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중국의약생물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713X
  • 国内刊号: 11-551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www.cmbp.net.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铠
  • 类 别: 生物医学工程
期刊荣誉:
  •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移预防术后肠黏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红军;吴祖泽;毕建进;李庆芳;王立生

    目的 观察质粒DNA在大鼠术后肠黏连模型中的表达效率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移对术后肠黏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pcDNA3-HGF转染CHO细胞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HGF的浓度;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作划痕试验,观察表达HGF的培养上清对间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无菌干纱布擦伤盲肠的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术后肠黏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4组分别于创面涂布pcDNA3-HGF 10、50、100和200 μg,1组于创面涂布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质粒pcDNA3-GFP 200 μg作为对照.术后第2、14天分别解剖pcDNA3-GFP 200 μg组大鼠各2只取腹膜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术后第14天解剖各组动物,观察肠黏连的发生情况.结果 pcDNA3-HGF质粒转染CHO细胞后24 h培养上清的HGF浓度达40 ng/ml,该上清能够促进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迁移.pcDNA3-GFP 200 μg组大鼠术后第2天腹膜组织中观察到GFP的表达,并持续到术后第14天.术后第14天各组大鼠中均有发生不同程度肠黏连者,pcDNA3-HGF 10、50、100和200 μg组和pcDNA3-GFP 200 μg组大鼠肠黏连发生率分别为9/10、7/10、6/10、4/10和9/10,其中重度(3~4度)肠黏连发生率分别为5/10、5/10、2/10、3/10、7/10,pcDNA3-HGF对术后肠黏连的预防效果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质粒DNA能有效转染损伤腹膜并介导外源基因表达;质粒载体介导HGF基因转移是预防术后肠黏连的有效手段.

  • p7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苏秀兰;欧阳晓晖;闫美荣;刘桂荣

    目的 探讨p73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60例术前未经放疗、化疗的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及其中23例患者的癌旁组织标本.60例患者中高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22例,低分化17例;侵及浆膜者36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1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73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73蛋白的表达,利用Smartscape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平均灰度值表示,平均灰度值低示表达量高.结果 p73 mRNA及p73蛋白平均灰度值在大肠癌组织分别为0.549±0.080及0.481±0.091,在癌旁组织中分别为0.703±0.081和0.701±0.068,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将患者按肿瘤分化程度、是否侵及浆膜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p73 mRNA及p73蛋白平均灰度值在低中分化组分别为0.463±0.082和0.472±0.099,高分化组分别为0.549±0.088及0.535±0.0584;在侵及浆膜组分别为0.517±0.106和0.528±0.100,未侵及浆膜组分别为0.602±0.079和0.560±0.058;在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0.513±0.083及0.462±0.105,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0.607±0.083及0.595±0.080.各组间p73 mRNA及p73蛋白平均灰度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7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进展和预后的指标.

  • 猪低中心静脉压模型的建立

    作者:郭雅;林成新;刘敬臣;何文政;王喜军;李英英;黎乐群

    目的 建立猪低中心静脉压(CVP)模型,研究低CVP技术对猪肝脏手术期间肝静脉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研究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取健康巴马小型猪16只,全麻后气管内插管,左侧股动脉切开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切开,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出量和CV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开腹分离肝左静脉置管,观察肝静脉压和单位时间内肝静脉出血量.采用经微量输液泵输注不同剂量硝酸甘油结合调节输液速度的方法将CVP调控在低(<5 cm H2O)、正常(5~10 cm H2O)两个不同水平,观察不同水平CVP对肝静脉压、肝静脉出血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 动物成模率为100%.CVP处于<5(4.26±1.01)、5~10(8.32±1.86)cm H2O水平时,肝静脉压(cm H2O)分别为4.40±1.05、8.59±1.92,左肝静脉出血量(m1·min-1)分别为40.4±5.7、52.9±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VP从5~10 cm H2O降至<5 cm H2O时,肺动脉压(mm Hg)由20.86±5.02降至16.50±3.20(P<0.01),肺动脉楔压(mm Hg)由9.93±2.76降至7.14±1.61(P<0.01),心排出量、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成功建立了猪低中心静脉压动物模型,证实在肝脏手术中采用低CVP技术有助于减少肝静脉出血量,而对模型动物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 lasI rhlI基因缺陷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刘晓岚;宋志军;吴红;刘海静;王立赞;陈一强;孔晋亮;王恒壮;陈海荣

