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药学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중국약리학여독리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
  • 主办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
  • 影响因子: 1.1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3002
  • 国内刊号: 11-115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140
  • 曾用名: 中国药理学与毒力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永祥
  • 类 别: 药学
期刊荣誉:
  • 附子对H9c2心肌细胞系线粒体的毒性作用机制

    作者:赵佳伟;何家乐;马增春;梁乾德;王宇光;谭洪玲;肖成荣;汤响林;高月

    目的:研究附子对H9c2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毒性作用与机制。方法附子水提取物6.25,12.5,25,50和100 g · L-1作用于H9c2细胞24 h,荧光染色和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附子水提取物6.25,12.5和25 g·L-1作用于H9c2细胞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生成的变化;使用相应的荧光探针,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Ca2+、线粒体内Ca2+以及线粒体内超氧化物水平的变化;萤火虫荧光素法检测细胞内ATP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共激活因子-1α(Pgc-1α),Bcl-2和Bax mRNA的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Pgc-1α蛋白的表达。结果附子水提取物12.5~100 g·L-1作用于H9c2细胞,可显著抑制细胞活性(P<0.05),IC50值为47.4669 g·L-1,95%的可信限32.5997~69.1145 g·L-1。附子水提取物25 g·L-1处理后,ROS的荧光强度由正常对照组的204±67升高到454±78(P<0.05),线粒体超氧化物的荧光强度由5.4±1.8升高到26.8±8.5(P<0.01),线粒体膜电位由1.7±0.5下降到0.8±0.4(P<0.05),线粒体内Ca2+的荧光强度由38.0±4.3下降到9.2±1.6(P<0.01),细胞内Ca2+的荧光强度由7.8±0.8升高到22.1±0.5(P<0.05),细胞内ATP浓度由(10.6±0.4)μmol·g-1下降到(5.3±1.1)μmol·g-1蛋白(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附子水提取物25 g·L-1组Pgc-1α和Bcl-2的mRNA表达分别由正常对照组的1.00±0.10和1.00±0.10下降到0.09±0.06(P<0.01)和0.43±0.06(P<0.01),Bax mRNA表达由1.00±0.03升高到1.17±0.06(P<0.05);Pgc-1α蛋白表达由正常对照组的0.906±0.034下降到0.541±0.003(P<0.01)。结论附子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线粒体毒性,其作用是多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附子的心肌线粒体毒性可能是附子造成心肌毒性的原因。

  • 全反式维 A 酸对小鼠胚胎腭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陈沐;杨旭;李正明;刘学;王伟财;黄洪章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 A 酸(atRA)对小鼠胚胎腭间充质细胞(MEPM)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 MEPM 细胞,在成骨诱导(OM)培养基中分别加入 atRA 0.1和1.0μmol??L-1,分别于培养1,3,5,7和9 d 用 MTT 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化学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培养21 d 后,Von ̄Kossa染色观察矿化面积比。培养9 d 后,逆转录 PCR(RT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 Runx2、骨桥蛋白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1b, Bmpr2和 Smad5 mRNA 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9 d 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M 及 OM+atRA 0.1和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OM 组细胞 ALP 活性高,OM+atRA 1.0μmol??L-1组 ALP 活性明显低于 OM 组(P<0.05)。培养21 d 后,Von ̄Kossa 染色结果显示,OM+atRA 1μmol??L-1组矿化结节面积比为(3.56±1.24)%,明显低于 OM 组(10.33±2.29)%( P <0.05)。培养9 d 后,OM 组的 Runx2相对表达各组内高,OM+atRA 1.0μmol??L-1组与其相比约下调20%(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M 组、OM+atRA 0.1和1.0μmol??L-1组骨桥蛋白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0.05)。 OM 组的 Bmpr1b mRNA 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组的1.6倍,OM+atRA 1.0μmol??L-1组的相对表达仅为OM 组的33%(P<0.05)。 OM+atRA 1.0μmol??L-1组 Smad5 mRNA 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 OM 组(P<0.05)。结论atRA 能抑制MEPM 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 Bmpr1b 影响 BMPR 信号有关。

  • 雷公藤内酯醇对应激小鼠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用

    作者:陈力超;潘笑宇;费宁;连乐竞;许笑笑;吴飞燕;潘建春

    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抑郁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ICR小鼠,每天选取8种刺激中的1种进行刺激应激,每日1次,共计14 d,制备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每天应激前10 min,ip给予雷公藤内酯醇20,40,80和160μg·kg-1,第15天起,给予药物处理10 min后,每天检测一个行为学指标。采用自发活动实验测定运动总路程,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实验测定累计不动时间。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和前额叶中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结果雷公藤内酯醇不影响小鼠的自主活动能力。慢性应激组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给予雷公藤内酯醇80和160μg·kg-1后在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分别由慢性应激组的(160±18)s下降为(102±14)s(P<0.05)和(83±14)s(P<0.01),而丙米嗪(10 mg·kg-1)和氟西汀组(10 mg·kg-1)分别为(77±11)s(P<0.01)和(96±9)s(P<0.01)。给予雷公藤内酯醇40,80和160μg·kg-1后在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分别由慢性应激组的(128±8)s下降为(93±9)s(P<0.05),(85±8)s(P<0.01)和(77±11)s(P<0.01),丙米嗪和氟西汀组分别为(64±9)s(P<0.01)和(72±6)s(P<0.01)。雷公藤内酯醇80和160μg·kg-1组海马内p-CREB蛋白表达增加(P<0.05),前额叶内p-CREB蛋白表达亦显著性增加(P<0.05)。雷公藤内酯醇80和160μg·kg-1组海马和前额叶中BDNF的表达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引起的小鼠抑郁样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且这种改善作用可能与其参与调节p-CREB-BDNF通路有关。

