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针灸》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炜宏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针刺辅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许娟;左玉

    目的:观察针刺辅助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疗效差异,寻找提高其疗效的方法.方法:60例PCOS不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月经第3天开始常规服用达英35,以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观察组PCOS不孕患者在服用达英35同时避开月经期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子宫、肾俞、脾俞、胃俞、肝俞穴,隔天针刺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基础血清性激素与体质量指数,并再给予促排卵治疗,比较两组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成熟卵泡数、排卵率、临床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和早期自然流产例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黄体生成素(LH)、睾酮(T)、体质量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均P<0.05),而对照组仅LH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观察组患者基础雌二醇(E2)、T、体质量指数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均P<0.05).观察组排卵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80.0%(24/30,P<0.05),临床妊娠率为43.3%(13/30),高于对照组的33.3%(10/30,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成熟卵泡数、OHSS和早期自然流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辅助治疗可改善PCOS不孕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降低LH、E2与T水平,提高PCOS不孕患者的促排卵反应性,有效缩短助孕周期.

  • 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治疗特发性耳鸣临床观察

    作者:谌苏容;谭旭明;费兰波;向贤德

    目的:观察头针、耳周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与单纯口服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对比治疗特发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特发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各30例,中药组脱落2例.针药组予耳鸣侧局部针刺(翳风,耳门透刺听宫和听会等)及头针(头部晕听区、百会),每日1次,同时配合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口服治疗,每日1剂;中药组只接受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口服治疗,每日1剂.针刺治疗每周5次,中药口服治疗每周7剂,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耳鸣严重程度、T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针药组均低于中药组(均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中药组的67.9%(19/28,P<0.05).结论:头针、耳周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治疗特发性耳鸣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补中益气汤合磁朱丸加减方.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作者:陈丹;郭海英

    目的:利用超声对比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与低频电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本病提高其疗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穴取舌三针(第1针为上廉泉穴,在颌下正中1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中;第2针、第3针在上廉泉穴左右旁开0.8寸)和风池、风府穴,得气后舌2针及舌3针加电针,施以疏密波型,2 Hz/10 Hz/100 Hz周期性自动变化,间隔时间为3 s,持续30 min,双侧风池穴加电针,施以疏密波型,频率同上,持续30 min.对照组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在患者的咽喉正中线的两侧分别贴上电极.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及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ideofluoroscopy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并用超声定量测量舌骨-甲状软骨的距离缩短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舌骨-甲状软骨间距离缩短率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和低频电联合康复训练均可治疗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且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超声能够有效地量化分析吞咽障碍患者舌喉复合体的改变.

  • 针刺联合穴位埋线序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闻永;石蕾;李俊;杜位良;陈烨;蓝小林

    目的:验证针刺联合穴位埋线序贯与单纯西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穴序贯组和美沙拉秦组,每组60例,终针穴序贯组57例、美沙拉秦组55例纳入统计.针穴序贯组采用活动期针刺治疗,穴取天枢、上巨虚、曲池,缓解期采用穴位埋线,穴取脾俞、足三里、关元;美沙拉秦组采用美沙拉秦口服,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结肠镜评分、黏膜愈合率.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针穴序贯组低于美沙拉秦组(P<0.05);针穴序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美沙拉秦组[87.7%(50/57)vs 70.9%(39/55),P<0.05].治疗后两组结肠镜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结肠镜评分及黏膜愈合率[50.9%(29/57)vs 34.5%(19/5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穴序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美沙拉秦组[8.5%(4/47)vs 32.4%(11/34),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联合穴位埋线序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低.