    目的 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群体感应系统完整的PAO1野生型菌株与群体感应系统缺陷(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的体外培养,分别于培养第3、7天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类型PAO1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 培养第3天PAO1野生型菌株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成熟生物膜结构,而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仅形成明显稀薄的早期生物膜结构;培养第7天PAO1野生型菌株的生物膜增厚,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呈薄膜状,显著薄于野生型菌株.结论 lasl rhlI基因缺陷明显影响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群体感应系统在PA生物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双向凝胶电泳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作者:孙太欣;彭国光

    目的 对3种常用的双向凝胶电泳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进行比较,优选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方法 收集新诊断尚未经药物治疗的16例帕金森病患者和7例头痛患者的脑脊液,分别以3种不同的方法提取脑脊液中的蛋白质.①透析法:用PluseOne微透析试剂盒处理脑脊液样品.②丙酮沉淀法:以冷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丙酮的终浓度为80%.③三氯醋酸(TCA)/丙酮沉淀法:以4倍体积的10% TCA/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TCA的终浓度为8%,丙酮的终浓度为80%.取沉淀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用银染法对电泳后的凝胶进行染色,比较经3种不同方法提取的脑脊液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果 经透析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的蛋白点较清晰、较圆,条纹较少,但所见几乎都是高丰度蛋白,低丰度蛋白很难显现;经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竖条纹均较多,大部分蛋白堆积在凝胶的上部,下面的点也显示不清晰,蛋白点出现横向漂移;经TCA/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条纹相对较少,低丰度蛋白能较清晰显现,样品中所含高丰度蛋白明显少于以上两种方法处理的样品.结论 以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时聚焦效果较好,而且同时去除了大部分白蛋白,使低丰度蛋白能很好地显现出来,优于丙酮沉淀法和透析法.

  • 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分化

    作者:张金铃;何俊娜;罗明富;李翠红;郭莹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无菌取成年Wistar大鼠的腹股沟纯脂肪颗粒,采用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以油红O脂肪染色法进行原代培养细胞的鉴定.结果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显示,脂肪细胞贴壁后初为类圆形,3 d后渐成梭形;7~8 d细胞增殖明显,形状由多角梭形变为椭圆形,并开始积聚脂肪颗粒;10 d后细胞呈椭圆形、圆形,胞内积聚大量脂肪颗粒.培养10 d的细胞经油红O染色后于普通光镜下观察,见细胞内出现红染颗粒,可以鉴定细胞分化为前脂肪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脂肪内分泌学研究提供了制备适用细胞模型的手段.

  • 胰高血糖素衍生物在大肠杆菌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作者:齐小强;姜蓉;李元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途径获得胰高血糖素衍生物.方法 根据胰高血糖素基因及凝血酶酶切位点序列,分段合成引物行:PCR扩增,以PCR扩增得到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基因序列和pET-30a质粒转化E.coli DH5α,获得重组质粒pET-G.将重组质粒pET-G转化至E.coli BL21(DE3),重组菌株命名为E. coli BL21[pET-G].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Tricine 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和蛋白质印迹分析.对表达产物行Ni2+-NTA亲和层析纯化、凝血酶酶切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后,行SDS-Tricine-PAGE分析和飞行质谱分析,并以ELISA方法检测其免疫活性.结果 PCR扩增获得的条带与预期的DNA表达片段大小一致,重组质粒pET-G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一致.SDS-Tricine-PAGE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E. coli BL21(DE3)的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相符.经亲和层析纯化、凝血酶酶切和HPLC纯化后得到了完整的重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SDS-Tricine-PAGE分析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00,飞行质谱分析相对分子质量为3531,二者基本一致.ELISA检测表明重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具有胰高血糖素免疫活性.结论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为通过体外酰胺化途径研制酰胺化胰高血糖素奠定了基础.

