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영상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 影响因子: 1.3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5185
  • 国内刊号: 11-31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健宾楼1206室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蔡幼铨 周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心肌应变的磁共振成像测量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俊超;程流泉;陈韵岱

    心肌应变是评价心肌功能的定量测量参数,不同于室壁厚度、运动幅度、心肌收缩增厚率等视觉直视指标.在心脏超声领域,随着斑点追踪技术的推广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脏疾病的心肌功能评价;在心脏MRI领域,心肌标记成像和相位偏移成像与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类似,可以实现相同的心肌应变测量.近年来,基于图像特征识别处理的后处理技术可以利用常规自由稳态进动序列(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电影成像分析心肌应变指标,使得心肌应变分析具备更好的可推广性.本文将系统介绍心肌应变的MRI测量及其临床价值.

  • 双相障碍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中局部一致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博;王菲;徐克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狂躁期患者感到或表现出异常开心、有活力、易怒,常会做出不计后果的决定,对睡眠的需求也往往会减少;抑郁期患者会哭泣、缺乏与他人眼神交流、对生命萌生负面看法,也有自杀的可能.研究表明,病史长达20年以上的患者,其自杀风险超过6%,自残风险为30%~40%[1].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本病病因学、神经生理学及病理学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晰.目前认为认知缺陷是BD患者的普遍表现,这种缺陷归属于功能性、结构性及代谢性改变,尤指前额叶皮层区域、海马、杏仁核及其间的连接;还包括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或促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失衡导致的脑基线水平下降,致使对待压力刺激的重建生理学能力减低[2].

  • 小肽转运载体在分子靶向显像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丁志超

    随着近年来精准医学的提出,现代医学有了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分子影像学是开展精准医学的载体和主要手段之一,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子影像学是指借助于分子探针,运用成像设备(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成像、MRI、光学成像、超声成像及CT成像)实时观测活体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系统在细胞甚至分子水平发生的生理、生化事件[2].与传统医学影像能够直观显示病变形态学结果不同,分子影像可针对特定分子的表达与活性和生物学过程进行显像[3].分子显像剂又称为分子探针,其具有3个基本要素:具体的靶点、能将对比剂带向靶点的转运载体及显像剂[4].本文主要对分子靶向显像剂中转运载体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小肽转运载体在光学和MRI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进行综述.

  •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药代动力学分析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作者:王英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肿瘤相关病死率中居第2位[1].我国是HCC的高发国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世界首位[2].HCC肿瘤组织血供丰富,其微血管生成情况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进展相关[3-5];故针对肿瘤微血管循环的评估对于HCC预后评价、治疗方案制订及疗效评估有着重要意义.MRI是HCC诊断与监测的重要手段,为早期发现和诊断HCC及肿瘤分期和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信息[6-8].

  •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婧玲;邓晓贵;陈莉;吴锐;张卫平

    目的 探讨声辐射力脉冲(ARFI)成像在干燥综合征(S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201 5年9月-2016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或住院的口干、眼干患者64例.依据2002年SS欧美联盟分类(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S组(n=38)及非SS组(n=26).对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进行ARFI成像检查,获得双侧腮腺及颌下腺的剪切波速度(SWV).比较同一组内腮腺、颌下腺左侧与右侧之间以及不同组间同侧腮腺、颌下腺SWV的差异.结果 ①两组组内不同侧腮腺、颌下腺间SWV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双侧腮腺、颌下腺SW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腮腺ARFI成像诊断SS的佳截断值1.99 m/s,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6.3%、80.8%、0.671及0.879.③颌下腺ARFI成像诊断SS的佳截断值2.13 m/s,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AUC分别为79.5%、80.8%、0.603及0.878.结论 ARFI成像可以提供腮腺及颌下腺SWV值,定量反映SS的腺体弹性,在SS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超声对多灶性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良云;刘燕娜;陈雪;胡震;叶艳艳;章春泉

