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중국종류림상여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癌症基金会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5-8664
  • 国内刊号: 11-34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000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平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乳腺癌术前化疗病理形态观察与DNA倍体测定

    作者:李红;梁澍;李洪钧

    目的研究术前化疗组乳腺癌病理形态及DNA倍体变化,为临床选用敏感化疗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病理形态学观察、图像细胞光度计(ICM)及流式细胞仪(FCM),综合判断术前化疗组乳腺癌疗效。[ HTH〗结果化疗病理形态学改变Ⅰ期56例、Ⅱ期17例、Ⅲ期6例。两种测定仪DNA 指数(DI值)、S期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认为ICM、FCM及病理形态变化综合判断指标可作为评价乳腺癌化疗疗效的依据。

  • P糖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

    作者:陈晓耕;施作霖;陈新;魏霖;王清水

    目的为了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 tein,P-gp)在不同分型,分期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抗鼠抗人P-gp单克隆抗体JSB1对80例胃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P -gp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Ⅰ期表达率53.5%,Ⅱ期表达率63.1%,Ⅲ期66.6%,呈正相关。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不同生存年段的P-gp表达率无差异(P>0.05) ,但P-gp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生存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P-gp表达与胃癌的分期相关,与分型和预后无关,但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与生存期呈正相关。

  • ER阳性乳癌病人全身辅助治疗的研究

    作者:李彦博;宋三泰;汤仲明;徐建明;江泽飞;刘晓晴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癌病人接受不同全身辅助治疗的预后,以期指导病人的治疗。方法 387例ER +乳癌病人分成三组:辅助内分泌治疗组(178例):绝经后(绝经前病人先切除卵巢)病人服用三苯氧胺(TAM)5年。辅助化疗组(154例):主要化疗方案有CMFVP;CMF;CF;FVC等。联合治疗组(55例):化疗+TAM,其中绝经前病人未切除卵巢。采用生命表的方法观察三组病人的 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结果在不同年龄、不同月经状态、不同局部肿瘤T期及不同转移淋巴结数目的病人中,都显示出辅助内分泌治疗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好于辅助化疗者,差异有显著意义。在转移淋巴结≥10个组内,虽然仍是内分泌治疗结果好于化疗组,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的病人,在各个亚组分析中,都不优于辅助内分泌治疗。结论 ER及绝经状态应作为决定取舍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主要依据,对于ER阳性乳癌病人,术后内分泌治疗为合适。

  • 化疗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王爱玉;陈秀英;刘燕珍;林影;王桂香;张莹娟

    目的对82例化疗病人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后的导管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年龄、性别、病种、导管保留时间、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抗生素的使用以及血象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血象与导管感染有密切相关。结论经多因素分析化疗周期和血象是影响化疗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重要因素。

  • 自体血照射回输疗法防治癌症患者血象降低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华;范士怀;葛来增;贺方学;吕相坤

    癌症放疗、化疗治疗中,病人血象降低是中断治疗、影响疗效的大障碍。因此,临床用自体血照射回输疗法刺激骨髓及时恢复造血,用短时间来恢复血象,维持综合治疗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1996年5月2日~1999年5月2日,我们对1174例癌症病人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研究,总结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自1996年5月2日~1999年5月2日,收治的1174例确诊(细胞学或/和病理学)癌症病人:其中774例行自体血照射回输;400例作为对照组。774例恶性肿瘤,包括59个病种,年龄8~82岁,平均年龄47.5岁,男∶女=360∶414。研究组中443例与对照组中的400例包括 7个主要病种,作为重要研究,入院时研究及对照组的Karnofsky评分、均为70±10,无差别。研究组中580例合并化疗,对照组297例合并化疗,两组病人应用化疗率分别为:75%(580/77 4),74.25%(287/400),P>0.05,无显著性差别。

  • Bcl-2,P53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癌中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军;夏和顺;陈璐;高晗

    目的研究Bcl-2,P53在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鳞状上皮原位癌及浸润性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25例原位癌和30例浸润性宫颈鳞状上皮癌中Bcl-2,P53表达情况。结果 Bcl-2在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26.67%,44.0%和43.33%。表达在不典型增生与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且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在三者之间表达率分别为6.66%,8.00%和2 6.67%,角化型和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癌之间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宫颈鳞状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和鳞状上皮癌中均有Bcl-2和P53表达,表明它们在鳞状上皮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且P53异常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和宫颈癌发生有关。

  • 腹水SA和Cu/Zn与妇科肿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春根;韩存芝;孙立新;荆洁线;郭晋纲;赵先文;李建梅

    目的为了寻找一种灵敏、可靠的诊断方法,鉴别妇科疾病患者的腹水良恶性。方法对80例妇科疾病患者腹水的唾液酸水平(SA)、铜/锌比值(CZR)及部分微量元素采用751分光光度计和303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卵巢癌患者腹水中SA水平和CZR明显高于宫颈癌和妇科良性疾病,差异显著,分别P<0.01,并呈高度的线性关系。同时卵巢癌和宫颈癌患者腹水中锌和钙明显低于良性疾病组,差异显著,分别P<0.01。结果还表明如以SA 31mg/dl和CZR1.10为界值对卵巢癌的诊断阳性率为71%和55%。结论腹水中SA和CZR的测定对鉴别妇科良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对探讨卵巢癌的发病因素提供重要线索。

  • 胃左动脉灌注栓塞结合放射治疗晚期贲门癌

    作者:谢印法;于竹成;李玲;薛德文;张慧芳;梁超前

    目的探讨晚期贲门癌的胃左动脉化疗栓塞、外放射综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先行胃左动脉插管超选化疗栓塞,药物为CF300mg、5-Fu 1000~1500mg、CDDP60~80mg、MMC10~20mg与40%碘化油5~8ml 混悬液。介入化疗栓塞后或两次介入之间行放疗。结果 21例患者完全缓解(CR )8例(38.1%),部分缓解(PR)11例(52.3%),总有效率(CR+PR)90.4%。6个月、1年、3年存活率为85.7%,52.3%,33.3%。结论介入结合放疗治疗晚期贲门癌不失为临床选用的治疗手段。

  • 微波理疗对乳癌术后康复的作用

    作者:李汉贤;魏耕耘

    目的为了促使乳癌手术后病人的康复,探讨理疗在肿瘤外科的治疗地位。方法选用理疗型微波热疗对乳癌手术病人进行了分组对照治疗试验。400例Ⅰ~Ⅲa期乳癌病人,施行了根治或改良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0人。全部病人接受了围手术期化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微波热疗15~20天。结果显示微波对术后包扎敷料的病人使用方便,对减轻乳癌术后病人疼痛和上肢淋巴水肿一定作用,并促进伤口愈合和上肢功能恢复。研究未发现微波对肿瘤病情有不良影响。结论微波热疗合并围手术期化疗可能有协同作用,其对乳癌根治术后病人的康复有良好作用。

  • 吡喃阿霉素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128例

    作者:王迪进;陈颖兰;陈建祥

    目的观察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128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接受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均治疗2周期以上,3~4周为一疗程。结果本组128例中,CR 26例占20.3%,PR 48例占37.5%,总有效率57.8%。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胃癌、头颈部癌、肺癌的有效率分别为85.7%(36/42)、55.6%(10/18)、44.4%(8/18)、4 3.8%(7/16)和40.0%(8/20)。结论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吡喃阿霉素的毒性主要是骨髓抑制,其它毒性均较轻微。

  • 胰周神经离断术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

    作者:李玉明;蒋宏

    目的探讨胰周神经离断术在晚期胰腺癌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1992年10月~1998年8月间共42例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病例,行剖腹探查或内引流术24例,剖腹探查或内引流术加胰周神经离断术18 例,分别观察这些病例术后腹疼变化、饮食情况和术后存活时间。结果前者无一例外地在术后短期内出现腹疼,且愈益加重,后期均需要强效镇疼药止疼,也因疼痛影响了进食,术后存活2~11个月,平均5±2.32个月;后者有7例病人出现腹疼,4例病人需要强效镇疼药止疼,术后短期内饮食状况明显改善,术后存活3~18个月,平均7±4.06个月。结论胰周神经离断术作为晚期胰腺癌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方法简便、效果确实,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而且可以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时间。

  • 加热顺铂腹腔灌注治疗腹腔播散性肿瘤17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美菊;李鸿;王宝群

    腹腔播散性肿瘤常见于腹腔及盆腔恶性肿瘤晚期,顺铂是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癌药,采用加热顺铂腹腔灌注并配合全身化疗,一方面增强了顺铂的抗肿瘤活性,另一方面顺铂与瘤细胞直接接触,并且因不直接进入血循环而降低了毒副反应,我们对17例腹腔播散性肿瘤患者采用加热顺铂灌注液(37℃至38℃),进行腹腔灌注治疗,观察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19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54.8岁。其中胃癌7例,卵巢癌5例,大肠癌4例,胆管癌1例。原发肿瘤均经病理证实。低分化腺癌7例,粘液性腺癌4 例,中分化腺癌2例,乳头状腺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临床症状均表现有腹胀、腹痛、纳差,有腹水者7例,不同程度肠梗阻者5例。 治疗方法 在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时,于全身化疗前及化疗间歇期做腹腔灌注,即每2周1次,3至4 次为一疗程。治疗前准备腹穿包,输液器及加热至37~38℃生理盐水500ml 2瓶。将顺铂60~8 0mg溶解于加热生理盐水500ml做腹腔穿刺,穿刺点定于平脐线左或右与腋前线交点处,消毒、铺巾、局麻,用腹穿针进针约3~4cm,有腹水者放尽腹水(首次放1500ml),连接加热生理盐水腹腔滴注,滴入顺利时从壶口注入地塞米松10mg,待其进入腹腔后,更换加热顺铂溶液快速滴注腹腔,全部滴完后再以加热生理盐水冲管,拨出穿刺针,嘱患者变换体位促药液与肿瘤充分接触,穿刺当天及第二天以水化及胃复安对症治疗。 全身化疗方案:胃癌及胆管癌用ELF方案,卵巢癌选用CA方案,大肠癌用CF方案。

  •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和晚期复发因素分析

    作者:邢福成;王殿昌;梁寒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时间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天津肿瘤医院1990~1995年间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及死亡的449例病人,对其临床、病理和手术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5年复发率为59.6%(449/753),其中早期(3年内)复发287例,(占63.9%)、晚期(5年内)复发162例(占36.1%),影响复发的独立性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淋巴结阳性数和根治程度。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者大部分发生在3年内,影响胃癌预后的原因由多方面促成,独立性因素起主要作用。

  • 全肠外营养在晚期肿瘤中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何彬;成祥林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多项指标评价3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38例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将病人分为二组,治疗组22例,行颈内静脉置管给予全肠外营养;对照组16例则行口服饮食和(或)常规外周静脉营养。3 周后再测定各项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结论全肠外营养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VM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作者:庄武;黄诚;林传荣;黄本晨;林琳;黄韵坚;陈丽敏

