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 중국종합림상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6315
  • 国内刊号: 12-136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55
  • 曾用名: 综合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杂志;煤矿医学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袁聚祥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CD3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宇;梁华晟;钟宇华;詹松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CD3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原发性甲状腺肿瘤(乳头状腺癌38例,腺瘤23例)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C及CD34表达情况.结果 VEGF-C及CD34在各甲状腺肿瘤及间质组织均存在表达,腺癌组VEGF-C(38.24±19.58)显著高于腺瘤组(16.49±9.25)(t=4.9889,P<0.01),腺癌组CD34表达量[(23.68±9.07)个/HP]高于腺瘤组[(18.70±6.34)个/HP](t=2.3102,P<0.05);ⅦGF-C在肿瘤有转移(46.35±17.68)、瘤体>3 cm(44.25±20.67)患者中表达高于肿瘤无转移(27.14±10.57)及瘤体≤3 cm 组(30.81±13.43)(t值分别为4.2082及2.4252,P<0.05或P<0.01);CD34在肿瘤有转移[(29.63±12.52)个/HP]、瘤体>3 cm[(28.35±11.23)个/HP]及年龄>40岁[(26.24±9.83)个/HP]患者中含量高于无转移[(18.22±5.87)个/HP]、瘤体≤3 cm[(19.46±7.55)个/HP]及年龄≤40岁组[(20.35±6.67)个/HP](t值分别为3.2103、2.9060及2.1364,P<0.01或P<0.05);VEGF-C与CD34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结论 VEGF-C及CD34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显著相关,检测VEGF-C及CD34水平对于鉴别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反流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大伟;杜丽华;张志成;刘于红;单毅;孙涛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海军总医院ICU连续收治的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的反流情况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患者的体位、置管位置、喂养方式、是否气管切开、药物干预等因素,对上述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有意义的变量(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入选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79例,年龄(58.6±15.3)岁;其中男44例,女35例;APACHE Ⅱ评分18.1±4.0.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体位、置管位置、喂养方式、是否气管切开等均与反流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4.577,95%CI:1.459~14.363,P=0.009)是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半卧位>30°(OR=0.201,95%CI:0.057~0.708,P=0.013)、留置鼻肠管(OR=0.267,95%CI:0.072~0.993,P=0.049)、气管切开(OR=0.232,95%CI:0.070~0.763,P=0.016)是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发生反流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反流的概率较高,而半卧位>30°、留置鼻肠管、气管切开的患者发生反流物误吸的概率较低.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邵选;林快鹿;张筱骅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相关因素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改良颈清扫术PTMC患者77例,探讨与PTMC相关的因素.结果 77例PTMC患者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9%(30/77).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侵犯被膜外组织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血小板计数和肿块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部分超过肿块周长25%、肿块位置均与是否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统计值分别为:2.425、6.392、12.584、2.143、8.755、6.89,P均<0.05).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年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B超肿块位置为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42(95%CI0.889~0.998)、4.396(95%CI1.241~15.573)和4.436(95%C/1.194~16.482),P值分别为0.042、0.022、0.026].结论 年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以及肿块位于上极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相关性.对于年轻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肿块位于上级且伴有中央淋巴结转移,应予以更积极的治疗方法 以及术后的密切随访.

  • 多系统萎缩患者头部磁共振的神经影像学特点

    作者:朴英善;冯涛

    目的 探讨多系统萎缩(MSA)患者在头部磁共振检查(MRI)的神经影像学特点,并与帕金森病(PD)进行比较.方法 对13例MSA-C型患者、12例MSA-P型患者和30例PD患者的常规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形态学测量分析.结果 MSA-C组桥脑断面面积及桥脑前后径大小明显低于PD组[桥脑断面面积:MSA-C组为(386.4±74.2)mm2,PD组为(528.5±40.8)mm2;桥脑前后径大小:MSA-C组为(17.9±1.8)mm,PD组为(20.2±1.4)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4.7,P均<0.01),而MSA-P组[桥脑断面面积为(474.1±88.0)mm2,桥脑前后径大小为(19.3±2.4)mm]与P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SA-C组及MSA-P组小脑中脚大小均明显低于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A-C组为(6.1±1.6)mm,MSA-P组为(6.5±1.2)mm,PD组为(9.1±1.0)mm,t值分别为6.2、7.1,P均<0.01],而MSA-C组与MS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A-c组MRI形态学表现中敏感性高的是小脑萎缩,其次是桥脑十字征、小脑中脚高信号,但小脑萎缩特异性不高,桥脑十字征及小脑中脚高信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MSA-P组MRI形态学表现中敏感性相对高一些的是壳核外侧高信号及壳核弥漫性高信号,但其特异性不高.结论 MRI检查MSA形态学改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能与PD进行鉴别诊断.

