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针灸》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炜宏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艾灸膈俞穴治疗早期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研究

    作者:梁佩玲;古柱亮;魏爱生

    目的:比较艾灸膈俞穴与口服西洛他唑对早期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疗效差异及对血液流变学、下肢动脉内径的影响.方法:将70例早期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在控制血糖、血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洛他唑50 mg,每天2次;观察组采用艾灸膈俞穴,每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下肢动脉内径(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下肢各动脉内径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均P<0.05);对下肢各动脉内径的改善与对照组无差别(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优于对照组的85.7%(30/35,P<0.05).结论:艾灸膈俞穴治疗早期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疗效优于口服西洛他唑,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流、血管状况,增加下肢血流量.

  • 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作者:潘诗敏;李金香;张曦;李莹;严洁;章薇;胡莎

    目的:观察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与常规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根据西医分型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反流性食管炎(RE)两个区组,然后将两区组患者分别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终观察组28例(退出2例),对照组29例(退出1例).在生活调护基础上,观察组用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穴取足三里、冲阳、胃俞、中脘、行间、少府、大敦、太冲、肝俞、期门、膻中、中庭,留针30 min,每周3次.对照组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常规口服治疗,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4周临床症候积分,并从3个方面(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下炎性反应改善情况及临床总体症候)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随访时观察组症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ERD与RE两分型患者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灼热症状总有效率为82.1%(23/28),低于对照组的93.1%(27/29)(P<0.05);观察组治疗后嗳气症状总有效率为94.1%(16/17),高于对照组的75.0%(15/20)(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下炎性反应改善总有效率为75.0%(12/16),对照组为82.4%(1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体症候总有效率为82.1%(23/28),对照组为86.2%(2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能改善临床症候、胃镜下炎性反应,有改善嗳气等优势,疗效较持久.

  • 腹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覃宇;易玮;林树雄;杨春芳;庄泽敏

    目的:观察腹针与西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1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31例,脱落1例)及西药组(30例,脱落2例),腹针组穴取引气归元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穴(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穴(双侧大横),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西药组采用匹维溴铵片口服,每次50 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SSS),对比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不尽感、排便急迫感、大便性状异常)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IBS-SSS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腹针组积分均低于西药组(均P<0.05),腹针组较治疗前改善程度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②治疗后两组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不尽感、排便急迫感、大便性状异常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腹针组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不尽感以及大便性状异常症状积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P<0.01).③腹针组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均高于西药组[(86.7%(26/30)vs 64.3%(18/28),P<0.05;70.0%(21/30)vs 35.7%(10/28),P<0.01)],总体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腹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腹痛、腹胀、腹泻、大便不尽感、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并有一定的远期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贾澄杰;张宏如;倪光夏;张一楠;苏彬;徐新蕾

    目的:评价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音乐联合康复组(25例)和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26例).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物理治疗;音乐联合康复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师用节奏听觉刺激、模式性感觉促进及治疗性器乐演奏3类技术为患者治疗;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在音乐联合康复治疗基础上,予头针疗法,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行透刺并留针,留针期间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次2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及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MA、BI、MAS这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MAS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康复组(P<0.05).结论: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常规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相比,临床疗效更优.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作者:莫云长;张安琪;郑波;陈成宇;任冶龙;王茜茜;傅海峰;林领敏;王均炉

    目的:基于超声评估胃排空速度来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下肢手术患者75例,均为下午择期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假经皮穴位电刺激组(Sham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每组患者均在手术当日8点给予半流质试验餐.TEAS组进食后5 min开始于双侧足三里与内关穴行电刺激,刺激频率为5 Hz,刺激时间为30 min,强度为患者能忍受阈值减1mA;Sham组在相同的穴位给予感觉阈减1 mA的电流强度;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在空腹时(T0)、进食即刻(T1)、进食后每隔半小时(T2~T6)进行超声测量,分别测定半卧位与右侧卧位胃内容物及胃排空时间.结果:在进食后,3组患者在T3、T4、T5、T6时间点胃内容物明显少于T1时的胃内容物(均P<0.05);在T4、T5、T6时间点,TAES组半卧位胃内容物明显少于对照组及Sham组(均P<0.05);在T5、T6时间点,TEAS组右侧卧位胃内容物明显少于对照组及Sham组(均P<0.05).TEAS组胃排空时间明显短于Sham组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通过胃部超声可以评估胃排空速度,REAS可以提高手术患者进食后的胃排空速度,缩短胃排空时间.

