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生物医学工程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중국의약생물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713X
  • 国内刊号: 11-551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www.cmbp.net.cn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铠
  • 类 别: 生物医学工程
期刊荣誉:
  • 旋转细胞培养系统培养的山羊软骨细胞

    作者:郭全义;张莉;眭翔;许文静;袁玫;田明;赵斌;黄靖香;孙明学;康红军;卢世璧

    目的 探讨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CCS)进行大动物软骨细胞扩增的可行性.方法 将单层培养的具有正常表型的中国山羊软骨细胞和Cytodex-3微载体放入RCCS的培养容器中,加入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在细胞培养的第3、6、9、12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ytodex-3微载体表面软骨细胞生长形态及增殖变化情况,并对收获的软骨细胞进行蕃红花"O"染色和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软骨细胞贴附于微载体表面生长,细胞初期呈球形、半球形凸起,逐渐向周围伸展,随时间的延长,贴附于微载体的细胞逐渐增多.收获的软骨细胞蕃红花"O"染色呈强阳性,Ⅰ型胶原染色呈阴性,Ⅱ型胶原染色则呈强阳性.结论 利用RCCS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扩增羊软骨细胞,培养的软骨细胞具有正常的表型,能特异性分泌软骨组织特有的基质成分.

  •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作者:刘星;张祥福;卢辉山;吴心愿;黄昌明;王川;官国先

    目的 评价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对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试验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化疗+rmhTNF组(rmhTNF组)40例,单纯化疗组24例.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氟尿嘧啶500mg/m2,第1~5天给药;多柔比星40 mg/m2,第1天给药;丝裂霉素6 mg/m2,第1天给药;21 d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rmhTNF组第1~7、11~17天另行肌内注射rmhTNF 400万U/m2.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M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临床受益率=(CR+PR+MR+SD)/总例数×100%;并进行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比较.毒性反应根据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估.结果 单纯化疗组2例未完成2个周期治疗中途退出,其余62例按计划完成试验,可评价疗效;64例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有效率rmhTNF组为17.5%(7/40),单纯化疗组为4.5%(1/2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临床受益率rmhTNF组为80.0%(32/40),单纯化疗组为54.5%(12/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rmhTNF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为87.2±7.5,高于治疗前的83.0±7.9(P=0.001);单纯化疗组Karnofsky评分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为84.1±8.0,治疗后为83.2±7.8);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rmhTNF肌内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局部疼痛、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畏冷寒战、骨肌肉疼痛、发热、感冒样症状等,但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rmhTNF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晚期胃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生活质量;rmhTNF局部肌内注射给药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 干扰素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过程中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作用的体外观察

    作者:张权;魏来;饶慧瑛;蒋栋;王江华;朱凌;费然;程明亮

    目的 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在干扰素α(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IFN-α处理前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含量,DNA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2.15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ISGF3的3个组分即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磷酸化STAT2和ISGF3γ以及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PKR)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用酪氨酸酶抑制剂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作用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IFN-α处理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减少,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加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复制中间体无减少,而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均减少.结论 ISGF3是IFN-α抑制HBV复制的关键因子.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载量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分析

    作者:余南;毕晓云;崔进;陈小坚;李汛

    目的 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HBV核酸载量检测时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HBV核酸载量,收集检测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计算以下6种来源的测量不确定度,对该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进行评估.(1)标本浓缩的不确定度(uenrich);(2)核酸提取的不确定度(uex);(3)扩增反应体系的不确定度(upcr);(4)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uins);(5)数据处理的不确定度(uana);(6)加样枪的不确定度(upip).其中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检测样本数为7份,其他各种不确定度检测的样本数为10份.结果 核酸浓度为5.610E+07拷贝/ml的标本,其浓缩过程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达0.437核酸提取来源的浓度真值无偏估计在6.585E+03、9.067E+04、7.223E+06拷贝/ml样本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249、0.173、0.140;热循环仪和数据分析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020和不大于0.050.结论 标本制备过程中的浓缩和DNA提取步骤所带来的不确定度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核酸载量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因此标本制备处理的方法与标准操作程序能否有效地提取核酸并去除PCR反应的抑制物对于该项检测十分关键;起始模板浓度与测量不确定度相关,低浓度的样本显示出更大的相对不确定度.