  • 不同年龄段的正常糖耐量人群血糖值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韩君华;葛军;刘钧钧;刘文斌;王宝珍;史虹莉;陈书艳;CHEN shu-yan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糖耐量(NGT)者血糖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市杨浦区部分街道流行病学调研2098例30岁以上居民,根据糖耐量(OGTT)检测中空腹血糖值(FPG)和2 h血糖值(2 hPG),诊断为NGT、糖耐量低减(IGT)、空腹血糖受损(IFG)、IGT合并IFG(IGT/IFG)、糖尿病(DM),将NGT者按年龄分成5组,观察各年龄组的血糖水平,用稳态模式分析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NGT中60~69年龄组FPG值(5.17±0.4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01±0.62)%较50~59年龄组FPG值(5.09±0.44)mmol/L、HbA1c值(5.95±0.66)%高(t值分别为2.06、2.48,P均<0.05).60~69年龄组FIG值较40~49年龄组FPG值(5.01±0.47)mmol/L高(t=2.26,P<0.01),50~59年龄组FPG值较40~49年龄组高(t=2.48,P<0.01),5组按年龄从小至大比较,空腹胰岛素(FINS)值变化无明显规律;60岁以上HBCI较60岁以下的HBCI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3.75,P<0.01).结论 NGT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FPG、HbAlc可能增高.

  • 胃液泡沫震荡试验在测定早产儿肺成熟度中的应用

    作者:李蓉;黄代川;李小盼

    目的 研究胃液泡沫震荡试验在预测早产儿肺成熟度中的作用.方法 81例从出生至生后6 h内未进食的早产儿插胃管抽取胃液1 ml加等量95%乙醇置于管径为1 cm的试管中,震荡15 s后静置15 min,液面有泡沫者判断胃液泡沫试验阳性,无泡沫者为阴性.结果 胃液泡沫震荡试验结果 阴性者20例中18例和21例可疑阳性者中3例经胸部x线检查诊断为肺透明膜病.结论 胃液泡沫震荡试验结果 可作为估计肺成熟度、预测肺透明膜病的简便方法.

  • 糖尿病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及罗格列酮干预研究

    作者:穆维新;沈亚欣;周红;黄敬;王绵;刘光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肺组织的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及其罗格列酮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罗格列酮干预组3组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同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单纯糖尿病大鼠肺组织出现了胶原纤维的聚集,细胞外基质的增加,出现了肺纤维化,罗格列酮组大鼠肺组织的胶原聚集明显减轻;12周[(0.77±0.03)μg/(nag·prot)与(0.63±0.0 3)μg/(mg·prot),t=7.071]、20周[(0.93±0.10)μg/(mg·prot)与(0.87±0.10)μg/(mg·prot),t=0.831]单纯糖尿病组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0周罗格列酮干预组的羟脯氨酸低于同期单纯糖尿病组[(0.85±0.08)μg/(mg·prot)与(0.87±0.10)μg/(mg·prot)t=0.834,P<0.05).结论 糖尿病大鼠出现了肺纤维化,罗格列酮干预能减轻糖尿病大鼠肺纤维化的程度.

  • 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效果分析

    作者:李彦霞;周新玲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方法 、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50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LAVH组)手术的方法 、术后各项指标等,且与同期开腹(TAH组)及阴式子宫切除术(TVH组)者中各随机抽取60例作为对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LAVH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率、感染率、住院天数、下床时间分别为(101.6±6.2)ml,(22.9±6.1)min、2%,0、(5.0±1.5)d、(25.1 ±5.3)h;TAH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74.0±6.9)ml、(35.3 ±4.3)min、10%、3.3%,(8.5±1.6)d,(56.4 ±6.1)h;TVH组分别为:(189.0±8.2)ml,(26.0±8.2)min,6.7%,1.7%,(7.8±3.5)d,(49.4±3.8)h;LAVH组与TAH组间比较t值或x2值分别为1.998、2.065、2.087、2.132、2.122、2.064,LAVH组与TVH组间比较t值或x2值分别为2.189、2.234、1.995、2.094、2.114,2.124,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辅助改良阴式子宫切除术较开腹、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出血少、对身体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术式,为子宫切除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切除术
  • 环氧化酶-2启动子变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交互和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作者:张志;王宏戈;宋文广;杨照环;陈红;王瑞林;付占昭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并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 在119例食管癌患者和238例健康对照中进行基因分型.以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COX-2启动子区-1195 G>A遗传变异和食管癌发病风险相关.与1195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1195GA基因型和1195AA基因型罹患食管癌的发病风险增高,其OR(95%CI)值分别为2.69(1.46~5.14)和2.30(1.23~4.89).而且这种相关关系仅存在于Hp感染阳性的个体中,其OR(95%CI)值为2.74(1.35~5.96).结论 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对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影响和Hp感染的状态有关.