  • 三氧化二砷对小鼠卵母细胞线粒体DNA氧化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文雅;牛志丹;古雪岩;张迎梅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小鼠卵母细胞线粒体DNA(mtDNA)的氧化损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①体外实验挤压正常小鼠卵巢获取卵母细胞,培养成熟后,分为As2O31和2μmol·L-1单独处理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5 mmol·L-1处理组、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Tempo)1 mmol·L-1处理组、As2O31或2μmol·L-1+NAC 5 mmol·L-1共处理组、As2O31或2μmol·L-1+Tempo 1 mmol·L-1共处理组,培养20 h后,收集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指标测定。②体内实验雌性昆明小鼠ip给药,分为As2O31和2 mg·kg-1染毒组、As2O31或2 mg·kg-1+NAC 200 mg·kg-1组,每日1次,连续60 d,椎脱臼处死取卵母细胞。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8-羟基脱氧鸟苷酶(8-OHdG)联免疫反应检测提取mtDNA中8-OHdG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DNA聚合酶γ(Polγ)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的蛋白表达;β-半乳糖苷酶(β-Gal)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溶酶体活力。结果①体外实验As2O3单独处理组小鼠卵母细胞中ROS和8-OHdG含量升高,Polγ和mtTF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As2O3与NAC或Tempo共处理组卵母细胞中ROS含量减少,8-OHdG水平降低,Polγ和mtTF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②体内实验 As2O3单独处理组小鼠卵母细胞中ROS和8-OHdG含量升高,Polγ和mtTF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As2O3与NAC共处理组小鼠卵母细胞中ROS含量减少,8-OHdG水平降低,Polγ和mtTFA蛋白表达水平提高(P<0.05)。As2O3单独处理组体外培养的卵母细胞,β-Gal活力显著提高(P<0.05),而As2O3与NAC或Tempo共处理组β-Gal活力显著下降(P<0.05)。体内实验各处理组β-Gal活力无显著差异。结论砷暴露可诱导小鼠卵母细胞大量生成ROS,抑制线粒体基因组修复与复制相关因子Polγ及mtTFA的表达,同时改变溶酶体活力,终诱发mtDNA氧化损伤。

  • 元胡总碱对实验性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艳;王盛丰;沈欢欢;龚婷婷;单伟光

    目的:研究元胡总碱(TARC)对实验性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胃黏膜下注射冰乙酸方法制备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第2天,按照分组分别ig给予西咪替丁400 mg·kg-1,TARC 20,40和80 mg·kg-1,连续ig 15 d,末次给药后2 d,测定大鼠胃液分泌量及胃液总酸度;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和损伤抑制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和EGF受体(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面积和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提示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比较,西咪替丁组和TARC 80 mg·kg-1组分别降低胃黏膜损伤面积的39.9%和23.7%,胃黏膜损伤指数分别降低52.3%和30.5%(P<0.01),TARC 80 mg·kg-1组与西咪替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西咪替丁组及TARC 40和80 mg·kg-1组大鼠胃黏膜EGF蛋白表达分别增加81.8%,24.2%和57.6%,EGFR蛋白表达分别增加45.9,16.2%和29.7%。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胃黏膜脱落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西咪替丁组、TARC 40和80 mg·kg-1组胃组织病变明显改善。结论 TARC具有保护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胃黏膜组织中EGF和EGFR的表达有关。

  • 第八届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中国论坛--老年人群专题论坛征文通知

    作者:

  • 胡桃醌诱导人宫颈鳞癌SiHa细胞凋亡机制

    作者:张巍;朱文赫;李妍;罗军;赵行宇;徐俊杰;姜艳霞;吕士杰

    目的:探讨胡桃醌对宫颈鳞癌SiHa细胞促凋亡作用的机制,并研究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胡桃醌20μmol·L-1处理SiHa细胞24,48和72 h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胡桃醌20μmol·L-1处理SiHa细胞24 h,流式细胞仪测定SiHa细胞凋亡,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激活型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抑癌基因蛋白PTEN以及PI3K/AKT通路中AKT和pAKT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胡桃醌组在24,48和72 h SiHa细胞稀疏,脱壁,变圆;细胞存活抑制率分别为43.3%,63.0%和73.1%(P<0.05,P<0.01);胡桃醌20μmol·L-1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增高至(6.47±1.79)%(P<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53.0%,BAX和激活型胱天蛋白酶3蛋白表达分别上升85.5%及183.3%,抑癌基因蛋白PTEN表达增加75.0%,pAKT表达降低45.8%(P<0.05)。结论胡桃醌可能通过上调PTEN的表达抑制PI3K/ATK通路,进而促进细胞凋亡。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入编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作者:

  • 氚标记盐酸川丁特罗的合成和大鼠口服后排泄动力学

    作者:张天宏;张城;杨翠平;王晓英;廖莎;孙沐禛;李敬来;张振清

    目的:探讨大鼠口服放射性氚标记盐酸川丁特罗([3H]SPFF)后经尿、粪和胆汁的排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化学法合成[3H]SPFF,并进行放化纯度鉴定。粪尿排泄实验观察SD大鼠经口45.5 MBq·kg-1(1 mg·kg-1)给药后168 h内经尿和粪累积放射性排出率。胆汁排泄实验观察胆汁引流模型大鼠给药后,72 h内胆汁累积放射性排出率。HPLC-放射性检测法鉴定单只大鼠尿和胆汁中放射性成分组成。结果化学法合成获得5 mL[3H]SPFF甲醇溶液(比活度403 GBq·g-1),化学纯度>96%,放化纯>97%。粪尿排泄实验的结果表明,经口给药后,SD大鼠体内放射性物质经泌尿系统排出较快,168 h经尿粪累积排出率达84.74%,其中尿回收56.63%,粪回收28.10%。胆汁排泄实验显示,给药后3 d,经胆汁放射性累积排出率为29.3%。放射性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单只SD大鼠给药后72 h尿液中累积总放射性排出量占给药量的48.61%,其中原型占4.71%,产物占42.62%。72 h胆汁中累积总放射性排出量占给药量的28.14%,其中原型占9.51%,产物占18.63%。结论大鼠经口盐酸川丁特罗后吸收完全,主要经尿液以代谢物形式排泄。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再次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作者:《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 边缘下皮质脑区微注射克仑特罗对线索诱导海洛因复吸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益琦;陈为升;徐文锦;庄丁丁;唐甩恩;朱华强;赖苗军;周文华;刘惠芬