    我科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7月应用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7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50例不能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例化疗不足2疗程,1例化疗致死亡,未纳入疗效分析,可评价疗效47例,男33例,女14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61.3岁,均经病理学确诊,腺癌30例;鳞癌14例;腺鳞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癌各1例。按国际新分期:Ⅲ期22例,Ⅳ期25例,其中恶性胸腔积液16例,上腔静脉综合症2例,双肺转移3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9例。既往用其它方案化疗10例( 距本次化疗1个月以上),未曾化疗37例。Karnofsky评分60~90分。 治疗方案:MMC 6mg/m2iv第一天;VDS 3mg/m2iv第1、8天;DDP 30mg/m2iv第1~3 天。用恩丹西酮,康泉止吐治疗。三周重复疗程。化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胸X片,CT,必要时查ECT。化疗后每周查血常规1~2次,化疗2疗程15例,3疗程26例,4疗程6例。 疗效按WHO标准分为CR、PR、NC、PD。毒性按WHO标准分为0~Ⅳ度。 结果近期疗效:2疗程以上可评价病例47例,CR3例,PR25例,NC17例,P D3例。RR59.6%。缓解期有确切资料者23例,缓解期2~10个月,中位缓解期4.5个月。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见表1。远期疗效:失访8例,生存期按末次住院日期计算。生存1至2年15例,目前尚存活5例,生存 2年以上5例,现2例尚存活,其中1例已生存53个月,检查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生存1年以上2 0例中,18例均为化疗有效,多数配合放疗并经多疗程巩固化疗。 毒性:可评价毒性病例50例,各系统毒性见表2。可见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其它系统毒性均较轻,肝肾功能损害多在1~2周恢复。讨论近十年来,国内外对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多数取得较好疗效,但毒性较大。徐光川等总结一组资料总有效率33~73%,CR率亦较高。亦有疗效较差的报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报告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Ⅱ期研究结果:55例中仅8例 (15%)部分缓解。Cridelli-C等报告Ⅳ期病例101例,CR1例,PR28例,RR28.7%。本组治疗总有效率59.6%,疗效令人满意。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尚无标准化,MVP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从表1可见本组腺癌的有效率高于鳞癌,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与文献报告不尽一致。而性别,年龄,既往有无化疗对疗效似无影响(P>0.05),Ⅲ期病例疗效明显好于Ⅳ期病例(P<0.05),与文献报告较一致。

  •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黄宁

    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病人,行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症状可能加重。本组总结近五年的来,对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病人行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本科近五年来收治胸腺瘤病人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8~56岁,平均36.7岁。行胸腺切除14例,因肿瘤巨大,部分切除2例。其中伴重症肌无力症状者6例:男2例,女4例,占同期手术病人的37.5%,均行胸腺切除术。按osserman分型:该6例病人皆为成人型,其中二型即轻度全身无力型3例,三型即急性进展型3例。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加重4例,占同期手术病人的66.7%,其中三型3例,二型1例。出现肌无力危象的2例皆为三型病人。对术后出现肌无力症状加重的病人,皆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环磷酰胺、胆碱脂酶抑制剂及配伍其他辅助用药三个周期后,症状明显缓解者3例,部分缓解者1例,总有效率100%。 二、本组应用的免疫抑制:烷化剂,用环磷酰胺0.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十二天为一周期,间隔十天;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用地塞米松,第一周期为20mg,第二周期为10mg,第三周期为5mg,皆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其周期与间隔同烷化剂用法。间隔期间用强的松口服维持,第一周期间隔用30mg,每天晨顿服;第二周期间隔用20mg,每天晨顿服;第三周期后用5至10mg,每天晨顿服持续满三月后渐减量,至术后三月半至四月停用。 三、其它辅助用药:根据肌无力控制情况,以低有效控制量调节溴吡斯的明用量,本组从 15mg,每天4次;到120mg,每天4次不等;用中成药生脉注射液5ml×5支加入5%葡萄糖液静滴,每周期开始前5天起,每天一次,持续至周期结束,起到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改善免疫功能作用;应用利尿剂,钾盐钙剂,升白细胞药物。本组应用双氢克尿噻25mg,每天一次,安体舒通20mg×2片,每天一次,氯化钾片0.3×3片,每天二次;纳米钙片,500ug,每天一次;利血生片20mg,每天三次,配伍应用。 四、用药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病人肌无力症状控制、改善情况。其次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当病人有继发感染、疲劳等情况时,要适量增加抗胆碱脂酶药用量。

  • 癌痛三阶梯止痛45例观察

    作者:王牧民;黄静;裴志东

    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晚期癌症患者大多以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WHO方案是治疗癌痛的标准方法,我科近年来将WHO关于癌症的三级止痛法,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止痛治疗,其疗效观察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情况:经病理证实的各种晚期癌症患者45例,出现中到重度的疼痛,患者的正常生活,睡眠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33~78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的原发部位见表1,疼痛部位见表2。 胸、腹、腰部位的疼痛常见,2个部位以上的疼痛28例,占62.22%。1个部位的疼痛17例,占37.78%。 二、疼痛分级:根据疼痛程度分四级,Ⅰ级:轻痛;Ⅱ级:持续的中度疼痛;Ⅲ级:严重疼痛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45例患者Ⅱ级痛31例,占68.89%;Ⅲ级痛14例,占31.11%。 三、用药方法:第一阶梯止痛用阿斯匹林30mg~50mg,每8小时一次;第二阶梯止痛和可待因30mg~60mg,每6~8小时一次;第三阶梯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Controlled rele ase morphine sulfate,MS Contin,MST)开始30mg,每12小时一次。每一阶梯观察24~48小时,如果镇痛效果不好,增加剂量或上升一个阶梯,MST的剂量增加为30/60→60/60→60/90,依次递增。 四、疼痛缓解评定方法:完全缓解:治疗后完全无痛,不需转入下一阶梯,并持续2周以上;部分缓解: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不影响生活和工作,不需转入下一阶梯,并持续2周以上;无效:第三阶梯止痛加大剂量后疼痛无缓解或缓解时间<2个小时。 五、结果:45例癌痛者完全缓解25例,部分缓解18例,有效率95.56%。各阶梯用药解六、毒副反应:阿斯匹林、肠溶消炎痛、可待因在用药期间未观察到明显的毒副反应,用美施康定的18例患者中,8例出现头晕、恶心、占44.4%,对症处理后消失。12例出现大便干结,占6 6.66%,同时服用番泻叶10mg,沸水冲后饮水,每日100ml~200ml,其大便干结基本缓解。未见药物成瘾现象。

  • 老年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附45例分析)

    作者:徐惠

    目的指出临床早期诊断对老年前列腺癌(PC)的病理分期及愈后有重要意义。方法分析了5年来我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45例老年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结果较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为直肠指检(DRE)、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经直肠前列腺B超(TRUS)、经直肠前列腺活检,阳性率分别为83%、82%、76%、73%。结论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前列腺癌的筛选应以PSA为基础,结合肛诊、TRUS及经直肠前列腺活检进行。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筛选 诊断
  • 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探讨

    作者:李胜泽;马玲

    目的通过对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自1983年1月至1998 年6月,我院收治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16例,对其临床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或化疗者14例。56.2%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9/16),62.5%有宫外扩散(10/16),淋巴结转移率6 2.5%(5/8),几乎缺乏雌、孕激素受体。预后差,随访期内9例死亡。结论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普通的子宫内膜癌明显不同,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 酒石酸二氢可待因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振华;郭建;任群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威胁患者生存质量主要原因,酒石酸二氢可待因控释片双克因治疗癌性疼痛疗效肯定可靠。我院心胸外科自1999年2月至7月间,应用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酒石酸二氢可待因控释片双克因对3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了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试验。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入选病例30例均为住院或门诊癌症患者,可持续用药2周,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小年龄23岁,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原发肿瘤部位,肺癌21例,食管癌2例、贲门癌1例,乳腺癌2例,其它4例。诊断依据为,手术后获病理诊断25例,临床诊断5例。 二、用药方法: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氢可待因控释片双克因60mg/片。初始剂量为60mg/次,每12小时给药一次,连续用药。以后根据病人的镇痛效果,按180~240mg/日,再追加剂量进行调整。 三、镇痛效果及评定:疼痛评估按数字疼痛强度评分法,按0~10数字强度分级法,即在横线上标以0~10的数字,0为不痛,10为极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本组30例病人中,中度疼痛26例占(86.66%),重度疼痛4例占(13.34%)。疼痛缓解度的判定,由监测医师于试验结束前对疗效进行评价。按5级,即0为不缓解(即疼痛未减轻),1为轻度缓解(疼痛减轻为1/4),2为中度缓解(疼痛减轻为1/2),3为明显缓解(疼痛减轻为3/4以上),4为完全缓解(疼痛消失)。 试验观察结果 一、镇痛效果:30例伴有中~重度疼痛的晚期癌症患者,服用酒石酸二氢可待因控释片双克因后均有程度不同的缓解,疼痛的缓解率为99.96%见表1。 二、不良反应:本组30例中,10例出现不良反应占33.33%主要为头晕、恶心、呕吐等。病人症状一般较轻可得到成功的处理。见表2。

  • 食管胃粘-粘、肌-肌吻合预防并发症

    作者:朱彦君;臧德安;王桂洪

    目的探讨食管胃吻合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56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应用食管粘膜与胃粘膜(包括粘膜下层)吻合加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吻合之粘-粘、肌-肌吻合。其中5例用吻合器吻合时,也采用此种粘-粘、肌-肌吻合。结果全组病例经过顺利,未发生吻合口瘘。半年内行头低脚高位食管钡餐检查,吻合口直径为1.5~2.2cm,未见返流现象。结论食管胃粘-粘、肌-肌吻合简便、宜行,并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狭窄及返流等并发症。

  • 低剂量甲孕酮治疗乳腺增生症

    作者:马仁卓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分组,低剂量口服甲孕酮治疗育龄女妇乳腺病106例与口服三苯氧胺90例作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孕酮组止痛效果(总有效率99.06% )明显优于三苯氧胺组,而乳房结节缩小疗效三苯氧胺组(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甲孕酮组。结论低剂量甲孕酮治疗乳腺增生症,止痛效果良好,并补充体内孕激素的不足,恢复靶器官正常功能,治疗了月经紊乱,还有预防乳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作用。

  • 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初步观察

    作者:李长生;吴小军;李清泉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的状况。方法对38例肺癌组织及21例肺良性疾病组织,应用TUNEL技术对细胞凋亡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对凋亡指数予以定义。结果肺癌组织中的凋亡指数(3.73%±2.42%)高于肺良性病组织(0.77%±0.50%)(P<0.01);Ⅰ~Ⅱ期肺鳞癌的凋亡指数(1.9%±0.96%)明显低于Ⅲ期肺鳞癌的凋亡指数(5.28%±1.89%)( P<0.01);而在肺腺癌中各期之凋亡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发作用,对肺癌的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珍黄胶囊配合外照射治疗食管癌

    作者:刘孟忠;崔念基;汪惠云;管迅行;刘慧;黄惠英;胡永红;古模发;李群;谢方云;赵充;陈勇

    目的评价珍黄胶囊治疗食管癌的抗癌增效作用和毒性。方法 1996年8月至1999年4月,64例病理确诊的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放疗+珍黄胶囊);对照组(单纯放疗),两组病人采用同样放疗方法和剂量。结果在放疗至40GY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抗肿瘤有效率分别为46.9(15/32)和20%(6/30)(P<0.05)。放疗结束后一个月,研究组病人的完全缓解率37 .5%(12/32),高于对照组20%(6/30)(P<0.05)。结论珍黄胶囊配合外照射可提高食管癌治疗的近期疗效。

  • 墓头回总甙片治疗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怀章;王迎红;陈金秀;王守章

    目的观察墓头回总甙片治疗大肠癌的临床效果及配合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 132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中药组、化疗十中药组,观察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近、远期疗效,机体免疫功能及CEA值的变化。客观评价墓头回总甙片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结果中药组及化疗十中药组患者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生存期以化疗十中药组变化大,并能明显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对机体的损伤。结论墓头回总甙片是治疗大肠癌行之有效的药物,与化疗联用,可以提高临床效果,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 贲门癌切除、食管胃粘膜吻合术626例结果评价

