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중국의학영상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 影响因子: 1.3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5185
  • 国内刊号: 11-315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复兴路28号解放军总医院健宾楼1206室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蔡幼铨 周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MRI表现及疗效

    作者:邓满红;姚德惠;李婧;黄丽玲;邹光辉

    目的: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本研究分析肝癌RFA术后的MRI表现及疗效,以提高肿瘤的完全消融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共114个病灶)肝癌患者经皮RFA术后的MRI表现,包括RFA术后1个月、4个月及7个月的病灶大小、信号变化及强化情况;分析术后消融灶两种不同MRI T1WI高信号环表现及肿瘤局部复发率。结果肝癌RFA术后1个月病灶周边在T1WI呈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病灶范围较前稍增大,增强扫描病灶周围呈薄层均匀环形强化,中心区无强化;术后4个月病灶大小相对稳定,病灶周围强化减弱;术后7个月病灶范围较术前缩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肝癌复发者,消融灶T1WI高信号环不完整,不完整区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状强化,延时期大部分呈稍低信号,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T1WI高信号环完整组与不完整组术后7个月复发率分别为6.12%、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高信号环完整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较T1WI高信号环不完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经皮穿刺RFA术后的MRI检查具有特征性的表现,通过T1WI高信号环的完整性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能早期提示肝癌RFA术后的疗效,指导临床尽早选择治疗方案。

  • 超声、CT和MRI在甲胎蛋白阴性肝癌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作者:夏水伟;杨宏远;纪建松

    目的:肝细胞癌术后复发严重制约患者生存期提高,本研究探讨超声(US)、CT和MRI在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术后随访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FP阴性(<20 ng/ml)肝癌患者术后随访的US、CT、MRI资料,分析病灶大小、形态、边界以及强化模式等特征,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复发病灶的检出率。结果55个复发病灶呈圆形、类圆形,长径0.7~3.4 cm,平均(1.7±1.1)cm;单发病灶16例,多发病灶15例;超声病灶内及周围树状广泛分布的血管,流速分布不均;增强CT、MRI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减退。US、CT、MRI对总复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60.0%(33/55)、83.6%(46/55)、89.1%(4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20,P<0.01)。对于0.7 cm≤病灶<1.0 cm,肝脏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及US,检出率分别为80.0%(16/20)、65.0%(13/20)、40.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0,P<0.05);MRI、CT及US对1.0 cm≤病灶≤2.0 cm复发灶检出率分别为91.7%(22/24)、91.7%(22/24)、66.7%(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2,P<0.05)。结论影像学随访能够早期检出AFP阴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典型CT、MRI表现呈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减退;对于<2 cm复发肿瘤MRI具有独特优势。

  • 书评

    作者:

    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赵世华教授主编的《心血管磁共振诊断学》已于2011年5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得到刘玉清院士和胡大一教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亲自作序。该书系统阐述了心脏MR成像技术及其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优势及不足。本书全部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以及多年来所总结的心得历尽心血凝练而成,病种全面,内容翔实,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是该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参考书。可供医学影像学医师,心脏内、外科医师阅读参考。

  • 个性化能谱协议在上腹部CT扫描中的应用

    作者:陈晓侠;马春玲;雷雨欣;田欣;任占丽;田骞;杨琪

    目的:通过优化选择能谱扫描协议,与常规120 kVp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探讨个性化能谱扫描在上腹部常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行常规120 kVp平扫加能谱增强扫描,B组行能谱平扫加120 kVp增强扫描。能谱扫描协议根据患者常规120 kVp、NI10-5 mm的平均毫安秒进行个性化选择,重建平扫和门静脉期120 kVp或70 keV序列图像。比较两组平扫和门静脉期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E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门静脉主干的标准差(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A组GSI门静脉期扫描的CTDIvol、ED小于120 kVp平扫(P>0.05)。B组GSI平扫的CTDIvol、ED小于120 kVp门静脉期扫描(P>0.05)。B组GSI平扫的CTDIvol、ED小于A组120 kVp平扫,A组GSI门静脉期扫描的CTDIvol、ED小于B组120 kVp门静脉期扫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GSI平扫在肝实质、脾实质和门静脉主干的SD均小于A组120 kVp扫描(P<0.05),SNR均大于A组120 kVp扫描(P<0.05);A组GSI门静脉期扫描,在肝实质、脾实质和门静脉主干的SD均小于B组120 kVp门静脉期扫描(P<0.05)。结论优化后的个性化能谱扫描协议,辐射剂量略有减少,且能谱单能量图像质量的SNR、CNR优于或等于常规120 kVp扫描图像,并可提供多参数诊断及多应用平台,可在上腹部扫描中常规应用。