    目的:观察边缘下皮质(IL)脑区注射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克仑特罗对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固定比率F1程序进行海洛因自身给药训练,每天4 h,连续14 d,建立海洛因自身给药模型。随后每天进行2 h环境消退,直至达到消退标准。每侧IL脑区微注射克仑特罗8 ng,15 min后进行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测定,观察大鼠自主运动情况。行为测试结束后立即处死取脑组织,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边缘前皮质、IL、伏隔核壳部及核部脑区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在线索诱导的海洛因觅药行为测试中,克仑特罗组的有效鼻触数(8±3)显著低于模型组(45±10)(P<0.01);2 h自发活动度检测中,克仑特罗组大鼠自发活动度(1557±369)和模型组(1514±264)相比无显著性差异;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克仑特罗组大鼠的IL和伏隔核壳部的p-CREB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而核部的p-CREB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IL脑区微注射克仑特罗可显著抑制海洛因自身给药大鼠的复吸行为,其抑制作用可能与伏隔核壳部和核部pCREB表达改变有关。

  • 代谢性疾病对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琼珍;吕文婷;蔡旻煊;吴华丽;尚靖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对大脑功能有不良影响,会引起情绪障碍和认知损伤。代谢性疾病诱导情绪障碍和认知损伤涉及多种中枢功能异常,并与外周信号的介导密切相关。这些异常的中枢功能包括大脑萎缩和神经营养功能削弱、中枢胰岛素抵抗、中枢氧化应激、中枢瘦素抵抗、多巴胺奖赏环路失调等,外周介导信号涉及高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血症、炎症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等。另一方面,初步研究表明,抑郁症会增加代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精神应激会影响机体糖脂代谢。代谢性疾病和大脑功能的相互影响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讨论肥胖及相关的代谢性疾病诱导情绪障碍和认知损伤的可能机制。

  • 芥子气肺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祝筱姬;朱双双;钟玉绪

    芥子气(SM)是一种亲脂糜烂性烷化剂,可通过呼吸道、角膜、皮肤等途径吸收至体内损伤全身器官。SM不仅能对DNA、蛋白质、核酸烷化产生其独有的细胞毒,而且还是一种较强的诱变原和致癌原。无论何种途径SM中毒,肺是容易损伤的靶器官,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部感染成为SM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本文就SM所致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产生的炎症反应、多因素引发的多通路细胞凋亡失衡、细胞毒导致的DNA烷化效应和阻断细胞代谢诱发的氧化应激反应等肺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 在中国药理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看河南省药理学会的发展

    作者:王庆端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人才队伍也随之壮大,学会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河南省药理学会在省科协、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于2006年11月从河南省药学会中分离出来正式成立为河南省药理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成立后在中国药理学会各级领导的亲切指导下,经过近10年的努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 与学会共同成长

    作者:汪晖

    在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顾了过去30年来我及我们团队的成长历程。仍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我硕士毕业那年(1991年),第一次参加中国药理学会生化药理专业委员会在重庆主办的学术研讨会,那次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我荣获了三等奖。那次一等奖是空缺的,后来听老教授们说,那是在鼓励年轻人要不断进取。时间飞速,2001年我又荣获中国药理学会Servier青年等优秀药理学工作者奖,同年成为武汉大学医学部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我十分热爱学会活动,积极推荐并精心组织学生们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十几年过去了,我高兴地看到,每届优胜者中都有我的学生,看着她(他)们的茁壮成长,我深深感谢学会这个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无不感慨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学会的重要引领和巨大鼓励作用,学会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人更努力、上进,也促进武汉大学外源物发育毒性研究团队及药物毒理学学科的成长。

  • 敬贺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及其卓越成就,思念老一辈药理学家

    作者:金有豫

    值此庆祝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回顾30年来所经的艰苦努力,看到今天成就斐然并成为先进学会,对创建中国药理学会的老一辈药理学家们的思念油然而生。中国药理学会成立之前,药理学工作者之家有二:中国生理科学会的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药理学专业委员会。老一辈药理学家周金黄、张毅、金荫昌、周廷冲、吕富华和丁光生等,分别为其主要负责人,各自组织举行药理学学术活动。随着形势的发展,为了我国的药理学事业,需要建立一个一级的药理学学会,但如何建立,有不同的声音。于是老一辈药理学家们在1978年10月的中国生理科学会会员代表会议(青岛)和同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药学会学术活动之际,经充分酝酿、讨论而达成共识。随后经过多年共同向关部门提出申请,终于在1985年获准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

  • 中药药理是我踏入药理学大门的起点

    作者:吴春福

    一晃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年了,一晃我的药理学术生涯也30多年了。如果不是中国药理学会要搞这个纪念活动,还真没有好好计算过自己从事职业生涯的时间,也没有好好,哪怕是静下来想一想有关职业生涯的一些感受。尽管得到这个消息较晚,值此写几个小字,也是一种对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的纪念(尽管如此不成敬意),也是对自己从事药理学术生涯的一点小小的感怀。

  • 中国药理学会--药理学工作者之家

    作者:曾繁典

    弹指间,中国药理学会已至而立之年。这30年,正是我国药理学事业快速发展时期,是我国药理学工作者迅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我国药理学界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全面提升中国药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影响的重要时期。中国药理学会作为全国药理学工作者之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兴趣是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索的动力

    作者:李元建

    我们在隆重庆祝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首先应感谢老一辈药理学家们为学会的成立及推动学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药理学泰斗周金黄教授为推动我国中药药理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1985年成立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1986年创刊《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周金黄教授对多种中药如党参、黄芪、枸杞等补益药的神经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神经、内分泌与免疫调节网络三者结合的中医药整体思想,开拓了天然药物研究的中西医结合道路。为了激励青年科学工作者对中药的研究兴趣,周金黄教授将自己一生勤俭生活节省的4万余元积蓄无私捐献给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设立了“周金黄中药研究奖励基金”。

  • 人才集聚事业发展

    作者:梅其炳

    1979年,刚踏进药理科学殿堂的我,有幸参加了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药理学会学术会议及成立大会,聆听了老一辈药理学家的精彩报告,了解了我国药理科学的发展前景,更加坚定了从事药理科学的信心。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医药院校和药物研究院所的建立,药理学科及其实验室孕育而生。老一辈药理学家带领大家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相继在中国药学会和中国生理学会成立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1959年,国际药理学联合会正式成立,加快了我国药理科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药理科学发展的春天。1978年,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药学会先后在青岛和上海召开了药理学学术会议;1979年,在成都举办全国药理学会学术会议及成立大会,由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药学会的药理专业委员会合并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1985年,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为国家一级学会。30年来,中国药理学会薪火相传,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聚集了全国药理学相关领域数千名优秀药理学者,组成了26个专业委员会;通过不断凝练药理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大力支持原始创新,精心培养青年骨干,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药理学研究水平和学术氛围。目前,真可谓人才集聚,事业发展!