    作者:周福有;马金山;范献生;冯瑞庆;李小兵;张为民;王卫杰;胡伟

    目的为减少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方法自1991年8月至1999年6月,626例贲门癌切除术采用食管胃粘膜吻合术。主要步骤为:常规切除贲门部癌肿后,剥除胃吻合口边缘 3cm长的浆肌层,行食管壁全层和胃粘膜层端-端吻合术,将3cm长的吻合口置入胃腔内。结果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0.1%(63/626),住院死亡率0.6%(4/626)。其中吻合口瘘发生率0.3%(2/62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0.5%(3/626)。对存活病人随访3月~5年,无明显返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无远期吻合口瘢痕狭窄发生。结论采用食管胃粘膜吻合术预防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具有较好的效果。

  •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和/或区域淋巴结复发放疗102例分析

    作者:卢晓红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和/或区域淋巴结复发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我院自1988年5月至1995年5 月共收治102例无远处转移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行放射治疗。本文对上述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其放射治疗疗效和影响预后因素。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女性100例,男性2例;年龄为28~72岁,中位年龄48岁;初治时临床分期(1987 年UICC分期法):Ⅰ期4例、ⅡA~B期44例,ⅢA~B期54例;病理类型:单纯癌42例,浸润性导管癌48例,髓样癌10例,大汗腺样癌2例;手术方式:行根治术77例,改良根治术25例;手术后至复发间隔时间:短为3个月,长6年,复发部位:胸壁24例,锁骨上下区35例,腋下30例,多区域复发13例。

  • CN0喉癌患者34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彬;廖海星;樊晋川;陈建超

    目的探讨CN0喉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并为外科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5例CN0喉癌患者行颈部探查时所见淋巴结在各区出现频率及病理对照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行病变侧全颈探查或清扫,9例同时行对侧上颈探查或清扫,共34侧。合计53个区出现颈淋巴结,以Ⅱ区频率高(27/53,50.9%),Ⅲ区其次(15/53,28.3%),其余依次为Ⅳ> Ⅵ>Ⅴ=Ⅰ,所有淋巴结均送病理检查,确认有5个区之淋巴结呈阳性(5/53,9.4%);CN0声门上型喉癌同侧颈淋巴结转移为30%,对侧为10%,分布于Ⅱ区(3/4)和Ⅲ区(1/4),CN0声门型喉癌同侧颈转移为6.7%,无对侧转移,分布于Ⅵ区(1/1)。6例声门上型喉癌行术中冰冻,均报告无颈淋巴结转移,1例为假阴性。结论对CN0声门上型喉癌患者应常规行Ⅱ区之分区清扫,术中冰冻意义有待探讨;对于CN0声门型喉癌在行原发灶手术的同时行Ⅵ区之清扫。

    关键词: 喉肿瘤 淋巴转移
  • 男性乳腺癌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作者:陈俊强;吴君心;刘秀英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1%[1]。我院1984年10月至1998年10月收治的男性乳腺癌21例,作者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结果并进行了文献复习。  材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年龄39~78岁,中位年龄61岁,自发病到就诊时间的病程为20天~ 40年,平均为20个月,其首发症状主要为乳头下或乳晕区无痛性肿块19例(90.5%),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者仅1例(4.8%),另1例为乳头糜烂(4.8%)。癌肿位于左侧13例,右侧8例,未发现男性双侧乳腺癌。按TNM分期:Ⅰ期2例(9.5%),Ⅱ期6例(28.6%),Ⅲ期9例(42.9%),Ⅳ期4例(19.0%)。病理类型:单纯癌10例,浸润性腺癌6例,腺癌4例,导管内癌、乳头状瘤恶变、男性乳房发育症癌变各1例。17例行根治术中,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1例(64.7%),其中>4个者7例,1~3个者4例,其余为阴性。雌激素受体测定8例,阳性者6例(75%)。

  • 小儿甲状舌管囊肿82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先略;徐靳;章宏毅;江雪梅;周从豪

    目的通过对117例甲状舌管囊肿中12 岁以下小儿病例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与分析临床资料,追踪治疗效果。结果 117例中,12岁以下患儿82例,占70.1%;其中4岁以下发生者占48.8%。囊肿位于舌骨下者为62.67%,舌骨水平者17.33%,舌骨以上者为20%;位于颈中线者为81.33%,颈中线偏左者为8%,偏右者为10.67%。手术麻醉多选择基础麻醉加局麻。初次手术者复发率为6.9%。结论甲状舌管囊肿多发生于小儿,囊肿位置可位于舌骨上下,颈中线或偏向一侧。小儿手术麻醉及手术有一定特点,不当手术容易复发。

  • 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0例报告)

    作者:王海涛;白焱;王建军;张继伟;何群;尹航;刘润生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1974年~1999年收治的30例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讨论。结果 3 0例中26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首发症状以肉眼血尿常见,尿路造影(IVU)、 B超、膀胱镜、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CT及输尿管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术前诊断符合率93.3%(28/30)。结论术前联合应用B超、尿路造影(IVU)、逆性输尿管肾盂造影、膀胱镜及CT,MRI等检查方法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其中以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的诊断符合率高。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仍是其经典术式,且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之分期。

  • CCE化疗联合胸腔内灌注平阳霉素、消瘤芥治疗肺癌伴胸腔积液51例临床观察

    作者:黄柱华;黄清广;王玲;秦凤展;丁永为

    目的观察CCE化疗联合胸腔内灌注平阳霉素、消瘤芥治疗肺癌伴胸腔积液疗效。方法静脉化疗方案为CTX500 ~600mg/m2及CBP300mg/m2,第一天;VP16 100mg/日,第1~5天,28天为一疗程;胸腔内灌注药物治疗,抽水后胸腔灌注平阳霉素16mg,消瘤芥40~60mg,地塞米松10mg,7 ~10天一次。结果肺癌总有效率54.9%;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80.4% ,其中少量胸水有效率100%(12/12),中量胸水有效率82.1%(23/28),大量胸水54.5%(6/11) ,三者间有差异(P<0.025);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生存3~30个月,中位生存12个月。结论本文认为肺癌伴胸腔积液者在CCE化疗同时行胸腔内灌注平阳霉素、消瘤芥,此方法简单易行,可推广应用。

  • 老年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分析

    作者:周健;张志浩;袁爱军

    老年原发性肝癌在总肝癌的比例从10.72%上升至14.85%,死亡率从76.19/10万上升到112.34 /10万。从各地的资料统计,肝癌的年龄及死亡率均移至老年组[1]。因此,如何提高老年肝癌的治疗效果,已成为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总结1978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治疗235例老年人肝癌的治疗结果,并探讨治疗方案的选择。 对象和方法 临床资料:1978年1月至1995年1月住院治疗老年肝癌235例,男211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 8.79∶1,年龄60岁至81岁,平均年龄63.4岁。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者51例,同期非老年肝癌手术切除403例,男353例,女50例,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15例。235例老年肝癌中非手术治疗(称内科组)147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西药以ADM、MMC、DDP、 5-Fu为主,中药采用攻补兼施,辩证论治。手术治疗(称手术组)88例,其中43例经手术证实不能切除,术中行肝动脉、门静脉插管,术中、术后灌注抗癌药物或碘油,抗癌药物乳化液(称插管组)。45例行肝叶切除术(称肝切组),右半肝切除术7例,右叶局部切除术20例,左半肝切除术5例,右外叶切除术8例,二叶局部切除术5例。403例非老年肝癌肝叶切除(包括半肝切除、左或右三叶切除)196例、肝段切除或局部切除207例。其它资料见表1。 诊断依据,按1977年全国肝癌协作会议制订的标准。甲胎(AFP)>50ug为阳性,≤50ug/L为阴性,手术病例的病理诊断均为肝细胞癌。 治疗结果 一、老年肝癌组 (一)内科组:无1例AFP转阴,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2.2%、1.4%、0。 (二)插管组:AFP转阴率为23.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7.9%、7.0%、2.4%。 (三)肝切组:AFP转阴率为75.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1.1%、22.2%、14.0%(详见表2) 。 二、非老年肝癌肝切组:AFP转阴率为72.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0.2%、25.8%、18.7% (详见表3)。 提示:老年肝癌治疗后AFP转阴率,1、2、3年生存率肝切组优于插管组,插管组优于内科组 (P<0.001或0.05)。其中肝切组的术后AFP转阴率,1、2、3年生存率与非老年肝切组相似。

  • 食管癌手术误伤胸导管3例诊治体会

    作者:江川;毋光明

    我院10年来共行食管癌手术337例,其中3例损伤胸导管,现报告如下。  例1 男,6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6个月入院。食管钡透见中段食管癌;胃镜及病理报告:食管(距门齿26cm处)肿物3×4cm鳞状上皮癌。入院5天后右侧开胸探查,见主动脉弓下食管肿物4×4×3cm,质硬已外侵,肿物后方一纵行僵硬条索状物,横径约4mm,切断后无液体流出,未予结扎。因肿物与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粘连,操作困难而终止手术。术后右胸引流量每天 700~1500ml,液体色淡黄、微混浊,静置可见乳白色絮状沉淀物,乳糜定性阳性。术后第3 天开始出现顽固性低血钠、钾,低蛋白血症。术后10天出现意识障碍,自动出院。

  • 卵巢癌72例的B型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庞晓冬

    目的评价B型超声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2例巢卵癌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声像图呈实性肿块占23.61%,囊、实混合性肿块占65.28%,囊性肿块占11.11%;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质占84.72%;B超诊断符合率占8.89%。结论 B型超声可适用于恶性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超声诊断
  • 胃癌术后腹腔内化疗的作用

    作者:李强;郝希山;王家仓;王殿昌

    目的侵及浆膜的胃癌腹膜种植复发是外科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术后腹腔内化疗在防治腹膜复发的作用。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年间行手术治疗的胃癌404例中癌肿侵及浆膜但无种植灶及远处转移的81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术中、术后腹腔内和静脉化疗(IC+Ⅳ) ,另一组单纯静脉化疗(IV),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IC+Ⅳ组1,3,5年存活率为89%,73%,57%,对照组为83%,61%和39%,5年存活率P=0.0416 。结论腹腔内化疗因其腹腔内药物浓度高,剂量大,毒副作用小,对侵及浆膜的胃癌有着积极防止复发的作用。

  • x-刀治疗肺癌14例分析

    作者:叶江枫;聂歆闻;蒙育林;杜志强

    目的探讨X-刀治疗肺癌的方法、疗效、并发症。方法对14例肺癌患者行X-刀治疗,随访1~18个月,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 1月后部分缓解7例,其中5例周围型肺癌;3月后完全缓解3例,均为周围型肺癌;3月后恶化1例,6月后恶化3例;1月左右死亡3 例。其中2例中心型肺癌。结论 X-刀治疗周围型肺癌效果优于中心型肺癌,且可以反复进行,为临床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X-刀 治疗 肺癌
  • 胃癌骨转移20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映霞;秦叔逵;钱军;何泽明;王琳;邵志坚

    临床上诊断骨转移癌的原发肿瘤多为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而胃癌发生胃转移者较为少见。本科自1993年2月至1998年12月近六年间共诊治胃癌骨转移20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1 .91%和占同期诊断骨转移癌的10.9%。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全组共2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54.9岁。18例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骨痛和骨关节活动障碍,4例患者伴有不能单纯用上消化道出血解释的中度或重要贫血,2例患者伴中度发热。8例患者经X线摄片见溶骨性改变,其中3例行骨活检,1例行骨髓穿刺,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10例经ECT骨扫描检查诊断;2例经MRI检查诊断。12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发生骨转移,发生骨转移时间为术后2月~132月,中位时间为7个月,平均时间63.4个月;1 例患者手术时发现骨转移;4例患者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诊断胃癌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分别于确诊胃癌后4月、6月和11月发现骨转移。原发癌灶位于胃窦者11例(55.0%),贲门胃底部者5例(25.0%),胃体部者3例(15.0%),残胃癌1例。病理类型低分化腺癌8例(40.0%) ,粘液腺癌4例(20.0%),印戒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管状腺癌各2例(各占10.0%);另有 2例腺癌,不明具体类型。12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后临床分期1例为Ⅱ期,11例为Ⅲ期(91.7%);其余8例就诊时均为Ⅳ期。除骨转移外6例患者肝脏转移,2例肺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肠壁、胸腔、皮肤及眼底转移者各1例。 骨转移部位:单一骨转移者6例(30.0%),多个部位骨转移者14例(70.0%);以脊柱、骨盆转移为多见。受累率分别为:腰椎10例次,胸椎、骨盆各8例次,肋骨5例次,股骨4例次,颈椎、肩胛骨各2例次,骶骨、胸骨、锁骨各1例次。 既往治疗情况:12例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其中5例(41.7%)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ELF、HELF等;3例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中,1例口服优福定化疗2个月,1例联合化疗4周,1例行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1周后肝脏肿块缩小,再行胃大部切除术及肝脏肿块切除,术后HELF方案化疗6周。