  • 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评价及其镇痛机制探讨

    作者:叶国平;苏美玲;朱定钰;张霖云;林旺;黄丽;吴明霞

    目的:观察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与常规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纳入统计.观察组穴取疱疹局部阿是穴,采用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片,连续治疗14 d,并配合注射干扰素,连续6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疱疹评价指标(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疼痛强度变化,检测外周疱疹局部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综合疗效情况.结果:治疗中观察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脱痂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改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SP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9%(29/33),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3%(29/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痊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66.7%(22/33)vs 58.8%(20/34),P<0.05].结论:线香灸配合刺络拔罐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与常规西药处理比较,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其机制可能与较大程度地降低外周血清中的SP含量有关.

  •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金霞;谢晶军;潘中强;郭小青;李烨;傅瑞阳

    目的:评价任督脉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43组).观察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大椎与命门、神阙与关元[电流强度(14±2)mA],对照组进行与观察组相同穴位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电流强度1 mA),两组均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共1个疗程.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评价患者疲劳症状,躯体及心理健康报告(somatic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port,SPHERE)评价潜在症状,同时观察TEAS疗法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对照组FSS评分及SPHER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FSS评分及SPHERE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01),且观察组FSS评分及SPHERE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均P<0.001);整个治疗过程中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任督脉经穴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症状和潜在症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饿马摇铃"针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桂敏;邵玉红;殷建权

    目的:比较"饿马摇铃"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10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73眼)和对照组(55例,76眼).观察组先针刺攒竹、翳明穴,留针30 min;再取肝俞、脾俞、肾俞,不留针.针刺手法均为"饿马摇铃"针法,先用右手拇指与示指捻针,前后捻转,拇指向前时用力及捻转幅度较大,拇指向后时用力及捻转幅度较小,整个操作过程要求缓慢而用力柔和,如"饿马摇铃"之状.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行常规针刺法,穴位留针时间与观察组一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评价患眼视力、眼底黄斑区疗效和黄斑视网膜结构[包括黄斑部神经纤维层(macular nerve fiber layer,MNFL)、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epithelium layer,RNL)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pigment epithelium and choroid capillary composite layer,PECCL)]厚度.结果:(1)视力: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患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视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及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眼底黄斑区疗效:治疗后和随访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61/73)和86.3%(63/73),对照组分别为63.2%(48/76)和67.1%(51/76),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黄斑视网膜结构:两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MNFL、RNL、PECCL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MNFL、RNL、PECCL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饿马摇铃"针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 脊髓栓系术后排尿障碍案