    多发病灶是甲状腺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发病率约为18.4%,其中乳头状癌发病率为28.8%、滤泡性癌为15.5%[1-2].本研究通过描述63例多灶性甲状腺癌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超声诊断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喉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金弋人;郑冬;蒋悦;张夏;韩丹;赵卫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代替常规平扫诊断喉癌的可行性,以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 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喉癌患者行颈部常规CT平扫和双能量动、静脉双期扫描,经双能后处理软件处理得到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比较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病灶平均CT值、病灶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病灶形态、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 常规平扫图平均CT值、病灶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图的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达到诊断要求,与常规平扫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病灶形态、大小、边界、发现病灶内囊变坏死、周围间隙侵犯、骨质破坏及周围淋巴结大小比较无差异.双能量动、静脉期扫描较常规三期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约0.42 mSv (18.3%).结论 采用双能量CT扫描可在保证喉癌患者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种静;孙咏梅;张俊鹏;王宏桥;李萍;董海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参数与PTC结节大小、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造影在PTC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124例,根据PTC结节大径线D分为D<1.0 cm组、1.0 cm≤D≤2.0 cm组、D>2.0 cm组,根据其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LN(+)]组和淋巴结转移阴性[LN(-)]组,分析各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TIC定量参数.结果 ①超声造影提示PTC结节多表现为向心性、不均匀性增强,D<1.0 cm组及1.0 cm≤D ≤ 2.0 cm组以低增强为主(45/57、31/42),D>2.0 cm组以高增强为主(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着PTC直径增大,其超声造影峰值强度[(12.75±3.77)%、(15.53±3.62)%、(18.11±4.28)%]、曲线下面积[(820.52±289.19) %·s、(873.84±156.19)%·s、(1118.8±152.48)%·s]及灌注缺损比例(24.56%、52.38%、72.00%)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超声造影表现为等及高增强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低增强组,且LN(+)组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均高于L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大小、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PTC结节之间超声造影表现有差异,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孕中期胎儿第四脑室正常值的产前超声诊断

    作者:何冠南;罗红;赵婧;肖咸英

    目的 通过标准化的产前超声测量孕中期胎儿第四脑室,测定孕中期胎儿第四脑室正常值.资料与方法 常规超声检查516例孕龄为18~27周+6的单胎妊娠孕妇.在标准的第四脑室平面上测量胎儿第四脑室横径、前后径、周长及面积.结果 胎儿第四脑室切面于孕中期18~27周+6显示率可达100%.不同性别胎儿第四脑室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值包括第四脑室横径、前后径、周长与面积均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r=0.374、0.378、0.387、0.379,P<0.05).结论 通过标准化的第四脑室切面测量,得到第四脑室正常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胎儿第四脑室大小的参考值.

  • 先天性膈膨升的产前超声诊断

    作者:郑言言;穆仲平

    先天性膈膨升指由于膈肌发育不全,肌纤维或胶原纤维有不同程度缺陷,膨出的膈肌只是纤维膜,呈松弛状态,发生率约为1/10 000,其常见的类型分为3种:完全型、部分型、双侧型膈膨升.纵隔移向健侧,胸部器官严重受压致肺功能障碍,尤其是双侧膈膨升型更为严重.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膈膨升国内报道少见[1-2],主要在出生后诊断[3-4].本文对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诊断的5例先天性膈膨升进行回顾性分析.

  • 扩散张量成像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肌肉的评估

    作者:朱汇慈;刘剑羽;周延;王丰;韩劲松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盆底肌肉的参数变化.资料与方法 收集50例POP Ⅲ度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横轴位DTI扫描,b=500 s/mm2,15个方向.将DTI原始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分别形成相应的参数图,在b=0的原始图像上逐层勾画盆底各肌肉的边缘并计算出各DTI参数,测量会阴浅横肌、耻骨内脏肌、耻骨直肠肌、髂骨尾骨肌和闭孔内肌5种盆底双侧肌肉和肛门括约肌的DTI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度(MD)、λ1、λ2、λ3、线性各向异性(CL)、平面各向异性(CP)和球面各向异性(CS).比较每种肌肉左右侧、研究组与对照组间DTI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的5种盆底双侧肌肉中,仅闭孔内肌左、右侧肌肉的FA、λ3、CP、C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研究组仅闭孔内肌左、右侧肌肉的FA、λ3、CL、CP、C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会阴浅横肌FA值和CS值,左侧耻骨内脏肌CL值,右侧耻骨内脏肌FA、λ3、CL、CS、CP值和左侧髂尾肌λ1、λ3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DTI观察女性盆底肌肉技术上可行,可对POP患者的盆底肌肉损伤进行初步评估,并对揭示其发病机制有一定的作用.