  • 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复发疗效观察

    作者:冯自卫;王行环;刘久敏;罗耀雄;陈浩阳;杨沅情

    目的评价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一周内开始30mgTHP/50ml蒸馏水膀胱内灌注,药物于膀胱内保留30分钟,每周一次,连续八周,以后每月一次,连续八个月。结果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其中10例出现短时期的膀胱激惹症状,4例 TUR-Bt术的患者创面修复延迟,其余病例均愈合良好。结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早期予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对手术创面愈合影响不大。

  • 带蒂背阔肌肌瓣局部转位填充乳癌根治术后腋窝组织缺损

    作者:熊炳贤;李红浪

    目的探讨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瓣局部转位填充乳癌根治术后腋窝组织缺损的价值。方法对31例行Halsted手术病人用带蒂背阔肌肌瓣转位填充腋窝和锁骨下区域。结果有1例肌瓣部分坏死,其余全部成活。腋窝积液1例,上肢短期轻度水肿2例,皮瓣轻度坏死2例。结论该手术能矫正腋窝凹陷畸形,减轻术后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减少积液、上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且手术操作简便,是弥补乳癌根治术所带来不足之处的有效术式。

  • 改良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作者:唐学洵;王家和;陈跃宇

    目的探讨改良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例低位直肠癌的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9例,无手术死亡和肛门失禁;盆腔复发5例。结论改良结肠肛管吻合术在保留肛门功能的同时,避免了预防性横结肠造口,其局部复发率与低位前切除和经腹会阴切除相似。

  • 直肠癌根治术后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对肝转移的预防作用

    作者:刘勇敢;李亚伟;陈成立;武现生;许震;代少登;高春芳

    目的探讨介入导管动脉化疗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肝转移的作用。方法治疗组56例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靶血管为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髂内动脉;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静脉化疗;两组化疗方案均为5-Fu+DDP+MMC,治疗后观察其5年的肝转移发生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组5年内出现肝转移8例 (14. 3%)。死亡16例,5年存活率71.4%;对照组肝转移9例(20.5%),死亡17例,5年存活率61.4% ,两组的肝转移发生率和5年存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直肠癌常规根治术后患者以介入导管动脉化疗替代全身静脉化疗可明显降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率,提高其5年存活率。

  •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中重度癌痛镇痛的观察

    作者:邹征云;臧秦川

    目的观察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对中重度癌症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对WHO建议的第一阶梯止痛无效的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口服,12小时一次,每次100毫克。结果该药有效率为92.%,缓解率为87.5%,完全缓解率为50%,均数缓解时间为9.9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结论该药镇痛效果确切,服用方便,成瘾性极少,不良反应多能耐受,是二阶梯止痛药品中较理想的非吗啡类镇痛剂。

  • 脑转移瘤治疗的若干进展

    作者:张天龄;郭胤仕;邢祖林

    脑转移瘤是指颅外其他组织、器官的原发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5%~30%[1]。近年来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及肺癌等肿瘤发病率的增加,脑转移瘤的发生也随之增多,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1,2]。未经治疗的脑转移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3,4]。如果采取积极治疗,可达到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近年来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一、放射治疗全脑放疗曾被认为是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方式,总剂量30Gy,分10 次照射[1,3,5]。行全脑放疗后,有效率为60%~80%,中位生存期为4~6个月,1年生存率为14%~20%,在全脑放疗后行病灶局部加量照射能否提高疗效,目前尚有争议[3,5, 6]。一些学者采用加速超分割放疗,从理论上讲该方法可减少治疗中肿瘤细胞再增殖的机会,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灭效果,同时不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晚期放射性损伤。PTOG 85~28方案[6,7]采用加速超分割方法,即1.6Gy/次,2次/日,间隔4~8小时,5 日/周;全脑放疗32.0Gy后,局部加量至总剂量分别为48.0Gy、54.4Gy、64.0Gy、70.4Gy四组。结果显示,随剂量递增全组放疗毒性未见增加,生存期也未见明显改善[6]。

  • 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检测指标

    作者:刘宁;张伟;邵永孚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妇女肿瘤的31%,死亡率则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1]。而几乎所有的死亡原因都是远处转移。就诊时95%的患者在体检,生化,影像检查无远处转移的证据[2]。甚至在手术彻底切除局部病灶且组织学腋窝淋巴结没有受侵的情况下,仍有3 0%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复发和转移[3],说明存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出的微小转移。  Diel[4]等的大样本乳腺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微转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其价值优于肿瘤分级和分期等。检测微小转移可筛选出复发和转移的高危人群给予辅助治疗,其意义在于:1.增加了在形成明确转移灶之前作出诊断的可能性。2.肿瘤负荷小所需治疗剂量小。3.可能减少对治疗耐药的肿瘤细胞数量。这使得我们可以对高危复发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同时避免低危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  近几年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骨髓、外周血中检测微小转移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包括连续切片法、免疫组织化学法、PCR法等。由于连续切片法的检出率与切片间隔有很大关系,且费时费力,临床难以推广,故近年来已很少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单抗之间存在交叉反应或宿主免疫细胞表达相关抗原,可产生假阳性结果[5],近年来也很少应用。故目前微小转移的研究多采用PCR法。本文就PCR法检测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指标作一综述。

  • 肝细胞癌的流行病学与普查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跃;华积德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引起几乎100万人死亡[1]。近几年来,HCC的流行病学与筛选检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从而可能较早期地诊断和治疗HCC。本文复习HCC的流行病学和普查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的进展 (一)发生率和流行由于世界不同地区流行的危险因素不同,因而HCC的地理分布不均匀[1-3]。在亚洲、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HCC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美国每年诊断约有6000例新病例[4]。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主要是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中国东南和台湾,HCC发生率高,每年每100000人口超过30例。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HCC发病率高,达每年每10万人口15例;而其余发达国家发病率居中(南欧为5~10/100000/年)和低(北欧和美国<5/100000/年)(表1)[1-3]。近10年来,HCC的发病率在几个国家似乎已发生改变。这种现象是由于诊断工具的有效性改善,还是危险因素的改变所导致的真正发病率增加尚有争议。日本的资料表明,HCC发病率的逐渐增高可能是由于普通人群中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流行增加[5,6]。 (二)HCC的危险因素 HCC通常在慢性肝炎的背景上发生,大多数病例既有恶性肿瘤本身又有肝硬化,后者通常是慢性肝炎的结果。虽然慢性肝炎的致病学不同,但形态学过程和结局十分相似:坏死、纤维化、再生,并常常出现门脉高压和/或肝衰[5,7,8]。因而HCC,就象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和腹水那样,是肝硬化的一种可能并发症[9]。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CC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以及任何病因导致的肝硬化,但HCC主要由于酗酒和/或乙肝病毒(HBV)或HCV的慢性感染。HBV和HCV感染在肝细胞癌发生上的有关作用,因人群不同而不同(表2)[10]。HBV和HCV两者在HCC的致病学上起协同作用[10]。1.年龄和性别与年龄的关系可能反映了危险因素(HCV或HBV)的获得与癌发生之间的时间滞差(间隔)。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HBV流行地区,如非洲的莫桑比克或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区,HBV垂直传播发生高,因而,HCC发生在年青人。至于性别,全世界范围内HCC的发生以男性占优势,男∶女之比约4∶1。 2.肝硬化肝硬化是与HCC有关的重要的危险因素[8,11]。在西班牙HCC以肝硬化为基础的病例占80%以上。在肝硬化病人中HCC的年发生率为3%~5%[12,13]。巴塞罗那的资料表明,经详细检查,5%的代偿性肝硬化诊断为HCC;当检查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病人,这个百分比上升到15%;当检查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硬化病人时,其中20%为HCC。此外,在日本、意大利和美国尸检研究表明,在肝硬化病人中HCC 的发生率为20%~80%[5,6]。 3.乙肝病毒 HBV是HCC的一个重要致癌因素[5]。在HBV感染高流行地区HCC发生率高,表明了HBV与HCC之间的联系。此外,随访研究表明,在HBV携带者中发生HCC的危险明显增高,在慢性肝病患者中则更高,而在无慢性肝损害的健康携带者中,这种危险没那么高[8]。HBV的肿瘤基因机制被认为是基于基因损害,这种损害与慢性炎症和HBV的DNA 整合到宿主基因组有关[5]。 4.丙肝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CV与HCC的发生有关[14]。在HCC病人中抗HCV抗体的阳性率,在南欧和日本为70%~80%,在中国和南非约30%。约20%的HCC病人同时存在慢性HCV感染和HBC感染或酗酒,可能在HCC的发生上有互相作用[10]。虽然慢性HCV感染病人发生HCC的危险增加,但没有HCV肿瘤基因直接作用的证据,因而认为HCV可能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坏死性肝活动的肝硬化,来促进HCC的发生。HCC很少在HCV阳性的正常肝脏发生,而大多数病例在与HCV有关的肝硬化情况下发生[15]。

  •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逸

    作者:李杰;孙桂芝;吴志奎

    1973年,Steinman和Cohn在小鼠脾和淋巴结内分离出来一种细胞,呈现树突状突起,称之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以后很长时期,由于对其来源和分化发育途径缺乏了解,导致获得细胞数量极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特点的研究。90年代,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成功,随之大量研究显示DC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它来源于骨髓,在体内有移行成熟的特点。成熟的DC是体内有效、功能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 igen presenting cells,APC),通过激活辅助性T细胞(Th)和杀伤性T细胞(Tc),甚至B 细胞,诱导逐步放大的级联特异性免疫反应,并与免疫耐受有关,因此被称为"天然佐剂" 。近几年来,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及其周围DC浸润程度的研究发现:DC与肿瘤逃避免疫监视、远处转移和病人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与DC关系研究作一综述。