  • 穴位埋线辅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蕾;蔡红芳

    目的:观察对比穴位埋线辅助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脱落2例)、对照组(63例,脱落3例).对照组单纯予洛汀新(10 mg,每天1次)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取风池、肝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每两周1次,6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另外收集60例健康者检测ET-1、NO、hsCRP.结果:两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与健康组比较,ET-1、hsCRP升高,而NO降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ET-1、hsCRP水平降低,NO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NO、hsCRP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70.0%(42/60)vs 33.3%(20/60),P<0.01;96.7(58/60)vs 85.0%(51/60),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西药洛汀新治疗基础上,穴位埋线辅助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

  • 针刺联合药物调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轶;杜宇征

    目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评价"风池+颈夹脊"配合"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调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优势性.方法:将9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脱落3例)、针刺1组(30例,脱落2例)、针刺2组(30例,脱落1例).药物组予单纯口服拜新同治疗,每日早7:00口服30 mg,连续6周;针刺1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予"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穴取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针刺2组在针刺1组治疗的基础上配用"风池+颈夹脊",行针时间为每日清晨8:00~10:00,每日1次,每周5次,共6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6周后各时点的清晨血压水平、达标率和症状评分,随访3个月、6个月的清晨血压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2、4、6周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2周后,3组患者清晨血压及清晨血压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6周后,针刺2组清晨血压低于针刺1组,且针刺1组和针刺2组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随访3、6个月,3组清晨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治疗2、4、6周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均P<0.05),针刺1组和针刺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颈夹脊"配合"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为主的综合疗法对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清晨血压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等高血压相关症状,效果优于"活血散风、调和肝脾"针刺法.

  • 针刺治疗女性抑郁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刘建;王爱爱;聂广宁;王小云;黄健

    目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针刺与假针刺治疗女性抑郁症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2例女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用盐酸氟西汀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加针刺治疗,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穴,对照组在上述穴位进行假针刺治疗,拍打刺激腧穴但不进针.前3 d每天治疗1次,此后每隔3 d治疗1次.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蒙哥马利-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4周和8周后SDS、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SDS、MADR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SDS、MADRS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8/21)、90.5%(19/21),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8.1%(8/21)、57.1%(12/21),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女性抑郁症安全有效.

  • 骨筋膜室综合征案

    作者:王光安;王飞峰

    患者,男,25岁,大学生.就诊日期:2016年10月7日.主诉:右下肢肿痛3 d.现病史:2016年10月 4日外出游玩时造成右小腿内侧挤压伤,当时行走无异常,未予诊治;次日患处剧烈疼痛,行走不能,右小腿完全肿胀,腘窝、足背及踝底分别有一面积约为30 cm2、40 cm2、20 cm2青紫色瘀斑,使用云南白药外敷并卧 床休息,症状未缓解;1d后,疼痛及肿胀进行性加剧,遂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就诊,门诊 诊断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建议患者住院行手术治疗,拟切开患处减压并引流,但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手术,为求保守治疗,遂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刻下症:行走不能,右小腿疼痛浮肿,皮温升高,胫骨内侧髁周围可见一直径约5 cm皮损,伤口深达筋膜层,局部皮肤呈暗紫色,周围可见数个张力性水泡,患处温度觉及触觉丧失,神经系统查体未 见异常,腘窝、足背及踝底分别有一面积约为30 cm2、40 cm2、20 cm2发绀皮肤,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涩.西医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中医 诊断:痹症(气滞血瘀证).治法: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处,使用碘伏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取 0.88 mm×50 mm火针,置于乙醇灯上充分灼烧,待针尖部位烧红后,迅速刺入患肢小腿胫骨内侧髁周围皮损处正中约8 mm,刺入后立即出针,稍用力挤压针孔处,可见大量暗红色黏稠瘀血自针孔流出;然后以此处为中心,向周围散刺,直径约6 cm,共刺7针,针刺后均挤压针孔,共放出瘀血约20 mL,待7处针孔不再有瘀血流出后,使用纱布擦净患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