  •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何娅;丁文燕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复习10例HNL淋巴结活检标本的HE切片,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病灶内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 HNL组织学上副皮质区,尤其是滤泡间区有散在大小不等或融合病灶,由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和凋亡碎屑构成,缺乏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反应.部分淋巴细胞表达CD45RO,组织细胞表达CD68,残留的生发中心细胞表达CD20.结论 淋巴结活检显示有多种组织细胞、转化T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不合并有粒细胞浸润,有利于HNL的诊断.

    关键词: 淋巴结炎 淋巴瘤
  • 骨髓动员后自体骨髓源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作者:李学锋;沈振亚;谷涌泉;张建;俞恒锡;郭连瑞;佟铸;崔世军;吴英峰;汪忠镐

    目的 探讨骨髓动员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2例(15条患肢)下肢严重缺血的TAO患者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骨髓3~5 d后,抽取骨髓血150~200 ml,经分离纯化后采用下肢肌肉注射法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采用主观指标包括患肢疼痛和冷感以及客观指标包括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足部溃疡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移植2个月后疼痛缓解率为86.7%(13/15),冷感缓解率为93.3%(14/15).移植前ABI为0.38±0.05,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0.61±0.14(t=-6.34,P<0.05),ABI改善率66.7%(10/15).TcP02移植前为(27.47±2.85)mm Hg,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43.53±8.38)mm Hg(t=-7.03,P<0.05),TcPO2改善率为93.3%(14/15).9条肢体溃疡改善8条.经平均10个月随访,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率为80.0%(12/15);客观指标ABI为0.57±0.13(与移植前比较,t=-5.33,P<0.05),TcPO2为(42.07±7.81)mm Hg(与移植前比较,t=-7.80,P<0.05),溃疡愈合率达66.7%(6/9),有2例2条患肢溃疡无改善,无死亡及高位截肢者.所有患者经常规检查未发现视网膜增生、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骨髓动员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具有抽取骨髓血少、单个核细胞量多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可能是一种新而有效的治疗TAO手段,尤其对改善患肢症状及促进溃疡的愈合效果明显.

  • 乙状结肠冗长症22例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王观发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冗长症的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 22例患者中3例行非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有效率为100%;19例行手术治疗,17例疗效满意,有效率为89.47%.结论 对于顽固性便秘患者,医师应考虑到乙状结肠冗长症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钡剂灌肠造影,治疗方法 首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应严格把握,术前应充分肠道准备.

  • 创伤弧菌脓毒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仕祥;何维新;熊志远;江军;陈玺卿;范平

    目的 探讨创伤弧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例创伤弧菌脓毒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创伤弧菌脓毒症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发热、寒战、休克和特征性下肢血性大疱样皮损、皮肤及肌肉坏死等,进展极为迅速,多数病例于48 h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此症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联合、足量使用敏感抗菌素是治疗关键.

  •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刘国珍;张天成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为临床及时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201例,其中老年组患者100例,非老年组患者10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组以消化性溃疡为首要病因(39.00%),但胃溃疡出血发生率(24.00%)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15.00%);而非老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老年组合并疾病多(70.0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24.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7,P<0.01).老年组临床表现以呕血多见(28.00%),相比非老年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8,P<0.01).老年组多接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抗凝剂治疗合并疾病.结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其中胃溃疡出血发生率较高,多有呕血表现,且合并疾病明显增多.老年人宜选择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 甲状腺癌再手术51例临床分析

