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

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针灸》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刘炜宏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下肢麻木肿胀案

    作者:高希言;温婧

    患者,男,60岁,于2015年4月13日就诊.主诉:双下肢麻木肿胀、发凉3年余,加重3个月.现病史:3年前双下肢及双足出现麻木、困顿感,双足凉,屈伸不利,继而出现小腿肿胀不适.2014年6月曾在当地西医院做X线检查,自述未见明显异常.经外治法每晚药物(具体外治药物不详)泡洗患处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关键词:
  • 肠梗阻并发小肠粘连案

    作者:付晓

    患者,女,42岁,2013年12月13日以“反复腹胀腹痛2个月,加重3天”为主诉来针灸门诊就诊.现病史:2个月前患者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8天、加重1天”在我院普外营养大肠病区住院治疗,立位腹平片示“右中下腹肠管积气积液,不除外不全性肠梗阻”,于2013年10月10日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诊断为慢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胀腹痛有所缓解后出院,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

    关键词:
  • 产后崩漏症案

    作者:王红;王亚东;杨宗保;陈娇龙;马富强

    患者,女,25岁.初诊日期:2015年8月2日.主诉:月经淋漓不断9个月,加重1个月.病史:9个月前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剖宫产手术,产后即月经淋漓不断,每日月经量3 mL左右,色鲜红,偶有血块,稍微劳累后加剧,诊断为产后功能性子宫出血,因在哺乳期,未予服用相关药物.

    关键词:
  • 继发性创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案

    作者:高雁鸿

    患者,男,60岁.初诊日期:2015年6月14日.主诉:重物击伤左侧头部致复视2月余.病史:于2015年4月6日因重物击伤左侧头胸部致左眼眶外侧壁骨折,左侧颞骨骨折,左侧7~10肋骨骨折.急诊送入我院骨科、眼科就诊,2015年4月6日在我院眼科行视神经减压术,并予甲钴胺片口服0.5 mg,每日3次,治疗2月余复视无好转,故我院眼科医生介绍转入康复科治疗.

    关键词:
  • 电针治疗无器质病变Z综合征及对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

    作者:李明晖;沈巨信;阮永春;蔡锣杰;王华;苏美霞;于丽侠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无器质病变的Z综合征(代谢综合征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共同存在的病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58例Z综合征患者按轻中重度分3组,采用针刺与电针治疗,穴取带脉、中脘、下脘、足三里、气海、滑肉门等,每天1次,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电针治疗前及治疗后l周进行睡眠呼吸监测(PSG),并检测各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血清瘦素(Lep)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血氧饱和度(SaO2)<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SLT90%)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TG、FPG、INS、Lep水平均有下降(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Z综合征可改善AHI及夜间低氧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代谢综合征指标及瘦素水平有关.

  • 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封燕婷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与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埋线组对风池、太阳、外关、阳陵泉等穴位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一次,治疗2次,共4周;电针组取穴与埋线组相同,其中风池、太阳一组,阳陵泉、足三里一组接电针治疗仪,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埋线组和电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后埋线组VAS评分较电针组低(P<0.01),且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埋线组较电针组改善明显(P<0.01);治疗后埋线组总有效率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降低偏头痛患者VAS评分,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组,治疗效果持续时间长,有临床推广价值.

  • 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作者:朱博雯;张星华;孙润洁;秦晓光

    目的:比较郑氏“金钩钓鱼针法”与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金钩钓鱼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金钩钓鱼组主穴取腰夹脊、腰阳关、肾俞、大肠俞、关元俞、阿是穴,毫针刺入后在有筋结穴位及阿是穴操作金钩钓鱼针法;电针组取穴同金钩钓鱼组,予以电针治疗.均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通过临床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JOA下腰痛评分表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定疗效.结果:金钩钓鱼组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电针组的86.7%(26/3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及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金钧钓鱼组治疗后以上评分较电针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郑氏“金钩钓鱼法”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体征,降低功能障碍指数,提高生存质量,效果优于电针者.