    作者:关瑞桥;邹伟;隋瑞峤

    患者,女,13岁,于2016年5月19日就诊.主诉:排尿障碍伴左下肢无力6月余.病史:患者出生时脊髓中线偏左侧有一囊性肿物,表面分布毛发,无分泌物.患者自幼时出现排尿困难,小便无力、淋沥不尽,大便干燥,排便次数不规律,并于2013年出现间断性尿失禁,排尿、排便困难加重,并伴有左下肢萎缩无力.患者于 6 个月前因体育活动出现腰痛,左下肢无力,休息后好转.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腰骶 MRI 检查显示:脊髓圆锥位于 L4~S1水平,轴位及冠状位见脊髓纵裂,脊髓脊膜膨出;相邻背侧皮下脂肪堆积呈脂肪瘤样改变;L4~L5水平伴有脊髓空洞形成.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征.于2016年 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给予脊髓栓系松解术.现患者不能久坐,排尿困难伴左下肢无力,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门诊以"脊髓栓系综合征恢复期"收入院.刻症:排尿无力,淋沥不尽,不能自行控制排尿;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结合病史及检查,西医诊断:脊髓栓系术后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断:癃闭,证属脾肾两虚.以补肾健脾以利膀胱为治疗原则.取穴以八髎穴、肾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为主.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骶部皮肤,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35 mm ×40 mm毫针施以针刺,其中八髎穴与皮肤呈30°角斜刺入皮肤,进针约25~40 mm(可随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调整进针深度),以患者感下腹部至会阴有酸胀感为宜;肾俞、脾俞直刺12~25 mm;足三里、阴陵泉直刺12~25 mm.针刺得气后采用电子针灸电疗仪将左右成对八髎穴分别以正负电极连接,选择连续波,频率40~80 Hz,缓慢调节旋钮调整输出幅度,至患者可以耐受的大限度为宜.电针持续时间为20 min,针刺留针时间为5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自述能自行控制排尿,剧烈运动、久坐仍有少量尿失禁;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排尿困难、淋沥不尽、大便不坚等症状基本消失,小便自利,面色苍白、神气怯弱、畏寒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关键词:
  • 奔豚气案

    作者:张蕊;董旭;宋晶;何雷;王东岩

    患者,女,39岁,监狱狱警,主因"自觉发作性少腹疼痛,伴少腹有气上冲至咽喉部2年,加重3个月"于2014年6月28日入院.现病史:2年前,因与他人生气后出现少腹疼痛,伴随有股气流上冲,疼痛位置约为脐下 2~3 寸处,或胀痛,或刺痛,发作无定时,每日发作2~5次,每次发作持续3~10 min,不发作时正常,未经系统诊治.3 个月前,由于父亲去世,悲伤过度再次诱发,出现少腹疼痛,有股气不断上冲,直至咽喉,同时伴有胸部憋闷感,或胀痛,或刺痛,呈游走性,每日发作 10 余次,每次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发作时痛苦至极,甚者苦不能坐,不发作时如常人.于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消化道彩超、妇科彩超、泌尿系统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为求特色中医针灸治疗特来我院,门诊以"奔豚气"收入院.查体:急性面容,表情痛苦,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四肢冰冷,舌红、苔白,脉弦数.中医诊断:奔豚气(肝郁气逆).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癔病.治则:疏肝解郁,理气降逆.治疗:(1)针刺治疗:嘱患者平卧位.取穴:百会、膻中、关元、气海、天枢、公孙、内关、太冲.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气海、关元为补法,公孙、太冲为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每次30 min,每日1次.(2)热敏灸:穴取关元、气海、天枢.手持艾条悬灸,上下、左右、前后探寻热敏点,直至出现表皮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的透热点、或是由中心向外周扩散的扩热点、或者由施灸处循经脉路线传导的传热点.先行温和灸5 min以温热局部气血,继而以回旋灸及雀啄灸5 min加强敏化,再局部循经往返灸,激发经气,启动感传并维持热敏现象20~30 min后热敏感现象消失,即停灸.每日1次.治疗第3次时患者自述症状缓解;治疗7次后,症状好转明显,发作次数减少,严重程度减轻;14次后,偶有发作,建议巩固治疗,共治疗28次,痊愈.3个月后及2年后随访,未复发.

