MNA、NRI 4种工具对普外科入院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调查,比较4种工具的适用性和一致性以及每种工具所得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当患者入院第2 d分别应用NRS2002和SGA、MNA、NRI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并比较每种工具所得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入院NRS2002、SGA及MNA适用性91.91%,NRI适用性91.18%,4种方法对患者营养风险的评价具有一致性。将BMI≤18.5或ALB≤30 g/L作为营养不良的一个标准,4种评价工具与该标准的一致性较差。NRS2002、SGA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为密切。结论:4种营养评价工具均适用于普外科营养不足的筛查。NRS2002、SGA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为密切。

  • 复方茵陈汤治疗急性胆道感染临床疗效及相关机理探讨

    作者:杨静;赵滨;曹峰

    目的:研究复方茵陈汤结合西医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效果及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急性胆道感染病例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茵陈汤。结果:观察组退热、腹部疼痛及体征缓解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3 d、5 d后,观察组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且观察组治疗3 d后WBC、N、CRP、PTC、IL-6、TNF-α、TREM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同期对照组数据仅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3.33%(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复方茵陈汤结合西医治疗能更快缓解症状体征,并且更快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

  • 内皮功能水平与勃起功能障碍关联性评估

    作者:陈大可;黄卫文;李林锦;鲍文朔

    目的:为评估勃起功能障碍(ED)与内皮功能水平关系,检测了外周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细胞微粒(EMPs)等指标,比较长期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前后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健康男性30例,泌尿外科就诊的ED患者60例。ED患者予25 mg口服西地那非3个月,进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和勃起硬度等级(EHGS)评估,并做EPCs、EMP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等,评估两组内皮功能水平,比较西地那非持续小剂量治疗前后ED患者的内皮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ED组IIEF-5明显低于对照组(10.5±4.9 vs 23.7±1.0)、EHGS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 vs 3.9±0.5)(P<0.05);外周循环EPCs数量和EMPS显著高于对照组。持续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后,IIEF-5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17.8±6.1 vs 10.5±4.9)、EHGS较治疗前提高明显(3.2±0.5 vs 2.3±0.8)(P<0.05),外周循环EPCs数量和EMPS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持续小剂量口服西地那非能有效改善勃起功能,同时对内皮功能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

  • 直肠癌治疗进展

    作者:刘超;朱耀明

    手术技巧的改进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引进使直肠癌的局部控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没有充分解决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问题。强化新辅助治疗是通过在放化疗开始之前或等待手术期间的化学疗法(可以加入靶向药物),为患者提供改善总体生存期的可能。未来,分子遗传学标志物及创新的成像技术,将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努力,未来将建立可切除直肠癌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超声内镜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莉;秦鸣放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具恶性潜质的间叶源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主要途径。其起病隐匿,常以消化出血或腹部胀痛为首发症状,诊断需通过内镜和影像学检查,但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超声内镜可清楚辨别肿瘤的起源层,显示肿瘤的囊实性、体积,病变与腔壁、周围淋巴结的关系,分辨与邻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是目前诊断胃间质瘤的首选方法。

  • 镇痛镇静技术在胃肠镜检查应用中的新观点

    作者:桂晓臣;张胜男;张华

    虽然镇痛镇静技术在胃肠镜检查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具体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如何充分地开展镇痛镇静术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该技术的实施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紧张情绪,而且还可提高检查的质量。因此,研究发展新型镇痛镇静方法应用于内镜检查技术已经成为趋势。理想的镇痛镇静药物除了要提供良好的镇痛和抗焦虑作用外,还需要具备起效快、清除迅速、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本文对目前已有的镇痛镇静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胃肠道间质瘤相关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元焕;杨静;罗彦英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年发病率为2/(10万),无明显种族及性别差异。目前公认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分化的未定型的间充质细胞,具有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不同的特点。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GIST成为消化道肿瘤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寻找灵敏特异的诊断标记对于GIST诊断、预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均有重要意义。

  • 脂质代谢异常与胆固醇结石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严豪杰;崔乃强;张淑坤;赵二鹏;崔云峰;么国旺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发病率的升高,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研究发现,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全身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胆固醇酯代谢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胆固醇结石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做一综述。

  • 大承气汤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研究进展

    作者:薛艳艳;马军宏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不伴吻合口或输出空肠段等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无力、排空延迟等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临床上往往被误诊,甚至再次手术,以致病情加重、恶化,恢复更加困难。中药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对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的影响,对cajal细胞的影响,促进胃肠运动、抗菌作用等。