  • 顽固性肛门瘙痒案

    作者:王灿;蔡玉梅

    患者,女,45岁.初诊日期:2016年6月23日.主诉:肛门瘙痒 30 余年.现病史: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瘙痒,时轻时重,久坐加重,严重时夜间难以入睡,无腹痛腹胀,无便血黑便,肛门无疼痛、无坠胀感、无异物感,纳眠一般,每日大便一二次,时便溏,小便正常,月经正常,无赤白带下.辗转多家医院诊治,效果不佳,大小便常规(-).既往史:否认过敏史,否认糖尿病,否认会阴部手术史.经人介绍到我科就诊.查体:面色少华,舌边尖略红、苔中部稍厚腻,脉细,左寸明显,右寸稍显浮大,肛周皮肤轻微红肿,散在抓痕,皮肤增厚、粗糙,色素沉着.诊断:肛门瘙痒症.辨证:脾气下陷.治则:升清举陷、健脾化湿.治法:①取穴:后溪、腕骨、合谷、阳溪、太冲、太白、阴陵泉、下巨虚、百会.②操作: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75%乙醇棉球消毒皮肤,常规针刺得气后,阳溪施以捻转泻法(拇指、示指持针,拇指向后时用力重,向前时用力轻),余穴皆行补法,留针30 min;起针后背部双侧脾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8个穴处拔罐,留罐10 min,隔日治疗1次.治疗2次后患者自觉夜间瘙痒有所减轻,治疗 10 次后诸症明显减轻,仅余轻微症状,夜间无瘙痒,可安睡.查体:舌苔边尖不红、苔腻化薄,右寸脉浮涩.仍取前穴,改为每周治疗 1~2 次,继续治疗 10 次,症状完全消失.复诊舌苔已不腻,遂停止治疗.6个月后电话随访,期间无复发.

  • 视神经萎缩案

    作者:王美琳;邹伟;于学平

    患者,女,65岁.就诊日期:2017年2月19日.主诉:视物模糊、右眼视野减小2年,加重1个月.病史:2 年前由于生活琐事烦心而焦虑易怒,出现双眼胀痛、视物模糊等症状,于齐齐哈尔市某医院诊断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静脉点注降眼压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一般.1个月前因视物模糊加重、右眼视野缺损增加,并伴有流泪、眼干,夜间尤重,晨起眼眵多、目红,于当地多方治疗无效,遂来我院诊治.诊查:视力:双眼外观正常,左眼视力0.6,右眼视力0.4;前房角镜检查示房角正常开放,虹膜平坦;眼底镜检查左眼C/D=0.6,右眼 C/D=0.8,视乳头颜色苍白;眼压:左 25 mm Hg (1mmHg=0.133kPa),右29.2mmHg.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示:PVEP60'(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60'视角黑白棋盘格):右眼P100潜伏期在正常范围内,P100振幅正常;PVEP15'(图形视觉诱发电位15'视角黑白棋盘格):右眼P100潜伏期延迟,P100振幅正常.自动阈值视野检查如图1a.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紫暗、苔略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致视神经萎缩.中医诊断:青盲;辨证:肝经郁热,上炎目窍.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清泻肝火.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四白、太阳、曲池、合谷、外关.操作:患者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35 mm×40 mm毫针深刺风池穴,沿对侧口角方向刺入约35 mm,行提插捻转手法3~5次,使针感向眼部传导;百会分别向左、右神聪方向呈30°角斜刺约25 mm;上星向五处方向呈30°角斜刺25 mm;四白微向外上斜刺约10 mm;太阳直刺约20 mm;曲池、外关、合谷均直刺约20 mm.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50 min,并在外关、合谷接穴位神经刺激仪,疏密波,逐渐加大,以患者耐受为宜,时间30 min.每日针刺1次.针刺当日,患者感觉眼部肿胀发热.第2日针刺并加强对风池穴的刺激后,患者自觉眼部明亮.第 3日针刺后,眼干、流泪症状消失,视物模糊症状有改善.针刺10 d后,患者视物清晰,视野改善.针刺2周后,患者由于返回外地工作不能继续治疗,遂停诊.