    关键词:
  • 崩漏案

    作者:张涛;刘志凤;王健

    患者,女,43岁,于2016年8月21日因"阴道出血20余天未净"就诊.既往月经正常,月经周期 28~30 d,经期5~6 d,色量质基本正常,偶有腰部酸痛.自2016年8月1日月经来潮,至就诊时未停,出血量少,色淡.8月13日于外院就诊,予以止血药、中成药(具体不详)治疗,效果不佳.症见:月经色淡,量少,淋漓不尽,伴短气乏力,纳差,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辅助检查示:血常规:血红蛋白82 g·L-1;B超:子宫及附件无明显异常.中医诊断:崩漏(脾气虚弱);西医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予以百会灸结合隐白穴麦粒灸治疗.药粉制备:将人参、黄芪、白术、升麻、当归、生姜打粉备用.面圈制作:取小麦粉 3 两,加水揉制成直径6 cm、高2~3 cm,中间有直径1.5 cm圆洞的面圈.艾炷制作:将精制艾绒做成底部直径3 cm、高约4 cm的圆锥形艾炷.操作:(1)灸百会:患者取坐位,在百会穴处铺上薄棉花(由棉球制成)一层,然后将面圈置于棉花上,使面圈中间圆洞正对百会穴.将自制药粉放入圆洞,使药粉与面圈齐平,然后将艾炷放于面圈上,点燃.待艾炷缓缓燃尽,再加1壮.每周 2 次.(2)麦粒灸隐白穴: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于双侧隐白穴处涂抹少许凡士林.然后将精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单侧隐白穴,用线香点燃,使其缓缓燃烧,待快燃尽或患者自觉灼痛且无法忍受时立即移走艾炷.灸完一侧后再灸另一侧.3日1次,每侧灸 15 壮.嘱患者治疗后多饮温开水,避风寒,清淡饮食.治疗2次后,出血已明显减少.治疗3次,症状基本消失.后未见来诊,电话联系患者,患者表示月经色质量均无异常,周期、经期已恢复正常.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关键词:
  • 尿血案

    作者:谢平安;曲凡;李静雅;吕仕超;卓晓丹;任晓雪

    患者,女,82岁,主因"尿血1周"于2015年10月30日于我科住院治疗.2008年因直肠癌,行直肠全部切除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2015年4月复查腹部CT提示右侧输尿管转移瘤,右肾盂积水.因患者高龄且无明显症状故未进一步治疗.既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0余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5年,均未系统治疗.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伴有腰痛,于我院门诊查尿常规示潜血(+++),门诊以尿血收入住院.患者神清,精神弱,尿频尿急,肉眼血尿,腰痛,乏力,纳差,夜寐尚可,造瘘口排便,舌红无苔,脉细弱.入院后查尿常规(2015-10-31)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尿红细胞计数 425.6 个/μL, 尿红细胞(高倍视野)76.61个/HPF.泌尿系彩超示右输尿管占位性病变,右肾盂积水.诊断:尿血(气阴两虚证).患者拒绝汤药治疗,予静脉点注益气复脉注射液(主要成分:红参、麦冬、五味子)3.9 g、康莱特注射液(注射用薏苡仁油)10 g,均每日1次.治疗10 d后患者病情不见好转.复查尿常规(2015-11-11)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尿红细胞计数2540.3个/μL,尿红细胞457.25个/HPF.患者拒绝输液治疗,予针刺治疗,水泉、阴陵泉穴行泻法,足三里行补法.操作:当患者吸气时,用长40 mm毫针缓慢轻插入水泉、阴陵泉穴10 mm,呼气时把针快速重提至皮下,如此反复刺激多次;当患者呼气时,用长40 mm毫针快速重刺入足三里穴20 mm,吸气时把针缓慢轻提至皮下,如此反复刺激多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15 min重复操作上述治疗方法1次,每日1次.针刺3次后,患者尿色淡、腰痛减轻.复查尿常规(2015-11-13)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尿红细胞计数 130.6 个/μL,尿红细胞23.51个/HPF.较前好转,继续上述针法治疗,经针刺12次后尿色恢复正常.再次复查尿常规(2015-11-25)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尿红细胞计数5.9个/μL,尿红细胞1.06个/HPF.临床病情稳定出院.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尿色维持尚可,症状未见加重,随访1年未见复发.