  • 中国汉族白血病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罕见的HLA-DR/DQ连锁不平衡研究

    作者:梁飞;罗卫东;刘楠;金荔;袁方;孔繁华;孙玉英;奚永志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白血病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罕见的HLA-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方法 对2000-2005年在我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HLA配型的白血病患者及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系供者共1500例的血液标本,采用低分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进行HLA-DR/DQ基因分型,并对两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1500例中患者650例,平均年龄25岁;家系供者850例,平均年龄42岁.结果 在41例的血液标本中发现13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主要为HLA-DQ8或HLA-DQ9与不同DR位点的连锁.其中DR14/DQ4、DR4/DQ5、DR9/DQ6、DR9/DQ7、DR8/DQ8、DR9/DQ8、DR12/DQ8、DR13/DQ8和DR14/DQ9共9种单倍型尚未见报道.650例白血病患者中有20例存在12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850例家系供者中有21例存在8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DR8/DQ8单倍型只见于家系供者,而DR14/DQ4、DR12/DQ6、DR11/DQ8、DR13/DQ8和DR14/DQ9单倍型则只见于白血病患者.41例HLA-DR/DQ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与DR52(DRB3)宽抗原相关联者占58.5%(24/41),与DR53(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占36.6%(15/41),而与DR51(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仅占4.9%(2/41).所发现单倍型频率高的为DR12/DQ8(0.0023)和DR9/DQ8(0.0023),其次为DR11/DQ9(0.0020)和DR12/DQ9(0.0017).13种连锁不平衡单倍型的绝对及相对连锁不平衡参数均为负值,说明它们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较为罕见,并处于连锁不稳定状态.结论 发现了罕见的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对补充中国汉族人群HLA-DR/DQ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类型,提高HLA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意义;同时,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为疾病关联研究提供了思路.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杨;李大林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8 RA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织)中VEGF和F-8 RAg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30/48),对照组为16.7%(8/48),x2=64.352,P<0.01.结直肠癌组织F-8 RAg标记的MVD为100.9±16.0,对照组为46.8±11.9,t=18.351,P<0.01.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F-8 RAg标记的MVD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VEGF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与F-8 RAg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

  •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郭子宽;王立生;吴祖泽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群存在于骨髓、脂肪、骨实质、胎盘及骨骼肌等多种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向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1].也有资料表明,MSC分化能力接近于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肌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肝细胞[2-5].体外实验证实,MSC本身并不引起异体淋巴细胞活化,但可抑制由丝裂原或异体淋巴细胞激活的T、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增殖[6-8],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发育与成熟[9].因此,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骨和软骨组织修复、心肌梗死和肝脏损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某些治疗措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有关MSC治疗的临床试验包括:(1)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2)自体MSC静脉输注治疗Crohn病;(3)自体MSC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疾病;(4)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心肌梗死;(5)异体MSC修复半月板;(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MSC治疗心肌梗死等.在国内,多家单位已经将自体或异体MSC试用于临床,以预防或治疗GVHD、心肌梗死、骨或软骨缺损和股骨头坏死等[10-13].然而,有关MSC临床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尚不清楚,盲目开展临床试验是不妥当的.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和讨论.

  • 生物仿制药在全球的发展与机遇

    作者:娄竞;苏冬梅

    仿制药目前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份额,随着2001年第1个基因工程药物专利到期[1],预计生物仿制药将在全球迅猛发展.对于中国、印度等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专利过期的生物仿制药无疑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同时,欧美等生物制药产品发展领先的国家也不愿放弃生物仿制药的巨大市场,在生物仿制药的法规调整、审批和研制等方面已经开始实践.本文旨在介绍生物仿制药在欧美和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企业在开发生物仿制药领域的优势.

  • 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治疗

    作者:朱平

    淋巴瘤的抗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单抗)靶向治疗是近年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中进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个领域.其中抗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用于人类治疗已有10年之久,是治疗各种B细胞淋巴瘤的关键药物之一.单抗对淋巴瘤有高度敏感性且毒副作用较小,现正用于成千上万的淋巴瘤患者.它对免疫系统的调理作用使得它也被应用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冷球蛋白血症)以及非血液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但关于其使用的佳治疗方案,以及是否要与其肆品椒鲜褂还没有定论.本文对单抗治疗淋巴瘤的原理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生物医学时间序列中的模体