  • 肾脏原发性小细胞癌1例

    作者:杨海鹏;胡毅;张燕霞;韩丽萍;张铁

    1病例简介
      男,63岁。主诉:左颈部包块6个月。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及压痛,患者无发热及血尿。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生化指标均正常。影像表现:左肾肿块,颈、胸、腹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A~C)。患者行左肾根治术,术中见左肾上极一灰白色肿物,大小约10 cm×9.5 cm×6 cm,周边无明显粘连,肾动静脉显示不清,肾蒂周围见多发融合淋巴结。术后病理:肿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分布,细胞小,核深染,可见核分裂象,瘤细胞间见出血坏死;肿瘤未侵及肾被膜及肾盂黏膜,肾门部淋巴结见癌转移。免疫组织化学院细胞角蛋白弱阳性,鳞状上皮基底上层细胞约50%阳性,人波形蛋白、突触素、嗜铬素A、CD56均阳性,CD99、LCA、细胞角蛋白7、P63均阴性(图1D)。诊断:肾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继续靶向治疗,10个月复查CT提示肝转移(图1E),术后12个月死亡。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医学
  • 双能量CT不同图像融合技术在胃癌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王玮;郭小超;王霄英;刘建新;杨俊哲

    目的:常规CT胃癌病灶对比度欠佳,本研究探讨双能量CT图像融合技术在提高胃癌对比度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癌患者的腹部双能量CT增强图像,将双能量图像进行线性及非线性融合,比较100 kVp、140 kVp及各组融合图中胃癌-正常胃壁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100 kVp、140 kVp及3组线性融合图胃癌对比度及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6、26.1,P<0.001),M=0.7时线性融合图的CNR大。3组非线性融合图胃癌对比度及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8.5、49.5,P<0.001),BW=0 HU时图像具有大对比度及CNR。与线性融合图相比,BW=0 HU非线性融合图对胃癌的对比度提高36%,CNR提高47%。图像主观评价中,BW=0 HU非线性融合图被多选为适于胃癌病灶观察的图像。结论 BW=0 HU非线性融合图可以提高胃癌病灶的显示效果,对于胃癌准确分期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 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伴回流梗阻1例

    作者:王淑玲;郑春华;杨翔;任军;刘裴

    1病例简介
      男,1个月24 d,因咳嗽伴吐沫4 d、呼吸困难、发绀1 d入院。体格检查:患儿全身皮肤发暗,颜面、口唇及舌尖发绀明显;呼吸次数60~80次/min,三凹征阳性,经皮血氧饱和度70%~80%;双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150次/min,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床旁超声心动图见图1,房间隔继发孔可见回声缺失4 mm,未见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左心房后上方见一长管形共同腔,4支肺静脉均汇入此腔,大小约1.0 cm×2.0 cm(图1A),通过内径3 mm的交通口与增大的冠状静脉窦相连(图1B)。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三尖瓣轻度反流,连续多普勒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为60 mmHg,房间隔继发孔处探及右向左为主的双向分流。共同腔内血流通过狭窄的交通口汇入冠状静脉窦,交通口处可见高速花色血流信号(图1C、D)。患儿入院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 TAPVC)矫治术。术中所见:探查4条肺静脉于左心房后汇合成一共腔,经过直径3 mm开口进入冠状静脉窦;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径约4 mm。超声诊断:TAPVC,房间隔缺损(继发孔),肺静脉回流梗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 超声心动图诊断右肺动脉起源异常1例