  • 丁硫氨酸硫酸亚胺早期处理抑制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的分化

    作者:冯永红;李莲

    目的 研究细胞氧化-还原态对树突状细胞(DC)分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细胞氧化-还原态的调控应用特异性谷胱甘肽(GSH)合成抑制剂丁硫氨酸硫酸亚胺(BSO).自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的RPMI 1640培养液中诱导分化DC.将单核细胞分为BSO早期(培养第1天)用药组、BSO晚期(培养第5天)用药组和不予BSO处理的对照组.BSO用药剂量为终浓度1 mmol/L,换液时补加相应剂量的BSO.培养第5天,分别给予加入脂多糖(LPS)100 ng/ml(LPS刺激组)或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20 U/ml(IFN-γ刺激组)或不予刺激(无刺激组)的处理;培养第7天收集各组悬浮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和功能检测,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BSO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贴壁细胞.表型分析采用特异性荧光标记单抗及流式细胞仪.功能检测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试验,将经丝裂霉素C处理的DC(刺激细胞)与异基因非贴壁PBMC(反应细胞)混合(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分别为1:25、1:50、1:100)培养5 d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培养第7天,镜下观察显示:BSO早期用药组贴壁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SO早期用药组CD86和CD1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CD86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311.3±97.3、552.0±97.9(P=0.01),CD1a分别为52.2±22.2、121.2±4.2(P=0.03);BSO早期用药组及对照组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cpm)在刺激细胞:反应细胞=1:25时分别为1587±1458和9336±1333(P=0.015);加入rhIFN-γ 20 U/ml刺激后二组CD86 MFI分别为495.9±143.9和800.4±27.7(P=0.06),而加入LPS 100 ng/ml刺激后二组CD86 MFI分别为1736.7±375.7和1960.8±494.5(P>0.05).表明单核细胞分化早期加入BSO对DC的分化和功能有抑制作用,并对IFN-γ诱导DC成熟有抑制作用.BSO晚期用药组DC抗原提呈功能分子的表达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LPS或rhIFN-γ刺激的DC成熟也无明显影响.结论 BSO早期持续处理能抑制单核细胞向DC细胞的分化,细胞内氧化-还原态水平可能是影响DC分化成熟的关键因子.

  • 银屑病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先平;李晶;王皓;郭亚军

    当前医学界一致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引发并维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健康细胞受到攻击,造成临床上典型的皮肤鳞屑性炎症病变[1].这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T细胞浸润、真皮血管的改变、表皮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其中参与银屑病发病的T细胞大致经历3个阶段的变化:T细胞(CD45RO+)的初始活化:T细胞迁移至病变皮肤;活化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促增殖功能.真皮内的CD4+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银屑病发病的中心环节,角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只是继发于细胞免疫机制异常的一种改变[2].

  • Bcl-2家族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应用

    作者:覃尚忠

    细胞死亡一般有两种方式: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坏死使细胞膜破裂,引起细胞内物质释放,进而影响其他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而细胞凋亡只是个别细胞的行为,发生于局部,不会影响其他细胞,也不引起炎症反应,对维持细胞正常发育和体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细胞凋亡已成为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作者:吴超;韩明哲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愈多种恶性肿瘤、先天遗传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ABO血型和HLA抗原在遗传上是独立的,20%~40%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受者之间存在ABO血型不合[1-4].ABO血型不合分为主要不合(受者血浆含有抗供者红细胞的凝集素)、次要不合(供者血浆含有抗受者红细胞的凝集素)及主次均不合.供受者ABO血型不合不影响粒系、巨核系的植活,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长期生存率等也没有影响,但是可以造成红系造血延迟,重者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主要表现为粒细胞(≥0.5×109/L)和血小板(≥20×109/L)植活后,网织红细胞比例低于1%,同时骨髓增生良好而红系前体细胞缺如[1,3,5].国外学者[3,6]报道ABO血型主要不合allo-HSCT患者PRCA的发生率为15%~20%,黄晓军等[2]报道的发生率为12%.目前无关供者allo-HSCT的开展使供受者ABO血型不合比例增加,加之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广泛应用,将使其发生率有所增高.相关问题如新型GVHD预防药物的应用是否对PRCA发生产生影响,PRCA治疗时机及佳治疗方案等等,目前尚不明确,因此,ABO血型不合问题在移植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信号转导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帆;吴凤麟;邵红伟;黄树林