  • 经前期头痛案

    作者:段腾龙;马凤君;代宗辉;姜超;颜晓;马玉侠

    患者,女,24岁,初诊时间:2016年1月4日.主诉:头痛10余年,经前出现并加重2年余,伴焦虑.现病史:自幼头痛,无明显诱因,头痛部位不定、时左时右,CT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未进行系统治疗.近2年头痛加重,劳累后易发作,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每于经前5~7 d开始出现头痛,多以头维穴为中心作痛,时痛至前额或颞部,伴焦虑,经血下则头痛止.初期时经期头痛口服氨基比林咖啡因片即可缓解,后期服药效果不明显,多因痛不可忍而泣,继而焦虑加重.12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30 d,经期8~10 d,经量偏少,经色暗红、有血块,经行腹痛.末次月经:2015年12月10日.刻下症见:左侧头部疼痛,按之舒缓,头晕无力,纳可,入睡困难,大便干、每日 1 次,小便调;舌体胖大、舌质淡、有瘀点、苔薄,脉弦细涩.中医诊断:经前期头痛,证属肾虚冲逆,血虚络阻.治则:补肾调冲,养血通络.取穴:主穴取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太溪、三阴交、肓俞.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20~30 mm,进针后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有酸胀等针感,留针30 min.于月经来潮前7 d开始针刺,针至月经来潮.时值患者经前7 d,即为患者针刺,取穴时循按上巨虚、下巨虚穴处虚软凹陷明显,起针时上巨虚、下巨虚出黑血数滴,色如墨汁,起针后头痛明显减轻,连续治疗7 d,期间偶轻度头痛,不影响正常生活,未口服止痛药.第2个月经周期继续上述治疗,循按上巨虚、下巨虚,穴位稍有虚软凹陷,起针时两穴偶出血数滴,色稍黯,患者未再出现头痛、焦虑等症状.患者因事中断治疗,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

    关键词: 头痛 月经前期 针刺
  • 青春期梦交案

    作者:周亮;时慧;石程;东贵荣

    患者,女,17岁,于2016年4月11日就诊.主诉:反复梦中性交伴阴部瘙痒3年余.现病史:3年前月经初潮,初潮后即频发入睡后梦中性交感,每晚一二次,伴外阴部瘙痒难忍,痒至双腿内侧,醒后从阴道流出水样液体,无特殊气味.遂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就诊,查头颅核磁未见明显异常,子宫及附件B超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未予特殊处理,嘱其规律作息及饮食,加强运动.后症状加重,每晚梦交三四次,伴外阴瘙痒,日间频发,后至北京各大医院就诊,均未治愈.经人介绍至笔者处就诊,刻下症:阴痒频发,瘙痒难忍,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渴不多饮,颜面部多发痤疮,纳尚可,二便调,夜寐一般;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查体:神清、精神可,发育良好,查体配合,回答切题,空间、定位、认知、语言无异常.追问既往史:患者6岁时第二性征发育,于儿童医学中心诊断为"性早熟",予口服西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具体药物及用量不详,治疗后 14 岁月经初潮,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色淡、有血块.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梦交(阴虚火旺证).治以滋补肝肾,养阴安神.取穴: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合谷、血海、三阴交、太溪、太冲、中脘、气海、曲骨、横骨、中极、关元、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操作:患者坐位针刺百会,先迎督脉方向垂直刺入皮肤,达到帽状腱膜后,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入10 mm;印堂向下与皮肤呈30°角平刺,心俞、肝俞、肾俞、脾俞、命门向下与皮肤呈30°角刺入10~15 mm,行捻转补法.再嘱患者仰卧位,曲骨、横骨、太冲、太溪快速进针,针感传至会阴部后,快速捻转1min,捻转频率200 r/min以上.其余穴位常规针刺,留针2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梦交次数未减少,但阴痒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梦交次数减少,阴痒不发作,经期月经量增多,血块减少;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已无梦中性交伴阴部瘙痒.半年后随访,患者梦交及阴痒未再发作,月经规律,量可,无血块.