    作者:李广;王小丛;马雁;李闯

    1病例简介
      女,21岁。主诉:间断咳血4个月,加重伴乏力、气短1个月。体格检查:血压90/70 mmHg,脉搏76次/分,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 cm。口唇发绀,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连续机械样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图1A)提示右心室前壁增厚,右肺动脉起自主动脉,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运动不协调;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图1B)示肺动脉压力增高,肺动脉起源异常;胸主动脉CT血管成像(图1C)示右肺动脉先天起源于升主动脉,动脉导管未闭,双肺上叶、下叶少许炎变或肺泡积血,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相符。

  • 斑点追踪成像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左心室功能

    作者:王雷;王志斌;王吴刚;李俊芳;李勇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可导致机体多脏器结构和功能发生损害,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OSA患者左心室功能。资料与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轻、中、重度OSA患者各20例,另外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各组受检者纵向、圆周、径向收缩期应变(S)、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应变率(SRA),并计算各方向舒张早期应变率与舒张晚期应变率比值(SRE/A)。结果 OSA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自中度OSA组开始减低,中度OSA组、重度OSA组与对照组及轻度O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周、径向收缩功能自重度OSA组开始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纵向、圆周、径向舒张功能在中度OSA组、重度OSA组较轻度OSA组及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斑点追踪成像可以早期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OSA患者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OSA,为OSA的诊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偏心型封堵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

    作者:胡原;黄鹏;罗金文;陈文娟

    目的: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偏心型封堵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探讨TEE在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监测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EE监测偏心型封堵器经胸微创封堵VSD的45例患儿,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合适病例。术中开胸前行TEE检查详细评估VSD,其中膜周型21例,嵴内型15例,干下型9例,选择合适的偏心型封堵器,引导封堵器放置,术后即可评估封堵效果。结果45例行封堵的患儿中,42例成功封堵,成功率为93.3%,其中膜周型21例,嵴内型15例,干下型6例。TEE测量VSD直径平均(4.5±0.7)mm(3~7 mm),术中所用封堵器直径平均(5.7±1.2)mm (4~8 mm),术中封堵器大小与术中TEE测量VSD大小呈正相关(r=0.87,P<0.05)。随访3~24个月,封堵器位置正常,无轻量以上的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偏心型封堵器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TEE对于确保手术成功和安全有重要作用。

  • 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刘婷婷;曹和涛;李宁;于芹;侯冬梅

    目的:探讨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CT资料,分析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形态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χ2=0.64,P>0.05)。>60岁25例,≤60岁7例(χ2=13.58,P<0.01)。非脏器型裂孔疝27例,其中脂水混合型23例,单纯积液型4例;脏器型裂孔疝5例(χ2=5.47, P<0.05)。伴腹腔积液28例,其中非脏器型裂孔疝23例,脏器型裂孔疝1例(χ2=9.56, P<0.01)。非脏器型裂孔疝疝囊积液横断位依层面高低呈类圆形、弯月、环状和水滴状,多平面重组主要呈弯月和倒水滴状;脏器型裂孔疝疝囊积液形态不规则。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吞咽困难、胸闷和上腹部不适。结论胸腹腔压力梯度差增大驱使腹水进入膈上疝囊或裂孔卡压可能是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主要形成机制。类圆形、弯月、环状和水滴状是裂孔疝疝囊积液的特殊形态,且与腹腔相通。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结核与正常免疫肺结核的CT表现