    关键词:
  • 腹部局灶性肌炎案

    作者:吴江昀;赵吉平;周清辰;侯学思;孙旖旎

    患者,女,32岁,主因"左下腹包块、疼痛2年"于2016年9月29日就诊于我科.2014年8月因备孕需要于当地某二甲医院针灸调理,某次在针刺右侧子宫穴后出现局部包块,伴瘀血、疼痛,1周后再次于同部位针刺后腹痛加重,此后疼痛持续存在.同年 9 月 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神经痛",予扶他林软膏外用,无效.2014年10月发现怀孕后未予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症状持续存在.2015年7月行剖宫产手术,手术切口位于包块附近,手术前后疼痛持续存在,无明显变化.2015年11月3日于另三甲医院行腹部B超示:右下腹壁肌层的部分肌纤维回声明显增高,提示慢性肌炎表现.诊断为"肌炎",予中频电疗治疗,无效.2016年6月27日于某三甲医院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无效.此后辗转就诊于北京各大医院,行营养神经药物、穴位贴敷、理疗、外用药膏等治疗,疼痛可缓解1~8 h,过后疼痛复作.刻下症见:右下腹部持续隐痛不适,弯腰、上下楼等活动时局部刺痛感,可向下放射至耻骨,向上放射至前胸;运动后局部发热感,疼痛加重;疼痛不影响活动及睡眠;局部皮肤无异常变化;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右下腹近腹股沟区重按可及一长约8 cm横行条索状结节,站立位时明显,有明显压痛.中医诊断:积聚;西医诊断:局灶性肌炎.患者因害怕针刺,予艾灸治疗.每3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每次艾灸30 min.初次治疗时于患处回旋灸30 min,灸至局部皮肤发红、患者有热感为度.治疗后患者未诉明显变化.第2次治疗时触患者腹部冰凉,先艾灸神阙15 min后再于患处回旋灸15 min.按此法施灸3次后患者腹部渐温,诉疼痛较前缓解,上下楼时已不疼痛,但效果仅可维持1~2 d.此后于足三里处悬灸15 min后再于患处回旋灸15 min,共治疗8次,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仅在放松时可感觉轻微疼痛.条索状结节范围缩至4 cm,重按时有轻度压痛.2个月后随访,腹部条索状结节范围4 cm,偶有右下腹疼痛,分别因腹部受寒、腹泻及大怒后疼痛加重3次,持续3~5 d后自行缓解.

    关键词:
  • 经行口糜案

    作者:蒋传义;丁岚

    《内经》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分别为胃、大肠、小肠之合穴,隶属于胃,为多血多气之经;其上、下巨虚又为冲脉之下输,而冲脉又为血海,古贤又谓肝藏血为血室,经行上冲热邪,加之肾经虚火,其上冲炎上至口腔,以致患者满口溃疡糜烂,造成口腔开合不利.治疗清热为先,滋阴稍后.此案虽所用腧穴多处肘膝以下,然一一中的,加之医患密切配合,故疗效可观.

  • 腹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对中心肥胖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观察

    作者:黄涛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腹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治疗中心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6例,并观察该方法对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管理情况,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为2014年 4月至 2016年 10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治疗的 2型糖尿病伴有中心型肥胖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1]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小32岁,大71岁,平均(56±12)岁;病程短0.5年,长 20 年,平均(5.97±5.07)年;其中并发脑梗死3例,糖尿病足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高血压3例,冠心病2例,性功能障碍1例.在治疗之前,1 例患者未经任何治疗,其余全部经过中西医治疗,包括注射胰岛素,口服格列美脲、拜糖平、二甲双胍等.均因临床症状、空腹血糖等控制不够满意而来就诊,临床表现为口渴、消谷善饥、尿频、体质量下降、疲乏等.