  • 后程超分割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史绍山

    我们自1998~1999年使用后程超分割放射治疗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食管癌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本组病例共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6~69岁,中位年龄65 岁。食管癌病变长7~12cm,平均8.5cm,均为中下段食管癌,其中完全梗阻者5例,狭窄横径在0.1~0.5cm者6例,手术探查因癌肿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切除者3例。 治疗方法:常规放疗:经模拟机定位后,作前后对穿野垂直照射,野宽6.5 ~7.0cm长12~18cm,两端以病变长度各增加3~4cm,完全梗阻者下端至膈肌。6MV X线照射,常规分割,每次2Gy,每周5次,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中平面剂量达DT40Gy后改超分割放疗。超分割放疗:利用模拟机定位,作45°~45°两前斜野或-45°、135°右前左后两斜形对穿野照射,根据癌肿消退情况适当缩野至10~14cm,宽5.5~6.0cm,6MV X线外照射,每日2次,每次肿瘤量为130cGy~140cGy,即每日DT260~280cGy,两次照射间隔6小时,每周5天,累积肿瘤量65~76Gy。 结果:疗效标准。按1981年第三届放射学会食管癌治疗组评估标准分四级。Ⅰ级:病变完全消失。食管壁软而光滑,蠕动及扩张良好,粘膜纹理清楚。Ⅱ级:病变基本消失,食管壁光滑,钡剂能顺利通过,粘膜纹理增粗。Ⅲ级:病变明显好转,‘食管病变退缩一半以上,无明显扭曲、成角以及突出腔外的溃疡,稠钡剂能通过。Ⅳ级:病变残留或恶化,病灶退缩不到一半,或成角、或扭曲明显,或有突出腔外的溃疡,钡剂通过极差。本组放疗结束后拍食管X光片,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2例。进食改善平均3周,胸痛缓解时间平均3周。 放射反应及并发症。近期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食管炎,一般在常规放疗第二周结束时较重,由于食道粘膜水肿,加重吞咽困难,但经抗生素及小剂量氟美松治疗后均能坚持完成治疗。 讨论:对于晚期食管癌缩窄型或明显缩窄型,病变长度超过7cm,手术探查与周围粘连者,一般均作为放疗禁忌症,临床不予放疗或仅给予姑息放疗,我们利用后程超分割放疗,缩短了治疗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都能达到根治量,而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细胞增殖周期中,以有丝分裂期(M期)和有丝分裂前期(G2期)对放射线敏感,DNA合成前期(G1期)稍敏感,而DNA合成期(S期)不敏感,但在一个肿瘤团块中,大量的癌细胞处于不同的时相,对放疗的敏感程度不同,应用超分割技术,可使第一次照射时处在不敏感周期的癌细胞,下次照射时移到敏感周期中,这样使癌细胞处于敏感周期的机率增加。因正常组织受到照射后,细胞能在3~4小时内恢复,而肿瘤细胞则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作者:郭利华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和肺泡壁的恶性肿瘤,属于中医"肺积"、"肺岩 "、"息贲"范畴。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肺癌一旦确诊大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而化疗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目前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有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医辩证施治刘嘉湘报道[1]把肺癌分为五型:(一)阴虚内热型:用南北沙参、天麦冬、生地、玄参、鳖甲、桑白皮、杏仁、百部、川贝母、瓜篓皮、石上柏、鱼腥草等。(二)气阴两虚型:用黄芪、太子参、党参、南北沙等、麦冬、百合、五味子、黄精、旱莲草、女贞子、夏枯草、海藻、生牡蛎、生南星、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石见穿等。(三)脾(气)虚痰湿型: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苡仁、山药、瓜篓皮、猫爪草、龙葵、蛇莓、昆布、泽漆等。(四)气滞血淤型:用望江南、丹参、莪术、三棱、赤芍、青皮、枳壳、当归、露蜂房、干蟾皮、留行子、干地龙等。(五)阴阳两虚型:用生熟地、天冬、枸杞子、龟板、鳖甲、仙灵皮、薜荔果、补骨脂等。并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出金复康口服液(由黄芪、北沙参、天冬、女贞子、石上柏、七叶一枝花等组成)对肺癌病人气阴两虚证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NSC LC的有效药物。对化疗病人的血象,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抑瘤率和生存率[2]。陈延昌[3]据多年临床经验将肺癌分为四型: (一)阴虚肺燥型:用南沙参、生熟地、天麦冬、玄参、夏枯草、昆布、白花蛇舌草、白英、贝母、全瓜篓、薏苡仁、冬虫夏草、鱼腥草、旱莲草、仙鹤草、百部、地骨皮、花粉、核桃树枝等。(二)气阴两虚型:用生黄芪、地骨皮、薏苡仁、白术、枳壳、白英、白花蛇舌草、核桃树枝、南北沙参、昆布、海藻、五味子、冬虫夏草、玄参、女贞子、杏仁、旱莲草、生山楂、党参、太子参等。(三)痰湿阻滞型:用葶苈子、白芥子、生半夏、生南星、蛇六谷(先煎1~2小时)、龙葵、薏苡仁、茯苓、枳壳、苍术、白术、寇仁、陈皮、川贝、桔梗、白花蛇舌草、海藻、夏枯草、徐长卿、全瓜篓、车前子、半边莲等。(四)热毒淤滞型:用石上柏、白英、全瓜篓、土贝母、莪术、三棱、桃仁、赤芍、丹参、郁金、制乳没、夏枯草、昆布、海藻、白花蛇舌草、生牡蛎、鱼腥草、枳壳、麻仁、山慈菇、白蚤休、凤尾草、芙蓉麦、土大黄等。朴炳奎[4]把肺癌分为五种证型:(一)肺气不足型:选用黄芪、太子参(党参或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杏仁、桔梗、等;(二)阴虚内热型:选用沙参、生地、元参、麦冬、百合、鳖甲、地骨皮、川贝、桑白皮、杏仁等;(三)气阴两虚型:选用黄芪、太子参、(党参或人参)、沙参、麦冬、鳖甲、百合、生地、五味子、百部、瓜篓、川贝等;(四)气滞血淤型:选用黄芪、枳壳、赤芍三七、郁金、丹参、白前、莪术、徐长卿等;(五)痰湿淤阻型:选用陈皮、法夏、全瓜篓、冬瓜子、南星、芦根、桃仁、赤芍、威灵仙、郁金、丹参、三七等。并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拟定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剂-肺瘤平膏(黄芪、党参、沙参、杏仁、桔梗、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具有改善症状、增加体质、减轻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瘤灶、延长生存期等作用。李佩文[5]报道肺癌分四型:气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淤血型。据NSCLC患者多正虚邪实的特点,经临床和动物实验筛选中药组成平肺方(鱼腥草、桑白皮、贝母、五味子、白及、白花蛇舌草等组成)治疗肺癌咯血有效率91%,止咳化痰作用均在80%,并使某些癌症标记物如癌胚抗原、唾液酸等得以下降。这些从整体意义上提示肿瘤的好转,证实祖国医学是综合治疗癌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 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春俊;朱人敏

    肝癌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前列。对其治疗,目前尚无满意的方法。早期肝癌,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然而,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或伴有肝硬化。文献报道直径小于3cm的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达80%,使得能接受手术治疗的仅占肝癌患者的10~40% ;即或施行手术,仍有许多病例无法完全切除或有术后复发。因此,改进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方法,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各国学者的共识。近创立的介入疗法,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经多年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了较多的经验,主要有经皮肤直接途径和经血管途径两个渠道,综述如下: 一、经皮肤(直接)途径 经皮肤直接途径是指应用超声波、X线、CT等影像装置或穿刺探头,或穿刺附加器(导向器),在实时影像监视下,经癌肿所对应的体表(避开功能区,如肺,胆囊等)以近距离,将穿刺针或导管准确地插入瘤体内注入"药物"的方法,多年的临床应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酒精注射疗法:在超声等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酒精治疗肝癌。主要应用无水酒精有脱水、凝固作用,直接引起瘤组织缺血、坏死。早期(直径<3cm)肝癌,由于肿瘤体积小且内部组织成份较单一,酒精在瘤体内能完全渗透,易于达到大程度灭活癌细胞的目的。动物实验证实,这种经酒精充分注射治疗的肝癌组织学显示,可以获得使其癌细胞完全崩解、变性、坏死、纤维化,并后由周围正常肝组织所修复。1983年,Sigura等[1,4]人首先应用于临床;此后本法的应用得到推广普及。早先的报告均限于直径小于3cm的小肝癌,经本法治疗后,1~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86%,79%,79%;国内的报道疗效与其相似。近几年,不少学者尝试应用本法治疗中晚期(直径大于3cm)的肝癌,由于存在癌细胞肿瘤包膜外浸润和门静脉内癌栓形成,或因肿瘤组织成份复杂,如存在较多间质结缔组织等,阻碍了酒精在瘤体内的均匀渗透,不能使治疗范围内的癌细胞完全变性坏死,造成治疗范围内癌细胞残留,引起癌肿复发或病情进展,因此,单纯采用局部酒精注射治疗效果欠佳。国内晁明等报道在CT引导下,以碘油标记的酒精治疗8例巨块型肝癌(部分病例肿瘤复发后行碘油化疗性栓塞术),其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3.6%,Shinina等[5,6]报道对少于4个病灶的肝癌每个瘤灶均进行注射治疗,其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89%,74%,68%,60%;对于病灶在4个及4个以上者只对大病灶进行注射治疗,其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54%,24%。说明酒精注射疗法对晚期肝癌或中、大肝癌也不失为一种延长生命的有效治疗方法。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2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洁清;周秀荣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恶性程度高。现报道2例。 例1。女性,75岁。肛门刺痛半年,偶有粘液血便。查:肛门齿状线8点处见 1cm3带蒂肿物,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送检标本:带蒂肿物,切面灰红,质脆。镜下瘤细胞呈多边形,大小不一。胞浆嗜酸,核膜清楚,核仁明显、红染。病理性核分裂易见。Gomori′s氨银染色法,瘤细胞胞浆内见黑色素颗粒。病理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半年死亡。 例2。女性,71岁。肛门脱出物一年。查:齿状线上右侧壁见1.5cm×1cm×1 cm带蒂息肉样肿物,表现溃疡、色黑,质硬。1cm3息肉样肿物送检,表面溃疡,切面暗红,质脆。镜下瘤细胞为大小不一的多边形。胞浆嗜酸。细胞核大畸形,可见双核和双核瘤巨细胞。病理性核分裂相多见。Gomori′s氨银染色法,瘤细胞胞浆内见黑色素颗粒。病理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于术后1年死亡。 讨论:肛门区是继皮肤及眼球之后常发生黑色素瘤的部位,也是胃肠道黑色素瘤好发的部位,约占肛门区恶性肿瘤的1%,年龄分布多在59~71岁。临床上常表现为便血、肿块及局部疼痛。临床检查常位于齿状线以下肛管及肛周皮肤,呈结节状或息肉状隆起,表面光滑,部分有溃疡。肿块体积平均直径4cm,部分肿瘤呈黑色或棕褐色。临床上分带蒂菜花型、无蒂肿块型和圆柱光滑型;另分色素性和非色素性两种。其组织来源:皮肤色素细胞或该细胞在直肠的交错移行部分;肠粘膜或神经组织的色素细胞。组织学特点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似,由多形性瘤细胞构成,常有多核瘤巨细胞,核分裂相多见。瘤细胞排列松散,胞核大,核仁明显。用氨化硝酸银染色和Fontana-Masson染色可在一些瘤细胞中显示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S-100和HMB45呈阳性反应。电镜可发现部分黑色素小体明显异常,具有颗粒状、层状、空泡状形态。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10% ~18%。