    作者:李春华;吕圣秀;舒伟强;何颖竹;王惠秋;刘雪艳

    目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结核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影像表现多样。本研究探讨AIDS合并肺结核与正常免疫肺结核的临床与影像表现,以提高对AIDS合并肺结核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42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及150例非AIDS肺结核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资料,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密度、性质、纵隔肿大淋巴结强化方式及胸膜受累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热、呼吸困难、乏力、纳差、体重下降、头痛、腹泻、视物模糊、尿路刺激征、口腔黏膜白斑、皮肤瘙痒、皮疹、合并其他肺部感染及肺外结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173~68.542,P<0.05、P<0.01、P<0.001)。观察组痰涂片抗酸杆菌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χ2=30.376、9.254、16.200, P<0.05)。影像学表现:观察组I型、II型、IV型、V型患者多于对照组(χ2=5.977、8.621、18.769、20.864,P<0.05、P<0.01、P<0.001),病灶位于中下肺及累及3叶以上均多于对照组(χ2=18.692、5.860,P<0.05、P<0.001)。粟粒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观察组多于对照组(χ2=13.404、34.704、19.469,P<0.001);钙化、纤维化、空洞及支气管扩张少于对照组(χ2=6.539、4.658、7.280,P<0.05、P<0.01、P<0.001)。结论当AIDS患者出现全身多发症状,肺内病灶位于中下肺并累及3叶以上,同时出现粟粒结节、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表现时应考虑合并肺结核的可能。

  • 肺癌骨转移骨闪烁现象的CT表现

    作者:邱艳芳;文智;许晓燕;王永丽;于莹莹;赵艳萍

    目的:骨闪烁现象在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疗效监测中的描述比较详尽,而MSCT对该现象的研究鲜有报道,且此现象易被误认为疾病进展。本文探讨经伊班膦酸治疗后的肺癌骨转移患者CT骨闪烁现象及其CT特征,以提高对此现象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肺癌骨转移患者经伊班膦酸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对治疗后3个月骨闪烁组、疾病进展1组及疾病进展2组骨转移灶的CT值及CT特征进行比较。结果骨闪烁现象的发生率为6.7%(3/45)。治疗后3个月,骨闪烁组、疾病进展1组的C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7、-2.788,P<0.001、P<0.05),疾病进展2组治疗后3个月的CT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1, P>0.05)。治疗后3个月骨闪烁组大多表现为溶骨型病灶发生成骨性硬化改变,疾病进展组大多表现为病灶新发骨膜反应、成骨或混合型病灶伴溶骨性破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9、8.041、4.154,P<0.01、P<0.05)。两组成骨型病灶密度是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结论肺癌骨转移经伊班膦酸治疗后3个月,当骨转移疗效评价(疾病进展)与临床综合疗效评价(有效)结果不一致时,可以用骨闪烁现象解释,CT特征改变的分析有助于其与疾病进展的鉴别。

  • 儿童胸壁横纹肌肉瘤的CT诊断

    作者:邓立维;吴慧莹;徐文彪;陈希文;黄杰灵;成官迅

    目的:原发于胸壁的横纹肌肉瘤(RMS)少见,关于儿童胸壁RMS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较少,本文分析了儿童胸壁RMS的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儿童胸壁RMS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壁RMS的5例患儿的CT影像资料,总结患儿RMS的CT影像特点。结果5例患儿中,病灶位于前胸壁1例,后胸壁2例,侧胸壁(腋下)2例。病灶形态呈类圆形或梭形,部分肿块呈浅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2例,密度较均匀3例;5例病灶均未见钙化及脂肪组织。肿块侵犯邻近椎管1例;肿块突入胸腔压迫肺组织1例,压迫心脏及肝脏1例;肿块包绕血管生长2例。5例病灶均紧邻肋骨、肱骨、肩胛骨及脊柱骨等,有骨质破坏1例。增强扫描5例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病灶内可见较多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影,其内坏死区不强化。2例出现肺转移灶,1例出现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儿童胸壁RMS的CT表现为胸壁较大或巨大软组织肿物,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内无钙化及脂肪组织,部分有坏死区,邻近组织受推压甚至侵犯,可出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以周边强化明显。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增强CT影像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动态对比增强MRI Tofts模型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