  • 解剖点斜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匡家毅;黎玉宣;何育风;甘霖;王爱铭;陈艳华;李晓婷;郭琳;唐荣军

    目的:比较解剖点斜刺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解剖点斜刺治疗,选取经触诊解剖标志后标记的9个等分定位点(解剖点)为进针穴位,行斜刺法进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环跳、秩边、委中等穴位,行直刺法进针.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优于对照组的72.5%(29/40,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降低(均P<0.0l),且观察组较对照组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降低更明显(均P<0.01).结论:解剖点斜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 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耳鸣临床观察

    作者:董有康;王艺

    目的:比较从“筋”论刺与常规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5例患者不完全随机分为从筋论刺组(32例)、常规针刺组(31例)及药物组(32例).从筋论刺组据经筋理论针刺治疗,以患侧经筋“结”“聚”点、阳性反应点、风池、天容、天牖、翳明为主穴,耳门、听宫、听会、支沟为配穴,每日1次;常规针刺组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根据辨证配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药物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一天3次.3组均10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根据耳鸣响度评分(采用VAS)、耳鸣残疾度量化表(THI)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SIS)评估治疗前后耳鸣程度,并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过程中有5例病例脱落.3组治疗后VAS、THI及TS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VAS、PHI及TSIS评分从筋论刺组较常规针刺组、药物组低(P<0.05,P<0.01);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80.0%(24/30)、63.3%(19/30),从筋论刺组与常规针刺组、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从“筋”论刺治疗颈源性耳鸣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及药物治疗.

  • 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冯声旺;曹淑华;杜淑佳;尹婷;麦方永;陈璇君;粟漩

    目的:观察深刺廉泉、翳风为主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深刺廉泉、翳风穴,每日1次,每次30 mm,并配合康复吞咽训练,每日2次,每次20 min;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吞咽训练,两组均配合脑卒中常规治疗.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FSS(电视荧光吞咽检查)吞咽困难评价量表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愈所需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洼田饮水试验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0.0%(21/30)和43.3%(13/30),总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和66.7%(20/30),组间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临床治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深刺廉泉、翳风穴为主配合康复吞咽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

  • 石氏针刺手法干预治疗肝肾阴虚型白涩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倪卫民;李洁;纪清;宋毅;刘保君;王桂茂;朱炯

    目的:比较针刺配合石氏手法、常规针刺及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白涩病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针刺组、石氏手法组和人工泪液组,每组36例.3组共脱落15例,其中常规针刺组脱落4例,石氏手法组6例,人工泪液组5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睛明、球后,双侧三阴交、太溪,留针20 min;石氏手法组在常规针刺组取穴操作的基础上,加用水沟,并采用石氏手法操作,两组均每周针刺3次,治疗3周;人工泪液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每日5次,治疗3周.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3周后观察各组主观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情况.结果:①主观症状评分:治疗后即刻、治疗3周后各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即刻,石氏手法组和人工泪液组均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明显(均P <0.05);治疗3周后,石氏手法组较常规针刺组和人工泪液组降低明显(均P<0.05).②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治疗后即刻,石氏手法组、人工泪液组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3周后,常规针刺组、石氏手法组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即刻,人工泪液组较常规针刺组、石氏手法组显著改善(均P<0.05);而治疗3周后,常规针刺组、石氏手法组则均优于人工泪液组(均P<0.05).③泪膜破裂时间:治疗3周后,常规针刺组、石氏手法组较治疗前显著延长(均P<0.05);治疗3周后,常规针刺组、石氏手法组较人工泪液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结论:石氏针刺手法干预在改善肝肾阴虚型白涩病主观症状方面,兼有常规针刺和人工泪液治疗的长处,而对于促进泪液分泌和泪膜修复方面,石氏手法干预相对于常规针刺,短期内未显现明显优势.

  • 麦粒灸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性粒一淋巴细胞比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张梦雪;关玲

    目的:探究麦粒灸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纳入统计.观察组选取足三里、肺俞予麦粒灸治疗,每穴9壮,每日1次,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只进行追踪随访,试验持续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及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总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领域、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疲倦、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丧失明显改善(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总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领域、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疲倦、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丧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相较于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总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领域、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的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升高(均P<0.05),疲倦、疼痛、气促、失眠、食欲丧失的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麦粒灸疗法能够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改善其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针刺配合西药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陈晓军;方剑乔;商越;马睿杰;方针;宣丽华;吴翔;包烨华;陈顺喜

    目的:验证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法治疗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即五处透承光、通天透络却(均双侧),神庭透囟会、前顶透百会、后顶透强间,同时配合体针及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体针及常规西药治疗.针刺治疗1次/日,1周5次,共治疗8周,并于治疗前、治疗中(第4周)、治疗后(第8周)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比较两组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8周后及随访时,两组MoCA量表、MMSE量表、SDS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MoCA量表评分及SDS量表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1,P<0.05);观察组在各个时间点MMSE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P<0.05);两组间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督脉、膀胱经头部腧穴透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对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 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不同针刺疗程的疗效观察