  • 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

    作者:陆林;胡宗涛;徐秀礼;郭士俊

    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吡喃阿霉素和去甲长春花碱二种药物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有病理、细胞学诊断,有可靠的客观指标评价疗效,均为女性,年龄36~72岁,近一个月来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初治8例,复治22例,临床分期Ⅲ期11例,Ⅳ期19例,复发转移部位,胸壁12例,乳腺5例,肺、骨各2例,肝1例,区域淋巴结11例。 治疗方法吡喃阿霉素50mg~60mg加入5%葡萄糖水250ml中静滴,第一天;去甲长春花碱25mg/m2加入等渗盐水100ml中快速静滴,第1天,第8天。化疗前使用欧必亭,恩丹西酮等止吐剂。一般3~4周为一疗程,至少治疗2疗程以上。 疗效和毒副反应判断标准:治疗前、后详细记录病史,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拍片,腹部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扫描,ECT检查,疗效按通用的实体瘤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毒性反应按WHO分级,分为0 -Ⅳ五级。 化疗疗效 30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2例(6.67%),PR 17例(56.7%),总有效率为63.3%,初治者有效率为87%,复治者有效率为54.5%,Ⅲ期有效率为72.7%(8/11),Ⅳ期有效率为57.8%(11/19),不同转移部位疗效如下:胸壁66.6%(8/12),区域淋巴结81.8%(9/11),乳腺60%(3/5),肺50%(1/2),肝、骨转移者无效。 毒副反应:本组病人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为白细胞下降(100%),其中30%达到了Ⅲ度和Ⅳ度,其次为恶心呕吐,静脉炎,脱发等,但多不严重,经对症处理可获缓解,不影响化疗按期进行。本组病人未出现严重心脏毒性反应。 讨论吡喃阿霉素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抗生素,作用于G2期,具有广谱抗癌作用,对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有良好的抗癌效果。据临床研究,其疗效优于阿霉素并对耐阿霉素的癌细胞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此外该药在毒副作用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心脏毒性低于阿霉素,且脱发作用也明显低于阿霉素。去甲长春花碱是继长春花酰碱后又一半合成长春碱类药物,它的抗癌谱比其它长春碱药物广。临床研究表明它对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也有较好的疗效,由于两药作用机制不同,故联合用药治疗晚期乳腺癌可望有较好的疗效。本组应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总有效率为63.3%,初治及Ⅲ期患者的有效率似高于复治和Ⅳ期患者,对胸壁及淋巴结转移病灶疗效较好,上述结论与文献报道相符。毒性反应以骨髓抑制为明显,部分病人需配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才能顺利完成化疗;其它毒副反应均不严重,经积极预防对症处理,可降低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通过对本组晚期乳腺癌病人治疗的疗效观察,我们体会,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具有安全性好,有效率高的特点,在临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 VDP和VAP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作者:李秀梅;朱贵华;韩秀华;殷柏生

    本文分析了我院1993~1999年以来采用VDP和VA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5例报告如下:  对象 95例病人系1993~1999年住院病人,均为初治,经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符合FAB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16~63岁,中位数26岁;分成VDP组和VAP组:VDP组中男24例,女15例,L113例,L214例,L312例;VAP组中男30例,女26例,L119例,L220例,L317例。  方法 VDP组,长春新碱(VCR)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柔红霉素(DNR)40 mg/m2第1、8、15、22天,强的松(P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VAP组,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推第1、8、15、22天,阿霉素(ADM)40mg/m2第1、8、15天,强的松(P red)40mg/m2分二次口服1~28天。两组每疗程均为28天,一疗程后复查骨髓象。

  • THP联合化疗方案与甲孕酮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岩

    吡柔比星(Pirarubicin,THP)是蒽环类抗癌药物中的一种新的抗肿瘤抗生素,我院于1998年3 月至2000年4月使用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与甲孕酮治疗晚期恶性肿瘤32例,疗效满意,毒副反应轻,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27~72岁,全部病例均有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胃癌6例,乳腺癌11例,非小细胞肺癌9例,小细胞肺癌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4例,32例中,14例为术后复发的,每个病例治疗前后均有客观影像学(X线、CT、MRI、 B超)之一或体检资料对比、卡氏计分≥50分。

  • 手指血管球瘤1例报告

    作者:祖建中;温治亭;王德军

    血管球瘤很少见,本文报告一例。 病例,患者,女性,61岁,左食指第一节指骨屈侧有一麦粒大小肿物,接触后引发剧烈疼痛。于五年前,左食指出现一粉白色针尖大小突起,曾用鸡眼膏贴敷患处,两天后出现剧烈疼痛,肿物增大,触摸时有针刺样疼痛,波及掌指关节,偶尔向心前区放射,尤以碰撞后呈跳跃性剧痛,约半小时方缓解,有时压迫指根疼痛略减轻。戴手套、穿衣服或自来水冲手均可诱发剧痛,体检所见:左食指第一节指骨屈侧近指指关节处有一4×5毫米肿物,突出皮肤表面,界线较清,质软,呈暗红色。体检时做轻微触摸象板击样引发尖锐的刺痛。手指关节活动自如,握力正常,病变外皮肤感觉无异常。左食指X线正侧位片示:骨质无异常改变。临床诊断:左食指血管球瘤。于1999年11月9日行"左食指血管球瘤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物有完整包膜,基底有不规则血管丛,行病变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报告:"血管球瘤"。 讨论:血管球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小型血管瘤。多生长于肢端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尤以手和足的甲床下为多见。本例病变位于食指第一节指骨屈侧近指指关节处。 血管球是人体的一正常"终结器官",球的主要部分是一动、静脉吻合,中间插毛细血管床(解剖学中称为suc-quet-hoyer管)。它的一端连接于一小动脉,另一端连接于乳头下静脉丛。此种动、静脉交通的特点,是没有弹力纤维和环肌纤维存在,但却含有一种大的染色较苍白的多角细胞,称为"类上皮细胞"或球细胞。整个血管的四周有疏松结缔组织包围。其中有多量有鞘或无鞘的感觉神经纤维及交感神经,外有纤维组织包膜。正常血管球直径一般在1毫米以下,其功能有控制末梢血管舒缩,调节血流量,血压及体温的作用。血管球瘤就是由构成血管球组织增生而成的新生物。其形成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约半数病例有明显的损伤史。本例曾滥用有腐蚀性的鸡眼膏敷患处。血管球瘤多发生于青年或中年人,女性比男性略为多见,大多为单发性,也可为多发性。血管球瘤通常体积不大,直径很少超过2~3毫米。周围分界明显,淡红色,质松软,如同肉芽组织。本例为女性,单个病变约4×5毫米,瘤体稍大。典型的指甲下血管球瘤看上去象一个红兰色小点。此瘤异常敏感,极端疼痛,轻微的摩擦,压迫,碰击即可引起强烈的刺痛,并放射到整个肢部和肩,颈部,本例引起心前区刺痛,实属罕见,心电图证实无冠心病。诱发疼痛可因袖口或手套的接触,就导致疼痛的发作。发作时血管球瘤的颜色往往加深变蓝。侵入冷水或热水中能使疼痛减轻。本例以按压指根部后稍缓解。血管球瘤的疼痛,有时还伴有交感神经性的血管运动紊乱症状;如肢部出汗,同侧霍纳氏综合症。有时病人可发生如同灼性神经痛时的广泛血管变化:整个手或前臂较为温暖,显著的静脉怒张,静脉血中氧含量增高。这些变化是反射性周身血管扩张所引起的。 血管球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触及后极端疼痛为其特征。此瘤的治疗方法甚为简单,手术完整切除可获永久性的疗效。本例手术彻底切除病变,术后原接触痛消失,恢复健康。

  • 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治疗肺癌(45例报告)

    作者:姜福胜;谢亦山;杨国榜;张广亮;宋雨光

    自1986~1995年,我们为45例肺癌病人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术,占同期肺癌切除术的13.5%,占同期全肺切除的55.6%。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45例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2~75岁,平均56.4岁。根据胸片及CT等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中心型肺癌。术后病理诊断:鳞癌34例,小细胞癌7例,腺癌3例,大细胞癌1例。根据PTNM病理分期:Ⅱ期3例,Ⅲa期27例,Ⅲb期15例。术中见32例肿瘤紧靠肺门生长;9例转移的肺门淋巴结与肺动脉干和/或上肺静脉、下肺静脉浸润包绕,其中有3例为肺静脉内瘤栓形成;4例由于肿瘤累及心包而行心包部分切除,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本组Ⅱ期3例,由于肿瘤原发灶大且位于肺门与心包外血管干粘连紧密而行心包处理肺血管。45例中行全肺切除28例,其中右侧6例,左侧22例。肺叶切除27例,其中右肺上、中叶切除5例,左上肺8例,左、右肺下叶各2例。本组术后第6天死于呼吸衰竭1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1例,术后并发症6.7%。 全组随访率82.7%,失访病例按1年内死亡计算,生存率按直接法统计,术后1年生存率84.4% (38/45),3年为34.3%(12/35),5年为13.6%(3/22)。 讨论肺癌病人,特别是Ⅲ期中心型肺癌常累及肺动脉、肺静脉,在心包外处理血管困难。采用心包内处理血管或切除部分心房壁以完成肺切除术,此方法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术后3、5年生存率也得到提高。经心包处理肺血管之肺切除术与标准肺切除术的预后相近,但明显优于单纯探查手术。因此,对中晚期中心型肺癌,因肿瘤侵及肺门,血管常规无法切除时,应力争心包内处理肺血管,以提高肺癌切除率进而提高3年、5年生存率。 手术适应症:心包内处理肺血管之所以比较安全是其解剖特点所决定的。右肺动脉的全长几乎均在心包内,左肺动脉全长1/2以上,肺静脉全长1/2也均在心包内。因此,打开心包后能较充分的暴露这些血管。当肿瘤侵润或包绕心包外血管干或肺门淋巴结广泛转移致"肺门冰冻"状态或肿瘤侵及左心房以及肺静脉内瘤栓形成,常规处理既困难又危险,易造成大出血或栓子脱落。即使勉强切除常使病灶残留。故应切开心包,在心包内处理。 手术要求:在膈神经后方切开心包,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在其前方切开心包,并将受累的膈神经、心包及病肺一并切除;如某支血管处理困难,可先处理支气管和较易处理的血管,后将肺向外牵拉,充分暴露该血管后再予以切断缝合;如发现肺静脉内有瘤栓或肿瘤侵及左房壁,应先处理肺动脉及支气管,再用心耳钳在准备切除处下方夹持肺静脉或左心房,切除后用4~0prolene线连续缝合。左房部分切除,容积减少不超过1/3时心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本组6例部分左房切除,术后经过顺利;左肺动脉心包内粗短,结扎、缝扎均可能脱落。应在近心端放置无创血管钳,切断后同样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肺静脉较易处理,但应注意静脉变异,防止误扎;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必会造成不同程度心包缺损,如缺损不大,可间断缝合,切口下端留2cm缺口作为心包引流,如缺损大,切口可不必缝合,无术后心包填塞或心脏疝等并发症。 总之,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行肺切除术,在技术上无特殊困难,甚至更为安全,可大大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远期生存;同时也为晚期肺癌患者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有肯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7例

    作者:吴克坚;李德志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脏血运丰富,血流缓慢,许多肿瘤都可沿血行播散至此。肝癌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而采用体部X线刀治疗肝癌在内报道较少,我科自1999年2月底以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癌7例,随访3~6个月,现报告如下: 资料本组病人男6例,女1例,年龄45~60岁。肺癌肝转移3例,原发性肝癌2例,鼻咽癌肝转移1例,肾癌肝转移1例,共计9个病灶,确诊经过CT 、MRI及临床诊断。 方法病人确诊后采用菲利浦Sli直线加速器和国产OUR公司立体定向计划系统以及定位框架,采用体部X线刀定位架在CT机上定位照片,在TPS上做治疗计划,然后行分次治疗,每周2~3次,共4~6次。所有病人肝部病灶在5cm以下,每次8~10GY,总剂量40~50GY。病灶边缘由60%剂量曲线包围,避脊髓剂量在20% 剂量曲线以下。鼻咽癌肝转移和肺癌肝转移的2例病人,治疗中选择二个靶点,单次剂量均为10GY。 结果 7例患者,共有病灶9个,1个月复查,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有2个病人2个病灶明显缩小。3个月复查有1个病灶稍增大,但较未行治疗的病灶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同一肝内未行放疗的其他病灶已增大几倍),2个病灶基本消失,4个病灶稳定无增大,1个缩小。6个月复查,CT片示2个原发肝癌病灶消失,4个病灶稳定,1个继续缩小,1例病人死亡。治疗中病人无明显不良反应,病人均能耐受。 讨论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进入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方法,它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以非共面、多角度、聚焦式照射使治疗定位准确,使肿瘤接受照射的剂量大,而肿瘤边缘剂量呈梯度下降,使高剂量区的剂量分布与靶区实际形状相适配,在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明显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由于肝脏对外照射耐受性差的特点很难用普通放疗给予肿瘤区根治性治疗量。X刀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克服以上不足,增加肿瘤剂量,减少正常肝脏的损伤能起到较好的姑息效果。本组7例病人经X刀治疗后,1 ~3个月随访,肿瘤病灶稳定。由鼻咽癌肝内多发转移病灶的病人所见,肝脏内经X刀治疗的疗灶,1个月时病灶稳定,3个月时病灶稍增大,而未行X刀的同一肝内病灶,增大了5倍,6 个月时病人已死亡;肺癌肝内转移的3个病人病灶稳定,经X刀治疗后6个月病灶稳定无增大。原发性肝癌的病例,3个月时病灶已基本消失,6个月时CT片示病灶已消失,肝内未见新病灶。本组治疗的7例肝癌病人均不能手术治疗,除1例死亡外,6例病人的疗效都很满意,由于本组病例数量少,治疗上还有许多不足,随着放疗技术的提高,相信放射治疗在肝癌的治疗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疗效也会更好。