    作者:尹平;刘义;周津如;时晓清;曾春;王静杰;李咏梅

    目的:多发性硬化(MS)具有时间、空间多发的特征,是造成青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Tofts模型在MS中的应用价值及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和DCE-MRI检查,并应用两室Tofts模型后处理,定量分析MS患者病灶及看似正常的白质(NAWM)区的容积转移常数(Ktrans)、细胞外液间隙对比剂百分比(Ve)、内渗透系数(Kep)、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并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及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非强化病灶区、病灶旁NAWM区与远离病灶的NAWM区两两比较,3组间Ktrans、Ke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7、22.343, P<0.05);但非强化病灶区的Ve与病灶旁及远离病灶的NAWM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间CBF、CB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程与CBF呈正相关(r=0.518,P<0.05),其余参数与EDSS评分及病程均无明显相关性(r=-0.371~0.052, P>0.05)。结论 DCE-MRI采用Tofts模型能定量分析RRMS患者病灶及NAWM区的微血管渗透及灌注特点,准确地反映RRM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

    作者:

  • CO2吸入负荷MR灌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初步研究

    作者:田晞;麻增林;栗金红;孔晓华;王曼;吴刚

    目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动力学和脑血管储备(CVR)功能改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应用CO2吸入负荷MR灌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CVR功能进行评估。资料与方法选择28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和对照组10例正常人,在CO2吸入负荷试验前后2次进行MR灌注扫描,选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健侧对应部位及对照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对应区作为感兴趣区(ROI),测量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CVR功能。结果①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侧ROI的rCBV、rCBF、rMTT CO2吸入负荷试验前分别为149.16±33.01、18.04±5.24、8.65±1.81,CO2吸入负荷试验后分别为156.23±21.60、23.77±8.77、8.72±3.01,CO2吸入负荷试验后rCBV、rCBF及rMTT增加(t=1.238、2.561、2.647,P<0.05);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健侧ROI的rCBV、rCBF、rMTT CO2吸入负荷试验前分别为176.22±40.12、22.43±5.74、8.10±3.71,CO2吸入负荷试验后分别为198.54±39.87、27.64±7.22、8.03±2.97, CO2吸入负荷试验后rCBV、rCBF增加(t=1.780、1.665,P<0.05)、rMTT减少(t=2.871, P<0.05)。②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侧、健侧及对照组ROI的CVR分别为18.9%、26.8%、39.1%,患侧与对照组、健侧与对照组、患侧与健侧组间CV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4、2.321、1.874,P<0.05)。结论 CO2吸入负荷试验MR灌注成像是评估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 很可能的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脑葡萄糖代谢统计参数图分析

    作者:郭喆;王瑞民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为很可能的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sCJD)患者的脑FDG PET/CT影像,总结其显像特点,并通过统计参数图(SPM)分析sCJD患者的受影响脑区,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辅助影像学方法。资料与方法7例患者根据WHO标准及2009年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临床很可能的sCJD,均行FDG PET/CT显像,选择年龄匹配的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图像分别进行视觉分析及SPM分析。结果视觉分析见sCJD患者存在广泛的皮层及基底节区葡萄糖代谢减低,部分患者为单侧减低为主;SPM分析sCJD组双侧顶叶、额叶、枕叶及尾状核头放射性摄取较对照组减低(P<0.05),单侧为主患者的SPM分析提示存在小脑交叉失联络(P<0.05)。结论 sCJD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特点为广泛的皮层及基底节区代谢减低,其葡萄糖代谢异常改变在特定的临床背景下可成为sCJD临床诊断的依据之一。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三十次全国学术大会第一轮通知(征文及专题征集通知)

    作者: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

  • 超声引导下粗针活检术在乳腺叶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魏莉;孟宪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粗针活检术(US-CNB)在乳腺叶状肿瘤(PT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患者预后。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US-CNB明确诊断或倾向性诊断为PTB的57例患者的超声与病理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7例PTB患者中,US-CNB诊断46例为良性PTB,8例不除外交界性PTB可能,3例为间叶源性恶性肿瘤,需除外恶性PTB;术后病理48例诊断为良性PTB,6例为交界性,3例为恶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 US-CNB诊断PTB的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100.00%,符合率为96.49%,漏诊率为4.17%,误诊率为0,Youden指数为0.96,Kappa值为0.8345。结论 US-CNB诊断PTB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读者?作者?编者