    作者:河恩惠;陈胤希;田鸿芳;赵吉平

    目的:验证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中髎、会阳;对照组采用安慰假电针治疗,在中髎、会阳旁各1寸(非经非穴)处进行假针刺,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时的泌尿生殖简表评分(UDI)、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夜尿次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第2周、第4周、第6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16/20)、95.0%(19/20)和95.0%(19/20),均优于对照组的40.9%(9/22)、31.8%(7/22)和27.3%(6/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UDI评分、VAS评分、夜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观察组的各项指标逐渐改善,以第6周改善为明显,且在每个观察时点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下尿路症状、尿失禁程度及减少夜尿次数,且在治疗6周内随着治疗次数增加、疗效越明显.

  • 温针灸膝后五穴治疗腘窝囊肿14例

    作者:石啸双;姜爱平

    笔者自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以来,观察运用温针灸膝后五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或关节软骨损伤继发的腘窝囊肿14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4例腘窝囊肿患者均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其中男2例,女12例;年龄50~71岁,平均58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0个月.全部为单侧腘窝囊肿.临床表现:膝关节疼痛,腘窝憋胀,触及肿胀包块,影响膝关节屈伸,或有小腿疼痛肿胀,活动加重,休息后减轻.

  • 麦粒灸配合针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

    作者:蔡玉梅;郑继范

    目的:观察麦粒灸配合针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取患侧手三里、内关、大陵、合谷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于针后麦粒灸大陵,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观察治疗前后整体症状评分表(GS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GSS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70.0%(21/30),高于对照组的53.3% (16/30,P<0.05).结论:麦粒灸配合针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优于单纯针刺者.

  • 成年女性八髎穴解剖定位初探

    作者:田金玉;宋华平;肖应奎

    选取15块发育正常的形态结构完整的成年女性骶骨标本进行骶后孔与骶正中嵴距离、相邻骶后孔中心间距离的测量,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作为八髎穴体表定位的解剖学客观依据.发现上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2.08±0.19)cm,次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1.75±0.12)cm,中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1.59±0.15)cm,下髎与骶正中嵴的平均距离为(1.56±0.15)cm;S1-S2平均间距为(2.36±0.31)cm,S2-S3平均间距为(1.98±0.23)cm,S3-S4平均间距为(1.71±0.18)cm.认为临床八髎穴定位首先要确定次髎穴.

  • 成年人肚脐与第二腰椎棘突水平位置关系测量报告

    作者:赵静怡;傅丽元;王玥琦;邱文琪;姚玅洁;赵百孝;郭长青

    为探究肚脐与第二腰椎棘突是否等高及其位置关系的影响因素,验证肾俞通过肚脐定位的准确性.测量100例受试者肚脐与第二腰椎棘突的高度,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肚脐与第二腰椎棘突并不等高,其位置关系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背部不适无明显相关,肚脐向后投影多在第4~5腰椎之间,说明肾俞通过肚脐定位并不准确.

  • 电针治疗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心肌病理形态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王华;望庐山;梁凤霞;刘建民;李佳;卢继东;付伊萌;陈茜;郝青

    目的:探讨标本配穴改善心肌缺血的腧穴配伍效应及实现保护心肌缺血作用的基因调控途径.方法:将70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LY294002组、IGF-1组、内关组、标本配穴组、标本配穴+LY294002组,每组10只.正常组注射等剂量0.9% NaCl溶液,余组采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大鼠腹部皮下注射的方法制作心肌缺血模型.于造模前开始干预,LY294002组和IGF-1组分别给予LY294002溶液和IGF-1溶液注射,共14 d.内关组电针“内关”干预,连接HAN-200型电针仪,每次10 min;标本配穴组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连接HAN-200型电针仪,每次10 min;标本配穴+LY294002组,LY294002水溶液给药14d,造模前即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均每日1次,共持续21d.所有针刺在造模前进行电针针刺预处理.检测干预前后大鼠心率(HR)及ST段电压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并检测心肌PI3K、Akt 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各干预组大鼠心率、ST段电压均高于正常组(均P<0.01);干预后,标本配穴组、IGF-1组和内关组心率、ST段电压较模型组改善(P<0.01,P<0.05),以标本配穴组、IGF-1组心率、ST段电压改善明显(P<0.01).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方面,模型组心肌缺血明显,LY294002组重,标本配穴+LY294002组介于两者之间;干预后,IGF-1组、内关组及标本配穴组心肌病理损伤明显改善,且IGF-1组和标本配穴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较内关组改善明显.PI3K、Akt mRNA表达方面,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各组PI3K mRNA表达升高(P<0.01,P<0.05),IGF-1组与标本配穴组升高明显(均P<0.01);LY294002组和标本配穴+LY294002组Akt mRNA表达降低(均P<0.01,P<0.05),余组Akt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IGF-1组与标本配穴组Akt mRNA表达升高更明显(均P<0.01).结论:标本配穴可改善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率、ST段电压变化,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伤,效果明显优于单取“内关”者,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标本配穴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保护的调节机制.