    T细胞抗原受体(TCR)是由TCRαβ或TCRγδ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它与CD3分子组成跨膜蛋白复合体结构.抗原在诱导幼稚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进行增殖进而分化成效应细胞时,需要有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来自TCR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信号来自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因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TCR通过胞外部分可变区(V区)的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胞内部分在CD3、CD4/CD8和CD28等分子的辅助下,将胞外刺激信号经磷脂酶C(PLC)-γ活化途径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es,MAPK)活化途径传递至胞内,使转录因子活化,这一过程称为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而这一过程可使T细胞活化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TCR/CD3复合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T细胞活化并发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重要途径,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其信号转导异常有关,因此更深入地了解T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TCR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并简要介绍了其异常与几种重要疾病的关系.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对妊娠的影响

    作者:刘媛;张烜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和维持关节慢性滑膜炎症反应的重要的致炎性细胞因子之一,它在T细胞依赖的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致炎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TNF-α抑制剂(TNFAI)可改善RA患者关节功能,减少RA临床活动性,并延缓关节损坏的进展[1].各种TNFAI也逐渐用于治疗其他风湿性疾病,如银屑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某些TNFAI被证明对难治性IBD有效.目前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的TNFAI类药物共有3种,它们是依那西普(Etanercept,商品名Enbrel),英利西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Remicade)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商品名Humira).依那西普是Ⅱ型.TNF受体(TNFR-Ⅱ)与IgG1-Fc的融合蛋白,用药方式为皮下注射.英利西单抗是由人IgG1-Fc和鼠Ig可变区组成的嵌合体TNF-α单抗,阿达木单抗是人源IgG1型TNF-α单抗,这2种药物均经静脉注射给药[1].TNFAI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反应、感染、肿瘤、淋巴增殖性疾病、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狼疮样综合征[1].由于风湿性疾病多累及生育年龄女性,同时以TNFAI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应用越来越广泛,TNFAI对妊娠是否有影响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我们复习了2007年2月1日以前PubMed中关于上述3种TNFAI对妊娠影响的临床观察文献,现综述如下.

  • 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Ⅲ)

    作者:胡良平

    编者按生物医学期刊是宣传和反映生物医学科研与临床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体,是培养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摇篮,也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象征.期刊中学术论文的质量是期刊存在的重要保证,而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质量的高低.本刊在2007年中,拟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良平教授,以"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为题,撰写6篇文章,每期发表1篇,较系统地介绍在生物医学论文写作中,如何正确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知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论文中统计学应用正确,并不能说明科研课题做得一定正确.广大作者和读者更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之前的科研设计的质量.事实上,由一个错误的科研设计产生出来的实验结果,即使其论文写得再漂亮,统计分析方法用得再正确,对于一个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是有害无益的.

  • 扩大免疫规划范围促进疫苗产业发展

    作者:赵铠

    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是政府关心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之一.就实施扩大免疫规划而言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现状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张文健;杨治华;娄晋宁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组织血管结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结构的过程.1971年Folkmant[1]提出了肿瘤血管依赖性生长的概念,并把肿瘤生长分为非血管期和血管期两个生长阶段.固体肿瘤在血管生成前,肿瘤体积一般不超过3 mm3.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肿瘤组织出现缺氧、代谢产物堆积、pH值改变等,这些因素刺激肿瘤细胞、周围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各种促血管生长刺激因子,通过诱导血管基底膜降解和内皮细胞增殖,启动新生血管的生成.