  • 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有感

    作者:王永铭

    中国药理学会于1985年成立后不久,我即当选进入了理事会,直到2008年第八届理事会结束,因此对学会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历届理事长王振纲、张均田、林志彬和杜冠华等教授领导下,各届理事会成员积极配合,努力工作,并得到广大会员的支持。作为见证人,目睹了我们学会的成长和不断的发展壮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经历了从申办、筹办和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的全过程,圆了几代中国药理学工作者的梦想和心愿。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国药理学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更大更辉煌的成就!下面简单回顾自己经历过的点滴往事,谈一些感想和体会。

  • 愉快的回忆难忘的教诲

    作者:张岫美

    庆祝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是我国药理学工作者的一件大事和盛事。30年来,中国药理学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发展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药理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

  • 继承发展融汇贯通科学创新服务人民

    作者:杜冠华

    药理学是医学与药学的交叉学科,又是医学临床与基础链接的重要学科,在医药科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药理学在中外传统医药体系中是核心学科。在现代医学和药学独立发展中,药理学更成为关系到医药科学发展的关键学科。

  • 继往以开来,惜当代,更须努力

    作者:张永鹤

    我2001年回国后开始参加中国药理学会学术活动,尚属“年少”之列。记得第一次独立做药理学实验是1983年,在吉林省药检所药理室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时,当时看到徐叔云教授主编的《药理实验方法学》,真的是爱不释手,犹如圣徒遇见圣书一般。可以想见,后来当我见到徐叔云教授本人时的激动心情了。当然,见到金有豫教授时的心情亦如此,因为金先生主编的《新编药物学手册》也是我的挚爱珍藏。

  • 缅怀药理学界三位老前輩

    作者:胥彬

    今年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是我们药理学工作者大喜的日子。张永祥教授邀我写一篇纪念性短文,十分激动。由于篇幅限制,仅对我国3位前辈药理学家在药理学会的早期建立和发展中所做的一些贡献,以及他们对我在学会工作中的影响作简略回顾,以表达我的感恩之情,并对学会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

  • 亲历中国药理学会30年

    作者:林志彬

    从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中国药理学会工作以来,我亲历中国药理学会30年的发展历程,许多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中国药理学会是在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1984年于九江会议上选举出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会,由周金黄任名誉理事长、王振纲任理事长,王建华、王浴生、叶雨文、李家泰、邹冈、宋书元和谭友庄任副理事长,金有豫任秘书长。1985年,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药理学会正式成立。与此同时,1984年8月在伦敦举行的国际基础与临床药理学联合会(IUPHAR)会员国代表会议上,一致通过接纳中国药理学会为IUPHAR的正式成员。1983-1984年,因我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做访问学者,无缘这段历史,但我仍为药理学界前辈们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中国药理学会在成立伊始,就加入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下属的国际组织IUPHAR,在中国科协系统中也是少有的。

  • 我参与的中法药理学的学术交流

    作者:苏定冯

    1987年10月,我从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并短暂工作1年后归国。1988年11月上海市药理与毒理学会成立,我任副秘书长。金正均教授是第一任理事长,王永铭教授是第二任理事长,我于2000年担任第三任理事长,同年启用新的名字“上海市药理学会”。1990年代初,我的导师Sassard教授访问中国,提出要加强中法两国的药理学交流。经过反复协商,确定我们每2年开1次会,分别在中国和法国进行。金正均的法国朋友Advernier教授时任法国药理学会的理事长,他和Sassard教授,我们这边有金正均、王永铭和我,共同组织中法药理学会议。我是具体的操办者。第一届中法药理学会议于1994年10月23-25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科技馆召开,逾百人参加。在这次会议上,Sassard教授为我引荐了Vanhoutte教授。其实,在80年代我听过他的报告,人并不熟悉。虽然是上海市药理与毒理学会组织的会议,中国的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心血管药理学是主体,全国在心血管领域有名望的专家都参与交流。第二届于1996年10月14-17日在法国里昂召开,主要由Sassard教授操办。期间参观了里昂市政厅,参观了著名的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的故居(纪念馆)。也是在那次会议期间,Vanhoutte教授提出了设立Servier奖的构思(详见林志彬文章)。1998年12月3-5日第三届中法药理学会议在上海举行,也由我具体操办。地点是兰生宾馆,规模更大,中法双边的药理学学术交流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第四届中法药理学会议于2001年7月9-10日在法国里昂举行,Sassard教授具体操办。中方的组织工作移交给了中国药理学会。为了保证会议的筹备与衔接,我在里昂呆了1个月。第五届中法药理学会议由中国药理学会组织,于2004年10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在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写下中法学术交流的这段历史,以志纪念。

  • 一生有你同舟共济

    作者:张丹参

    自1983年大学毕业至今,很少写回顾性文章。今年恰逢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回顾自己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的历程,真正是伴随着中国药理学会的发展而一路前行。30年前,国内学习记忆等行为药理学研究刚刚起步,相关学习记忆研究的仪器设备尚在研发阶段,也无相关可借鉴的实验方法学书籍,当时我仅知道国内张均田教授实验室拥有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

  • 祝贺与感想

    作者:包定元

    首先,我以极喜悦的心情热烈祝贺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中国药理学会的成立,是由我国药理学界著名和知名的老一辈药理学先导药理学家,经较长时期的、以坚韧的精神不断地努力而实现的。在庆祝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对他(她)们的功绩是万不可忘怀的,深深地感谢他(她)们,亦是我对他(她)们的万分钦佩、尊重和敬意。