  • 直肠腺癌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

    作者:涂云忠;刘德萍;戴安邦

    60年代认为,在直肠癌Miles′手术时,保留左结肠动脉结扎能提高生存率。近年研究显示,不论Dukes′分期如何,高位结扎未能提高生存率。我们对1984~1994年间直肠腺癌Miles′手术后的106例患者进行随访,对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水平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直肠腺癌病例106例,均于1984~1994年行Mi les′手术,术中未发现有肝转移,术后均未行放疗和化疗,随访时间截止至1999年5月,98 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2.5%,其中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者55例,低位结扎者43例。生存期短8个月,长10年2个月;生存期不到5年者48例,生存期5年及5年以上者50例。  统计方法卡方检验。  结果:在生存期<5年和≥5年两组中,肿瘤侵占肠管周径和分化程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 阴道超声子宫显影诊断子宫内膜异常

    作者:张玉兰;孔宪超;胡桂英;王霞

    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及子宫内膜异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探头置于阴道内与盆腔器官密切接触,能较清晰地显子宫外形,分清子宫内膜的三层结构。然而,单纯的阴道超声检查,难以区分子宫壁及子宫内小的结构异常。为了提高超声影像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我们将无菌生理盐水注入宫腔,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变化,以鉴别子宫内膜多种病变。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例患者,年龄在24~66岁。方法: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形态、大小、子宫内膜形态、厚度。将直径为2毫米的双腔气囊通液管送入宫腔,气囊充液后固定于子宫颈内口。将含8万单位庆大霉素的无菌生理盐水5~8毫升缓慢注入宫腔,边注边行阴道超声检查。

  • 食管癌颅内转移的治疗

    作者:张正军;熊奎;王道梅;李志玖

    我院从1993年初至1999年底共收治食管癌病人560余人,出现脑转移11人,占同期食管癌住院人数1.96%,其中6人给予治疗,另5人放弃治疗,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食管癌脑转移病人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54.6岁,病理:未分化癌3例,低分化癌8例(低分化鳞癌6例,低分化腺癌2例);脑内转移部位为大脑半球多发转移1 1例,左脑室转移1例,枕部转移5例,基底节转移5例,颅内转移灶伴灶周水肿8例。治疗组给予Fco7Ci-C型同心回转式CO60治疗机全颅放疗,剂量4000cGY/200cGY,4W,其中一例因肿瘤较大,给予局部插植组织间治疗,放射治疗量3000cGy ,5例肿瘤缩小,肿瘤伴灶周水肿灶全部消失,1例病灶消失。放弃治疗的5人为对照组,各组存活时间见附表。

  • 23例乳腺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韩淑珍;王斌;范宇;傅西林;牛云

    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肿瘤有完整的包膜,由数量不等、杂乱无章的乳腺导管、小叶和成熟的脂肪及纤维组织混杂组成。国内外少见大组病例报告,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1998年共收治该病2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997~1998年活检病案中3876例乳腺良性病变经组织学诊断为乳腺错构瘤的病例23例,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2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35~58岁,中位年龄42岁,其中15例在40岁以上。左侧10例,右侧13例。肿瘤大小为1.2cm3至12×8×5cm。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周~6年。22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1例乳腺局部有触痛,2例术前拍X光片,显示界限清楚、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影像;1 例术前B超检查,显示边界清,表面光滑低回声,回声不均肿块影像;1例临床诊断为错构瘤,16例为脂肪瘤,6例腺纤维瘤。 大体观察:肿瘤为实性,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一薄而完整的包膜,质较软。切面脂肪成份为主,呈淡黄色;乳腺小叶为主者呈淡粉色;纤维组织为主者呈灰白色。 镜下观察:肿瘤由数量不等、杂乱无章的乳腺导管、小叶和成熟的脂肪及纤维组织混杂组成。瘤体外被一薄层纤维膜。乳腺小叶由极少量到多量。5例见小叶萎缩,似发育不良的乳腺,其余均似正常乳腺小叶。6例见乳管上皮轻度增生。8例乳管扩张形成小囊,囊内为分泌物潴留,10例脂肪组织占据肿瘤的绝大部分,即所谓腺脂肪瘤,7例纤维组织占据肿瘤的绝大部分,即所谓纤维性错构瘤,2例上皮性成份占优势,即所谓腺性错构瘤。讨论乳腺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早在1904年Alberecht曾作过报道,Prym在1928年随后报道3例,称为假性腺瘤。Durso. Spalding.Egan称它为腺脂肪瘤、Puence 1958年称其为腺纤维脂肪瘤性增生,直至1971年Arrigoni按着Alberecht的标准提出了乳腺错构瘤这个名称。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妇女,生长缓慢,常无症状,一般为单发、肿物周界清楚,质较软,活动度好。肿物有完整的包膜;由数量不等、杂乱无章的乳腺导管、小叶和成熟的脂肪及纤维组织混杂组成。小叶和导管上皮可以正常,亦可增生;有时可见导管扩张及分泌物潴留。脂肪组织可以占据肿瘤的绝大部分,亦可以很少。在X线片上,肿瘤表面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中心密度不均,周围有一圈透亮的狭窄带。 乳腺错构瘤临床上往往错误地把它诊断为腺纤维瘤、脂肪瘤、乳腺导管扩张症,积乳囊肿等。本病与腺纤维瘤的区别为,可见正常的小叶结构,有数量不等的脂肪组织,无腺纤维瘤的间质成份。与脂肪瘤的区别为,脂肪组织中混入乳腺小叶。与导管扩张症及积乳囊肿的区别为,病变边界清楚,有完整的包膜。本瘤的确诊要靠大体标本肉眼和镜下检查的密切结合。如果不注意观察大体标本或未取到肿瘤包膜部分制片,常会给镜下诊断造成困难或误诊。临床上借助X线摄片及详细查体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本病并不难。此瘤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后无复发。

  • 胃癌急性穿孔22例治疗体会

    作者:白希永;吴淑华;田蕊

    我院自1984年5月~1998年2月共收治胃癌急性穿孔22例,现就治疗情况和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9~67岁,平均58岁。穿孔至手术时间2 ~32小时,平均12小时。术前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9例,胃癌穿孔13例,其中4例是确诊为胃癌住院待手术期间发生。全组均表现为突发的上腹剧疼和全腹膜炎体征。2例合并有中毒性休克。肿瘤直径小者4cm,大者8cm,平均6cm。位于胃窦小弯者10例,胃窦前壁2 例,胃窦后壁5例,胃体小弯3例,胃体后壁2例。穿孔直径1~4cm,,平均3cm。 二、病理全组病例均为溃疡型,其中Borrann Ⅱ5例、Borrann Ⅲ型17例,均侵透浆膜,病理分期Ⅱ期3例、Ⅲ期10例,Ⅳ期9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6例、印戒细胞癌4 例。 三、手术方式全组病例均采用先缝闭穿孔,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减少毒素吸收,再进行细致的探查,确定术式,其中一期行根治术4例、姑息切除7例、单纯缝合修补4周后再行根治切除2例(切除率59.0%)。单纯修补3例、修补加胃空肠吻合6例(未切除占40.9%)。置1 ~2根腹腔引流管。 四、术后处理于术后1周开始自腹腔引流管将5-Fu 1g,DDP80mg等分溶于2000ml生理盐水中一次性灌入腹腔,每天一次,连用3天。术后4~5周开始采用FM方案,即5-Fu 500mg,MMC 6mg,每周一次,4次一疗程,休息1个月重复,完成6个疗程结束化疗。 结果未切除的9例,全部在1年以内死亡,平均生存6个月;根治切除的6 例(包括二期切除2例),术后生存满5年者1例,满3年者5例,平均生存时间35个月。姑息切除7例中,1年内死亡3例,1~2年内死亡3例,1例生存3年2个月,平均生存时间14个月。 讨论胃癌合并急性穿孔的发生率仅为0.49~3.64%,平均1%。癌均已侵透浆膜,大部分为溃疡型,组织学多为分化较差者。本组病例与文献报导相仿。这种穿孔远比溃疡病穿孔的外科治疗更为困难。过去多数学者认为,胃癌一但合并穿孔,多属晚期,生物学特性较差。因施行急诊手术,缺乏充分的术前准备,故主张放弃根治切除,而行姑息疗法。近年研究发现,胃癌合并穿孔,术中行癌肿切除和行单纯修补两者疗效对比,前者明显优于后者,故主张为提高术后治疗效果,术中尽可能行根治切除。从本组资料看,未切除的9 例,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姑息切除的7例,平均生存14个月;而根治切除的6例,平均生存时间35个月,三者对比均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姑息疗法远不如根治切除的愈后好。故认为对胃癌穿孔不能轻易放弃根治切除机会,而应区别对待,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施行根治手术,提高治疗效果。

  • 脑胶质瘤58例术后放射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吴剑;卢晓红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因其浸润性生长,肿瘤深在,有时难以手术切净,因此术后辅以放射治疗,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本院于1996年7月~1998年7月对58例脑胶质瘤术后病例进行了放疗及随访。  临床资料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男女之比为1.64∶1,年龄7~67 岁。中位年龄48岁。手术方式:肿瘤全部切除30例,部份切除22例,手术中活检6例。病理按kernohan分级:Ⅰ~Ⅱ级38例,Ⅲ~Ⅳ级20例。本组失访6例,失访者自失访日起按死亡计,随访率为89.6%。  治疗方法全组均用8MV-X线外照射,Ⅰ~Ⅱ级胶质瘤采用所在部位的二平行对穿野,照射野包括瘤床外缘2cm,剂量为40~55Gy/4~6W。Ⅲ~Ⅳ级胶质瘤全脑外照射30~35Gy/3~4W后,缩野对原发灶局部加量至50~55Gy/5~6W。

  • 恩丹西酮预防肿瘤介入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雪松;刘永华

    临床资料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31~72岁。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其中原发性肝癌24例,肺癌7例,肾癌、胃癌各3例,结肠癌2 例,宫颈癌1例。  介入治疗方案:采用Seldinger氏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成功后,选择相应的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部份病人用碘油或明胶海绵栓塞。化疗药物:阿霉素或表阿霉素(40~60mg/次) 、丝裂霉素(8~12mg/次)、卡铂(200~400mg/次)、5-FU(0.5~1g/次),均采用二联或三联用药。  止吐方法:于介入化疗前5分钟经导管动脉内灌注恩丹西酮8mg,介入术后根据病情4~8小时再静脉注射8mg。