  • CIK细胞临床应用中的制度建设探讨

    作者:朱建平;徐鸣;汝美华

    编者按本刊在今年第2期的"讨论与争鸣"栏目中刊登了无锡旺庄医院制订的"CIK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旨在吸引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讨论,促进CIK细胞治疗技术统一操作规程规范的建立.作为"CIK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的配套文件,无锡旺庄医院还制订了CIK细胞临床应用的相关工作制度,现予以介绍.欢迎全国各有关单位和专业人员踊跃参与讨论,为CIK细胞技术操作统一规范的制订建言献策,使这项新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健康有序地发展,更有效地造福于肿瘤患者.

  • 恒河猴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作者:常君;铃儿

    美国Baylor医学院George Weinstock博士领导的恒河猴基因组成功破译出了猕猴的基因组,这是继人类和黑猩猩之后,科学家破译出的第3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今年4月13日出版的Science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新成果.研究结果证实,虽然早在约2.5亿万年前,恒河猴从向人类进化的灵长类动物中分离出来,但人类和恒河猴基因组仍有93%的同源性.此项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探索人类与恒河猴相似性及差异性背后的遗传学基础.通过比较人类和恒河猴基因组的异同可以获得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 新型疗法可以阻断小鼠模型中乳腺癌的转移

    作者:王菁;铃儿

    2007年4月12日出版的Nature刊登了纽约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中心Joan Massagué研究组关于乳腺癌转移的新研究进展.文章称,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已经证实,通过一种简单的药物鸡尾酒疗法可以阻止乳腺癌的转移.新方案使用针对特定基因靶点的药物,可以有效阻止特定类型乳腺癌的转移.由于这一疗法涉及的部分药物已应用于临床,研究者期望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很快得到广泛推广.

  • 一种高效生产流感疫苗的新方法

    作者:王菁;铃儿

    由于在流感疫苗制造过程中,流感病毒需要在鸡蛋中生长,因此一旦出现流感大规模流行,鸡蛋供应量的不足以及烦琐的制造工艺将极大地限制疫苗的产量.目前科学家正在寻找新的疫苗制造方式.2007年4月12日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流感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不使用鸡蛋,而通过使用昆虫卵实现.新的方法将病毒疫苗的生产带出了传统模式.与以往在鸡蛋中生产病毒,随后将已灭活的病毒注入人体的方式不同,这一新的策略仅仅使用病毒的一种蛋白,而非整个病毒.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蛋白科学公司(Protein Sciences Corporation)的一个生物技术小组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修饰,使其可以感染毛虫卵,并产生红细胞凝集素,一种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病毒包被蛋白.与使用鸡蛋相比,这一方法的工作量大幅下降;此外由于疫苗生产工序的简化,该公司计划在每支疫苗中使用3倍于现行流感疫苗含量的红细胞凝集素(135 μg),以期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 脚踏实地努力进取——记药理学专家王晓良教授

    作者:王玲

    王晓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国家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理事,《药学学报》主编,《中国药学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国际药理学杂志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顾问编委.从普通的内科医师到我国药学领域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王晓良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断地为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德国生物技术发展掠影

    作者:曹奕

    笔者长期生活在德国,并在德国联邦投资促进署工作,为此有机会与该署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一起共事,对德国生物技术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被列为前沿技术之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将笔者在德国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国内的朋友们,若有所借鉴,则幸甚.

  • 人体生物样本跨境转移中的伦理和管理问题

    作者:张新庆

    2006年10月到2007年2月,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的关于涉及到人体生物样本研究中"再次同意"问题和人体生物样本跨境转移中伦理与管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在中国、埃及、印度和日本同时展开.本次问卷由NIH的Reidar Lie教授和被调查国家的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笔者参加了该课题组的工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疗科研机构中开展了一项针对科学家、科研管理者的书面问卷调查.关于我国科学家对人体生物样本研究中"再次同意"问题的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已发表[1],本文将介绍我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群体对人体生物样本跨境转移中伦理和管理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为我国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政策法规的酝酿和制定提供决策信息.

  •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2006

    作者:张树庸;赵贵英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迅速,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本文仅就2006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简况以信息传递形式加以总结.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