  • 突发性耳聋案

    作者:钟玉梅;赵征宇;罗亚男;陈瓞;成博

    患者,男,26岁.就诊日期:2016年10月26日.因"突发性右耳听力丧失11 d"就诊.现病史:11 d前,因感冒后突发右耳听力完全丧失,鼻塞,流清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耳痛,无耳流脓.遂至华西医院就诊,行听力学检测、头颅MRI等检查后,诊断为"突发性耳聋",予以营养神经、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具体治疗不详)10 d后,右耳听力无改善,遂至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右耳不能感知外界任何音响,偶有眩晕,神差,面色淡白,眠差,纳可,大便稀,舌质淡嫩、苔白腻,脉滑.辨证:脾气亏虚,风邪外袭.治则:益气健脾,祛风散邪.采用苇管灸结合传统针刺疗法.取穴[1]:听会、中渚、翳风、足三里、百会.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选用直径0.30 mm、长25 mm的毫针直刺双侧听会、中渚、翳风、足三里,深度10~20 mm,百会平刺5~10 mm,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针治过程中同时施灸.选择长50~60 mm、外径4~6 mm的芦苇杆制作苇管器:苇管的一端削制呈半个鸭嘴形,以置放艾绒,另一端截平,并用砂纸打磨平滑,将苇管平齐端一侧置于外耳道内,周围填塞棉花以固定苇管、隔绝空气及防止烫伤.用优质艾绒制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置于苇管鸭嘴形的一端,用线香点燃,使外耳道内有温热感为宜.艾炷燃灭1炷计为1壮,更置艾炷续灸,每次灸5~9壮.施灸过程中,患者自觉热流传入耳内,当灸到5壮以上时,耳内滋滋发响,此时效果更佳[2].隔日1次.第2次施灸至第6壮,患者自觉耳内滋滋作响.于第4次治疗后,右耳可以听到比日常交流略高的声音.第7次施灸过程中,患者诉右侧率谷穴处有热流向外扩散感.行第8次治疗时,可用正常分贝的言语交流.每次施灸过程中,均有热流传入耳内.10次治疗后,可用患耳接听电话.共治疗12次,右耳听力恢复正常,面色红润,无头晕症状,纳眠可,大便成形.分别于治疗结束后2、4、8周随访,听力正常,无复发.

  • "拔河对刺、补泻兼施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120例

    作者:冯喜莲;王景峰;何天有

    目的:观察采用"拔河对刺、补泻兼施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其中痰瘀阻络型62例,气虚血瘀型58例,取患侧阳白、皱眉穴、眼肌穴、攒竹与上迎香、地髎仓与口禾 、地仓与颊车、风池、合谷等,并依据辨证配穴,采用"拔河对刺、补泻兼施法",并于患侧面部加闪罐,每天1次,6 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经治疗,两种证型患者功能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痰瘀阻络证有效率为85.5%(53/62),气虚血瘀证有效率为86.2%(50/58).结论:"拔河对刺、补泻兼施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

  • 点刺四缝、八髎穴治疗食积内热型小儿功能性便秘48例

    作者:陆忠

    功能性便秘(function constipation,FC)是指以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为症状,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胃肠道疾病,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据调查[1],在我国2~12岁儿童中,功能性便秘发病率可达4.4%,其中2~6岁儿童发病率为6.06%,7~12岁儿童发病率为3.9%.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主要使用蓬松剂、渗透性泻剂、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等,因小儿依从性差,服用困难及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疗效常不十分理想[2].笔者近年来观察到此类患儿以中医的食积内热型居多,采用点刺四缝、八髎穴治疗,现报道如下.

  • 伤寒论期门穴应用探究

    作者:卞镝;隋月皎;田辉

    《伤寒论》中,仲景在为数不多的针灸处方中使用期门穴次数多.期门作为肝之募穴,是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的要穴,临床常用治疗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胁肋胀痛、癥瘕积聚等症.本文基于六经开阖枢理论、厥阴经的循行特殊性以及期门穴的穴性特点,对伤寒诸症使用期门穴治疗之理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旨在加强中医临床对期门穴的重视与应用,同时对加深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理解大有裨益.