  • 辰时麦粒灸对RA模型大鼠炎性因子IL-6昼夜节律的影响

    作者:马文彬;刘旭光;覃勇;周海燕;杨馨

    目的:探索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炎性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 6)的节律调控机制.方法:将144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摘灸组),每组24只,各组分4个时间点(即0:00组、6:00组、12:00组、18:00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Light-Dark(LD)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假摘组不摘除肾上腺,但手术步骤相同.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其他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行艾灸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整体状况评价及足容积测定.治疗结束后分别在相应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采用酶免法检测IL-6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6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但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IL-6存在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6昼夜节律存在,但是峰相位前移,中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RA大鼠血浆IL-6具有明显的病理性昼夜节律特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完整的条件下,艾灸可能通过调整RA模型大鼠IL-6的昼夜节律发挥控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 浅谈针灸临床试验中社区义诊招募策略的制定

    作者:樊海龙;赵凌;李涓;吕君玲;张玲霖;冷俊艳;张洁;李德华;梁繁荣

    受试者招募困难是针灸临床试验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多适于药物临床试验,由于针灸临床试验干预措施与药物干预不同,具有“理、法、穴、术”的特殊性,因此制定适合针灸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招募策略很有必要.社区义诊是针灸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招募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受试者为个案,拟从招募渠道可行性调查、招募计划、筛选受试者程序等方面探讨社区义诊策略的制定.通过社区义诊做好受试者招募的复诊工作,是提高招募受试者成功率的重要方式.社区义诊受试者招募策略可操作性强,能提高受试者招募的成功率及依从性,值得推广.

  • 高维滨教授针灸治疗延髓麻痹经验穴撷萃

    作者:亢连茹;郑爽

    高维滨教授,学术上主张以中医基础理论和各家学说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来研究针刺、中药治疗神经病的方法及原理,探索总结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规律、特色和优势,尤其善治延髓麻痹.高老在治疗延髓麻痹的过程中,从神经解剖学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供血”、“吞咽1”、“吞咽2”、“发音穴”、“提咽”、“治返流”等特效经验穴,并对其特效穴的解剖结构及作用机制予以分析.

  • 李德修与刘开运小儿推拿的对比研究初探

    作者:谢宇锋;陈赟;王曙辉;杨丽霞;连纪伟;郑盛惠;吴云天;杨宗保

    以《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和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为蓝本,研究两者在操作手法、穴位考订以及治疗原则方面的异同点,为李德修与刘开运小儿推拿的更好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艾盐包热熨中脘穴防治顺铂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亚红;吴育红;叶富英

    目的:比较艾盐包热熨穴位联合盐酸托烷司琼与单独给予盐酸托烷司琼防治顺铂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的疗效差异.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首次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化疗第1~5天,对照组每日给予盐酸托烷司琼5 mg静脉推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给予艾盐包热熨中脘穴.比较两组患者化疗第1~5天每天的恶心、呕吐情况和化疗开始后1周内便秘、头晕等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化疗第2~5天每天的恶心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化疗第3~5天每天的呕吐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化疗开始后1周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盐包热熨穴位联合盐酸托烷司琼较单独给予盐酸托烷司琼能更有效减轻含顺铂化疗方案所致的恶心呕吐,降低迟发型呕吐的发生率,对缓解化疗后便秘的效果也较好.