    作者:

    医学科技论文摘要撰写要求: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结构式摘要由目的、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4 个要素组成。目的中需简要交代研究的前提(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资料与方法中需简述研究类型(如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人口学(研究对象)或材料、分组、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摘要方法中不需要指明具体使用的统计学方法;结果中针对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简要列出主要的、有意义的或新发现的研究结果,指出临床与统计学的意义和价值;结论是针对结果的分析、评价和应用,肯定经过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及其获得的某些结论,但不能超出研究结果的范围而过度推论,同时指出这些结论的理论或实用价值。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参考文献,英文缩略语首次出现需注明中文全称。中文摘要以350 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需与中文摘要对应。

  • 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联合磁共振成像对乳腺肿物的诊断

    作者:杨伟萍;练斌;丁战铃;黄艳;李航;金观桥;韦长元

    目的:评价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与MRI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肿物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良恶性肿物的54例患者,均行弹性超声及MRI检查,通过定量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测定肿物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的应变率比值(SRR),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获得区分乳腺肿物良恶性的佳临界值,比较超声SRR、MRI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乳腺肿物的准确度。结果良性组SRR为2.24±1.28,与恶性组的4.96±1.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8, 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超声SRR诊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佳临界值为2.41。超声SRR、MRI、SRR联合MRI应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准确度分别为81.48%(44/54)、85.19%(46/54)、96.30%(52/54);超声SRR与MRI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7,P>0.05);联合诊断准确度明显高于超声SRR、MRI的诊断准确度(χ2=6.000、3.967,P<0.05)。结论超声SRR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鉴别诊断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提供更有价值的量化指标,同时结合MRI诊断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误诊的潜在原因

    作者:李晔;王知力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进行超声检查,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的145例女性乳腺病变患者共155个病灶进行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获得病灶的弹性模量参数,分析弹性模量大值、平均值、小值和弹性比值,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及导管内乳头状瘤在误诊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其他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弹性模量的差异。结果155个病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20个,腺病23个,纤维腺瘤23个,炎症9个,腺病伴纤维腺瘤17个,乳腺癌63个。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弹性模量大值、平均值、小值和弹性比值分别为(84.39±74.08)kPa、(51.33±46.36)kPa、(26.55±24.98)kPa、2.80±2.18,介于乳腺癌与其他良性病变之间,与乳腺癌及其他良性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校正检验水准,P=0.003)。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剪切波弹性模量值介于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可能是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时造成误诊的潜在原因。

  • 乳腺小肿块的超声BI-RADS联合弹性成像分析

    作者:周宁;陈方红;纪建松;孙终霞;陈志辉

    目的:直径≤1 cm的小乳腺癌恶性特征不明显,容易误诊。本文探讨直径≤1 cm乳腺小肿块的超声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患者共258个肿块,大直径≤1 cm,进行超声BI-RADS分类,联合UE评分法对其进行调整,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小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258个乳腺小肿块中,良性肿块178个(69.0%),恶性肿块80个(31.0%)。术前评估为BI-RADS 3、4、5类乳腺小肿块对恶性肿块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3%(17/165)、60.5%(46/76)、100.0%(17/17)。BI-RADS联合UE调整后的BI-RADS 3、4、5类乳腺小肿块对恶性肿块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3%(9/169)、75.0%(54/72)、100.0%(17/17)。两者联合调整后的BI-RADS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明显高于调整前BI-RADS分类的0.827(Z=2.83,P<0.05)。结论直径≤1 cm的乳腺小肿块中,BI-RADS 3类的阳性预测值偏高,联合UE调整后的BI-RADS 3类的阳性预测值降低,BI-RADS 4类的阳性预测值升高,提高了乳腺小肿块的超声BI-RADS分类效能,有助于鉴别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

中国医学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