  • 显现经络的理论根据、试验验证和显现经络的意义

    作者:王汇成;王而刚;张葆荣

    用科学理论论证经络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谐振通道,并用试验验证显现经络,论述显现经络的意义.笔者根据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信息论等,从理论上论证经络的本质;并按照中医经络理论选穴进行针刺,用热像仪记录针刺前后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的红外热像图,结果显示热像仪可以记录到并显现经络的可视图像.说明人体中有不可解剖的能量传输网络,这就是中国古人发现的经络,它是生命信息能量的谐振通道,可以用热像仪显现出来,这些试验和理论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健康受试者胃扩张状态下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作者:蔡荣林;管媛媛;武红利;徐春生;李传富;胡玲;申国明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每组共纳入24例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胃电图检测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对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采集的fMRI图像均进行ReHo值计算,分析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和各组间ReHo变化;对针刺前后胃运动情况和ReHo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针刺后,各组受试者胃电图振幅均明显低于针刺前(均P<0.01),胃电图频率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均高于配穴组(均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右颞下回、左侧丘脑、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颞极颞中回、距状沟、楔前叶ReHo明显减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引起了后扣带回ReHo值增高和颞极ReHo值减低(均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配穴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脑区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可引起某些新的脑区ReHo变化,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点整合脑区.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丘脑、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密切相关.

  • 浅谈脐灸的面圈改良

    作者:黄震;李心沁

    脐疗历史久远,在历代的中医文献中有大量的散见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它具有简、便、验、捷等特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蒸脐法又是脐疗中更为重要且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之一.蒸脐法,又称为熏脐法、炼脐法、温脐法,是将药物研细末填满脐部,上置艾炷灸的一种方法,多用于虚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养生保健.

    关键词: 脐灸 面圈 改良
  • 电针预处理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模型大鼠卵巢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伟明;王扬;吴佳霓;杨丽坤;刘志顺

    目的:探讨电针"中髎""天枢"预处理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模型大鼠卵巢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将动情周期规律的32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捆绑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组和捆绑组采用去氧乙烯基环己烯(VCD)按160 mg/kg体质量连续腹腔注射15 d造模.电针组自造模之日起于"中髎""天枢"穴进行电针预处理,前2周每日1次、5次/周,后2周隔日1次、3次/周.每次20 min,共4周.捆绑组只捆绑固定,时间、频次和总次数同电针组.空白组、模型组不干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性腺湿重和性腺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性激素抗苗勒激素(AMH)、抑制素B(inhibin B)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水平,并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和卵泡数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卵巢组织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基因(Bax)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左、右侧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均降低,子宫湿重和子宫指数均降低(P<0.05,P<0.01);血清AMH和inhibin B均降低(均P<0.01),血清FSH、LH、T升高(均P<0.01),E2、P降低(均P<0.01);卵巢组织中原始卵泡、初级卵泡相应降低(均P<0.01),闭锁卵泡增多(P<0.01);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左、右侧卵巢湿重和卵巢指数均升高,子宫湿重升高(P<0.05,P<0.01);血清AMH和inhibin B均升高,血清FSH、LH降低,E2、P升高(P<0.05,P<0.01);卵巢原始卵泡、初级卵泡相应升高,闭锁卵泡减少(P<0.05,P<0.01);卵巢组织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捆绑组和模型组各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4周的电针"中髎""天枢"预处理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模型大鼠的卵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卵巢颗粒细胞抑制凋亡因子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促凋亡因子Bax蛋白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

  • 电针"长强"穴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志强;刘宇;苏昭元;苏稼夫;吴强

    目的:观察电针"长强"穴对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长强穴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只采用椎板摘除暴露脊髓但不予打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采用电针"长强"穴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假手术组、模型组每天均抓取1次,不予其他任何干预.术后第1、3、5、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直至取材,术后7 d取材,灌注固定、石蜡包埋.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脊髓及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中NGF和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3、5、7天,电针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P<0.01).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脊髓灰质呈蝴蝶状,结构完整,灰白质界限清楚;模型组脊髓灰质结构不完整,局部可见体积大、颜色较深的瘀血斑块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瘀血面积较小,神经元水肿较轻,神经元形态较好,未见空泡样改变.免疫荧光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NGF和BDNF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NGF、BDNF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结论:电针"长强"穴能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NGF、BDNF的表达,提高模型大鼠BBB评分,有利于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