  • 晚期肝外胆道癌的姑息性治疗

    作者:林继宗;林玲;方丽贞

    肝外胆道癌一般症状较隐蔽,且转移较晚,一经发现多属晚期,且常侵及门静脉,肝动脉,使手术受到限制,有时胆肠吻合内引流也难进行,常须用外引流解除胆道梗阻,以延长生命。外引流常给病人带来许多不方便,且会丢失大量体液,造成电解质失衡。作者采用体外架桥达到内外引流相结合治疗3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1,女,49岁,以全身进行性黄疸伴上腹饱胀,食减消瘦,全身搔痒,以肝炎在院外治疗2 个月无效入院。B超提示:胆总管内见高回声团块影约2.5×1.8cm,后方无声影。胆总管扩张3cm,提示:胆总管占位性病变。剖腹探查见腹腔有多量黄色腹水,肝大平脐,右肝隔面可触及指头大硬结节,胆囊萎缩,胆总管扩张约3cm,於扩张下段触及拇指头大小硬块。切开扩张胆总管,内有鱼肉样组织,跪、易出血,於胆总管内放"T"管,空肠上段用5mm硅胶管造瘘,二管引出体外,一周后二管接通,胆汁回输肠腔。术后定期从"T"管注入5-FU,配合化疗。术后临床症状好转,黄疸消退,体重增加,带管出院,术后存活二年二个月。术后病理诊断:胆总管腺癌。 例2,男,75岁,以进行性皮肤黄疸伴食减消瘦,全身搔痒一个月入院。B超示:胆囊萎缩,内充满大小不等多个强光团,后方伴声影,胆总管扩张2.5cm,提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剖腹探查见,肝高度瘀胆肿大,胆囊萎缩,内有多个结石,胆囊与胆总管粘连成团,胆总管下段闭塞,上段扩张约3cm,肝脏,大网膜,腹膜,见多个转移结节。行胆总管"T"管引流,空肠上段5mm硅胶管造瘘,存活8个月。术后病理诊断:胆囊腺癌。 例3,女,54岁,以进行性全身黄疸,搔痒2个月住院。B超提示:胆总管扩张2cm,於下段见一强回声团块影,拟胆总管结石。剖腹探查见胆总管下端一肿大淋巴结,未见结石,上段胆总管扩张约2.5cm,肝门见多个转移结节。切开扩张段胆总管,内见烂肉样组织。行胆总管"T"管引流,上段空肠造瘘,于体外接通二管,从"T"管定期注入5-FU,配合化疗。术后带管出院,症状好转,存活2年4个月。术后病理诊断:胆总管腺癌。 讨论:肝外胆道癌无特异症状,早期诊断相当困难。早期仅有食欲减退,上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肝外胆道癌生长缓慢和胆道代偿性适应,黄疸出现不是早期症状,且常误诊为"肝炎 ","胆石症胆囊炎",尤其在农村,就医、诊断更困难。凡有皮肤进行性黄疸,搔痒,食减消瘦,无明显腹痛及畏冷发热者,排除胰头疾病,要考虑本病的存在。肝外胆道癌切除率低,林守诚报告仅为4%,且技术要求高,在一般基层医院更难开展。企图用手术延长病人生存并不理想,大多只采用姑息性胆管外引流或内引流治疗。胆管癌多数并非死于癌广泛转移,而是死于肝胆管梗阻引起的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或肝肾功能损害。如能通过胆道引流解除梗阻,引流出30~50%肝内胆汁,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从而延长生命。体外架桥,内外引流相结合,既解除胆道梗阻,又可将胆汁回输肠腔,使患者不会发生体液丧失及电解质紊乱,尚可从"T"管注入抗癌药配合化疗。造瘘管还可作营养管注入食物、药物,从而达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是姑息性治疗晚期肝外胆道癌的一种简单、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提倡的方法。

  • 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临床分析(附52例)

    作者:郑瑞峰;姜如同;聂晓光;杨玲;王丽;郭好学;蒋苏华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对病灶区进行精确定位,采用多野、分次、大剂量适形野对病灶区实施聚焦照射,我科1998年7月至1999年1 0月对52例不能手术肝癌患者进行SRT治疗,全部病例经病理学确诊,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48例,女4例,年龄32~78岁(中位年龄55岁)原发肝癌42例,肝细胞癌36例,胆管细胞癌6例,转移癌10例,临床靶体积(CTV)2~819cm3,病灶直径小于3cm 8例,3~5 cm 15例,5~8cm 20例,大于8cm 9例,19例合并肝硬变、腹水、黄疸。

  • 盆腔畸胎瘤的CT诊断(附二例报告)

    作者:贡琪

    女性盆腔肿瘤较常见,CT对盆腔肿块比传统的X线检查及B超检查有明显的优势。CT可直接显示肿块大小、形态、密度、境界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确定病灶的性质,为明确诊断及手术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盆腔畸胎瘤占盆腔肿瘤的比例不高,文献统计占女性盆腔肿瘤的8%~ 10%,由于CT表现具有特征性,平扫即能做出定性诊断。现将我院CT室发现二例盆腔畸胎瘤报告分析如下: 病例介绍例一,女,52岁,因下腹部包块、胀痛而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境界不清,右侧附件处扪及11.0×11.0cm球形包块,质中、有压痛、活动度差。B超检查:盆腔11.2×12.0cm不均质回声区、境界尚清晰,提示"畸胎瘤"。CT所见:盆腔右侧见12.0×12.0cm大小囊实性肿块,内含物分层,其上部CT值-88Hu,下部CT值为26Hu,囊中及囊壁有结节状钙化,囊内分层界面并非十分锐利,改变体位扫描,囊内不同密度影随之变化,脂性低密度区始终飘浮在上方,膀胱及子宫受压向右侧移位。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CT诊断:卵巢畸胎瘤。手术后病理:肿瘤剖视见毛发、骨结构、胎脂及粘稠液。病理诊断:畸胎瘤。例二,女,45岁,因下腹部胀痛就诊。B超提示:右侧卵巢增大,占位待排,盆腔液性暗区考虑为炎性包块。CT所见:右侧膀胱后方囊性肿块,大径8.8cm,边界清晰,CT值10Hu,直肠受压后移,子宫后方略偏右侧另见5.5cm大小囊状块影,囊壁环形钙化,似花边状,并见数处结节状钙化斑。囊内呈低密度,CT值-122Hu,其中有斑片状高密度影。膀胱、子宫未见异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CT诊断:右侧卵巢囊肿,盆腔后方畸胎瘤。手术病理证实:右侧卵巢囊肿、盆腔畸胎瘤。 讨论:畸胎瘤起源于外,内,中三个胚层,为实质性,常有大小不等的囊性区域,囊性者多为良性,囊壁为纤维组织,易钙化,囊内含有皮脂样液体。组织结构可包含脂肪、毛发、骨与软骨、牙齿等。肿瘤较小时患者多无自觉症状,较大者对组织与器官产生压迫症状。有文献分析40%平片可发现囊壁钙化、肿块中含牙齿和骨结构而明确诊断,但由于CT检查的密度分辨率更高,更易发现脂质、钙化、骨及牙齿等结构,而成为诊断畸胎瘤特异的方法。如CT上既没有见到脂肪密度,也没有见到钙化的囊性肿块就不能诊断为畸胎瘤。CT检查中必须测定囊性肿块中不同密度组织的CT值,以辨别是否含有脂肪组织,如有脂肪一液体平面时,可改变体位扫描,低密度的脂肪成分必然始终飘浮在上方。盆腔非脏器起源的畸胎瘤常发生在骶骨前区、恶性畸胎瘤占有一定比例,这时脂肪钙化或骨化成分较少,常破坏骶骨并侵犯邻近脏器者,与其它恶变较难鉴别。

  • 内镜下记忆合金支架幽门管再造治疗幽门狭窄(附9例报告)

    作者:王曼彤;王宏光;徐晓华

    自1997年2月以来,我们采取放置记忆合金内支架再造通道治疗9例胃窦癌致幽门狭窄患者,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经胃镜确诊胃窦癌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56 ~75岁,平均67.5岁。其中腺癌5例,粘液腺癌3例,低分化癌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胃胀、中上腹振水音。  操作方法术前72小时禁食,术前10分钟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0.3mg,常规咽部表面麻醉,左侧体位插入胃镜,抽出胃内液体,找出狭窄通道开口,采用烧灼术及探条扩张术扩张狭窄通道直径达1.5cm,将内镜插入十二指肠降部,后退检查扩张后狭窄通道情况满意后,顺内镜管道插入导引钢丝至十二指肠降部,留置钢丝缓慢退出内镜,依狭窄部情况选择相应内支架,支架网管长度要较癌肿狭窄段长1.0~1.5cm,将选好的支架安装入支架置入器内,顺导引钢丝将支架置入器头端送入胃窦癌肿狭窄段,在内镜监视下将内支架缓慢置放于该狭窄段,并在内镜下调整支架位置,见支架膨胀良好,管腔通畅,两端均超出癌肿狭窄段边缘约0.5cm,内镜通过顺利,术毕。  结果 9例中有8例1次放置支架成功,1例支架远端未达到球部,取出后重新放置成功,9例均达到癌肿狭窄部,管道再造,胃内容物排出顺利。置支架后,8例出现中上腹饱胀不适,轻度隐痛,无饥饿感,其中6例症状持续72小时,2例持续1周后自然缓解,1例于放支架后6个月见丝条样肉芽肿组织顺支架管网眼长入管内发生再梗阻,1例癌肿生长堵塞支架近端,经烧灼后再通,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胆汁返流,2例于半年内因癌肿广泛转移死亡,其余7例存活时间均超过1年。

  • 子宫平滑肌瘤术后复发并肺转移一例

    作者:王忠漳;盛修贵

    患者女性,45岁,工人,因"月经周期短,经量增多三个月"于1993年9月22日在山东省立医院进行全子宫、左输卵管及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前位,2个多月妊娠大小,表面光滑,左角突出,左输卵管系膜内可见怒张,屈曲血管呈团块状,其间可及1~1.5cm结节,分离肌核,肌核无包膜,大部分由血管组成与左输卵管系膜内包块相连,其边界达输卵管壶腹部水平,肌核快速病理示"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增生活跃,手术后切开标本见左前壁肌核6×6×5cm ,无包膜向左输卵管系膜内延伸并与其相连,系膜内包块约5×3×3cm大小,术后病理,子宫平滑肌瘤囊性变,患者出院后于1998年11月11日因下腹胀年余,咳嗽10月余入本院,曾在省胸科医院CT提示肺转移癌,B超双卵巢囊突性包块,入院妇科查体示:阴道残端愈合可,盆腔正中触及28×18cm肿物,无压痛,边界欠清,诊断为:卵巢肿瘤,肺转移瘤,本院会诊省立医院切片示:"子宫平滑肌瘤",会诊CT示:右肺中叶、下叶多发类圆形结节灶,边界清晰,直径1.0~4.0cm,本院B超:盆腹腔多发囊性肿瘤,患者于1998年11月20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肝胆脾胰双肾及大网膜未见异常,左卵巢6×5cm囊性,包膜完整;右卵巢5×4cm,正常;盆腔包块28×22cm,多囊性,与大网膜、肠管、膀胱、输尿管及周围组织广泛粘连,包块基底部位于膀胱与阴道残端之间。快速病理:镜下梭形细胞分化良好,间质水肿,血管丰富,考虑硬化间质瘤,后行包块加双卵巢加大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盆腔多发性血管平滑肌瘤,卵巢、大网膜正常,Manner′s三色瘤组织胞浆呈红色,切口愈合后,请胸外科会诊,家属要求手术,于1998年12月5日行左肺中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肺转移性平滑肌瘤,后本院病理科将三次切片对比,发现镜下图像基本一致,故后确诊为:子宫平滑肌瘤术后阴道残端复发并肺转移。 讨论:子宫平滑肌瘤偶尔可"转移"至静脉,在静脉内形成肿瘤结节,也可转移盆腔、肺,局部残端可复发,本患者情况即如此。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