  • 经会阴超声对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

    作者:贺秀红;徐霞

    便秘是指自然排便次数减少和(或)粪便排出困难,常伴有会阴部坠胀、排便困难、排便不尽等症状.慢性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既往主要通过直肠排粪造影进行评价,本文利用超声观察患者静息状态及大Valsava动作时后盆腔的变化,为临床诊治便秘提供依据.

  • 前瞻性自适应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扫描模式的临床应用

    作者:史小男;王刚;卢星如;郭奇虹;陈梓娴;房斌

    目的 评价前瞻性自适应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扫描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临床拟行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B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测量并分析两组血管(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腔内密度、噪声、肌肉密度,计算血管密度/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及两组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 A、B组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5.90±2.10) mSv,B组有效辐射剂量(11.31±2.12)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瞻性自适应性心电门控胸痛三联扫描模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超声造影实时判断周围型肺病变初始强化时间点的价值

    作者:刘丹;周爱云;张诚;肖帆;朱皖;罗礼云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CEUS)对比观察法判断周围型肺病变初始强化时间点的应用价值,为CEUS诊断周围型肺病变提供一种新方法.资料与方法 选取经胸部X线或CT检查发现且超声可见的60例周围型肺病变患者行CEUS检查,实时对比观察病灶及周围肺组织灌注情况.周围型肺病变初始强化时间点的判定采用实时CEUS对比观察法,即观察造影剂到达周围型肺病变的时间,与到达病变周围相对正常含气肺组织的时间进行对比.所有病灶均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标本,行病理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肺恶性肿瘤组、慢性炎症病变组和肺炎组.结果 60例周围型肺病变中,肺恶性肿瘤38例(鳞癌15例,腺癌9例,大细胞癌2例,小细胞肺癌9例,转移性肺癌3例),慢性炎症病变14例(结核7例,炎性假瘤3例,肺脓肿4例),肺炎8例.实时CEUS对比观察法肺动脉相显示率为100% (60/60),支气管动脉相显示率为85% (51/60).肺动脉相和支气管动脉相开始时间分别为(6.1±0.9)s和(10.5±1.6)s,肺动脉相开始时间早于动脉相开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CEUS对比观察法用于判断周围型肺病变初始强化时间点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周围型肺病变的准确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

  •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右心室参数评估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建;吴刚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MSCTPA)右心室参数评估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程度及评估早期死亡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1月经非心电门控技术MSCTPA检查的患者260例,其中确诊为APE患者104例,正常者156例,按肺栓塞类型及预后分为混合型栓塞组66例(死亡25例,存活41例),周围型栓塞组36例,中央型栓塞组2例;应用CT后处理测量肺动脉主干及主动脉内径比值(PA/AO),右心室与左心室大内径比(RVD/LVD)及四腔心层面右心室与左心室大截面积比(RVA/LVA),横断面右心室与左心室之间的大距离比值(RV-LD/LV-LD);比较混合型栓塞组、周围型栓塞组及正常组之间右心功能的参数.结果 混合型栓塞组死亡患者右心室参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混合型栓塞组存活患者、周围型栓塞组及正常组RVD/LVD、RVA/L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栓塞组与正常组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PA/A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混合型栓塞组死亡右心室参数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RVA/LVA评估APE早期死亡准确度高,曲线下面积为0.881,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73.2%.结论 MSCTPA右心室相关参数分析可对患者临床严重程度及评估早期死亡率进行预测,其中RVA/LVA的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