  • Hedgehog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岳东升;孙冰生;王长利

    Hedgehog(Hh)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该通路不但在胚胎时期的细胞分化、组织发育及器官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研究显示Hh信号通路在多种恶性肿瘤与细胞系中激活,包括肺癌、胰腺癌、基底细胞癌、乳腺癌等,参与肿瘤的增殖分化、细胞凋亡、血管新生、侵袭转移等过程,因此,Hh可能会成为肿瘤治疗一个新的靶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Hedgehog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针刺及相关技术在围术期的应用

    作者:张佩军;张庆;王建波

    针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围手术期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减轻手术疼痛、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和提高免疫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保护胃肠功能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浙贝母抑制耐药肿瘤P糖蛋白的活性组分研究

    作者:刘韦鋆;邹富胜;李东华

    目的:阐明浙贝母抑制耐药肿瘤细胞P-糖蛋白(P-gp)的活性组分。方法:利用回流提取法通过树脂纯化技术,制备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总多糖。建立HepG2/mdr细胞株。利用Calcein-AM试剂盒HepG2/mdr细胞摄取实验对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总多糖进行P-gp潜在抑制剂的筛选。结果:制备的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总多糖含量为51.45%、47.84%、23.78%。HepG2/mdr细胞株P-gp的相对蛋白表达为(26.22±1.09),极显著高于亲本HepG2细胞株(8.91±2.00)(P<0.01)。阳性对照组Calcein荧光比率为(173.96±12.87)%,极显著高于空白组(100.00±11.49)%(P<0.01)。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低剂量组Calcein荧光比率为(134.96±11.91)%、(126.89±10.42)%,显著高于空白组(100.00±11.49)%(P<0.05)。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高剂量组Calcein荧光比率为(209.72±9.44)%、(162.42±7.83)%,极显著高于空白组(100.00±11.49)%(P<0.01)。浙贝母总多糖低、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结论:HepG2/mdr细胞株表现出耐药性,阳性抑制剂抑制P-gp的外排活性;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抑制P-gp的外排活性,呈现浓度依赖性。

  • 氧化应激在脓毒症所致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机制及厚朴酚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苗彬;张淑文;王红;齐文杰;王超;胡岚;黄光伟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在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厚朴酚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制备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小鼠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厚朴酚干预组和莫沙必利干预组。厚朴酚干预组在注射LPS后30 min尾静脉注射厚朴酚15μg/kg。莫沙必利干预组则以相同方式注射莫沙必利1.5 mg/kg。造模后12 h分别测定各组小肠传输速率、小肠平滑肌肌条自主收缩频率以及波幅。提取小肠肌条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并以RT-PCR法测定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结果:造模12 h后,脓毒症模型组小肠传输速率和小肠肌条自主收缩频率和波长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厚朴酚和莫沙必利干预可以明显增加小肠传输速率(P<0.05),并且明显增加小肠肌条收缩频率和波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MDA和NO水平显著增高(P<0.05),提示脓毒症时小肠处于过度氧化应激状态。RT-PCR结果显示注射LPS后0.5 h大鼠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结论:过度氧化应激、iNOS mRNA表达抑制是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的重要发生机制。厚朴酚可以改善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拮抗氧化应激可能是其产生这一作用的机制。

  • 乳香提取物抑制裸鼠胰腺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倪效;梁晓强;张静喆

    目的::研究乳香提取物体内抑制胰腺癌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利用人胰腺癌细胞株MIA PaCa-2体外扩增后种植于裸鼠皮下成瘤,将乳香提取物经裸鼠皮下注射,同时设PBS组为对照,观察肿瘤体积变化(其中乳香提取物治疗组6只,对照组5只),12 d后将肿瘤切除后测量肿瘤体积,固定瘤体后切片,通过标记磷酸化组蛋白H3(PHH3),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治疗组肿瘤体积为(76.67±24.11)mm3,对照组肿瘤体积为(204.80±101.19)mm3;治疗组PHH3阳性细胞数为197.5±40.4,对照组PHH3阳性细胞数为252.8±30.6;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数为316.7±117.3,对照组为TUNEL阳性细胞数为100.6±47.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乳香提取物在体内可以抑制裸鼠胰腺癌的生长,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 乳香 胰腺癌 凋亡 裸鼠
  • 利胆消黄汤对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百林;苑伟;程海坤;王蕊;翟淑萍;周海玲