  • 温故知新——试谈"在筋守筋"

    作者:孙丹红

    为更好理解和运用"在筋守筋"这一针灸治则,笔者通过阐述经文之义,从"病有浮沉,刺有浅深"这一角度探讨了"在筋守筋"的必要性,并结合临床体会提出3点认识,论述如何更好地"在筋守筋".治疗筋病时首先应当准确识别筋病,其次阿是穴和远端经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更能提高疗效,此外还可灵活结合现代解剖学内容来辅助选穴和定穴.充实了"在筋守筋"这一治则的内涵,为临床治疗骨关节、软组织系统疾患拓宽了思路.

  • 赖新生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癫痫经验撷箐

    作者:方雅靖;吴沛龙;王玉妹;何科杰;张素娟

    总结赖新生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癫痫的经验,从痫证的病因、病机及针药论治分别阐述,并介绍"通元针法"治疗痫证的理论依据及使用方法.赖教授临证强调谨守病机,注重辨证,治病求本;认为风痰瘀虚为主要病机,指出癫痫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使用针灸,但慎用电针;调神为治痫至要,针药并施,通督归元,每获良效.

  • 张仁针刺治疗皮质盲经验及典型医案举隅

    作者:张进;杨伟杰;刘坚

    介绍张仁老师益气化瘀综合针刺疗法治疗皮质盲的经验.此综合疗法包括:穴取四神聪、新明1、上健明、承泣、新明2,视区、视联络区(头皮针穴)为主行针刺疗法;球后穴、太阳穴交替行穴位注射疗法;耳穴脑点、神门、肝、肾、眼、目1、目2行耳穴贴压疗法;正光1、正光2行皮肤针叩刺疗法.同时,通过对3个典型皮质盲医案的介绍,分析张老师综合疗法中不同针法的协调运用,从而起到益气化瘀、通利血脉、濡养神珠的作用.

  • 近10年基于fMRI的得气研究概况

    作者:张壮;王亚峰;孙俊俊;胡妮娟;吴桂雯;胡尚卿;王培;赵珉一;马良宵;朱江

    目的:总结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针刺得气的中枢机制领域的研究内容,探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经验教训.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Med数据库有关fMRI得气研究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试验设计、受试者纳入、穴位选取以及得气评价方法)上进行分析.结果:终纳入18篇以fMRI技术研究得气中枢机制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的研究内容,大体可分为2个不同方向的得气中枢机制研究:得气研究以及得气感研究.得气研究多为比较得气与否在脑功能活动上的差异,以总结得气的中枢响应模式;得气感研究则是将得气状态下不同得气感及得气感强度在中枢反应上的特点进行比较,来归纳不同得气感成分及强度对脑功能活动的影响.近10年该类研究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试验设计较为多样,以随机对照试验及配对试验设计较多.研究的受试对象以健康人为主,研究的穴位以单穴居多,研究的主要穴位有足三里、外关、合谷等.得气评价方法以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得气与否及不同得气感对脑功能活动影响的研究.当前研究可证实得气与否及不同得气程度具有显著不同的脑功能活动,且不同腧穴得气有其特异性激活.得气感程度与脑区激活程度呈正相关.刺痛感不属于得气感成分.结论:当前的得气fMRI研究的数量及质量有待提升,研究内容相对单一,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得气fMRI研究得到的结果多为得气反应于中枢层面的现象,而亟需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得气与中枢效应的本质联系,揭示得气的作用机制.得气对脑功能活动的特异性影响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 基于《针灸甲乙经》文献的飞扬穴命名及内涵挖掘研究