  • 试论刮痧“现瘀排瘀,调理气血”

    作者:吴松;梁忠

    瘀为临床重要的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通畅血脉排瘀非常重要,瘀和气血相互影响,排瘀的目的就是调理气血的运行.刮痧为中医排瘀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可以通过刮痧、刺络拔罐等手段现瘀排瘀.另外,刮痧排瘀要和调理气血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 刮痧 气血
  • 《针灸学》双语教学中针灸国际化内容的讲授

    作者:田开宇;马巧琳;任珊;刘芳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一项改革举措,《针灸学》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传统中医类课程,已在许多中医药院校相继建设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针对国家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和初衷,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增加了针灸学国际化内容的讲授,在“绪论”“经络腧穴”“针灸技术”“针灸治疗”各章节补充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针灸相应内容.针灸国际化内容的讲授既扩展了学生国际化视野,也增强了学习《针灸学》的兴趣和使命感.

  •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选穴规律研究

    作者:孟醒;齐淑兰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病(PU)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PU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的针灸治疗PU临床报道和临床研究的文章,并根据PU的证型和症状梳理选穴规律.结果:获取文章110篇,应用频率较高的前5个腧穴依次为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内关.主穴取中脘、足三里,根据不同证型配穴:①脾胃虚寒证多配伍胃俞、脾俞、内关穴;②气滞血瘀证主要配伍胃俞、脾俞、内关、膈俞穴;③肝郁气滞证配伍胃俞、脾俞、期门穴;④肝气犯胃证配伍内关、太冲穴;⑤脾胃虚弱证配伍胃俞、脾俞;⑥胃寒证配伍胃俞、脾俞、内关、公孙穴;⑦胃阴不足证多配伍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穴;⑧痰湿壅滞证多配伍胃俞、脾俞、内关、阴陵泉、肝俞穴.根据不同症状配穴:①泛酸多配伍胃俞、脾俞、内关、太冲;②腹胀多配伍胃俞、内关、天枢、公孙;③胃痛难忍多配伍胃俞、内关、梁丘、公孙;④乏力多配伍胃俞、脾俞、内关、气海、公孙.结论: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病选穴以中脘、足三里为主,并注重辨证配穴和随症加减.

  • 针灸治疗失语症临床文献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谭洁;张泓;韩国栋;艾坤;邓石峰

    采用Meta分析评价针灸与其他常规方法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临床治疗失语症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失语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针灸与其他常规方法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疗效的统计分析;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文件,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纳入文献中的穴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选穴特点及规律.共检索出文献38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37篇,获得病例数2 498例,其中针灸组1 260例,对照组1 2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OR=3.82,95%可信区间CI为[3.01,4.85],菱形位于竖线的右侧,漏斗图基本对称,提示针灸组对失语症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11.04,P<0.000 01);频数分析结果提示针灸治疗失语症腧穴出现的频次高低,频次在10次以上的穴位是:廉泉、通里、哑门、金津、玉液、百会、语言Ⅱ区、语言Ⅰ区、语言Ⅲ区,穴位归经出现的频次高低前五位的是:督脉、经外奇穴、任脉、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认为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和药物,临床治疗失语症考虑穴位的近治作用,以头部及口颜面局部的穴位为主,选取督脉、经外奇穴、任脉上的穴位为多.

  • 近10年针灸治疗冠心病选穴规律探讨

    作者:梁睿智;刘运珠

    以“针灸”“冠心病”等作为关键词,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对近10年中文文献中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有效文献76篇,共使用腧穴72个.采用分层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分析排名前20位腧穴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关联.发现治疗冠心病使用的腧穴以内关、心俞、膻中、膈俞、足三里等为主,以特定穴为主,重用背俞穴与五输穴;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选取部位以四肢末端为主.

  • 从“针解”以“气”释文到古人“气”观

    作者:姜姗;赵京生

    《小针解》是《九针十二原》的早释文,其中以“气”释义有24处,较为特殊.基于原文,将“气”的释义方式分为三类,并通过分别与原经文对比,以推理其语义特点.参照历代注家对释文中“气”的理解与评注,梳理古人“气”之丰富内涵的发展源流,为这种独特的“气语言”与“气”世界观之形成提供了历史佐证.对今人有关“气”的理解与诠释具有启发性意义.

  • 浅谈数术对针灸学的影响

    作者:陈敏;邬昌求;吴雪仪

    数术学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古代对包括中医针灸在内的各个学科领域都产生过较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经脉数目、经脉长度、针灸时忌、针刺手法及时间针法等方面探讨数术对针灸学的影响,发现数术对针灸学各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至今还有其深刻的印记.研究数术理论对针灸学的影响、深入挖掘这些针灸学背后的理论,对全面了解针灸学各层面内容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术 针灸学 影响
中国针灸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