  • 科研创新薪火相传药理人谱写时代华章

    作者:杨宝峰

    中国药理学会于1985年成立,迄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回首30年中国药理学界和学会的发展,积极进行自主科研创新,不断与国内外药理学家交流合作,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我们感慨万千。中国药理学会成立于1985年,但中国药理学界的研究历程远远早于1985年。1924年陈克恢教授在中药麻黄中分离出左旋麻黄碱,并发现其多方面的药理活性,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干草热和其他过敏性疾患。1962年上海药物所邹刚教授提出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周围灰质,这一研究是痛觉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他的发现得到了国际认可,成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统计的在同领域引用多的论文之一,为药物作用机制及70年代发现内源性镇痛系统打下了基础。刘耕陶院士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五味子、丹参等中药的药理研究工作取得了卓越进展,与同事们合作研制成功的2种治疗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其中联苯双酯获1986年第35届布鲁赛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质奖。中国科学家发现的抗疟药青蒿素是世界抗疟药研究史的重大突破,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张亭栋教授关于三氧化二砷的发现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治疗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盐酸关附甲素、解痉药山莨菪碱、强心苷类药羊角拗苷等药物的发现均在临床上应用。中国药理学界不但在药理学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也培养了一代代领军人才。老一代有秦伯益院士、池志强院士和刘耕陶院士等,新一代的一批药理学工作者也成长为院士。中国药理学界薪火相传,是中国药理学发展的不竭之源。中国药理学科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2006年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在我国的成功举行,让世界药理学工作者见证了中国药理学的成就。

  • 回顾筹办中国药理学会成立艰辛而顺畅的经历

    作者:王浴生

    我今年已94岁了,听到今年要庆祝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的消息,无比欢乐与兴奋。我曾经是“第一届全国药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理学成立大会”主要筹办人之一。回忆起1978年在青岛召开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年会结束那天晚上,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周金黄教授召集药理会员40多人,商讨落实酝酿已久的举办首届全国药理学学术会议和中国药理学会成立问题。会议刚开始,发言十分踊跃,大家一致赞同周老意见,早日召开为好。在讨论如何落实、何时召开、谁来筹办时,会场就沉寂下来了。吕富华教授首先发言说,两年前大连召开药理学术会议时曾委托他筹办这一会议。他在武汉多次动员会员参加筹办大会,多数认为目前困难较多,条件还不够成熟。他对没有完成委托任务表示抱歉,但他承诺在武汉举办第二届全国药理学术会议。周金黄教授对吕老的发言表示理解,肯定了他的承诺。周老再次鼓励会员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大家团结起来,努力促进中国药理学会成立,以适应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我是1943-1944年在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的“流亡”学生,曾耳闻目睹了老一代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从日占区来到大后方的成都。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科研、教学、写作之余还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定期开会并出了简报。他们爱国、爱科学、热心学会的光辉榜样,当晚多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此时想到今晚落实不了办会一事,又得推后2~3年。给学会做贡献是会员的职责,办会是摆在面前的任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毅然走向前,对周老说“:我建议明年在成都开会,合适吗?”周老面带满意的笑容说“:好!好!”当场宣布办会一事落实了,明年成都开会!会场出现一片掌声,在“明年成都见”的欢呼声中散会。

  • 药理学是中药研究的关键

    作者:吕圭源

    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药理学研究工作者,我由衷表示祝贺。我于2004年当选为浙江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1年为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年当选为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2014年为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追逐梦想永不停歇

    作者:张永祥

    金秋时节,繁花硕果,馥郁芬芳。伴随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高歌猛进的时代步伐,中国药理学会迎来了而立之年。30年辛勤耕耘,30年追逐梦想,30年硕果累累。中国药理学会踏着前辈的足迹,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拼搏中奋发进取,在创新中奋发有为,在改革中奋发向上。一路走来,那一串串寄托着梦想和期望、浸透着心血和汗水、承载着成就和喜悦的历史印迹,编织成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卷,谱写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激励着一代代学会人满怀激情、拼搏奉献、携手并肩、开拓前进。

  • 基于药理学的科学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我在国内的体会

    作者:朱依谆

    2005年复旦大学全球招聘药学院院长,经过3轮的海内外遴选,我有幸受聘并在复旦建立我的分子药理学实验室,继续我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一路过来充满艰辛和失败,好在获得了国家一系列基金的支持,如国家重大新药专项(“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制药界的进一步肯定和鼓励。10年来风风雨雨,一个1.1类新药--益母草碱(SCM-198)已基本完成临床前所有研究并申报临床批文中;另一个1.1类新药--炔丙基半光胺酸(SPRC,ZYZ-802)正在完善临床前研究,准备不久申报临床批文。下面围绕这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合物与大家分享如何运用药理学的基本理念开展中药研究。

  • 我与中国药理学会

    作者:卿晨

    随着20世纪50年代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成立,云南省就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药理学教学和科研体系,其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分布于高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等。但长期以来,药理学的学术交流活动都是与生理学会共同开展的。当时我们还有一个区域性的药理学学术组织--“西南地区药理学联合会”,是由西南地区药理学界的前辈们发起和创办的,旨在促进西南地区药理学界的学术交流、沟通,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截止2004年,已在西南各地轮流举办了10次。2004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原昆明医学院)承办了“第十一届西南地区药理学学术会议”。在会议筹备过程中,作为承办单位的具体负责人,我得到了中国药理学会的前辈、也是“西南药理学联合会”的领导包定元教授的具体指导和悉心帮助。当时80多岁高龄的王浴生教授也亲临会议参加了交流。更使我感动的是王浴生教授回到成都后,还给我寄来了一本GOODMAN&GILMAN’S,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 从1985到2045,站在两个30年节点的思考

    作者:陈建国

    在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应《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主编张永祥教授的邀请,要我写一点东西,在欣然应允之后,具体写什么,还真颇费思量,考虑到药理学会老教授多,写回顾和历史不是我所长,几经思考,觉得还是写一点思考和展望之类的东西比较合适。

  • 我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生涯

    作者:宋书元

    19世纪20年代正处在世界大动荡。1917年俄罗斯革命取得胜利,世界两大阵营在较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在竞赛;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野心侵华灭“支那”。这时国内反帝反封的革命方向还不明朗,我的学生时期已开始了。1936年我考入黄县县立中学,在学校礼堂里第一次见到“天下为公”横幅。在县中只学习了一年学校就被日寇炸毁停课还乡。村里抗日呼声高涨,我彷徨后,选择继续读书。有知识有技能才能雪耻报国。1939年我决心去天津读中学,插班新学中学二年级。194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学医5年。1949年1月北京解放后,华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军委决定迁天津,扩建发展成现代化的医学校以引进人才。我学医的志愿--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来了,1949年7月15日我们同学三人去河北石家庄“白校”(白求恩学校)志愿参军入伍。学校希望我筹建药理学教研室进行药理教学工作。