    作者:冯双双;侯中伟

    《针灸甲乙经》作为现存早的针灸学专著,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飞扬为膀胱经络穴,在《针灸甲乙经》中共出现11次,对其腧穴命名以及临床内涵的挖掘颇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飞扬穴正名、别名的文字内涵考证,发现飞扬穴的命名主要以症状、循行特点、针刺效果为依据,印证并突出了该穴经气升腾宣散飞扬的独特穴性.同时,通过对影宋版《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及《经络腧穴学》教材的比较,发现飞扬穴的功能主治范围、内涵比教材所述更为广泛丰富,有助于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 雷火神针之"源"与"流"

    作者:薛昊;张建斌;陈仁寿

    通过梳理雷火神针的起源和演变脉络来揭示其被玄化、仪式化以及被曲解的过程,从而使今人对这种古代的针灸治疗手段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雷火神针可能以元代之前的道教法术为雏形发展而来,成型于明中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为两大类别:一种为不用艾条、以桃树枝为主要灸具并且保留了法术咒语的"道法系";另一种为使用掺药艾条、有相对固定的药物配方、剔除咒语的"俗医系".前者至明末逐渐消亡,后者从明中期一直发展到近现代,并产生了药物配方改良、主治范围扩大、操作方式进步等主要变化,在当代仍然为不少医家继续改良和使用.

  • 近10年针灸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戴泽琦;孙伟伟;赵瑞华

    对近10年针灸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国内外研究做一概述.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分别以"针灸""子宫内膜容受性"和"endometrial receptivity""acupuncture""moxibustion"等为检索词,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3篇,对其中28篇针灸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针灸可通过提高胞饮突表达、增加薄型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子宫内膜A型率等子宫内膜形态相关指标,降低子宫内膜下血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数等子宫内膜微循环指标,提高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的表达,提高整合素、白细胞抑制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源框基因10等分子生物学调控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为胚胎着床提供良好条件,提高妊娠率,尤其是在辅助生殖领域应用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由于胞饮突、整合素等相关指标的检测属于有创检查,存在一定临床检测难度,对于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证据尚且不足.本文通过综述相关研究结果,进一步总结、分析针灸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中国针灸》杂志2018年第4期继续教育试题

    作者:

    关键词:
  • 国外临床实践指南相关针灸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超;刘炜宏;王宏才;郝洋

    目的:调查国外临床实践指南中推荐针灸疗法的情况,以了解国外针灸指南现状,为国内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提出方向性建议.方法:以"acupuncture""moxibustion""acupressure""electroacupuncture"为关键词检索国外5个较权威的临床实践指南网站.结果:检索到相关临床实践指南93篇,以美国国家指南库(National Guidelines Clearinghouse,NGC)网站收录多.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指南共68篇,涉及病症26种.自2012年以来,提及针灸疗法的临床实践指南出现了较明显的增长.对针灸的推荐情况是:有35篇建议可以使用针灸,约占总数的51.5%,其中仅有1篇为强推荐,有10篇明确提出不推荐使用针灸;无指南推荐艾灸.结论:①国外机构对针灸的推荐意见强度较弱,推荐意见过于简略,不同国家或机构制定的指南质量相差较大,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有限.应制定专门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以期更有效地指导针灸临床决策.②目前国外临床实践指南相关针灸内容涉及的疾病与国外治疗病种相比明显偏窄.我国作为针灸的发源国应积极发掘针灸的优势病症,并积极参与国际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③缺乏对艾灸疗法的推荐.对于未来的研究,应同时注重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价研究.

  • 开展针灸效应研究推进融入主流医学体系

    作者:朱兵

    新华网问:针灸治疗疾病有哪些独特优势?朱兵答:针灸擅长应对功能性疾病针灸是一种体表刺激疗法,广义地说,还包括刮痧、刺穴放血、拔罐、推拿等.在很多文明古国早期的医学活动记录中都有体表刺激疗法,说明这是一种早期人类的医疗行为.人类以及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便发现了体表刺激有祛除病痛的作用,例如缓解疼痛.而要认识植物用药、动物用药、矿物用药则需要脑的发达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至少要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会有药物治疗.针灸发展到今天,是人类漫长发展史上的生物进化选择和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
中国针灸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