  • 铺药隔姜灸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25例

    作者:董凤怡;宋景艳;赵晓梅;王冬芝;张建英

    笔者跟随导师学习期间运用铺药隔姜灸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2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25例(31耳)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均来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督灸中心门诊,就诊前皆于外院接受抗生素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后又发作遂就诊于本中心.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16~65岁,平均(40± 11)岁;病程0.5~2.5 d,平均(2±0.5)d;单耳19例,双耳 6 例;病情属轻度者 11 例,中度 13 例,重度 1例.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患者发病较急,耳痛呈进行性加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听力减退、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初起多伴有发热、恶风寒、流黄浊涕或咯黄痰等症状,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符合急性卡他性中耳炎风热外侵型中医诊断标准[1].

  • 电针联合体针治疗2型糖尿病100例

    作者:陈婷;杨春;陶涛;樊静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基本病因病机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笔者采用电针配合体针治疗T2DM 100例,探讨电针配合体针治疗 T2DM 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奇经八脉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作者:张倩;周美启

    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奇经八脉是经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奇经八脉的循行、病证、现代研究等方面论证了督脉与脑、肾密切相关,任脉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冲脉与肾、女子胞密切相关,跷脉与肾、脑密切相关,维脉、带脉与脏腑的相关性尚不确切."八脉隶于肝肾"之说及"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为奇经八脉与脏腑之间存在相关性提供了佐证.开展奇经八脉的脏腑相关性研究可弥补现有经脉脏腑相关学说的不足,为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基于血管生物学的神阙穴特异性解析

    作者:姜劲峰;徐旺芳;俞兴根;吴晓静

    从血管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神阙穴的结构特异性.首先,从神阙穴的结构解剖、组织解剖、分子解剖3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构解剖:神阙穴具有明确的血管结构,是唯一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内膜的腧穴;神阙穴具有的血管联系和丰富微循环,是神阙治疗效应特异性的基础.组织解剖:内皮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神阙穴治疗效应启动环节特异性的组织基础.分子解剖: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家族(TRPV)通道、内皮细胞分泌的神经肽在神阙穴位结构功能中的作用.然后,根据神阙穴位的血管生物学特异性分析神阙隔盐灸"回阳救逆"的机制在于有效针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重复温热刺激方式获取大化灸量.后指出,神阙穴的血管生物学结构特征为以神阙作为治疗部位实现直接针对内皮细胞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 对"头不可多灸"的认识

    作者:高希言;王孟雨;傅文;温婧

    "头不可多灸"是指在古代以艾炷直接灸头部穴位时,要求灸量不可过大.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提出"首阳不可多灸".东晋陈延之《小品方》记载:"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灸头正得满百".北宋时期《黄帝明堂灸经》载:"凡灸头与四肢,皆不令多灸."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论述了头多灸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头不可多灸"除头部施灸的灸量有限定外,头部的部分腧穴(如头维、承光、脑户等)不能施灸.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有头部禁灸腧穴的记载,如"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傍各一寸五分……刺入五分,禁不可灸""承光,在五处后二寸……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关键词:
  • 针刺结合乳乐冲剂对乳腺增生大鼠乳房组织、泌乳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娴;候咪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乳乐冲剂对乳腺增生(MGH)大鼠乳房组织、泌乳素(PRL)及其受体(PRLR)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MGH提供参考.方法:将5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乳乐组、针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外源性雌、孕激素联合刺激制作大鼠MGH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天起各治疗组开始施予相应治疗方法.针刺组取甲(天宗、肝俞、足三里)、乙(屋翳、合谷、膻中)两组穴,每次针刺一组穴,两组穴交替;乳乐组灌服乳乐冲剂(柴胡疏肝散化裁),每次3 mL;针药组先行中药灌服(同乳乐组),再予针刺(同针刺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后腹主动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PRL;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和SABC免疫组化法PRLR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乳房组织形态学符合增生表现,与空白组比较,血清PRL含量及PRLR阳性表达显著增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均明显改善,PRL水平及PRLR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针药组改善为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乳乐冲剂、针药结合治疗MGH均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PRL水平,抑制PRL与PRLR的结合,间接抑制雌二醇水平,从而使增生的乳腺得以复旧.相对于单纯针刺和口服乳乐冲剂,针药结合方案总体疗效更佳.