    作者:卓文方;朱建东;李志平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再手术的相关问题.方法 分析51例甲状腺癌再手术原因,术前检查,手术方式和效果.结果 49例首次手术前仅依靠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致误诊,2例首次手术医师处理不当致再手术.49例初次手术未行冰冻切片致误诊,1例冰冻切片误诊为良性甲状腺结节,1例当时无法定性.51例均再手术治疗.术前临床检查诊断癌灶残留符合率为83.3%;术后病理证实25例癌残留,残留率为49.0%;术前临床检查提示淋巴结转移符合率为66.7%;14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加患侧改良颈清术,7例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加患侧改良颈清术,18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加VI区淋巴结清扫术,12例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35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术前检查过于简单和术中未行冰冻切片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对误诊误治的甲状腺癌应及时给予再手术治疗,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理术式,其再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再手术
  • 右美沙芬对癌性咳嗽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陈庆

    目的 探讨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用于癌性咳嗽止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11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51例癌症患者.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剂量按10ml/次,每天2次,连服5 d.观察治疗前后咳嗽改善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66.67%(34/51),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沙芬缓释混悬液治疗癌性咳嗽疗效好,安全性高.

  • 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减黄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苏亚文;江涛

    目的 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的影响.方法 回顾74例总胆红素(TBIL)>85 μmol/L行PD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减黄组及未减黄组,从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术前减黄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黻症及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减黄40例,术前TBIL下降到(228.50±82.24)μmol/L,与减黄前的(338.10±88.38)μmol/L及未减黄组的(328.60±93.02)μmol/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2、P=0.027,t=2.271、P=0.035).2组病死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胆红素>340μmol/L及术中出血量>600 ml是术后合并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位胆道恶性梗阻的患者,术前高总胆红素含量(TBIL>340 μmol/L)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总胆红素含量,改善肝功能;对于术前高黄疸、营养情况差、凝血功能下降的患者可考虑术前延长减黄时间,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 利奈唑胺治疗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老年患者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慧;荆小莉;李欣;廖晓星;詹红;熊艳;胡春林;魏红艳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的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对于MRSA感染的老年肺炎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并且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在治疗MRSA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过程中,早期、正确使用抗生素能够提高患者治愈率.

  • 氟伐他汀及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华飞;蒋晓红;唐暎;刘震宇;董吉祥;包玉倩

    目的 比较氟伐他汀及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共90例,其中常规降糖治疗组作为对照组(DN1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作为缬沙坦组(DN2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作为氟伐他汀组(DN3组).分别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24 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数种炎症因子.结果 (1)干预前3组的血清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N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IL-6[(15.99±2.87)ng/L与(17.64±2.91)ng/L,t=-3.091,P<0.01]、TNF-α[(48.72±14.62)ng/L与(52.56±17.02)ng/L,t=-2.131,P<0.05]、TGF-β1[(33.54±10.69)μg/L与(40.11±12.08)μg/L,t=-2.921,P<0.01]、IL-18[(139.65±66.37)ng/L与(158.74±74.20)μg/L,t=-2.053,P<0.05]、CRP[(5.12±3.54)mg/L与(6.08±3.39)mg/L,t=-2.072,P<0.05]均明显降低;DN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IL-6[(15.39±2.77)ng/L与(16.49±2.81)ng/L,t=-2.071,P<0.05]、TNF-α[(45.89 ±16.22)ng/L与(53.04 ±17.02)ng/L,t=-3.651,P<0.01]、TGF-β1[(31.19±10.48)μg/L与(37.11±11.76)μg/L,t=-2.963,P<0.01]、IL-18[(141.54±66.65)ng/L与(158.01±73.23)ng/L,t=-2.182,P<0.05]、CRP[(4.94±3.61)mg/L与(5.86±3.46)mg/L,t=-2.110,P<0.05]亦均明显降低.DN2、DN3组治疗后的炎症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DN2、DN3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无差异情况下,DN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UAER[(63.1±31.7)μg/min与(82.9±40.0)μg/min,t=-2.145,P<0.05]、24 h尿蛋白定量[(0.14±0.11)g/24 h与(0.18±0.15)g/24 h,t=-2.438,P<0.05]、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Lb/Cr)[(114.7±68.1)mg/g与(162.0 ±83.8)mg/g,t=-2.399,P<0.05]均明显降低,DN3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UAER[(65.5±32.6)μg/min与(83.5±42.1)μg/min,t=-2.131,P<0.05]、24 h尿蛋白定量[(0.15±0.12)g/24 h与(0.18±0.13)g/24h,t=-2.611,P<0.05]、尿ALb/Cr[(119.1±78.2)mg/g与(160.0±82.3)mg/g,t=-2.213,P<0.05]亦均明显降低,但2组治疗后结果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用缬沙坦、氟伐他汀均能降低尿蛋白,降低相关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提示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董立新;李文军;董淑芬;付占昭;李平;张庆怀;顾涛;杨森;张少荣