  • 铭记中国药理学会发展历程,怀念老一辈药理学家,沿着他们开辟的药理学道路阔步前进

    作者:张均田

    一中国药理学会发展过程中值得铭记的几件事
      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年来经历了许多事,其中有些事具有开拓性、标志性意义,有力地推动了药理学事业的发展。

  • 中国药理学会是我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平台

    作者:许建华

    我的职业生涯是在中国药理学会的引领与助力下启航与发展的。我于1988年药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适逢由中国药理学会承办的第五届东南亚西太平洋国际药理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导师李常春教授和黄自强教授的鼓励下,我将研究生的部分工作向大会投稿,有幸被接受并邀请作orally presentation,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在会上报告我的工作。次年以这一研究成果向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中国药理学报》投稿,也获得了成功。这对于刚刚步入药理学职业生涯的我,无疑是莫大的鼓舞与鞭策。经李常春教授推荐,1995年我成为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的一名年轻的委员,有更多的机会得到胥彬教授、韩锐教授和甄永苏教授等老一辈肿瘤药理学家的指导、启迪与帮助。记得1995年10月在第五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上,我聆听了韩锐教授关于肿瘤预防药物研究进展的报告,其中提到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从此与姜黄素结下了20年的不解之缘。2001年也是在韩锐教授的鼓励下,我以姜黄素对慢粒白血病细胞BCR-ABL激酶抑制与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工作成果申报德彪-CCRF中国奖,荣获三等奖。2001年在胥彬教授和甄永苏教授等老前辈的指导下,在专业委员会全体同仁的积极支持下,我们在福州承办了第七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还承办了“2011医学科学前沿暨第四届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和“2012年海峡两岸天然活性产物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通过学会的学术交流平台,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会了如何尊重同行、虚心地向同行学习,并坦诚地进行交流,也锻炼、培养了自己的组织与协调能力。2004-2012年任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期间,获得省首个国家级药学特色专业、药理学博士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福建省药学特色重点学科(任学科与专业带头人);获得福建医科大学首个部省共建实验室,首个中药药理国家三级科研实验室,建立了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启动了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中心的建设项目,申报我省首家新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建设项目获省政府批准,2014年该中心获得国家食药监总局的GLP认证。目前正着力构建完善的新药研发学科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药研发链。2012年在林志彬教授、杜冠华教授和张永祥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组建了福建省药理学会,担任首任理事长。

  • 我与中国药理学会

    作者:刘俊田

    1999年,在陕西省药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有幸被选为陕西省药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从此开始参与药理学会的工作。2003年以后,一直担任陕西省药理学会理事长。2002年被选为中国药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7年后任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至今。在这期间,我全面地参与了中国药理学会的各项工作,对中国药理学会有了全面的了解、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撰写本文,浅谈自己对学会的认识,以此略表纪念。

  • 中国药理学会活动的点滴记忆

    作者:李学军

    时光荏苒,从第一次参加中国药理学会的活动到现在转眼已经20余年了。这期间目睹了学会的发展和变迁,20余年来我参加了许多总会以及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包括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特别是在林志彬、张均田和刘干中教授等众多前辈的引领、教育和关爱下,在学会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我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友谊,结识了朋友,与同事们在中国药理学会这个大家庭中共同进步,也见证了我国药理学的发展。早些年的几个“第一次”在自己的经历中起关键作用,希望从这几个“第一次”帮我回忆参加药理学会总会、心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以及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等的经历和历程。

  • 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祝词

    作者:刘干中

    中国药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已30年了。孔夫子云“三十而立”。中国药理学会已健壮成长起来了。学会现在有26个分支的专业委员会,涵盖了药理学的各个方面,促进了药理学的全面发展。30年来,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活动,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药理学会进行了联系和学术交流。2006年学会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今天,多位中国药理学界专家在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任职,如林志彬教授为IUPHAR执委和提名委员会委员,张永祥教授为IUPHAR执委和天然药物药理学分会主席。

  • 在中国药理学会10年的成长体会

    作者:秦雪梅

    我的教育背景是生物学学科植物学专业,从事药学教学科研工作初期,本想绕过药理学难关,在药学圈里打打擦边球。然而,10余年的药学科研工作让我意识到,没有药理学这个桥梁学科的支撑,要做好药物研发是不可能的。于是,在2006年第十五届世界药理学大会前夕,我申请了中国药理学会注册会员,参加了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药理学大会。从此,我开始在中国药理学会的大家庭中学习成长。

  • 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作者:周黎明

    1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的发展过程1985年5月在成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会议,筹备会主任王浴生教授作大会报告“我国化疗药理的成就与展望”。新中国成立之后,抗生素的发展从零开始,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磺胺、四环素和链霉素等基本上满足国内需要。当时正在研究中的抗菌药重点为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多为仿制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与滥用出现了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致病菌的变迁。备受关注的我国研发的化疗药物有青蒿素、靛玉红和免疫增强剂如多抗甲素等。大会召开代表会议,经民主选举成立中国药理学会第一届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王浴生任主任委员。至今为止,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分别在全国各地共召开了12届学术会议。

  • 作者:

    OBJECTIVE To synthesize[3H]labelled trantinterol and determine the mass balance in rats and the profile of trantinterol and its metabolites in excreta. METHODS [3H]Trantinterol was synthesised from the intermediate1-(4-amino-3-chloro-5-trifluoromethyl-phenyl)-2-bromo-ethanone through reduction by sodium borotritide and aminolysis by t-butylamine. Following an oral dose of[3H] trantinterol(45.5 MBq·kg-1)to bile duct cannulated(BDC)rats and normal rats. Bile,urine and faeces were collected individually before and after dosing at different times. 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er(LSC) was used to detect total radioactivity recovery and HPLC/radio-detector for metabolite profiling in urine and bile. RESULTS The majority(73.6%)of the administered radioactivity was recovered in the first 24 h postdose with 48.3%in urine and 25.4%in faeces. It was cumulated to(84.7±6.8)%till 168 h. In BDC rats,29.3%of the dose was recovered in the bile 3 d post-dose. According to the peak area ratio determined by HPLC/radio-detector,only 4.7%and 9.5%of the radioactive dose were excreted as the parent drug in urine and bile,respectively,while the majority of the remaining radioactivity was excreted in the form of various metabolites. CONCLUSION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in rats,trantinterol is completely absorbed,extensively metabolized and rapidly excreted mainly in urine as various metabolites.