  • 热敏灸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HPA轴调节机制的研究

    作者:章海凤;谢芳深;龚红斌;黄辉;陈树涛;康明非;付勇

    目的:观察热敏灸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IB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6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艾灸组(32只)和米非司酮组(RU-486组,8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组、RU-486组与艾灸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法建立IBS模型,造模21 d.造模结束后,艾灸组灸"命门"穴,每日1次,每次40 min,共14 d,每隔5 min检测大鼠尾温并记录,根据大鼠尾温变化分热敏灸组和非热敏灸组,两组各随机抽取8只;RU-486组予RU-486灌胃处理,空白组、模型组与艾灸组灌服同等换算体积0.9%NaCl溶液14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行为学、小肠推进率、内脏敏感性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CRH、ACTH、CORT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结肠形态学变化.结果:①造模后,大鼠表现为静卧少动、神态怠倦、毛发枯槁、耳郭色泽变暗淡、粪便时干时稀等;体质量增长缓慢;大鼠穿格数、站立数明显减少;内脏敏感性增高、小肠推进率下降;结肠组织显微镜下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②干预后,与空白组相比,RU-486组体质量、内脏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小肠推进率明显下降(P<0.01);干预后,热敏灸组与非热敏灸组体质量低于空白组(均P<0.01),但内脏敏感性、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RU-486组干预后体质量升高、内脏敏感性改善(P<0.05,P<0.01),但小肠进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与非热敏灸组干预后体质量、内脏敏感性、小肠推动率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P<0.01),且热敏灸组在体质量、小肠推动率方面优于非热敏灸组(均P<0.05).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CRH、ACTH、CORT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热敏灸组干预后血清CRH、ACTH、CORT含量均降低(P<0.05,P<0.01),非热敏灸组血清CRH、ACTH含量均降低(P<0.05,P<0.01),RU-486组血清CRH含量降低,而ACTH、CORT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与非热敏灸组相比,热敏灸组干预后CRH含量降低(P<0.05),ACTH、COR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热敏灸可能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降低血清CRH、ACTH、CORT含量,改善胃肠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IBS的目的.

  • 佛藏针灸史料探论

    作者:李良松;林昭庚

    本文通过对佛教大藏经中的针灸史料进行考释、研究和分析,认为佛医针灸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笔者试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1)佛陀时代的针灸之学.首先,佛陀时代已出现佛针的概念.佛针包括物针、指针和心(法)针.物针有金属针、植物针、石针、骨针等,指针指以手指为针,心针与法针指以佛法为针.其次,佛医乃针药并用,针匣已成为当时医家出行必备之物品.再次,佛医认为针能治病,也能致病,对于针伤的防止,佛医也有相关的论述.(2)历代僧医的成就.本文列举了33位僧人的针灸成就,其中不乏高僧大德,如安世高、于法开等,他们对发扬光大佛医针灸之学做出重大的贡献.(3)佛针之临床诊疗特色.第一,针药结合,相得益彰;第二,针咒结合,身心并治;第三,特殊针法,疗效显著,如炎针、针刀等;第四,佛针医案,特色鲜明;第五,谨戒误诊,更防误治.(4)我国历代高僧对针灸之术作了精辟的论述.第一,智者大师论佛针.如因果疾病,以针喻之;临床诊疗,以针为喻;业因疾患,针刺取效.第二,金针拨内障术.第三,不知针,不足言良医.笔者认为,佛医有形的针法需要我们去研究,而无形的针法更需要我们去感悟.