    目的 评价放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6例NSCLC患者.其中骨转移16例,脑转移10例.放疗部位包括肺原发灶及骨、脑转移灶,放疗期间同时服用吉非替尼250 mg每天1次,或厄洛替尼150 mg每天1次,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结果 所有患者在放疗期间均能完成放疗联合靶向治疗,12例患者出现腹泻,8例伴发呕吐,12例合并有皮疹.放疗前按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平均为3分,放疗后为2分.骨转移局部控制率为93.8%(15/16),脑转移灶控制率为70.0%(7/10),肺部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4.6%(22/26).结论 针对Ⅳ期NSCLC,姑息性放疗联合靶向治疗是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其对生存时间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

  • 马内菲青霉菌病一例

    作者:陈海飞;吴天勤;沈红石;唐杰庆;秦龙梅;朱晶晶;金玲娟;李征洋

    马内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内菲青霉菌(penieillium mamefei,PM)引起的一种罕见真菌病,1956年Capponi等早从越南的中华竹鼠(Rhizomys seneisis)的肝脏中分离出,1973年Disalvo等在美国报道首例人类自然感染的本病,1984年国内广西先报道本病,以后相继在泰国和我国香港、湖南及欧洲等地报告本病.

  • 伴深感觉障碍及束带感的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一例

    作者:台立稳;苏旭东;刘林林;王征;杨亚萍

    病历摘要:女,73岁.主因四肢麻木10个月,加重伴无力4个月,于2010年11月9日人院.缘于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远端麻木,逐渐加重并伴有胸部紧缩感,且走路时"如踩棉花感",症状逐渐加重.4个月前出现四肢无力,以远端为主,双手握力差,上台阶时费力,逐渐发展为双手持物不能,双上肢上举困难,双下肢无法自行站立.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交通性脑积水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玉震;毕方

    慢性交通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7%~48%.目前研究认为导致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SAH引起蛛网膜粘连、增厚,使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及其他表浅的血管间隙、神经根周围间隙纤维增生,发生闭塞,导致脑脊液(eerebw-spinal fluid,CSF)回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脑积水[1].

  • 脑压板牵拉对脑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龙海;尹航

    脑压板(retractor)可以在术中更好的暴露病灶,因而脑牵拉是不可避免的.对脑过度或不适当的牵拉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水肿、脑挫伤、脑梗死、脑出血等脑损害.传统的脑牵拉伤诊断手段为电极记录(EEG)、体表感觉诱发电位(SSEP)、脑血流量(rCGF)等.这些方法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

  • 胸腰椎转移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因朐腰椎转移瘤出现腰腿痛而被临床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时有发生,这方面也有不少报道.现将我科2006年至2010年胸腰椎转移瘤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3例患者临床资料特点进行归纳分析,为临床骨科医生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减少误诊.

  • 甲状腺微小癌36例误诊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蕾蕾;刘强;孙珠蕾;张艳;吴江

    目的 研究甲状腺微小癌(TM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误诊原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资料完整的36例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占91.67%(33/36),微小滤泡癌占8.33%(3/36).11例误诊为甲状腺良性病变而行二次手术,误诊率达30.56%(11/36).结论 术前B超、术中冰冻检查、必要时行免疫组织化学CK19、Galectin-3有助于提高TMC的诊断,及时选择合理的外科术式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因其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应长期随访观察.

  • 非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

    作者:延峰;王瑞芹

    典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通常以颜面蝶形或盘状红斑及关节痛而确定诊断.SLE早期临床常以单个脏器损害为首发症状,常见的如血液、肾脏、皮肤、关节等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初发损害单纯表现为淋巴结增大时,则很少想到SLE的可能,极易造成误诊误治.通过本例淋巴结增大为首发症状SLE的临床表现及误诊的原因分析,可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参考.