    目的:研究利胆消黄汤对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梗阻性黄疸组和中药组,采用胆总管中段捆扎法制备兔梗阻性黄疸模型;中药组于造模后第7d开始给予利胆消黄汤灌胃,50 mL/次,1次/d。于造模后第14 d取各组兔肝组织,采用ELISA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酶比色法分别对肝组织内的8-羟基-2-脱氧鸟苷酸(8-OHdG)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检测;并同时取动脉血,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结果:梗阻性黄疸组肝组织8-OhdG和MDA含量分别为(1489±262) pg/mgprot、(0.82±0.21) nmol/mgprot,对照组二者的含量分别为(210±78) pg/mgprot、(0.21±0.09) nmol/mgprot,梗阻性黄疸组中8-OhdG和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肝组织8-OhdG和MDA含量分别为(249±212) pg/mgprot、(0.23±0.17) nmol/mgprot,较梗阻性黄疸组明显降低(P<0.05)。梗阻性黄疸组血清AST和TBIL含量分别为(102.3±32.6) IU/L、(16.3±5.1)μmol/L,较对照组二者的含量[(49.5±9.8)IU/L,(5.4±1.1)μmol/L]升高(P<0.05)。与梗阻性黄疸组相比,中药组血清AST含量(52.9±12.4)IU/L和TBIL含量(5.6±1.3)μmol/L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胆消黄汤对兔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所导致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细胞线粒体8-OHdG和MDA生成有关。

  • 超声诊断小肠溃疡性病变1例

    作者:李亮;王光霞;周振理

    患者,男,50岁,因间断便血11 h入院。患者入院前11 h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色暗红,量约400 mL,无腹胀,无恶心、呕吐。5h后再次出现便血,色暗红,量约400 mL,遂以“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超声检查:脐左侧小肠肠壁增厚,大厚径约1.21 cm,呈低回声,壁层结构欠清晰,相应内腔缩窄约0.42 cm,增厚范围约7 cm(图1)。同时对增厚肠壁行超声造影检查:始增时间(RT,Rise Time):15 s,达峰时间(TP,Time to Peak):26 s,动脉期黏膜层呈快速不均匀高增强,局部黏膜层呈斑块样增强,部分深入肌间,部分肌层呈缓慢不均匀树叶样等增强,大部分为无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消退缓慢呈低至无增强(图2)。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脐左侧小肠肠壁增厚,超声造影考虑炎性病变(考虑伴黏膜溃疡形成)。结肠镜示:消化道出血,结肠多发憩室。CT诊断:左上腹小肠肠壁增厚。术中所见:探查全部小肠约450 cm,未见浆膜层有明显病变小肠,仅可见末段回肠内黑色肠内容物,考虑血性物质,遂于台上应用结肠镜探查全小肠内腔,距回盲部约150 cm处标记后,垂直于小肠长轴打开小肠,将结肠镜置入肠腔内,探查小肠黏膜面,先将结肠镜置入小肠远端至升结肠,退镜观察,小肠黏膜光滑,末段回肠内可见血性样粘液块,未见活动性出血,再将结肠镜置入小肠近端,进镜约50 cm处,可见黏膜溃疡(图3),表面新鲜血性液,在浆膜层标记,退镜。台上考虑小肠溃疡伴出血,决定行部分小肠切除术。病理示:切除肠管一段,长约8 cm,肠管距一侧切端约2 cm处见黏膜不完整,大小约0.8×0.3 cm,镜下示肠黏膜呈慢性炎症,黏膜下血管扩张、淤血,局部破裂(图4)。

  • 早期发现极低危险度直肠间质瘤1例

    作者:黄斌;张玉茹

    患者男性,34岁。因间歇性大便时肛门疼痛1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1年前因大便干燥引起便时肛门疼痛,呈撕裂样疼痛,便后持续4~5h后方能缓解,伴大便时滴血,纸染血,量较少,色鲜红,无便后肛内肿物脱出,经外用痔疮栓、膏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周前因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便时、便后肛门疼痛难忍,门诊以“肛裂”收治入院。肛肠专科检查:视诊肛周后位可见一陈旧性裂口,长约1.0 cm,深达皮下。直肠指诊:因肛裂疼痛剧烈不能耐受指诊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电子乙状结肠镜检查因肛门疼痛剧烈不能耐受检查。于骶麻下行肛裂侧切术。术中探查,指诊距肛缘约3 cm直肠前位可及一黏膜下肿物,大小约1.5 cm ×1.0 cm,质韧,光滑。考虑直肠间质瘤不除外,将肿物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创面用可吸收线缝合。病理提示:(直肠)梭型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极低危险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2+),CD34(3+),Dog-1(1+),SMA(2+),Desmin(1+),S-100(散在少量+),ki-67(+<1%)。嘱患者定期复查,每3~6个月门诊复查直肠腔内彩超及电子结肠镜。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