    作者:马天龙;张正国

    时间序列(time series)是一组有序的、随时间变化的数值序列[1,2].在社会、科学、经济、技术等领域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时间序列.在医学领域,随着现代医学测量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记录了大量的时间序列,从而导致医学数据资料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的医学数据,人们迫切地需要高能力和自动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分析,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缺乏先验信息的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因此,人们将数据挖掘技术大量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时间序列,发现隐藏在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有学术价值的医学信息,并为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 新时期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发展思路

    作者:刘海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成立于1993年,由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教授等发起,经卫生部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并由陈部长担任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转瞬间协会走过了13年历程,理事会也经历了3次更迭.值此协会会刊正式创办之际,藉其"协会之窗"栏目之一角,与全国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朋友共同回顾协会的发展简史,共议新时期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发展思路.

  • 生物芯片技术与产品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

    作者:何鹏;程京

    生物芯片是一类快速、高效、高通量的生物分析器件或集成化分析系统,包括微阵列芯片、微流控芯片、芯片实验室以及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它集合计算机、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在一个微小的芯片表面或芯片内部的微流体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或者生物大分子与其他化学小分子之间的反应.生物芯片能整合样品制备、分子识别和反应、信号检测和信号放大等独立的分析过程,使之连续化、平行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生物芯片被认为是当今十分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它们不仅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毒理组学等领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究和开发、农业、环境、食品安全、国防等领域中已经显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市场.截至目前,共有13 000多篇生物芯片相关论文发表,其中1000多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日趋成熟.其中技术较为成熟的微阵列芯片已经大量进入实用[1-4].微流体芯片等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并开始被各领域应用[5].同时,新世纪是大生命科学的世纪,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大科学研究计划强力地推动了基于生物芯片的高通量生物分析技术和研究平台的市场需求.

  • 发展医药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向新药创新强国和制药强国转变

    作者:王宏广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生物经济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医药生物产业是生物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虽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仍然具有市场潜力大、研究开发成本低、人才数量多、产业初具规模等优势.只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与目标,采取重大措施,我国完全有可能成为新药创新强国,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值《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创刊之际,笔者提出一些拙见,与同行商榷.

  • 我国"治疗性克隆"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于修成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克隆"研究技术进展迅速,其中"治疗性克隆"研究在医药卫生界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前景.尽管在某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全球范围内研究热情依然高涨.在这种形势面前,抓住机遇,赶超世界领先水平,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是我国生命科学界神圣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目前"治疗性克隆"研究概况等问题作一评述,并对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初浅的建议.

  • 永不言放弃--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

    作者:马力;金燕

    沈岩,医学分子遗传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技工到院士,沈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谱写着成才之路.

  • 德国的生物技术创新网络

    作者:温民能;陈丽媛

    今年6月份,在柏林夏洛特(Charite)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研究所和柏林-勃兰登堡BioTop中心的支持下,我们考察了当地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情况,柏林-勃兰登堡生物技术区的创新网络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又与德国同行继续交流,颇有收获.现整理成文介绍给大家,希望国内的同行从中有所借鉴.

  • 新药研究开发和新药注册申报综合技术管理平台

    作者:黄阳滨;郭学彦

    "新生源"(英文名为Newsummit Biopharma)是"新生源医药集团"及下属各公司的统称,包含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上海都市新生源药业有限公司、Newsummit Biopharma(注册于美国Darlawa)和正在注册中的大连新生源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集团中的第一家公司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新生源"的定位是:为新药申报服务、以获得新药证书为目标的规模化、集成化、现代化、高通量的新药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新药合作开发、技术服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全球合作与服务的平台.

  • 第三届全国生物治疗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胡沛臻;隋延仿

    为促进生物治疗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生物治疗水平,推动我国生物治疗健康规范发展,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第四军医大学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和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承办、陕西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全国生物治疗学术会议"于2006年11月10日至13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系统的370多位代表和来宾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56篇,大会交流39篇.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张叔人教授主持,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致开幕词,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樊代明院士出席并致欢迎词,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彭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 走自主创新之路提高我国细胞工程疫苗生产技术水平

    作者:张韧

    利用细胞工程生产的药品主要包括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抗体药物以及动物疫苗等生物制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细胞工程表达、分泌生产的生物制品越来越多.

  • 办好会刊为促进医药生物技术发展多做贡献

    作者:彭玉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会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在走过8年内部刊物的历程后,终于公开发行了.这是近年来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催生的硕果,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也是献给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时代的礼物.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