  • 亚低温治疗在颅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毛涌馨;赵殿东;陈珑;曹晓萌;谭亮;许涛;孙丰兵;张朔

    目的 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颅脑重症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85例颅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3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亚低温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于伤后24 h内接受轻度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颅内压在20 mm Hg以上或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高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颅内血肿形成或脑水肿加重.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根据COS预后评估系统评价2组患者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亚低温组恢复良好11例、中残15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7例,恢复良好率为25.58%(11/43);常规治疗组恢复良好6例、中残6例、重残13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0例,恢复良好率为14.29%(6/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P<0.05).结论 亚低温具有减轻颅脑重症患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可提高颅脑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生存质量.

  • 前交通动脉瘤158例疗效评价与手术技巧探讨

    作者:孟祥靖;汪建军;郭建;崔友强;孔建新;李猛;刘广存;刘树山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手术时机与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前交通动脉瘤手术过程与疗效.158例患者中合并其他部位的动脉瘤10例.均发生或曾经发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中5例为非责任前交通动脉瘤),均行眶-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4例,Ⅱ级45例,Ⅲ级54例,Ⅳ级31例.Ⅴ级4例.手术时间在出血后3 d内者44例,4~14 d 74例,14 d以后40例.结果 根据GOS疗效判断标准:恢复良好138例(87.34%),中残9例(5.69%),重残6例(3.80%),死亡5例(3.16%,包括家属放弃者).恢复良好的138例中Ⅰ级动脉瘤24例,Ⅱ级42例,Ⅲ级47例,Ⅳ级25例;其中3 d内手术者39例,4~14 d 64例,14 d以后35例.结论 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应依据患者的CT、DSA以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等情况综合分析决定;眶-翼点入路有利于动脉瘤的显露;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降低颅内压、脑保护以及3H治疗等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 颅咽管瘤术后钠代谢紊乱21例分析

    作者:秦浩;杨其侠;庄强;虞正权

    目的 分析颅咽管瘤切除术后钠代谢紊乱与肿瘤部位及切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0月30例颅咽管瘤手术切除术后发生钠代谢紊乱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高钠血症10例,低钠血症9例,高钠、低钠交替出现2例.死亡1例.肿瘤部位与术后发生钠代谢紊乱情况:鞍内未发生,鞍内-鞍上8例(61.5%,8/13),鞍后鞍旁3例(60.0%,3/5),三脑室及侧脑室10例(100.0%,10/10);肿瘤部位与术后发生钠代谢紊乱有关(x2=9.63,P<0.05).肿瘤切除程度与术后出现血钠异常情况:全切除患者发生血钠异常15例(62.5%,15/24),次全切除4例(100.0%,4/4),部分切除2例(100.0%,2/2)),肿瘤切除程度与术后出现血钠异常无关(x2=3.21,P>0.05).结论 颅咽管瘤切除术后钠代谢紊乱可能与肿瘤的部位有关,而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无关.

  • 桥脑小脑角区肿瘤96例磁共振诊断分析

    作者:胡文忠;曾现伟;刘红林;陈小兵;段国庆

    目的 探讨桥脑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特征性MRI表现,以提高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脑小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55例,脑膜瘤20例,胆脂瘤9例,三叉神经瘤鞘瘤7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蛛网膜囊肿2例.均行增强MRI扫描,总结MRI表现特征.结果 发生于桥脑小脑角区的肿瘤听神经瘤占首位,其次为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蛛网膜囊肿等,该区肿瘤大多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术前定位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为94.7%.结论 MRI是检查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婴幼儿颅脑创伤后外部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作者:鲍永峰;庄强;肖龙海;张宗才;秦浩

    目的 分析婴幼儿颅脑损伤后外部性脑积水(EH)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178例颅脑损伤婴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婴幼儿脑损伤后EH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伤后GCS评分、昏迷时间、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癫痫均是婴幼儿EH的危险因素(P均<0.05),性别、是否合并创伤性湿肺和甘露醇的使用剂量与EH相关性较小(P均>0.05),婴幼儿颅脑损伤后EH的发生率为14%(25/178),年龄(OR=0.5743)、伤后昏迷时间(OR=3.0628)、伤后GCS评分(OR=1.5628)、蛛网膜下腔出血(OR+3.7093)、脑挫裂伤(OR=4.7892)和外伤后癫痫(OR=2.9976)均是婴幼儿EH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患儿≤2岁、伤后GCS评分低、昏迷时间长、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合并癫痫发作可以增加婴幼儿颅脑损伤后EH危险性,此研究可为婴幼儿颅脑损伤后EH的预防提供参考.

中国综合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