  • 中国药理学会“中国药理学发展突出贡献奖”获奖人员名单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药理学 学会 人员
  • 打造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交流的新平台

    作者:张岫美

    金秋的北京,迎来了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的喜庆日子。中国药理学会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药理学会所属的年轻成员,向中国药理学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创建中国药理学会的前辈们、向学会的历届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

  • 我国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学科发展与展望

    作者:张振清

    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DMPK)是研究生命机体对药物处置全过程的科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或定性的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DME)等过程的变化与动态规律及其所产生的药理学与毒理学意义。DMPK隶属药理学的分支专业学科,是药物研发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DMPK在药效学研究中,可解释不同给药途径或不同剂量以及种属、性别、年龄等因素与药物效应差异性的关系。在药理与毒理学研究中,提供药理和毒理作用的分子物质基础以及作用靶器官(效靶/毒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以及药物剂量、体内暴露与药效或毒性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药物制剂研究中,通过药代的比较,分析药物理化性质等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认识药物制剂的释放目的、药用辅料、添加剂、新工艺与释药关系以及体内外释放特性,以及药物复方制剂的组方可行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药物设计中,通过化学结构与代谢关系比较,阐明化合物优化的可行性,长效、靶向以及前体药物等设计的合理性。在中药现代研究中,阐明“君臣佐使”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为中药经典方剂组方的合理性提供现代科学依据,阐明中药活性(药效与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优化经典处方以及合理配伍组方提供依据。综上,DMPK在现代药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可贯穿于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整个过程。

  • 药源性疾病学研究展望

    作者:王育琴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药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药物在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同时,也会因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导致疾病,这类在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诱发人体的功能或组织损伤而导致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如震惊世界的沙利度胺即反应停致海豹肢畸形灾难;20世纪90年代我国发生的马兜铃酸致肾损害事件。因此,药源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安全问题。

  •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作者:周文霞

    1网络药理学的形成及研究进展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是由英国Dundee大学Andrew L. Hopkins于2007年提出的。网络药理学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并指导新药发现。与传统药理学的大区别在于,网络药理学紧紧围绕系统生物学、生物网络构建和分析、连接性、冗余性和多效性等进行药物有效性、毒性、代谢特性的揭示,是建立在高通量组学数据分析、计算机虚拟计算及网络数据库检索基础上的生物信息网络构建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策略和技术基础上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策略。以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注重网络平衡(或鲁棒性)和网络扰动,强调理解某个单一生物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生物学地位和动力学过程要比理解其具体生物功能更为重要,揭示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和动力学谱要比揭示其作用的单个靶标或几个“碎片化”靶标更重要。因此,网络药理学突破传统的“一个基因一个药物一个疾病”理念,代表了现代生物医药研究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转变。目前,网络药理学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 建模与模拟的工具:定量药理学发展历程与展望

    作者:郑青山

    定量药理学又称数学药理学,属工具学科,采用建模与模拟手段研究药理作用,即将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与统计学模型相结合,用参数和图法表达结果,定量评价药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实验设计、研究决策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由于定量药理学独特的作用,已成为当今国际上重要的新药研发手段之一,也是活跃的学术研究领域。

  • 药物临床试验及专业委员会简介

    作者:熊玉卿

    1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概况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大大促进了药物临床试验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已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有400多家,开展了大量的药物临床试验与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互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更缺乏统一的有效的组织体系与机构。在此背景下,2012年11月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的发展历程

    作者:李锦

    药理学在众多医学生物学学科门类中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和其他近代科学一样,欧洲文艺复兴为药理学诞生打下了重要思想基础;化学的进步,特别是植物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进步,使人类有能力获得纯的化合物,为药理学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生理学的进步和实验动物学的出现为药理学的出现打下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基础。上述进步使人们能应用动物实验的手段来研究药物的作用,逐渐认识到外源性化学物质(药物)之所以能预防和治疗疾病是由于他们能改变机体固有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对一个具体药物来说,其作用强度与其进入体内的剂量相关;这一发现导致了一个重要的药理学概念--量效关系的出现。这些发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外源性某些特殊的物质能治疗疾病与超自然力量、巫术无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科学现象。随着这样一些客观的实验结果不断积累和认识的不断深化,19世纪中叶,著名的德国药理学家Bucheim组建了第一间药理学实验室,写出了第一部药理学教科书,他本人成为了第一位药理学教授,从此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生理学中分离出来,药理学诞生了。

  • 安全药理学的快速发展对创新药物研发作用巨大

    作者:李波

    中国药理学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发挥了学会和所属专业委员会的人才和学术优势,使我国的药理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中国药理学会2014年11月正式批准成立的安全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也是全球第3个安全药理学的专业学术团体,是由国内外安全药理学工作者(专业委员会成员包括美国SPS主席和日本SPS主席等众多海外学者)组建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大大促进了我国安全药理学的发展,缩小了我国安全药理学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与时代同步的中国心血管药理学

    作者:缪朝玉

    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药理学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几十年以来,在中国药理学会历届领导亲切关怀下,在老一辈药理学家无私奉献和新一代药理学工作者积极努力下,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提高我国药理学的科研、教学、应用水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 我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科发展历程

    作者:李学军

    生化和分子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四十年代还只在整体、器官和组织的水平上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半个多世纪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融入,生化和分子药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神经递质、受体、多肽、酶和代谢等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深入到分子水平,亦为新药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近年来,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如各种组学、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理论和技术等的发展更是促进了生化和分子药理学的进步,而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

  • 我国治疗药物监测发展及展望

    作者:张相林

    治疗药物监测萌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药物治疗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欧美兴起,当时称作临床化学、临床药理、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体内分析等。1979年,随着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及毒理学会官方杂志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的创刊,个体化药学基础及临床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统称为治疗药物监测,并逐渐被业内接受。80年代,药物个体化治疗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更确定了“治疗药物监测”的专业术语(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并逐渐发展为一门多学科交融的临床药学边缘学科。