  • 感兴趣区的选择对周围型肺癌CT灌注参数的影响

    作者:顾晓雯;崔磊;阮席武;尹剑兵;汤卫霞;朱建峰

    目的 探讨CT灌注后感兴趣区(ROI)的选择对周围型肺癌64层CT灌注参数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64层CT灌注的图像,重复测量大面积勾勒法(ROIm)、大面积画圈法(ROIr)及仿体积法(ROIv)所得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表面通透性(PS)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分析3种不同ROI选择方法所得各参数在同一观察者内及不同观察者间测定的可重复性,并比较不同ROI的稳定性.结果 3种不同ROI所获得的灌注参数在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均表现为较高的一致性(ICC>0.75).此外,不同ROI选择方法所得灌注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OIm与ROIv所得灌注参数较ROIr所得灌注参数稳定.结论 3种不同ROI选择方法所得灌注参数可重复性较好,但ROIm与ROIv较ROIr更适合评价周围型肺癌的血流灌注情况.

  • 表观扩散系数在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郑雪萍;马明平;黄劲柏;俞顺

    目的 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 014年5月-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9例拟接受TKI的晚期NSCLC患者,于靶向治疗前、治疗l周后以及治疗4周后进行3次CT及MRI扫描,比较不同时间点肿瘤长径、平均ADC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间点肿瘤平均ADC值与肿瘤大径及大径变化率的相关性;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各个时间点ADC值组内及组间差异.用Bland-Altman分析法分析操作的可重复性.结果 治疗1周后ADC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t=-6.329,P<0.05),而治疗1周后肿瘤大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后ADC值明显升高(t=-4.878,P<0.05),肿瘤大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4,P<0.05).靶向治疗前肿瘤ADC值与治疗4周后的大径变化率呈负相关(r2=-0.474,P<0.05).有效组内靶向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有效组与无效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操作者间可重复性好.结论 靶向治疗1周后的ADC值能较肿瘤大径更敏感地反映肿瘤治疗后的改变,并且治疗前的ADC值在预测靶向治疗4周后的大径变化趋势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具有可重复性.

  • 下肢浅静脉曲张25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成像研究

    作者:张静;姜建威;殷允娟;侯海燕

    目的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治疗前后需进行大范围CT或X线造影检查,接受的辐射剂量较高.本研究拟评估低剂量CT增强扫描对下肢曲张浅静脉成像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选择临床拟诊为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40例,根据扫描参数的不同,将连续4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标准组):120 kV,250 mAs;Ⅱ组:120 kV,100 mAs;Ⅲ组:100 kV,200 mAs;Ⅳ组.:80 kV,300 mAs.对有效剂量(E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①Ⅰ~Ⅳ组间年龄、体重指数及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Ⅰ~Ⅳ组间的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Ⅰ~Ⅳ组的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3.6,P<0.05).所有图像均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应用较低管电压和较高的管电流(80 kV,300 mAs)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对图像质量影响较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以作为临床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常规扫描参数.

  • 不同管电压对下肢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作者:葛涌钱;周学军;包雪平;陈小华;曹亮;吴晓翔

    下肢CT血管成像(CTA)己成为常规检查,其大范围容积扫描使得辐射剂量较大[1].近年来,通过降低管电压来降低辐射剂量的报道多局限于对比两组不同管电压[2].本研究拟通过降低120 kVp管电压至100 kVp及80 kVp后,多组比较分析对下肢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满足诊断要求时低管电压扫描的可行性.

  • 超声造影评价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作者:刘璐;赵萍;陈慧贞;伍凌鹄;刘鸽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成像探讨股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股动脉斑块稳定性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选取62例存在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均行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成像,检测患者股动脉斑块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曲线下面积(AUC)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情况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的造影EI及AU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Ⅲ、Ⅳ级新生血管居多,对照组中Ⅰ、Ⅱ级新生血管居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斑块大厚度、横截面积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EI和AUC均与脑梗死呈正相关(r=0.331、0.416、0.410,P<0.05).结论 ①利用超声造影成像检测脑梗死患者股动脉低回声斑块的特点为新生血管较丰富,斑块较不稳定.②股动脉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情况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有望为临床预测及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供新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