    关键词: 大藏经 针灸 史料 探论
  • 关于"针灸学"定义之我见

    作者:王凡

    国内专家认为"干针"的实质是针刺入人体治疗疾病,属于针刺疗法的范畴,但这一认知并未能从针灸学的定义中体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的各种定义都与中医理论紧密相连,在这个定义规范下,针灸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做的弊端是限制了针灸理论的发展,缩小了针灸学的内涵,不利于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的传播.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当代针灸疗法的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针刺疗法主要有神经干刺激疗法、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疗法、生物全息疗法、筋膜刺激疗法、激痛点疗法等,这些方法除了使用的器械与传统针灸学一样外,如果按照目前针灸学的定义,都不应算作针灸学.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试为针灸学定义如下:针灸学是研究以针法和灸法为代表的通过刺激机体来防治疾病的一类治疗器具的方法与机制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但不限于该理论.

  • 针灸定义在国际组织及部分国家立法中的现状

    作者:孙雨颉;刘保延;何丽云;武晓冬;刘佳

    针灸在国内外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国对针灸的重视程度日渐提升.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针灸存在不同的见解,对世界针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及挑战.基于针灸相关研究日趋丰富与复杂,但针灸的定义始终缺乏统一的标准,明确针灸的定义刻不容缓.笔者对五大洲48个国家201个国际组织及具有代表性国家立法中关于针灸的定义进行分析,梳理了国外对于针灸定义的发展现状,并提出,针灸定义应采取小内涵、大外延的模式,整合学科优势,扩展针灸范畴,着眼长远谋大局.

  • 近15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贾文睿;张月;郭骐影;孙启胜;郭秋蕾;纪智;杨芳媛;战河;王赫;睢明河;侯中伟;王朝阳;刘清国

    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为揭示针灸调控机体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收集PubMed、Springer、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自2001至2016年有关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学领域研究中应用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在针灸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针灸镇痛的效应与机制研究、针灸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针灸治疗各系统疾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5个方面.基因芯片技术在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针灸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存在成本高、数据挖掘不充分、观察对象不统一、专门人才不足等问题,有待于研究者们进一步解决以加强此技术在针灸领域研究中的推广应用.

  • 中医针灸哲学思想源起与辨思

    作者:任秀梅

    中医针灸彪炳于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绵延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与现代医学历经诸多基础理论对立乃至裂变、交叉甚至相融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是,中医针灸始终固本而开新,持守着自身的哲学思想根脉.有鉴于此,讨论中医针灸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理路至关重要,关键要清晰回答中医针灸研究过程中面临的三大理论命题.首先需要探究中医针灸的古今之辩,核心议题涉猎《黄帝内经》的溯源及其哲学分流;其次还要探明中医针灸的内外之分,着重分析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的问题;再次需要探析中医针灸的中西之别,重点要解析并矫正中医针灸与西方针灸之间的关系.由此论证中医针灸本体"一元"和发展"多元"的基本特征,进而延展出如何整体把握中医针灸的哲学根基及未来走向的现实命题.

  • JAMA"针刺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引发的思考

    作者:王亚楠;赵映;余思奕;胡幼平

    为了避免引起国际专家和学者们对针灸临床疗效的质疑,笔者结合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和现有针灸研究报道,对2017年6月发表于JAMA的"针刺联合西药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一文,从试验设计、针刺疗效和结果解读3个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疑问,同时对针灸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是否真的无效——吴效科团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临床试验报告数据再分析

    作者:樊蓥;古旭明;杨观虎

    吴效科、Stener-Victorin和Legro团队于2017年6月27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表了"针刺联合克罗米芬治疗中国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之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报告,结论是"不支持此类病人使用针刺治疗不孕症".笔者发现这个试验设计存在严重缺陷、造成试验结果不能导致结论.根据该试验报告及其团队成员近期在其他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发现针刺加克罗米芬、针刺对照加克罗米芬都比单纯的克罗米芬干预有更优异的活产率、排卵率及累计排卵率,统计学意义及临床意义都非常显著.笔者认为该团队的原结论是有待商榷的.

中国针灸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