  • 麻醉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作者:戴体俊

    1麻醉药理学简史麻醉药理学(anesthetic pharmacology)与神经药理学和心血管药理学等一样,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麻醉常用药物(全麻、局麻、肌松、镇痛药及其他麻醉辅助用药)的药理学。

  • 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委员会的发展

    作者:娄建石

    今年,我们高兴地迎来了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的庆典,我谨代表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以及全体会员,向中国药理学会表示热烈祝贺!向为中国药理学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前辈们、向长期支持学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

  • 生殖药理学的回顾和进展

    作者:朱焰

    1960年,随着第一个女用复方口服甾体激素避孕药Enovid在美国上市,人类开启了自由掌握生殖权利的新篇章,同时也开辟了药理学中的一个新领域--生殖药理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一系列甾体激素化合物相继合成,生育调节和激素替代治疗药物的研发成为热点,生殖药理学的学科发展也进入繁盛时期。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启动了甾体激素用于避孕的研究。1978年,为促进避孕药(具)的发展,成立了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1990年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生殖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殖药理学学科的发展。

  • 用药理实验为标尺进行测量,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药品质量

    作者:王志斌

    药品的3大特点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毒理学说明安全性,药理学说明有效性,药品检验说明质量可控,而药检药理是这几点的综合。药物的作用目的是治病救人,因此一切药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都是研究药物作用于人体的量效关系。药品检验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的“测定”或“测量”,确保药品作用于人体后的“量效”在我们设定的范围。理论上来说,药理学实验可用于所有药品的质量控制,就是说可以用来度量所有药品的质量。历史上很多药品,包括生物制品,其开始的质量控制方法都是也只能是药理学实验。例如胰岛素,起初只能通过测量不同量的胰岛素导致动物血糖的不同变化来控制剂量;青霉素,只能通过抑制细菌的效果来度量青霉素单位;再如,即将面世的埃博拉疫苗,其重要的一项质量控制标准是其在动物受到埃博拉病毒攻击时的保护率。因此,药检药理是药理学用于药品质量控制的科学,药检药理的很多工作都属于定量药理学范畴,但着眼于药品的质量控制,是用药理学实验为标尺测定药品作用、控制药品质量的一门药理学分支。

  • 我国药物毒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廖明阳

    我国的药物毒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整体而言,我国的药物毒理学研究与国际上的药物毒理学研究实践以及我国新药研发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我国药物毒理学发展背景与1978年12月22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针对毒理学试验所存在的各种科研行为不端、制订颁布了药物非临床研究优良实验室规范(GLP)法规和1984年成立了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有密切联系。

  • 补益药药理学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在中国药理学会的领导和会员的积极配合下,补益药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积极发展,开拓创新,在药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特将我国补益药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希望能为药物研究及其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本文以人参研究为例,阐述现代药理学指导下的补益药药理学研究进展及其方向。

  • 中国临床药理学近年来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作者:魏伟

    1我国临床药理学研究和专业委员会发展基本情况回顾中国临床药理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已经走过的37年,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知识普及和队伍培育阶段: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一些药理学家认识到临床药理学的重要性,积极发表相关文章,编写学术著作,推动教材建设,组织召开学术会议普及专业知识,牵头建立临床药理研究所(室,中心)和临床药理基地和临床药理培训中心,协助制定新药研究多个指导原则,对掌握临床药理学理论和方法,发挥临床药理学在合理用药、新药临床评价和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以及人才培养、凝聚学术队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绩。

  • 我国抗炎免疫药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作者:李晓辉

    炎症是历史上早被发现且被确诊的疾病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罗马的内科医生兼百科全书编者A.C.赛尔瑟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就描述了炎症的典型症状。免疫防治的概念早萌芽于我国东晋时代。医学家葛洪(公元281-341)约在公元303年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应用病犬的脑髓敷伤口以防治可能的狂犬病。炎症和免疫反应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保护反应,但是过度反应通常会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既往观点认为,炎症与免疫是疾病过程中两个独立的过程,而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和免疫在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上是紧密联系的过程,单独应用抗炎药或免疫抑制药或免疫增强药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疗效均不理想。因此,我国学者于1982年提出了“炎症与免疫是疾病的两个侧面,相互重叠不可分割”的学术观点,成为我国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起步的重要标志。

  • 传承创新开拓前进

    作者:张永祥

    与中国药理学会同龄,2015年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也跨入了而立之年。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是在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周金黄教授等一批热爱祖国传统医药学、矢志为我国中药药理学事业发展而奋斗的前辈们的积极努力和带领下创立的,体现了他们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凝聚着他们辛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寄托了他们对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药学、发展中药药理学事业、为人类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做出贡献的无限期望。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委员是著名中药药理学家王建华教授,随后郑有顺教授、邓文龙教授、张永祥教授先后担任主任委员。在历届专业委员会的带领和积极组织下,学术交流十分活跃,每2~3年召开一次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交流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新成果、讨论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每次会议都有研讨的主题,针对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讨论。迄今已举办了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成为中药药理学学术交流和青年学者学习、成长和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是中国药理学会的品牌学术会议之一,对我国中药药理学科研、教学以及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发挥了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

  • 亚洲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盟(APFP)贺信

    作者:

  • 热烈祝贺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

    作者:《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值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喜庆之际,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杜冠华教授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祥教授精心筹划了《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祝贺中国药理学会成立30周年”特刊,邀请学会的前辈、现任领导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撰写纪念性文章。共收到文章53篇。国际学术组织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和亚洲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盟(APFP)也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在此,我们谨向药理学前辈、学会各级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IUPHAR和APFP表示诚挚的感谢!

  • 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贺信

    作者:

    关键词: 药理 学联 合会
  • “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防化应急处置经验与启示

    作者:聂志勇;丁日高;王汉斌;雍政;樊士勇;杨志奎;王永安

    “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灾难发生后,防化、医学、防爆等各相关专业专家和救援队伍响应国家号召,不畏艰险,群策群力,切实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所提出的“在后期处置中不伤一人,不出现重大次生灾害”的决策精神。为了更好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本文从灾难的起因、灾难的救援与处置过程、灾难带给人们的启示及今后应对突发化学事件的建议等几个方面做了论述。

    关键词: 爆炸 防化 救援 处置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